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農村調查報告 15篇

農村調查報告 15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調查報告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調查報告 15篇

農村調查報告 1

一、 引 言

毋庸直言,新世紀的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處在非常重要的時期。目前,我國農業在總體上實現了温飽、進入小康的前兩步目標,已經開始向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邁進。然而,中國農村的現狀卻令人擔憂。目前,我國農民整體素質較低,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需要的狀況,這將成為阻礙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這樣,如何培養大批安心在農村的專業人才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適應農村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成為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而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普及農村義務教育。

應當承認,新中國成立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相繼作出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規,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 但是,由於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結構單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學內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學教育作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標,忽視回鄉參加生產勞動的大批中國小畢業生對生產知識和技術的需要,結果少數升了學的學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鄉參加生產勞動的中國小畢業生,又在思想、心理、技術、勞動技能上缺乏準備。於是,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投入農業生產第一線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國小、國中流失生或畢業生),農村吸收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弱,貧困地區尤其突出。在農村教育管理體制上,長期是教育部門一家管教育,對農村的需要考慮較少,致使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羣眾生活脱節,造成教育在育人、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影響了廣大農民參與辦學和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科教興國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基礎是教育。任何一個取消絕對平均主義政策的社會,人口素質的差異都將直接導致效率的差異,進而導致收入結果的差異。

二、調查方式

我們選擇了訪談式的調查方式,問卷式調查用於收集標準化的定量資料,訪談式調查用於收集非標準化的無結構的定性資料。但是我們得到豐富的、個性化的信息,有價值的談話記錄下來。本次調查我們採用訪談法,正式想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談的方式,探詢我縣義務教育現狀。

在訪談人羣選擇上,我們依教育主體中心,採取發散的方式,尋找可以影響到鄉村義務教育的各大主體。我們分別和家長、學生、教師進行了訪談。

三、被調查者對教育費用的負擔能力及評價

⒈ 關於家庭在20xx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項目。7.37%的被調查者反映是購買化肥、種子、農藥等生產性支出,25.70%的被調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調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調查者反映是住房及醫療支出,5.78%的被調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數被調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農民的教育費用負擔比較大,遠遠高於農業

生產、吃穿用、和住房與醫療費用等支出項目。在其它項目中多為大比非農產業投資,如購買汽車、機器等。如表所示:

家庭在20xx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項目 購買化肥、種子、農藥等生產性支出 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 教育支出 住房及醫療支出 其它支出

人數 37 129 258 49 29

比例 7.37% 25.70% 51.39% 9.76% 5.78%

⒉ 關於目前義務教育收費的合理性評價。23.90%的被調查者認為國小合理,國中過高,13.75%的被調查者認為國小過高,國中合理,45.22%的被調查者認為都過高,17.13的被調查者認為都比較合理。綜合比較,認為收費都過高的被調查者的比例高於認為都比較合理地方被調查者,認為國小收費合理的被調查者佔41.03%,認為國中收費合理的被調查者佔30.88%,認為國小收費過高的佔58.97%,認為國中收費過高的佔71.12%。可以看出,總體上還是認為過高,義務教育收費還是被調查者意見比較大、比較多的問題。如表所示:

目前義務教育收費的合理性評價 國小合理, 國中過高 國小過高,國中合理 都過高 都比較合理

人 數 120 69 227 86

比 例 23.90% 13.75% 45.22% 17.13%

⒊ 關於家庭中義務教育費用不能及時繳納時的採取的辦法。57.76%的被調查者的家庭向親友求助借貸,8.37%的被調查者的家庭請求學校批准緩交,4.18%的被調查者的家庭請求政府幫助,3.59%的被調查者的家庭選擇讓受教育者輟學,15.34%的被調查者的家庭想其它辦法,10.76%的被調查者的家庭不借貸或沒有這項支出。這表明89.24%的被調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繳費困難,並且大多積極爭取解決,或以自己借貸的方式解決,或找學校、政府幫助。只有3.59%的被調查者的家庭是在繳費困難時採取消極態度,選擇讓受教育者輟學。

家庭中義務教育 費用不能及時繳 納時 向親友求助借貸 請求學校批准緩交 請求政府幫助 讓受教育者輟學 想其它辦法 不借貸或沒有這項支出

人數 290 42 21 18 77 54

比例 57.76% 8.37% 4.18% 3.59% 15.34% 10.76%

四、關於鄉村學校學生失學的問題

㈠ 鄉村學校教師對所代班學生失學現象的反映

⒈ 關於失學學生數量

的問題。32.02%的老師反映每年沒有失學的現象,46.49%的老師反映每年有5名以下的學生失學,14.91%的老師反映每年有5-10名學生失學,6.58%的老師反映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學生失學.67.98%的反映有現象,這表明失學現象比較嚴重,很普遍。詳見下表:

教師對學生失學現象的反映 沒有失 學現象 每年有5名以下的學生失學 每年有5-10名學生失學 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學生

人數 73 106 34 15

比例 32.02% 46.49% 14.91% 6.58%

⒉ 關於女生在失學學生中所佔比例問題。在185位老師裏面,56位老師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以下,39位老師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50%,41位老師反映女生的比例在50-70%,19還有位老師反映生比例在70%以上.失學學生中女生比例在50%以下的情況佔61.29%,在50%以上的情況佔38.71%,顯示出目前女生的失學情況並不比男生嚴重,人們在關於子女輟學上對於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有所改變。詳見下表:

女生在失學學生中所佔比例 30%以下 30-50% 50-70% 70%以上

人 數 56 39 41 19

比 例 36.13% 25.16 26.45% 12.26%

⒊ 學生失學現象的趨勢上。9.65%的老師反映是逐年上升,27.63%的老師反映是逐年下降,32.46%的老師反映是基本持平,26.75%的老師反映是偶爾發生,3.51%的老師不清楚.這一問題上,只有9.65%的被調查老師反映逐年上升,32.46%的老師反映基本平衡,排除不清楚的老師的比例,其餘59.21的老師反映失學趨勢朝好的方面走。如下表所示:

對失學現象的趨勢 逐年上升 基本持平 逐年下降 偶爾發生 不清楚

人 數 22 63 64 61 8

比 例 9.65% 27.63% 32.46% 26.75% 3.51%

⒋ 對於學生的失學原因(多選)。49.12%的老師認為是學生自己對學習缺乏興趣或學業不理想所致,56.14%的老師認為是因為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的,24.56%的老師認為是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導致的,4.82%的老師認為是因為學校無法滿足學生需要所致,3.07%的老師認為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老師門眼中,學生失學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客觀經濟原因,家庭條件不好,其次就是學生自己原因,對繼續學習缺乏興趣,家長方面的因素處於第三位,後面就是學校無法滿足學生需要等和其它因素。如下表所示:

對失學原因的分析 學生自己對學習缺乏興趣或學業不理想所致 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導致 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導致 學校無法滿足學生需要所致 其他原因

人數 112 128 56 11 7

比例 49.12% 56.14% 24.56% 4.82% 3.07%

⒌ 對於學生提出退學老師採取的對策(多選)。48.25%的老師自己深入了情況,弄清原因,並予以幫助,21.49%的老師馬上向學校反映,請求學校領導解決,52.63%的老師與學生家長聯繫,一同商討解決,1.75%的老師選擇向社會求助,3.70%的老師選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0.44%的老師選擇其他辦法.在處理學生主動退學方面,老師首選的辦法是與學生家長聯繫一起解決,老師們第二個優先的辦法就是自己瞭解情況,爭取自己解決,第三位的就是請求學校解決,老師們的第四個選擇就是尋求法律手段解決,而請求社會幫助的只佔較小比例。詳見下表:

有學生提出退學時,老師 自己深入瞭解情況,弄清原因,並予以幫助 馬上向學校反映,請求學校領導解決 與學生家長聯繫,一同商討解決 選擇向社會求助 選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 選擇其他辦法

人數 110 49 120 4 7 1

比例 48.25% 21.49% 52.63% 1.76% 3.08% 0.44%

(二)鄉村學校學生失學現象的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失學是普遍存在的,從絕對數量看,還比較多,這説明失學問題在目前還是比較嚴重.從年級上看,據老師反映以畢業班為最多,特別是國中三年級 ,往往有有大面積地輟學,這説明需要穩定學生的求學心理.從性別上看,男生失學所佔比例略高於女生,與以往女生失學為主不同,表明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有很大改觀,人們對子女上學更趨現在,理性.從失學趨勢上,是基本持平,並逐年下降,趨勢是好的,需要進一步改進.

五、關於鄉村中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相關問題

(一)教師部分

⒈ 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程度。39.04%的老師知道並很清楚,56.14%的老師有所瞭解,2.63%的老師聽説過,沒有老師是第一次聽説。詳見下表:

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

的瞭解程度 很清楚 有所瞭解 聽説過 第一次聽説

人 數 89 133 6 0

比 例 39.04% 58.33% 2.63% 0.00%

⒉ 對於學校是否對義務教育法制化管理採取措施。26.32%的老師認為沒有,73.68%的老師認為有。詳見下表:

學校是否對義務教育法制化管理採取措施 沒 有 有

人 數 60 168

比 例 26.32% 73.68%

⒊ 學生和家長關於教育的法制觀念。5.70%的老師認為學生和家長根本就沒有,90.79%的老師認為學生和家長有一定的意識,但普遍不強,2.63%的老師認為學生和家長有很強的法制觀念,0.88%的老師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詳見下表:

在老師眼中,學生和家長關於教育的法制觀念 根本就沒有 有一定的意識,但普遍不強 有很強的法制觀念 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人數 13 207 6 2

比例 5.70% 90.79% 2.63% 0.88%

對於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95.18%的老師瞭解或很清楚,這説明老師們的教育法制意識很強.但是從學校對義務教育採取法制化措施看26.26%的老師認為沒有,説明了義務教育法在學校裏需要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法律制度、法制行為.而在老師眼中,學生及其家長絕大部分有一定義務教育法制觀念和意識。這説明義務教育法律法規在農村有一定的影響。政府對義務教育法宣傳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據老師們的建議看,家長和老師對義務教育法的理解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指導。特別是那些需要澄清的模糊性認識,那些與現實條件不相適應的部分。

(二)學生及家長等於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程度及瞭解方式

⒈關於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程度。14.34%的被調查者的回答是很清楚,61.95%的被調查者的回答是知道一點,23.71%的被調查者回答不知道。這表明多數被調查者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有所瞭解,但非常有限,還有部分被調查者根本不知道。詳見下表:

受訪者對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程度 很清楚 知道一點 不知道

人 數 72 311 119

比 例 14.34% 61.95% 23.71%

⒉ 關於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渠道。

在483位被調查者中,37.25%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電視等媒體宣傳報道瞭解的,23.90%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報刊雜誌瞭解的,13.15%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政府以其它形式宣傳瞭解的,16.14%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學校宣傳瞭解的,9.56%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其它方式瞭解到的。在知道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被調查者中,最主要的瞭解渠道是電視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其次是報刊雜誌,通過政府(這裏主要是指基層政府組織)其它方式的宣傳瞭解的被調查者並不多,只佔13.15%,學校在這裏作用也不是特別地突出。詳見下表:

瞭解方式 電視等媒體宣傳報道 報刊雜誌 政府以其它形式宣傳 學校宣傳 其它方式

人 數 132 92 50 62 37

比 例 37.25% 23.90% 13.15% 16.14% 9.56%

六、被調查者對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⒈鄉村教師對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的認識和建議

對完善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有何建議(開放式)?有120多位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綜合來看,有40多位認為應該加強義務教育法律觀念,有38位老師認為國家應加大義務教育投入,有26位老師提到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有19位老師認為必須加深農村義務教育的宣傳 ,有16位老師認為應該實行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有12位老師認為深化農村税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有10為位老師提出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內部管理,改善工作作風.還有部分老師分別提到增強農村學校教材的適應性,與就業相聯繫,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地位實際和收入,改變學生及其家長的陳舊的思想觀念等.

⒉學生及家長等對目前農村義務教育實施的情況的評價及對改善狀況的建議

①關於對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3.19%的被調查者認為很好,15.74%的被調查者認為較好,40.64%的被調查者認為一般,30.67%的被調查者認為較差,5.98%的被調查者認為很差,3.78%的被調查者回答不清楚。

受訪者對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 很 好 較 好 一 般 較 差 很 差 不清 楚

人數 16 79 204 154 30 19

比例 3.19% 15.74% 40.64% 30.67% 5.98% 3.78%

②關於對改善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着力點(多選),25.90%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推進農村經濟建設,49.00%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減輕農民負擔,26.89%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國家擴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改進教學設施、設備,21.94%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提高中國小教師水平,13.55%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增強農民的教育意識,1.20%的被調查者有其它見解。

受訪者認為改善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着力點 推進農村經濟建設 減輕農民負擔 國家擴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改進教學設施、設備 提高教師水平 增強農民的教育意識 其 它

人數 130 246 135 110 68 6

比例 25.90% 49.00% 26.89% 21.94% 13.55% 1.20%

農村調查報告 2

在學校的統一安排和佈置下,我利用暑假時間在xx省xxxx縣進行了一次以陝西貧困農村致貧原因為主題的社會實踐。這次活動從7月15日至8月15日,歷時1個月。在這次為期1個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調查走訪的形式,對自己所居住的農村基本情況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增強了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鍛鍊了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將此次社會實踐與調查活動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查背景

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發展和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能忽視貧富差距擴大,農村發展相對緩慢的現狀。我國城鄉差距拉大,二元經濟特徵明顯,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現在農村發展地區之間存在差異,至今仍存在貧困縣及貧困家庭。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處理好農村的發展問題,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年生活水平,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調查目的

通過開展這次對關於貧困農村致貧原因調查的社會實踐,瞭解農村發展現狀和農民生活現狀,增強對社會現狀的認識,增強自身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鍛鍊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在調查中總結農村致貧原因,探求農村脱貧致富的方法與對策。

三.調查時間與方式

此次關於貧困農村致貧原因的社會實踐從7月15日至8月15日,歷時一個月。採取入户調查的形式,向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並以座談的形式向調查對象詢問家庭基本情況及對農村脱貧致富的看法和建議。

四.農村致貧原因調查結果

(一)文化素質偏低

由於種種原因,在農村,很多農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較低,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貧困農户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較差,觀念保守,由於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接受先進知識的能力和水平較差,不能及時有效的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缺乏脱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二)疾病

對貧困農户來説,生病以後,常常是小病扛,大病託,對不能在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療費用就成了這些農户的沉重負擔。首先是這個家庭的負擔加重,生活質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次是家庭成員的心理受到嚴重衝擊,要抽出人手專門伺候。這類貧困户因為長期積累的醫療費用和長期生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自身無精力和信心擺脱貧困。

(三)缺乏勞動力

現在農村年輕人大多選擇在外打工,很少在家,家庭中壯年勞動力缺乏,加之老人年老體弱,無法從事生產勞動,沒有經濟收入,造成老人生活來源無保障,生活非常困難。對農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力的人,不僅對家庭收入沒有貢獻,反而還會增大家庭支出,帶來更大的負擔,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脱貧。

(四)供養子女讀書

在農村,許多家庭認為只有讀書才是出路,供養子女上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家中往往收入結構單一,以種植業為主為主。子女上學時的各項高額費用增加了家庭支出,給這類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生活負擔。這類貧困户隨着子女的成長,讀書畢業和就業後,一般都能擺脱貧困。

(五)缺少資金和項目

農村經濟結構單一,以種植和養殖為主。有些貧困家庭有開展養殖或其他脱貧致富的想法與計劃,但由於家庭貧困,缺乏資金支持,想法或計劃難以實施。另外信息不暢導致農民缺乏科技信息和致富信息,缺乏脱貧致富的項目。缺少脱貧的項目和資金,導致農户生產生活停留在原來的水平,難以提高。

(六)缺乏科學技術

當前,部分農村地區網絡等先進,快捷,信息量大的傳媒方式幾乎沒有,報刊等平面媒體也不普及和發達,僅有電視等相對傳統的傳播媒體,這就造成了媒體傳播的方式和手段先天不足的問題。信息不暢,農民嚴重缺乏科技信息,加上政府對農民生產技術指導不到位,農民種植,養殖缺乏科學技術的指導,導致難以增產增收。信息的不暢使農民難以把握市場的發展動態和需要,在選擇農作物品種,種植方法以及調整產品結構等環節出現盲目性,出現扎堆現象,導致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出現豐年不豐收的現象。

(七)自然災害

藍田縣屬於季風性大陸氣候,季風氣候顯著,時常會發生旱災和洪澇災害。藍田縣部分地區農田水利建設不配套,排澇和灌溉功能不全,部分地區農業生產處在一種“靠天養”“聽天命”的狀態。旱災及洪澇災害給農作物帶來了巨大損失。有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農户,若遇天災,如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動物疾病等,就可能造成導致收入減少,造成生活困難。

(八)扶貧資金不足

現在,多數縣鄉把經濟發展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專注於那些經濟效益好,見效快,能夠給財政帶來收入的項目上。扶貧項目見效較慢,所以投入到扶貧上的資金很少,所佔比重不大。有些縣鄉兩級財政比較困難,由於財力不足,扶貧資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沒有投入,使脱貧工作進展緩慢,使貧困人口脱貧難度進一步加大。

(九)物價上漲

隨着經濟的發展,商品生產和銷售的成本上升,加上一些企業的不法行為,導致物價不斷上漲。不斷上漲的物價增加了家庭生活支出,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增加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成本,帶來了生活的負擔和壓力。

(十)貧困户主觀脱貧意識差

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擺脱貧困的信心和決心。部分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思想消極保守,沒有發展動力,安於現狀。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幫扶,黨員幹部捐物捐資的情況下,認為政府的幫扶是應該的,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嚴重的懶惰依賴的思想,有困難找政府變成了他們的理所當然,因此,缺乏自力更生的動力和決心。

五.意見及建議

(一)通過發展產業項目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為主要途徑,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農產品為原料,以加工或銷售企業為為龍頭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通過拳頭產品帶動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建設聯繫千家萬户。根據地方特色和優勢發展以種養林果為主的特色農業。依靠科技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鄉鎮應根據本地實際需要,通過招商引資,不斷引進新項目,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為貧困户脱貧致富搭建平台。

(二)提高貧困人口素質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教育從小孩子抓起,減少新一代文盲。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投入,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大多數貧困人口掌握一至兩項實用技術及操作技能。農村的信息來源簡單缺乏,在這個方面各個對口部門應主動進入農村農户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理論指導,傳授技巧方法。建立扶貧培訓基地,狠抓勞務輸出培訓,為貧困農民外出務工和尋求就業門路創造條件,通過培訓基地源源不斷的將他們推薦到省內外企業務工,增加貧困農民的收入。同時加快農業實用科技推廣應用步伐,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努力提高糧食產量,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防範洪澇及乾旱災害的能力。俗話説“要致富先修路”,應加強道路水利等涉及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便利與外界的交流和發展,加強與外界的經濟交流,使農產品產的出,同時能運的出,也能夠將本地區缺少的資源運進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農民脱貧致富創造條件。

(四)建立長效的社會農村保障體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面向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要提高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和保障範圍,增加農村公共衞生支出,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三是建立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輟學救助機制,切實解決貧困適齡兒童的輟學問題。如:認真落實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免一補”政策;免收在城鎮務工的貧困農民工子女的借讀費;在籌集的扶貧發展基金中拿出部分資金資助輟學的貧困生復學,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四是要儘快建立農民養老保險金制度,使外出務工的農民能在為家庭和當地創造財富的同時,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

(五)建立扶貧信貸制度

當前農村貧困農户的資金短缺現象十分嚴重,農户貸款難和信用社放貸難同時存在。對於有勞動力有項目但缺資金的貧困農户來説,如果能得到政府提供的小額貸款,然後用在養殖或其他項目上,就有可能通過這些經營儘快擺脱貧困,走上致富的道路。所以政府及信貸部門應該制定相關優惠便利的政策對部分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户實施小額信貸,幫助貧困户解決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無資金的問題,為其自力更生脱貧致富創造條件。

(六)增加扶貧專用資金 一是建議縣委,人大,政府在審定財政分配方案時,從財政中劃出適當份額作為全縣扶貧基金使用,建立扶貧發展基金專户幫助重點貧困人口脱貧。二是每年從預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扶貧發展基金專户,作為扶貧資金使用。三是實行非農經濟反哺農業經濟的辦法,可按非農企業營業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扶貧專項資金使用。

(七)加強衞生防預宣傳及建設工作 加強鄉鎮衞生院,衞生所的設立和管理。充分發揮鄉鎮農村診所作用,向農民加強宣傳,使農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就醫習慣,宣傳農村合作醫療的方針和政策,讓積極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國家相關部門應擴大病種救助範圍,提高救助標準,也可根據醫療費用的多少進行救助,減少農民看病的費用,減輕負擔。

(八)控制物價 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政府應採取有效地宏觀調控政策,穩定市場,依法打擊查處哄抬物價,私自漲價等違法行為,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及不合理上漲,維護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合法權利。使農民不因物價的過快上漲而增加家庭負擔,影響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感悟與收穫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收穫很多,一方面通過這次實踐,我走入了社會,走進了農村,瞭解了社會現實和農村現在的發展以及農村家庭的生活狀況。貼近了生活,開拓了視野,將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鍛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學習,充實了自我。培養鍛鍊了自己的才幹,同時提高並樹立了服務社會的思想。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些東西以前沒有嘗試過,有些知識還很匱乏,生活經驗不足,這些都是我以後需要加強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雖然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時間很短,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使自己接觸瞭解社會,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讓我明白了學會適應社會的重要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於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歷在社會上生存的困難,就越能增強自身的危機意識,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促使自己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生存能力,有利於自身今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農調網,貧困山區農村致貧因素分析及對策建議,20xx,12,08

[2] 羅駿和,武宣縣貧困村致貧原因分析及對策

[3] 老區貧困鄉村致貧原因的調查與思考,《紅土地》,20xx年第4期

[4] 張慶寧 劉姝,固源縣農村脱貧狀況及脱貧對策研究,寧夏社會科學院研究所

農村調查報告 3

xxx市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東南部,圖們江上游以北流域,長白山腳下,與朝鮮隔圖們江相望,邊境線長164.5公里,總面積5,069平方公里,全市人口21萬,其中農業人口88,807人,佔總人口的23%。多年來我們依託當地豐厚的文化底藴,堅持文藝發展的“二為”方向,立足邊疆農民羣眾,突出農村民族特色,大力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旋律,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為農村羣眾服務,開展豐富多彩的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我們的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全市農村文化的新態勢

目前全市農村文化機構設置比較健全,文化工作人員隊伍比較穩定,全市8個鄉鎮、86個自然村都建有文化站、文體活動室,(鄉鎮建有文化站,村屯建有文體活動室)各鎮政府配有主管文體領導(副鎮長或副書記兼)和主管文化的站長,各村文化室有主管文化的村支部委員,有獨立的鄉鎮文化設施。的鄉鎮機構改革中,100%保留了文化站牌子,市政府重新核定文化站編制,目前共有專、兼職文化幹部10人,95%以上是大專以上學歷,農村文化室文藝骨幹總數已經達到400多人,農村文化活動組織45個,還有大批的文學愛好者在農村堅持創作,骨幹也達48人,全市形成了以文化館為龍頭,鎮文化站為樞紐,村文化室為網點的農村文化工作三級網絡,使全市農村文化陣地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1、州文化局倡導的“明星文化系列”創建活活動成為近幾年推進農村文化的主要載體。從1997年,明星文化創建活動引起了各鄉鎮人民政府的重視,並形成了比學趕幫齊抓共建的良好氛圍。1998年的頭道鎮明星文化教育中心、明興村文化室,的崇善鎮明星文體站,西城填明星文化中心,八家子鎮上南村明星文化室等文化明星的創建很大程度激活了已顯頹勢的農村文化,成為近年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

2、村文化設施建設從指令性的15個文化站及90%的村普及文化室一度讓的農村文化事業走在全省前列。隨着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文化站室建設退步明顯。近年來,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自覺意識增強,一改過去的單純求樂意識,科普、法律宣傳、讀書看報也融進了文化站室建設中去。新修建的文化站室趨於多功能化,儘可能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頭道鎮延豐村文化室、鎮蘭村文化室、西城鎮中心文化室、東城鎮彰項村文化室等都是新形式下湧現出的典型。頭道鎮還把電影院改進為集放映、演出、集會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中心。市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戰績斐然,普及率達到95.5%,絕大多數農民都可以在電視上接受信息、新知識,觀看電視節目成為農民最普遍、最有效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市圖書館是國家三級圖書館,參與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向工程,併成立共向資源基層網點,有流動文化科技圖書庫,60%鄉村文體活動室建有圖書室,在農村建立了20個圖書流通點,農村集鎮文化市場建設也有新的起色,除以往的枱球廳、電子遊戲廳、練歌廳繼續紅火,近年又興起了網吧,農村集鎮與城市一樣共同進入網絡時代。

3、農村文化隊伍向高素質轉變。目前從事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專業幹部有10人,90%是大專以上學歷,兼職文化管理輔導人員約90名,都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成為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的骨幹力量。農村文化個體經營者、民間藝人、業餘文藝愛好者近千人共同為農村文化的新繁榮做出了貢獻。

4、農村文化活動比較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提高。

一是農村文化活動得到普及。各鎮每年都斥資開展大型文體活動,如頭道鎮崇善鎮的運動會,南坪鎮、東城鎮的民俗節、龍城鎮的文藝演出等。由於從農民自身的願望出發,活動質量也有提高。

二是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據調查,農民已習慣於把腰包裏的錢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去,不再排斥對“玩樂”的支出,可見農民渴望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如今在農村,自資聘請健身操教師、農作物專家、科技信息部門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邀請藝術團演出,電影隊放映更是常見。農民自發舉辦活動佔了農村文化活動很大的比重。頭道鎮菜農的秧歌隊伍11年內不間斷活動,以及百村門球訓練場,都是農民自發活動的代表,打麻將、撲克、下棋、打乒乓球等傳統活動繼續顯示很強的生命力。

三是農村文化活動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成效顯著。市有關部門通過陣地宣傳、圖片展覽、文藝宣傳等形式向農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廣大農民振奮了精神,堅持了信心。如文化、科學、衞生“三下鄉”活動,市文化藝術團百場演出,市圖書館的“圖書流通站”、電影公司的“2131”工程等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歡迎。活動的實效性讓農民真正受益,也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了一個台階。

二、全市農村文化工作的新問題

首先是認識不到位,有些鄉鎮領導對農村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應有認識,有的甚至認為,不抓經濟不得了,不抓文化照樣搞,致使各級部門一系列發展農村文化的方針政策在那些鄉鎮落實不力。有的則認為,經濟一抓就見效,文化繁榮則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費力不討“上級”的好,就只看眼下,不管天下,只熱衷表面文章而不深入實際。有的則曲解上級目標項目建設,搞片面重點培養,把做出來的特色文化拿出充場面,除此之外,其他工作根本不去做。

二是經費緊缺。首先是地方財政投入少;其次是鎮文化站於部工資偏低,難以保證;再次是補文化創收效益極低,多數文化站沒有一點造血功能,發展後勁只是一句空話。

三是設施設備落後,缺乏時代感及競爭能力。調查中我們發現,文化站的軟硬件設施大多陳舊。以圖書為例,考察10個文化室,數量超過200冊的僅有六家,再看內容,80%都是過時書刊,有的文化室還存在有文革時期的書刊,作為收藏無可厚非,但作為學習宣傳,則要懷疑圖書室的實際意義了。不光圖書,陳破不能再用的樂件,失真的收錄機等也比比皆是,這樣的設施是不能再滿足當今農民的文化需要的,更談不上與其它外來文化的競爭。

四是農村xx信徒增加,文化主陣地受到挑戰。目前市xx信徒2392名,年齡結構向年輕化蔓延。如今走到一些村子,可以看到最漂亮的建築就是教堂,相比之下文化室顯得很落魄,這足以説明這個村的文化現狀。從20世紀90年代起,韓國民間組織來我市農村投資興建了許多文化場所,從另一面可以看到外來文化對我市文化陣地的衝擊。

五是外出打工的農民劇增,農民性別比例失調,形成農村文化工作的不安定因素。目前農閒狀況下,我市農村餘勞動力24,973名。經常外出打工人數佔農村人口的10%。由於農村重男輕女思想及女青年80%出外打工,造成了青年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形成了農村文化教育發展的不安定因素。文化活動缺乏主體。勞務經濟異軍突起,農村中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時間不多,休息時間也僅滿足於看電視,老年農户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這就使農村文化活動失去了主體。

三、繁榮我市農村文化工作的新思路

一是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與時俱進,在持續深入調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協同有關部門,制定出新形式下我市農村文化發展的規劃。

二是加強目標管理,調動農村文化工作的積極性。着力培養農村文化藝術人才,創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打造農村文化藝術的品牌,如:東城鎮的朝鮮族民俗活動――四鼓樂,頭道鎮的老年人文藝演出,龍城鎮大型集體舞表演等,都要在近期內培養成規模演出。堅持“炕頭”演出形式不斷翻新和農村電影放映工作,以落實農村電影2131工程為載體,努力爭取市政府的支持,力求每年保證為全市8個鄉鎮免費放映80場電影和炕頭演出100場。文化館正着力培養不走的鄉下文化,進一步完善農村“大文化”建設。

三是抓好農村設施的建設和規範管理,爭取多渠道扶持。加大對農村文化站基層建設的資金投入,儘快改善軟、硬件設施,逐步滿足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要求,力求農村的文化工作一改過去的單純的取樂方式,把科普、法律宣傳、讀書看報融進文化室活動中,使新型的文化站室趨向於“一功多能”,以滿足農民多方面、多品味的精神文化。

四是強化農村文化工作的素質,多搞些具有實效的業務學習,並協助培養優秀的文化骨於力量。在農村文化工作中,搞好硬件建設必不可少,軟件建設更要加強,否則就不能充分發揮文化陣地的作用。在經濟落後,硬件設施較差的鄉鎮,更要儘量利用現有條件先搞好軟件建設。鼓勵優秀人才為發展農村文化多做工作,提倡奉獻精神,鼓勵搞農村題材創作的專業人員多下基層,深入農村。解決軟件問題,文化館、站適當引進人才是必要的,最主要還是立足本地,面向羣眾挖掘人才。一定要看到廣大農民中藴藏着巨大的人才資源,要充分利用,充分發揮,充分調動本土人才的作用。要為農村人才的脱穎而出創造條件,通過發現、培養、提高,促進人才成長。

五是進一步管好農村文化市場,掃除精神垃圾,保障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目前各區農村文化市場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管理體制還不夠健全,精神垃圾存在,有些地區還十分嚴重,對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影響較大。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要把農村文化工作納入合法化軌道,避免政出多門、管理紊亂。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應該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引導、鼓勵、扶持,加強管理,保護經營者的合法利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

六是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搞好新形勢下的農村文化建設。一是如何發揮小城鎮文化中心的導向作用、輻射、帶動、推動周圍農村文化建設;二是如何向廣度、深度進展,在現有的基礎上普及、完善、提高;三是如何建設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新時期農村文化;四是面向21世紀的農村文化建設,怎樣能夠使文化成為羣眾的自覺需求。

七是狠抓落實,做到權責明確。上級的各項工作落實了,農村文化工作也就上去了。借鑑“木桶理論”,我們説,我市農村文化的繁榮度取決於農村工作薄弱環節。

農村文化正處於發展中的關鍵時刻,重視農村文化,解決農村文化中產生的新問題,豐富充實農村文化生活,為農民提供優秀的精神食量,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

農村調查報告 4

07春漢語言(本)071030522

孟正剛

一、調查目的

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項政治工程,因城鄉差別,為追求城鎮一體化,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

佔極大的比例,留守兒童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明天就是祖國的明天,因此,對提高全民素質,

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及心理健

康成長勢在必行,留守兒童的一些情況和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使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形成“四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使之學業有教,

親情有護,安全有保。能擔當社會的責任。

二、調查時間

20xx年9月1日——20日

三、調查地點

隆興鎮街上和大聯村

四、調查對象

隆興中學

七、八、九年級學生中的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

五、調查內容

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和教育等問題

六、調查方式

此次調查通過查閲隆興中學留守兒童檔案資料及數據,瞭解留守兒童的分佈情況和在校生中的比例,同時主要通過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訪問和座談形式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保障措施、學業的監護管理和心理健康等問題,使其有一顆健康成長的心理素質。

農村調查報告 5

一、概念描述和理論假設

(一)主要概念

1.小城鎮。本文所指的小城鎮主要是指建制鎮,包括縣城所在的城關鎮,不包括非建制鎮或集鎮。

2.鄉鎮企業。指由鄉鎮集體、村莊和村民小組、農户和個體農民投資的各種經濟類型的生產經營單位,包括雖領取農村個體工商户營業執照但從業人員超過8人的企業。

3.農村剩餘勞動力。這裏指的是中國農村未充分就業的勞動力。本文將綿陽市農村剩餘勞動力替換為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顯性從業人員,不包括從事農業生產但利用不足的隱性農村剩餘勞動力。

4.經濟潛力差。這裏指的是居民的實際或預期收入差距。城鄉潛在差異是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鄉鎮位勢差是指小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理論假設

首先,城鄉位勢差和鄉鎮位勢差決定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

第二,農村勞動力流動受到制度條件的制約。

第三,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機制缺陷的修復必須依靠大中城市的輻射或外資的刺激。

二、西部內陸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機制缺陷:

(一)理論分析

在西方人口流動理論中,劉易斯和託達羅的人口流動模型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動的機制:農村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收入水平低,對勞動力有巨大的外部推力;城市預期收入高,對勞動力有很強的吸引力。這兩種力形成的合力可以產生類似河水流動的“電位差”,電位差越大,流速越快;如果沒有電勢差或者電勢差太小,就不可能或者很難流動。

在農村有一定的外推力的情況下,小城鎮必須吸納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比城市有更大的吸力,形成城鎮與鄉村之間比城鄉之間更大的差異;否則只能通過行政權力在城鄉之間築起制度屏障,人為地阻斷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把他們限制在小城鎮裏。

位勢差的大小取決於兩個因素,即勞動力流動的成本和預期收益。流動成本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接成本,即遷移成本;二是機會成本,即勞動力外流所放棄的其他利益。預期收益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就業概率,二是預期工資水平。農村勞動力總是選擇成本低、預期收入高的地方作為流入地。

顯然,農村勞動力流入當地小城鎮的成本最低。不僅遷移成本很低,甚至可能是零成本,而且可以在不耽誤農活的情況下照顧家庭,機會成本也很低。因此,從流動成本的角度來看,農村勞動力流向當地小城鎮是最經濟的。但在收入方面,由於西部內陸地區小城鎮工業水平低,就業能力有限,就業崗位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要求,就業概率很低。而且即使能就業,工資也明顯低於大中城市。這樣,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的差異就更小了。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流入大中城市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可能更高,但大中城市的就業概率和工資水平高於小城鎮,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更大。因此,農村勞動力在選擇流入地時選擇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鎮。

(二)綿陽市的實證分析

綿陽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東北110公里處,面積20249平方公里。根據第一次農業普查數據(數據為1997年1月1日時數),綿陽市建制鎮122個,農村人口417.6萬户。除縣城所在的建制鎮外,建制鎮115個,平均每個鎮面積1.5平方公里,全鄉平均人口299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7人。

綿陽市農户從業人員298.7萬人,就業分佈為:農業從業人員238.9萬人,非農業從業人員59.8萬人。非農業從業人員中,城市從業人員31萬人,農村從業人員28.8萬人。農村非農從業人員中,有15.3萬人被非農鄉鎮企業吸納,其中6.8萬人分佈在建制鎮鄉鎮企業,5.1萬人分佈在自然村鄉鎮企業,3.4萬人分佈在非建制鎮或工礦區鄉鎮企業。

1.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

許多學者和政策制定者認為,小城鎮的發展有利於鄉鎮企業的集中,鄉鎮企業基本上以農村勞動力為吸收對象(米增玉、鄒,20xx),所以只要小城鎮發展起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會被他們吸收。但是,只要分析一下鄉鎮企業的分佈情況,就會發現依靠鄉鎮企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小城鎮並不樂觀。調查顯示,中國只有7%的鄉鎮企業位於建制鎮(米增宇、鄒,20xx),其從業人員僅佔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20.8%(,20xx)。綿陽市的情況和全國其他省市地區不完全一樣。綿陽市鄉鎮企業3072家,其中自然村分佈的鄉鎮企業1701家,佔鄉鎮企業總數的55.4%;分佈在小城鎮的鄉鎮企業有1035家,佔鄉鎮企業總數的33.7%;有36家鄉鎮企業分佈在大中城市,佔鄉鎮企業總數的1.2%;有300家鄉鎮企業分佈在集鎮或工礦區,佔鄉鎮企業總數的9.8%。從鄉鎮企業吸收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來看,綿陽本地鄉鎮企業僅吸收15.3萬人,佔本地農村剩餘勞動力的25.5%。其中,小城鎮鄉鎮企業僅吸納6.8萬人,佔農村剩餘勞動力的11.3%(佔全部農村從業人員的2.27%);自然村、集鎮、工礦區鄉鎮企業吸納8.5萬人,佔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的14.2%;綿陽51.9%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大中城市就業。

小城鎮能否通過分散在自然村和小警察鎮的鄉鎮企業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筆者對綿陽市T鎮J村某磚廠的調查表明,該磚廠不願建在鄉鎮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鄉鎮土地佔用費較高;

第二,鄉鎮沒有荒地可挖作原料;

第三,鄉鎮污染控制嚴格;

四是城鎮工資成本較高;

第五,非正式制度成本較高,人際關係複雜。

通過對綿陽市其他自然村鄉鎮企業的調查,筆者還發現,他們不願意搬遷到小城鎮的原因還涉及到產權的劃分和歸屬、搬遷費用等問題。事實上,分佈在西部內陸地區自然村和小警察鎮的鄉鎮企業普遍具有就地取材(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污染嚴重的特點。所以這些鄉鎮企業最好的生存環境就是自然村和小警鎮。如果他們離開特定的環境,他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J村磚廠的老闆説,如果工廠建在鄉鎮,只有土地佔用費和治污費會害死工廠。所以很難集中在小城鎮。

2.城鄉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分析。

如果能縮小城鄉位勢差,擴大鄉鎮位勢差,不僅可以“盲目”流入大中城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還可以將分散在自然村和小警鎮的剩餘勞動力吸引到小城鎮。但根據綿陽市調隊提供的數據,從1980年到1998年,無論從相對還是絕對來看,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都在不斷擴大。雖然鄉鎮之間的電位差有所擴大,但小於城鄉之間的電位差。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流向仍然是大中城市。

如果以1997年初綿陽市小城鎮鄉鎮企業吸收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比例(11.3%)作為小城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率,以城市僱傭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比例(51.9%)作為城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率,分別近似代表小城鎮和城市的就業概率,我們會發現預期收入(就業概率×工資水平)轉移到小城鎮這不僅遠遠低於預期收入2476.67元轉移到大中城市,也低於農村地區的實際收入1824元。即使農村勞動力在小城鎮就業的機會成本為零,即每年仍可獲得農村人均純收入,1997年向小城鎮轉移的總預期收入僅為2245.72元;向城市轉移的預期收入比農村實際收入高652.7元,比零機會成本向小城鎮轉移的預期收入高230.95元。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選擇城市作為流入地,而不是小城鎮作為流入地。

第三,小城鎮區位特徵與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距綿陽市的距離,作者將小城鎮分為三組:第一組,20公里以內;第二組,20公里到70公里之間;第三組,70公里外。然後,作者從三個羣體中隨機選取了三個小城鎮,利用農業普查數據和實地調查分析了它們的區位特徵與勞動力吸收的相關性。

那麼,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差異大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四,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機制缺陷的修復:大中城市的輻射還是外資的刺激

從全國來看,蘇南、珠三角等地區的小城鎮發展勢頭良好,不僅吸收了大量本地和國外農村剩餘勞動力,而且縮小了城鄉差距,加快了二元社會的統一進程。通過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不難發現他們除了原有的良好基礎、起步早、政策支持外,還得益於當地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外資的刺激。蘇南蘇北小城鎮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正好説明了這一點。蘇南大中城市人口密集,通過投資、技術擴張、周邊合資等方式發揮巨大的輻射效應。蘇南不僅受到區域內城市發展的帶動,還受到上海大型產業的強烈輻射;但蘇北大城市稀疏,城市實力弱,輻射效果差。濾布是蘇南和蘇北小城鎮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劉保金等,20xx)。西部內陸地區小城鎮發展水平低與蘇北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綿陽市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小城鎮的建設仍然是政府行為,而不是農民自下而上的願望和自覺行動。通常在政府和地方部門的支持下,先做好基礎設施,再通過優惠政策吸引農村人口到小城鎮居住。這種政府領導下的小城鎮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工業基礎很薄弱,沒有城市的城鎮空殼現象相當普遍。20xx年初,筆者調查了綿陽市附近的三個小城鎮。w鎮是國家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從外觀上看,小鎮高樓林立,街道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然而,進一步調查發現,相當多的建築被遺棄,人行道被關閉,生意蕭條。比如全鄉最受歡迎的鄉鎮企業飼料廠、印刷廠,瀕臨破產;雖然原有的具有一定優勢的農產品市場進行了改造,但攤位閒置,年底也沒有什麼繁華景象。據當地官員介紹,Y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牲畜交易場所。據説鎮上人山人海,但我看到的牲畜交易場所是一條狹窄的老木房子之間的街道,除了街道兩旁屈指可數的幾個店面,幾乎沒有像樣的鄉鎮企業。除了政府、醫院和學校的工作人員,這個鎮的人口大多是原鎮居民。近年來,該鎮幾乎沒有吸收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因此鎮上沒有居委會或街道辦事處。1999年以前,T鎮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麼去綿陽市打工,早退,夜間鐘擺式流動,要麼常年出國打工,要麼留在村裏從事城鄉之間的拐賣,很少去鄉鎮就業或定居。1999年後,綿陽市向外擴張,T鎮被列為經濟試驗區,使該鎮迎來了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去鎮上調研,看到了兩個對比鮮明的場景:舊田荒蕪,新田繁忙。當鎮官員向提交人介紹情況時,提交人從他的講話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對鎮的未來充滿信心。的確,我們沒有理由不同意鎮上官員的期望,因為試點區建成後,T鎮將與綿陽市整合,屆時T鎮將成為“一城之內的鎮”。當然也不再是普通小城鎮的代表。

鑑於永興鎮和唐荀鎮在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方面的巨大差異,筆者於20xx年6月對這兩個鎮進行了調查。作者發現,城市工業的輻射效應是小城鎮發展和吸收勞動力的關鍵,城市的輻射效應在某些地方比在其他地方更明顯。也就是説,小城鎮的發展速度通常只靠城市的輻射而緩慢;相反,如果大規模城市產業的觸角直接延伸到小城鎮,如果小城鎮能夠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形成經濟增長點,發展迅速。永興鎮就是這樣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初,永興鎮的鄉鎮企業開始與市內幾家大型國企聯姻,生產配套產品。90年代中後期,該鎮抓住在綿陽建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長虹集團新區建設的機遇,使鄉鎮企業規模和檔次上了一個台階,直接為高新區內企業(包括長虹集團)提供配套生產和服務。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同時吸收了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1997年初,全鎮有鄉鎮企業70家。其中,59家鄉鎮工業企業吸納的從業人員佔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88.58%;分佈在鄉鎮的32家鄉鎮企業吸收的從業人員佔全鎮59家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65%。然而,在1999年之前,唐荀鎮沒有這樣的機會。1997年初,全鎮有鄉鎮企業16家。其中鄉鎮工業企業14家,這14家企業吸收的從業人員僅佔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38.4%;全鄉只有三家鄉鎮企業,員工只有74人。鎮上有一家建築鄉鎮企業,員工1.1萬人,佔鄉鎮企業員工的60.44%。但企業不是建在鎮上,而是在綿陽市,所以對鎮的發展和直接帶動作用不明顯。

通過調查,作者還發現,許多學者認識到小城鎮第二產業的發展將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吸收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這在綿陽市小城鎮的現實中很難得到驗證。主要原因是小城鎮規模小,常住人口少。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多為農民,不出家鄉,早出晚歸,第三產業缺少服務對象,從業人員比例很低。在永興鎮這樣一個發達的小城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只有79人,佔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1.59%。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西部內陸地區發展小城鎮的輻射源——城市產業相對落後,輻射力較弱,大部分小城鎮無法直接由城市產業帶動,外資刺激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小城鎮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機制缺陷需要時間來修復。

農村調查報告 6

接到市政府研究室的通知後,我縣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由主管縣長為組長,政府辦、農委等相關部門參與的調查組,深入到各鄉鎮,通過召開鄉村幹部座談會、走訪農户、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全面認真的調查。現將有關情況作以簡要彙報。

一、我縣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

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個主題,切實把推動土地流轉作為促進“三農”工作的重點來抓,強化引導,注重規範,使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了較好的態勢,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從調查的情況看,我縣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有五個特點:

1、流轉規模日趨擴大化。我縣耕地總面積**萬畝,其中水田**萬畝,旱田**萬畝,人均耕地面積6.15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來,我縣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小,數量少,範圍窄,並且多是一種零星、分散式的流轉。但自20xx年以來,隨着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特別是勞務輸出規模的不斷壯大,農民的擇業渠道日益拓寬,許多農民離開土地,走出家門尋找致富門路,加速了農村土地的流轉。加之專業大户、農業龍頭企業、下崗職工等紛紛進入農業領域創業開發,擴大了對流轉土地的需求。20xx年我縣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5.1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11.1%,20xx年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16.6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12.2%,同比提高了1.1個百分點。

2、流轉形式日趨多樣化。從調查看,我縣的土地流轉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轉包型。指原承包方將部分或全部土地的經營權轉移給其他農户,承包方與發包方原承包關係不變。目前這種形式是我縣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20xx年全縣轉包土地面積達x萬畝,佔土地流轉總面積的x%。二是租賃型。就是農户將土地租賃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20xx年以這種形式流轉土地的面積達x畝,佔土地流轉總面積的x%。三是互換型。為了耕種方便或發展規模經營的需要,農户之間或農户與集體經濟按照自願、互利的原則串換承包地,原承包關係不變。20xx年以互換的形式流轉土地x畝,佔土地流轉總面積的x%。四是入股型。就是農民將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參與公司經營,按照風險共擔的原則,與公司結成共同體。目前全縣有x畝土地以入股型進行流轉,佔土地流轉總面積的x%。

3、流轉主體日趨多元化。過去農村土地流轉主要在農户間進行,參與的主體也主要是農户。現在,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除農户外,工商企業、科研機構、城鎮居民等都紛紛下鄉租地、包地開發農業。20xx年農户間的土地流轉面積為13.7萬畝。非農業户參與土地流轉達到300多户,流轉面積達x萬畝。

4、流轉用途仍呈單一化。從調查的情況看,流轉後的土地用途基本都是用於種植業生產,搞其他行業的較少。20xx年土地流轉後用於種植業生產的達x畝,佔流轉總面積的90.3%,20xx年土地流轉後用於種植業生產的達x畝,佔流轉總面積的88.6%.

5、流轉效益日趨綜合化。從調查的情況看,土地流轉對於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是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土地流轉使土地向種田能手轉移,形成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統一了糧食品種,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二是節約種糧成本。土地經過流轉形成規模經營,生產者可以對規劃決策、組織生產等各方面進行科學安排,合理配置,精確計算,從而實行科學種田,節約成本,提高效益。三是增加了農民收入。從調查的情況看,土地流轉之後,對促進農民增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轉出方增加了地權收入。20xx年,農民人均轉讓承包土地土地經營權收入達x元。另一方面,轉出方從事二、三產業或外出勞務獲得新的收入。僅20xx年,我縣外勞務輸出實現總收入x萬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650元。再一方面,轉入方形成規模經營,增加收入。據統計,20xx年,土地流轉的轉入方平均增收x元。

二、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的情況看,我縣的土地流轉仍處於較低層次,流轉範圍較窄,流轉的規模較小,流轉的層次不規範。主要表現為“五多五少”。

一是農户間轉包的多,租賃、轉讓、拍賣等流轉形式少。全縣轉包土地x畝,佔土地總流轉面積的x%,其收益普遍偏低。土地租賃的收益較高,全縣土地租賃總面積x畝,僅佔總土地流轉面積的x%。農村土地轉讓、拍賣等流轉形式發展緩慢。

二是流轉給一般農户的多,流轉給專業大户的少。全縣土地流轉共涉及x户,其中流轉給一般農户的達x户,而流轉給專業大户的僅有x户,佔總户數的x%,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三是流轉期短的多,期長的少。20xx年全縣土地流轉期5年以下的土地面積為x畝,佔流轉總面積的x%;流轉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面積為x畝,僅佔流轉總面積的x%。這種情況容易出現短期行為,不利於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四是口頭流轉的多,書面流轉的少。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户在土地流轉時,以口頭協議進行流轉的多,未簽訂書面協議或合同。即使有的簽訂了書面協議,內容也很簡單,形式不規範不健全。由於落實“一免兩補”政策使土地增值,部分轉出土地農民借合同不規範的機會索要回土地經營權,引發了很多農村土地糾紛,給農村社會造成了不穩定因素。

五是農户間自發流轉的多,經村集體組織流轉的少。土地流轉多以農户自發的流轉為主,經過村集體統一組織或上報經村集體備案的很少。20xx年全縣土地流轉的x畝土地,經過村集體組織或報村委會備案的只有x畝,僅佔x%。

三、幾點建議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是提高土地集約化使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小城鎮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選擇。結合**的實際,我們認為要加快土地流轉進程,提高土地流轉質量,需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1、要把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放在首位,不斷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讓農民意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轉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意義,引導農民增強流轉土地的自覺性。要大力宣傳政策法規。要大力宣傳《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以及中共中央《關於做好農户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教育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知法、懂法、用法。要加大典型引導力度。鄉鎮和涉農部門要充分發揮外出創業有成人員和種田大户的典型示範作用,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使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從而轉變思想觀念,投身非農產業,加快土地流轉。

2、要把加強管理作為根本,不斷規範農村土地流轉行為。一方面,要加強土地轉出方的管理。對農户自發的土地流轉行為,教育引導農户簽訂流轉協議,並報所屬村集體經濟組織備案。要規範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土地流轉的行為,不得以任何名義強迫農户流轉土地,也不得阻撓農户自願合理地流轉土地。另一方面,要加強土地轉入方的管理。為防止土地投機行為,已流轉的農村土地,受讓方不得進行再流轉。土地流轉年限不能超過農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餘承包期。流轉期滿後,經雙方協商,可續簽土地流轉協議。應引導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組織以股份制為基礎的農業公司,農户間以土地使用權為股權,本着自願、互利的原則,發展土地股份合作制。

3、要把加快勞務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不斷拓寬農村土地流轉的空間。要拓寬勞務輸出渠道,為農民外出就業創造條件。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術、技能培訓,搞好信息服務、政策服務、法律服務和組織管理,為農村勞動力永久性、實質性向二、三產業轉移提供條件,讓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能夠出得去,掙到錢,留得住,使大量的農村人口離開土地,離開農村,向城市轉移,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必然條件和有效空間。

4、要把提供優質服務突出出來抓,為農村土地流轉營造良好的環境。一要建立健全組織體系。要把土地流轉工作納入縣、鄉兩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主要領導負責的組織機構,綜合、協調、統一領導當地的土地流轉工作。二要積極發展市場中介組織。要注意發展農村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使土地流轉進入市場,依靠市場調節完善流轉機制,推動土地流轉的健康運行。三要認真解決土地糾紛。土地糾紛是農民土地流轉後的遺留問題,如果解決不到位,勢必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整個土地流轉工作。針對農村土地糾紛的實際,縣、鄉兩級應建立強有力的專門仲裁機構,着力解決土地糾紛工作,化解矛盾,理順情緒,排除隱患。從綏稜的實際看,應該抽調農委、信訪辦的人員和公、檢、法部門的退休人員,組成土地仲裁委員會,專門研究解決土地糾紛問題。四要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要加強以養老保險為主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把長期以來農民主要依靠土地作為唯一社會保障的現象轉向依靠基金式的社會保險和保障上來,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使農民放心走出去,進而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條件。

農村調查報告 7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全面建設小康和現代化,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重大斬落部署,是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重大措施,是實施可持續發展觀的必經之路,是時代的呼喚,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和心聲。

一、調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鄉是曾貧窮的一度令村民提及心酸的山區,但是經過多年的新農村建設,如今卻是另一翻景象,這次,我利用十一黃金假期返鄉的時間,對家鄉附近的幾個村莊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調查,瞭解到了新農村建設前後村莊的變化,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有關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鑑作用。

地點: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固關鎮北大山村,殿咀村,姚家店村

方式:在村幹部陪同下對個別家庭隨機進行提問調查,通過村裏同學,親戚朋友瞭解

內容: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前後變化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問題

二、總體經濟狀況

(一)經濟發展:在公元XX年前我們鄉村僅靠農業身產和農副產品作為家庭收入的全部來源,但是自從新農村建設開始後農村人的思想觀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餘勞動生產力全部輸出,到大城市去打工,這樣,農村家庭收入就從單一務農轉到了打工務農雙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問題:新農村建設中電熱,燃氣,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現逐漸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這樣,不僅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還減少了空氣污染源,減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質生活:在90年代的農村裏,人們住的是土木結構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燈,蠟燭照明。走親訪友,上街趕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藉助於自行車,二隻有5%的人用的是花銷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車;出門走的是泥濘路,家中電器設備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過黃河牌黑白電視。但是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在近幾年裏,房屋全是鋼筋水泥轉投房,房中的裝飾和城裏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説,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車的行駛量多如牛毛,摩托車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農村,幾乎95%的人家都有電視機,dvd,電冰箱等電氣設備也在農家是常見的,特別是電話手機等聯繫設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備。新農村建設不愧突出一個“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會型農村建設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個重點,現在的農村,義務教育完成率達80%以上,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對生活都有樂觀的積極向上預期,宗教迷信活動日益減少。

(五)生活保障:從新世紀以來,農村各家積極參與農村醫療合作保險,農村中也有貧困低保政策,使得農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擔心付不起醫療費,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飽問題。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產業化建設深度不夠,農業產業效益不明顯。一是產業發展不平衡。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殿咀村,姚家店村都沒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規模的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也很單一。二是產業鏈條不完整。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穩定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生產資料供應、食品儲藏、保鮮、運輸、分割、精深加工、批發零售等諸環節鏈條不夠完整,造成初級產品所佔的市場份額比例越來越重。如我縣柑桔產業已初具規模,但是目前縣境還沒有一家對柑桔進行深加工的企業,產品全部都是鮮銷。三是產業品牌不夠響。傳統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品牌不多,不響,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嚴重製約了產業經濟的發展。四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問題二:受多種因素鉗制,農民增收空間不大。一是農資價格增長過快。走訪中,農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從嚴打擊一些不法商販經營假冒偽劣農藥、化肥、種子等坑農行為;部分農户還説,只要把農資價格降下來,國家給農民的補貼才算“到手”。據調查,今年農民購買玉米種、麥種平均價格每公斤為元和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張和;磷肥、碳氨、尿素等,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二是畜牧業生產出現停滯跡象。由於我縣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種草養畜可用耕地空間縮減,玉米、紅薯等飼料作物播種面積也在減少,加上牲豬飼養方法落後,目前農民牲豬、山羊、黃牛飼養量難以實現有效增長。北大山村有效耕地1300畝,實施退耕還林3900畝,荒山、荒坡都進行了退耕還林,幾乎沒有多大的空間發展養殖業。三是自然災害頻繁。

問題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民生產生活不方便。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雖然現有水利設施經過近年來的除險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強,但溝渠因無資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設施有“有肚無腸”的現狀。二是交通設施建設滯後。調查的3個村,雖然都有縣、鄉道經過,公路通村率達100%,甚至有的村已經修通了通組公路和桔園路,但是路面狹窄,路況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時節,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車。全縣公路通村率高和路況差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農村運輸和農產品交易難,農民生產成本高,嚴重地影響着農民生產生活,制約了農村經濟快速有效發展。三是安全飲水難保障。從走訪的幾個村中來看,大多還存在着飲水難的問題。

問題四: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民沒有基本保障。一是農村教育負擔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佈局調整不科學。北大山村一年級有10個學生,因教育佈局調整撤了學校,學生只有到鎮中心完小讀書,家長因孩子太小隻好實施“1+1”工程(即花一個勞動力去陪讀)。一位家長給我們説:“國家雖然減免了學雜費,但現在要一個勞動力陪着,負擔還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過高。有位村民給我們算了一筆帳:送一個學生,每學期按400元計算,讀完國小、國中9年需要7200元,讀完高中要1萬多元,讀完大學要5~6萬元,按目前我們人均收入計算,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費8年多的純收入。二是公共衞生事業發展艱難。一方面,鄉鎮醫院運轉難。由於政策和經濟條件的原因,目前鄉鎮醫院條件差,醫務人員待遇低,結構不合理,導致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難問題仍然嚴峻。調查發現,農村的“看病難”比想象嚴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給農村看病難帶來了福音,但據一位農民反映:“原來看病只要50元的,現在需要100元,國家報銷50元,自己還是要出50元,搞去搞來沒有少花錢,捆着綁着一個樣”。三是社會保障事業剛剛起步。目前,我縣農村的生育保險、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剛剛啟動,社會救助體系還不,農村低保範圍窄、金額少,失地農民、弱勢羣體救助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

四、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個人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紮實推行農村建設新理念

1、成立領導小組,完善新農村建設工作機制。

2、明確部門責任,強化新農村建設監督考核。

3、作好建設規劃,嚴格新農村建設操作程序。

(二)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切實注入農村建設新動力

1、轉變思想觀念,促進農民自主創新。

2、加強科技培訓,推動農民自主創新

3、推行典型示範,帶動農民自主創新。

4、落實優惠政策,引導農民自主創新。

(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新途徑

(四)鄉鎮幹部多下鄉體察民情,瞭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對城鄉要求一視同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工農和諧化

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在思想認識上要有長期打算,在發展規劃上要有長遠眼光,在制定目標上要把握關鍵,在工作展開上要有重點,同時通過全民動員,城鄉互動,各部門上下協調,共同促進我縣新農村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農村調查報告 8

關於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對農村未成年人成長髮展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本次調查通過深刻分析和客觀評價我鎮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並針對當前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更合理的途徑方法和對策建議,從而將加強農村家庭教育,促進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轉化成為**鎮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內在推動力。

一、調查實施概況

本次調查對象為全鎮居住的居民,調查方式主要是實地考察、深度訪談、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等。調查結果:走訪了120名農村婦女,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20份,回收率為100%。被調查的120名農村婦女中,已婚婦女90人,未婚22人,離婚或喪偶的8人。年齡結構,20歲以下的8人,2130歲的22人 ,3140歲的42 人,4150歲以上的48人。文化程度,國小及以下的48人,佔40% ;國中的66人,佔55%;高中(職高、中專、技校)的6人,佔5 %;大專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

二、農村家庭教育現狀及特點

從調查情況看,**鎮農村家庭教育現狀主要呈以下特點:

(一)農村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程度提高,但仍過分依賴學校教育

實地調查反映,95%的農村女性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很重要,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視兒童的全面發展都給予一致肯定。71%的農村婦女表明願意不惜一切投入,培養子女成才。問卷調查中顯示,67。61%的農村女性家長重視孩子的學業問題(成績差、聽課困難、學習態度不端正等),重視孩子情緒問題(暴躁易怒、焦慮、抑鬱、自卑等)、交際問題(內向冷漠、不善交際、經常與人發生矛盾等)以及行為問題(違反校規等)的比例分別為11。83%、13。80%和6。76%。很多農村家庭父親和母親分頭負責兒童的生活、學習和教育。而且父母共同管理兒童學習教育比例最高達77。55%,説明隨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以及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 為國教子、以德育人 為主題與核心的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觀念被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所認同,多數家庭民主和諧,父母協力、協商共同承擔家庭教育責任。

但實地調查也發現,農村學生家長教育觀念落後,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嚴重不足,農村學生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責任,並能較好地擔當起這一責任的農村家庭只佔15%。85%的農村家庭認為孩子的教育責任在老師、在學校,與己無關,他們只負責從經濟上、生活上滿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學校和老師,一味感歎孩子沒遇上好老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有的家長和代理監護人甚至認為:孩子在學校,家長出錢學校管,自己還操什麼心?這種教育理念與思想認識,大大增加了學校對這部分學生教育管理的難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代理監護人教育理念差,認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兒孫自有兒孫福,認為只要能掙錢,讀書也沒什麼用,不讀書照樣可以賺錢,大學生不是還找不到工作嗎?這些觀念勢必影響孩子,產生學習無用的情緒;在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中,由於學校單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二)農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漸更新, 但科學家教任重道遠

問卷調查中,52。6%和32。3%的農村女性家長選擇私下讚賞、公開表揚方式鼓勵兒童的進步。孩子做錯事時,61。5%的農村女性家長選擇心平氣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錯誤。與孩子溝通交流上,60。5%和30。4%的被調查者覺得自己與兒女的關係非常好或比較好;64。5%的女性家長表示自己能夠很好或較好地與孩子溝通;47。94%和47。17%女性家長明確自己的孩子經常或偶爾告訴父母他(她)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走訪調查發現,孩子有事瞞着家長時,多數家長採取引導而不是強迫孩子交待的方法。孩子與家長意見相悖,一時難以確定對錯,45%的家長會採取冷處理。孩子有吸煙、喝酒、沉迷網絡遊戲和上網聊天等不良行為,部分家長能按照問題的性質採取不同的糾正措施。這説明,廣大農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漸在改善,但調查也反映,農村家庭教育方式傳統簡單,不能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

一是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部分農村家長認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覺得孩子是打出來的,父母打孩子天經地義,對孩子動輒打罵、訓斥、體罰等。問卷調查顯示,在教育孩子做錯事情的方式上,有32。41%的被調查者選擇教育方式是責罵或打孩子;3。77%的被調查者採取禁止孩子參加喜歡的活動或拿走孩子喜歡的物品等懲罰方式,甚至有2。76%農村家長認為,小孩子都會犯錯誤,做錯就做錯了,由他去。被調查的家長中,對孩子採取物質獎勵的佔8。86%。而且,考試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質獎勵;直接用金錢獎賞的家長佔2。08%。在與小孩之間的溝通問題上,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從,根本沒有與孩子溝通的意願。 24。21%的農村女性家長表示溝通的時間很少,6。49%的農村婦女反映自己與孩子雙方雖有溝通的想法,但溝通過程中,總是因無法剋制的情緒而中斷與孩子交談;有2。91%的農村婦女直接表態自己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或很難與孩子溝通。農村家長缺乏與孩子的交流,缺少對孩子正確的思想教育,長此以往,孩子容易變得膽小、退縮、冷漠,或以攻擊和敵意對待他人。

二是疏於對孩子的教育管理。實地調查反映,大部分家長整天忙於農活或打工掙錢,沒有更多的精力來教育孩子,更談不上有閒暇時間與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溝通,基本疏於對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農村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不管不問,甚至有些家長連孩子的確切年齡和所在年級都不知道。有的家長過分縱容子女,對於子女不正確的言行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管教不嚴、一味縱容,認為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對孩子的愛,特別是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這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由此可見,教育方式傳統簡單,缺乏先進家教理念和科學家教知識,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仍是我鎮廣大農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提高廣大農村家庭科學育兒的家庭教育水平任重道遠。

(三)農村家庭對孩子的支持能力欠缺,家長能力建設亟待加強

一方面,農村家長素質普遍偏低。被調查的農村婦女中,國小及以下的48人,佔40% ;國中的66人,佔55%;高中(職高、中專、技校)的6人,佔5 %;大專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農村婦女承擔社會、家庭雙重角色,大部分時間被擠佔,很少有時間來充實提高自己,有部分國小文化的人漸漸退化到了半文盲的狀態。現在讀書真難,孩子的作業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是農村家長普遍存在的現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鎮廣大農村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家長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藴差,因而無法對子女進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導。

另一方面,農村家庭缺乏教育氛圍。目前,由於農村經濟相對滯後,大部分農村家庭條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決衣食問題,家長們根本無能力投資家庭教育設施建設,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條件,因此,雖然廣大農民的住房及經濟條件提高很快,但有書房或書桌的學生並不算很多。同時,農村中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少,農村女性家長農閒時大多用於聊天,或沉迷搓麻將、打撲克,很少看得見書籍,父母親平時不看書讀報的佔絕大多數。

教育孩子是一項艱苦細緻的工作。家長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品德素質對孩子影響是綜合的,相互滲透,缺一不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農村家長認識不到知識和文化對子女成長的意義,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子女的教育責任、義務,忽視家庭教育。許多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知識,無法擔當起家庭教育的責任,還有一些家長採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無意識中對孩子進行錯誤的教育和導向,直接影響了農村家庭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施。作為家長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根據自己的條件,揚長避短,加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三、解決農村家庭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社會、家長、學校共同關注農村家庭教育問題

教育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農村家庭教育作為重要任務來抓。要認真做好農村家庭教育指導、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規範化。

政府應該適當加大對農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設立農村家庭教育基金,應付必要的農村家庭教育支出,確保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正常運行。政府要盡最大可能挖掘農村教育資源,大力創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娛樂活動場所。盡最大努力發揮農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農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家長要想方設法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創設豐富的信息環境來幫助孩子擴大視野,培養其探索的興趣和習慣以及陶冶情操。家長可以利用電視機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節目,指導孩子收看;可以帶孩子到具有教育意義的場所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可以為孩子選購有關書籍,訂閲報刊雜誌,並堅持與孩子一起閲讀、欣賞。

(二)辦好家長學校,切實提高家長素質

農村中國小應注重宣傳發動,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學校章程,規劃教學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教學管理,採取多種措施,努力辦好家長學校,切實提高農村學生家長整體素質。

學校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將提高家長素質當成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學校要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定出提高農村學生家長素質的長遠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要根據家長的實際需要制定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內容。定期組織家長來校學習,提高家長素質和教育素養。家長學校的授課形式應靈活多樣,可以採用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家庭教育論壇等形式。家庭教育論壇內容既包括知識講座也包括家長髮言、提問,使家長、教師形式互動,在互動中交流經驗,提高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要將提高家長素質和提高家長實施家庭教育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側重培養家長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識和家庭教育方法,最終實現提高農村家庭教育質量的目的。

(三)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孩子建立心連心的溝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須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長處,並儘可能的積極的引導。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專橫的態度對孩子進行體罰,讓孩子去接觸社會生活影響,包括社會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甚至是敵對作用的影響,父母應該指導他們去跟不好的影響進行鬥爭,從而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給孩子的自由空間應該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愛孩子,所謂一切為了孩子、盲目地去愛自己的子女,結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四)創設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圍。

家長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即使在農忙時,也不要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使孩子有一個學習的小天地,每個孩子應該擁有一個書桌。其次,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經常查看孩子的作業。對孩子經常犯的錯誤進行細緻的講解。在學習之餘,家長還可以訂閲一些有益智力的書,培養孩子對讀書的樂趣,增長孩子的知識面。

農村調查報告 9

根據市委關於學習實踐活動第一階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馬村鎮西牛莊村、野川鎮文化站、西溝村、河西鎮蘇莊村,通過實地察看、入户訪談、聽取彙報、座談討論等形式,就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深入聯繫點市教育局、興高能源進行了調研。結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談討論的情況,總的來講,我市的農村文化建設成效比較明顯,同時問題也較為突出,需要我們加大工作力度,確保農民羣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日益重視農村文化建設,關注農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務,營造農村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豐富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鄉村的文明風尚,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有澤州縣和陽城縣2個全國文化先進縣、城區和高平市2個省級文化先進縣、50個市級文化先進鄉鎮、200個市級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農村公共文化資源。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入9255萬元,同比增長59.68%,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保障有了較大突破。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鄉”、“四進社區”服務活動,緩解了農民羣眾看戲難、看圖書難、看電影難、看電視難的問題。20xx年10月份,正式啟動“文化低保”工程,4個月來,市、縣兩級財政共支付160餘萬元,為300個貧困村送電影3600場,送戲104場,建立農民書屋35個;累計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購書補助卡29806張,為貧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送圖書56000冊,全市近20萬羣眾開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目前,縣級“兩館”建設初見成效,沁水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陵川縣文化活動中心(兩館合一)主體工程已完工,陽城縣圖書館已經立項,城區、澤州縣的“兩館”建設均已列入重要議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鄉鎮綜合文化站32個。全市40%的村建設有文化活動室。全市現有農家書屋300多個,藏書100餘萬冊。同時,將村黨支部活動室、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等資源整合為一體,用於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提高了農村公共資源共享率和農村文化活動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鎮文化站和西牛莊村、西溝村、蘇莊村來講,文化氛圍濃厚,基礎設施較好,文化建設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農村文化活動形式。一是同節慶活動相結合,如陵川縣的“紅葉節”、澤州縣的“金秋小康文化旅遊月”、沁水縣的“柳宗元文化節”、高平市的“炎帝文化節”、城區的“白馬禪寺祈福節”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與傳統節日相結合,每年春節、元宵節,市區和各縣都要組織一系列羣眾性文化活動,如陽城縣的“皇城相府杯”民間藝術擂台賽、澤州縣的八音會擂台賽、高平市西牛莊村、蘇莊村、姬家山村的春節文藝演出等,豐富了羣眾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與文明創建相結合,在全市廣大農村開展了創建“十星級”文明户活動,推動了鄉風文明。西牛莊村創新“十星級”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發揮了農民文化主體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時,各級政府還十分重視“種文化”工作,利用傳統和重大節日、集市、廟會等,開展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吸引羣眾參與。鼓勵指導民間力量興辦了八音會、手工藝品、根雕、石藝、個體放映隊、農民書屋等文藝團體。這些自辦文化組織,大都以“自我投資、自願組合、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方式組建,為羣眾提供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幫助創建了一批文化示範户,開展了“特色文化村”評選,把廣大農民組織到了文化建設當中,推動了農村文化發展。

二、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總體上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不相適應,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同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

第一,農民羣眾素質偏低。據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全市222萬人口中,國中文化程度的佔一半,國小文化程度的佔33%,大專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農村來講,受教育程度更低,國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佔到了90%以上,其中國小文化程度的佔一半多。如何提高農民素質,這是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最大課題。

第二,文化基礎設施滯後。目前,全市六個縣市區的文化館、圖書館建設不平衡,城區只有190平方米,澤州縣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陽城縣20xx平方米,沁水縣在建,陵川縣400平方米;各縣市區的圖書館,只有陽城縣達到了國家最低評估標準。84個鄉鎮(辦事處)的綜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個外,其餘的均不達省定標準,其中有一半文化站無法開展正常活動。全市2337個行政村(居委會),60%的村莊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動室也有一半以上沒有達標。“無文化陣地,有陣地無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陳舊”的狀況還普遍存在,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產品供應不足。大部分農村受場地、經費、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動手段簡單、形式陳舊、內容單一,羣眾參與率不高。每年相關部門都要組織送戲、送圖書、送電影下鄉,但覆蓋率不高,不能滿足農民羣眾的實際需要,仍然存在看電影難、看圖書難、看戲難的現象。一些地方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對“留守”的老年人、婦女、兒童,如何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特別值得研究。

第四,農村文化隊伍薄弱。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不足。比如澤州縣,17個鄉鎮中,綜合文化站的在編在崗人員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鄉鎮文化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鄉鎮佈置的各項“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專幹不專”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鄉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大多數沒有經過文化主管部門的考核選任,而是由鄉鎮政府自行安排幹部兼任,許多人員沒有藝術專業特長,存在着專業不專、後繼乏人的狀況。

第五,農村文化發展失衡。縣與縣之間、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因資源條件不同,經濟建設差異較大,文化建設也呈現出同樣的發展趨勢。總體上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文化建設相對較好;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文化建設也處於相對的貧困狀態。

第六,文化體制機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體”的建設格局,沒有把滿足農民羣眾的文化需求作為發展目標,沒有把保障農民羣眾的文化權益作為民生重點,文化設施被擠佔、挪用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文化工作也總要讓位於經濟建設、重點工程、農村穩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對文化建設的戰略、步驟、重點、項目、保障等環節,沒有系統的、具體的指導意見和目標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隨意性、無序性的問題;有的地方對農村文化建設缺乏嚴格的考核標準,對農村文化投入缺乏規定性的制度保證,對農村文化發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撐。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

三、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針對我市農村文化基礎差、農村文化建設難、農民羣眾素質低、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的實際,當前,應重點抓好四項工作。可概括為“四個一”,即做好一個總體規劃,建立一套體制機制,打造一支人才隊伍,推進一項創建活動。

第一,做好一個總體規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相銜接,制定和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方法步驟,指導農村文化建設。總的目標要求,一是強化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農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二是加強文化陣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和滿足農民羣眾的文化需求,保證農民羣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是堅持用文化薰陶人、感染人,提高農民羣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發掘、保護、開發優秀的文化遺產,壯大農村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市場。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體制機制。一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農村文化活動經費正常增長的保障機制,設立農村文化發展資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範圍,提高文化經費用於鄉村的比例,同時用好國家和省裏的扶持政策,推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到20xx年,縣級“兩館”應全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鄉鎮綜合文化站應全部達到省定目標,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應擴大數量、提升檔次,有效扭轉我市農村文化設施落後、公共文化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動機制,實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解決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保障農民羣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擴大有線電視覆蓋面,確保農民羣眾既能聽到中央和省委的聲音,又能聽到市委市政府的聲音。三要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力度,建立農村文化建設考核評價機制,把文化投入、設施建設、活動開展、農民受惠、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列入各級領導幹部的考核範圍,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創建文明縣城、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評價體系,激發出社會各界的文化自覺意識。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隊伍。在政府職權範圍內,深化農村文化隊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文化隊伍管理制度,理順鄉鎮文化站及其人員的崗位職責、日常管理、機構編制、工資福利、學習培訓等方面的關係和機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基本待遇,解決無人幹事的問題。通過舉辦培訓班、選送深造、骨幹示範、專幹下鄉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音樂、美術、書法、剪紙、文學等多門類的農村文藝人才,發展一批八音會、小劇團、秧歌隊等羣眾性文藝組織,鼓勵引導他們開展羣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建立一支永不離村的文藝隊伍。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

第四,推進一項創建活動。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以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新農村“四位一體”文明創建為抓手,以城市的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推動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聯動對接。在創建內容上,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治理“五亂”(亂倒垃圾、亂倒糞便、亂貼廣告、亂設攤點、亂建房屋)、推動“四改”(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達到“六化”(環境整潔化、村莊園林化、街道明亮化、飲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適化),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抓好“十星級”文明户、鄉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創建活動,抓好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婦女兒童禁毒禁賭會等工作,提高農民羣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創建要求上,突出羣眾得實惠,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推動政務、法治、人文、市場、生活、生態“六大環境”建設向農村延伸,使農民羣眾共享文明創建成果。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題和載體。

總之,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緊迫的、長期的、艱鉅的任務,又是一項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應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解決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構築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水平,並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為我市的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農村調查報告 10

一、調查目的

瞭解國中學生現有的英語學習現狀,和影響他們英語學習的各方面因素,在把握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取一些相應措施,促使教師真正改變教學理念,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也增進學生英語學習愛好的進步和發展,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學共進,力求到達教學的最大有效值,終究改變國中學生英語學習的不良現狀。

二、調查方法與對象

根據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本次調查的方法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學生座談和教師座談,其中問卷調查中設計了41個選擇題、1個開放性簡答題。對象為本校七年級、八年級年級,共提問卷102份,有效問卷102份。

三、調查結果和緣由分析

此次調查有41個題目,觸及到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緣由主要有兩大類:

其一,來自於學生本身的因素,即內因包括學習英語的愛好、自信心、態度等方面。其二,外部的環境因素,即包括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現就調查的現狀分析以下:

學生本身對英語學習的愛好

大部份同學對英語學習愛好不濃。如在調查你對英語學習感愛好這個題目時,選A、特別感愛好的只佔20%。選B、比較感愛好的佔35%。選C、不太感愛好的佔25%。選D、一點也不感愛好的卻佔20%。

又如在調查你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愛好班一題,選A、有的佔31%,事實上在這百分比中按自己的意願主動報名參加的佔的百分比估計還得打折。這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整體説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不夠。如在調查你現有的英語基礎與水平一題時,選C、中等的佔51%。選D、差的佔13%。固然一方面反映出學生自我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的自信心不足。這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

學習愛好和自信心決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在調查你對你的英語學習滿意嗎一題時,選A、很好的佔18%。選B、一般的佔16%。選C、不好的佔50%。大部份學生對英語學習熱忱不夠高。

學生所處的家庭狀態

1、學生中農村户口占90%以上,不同户籍的學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環境,存在着生活習慣、方式及個性的差異。

2、父母文化層次不夠高,大約80%的父母都是國中畢業。職業情況大約80%的父母務農,另外20%左右是自由職業,這就決定了一定數目的父母忙於發展家庭經濟,疏於與孩子交換和對孩子的管束,又缺少教育投資的意識,對教育還存在着模糊的熟悉,造成子女物資生活的充裕和滿足,精神生活的空虛和荒涼。

3、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待改進。溺愛型、放任型及獨斷型家庭仍佔40%的比例,在調查中你的家長輔導你英語嗎一題時,選D、歷來沒有的佔82%。

學生對教師的熟悉

1、現實中的英語教師:

大多數的英語教師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盡心盡責。

多數英語教師講求民主,尊重學生,願意聽取和接受學生公道、正確意見和公道建議。

部份英語教師能根據學生實際水平進行教學,並與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用補充材料豐富英語課堂教學。

部份教師能正確對待學生,不偏愛某些學生,不輕視差生。少部份教師在課堂上公道分配講授時間與學生的活動時間。極少數部份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能常常性地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2、理想中的英語教師:

具有幽默感,善於調理課堂氣氛。

具有親和力,善於與學生溝通,用童心貼進學生,微笑時時掛在臉上。

具有吸引力,善於捉住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學而不倦。口語流利,水平一流。

四、對調查結果的思考影響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因分析

1、社會的影響:

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的變動,使部份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芒和失看,並逐步淡化對學習的愛好,失往了學習的積極性。

2、實施素質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的教育,其對學生的積極是使他們熟悉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而英語這門學科具有學術性較強,實用性不強的特點,這使得學生缺少學習英語的內驅力。

3、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國中生中有大部份是獨生子女,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少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留意的是,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側重於對子女紀律方面的要求,而對學生學習不是特別關注,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構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4、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以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題目是,信息和數字時代的今天,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愈來愈大。

改變國中生英語學習現狀的對策

1、學生要了解社會不同職業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合適的就業崗位。

2、學生要把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學習,同時也要學會預、温習,做完習題後善於進行知識的梳理,回納和總結。

3、教師要建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的思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愛好,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當教學活動中的演員,而不是觀眾。

4、教師要活化教材內容,使之生活化。活化教材語言,使之口語化。活動化教學手段,使之直觀化。另外,用學生膾炙人口的補充材料豐富英語課堂教學。

5、教師要在教學中儘量多地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創設情形,加深視覺、聽覺、動覺形態,創建愉快、和諧、生動、活潑的學習慣氛,增強自信心,激起學習愛好,消除心理壓抑厭煩情緒,進步語言操練、言語交際活動的質量。

6、教師要嘗試進行分層教學。針對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佈置不同深度的作業,確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使每一個學生有成功的體驗,構成良好的學習心態。

7、教師與學生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營建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愉快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取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益於學生的主動參與,有益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和信息的交換,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於一種亢奮狀態,有益於學生實現自我的、全面的發展,從而大面積地進步教學質量。

總之,只有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才能讓學習質量真正高起來。

農村調查報告 11

農村衞生工作是我國衞生工作的重點,關係到保護農村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大局。為促進我縣衞生事業的發展,年初,縣人大常委會把農村衞生工作列為今年一項重要的審議議題。審議前,組織了調查組,在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建平的帶領下,對我縣農村衞生工作進行了調查。

先後聽取了縣衞生局有關工作彙報,深入走訪下各、福應等12個鄉鎮、街道,實地走訪縣人民醫院等5家縣級醫療機構和8家鄉鎮(中心)衞生院,分別召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13個相關部門及相關醫療機構負責人座談會,聽取意見,瞭解情況。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政府及衞生部門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黨和國家一系列關於農村衞生工作的方針政策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農村衞生工作,建立健全農村醫療衞生服務體系,促進農村公共衞生事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農村衞生工作情況調查報告由提供!

(一)農村衞生工作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

近年來,縣政府把農村衞生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縣“xxx”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先後制訂出台《關於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的試行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省、市、縣重視農村衞生事業投入,xx年共投入4450萬元,其中縣財政投入1895萬元,加大了對公共衞生和醫療事業的投入力度。積極開展衞生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和衞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各鄉鎮(街道)重視衞生工作,明確分管領導,建立工作機制,強化工作落實,抓好本區域內的農村衞生工作。

(二)農村公共衞生工作紮實推進。

一是實施農民健康工程成效顯著。“農民健康工程”是xx年省、市、縣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我縣全面開展農村公共衞生三大類12項服務,xx年為13萬多名農民進行免費健康體檢,並建立健康檔案,實行分類管理。該工程受到了上級有關領導的肯定,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先後進行採訪報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轉有序,三年來,已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框架,初步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xx年,全縣參保人數33萬多人,參保率達78%,累計有近40萬人次享受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參保農民患者的醫療負擔。

二是農村疾病預防控制有效開展。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高度重視非典、人禽流感等傳染病的預防工作,重點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實施免疫規劃,兒童“五苗”接種率均達95%以上。積極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全縣無重大疫情發生。

三是積極做好農村婦幼保健工作。紮實開展“母嬰健康工程”工作,xx年孕產婦首次實現零死亡,兒童死亡率逐年下降。四是大力開展環境衞生整治活動。以改水改廁為重點的衞生環境整治力度加大。目前,全縣共有560個自然村建起了自來水站,19萬多人用上了自來水,拆除露天糞坑8000多隻,建成公廁349座,完成4。7萬户廁所改造。五是無償獻血工作成績突出。全縣無償獻血工作6次被評為省、市“無償獻血先進縣”。xx年10月,縣政府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單位榮獲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

(三)農村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衞生服務網絡。形成了7家縣級醫療衞生機構、18家鄉鎮(中心)衞生院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42個村級社區衞生服務站。

二是對鄉鎮(中心)衞生院推行股份責任制改革,在中心衞生院全面實行經濟目標管理責任制。實施農民健康工程,改進服務模式,鄉鎮(中心)衞生院經營狀況得到了一定的好轉。

三是農村衞生人員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嚴把人員入口關,嚴格要求,考錄優秀畢業生,充實到農村醫療機構。實施了鄉村衞生技術人員素質提升工程,通過開展“十佳駐村醫生”評選、舉辦各類業務培訓、組織各類學歷教育等形式,進一步提高農村衞生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四是全力抓好醫療質量建設。制訂了《仙居縣醫療質量建設工作方案》,加強醫療單位自身能力建設,通過開展等級評審,提高了醫院的管理層次和服務水平。

開展了“加強醫療質量管理,爭創百日無事故”活動,切實加強醫療安全教育,實行醫療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增強醫務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制訂完善了鄉鎮(中心)衞生院醫療質量考核標準,建立每月督查通報制度,抓好督查落實。五是衞生監督工作不斷加強。認真貫徹《食品衞生法》和《職業病防治法》,抓好食品安全、衞生許可、職業衞生等專項整治,加大農村衞生綜合執法力度,促進食品衞生和用藥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衞生工作的氛圍還不濃。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做好農村衞生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到位,社會發展以人為本、人的發展以健康為本的意識及大衞生理念還不強,未形成農村衞生工作合力。衞生法律法規政策及衞生知識的宣傳教育還不夠,廣大羣眾衞生主體意識不強,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衞生保健知識,預防為主的思想還沒有形成共識,重治療輕預防的觀念仍然沒有改變。

(二)農村醫療衞生服務能力還不夠強。

一是醫療機構基礎建設滯後。我縣醫療機構普遍缺少發展規劃,經營場所十分緊張。縣人民醫院作為全縣最大的綜合性醫院,佔地面積僅40畝,醫療用房十分擁擠,遠遠滿足不了羣眾的醫療服務需求,xx年醫院遷建工程完成了工程立項和土地報批,但由於各種原因,至今未動工,嚴重製約了醫院的建設和發展;中醫院、婦保院、精神病院等縣級醫院和橫溪、白塔、下各等中心衞生院的經營場所不足,精神病院房屋緊張、條件簡陋,縣疾控中心、城關醫院至今還在租用房屋辦公;多數醫療單位普遍存在設施設備落後等問題,鄉鎮衞生院還沒有配備救護車,難於開展有效的醫療衞生服務。

二是醫療技術人員隊伍建設與醫療衞生事業發展不相適應。全縣醫療衞生人才缺乏,特別是高學歷和高職稱人才嚴重缺少,在全縣1350名衞生技術人員中,本科學歷僅佔14。9%,高級職稱只佔6。8%;鄉村衞生技術力量更加薄弱,514名衞生技術人員,本科學歷只有16人,高級職稱僅有6人,中級職稱也只有96人,人才問題嚴重影響醫療技術水平、醫療質量和醫療可信度;基層醫務人員工作環境差、壓力大、工資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還未落實。

三是醫療質量仍需提高,醫療秩序有待規範。醫務人員服務意識不夠強,病人外流現象不少;醫療糾紛發生呈上升趨勢,醫~件時有發生,處理難度較大;個體醫療單位數量多,管理較難,打擊非法行醫難度大。四是村級衞生服務網絡薄弱,全縣722個行政村只有42個村級服務站,羣眾就醫不便反映較大。

(三)農村公共衞生建設緩慢。

一是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工作還有薄弱環節。各類傳染病預防及重大疾病防治任務依然很重,羣眾疾病預防觀念不強。

二是食品安全隱患和藥品監管問題反映較大。農產品調入問題越來越突出,農產品檢測體系不健全,檢測設施設備落後,糧食、蔬菜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問題突出。農村藥品供應網絡不夠健全,藥品監管相對薄弱,羣眾用藥安全難以保障。

三是農村環境衞生整治任務艱鉅。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問題較為突出,橫溪、白塔等鄉鎮及周邊平原村、城郊結合部等沒有集中供水設施,直接飲用地下水,由於地下水污染,飲水安全問題突出,羣眾呼聲較大;露天糞坑仍普遍存在,改廁任務較重,有的村雖然建了公共廁所,但後續管理工作跟不上,沒有發揮作用;縣生活垃圾處理工程進展緩慢,城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運作機制缺乏,環衞設施缺少,垃圾處理問題突出;排污問題沒有引起重視,排污設施沒有配套,地下污染嚴重。上述公共衞生問題的存在,致病返貧現象突出。

(四)農村衞生投入相對不足。縣財政雖然每年對衞生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衞生事業經費所佔同級財政支出比例卻不斷下降。社會資金投入衞生事業渠道不寬,數量不多。由於投入不足,制約着疾病預防控制、衞生執法監督、改水改廁等公共衞生建設以及醫療衞生單位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更新,影響了我縣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速度。

(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不夠完善。

一是對農醫保的政策宣傳不夠,部分農民對農醫保的認識存在偏差,羣眾參保積極性還不高。

二是農醫保政策還不夠完善。羣眾對門診報銷、在外地看病報銷手續、額度、參保率任務指標等意見較多。

三是籌資難度較大。我縣外出人口較多,以户為單位收取難度較大,部分鄉村幹部存在畏難情緒。有集體經濟的村由集體支付,影響村經濟發展,幹部反響較大。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保健康促發展理念,營造全社會共同做好農村衞生工作的良好氛圍。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做好農村公共衞生工作、加強醫療衞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造福人民的一件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縣政府要從落實執政為民的職責出發,充分認識加強農村衞生工作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加強對農村衞生工作的綜合領導。要深入貫徹中央、省、市關於農村衞生工作方針政策,制訂農村衞生事業發展規劃,明確目標,落實相關部門及鄉鎮(街道)在農村衞生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加強組織協調,形成相關部門、鄉鎮(街道)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整體合力。要重視和加強對衞生法律法規政策及衞生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羣眾的衞生主體意識,增強預防保健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農村衞生工作,營造保健康、促發展的社會氛圍。

(二)進一步加強農村醫療衞生建設,提高醫療技術服務水平

一要加強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要對各醫療機構發展作出統籌規劃,明確發展規模。要高度重視縣人民醫院建設,儘快研究,科學確定建設方案,積極組織實施,加快解決目前縣人民醫院用房緊張的突出問題。重視縣級醫療機構和鄉鎮(中心)衞生院的發展,抓緊縣疾控中心、城關醫院的遷建工程建設,積極幫助解決縣中醫院、婦保院和橫溪、白塔、下各等中心衞生院的擴建問題,重視解決縣精神病院用房緊缺、醫療條件落後、經費缺少等實際問題和一些鄉鎮衞生院的危房問題。更新醫療機構的設施設備,提高醫療檢查可信度,適應醫療發展需求。

二要加強醫療技術人員隊伍建設。醫療機構的生存與發展,關鍵取決於醫療技術水平,醫療技術人才決定着醫療技術水平。因此,要加大醫療技術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改進人才引進和考錄政策,合理配置人才。加強在職醫務人員教育培訓,不斷提高中、高級醫師及執業醫師的從業比例,進一步提升醫療技術人員整體素質。重視解決醫療衞生人員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問題。

三要加強醫療質量建設,規範醫療秩序。縣人民醫院要培養和集聚高、精、尖醫療專家,不斷推進全縣醫療衞生技術上新台階,減少病人外流。鄉鎮(中心)衞生院要加強醫療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全科醫術水平。加強醫療質量管理,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要重視發揮中醫藥在農村衞生服務中的優勢和作用,積極挖掘、收集和整理民間醫藥技術及祖傳祕方。要加強醫療衞生行風建設,抓好醫德醫風,增強醫務人員服務意識和職業自律意識。加強對個體醫療單位管理,發揮個體醫療單位方便山區羣眾就醫的積極作用,堅決打擊各類危害農民羣眾健康的非法行醫行為,規範醫療秩序。

四要深化醫療衞生管理體制改革。要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轉換機制、加強監管的原則,從解決羣眾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深化醫療衞生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強化公共服務職能,規範服務行為。要推進鄉鎮(中心)衞生院改革,合理配置資源,改進服務模式,形成有生機活力的用人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提高效率。加強村級衞生社區服務網絡建設,擔負常見病初診治及預防保健任務。發揮社會個人舉辦的醫療機構作用,完善鄉村衞生服務管理一體化,提高整體效能。

(三)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建設,為農民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公共衞生是人民健康的源頭。

一要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加強重點傳染病、職業病等重大疾病的預防控制,健全農村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提高處理重大疫情和公共衞生突發事件的能力。

二要加強婦幼保健工作。要認真實施母嬰健康工程,重視產科、兒科建設,加強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基礎素質。

三要加強藥品、食品衞生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農村藥品供應和監督網絡,加大藥品購銷監管力度,組織對農村衞生機構的藥品採購渠道、質量、期限及藥價的檢查,保證農民用上安全、有效、價廉的藥品。要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為載體,積極開展衞生綜合執法監督,加大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及餐飲業的監管力度,加大對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和生長激素等農業投入品整治力度,從源頭上防止農產品污染。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儘快建立縣藥品農產品綜合檢測中心。

四要進一步重視以改水改廁為重點的環境衞生整治工作。要加快橫溪水廠建設,及早解決橫溪、白塔等鄉鎮的飲用水問題,加強城郊結合部的自來水管網設施建設,切實解決城郊居民飲用水水質安全問題。要加強農村衞生户廁建設,公共廁所建設要因地制宜,發揮已建公共廁所的作用。要抓緊縣垃圾處理工程建設,力爭如期建成使用。改善農村垃圾處理設施,提高處理能力,建立符合我縣實際的城鎮、鄉村垃圾分級處理運作機制。要重視鄉村排污設施建設,農村環境衞生整治要充分發揮居民、村民的主體作用,引導建立良好的衞生習慣,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農村環境衞生,提高生活質量。

(四)進一步加大投入,為農村衞生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證。要嚴格按照中央、省級有關農村衞生工作政策規定,增加對農村衞生的投入,其增長幅度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衞生事業經費投入佔同級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每年增加的衞生事業經費主要用於發展農村衞生事業,保證衞生監督、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衞生經費及農村衞生服務網絡建設資金。

要合理安排鄉鎮(中心)衞生院基本醫療服務經費和農村衞生事業發展建設資金,加強農村衞生經費管理,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衞生事業,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投入體制。

(五)進一步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切實提高廣大幹部羣眾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認識,廣泛深入地開展政策宣傳和典型引導,提高農民的自我保障意識、互相共濟意識和健康風險意識,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提高參保率,減輕村級經濟負擔。

二要認真研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從管理制度上加以完善。對醫療報銷、手續辦理、報銷額度、參保率任務指標、定點醫院設置等問題,要專題研究,加以改進。

三要積極做好農醫保的籌資工作,形成有效的籌資機制,用好、管好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保證合作醫療資金有序運轉,發揮農村合作醫療的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農村調查報告 12

__縣域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找出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瓶頸,加大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是當前金融調查研究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近期我們對元氏縣農村金融情況調研中,發現農村金融存在的一些問題應引起重視。

一、縣域金融支持的重點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而形成風險

過去大中城市為提高綜合實力,將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附加值的國家限制發展的產業行業如火電、水泥、造紙、紡織、化工等轉移到離城市不遠、交通便利的縣域農村地區,逐漸成為當地金融支持的重點企業,銀行投入了大量的信貸資金予以支持,併成為當地縣經濟發展的規模企業。隨着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不斷從環保角度、技術角度加大對這些產業行業限制,這些行業企業受各方面限制擠壓,企業資金鍊中斷,生產處於停滯或半停滯狀態,企業貸款形成不良,影響到銀行的生存與發展。

二、農村小額信用貸款發放難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對急需脱貧致富的農民羣眾,小額農户貸款無疑是火中送炭,是農民羣眾脱貧致富非常好的辦法,這樣好的辦法,農村金融機構卻難發放。究其原因:一是一些農民信用觀念淡薄,出現小額農貸冒名借款、化整為零等違規行為,出現逾期貸款的催收不積極、逃廢債務的行為,二是小額農貸業務量超常,放貸成本高,出現小額貸款不想放、大額貸款不敢放的問題,三是清收手段脆弱,形成不良後清收手段很難使用依法起訴、強制扣款、變賣資產等手段。四是農民風險防範能力弱,受社會、自然、市場條件的影響很大,一旦形成風險,小額農貸難以收回。如目前三鹿牌嬰幼兒奶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後,殃及到農村奶牛養殖行業,元氏縣奶牛養殖户損失慘重,牛奶價格從2元/斤一下跌到了1元/斤,由於滯銷,出現養殖户免費供應本地居民喝牛奶現象。

三、農村中小企業及農民貸款難

目前農村信貸缺乏有效的風險保障機制,缺乏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擔保體系,農業向特色產業化發展初級階段中,出現風險損失只能由農村企業或農户承擔,造成信貸風險,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我們對銀行員工、中小企業和農民調查瞭解,有85%以上農村中小企業及農户難以取得銀行貸款支持,他們反映: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條件高,貸款規模及審批權限限制,擔保抵押無法落實。

四、信用社改革對“三農”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一是當前進行的農村信用社系統機構改革,縣信用聯社成為農村信用社的唯一法人機構,鄉鎮基層信用社成為聯社的下屬機構,基層信用社只有很小的貸款權限,信用社放款權限受到很大限制,二是信用社對信貸人員考核過於嚴格,而對信貸員不作為行為很少考核,信貸人員放貸存有畏懼心裏,有的信貸人員寧可不放款也不承擔貸款風險責任,使急需貸款的企業和農户很難得到信貸支持,三是由於辦理貼現業務風險小,收益快,信用社熱衷於辦理貼現業務,四是由於機構改革,信用社一些領導、信貸人員工作變動,有的貸款企業或貸款户只認原來信貸員,對催收貸款增加了很大難度。

五、對策建議

一是做好縣域農村產業行業的轉化。對處於城市邊緣地帶縣域農村作為當地支柱產業一些火電、水泥、造紙、紡織、化工等行業,國家不要一棍子打死,給予一定優惠政策和補貼等予以轉產,企業轉產給予其相應的時間,維護農村經濟和金融的和諧。

二是金融機構要積極開拓新的營銷項目。縣域金融機構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有所作為,積極開拓新的營銷項目工程,政府部門努力提供優良的建設項目,如元氏縣農業發展銀行貸款支持蟠龍工業供水農村基礎改造項目, 20__年準備支持的元氏縣東張工業園區路網改造項目,元氏縣槐河綜合治理農村基礎建設項目,石家莊紅旗大街南延元氏路段路網建設項目等。

三是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適度放寬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建立以農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為主導,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組織。

四是建立農村保險體系,積極發展農村保險市場,提高農村經濟抗災和補償能力,有效降低農業貸款風險。

五是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和社會徵信宣傳教育,為農村小額信用貸款發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和社會信用環境,促進農村企業和農民信用意識的提高。

六是建立科學有效的小額農貸發放考核體系。可嘗試改革創新小額農貸管理模式,成立由若干家農户組成的農户互助組織,信用社人員負責對互助組織中的農户進行誠信及生產經營方面的資格審查,同時要求互助組織全體成員與信用社簽訂“誠信互助協議”,信用社人員貸款發放可採取“集中審核、批量發放”的方式,減少貸款管理成本和信用人員少的問題,互助組織成員一户出現違規行為直接影響到互助組織其他成員的利益,形成互相協作、互相制約與互相激勵的機制,以些來降低信貸風險。

農村調查報告 13

摘要:隨着我國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的更加富裕了,但是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成為了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在農村裏處理方式往往是隨意堆放,沒有很好地進行分類處理。生活垃圾的危害是很大的,垃圾擠佔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和生存空間;垃圾破壞着地球的植被、污染着土壤、空氣和水源;垃圾嚴重着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生活。這些引起了我們的擔憂。為此,本小4名成員開展了一個有關慈溪市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的調查報告,旨在瞭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倡導同學們在生活中養成分類處理生活垃圾的習慣並做好宣傳工作,同時向政府等有關部門提一些意見和建議,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化。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 分類處理 資源化

正文:

一、課題研究內容

(一)農村有哪些生活垃圾,它們的去向如何?

(二)目前,垃圾分類處理的現狀如何?垃圾的資源化實現得怎樣?

1、對於一户居民來説,垃圾中的廢物回收利用帶來的經濟效益有多少?人們是怎樣看待這些收益的,覺得這些經濟效益可觀嗎?

2、對於整個社會來説,垃圾中的廢物回收利用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有多少?

3、怎樣才能使垃圾中的廢物回收利用率變得更高?

(1)如何提高村民的廢物利用回收的意識?

(2)怎樣實施垃圾的分類?

(3)將垃圾分類處理後,如何將垃圾資源化?

(三)通過問卷調查、查閲資料等方式,提出解決農村生活垃圾的對策和建議。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步驟和進程

(一)課題研究的方法:

1、向居住在農村村民發放100份問卷調查,並收回反饋。

2、通過網絡、書籍、採訪等方法,搜索相關資料。

(二)小組成員及分工:

XX年3月中旬,確定本次小課題研究的組員,分成2個組,並分配任務。

第一組:通過網絡、書籍、採訪等方法,搜索相關資料,並制定調查問卷

通過查找資料等,對第一組的調查問卷進行完善,並負責發放調查問卷發放及收回,統計數據等。

第二組:在第一小組的協作下,總結本次小課題研究成果。

(三)課題研究的進程:

1、XX年3月中旬,確定本次小課題研究的組員,分成2個組,並分配任務。

2、XX年4月—7月:(1)擬定調查問卷,負責發放調查問卷,統計數據,得出結論。

(2)負責採訪當地村民,調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採訪了各界人士,讓我們瞭解到許多更權威、更有價值的信息。

(3)查閲相關資料。

XX年8月——9月 :(1)結論彙總,總結文字材料,並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建議,完成小課題研究的報告。

(2)把建議等彙報給相關的部門。

三、調查內容及結果

1、調查方式:向居住在慈溪市不同地方的農村村民發放100份問卷調查,實際收回100份,進行數據統計及分析。

2、調查問卷內容及數據統計如下: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卷調查

您好,我們是慈溪陽光實驗學校的七年級學生, 我們開展此次調查,旨在瞭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並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一些意見和建議,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促進新農村建設。謝謝!

第一部分 基本情況

1、您的年齡是( )

a、13~20 36% b、21~40 35% c、41~60 18% d、60以上 11%

2、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 )

a、國小或國小以下13% b、國中41%c、高中(中專,技工,職高,技校) 22%

d、大專8% e、大學本科11% f、碩士及以上 4%

3、您目前職業是( )

a、政府工作人員 6%b、單位職工15% c、工人 9% d、農民 6%

e、個體户24% f、學生 37% g、其他 7%

第二部分 具體內容

4、您認為你周圍的生活垃圾多嗎?( )

a、很多 23% b、較多 42% c、一般 29% d、較少4%

5、您家的主要生活垃圾是 ( )

a、廚房廢棄物(剩菜剩飯、煤灰、沒用的食材等) 51%

b、廢塑料、廢紙、碎玻璃、碎陶瓷、碎纖維、廢電池31%

c、其他廢棄的生活垃圾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6、周圍有較固定的垃圾點嗎? ( )

a、有 47% b、較少 35% c、沒有 14%

7、垃圾點清理的狀況怎樣 ?( )

a、政府定期派人清理46% b、清理頻率低 27%

c、無人清理 10% d、 村民自發清理 11%

8、您瞭解垃圾點被清理垃圾的去向嗎? ( )

a、不瞭解 50% b、堆放到另一個大的垃圾點了23%

c、堆放到一處,然後埋到地下 3% d、送到垃圾回收處理廠了 23%

9、您的塑料製品垃圾大多數如何處理( )

a、垃圾桶 66% b、河道中或田地間或道路旁等 7%

c、燒掉19% d、其他_____________6%

10、過期的藥物和廢舊電池如何處理 ( )

a、放置到專門的垃圾點53% b、隨意丟棄(河道中,田地間,道路旁等)9%

c、燒掉19% d、等待上門回收18% e、其他________13%

11、是否將垃圾進行分類 ( )

a、是 32% b、否 59% c、不瞭解如何分類 8%

12、你是否會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 ( )

a、經常 12% b、偶爾34% c、視情況而定 21%

d、很少 25% e、從不回收利用 7%

13、請問你家裏常用一次性餐具嗎? ( )

a、是 8% b、不常用 44% c、根本不用 47%

14、你知道塑料袋及一次性餐具很難分解,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嗎?( )

a、知道 60% b、知道一點31% c、不知道,沒想過7% d、不關我事 2%

15、你願意在日常生活中用布袋代替塑料袋,減少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嗎?( )

a、願意48% b、有人提倡,可以這樣做26%

c、感覺很不方便17% d、不願意 8%

16、如果你家附近垃圾箱功能分類,你是否願意將自家的垃圾分類投入分類箱? ( )

a、願意 59% b、基本願意 19%

c、別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 12% d、費事,不管它 3%

17、您平時是否有有意識的關注過環保類報道 ( )

a、非常關注11% b、比較關注48%

c、一般不太關注36% d、非常不關注 4%

18、在您的周圍有沒有關於環保類的宣傳或活動 ( )

a、經常有27%b、偶爾聽説過 49% c、沒有見過 19% d、不清楚 4%

19、如果有是哪些部門組織的 ( )

a、政府部門45% b、民間組織 11%c、學生實踐15% d、不清楚27 %

20、您開展過或參加過類似的環保活動嗎 ( )

a、經常10% b、有過41% c、沒有 48%

四、調查問卷分析:

我們調查小組成員開展了關於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調查,目的是瞭解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現狀,通過這一次調查,經過統計數據分析得到:

我們共發放了100問卷,在被調查人羣中,13~20歲佔36%,21~40歲範圍佔35%,41~60歲18%,60歲以上佔11%,在他們中,最多的是國中文化,佔全部人的41%,其次是高中,佔22%,其餘佔37%。其中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周圍的生活垃圾較多,大多數被調查者周圍有固定垃圾點,且大多有政府派人清理,這説明了政府在這一點上很為百姓着想,但是大多數被調查者不知道垃圾的去向,也有59的被調查者不將垃圾分類,這體現了人們對環保意識的淡薄,也説明了政府在這一方面需要加強對環保意識的宣傳力度。同時,59的被調查者願意在自家附近如果有垃圾桶功能分類,將自家的垃圾分類,這也説明了政府在這一方面沒有做到位。所以説,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最重要的在於政府和百姓的環保意識。在垃圾的分類回收利用方面,有59%的人不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僅有32%的人進行,其餘9%的人不知道如何分類。經常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佔12%,偶爾利用的佔34%。假如在家附近的垃圾功能分類。有59%的人願意將自己家的垃圾分類放入分類箱,僅有30%的人覺得費事。一次性餐具浪費資源,慶幸的是,只有9%的人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其餘91%的人不常用或根本不用。有48%的人願意用紙袋代替塑料袋,僅有8%的人不願意。

上述數據雖然有侷限性,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垃圾回收並不普及,農村垃圾分類回收還需要更多努力,大部分人的心裏已有環保意識,也願意為環保盡一份力,但是回收箱等垃圾分類回收設施卻不多,很難支持回收。

因此,垃圾的資源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一般垃圾的處理方法是填埋和焚燒。但是填埋,效果很慢、佔地還廣、容易對地下水產生二次污染。焚燒、但對空氣污染大、投資也大。所以説要使用新型的環保處理方法,比如説用環保袋,將垃圾中的有機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生物化學反應,最後形成腐殖質。

2、加強對市民的環保宣傳。在農村居民心中樹立環保意識是最根本的。對於,一户普通人家來説,這麼廢物回收利用的方法經濟效益的確不高。但積少成多,且這一小小舉動,可以保護我們愈來愈稀少的自然資源,如此美事,何樂而不為?有些人認為,回收利用這行為太過小家子氣了,可難道就為了自己的“風度翩翩”,就可以肆意浪費了嗎?還好,現代的“環保人士”“低碳達人”越來越多,回收利用能得到的經濟效益固然不多,但這一行為可以避免資源浪費,這非常重要。 回收利用對一户人家的經濟效益固然不多,但對於社會來説,這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沒有環保意識,又何來環保呢?政府應多組織環保類活動。以加深居民的環保意識,環保靠學生並不可行,應多向各行各業的人宣傳,才可起到效果。

3、垃圾分類投放問題。在垃圾分類投放方面我市農村明顯處於落後水平,目前的現狀如何?到目前為止,政府在農村很少專門設垃圾桶,只是每家每户自己放了一個垃圾桶,沒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區別,有的甚至連垃圾桶也沒有,隨便找一個角落的地上亂扔着。即使在很少部分地方設置垃圾桶時可回收的垃圾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加之不少農民沒有把垃圾分別投放的良好習慣,大多在投放的時候不會去分類投放,最後導致清潔工收拾這些垃圾的時候發現根本沒有分類,也只能是一股腦兒的放進垃圾車中,相當於設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的真正效果大打折扣。建議增加垃圾分類的設施。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是節約資源,減少垃圾污染的重要途徑,很多人都聽見了垃圾回收的口號,但沒有分類箱又有什麼用呢,即使有,少數的幾個也發揮不了作用。所以要增加設施。

4、政府應常常開展環保活動,不能因為盛行此風氣就跟風,一旦這陣風平息下來,就有停止對環保的重視。

五、收穫和反思:

1、通過這次調查和研究,讓同學們知道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上的諸多問題並提出了垃圾分類回收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相關建議。

2、我們關於農村生活垃圾的調查問卷,可能是由於調查的人數不夠多,層次不夠廣泛,導致有些數據不準確,但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

農村調查報告 1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經濟呈直線上升趨勢。農民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生活越來越好。家裏添置了冰櫃、空調、太陽能、洗衣機等電器。房子越蓋越高,越蓋越華麗,裝修得也更漂亮了。

公路也通暢了,柏油馬路鋪到了家村,高速公路穿過農村,其它的路面也鋪上了石頭。交通順暢了,農產品可以方便運輸,賣個好價錢。有的農民甚至種起了果樹,辦起了養植場,收入也翻了番。

農村實行了税費改革,農業税免了,國家還實行財政補貼。農民的收入由以前的幾千元上升到現在的上萬元,甚至數萬元。

這飛躍是巨大的。

我對農村税費改革進行了一些瞭解。

根據中央的部署,農村税費改革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取消,兩個調整,一個改革”。

(一)取消鄉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鄉統籌費後,原由鄉統籌費開支的鄉村兩級九年制義務教育、計劃生育、優撫和民兵訓練支出,由各級政府通過財政預算安排。修建鄉村道路資金不再固定向農民收取。農村醫療衞生事業逐步實行有償服務,政府適當補助。取消在農村進行教育集資。所有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涉及農民的集資項目,也要一律取消。

(二)取消屠宰税。隨屠宰税徵收的其他收費也一併取消。

(三)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村內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建村級道路、植樹造林等集體生產公益事業,實行一事一議,由村民大會民主討論決定。村內用工實行上限控制。除遇到特大防洪、搶險、抗旱等緊急任務外,任何地方和部門均不得無償動用農村勞動力。試點地區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的具體步驟,由當地黨委、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四)調整農業税政策。新的農業税實行差別税率,最高不超過7%。試點省份的具體適用税率和農業税徵收總額,由國務院確定;省級以下試點地區的具體適用税率和農業税徵收總額,由省級和省級以下政府按照比現行農民税費負擔明顯減輕的原則逐級核定。貧困地區的農業税税率要從低確定。農民承包土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計税土地為第二輪承包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其他單位和個人從事農業生產的,計税土地為實際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計税土地發生增減變化,農業税應當及時進行調整。徵收牧業税的地區,改革後牧業税的負擔按照略低於新的農業税負擔的原則確定,具體辦法由省級政府制定。

(五)調整農業特產税政策。按照農業税和農業特產税不重複交叉徵收的原則,對在非農業税計税土地上生產的農業特產品,繼續徵收農業特產税。對在農業税計税土地上生產的農業特產品,可以由試點地區省級政府決定只徵收農業税或只徵收農業特產税;也可以決定在農業特產品集中產區只徵收農業特產税,在其他地區只徵收農業税。農業特產税税率按照略高於農業税税率的原則進行適當調整。

(六)改革村提留徵收使用辦法。村幹部報酬、五保户供養、辦公經費,除原由集體經營收入開支的仍繼續保留外,凡由農民上繳村提留開支的,採用新的農業税附加方式統一收取。農業税附加比例最高不超過農業税正税的20%,具體附加比例由省級和省級以下政府逐級核定。用農業税附加方式收取的村提留屬於集體資金,實行鄉管村用,由鄉鎮經營管理部門監督管理。

農村税費改革目標:

按照中央的要求,農村税費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減輕,規範,穩定”。“減輕”即通過改革要切實減輕農民的實際負擔;“規範”即要加快形成農村規範的税費政策和徵收辦法;“穩定”即新的農村税費政策、徵收辦法及農民的實際負擔水平要保持穩定。

“三農”問題是黨中央積極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共中央指導各地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進城務工的農民逐年增多,此既有積極影響,也存在消極影響。中國部分農村當前還存在嚴重問題,如飲水問題,中國農村的全面發展還有一段路要走。

中國在20xx舉辦奧運會,中國的經濟將藉此取得飛速發展,農村發展前景廣闊。

農村調查報告 15

根據常委會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農經委、農經工作室會同研究室和政府有關部門圍繞全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期間,調研組召集市發改委、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交通局、勞動局、畜牧辦、統計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先後到長清、平陰、商河等5個縣區聽取政府部門工作彙報,並通過實地察看、調查問卷、走訪交談等形式,深入6個鄉鎮、14個村、30餘户農户開展調查,廣泛瞭解情況,認真聽取意見;部分縣(市)區人大根據市的統一安排,實行上下聯動,在本區域內開展了調研活動,並提出調查報告。4月中旬,常委會領導和部分駐會委員也專門到章丘市和濟陽縣進行了調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現綜合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報告:

一、工作基本情況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年以來,在市委的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總抓手,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強化“三農”工作,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1、領導高度重視,各方面齊抓共管,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各級都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擺在突出位置,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營造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環境氛圍。市和縣(市)區相繼召開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研究制定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逐級明確任務目標、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會議精神,從各自職能出發,深入農村開展調研,針對羣眾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責任制,狠抓措施落實,積極支持和保障新農村建設。章丘市把推進工作作為“一號工程”,書記、市長親自抓,黨委、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發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階段性目標,實施“五大建設”,建立完善領導、指導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體系,並確定投資2億元,選擇10個示範村和100個建設村開展樣板試點,通過典型引路,實現整體推進。目前看,各縣(市)區都在集中力量進行摸底調查、制定政策、研究規劃、開展試點,各項建設正在有序展開,推進工作開局良好。

2、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得到加強。今年,我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高效種養業,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導產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等工作力度,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龍頭企業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力進一步增強;繼續實施“6521”工程,採取多措並舉,促進了農民增收。歷城區依託科技進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優勢產業”,濟陽縣堅持以工促農,實施骨幹企業帶動,加快食品、紡織、機械、電子、化工產業聚集,商河縣立足實際,號召農民突出發展集約規模養殖業,今年一季度,這三個縣區農民現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31.5億元,增長17.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49億元,增長25.6%,其中縣區財政收入完成16.76億元,增長34.3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615元,增長14.1%。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新農村建設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明顯改善。近年來,為了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我市各級政府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對“三農”方面的財政投入,先後圍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特別是對“路水電醫學”和社會保障等項目,實施傾斜政策,盡力保障資金支持,積極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20xx年市財政支農投入總額達到6.1億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車、廣播電視”率分別達到95.8%、62.6%、99.3%、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提高,農民參合率達到86%,鄉鎮敬老院完成階段建設任務,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取得顯著進展。今年市級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方面的投入5.6億元,比上年預算數增長15.11%,其中税費改革轉移支付1.29億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資金3.56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資金0.75億元,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強**法制建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農村建設的治理機制日趨完善。近年來,各級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農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廣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積極組織“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激發農民羣眾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建設“平安鄉村”,不斷提高農村幹部羣眾的法律觀念,努力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堅持**議事,認真落實“四**、兩公開”制度,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調查認為,我市新農村建設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但由於多種原因,目前推進工作還面臨一些實際困難、矛盾和問題。一是有些地方動員教育還不夠廣泛深入,部分幹部羣眾對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認識上存有偏差,一些條件落後的鄉鎮、村莊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難發愁情緒,致使推進工作起步慢、發展不夠平衡;二是建設資金不足,缺乏長效投入機制,是基層幹部普遍反映的主要問題。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上的項目較多,但縣鄉政府財力有限,多數村級組織集體經濟薄弱、運轉困難,因此辦事缺錢的難題亟待破解;三是傳統農業仍是多數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生產成本持續攀高,市場風險逐步加大,農民依靠種養業實現增收面臨着途徑少、空間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機制等困難;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是羣眾關注的熱點。調查問卷中,農民認為當前“上學貴、看病難、社會保障差”是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五是多數村鎮發展缺乏規劃,農民住宅佈局散亂、建設無序,村容村貌和羣眾居住環境髒亂差的現象十分突出等。對這些問題應當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快解決步伐。

二、主要建議

1、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艱鉅性,增強責任意識,提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自覺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關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的大局,是一項艱鉅的歷史任務。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樹立長期奮鬥的思想,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完善推進保障體系,建立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考核,逐級抓好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把推進和保障新農村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按照職能分工,選準切入點,加強協調配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調查研究,及時瞭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辦法。當前要處理好試點示範與整體推進的關係,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經驗,樹立樣板,同時也要重視面上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對貧困村鎮要加大幫扶力度,實現抓點帶面,整體推進,平衡發展。新農村建設是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要紮紮實實地搞好宣傳教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統一思想認識,引導各行各業積極支持三農,動員全社會踴躍參與建設,大力營造齊抓共管的環境氛圍,保障新農村建設順利健康發展。

2、全面發展農村生產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增強經濟實力,提升發展水平。要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保護耕地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把結構調整的着力點放在壯大主導產業,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進一步做大做強高效種養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加快開發與旅遊、觀光、休閒相結合的都市農業,強化產業支撐,增強農業的整體競爭力。要加快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化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農業,積極探索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採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加強農村中介組織建設,鼓勵企業與農民採取多種形式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要廣闢渠道,多措並舉,努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這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發揮好引導和保障作用。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更多地吸納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健全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網絡,積極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規定,為農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環境。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為農民轉移就業、增加收入創造方便條件。

3、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強化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動力。對待“三農”要始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傾斜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支農投入。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建立支農投入的長效機制,着力提高對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益性事業的保障能力,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範圍。各級政府安排支農預算要切實做到“三個高於”,已確定的各項投入措施要紮紮實實地抓落實,確保財政支農支出逐年穩定增長。當前對新農村試點資金,各級財政應當重點保證,及時足額撥付。要進一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盡力支持農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繼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加大對薄弱縣鄉的轉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發展步伐。對各項支農資金的使用,有關部門要跟蹤問效,加強審計監督,保證專款專用,提高投資績效。從長遠看,要積極整合各項支農資金,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切實解決多頭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農民的關係,合理劃分投入責任,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示範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調動農民投資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拓寬農村投融資渠道,逐步形成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4、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要從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起,選準突破口,紮實穩步推進,讓羣眾得到真正的實惠。根據基層的反映,建議政府部門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快農田水利、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鞏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質量標準和管理水平,爭取儘快解決羣眾在“路水電醫學”等方面存在的困難,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社會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引導公共服務向農村發展,着力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近期應下氣力解決羣眾“看病難、就學難、養老難”等社會熱點問題。三是遵循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因地制宜、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原則,抓緊制定村鎮建設規劃,使之成為行動的準則、發展的規範,保障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四是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環境“髒亂差”工程。在這方面,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圖虛名、不增加羣眾負擔,防止一刀切、強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傾向,促進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監督制度,大力營造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環境氛圍。進一步加強農村“兩委”班子建設,切實搞好黨員幹部隊伍的教育培訓,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模範帶頭作用。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一事一議”、村務公開等**監督制度,保障農民的**權利。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加大普法宣傳和綜合治理力度,提高農村基層幹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層事務、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增強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要深入廣泛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農村風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標籤: 農村調查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emjn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