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城鄉調查報告集錦15篇

城鄉調查報告集錦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城鄉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城鄉調查報告集錦15篇

城鄉調查報告1

在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背景下,xx村作為xx鄉最大的村莊,是鄉鎮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何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贏得第一次機會是xx村兩個委員會團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這份調查報告。

一、xx村基本情況

1.人口狀況

xx村共有10個社區,642户,2517人。

2.工業地位

(1)種植:以大麥、小麥為主;

(2)養殖業:以牛羊為主;

(3)勞務行業:以建築、交通、服務等行業為主,工作地點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

(4)其他行業:有磚廠、砂廠、麪粉廠。

3.社會狀況

(1)基本社會條件:約80%的人口外出打工,留在村裏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2)村民收入狀況:xx人均收入約5000元,其中70%為工作收入,30%為種植養殖收入;

(3)黨組織:下設一個黨支部和六個黨團。黨員5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3人。

4.資源狀態

(1)耕地資源

總耕地面積6635畝,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耕地質量更好。

(2)勞動力資源

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二、xx村swot分析

在瞭解了xx村的基本情況後,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對這些基本條件的分析、系統化和邏輯化,將為我們思考xx村的發展提供一個系統的基礎。

1.s(優勢)

(1)交通便利。距離縣城大概30分鐘車程,每個社會都有鄉村路。各小區村民住宅和耕地相對集中。

(2)耕地質量較好。土層深厚肥沃,耕地平坦,易於機械化。

(3)勞動力資源豐富。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2.w(缺點)

(1)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

(2)種植養殖品種單一,收益不高。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主要種植牛羊。平均一户去年種養收入不到5000元。

3.o(機會)

(1)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對三農;它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最近,中共中央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這是為西方三農;事業的發展也是最大的機遇;

(3)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機遇。前幾年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要求。抓住這個機會對農村來説是一個徹底的飛躍。

4.t(威脅)

(1)逐漸脱離農業的勞動力增加了。在農業收入遠低於工人收入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不再願意從事農業,這將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部分耕地的浪費。

(2)對農民工缺乏相應的保護。城市裏有很多農民工。釣魚沒有固定收入的現象;還有就是拿不到工資的問題;吃住困難的問題;心理轉型期的矛盾;找不到組織之類的問題。

(3)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生活。很多留守老人都70多歲了,吃住都比較困難。他們不得不照顧孩子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負責農場工作,如種地和放牧。

如果這些方面得不到合理解決,就有可能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穩定才能發展,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如何保證農村的和諧穩定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

三、xx村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xx村農業剩餘勞動力?

(1)建立農民工服務組織,為農業剩餘勞動力提供政策、就業信息及相關保障服務;

(2)以農民工為產業發展,嘗試建立勞動經濟發展中心;

(3)鼓勵和支持具有一定資本和技術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回村創業,促進xx村發展。

2.如何利用好xx村的耕地?

(1)發展經濟作物,與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合作;

(2)集約經營耕地,形成一定的農業規模經濟;

(3)鼓勵和支持耕地租賃,為耕地規模化經營鋪平道路。

村如何發展新產業?

(1)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

(2)發展農業服務業,如農產品銷售公司、農資公司等;

(3)發展其他產業。

4.如何構建和諧的xx村文化?

(1)對於留守老人和兒童的集中管理,建議在村內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福利中心,採取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基金的方式,爭取上級政府一定成本的支持,或者承包給民營的村福利中心;

(2)建立城市農民工黨組織和羣體,建議建立以農民工為單位的組織體系;

(3)建立信息管理渠道,應建立以手機通訊為主的系統化管理網絡。

四、其他一些想法

1.農村工作複雜,已逐步與城市工作相結合。在農村轉型的這個關鍵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和困難,容易造成不穩定因素;

2.必須大力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村企業家,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活力;

3.農村黨組織的工作應該在城市進行,因為我們的黨組織成員已經在城市了,我們的戰鬥堡壘也應該轉移到城市,才能真正發揮我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4.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三農;真正的需求,真正的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5.更多的鄉鎮幹部、村幹部和核心骨幹農民應該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可以發揮三個作用:一是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二是能很好地協調幹羣關係;三真的可以培養幹部成長。

6.在機會均等,政策扶持不變的情況下,誰有強大的團隊,思路清晰,誰就能抓住機遇,勇往直前。

我相信xx村受到村裏各級領導的關注兩個委員會在團隊的帶領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贏得第一次機會,又好又快發展。

城鄉調查報告2

我們對我縣當前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並提出優化發展第三產業的建議。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地方財源建設、壯大地方財力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在我們海島,受制於交通運輸等自然環境影響,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成為我縣加快經濟發展的必要舉措。

一、我縣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主要特點

一是第三產業總量規模穩步擴張,其增加值佔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來,我縣圍繞“漁業富民、工業強縣、旅遊興島”的三大戰略,改變了以往重一產輕三產的產業格局,第三產業得到了突飛迅猛的發展。20xx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47億元,增長16.9%,高於總體增加值2.5個百分點。

二是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在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其他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特別是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旅遊業,帶動了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20xx年全縣接待遊客150萬人次,旅遊行業綜合門票收入4340萬元,旅遊直接收入6.9億元,分別增長2.7%、35.6%、53%。在旅遊業的拉動下,全縣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20xx年全縣消費品零售額達到9.13億元,增長18.6%。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較第一業發展相對滯後。按照經濟社會現代化的一般標準,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應不低於45%。從我縣三次產業結構看, 20xx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32%,而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佔到56%。

二是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從第三產業內部增加值構成看,與旅遊相關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行業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較高,但企業普遍效益不高。至20xx年底,我縣共有註冊餐飲住宿企業14家,其中贏利的只有2家。這主要是由於受旅遊季節性因素影響,企業營利時間短,經營成本相對較高。

三是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由於第三產業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業准入限制多,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新型產業,准入條件高,抑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一部分潛在的第三產業需求不能得到實現。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產業擴張的需求。由於我縣是傳統的漁業資源型經濟,城市化水平相對滯後。目前受自然資源影響,漁村出現的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出現困難,漁民的就業領域沒有得到充分擴展,產業結構調整可能帶來的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能充分釋放出來。

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地方税收的影響

(一)第三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為地方税收總量的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年來,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不斷提高,對地方税收的貢獻逐步增加。20xx—20xx年,全縣地税收入總量由2217萬元增長到5400萬元,平均增長19%。20xx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47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地税收入佔地税收入總量的比重由20xx年的48.9%增長到20xx年的64.4%。預計20xx年全縣地税收入總量將達到6000萬元,第三產業地税收入佔地税收入總量的比重將達到67%以上,成為地税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二)第三產業税收的地方貢獻率對優化收入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從全縣近五年的第三產業税收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所產生的地方級收入佔第三產業税收比重為77%,而第二產業税收所產生的地方級收入佔第二產業税收比重為66.7%(只分析地税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慮國税收入,比例將會更低),第三產業地方級貢獻率高第二產業10多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兩年,隨着所得税體制改革的影響,第三產業地方級貢獻率呈逐年增長態勢,20xx年達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個百分點。

(三)第三產業的徵收控管相對嚴密。從全縣第三產業所轄的幾個具體行業來看,除批發和零售業外,其他行業全部是繳納營業税的行業。對此,地税機關可以通過發票實行以票控税,源頭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機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加大了對服務業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產業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徵納環境相對較好。

(四)第三產業各行業發展不均衡影響我縣地方税收的協調發展。從20xx年第三產業各行業實現的地方税收分析,佔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較多的行業有房地產業(24.9%)、交通運輸業(25%),而一些新興的第三產業如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及居民服務業等行業佔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別是我縣的餐飲住宿業只有5%,批發和零售業只有3.3%,這與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主導經濟明顯不相稱。而這些行業與傳統行業相比,其實現的税收通常為營業税和一些地方税(費),這些行業發展對地方税收的貢獻率要大於傳統行業的地方税收貢獻率。因此,應加大工作措施,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中的税收貢獻率

城鄉調查報告3

XX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XX年國發3號文件也明確要求,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把統籌解決農民工問題作為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突破口。按照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引導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原則,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競爭、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穩定和增加就業機會”。針對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就業不充分和城鎮就業矛盾突出的現狀,堅持城鄉統籌就業才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根本出路。

一、我縣城鄉就業工作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和各鄉鎮、部門始終高度重視城鄉就業工作,將其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謀劃,全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強化組織引導、完善就業機制、健全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促進了就業規模的擴大和就業結構的改善,同時注重以創業帶動就業,放手開展全民創業活動,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了全縣城鄉就業工作紮實開展。特別是從去年四季度以來,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縣就業工作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勞動保障部門和就業服務機構統一思想認識、科學判斷形勢、認真履行職責,全面完成了城鎮新增就業、公益性崗位開發、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各項工作,保持了我縣就業形勢穩定。截止XX年底,全縣從業人員總數為36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3%;城鎮新增就業2.8萬多人,下崗再就業2.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5%以內。今年,我縣新增就業6798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729人,其中,就業困難對象就業1231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085人,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2億元。“零就業家庭”和“零轉移家庭”保持動態為零。

(一)初步建立管理城鄉就業的組織體系,統籌規劃和管理城鄉就業工作。

近年來,我縣把做好統籌城鄉就業作為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是完善了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把解決就業問題擺上重要位置,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勞動保障、財政、工商、國税、地税、建設、教育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城鄉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並明確了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在城鄉就業工作中的責任,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在做好城鎮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二是建立了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體系。將城鄉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基層和相關部門,並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督促檢查。特別對城鄉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擴大城鎮就業和降低失業率、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穩定就業進行統籌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每年初,縣裏把全縣城鄉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別下達到28個鄉鎮、街道和15個縣級部門,出台對部門和鄉鎮、街道城鄉就業工作的考核辦法,將城鄉就業工作納入了全縣各鄉鎮、部門年度工作政績目標考核範圍,形成了黨委政府強力推動的工作態勢。

(二)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為城鄉勞動者提升職業技能提供有效服務。

在統籌規劃、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骨幹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形成覆蓋城鄉、佈局合理、靈活開放的職業培訓組織體系。我縣現有民辦職業培訓機構10家,有教職工440人。培訓工種主要以電焊工、車工、中式烹調師、中式麪點師、汽車駕駛員、汽車維修工、計算機操作工等為主。近年來,我縣圍繞促進城鎮就業由數量型向素質型、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建立了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培訓制度,並結合實際,開展對在崗職工、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以及“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的創業培訓,促進了勞動者就業創業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三年來,全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近10萬人,其中技能培訓2.6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培訓3560人,創業培訓250人。今年我縣的陽光工程培訓,採取“政策、師資、設備”進鄉鎮、村社的培訓模式,使2300名學員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培訓服務。

(三)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得以提升。

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網絡佈局,建立健全街道社區和鄉鎮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將就業信息、培訓信息、政策諮詢和職業介紹等公共服務延伸到鄉鎮、社區。一是實現鄉鎮、街道社會保障工作機構建設全覆蓋,形成覆蓋全縣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就業服務機構大力開展職業培訓、職業介紹、就業崗位、政策援助、社會保障服務和更新觀念進社區的“六進社區”活動,成功介紹1676名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398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和2243名下崗職工到金龍工業園區企業就業。二是積極創新,構築“用工地、本地政府、農村”三方就業服務體系。如在温州、新疆等用工地成立勞務管理服務站和流動黨總支,在廣東東莞等農民工集中地聘請有豐富社會資源的當地人或本地務工、創業人員作為聯絡員,負責提供用工信息,實現供求對接。同時成立農村勞動力轉移領導小組,積極發揮駐外勞務辦事機構作用,加大與勞務基地用工企業聯繫,組織專項培訓與勞務輸出。三是今年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台,拓展就業服務空間。多方籌集資金80餘萬元,在全縣28個鄉鎮、街道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共享平台,實現市、縣、鄉三級聯網運行,統一發布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和工資指導價位,讓老百姓不出家門就能找到工作。據統計,全年通過信息平台收集發佈用工信息480條,辦理用工登記17500人次、求職登記14000人次,開展職業指導16000人次,通過該平台順利實現就業5238人。

(四)初步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和措施,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一是建立“零就業家庭”和“零轉移家庭”動態消除機制。全面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我縣已成功創建44個充分就業社區,佔社區總數的比重達到77%。對就業困難羣體尤其是“雙零家庭”的就業援助,建立了目標責任制,實現“三及時”,即及時發現、及時援助、及時消除,建立“出現一户、解決一户”的動態管理、動態援助的長效機制。全縣首批367户城鎮“零就業家庭”和4117户農村“零轉移家庭”全部消除,並實現動態消零目標。二是大力促進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實現就業。通過提高就業補貼標準、保留部分專項社會救助、對拒絕培訓和就業的實行分次核減低保金等措施,增強政策吸引力,引導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放棄低保實現就業。全縣投入45萬元促進620人次低保人員實現就業。三是落實優惠政策,促進擴大就業。8917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到就業再就業各項優惠政策,其中315户338名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享受税費減免165.5萬元,519人辦理髮放再就業小額貸款2322萬元,1791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行政性收費減免89.3萬元,1641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工商行政性收費減免89.2萬元。特別是加大了社保補貼落實力度。鼓勵用人單位與“4050”等就業困難對象簽訂長期勞動合同,對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政策要延長到退休。對靈活就業人員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4050”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政策也延長到退休。四是特別是針對當前城鄉就業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我縣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三年來,全縣再就業資金使用額為2661萬元;共為11796人發放社會保險補貼1300萬元;523人次享受低保就業補貼36萬元;發放崗位補貼45萬元;職業培訓補貼人數669人,支出資金33.7萬元;4117人享受免費技能鑑定補貼。全縣累計為921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578萬元,帶動1.2萬人就業。五是繼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工作。我縣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首位,並將XX年確定為“大學生就業服務年”,積極搭建各種就業創業平台。通過舉辦“人才交流會”、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送崗位進校園現場招聘會等方式,促進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企業就業。截至目前,我縣已建立11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為高校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300餘個,接收見習畢業生199人。

(五)統籌做好城鄉就業工作,大力促進勞務經濟發展。

我縣創新工作方法,狠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促進了勞務經濟的大發展。一是加強對外勞務合作,積極拓展縣外就業基地。加強駐外勞務辦事機構建設,增進與縣外勞務輸入地區的勞務協作,及時掌握輸入地區用工需求動態,促進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做大做強季節務工。在搞好以赴新疆摘棉工為重點的季節性務工的同時,拓展季節性務工渠道。XX年以來,全縣1.2萬人次農民工赴疆拾棉,掙回勞務收入近3500萬元,人均創收近3000元。今年5月,我縣依託外派勞務輸出居全市第一的發展基礎,成功創建重慶市首個國家級外派勞務基地縣。以此平台,上下聯動,內外協調,成功引導近5000名務工人員赴新加坡、日本、安哥拉、利比亞等國出國務工,外派勞務輸出年增長30%,外派勞務遍及20個國家和地區的10多個行業(工種)。二是掛牌重慶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積極依託我縣金龍工業園區a區,首批掛牌成立了重慶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園。截止XX年11月止,我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入駐園區的企業累計達到了181户,其中,入駐農民工返鄉創業企業數67户,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17550人,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現已初具規模。我縣利用優惠政策,如將返鄉農民工納入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範圍,由縣級財政安排再就業基金予以80%的貸款貼息,給予農民工社會保險補貼、就業補貼等;對安置返鄉民工的企業實行崗位補貼和再就業税費減免政策,吸納(安置)農民工在80人以上的重點企業提供再就業貸款,並予以貸款貼息支持;在創業用地、税收優惠、金融信貸、就業扶持等方面鼓勵和扶持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今年,通過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化發展解決一批,發動46家骨幹企業提供就業崗位招聘一批,召開懇談會引導返鄉民工與園區企業對接吸納一批,通過“1258266”專用信息平台向民工發佈用工信息引導一批,“四個一批工程”幫助7974名農民工實現再就業。

二、我縣城鄉就業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就業工作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但受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當前在推進城鄉就業創業方面,還面臨着諸多具體困難和問題。

勞動力素質不夠高,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一是就業觀念滯後。城鎮不少求職者期望就業崗位體面輕鬆和待遇優厚;農村部分農民“小富即安”,僅滿足於農閒時做臨工、打短工,有的害怕外出務工上當受騙。二是文化素質偏低。目前,在城鎮登記的失業人員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近40%;在未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近70%。三是職業技能較弱。求職者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時間短、專業性不強,技能單一,不少求職者只能找體力崗位就業。隨着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在我縣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勞動者供不應求的問題十分突出,難以適應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了“有勞動力難就業,有空崗位難招工”的現象。另外,針對市場用工需求和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特色,打造勞務品牌不夠,致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競爭力較弱,勞務輸出的規模不夠大。

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就業需求空間有限。一是經濟總量不夠大、發展不夠快,吸納勞動力就業有限。我縣生產總值和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速,雖在縣內縱比創造了歷史新高,但在重慶“1小時經濟圈”中橫比,其總量和增長速度仍然偏小偏慢,新增就業崗位不夠多,吸納勞動力就業有限。二是能帶動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欠發達。在現有規模以上的近200户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其從業人員也不足XX人;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不足。三是新增勞動力成上升趨勢,就業壓力加大。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雖逐年減少,但隱性失業而未登記人員遠高於登記失業數,加上逐年自然增長的勞動力人員,就業的壓力仍然較大。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在農村還將不斷產生富餘勞動力,需轉移進城務工的人員大量增長,可供就業的空間有限。

市場培育不夠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滯後。一是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健全。全縣沒有專門的駐外勞務機構,個別民辦中介組織運作不規範、誠信度差。二是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機制不完善。城鄉勞動力資源、培訓、輸出網絡一體化建設滯後,勞動者求職與企業用工信息渠道不暢,有效組織化程度低。三是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形成。現行户籍制度不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制約了城鎮化建設進程。社會保險參保率低,覆蓋面窄。進城務工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的比例極低。四是農民進城務工的合法權益還不能得到很好維護。隨着金融危機的蔓延,一些企業為保生存,以降低或拖欠工人工資、延長勞動時間等方式減少損失,損害農民工利益,導致農民工就業更加困難。農民到企業務工,但由於就業不穩定,除用工單位不願為其參加社會保險外,務工者參保的積極性也不高,中斷繳費者眾多。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允許異地轉移,而且大部分農民工認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在短時間內不會受益,因此不願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其他如醫療保險、社會福利設施、教育條件、就業要求等方面的制約,均不同程度對農民具有排他性。

三、新形勢下促進城鄉就業工作的對策建議

加快推動和促進全民就業創業,是應對金融危機、加快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提升我縣城鄉就業工作水平,不斷滿足城鄉羣眾就業需求,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全力營造促進城鄉就業的濃厚氛圍。我縣在就業文化培育、就業環境改善、就業要素激活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過舉辦就業創業事蹟報告會、討論會等活動,引導城鄉居民樹立新的就業創業觀念,增強就業創業信心,特別要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求高求穩的就業觀念,倡導大學生在就業時不等不靠、不挑不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電台、電視台、報紙、互聯網等各種新聞媒體,搞好有關就業優惠政策的宣傳,真正使各項優惠政策深入人心。要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大力選樹就業創業典型,進一步激發全民就業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要搞好信息服務。繼續完善政府、專家和創業者“三位一體”的項目謀劃推介機制,篩選、儲備、發佈、宣傳一批投資少、風險小和效益好的創業項目,廣泛與創業者進行對接。要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凡是法律沒有明令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全部放開,鼓勵各類創業主體領辦和創辦經濟實體。着力完善銀企對接平台,逐步提高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及個人創業的信貸比例,對信譽良好、還款及時的企業及個人,在貸款額度和期限上給予支持,切實解決創業融資難題。

(二)努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就業。加快經濟發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空間,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最終都要依靠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各鄉鎮、各部門要按照“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要求,堅持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並舉,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統籌考慮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改革開放與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的關係,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要堅定不移地實施投資拉動戰略,積極包裝項目、培植產業,以加大項目建設擴大就業總量。繼續加強對企業指導、協調和服務,特別是強化工業生產組織,採取得力措施,儘量使企業不減員、少減員、不停產,對已停產或半停產企業,妥善處理好人員安置問題,確保就業形勢穩定。要充分發揮服務業促進就業增長的“蓄水池”作用,大力發展以金融保險、餐飲娛樂、物流連鎖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帶動就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着眼於促進城鄉統籌,進一步加快農村改革發展步伐,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合理流轉。

(三)突出抓好重點人羣就業工作。城鄉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把握重點、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當前要結合形勢發展和我縣實際,突出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以推進重點人羣就業工作帶動我縣城鄉就業工作實現全局性突破。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着眼提升大學生就業理念、拓展就業渠道,搭建起大學生、創業導師、用人單位和政府有關部門聯繫的橋樑;抓好村官和到鄉鎮農技、衞生醫療機構服務大學生的管理服務,優化農村鄉鎮人才隊伍結構,推動“農村鄉鎮人才隊伍”建設計劃穩步實施;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建設工程”,加強對已掛牌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的指導和監督,確保為畢業生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在就業困難人員實行重點幫扶方面,要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積極落實税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失業人員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就業。在加強對農民工扶持方面,要增加培訓補貼額度,新建項目開發的崗位可優先提供給本地農民工,同時加大對進城農民的政策扶持。

(四)認真組織開展好就業技能培訓。技能培訓是穩定和促進就業的關鍵。當前要進一步整合農業、勞動、教育等有關部門培訓資源,整合公辦、民辦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資源,整合社會各類培訓項目,統一規劃,分類實施,突出特色,逐步建立面向城鄉各類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大力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補貼式培訓,開展實用性強的技能儲備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不斷強化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提高培訓質量和層次,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體系、改善培訓設施,突出抓好技能能力的提高,使就業者能夠掌握多種職業技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將培訓範圍擴大到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以及復轉軍人、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

城鄉調查報告4

近年來,隨着工商部門食品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區食品安全體系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隱患向城鄉結合部位和農村轉移。1-8月份,市工商系統共受理食品安全事故投訴1286起,其中920起發生在農村集貿市場和城鎮邊緣食雜商店及露天攤位,城鄉結合區域的食品安全隱患越來越突出,成為工商部門食品監管工作的重點防控部位。為了保證農村食品消費安全,市工商局對城鄉結合區域的食品安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認真查找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原因,並針對性地提出部分意見和建議。

一、城鄉結合區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

(一)10人以下小型餐飲店二次污染嚴重。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城鄉結合區域餐飲店多數為10人以下的小型作坊式經營場所,從業人員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一人身兼數職,缺少有效規範的管理制度,“大鍋飯”式的工作模式造成嚴重的食品原料二次污染問題。如多數小餐飲店的從業人員是家庭成員或僱用臨時人員,普遍無健康證、店內環境衞生差,消毒設施不完備。調查中涉及的120户小型快餐店,75%以上的沒有合格的消毒設施,40%以上的出現生熟菜混放現象。

(二)城鎮邊緣餐飲店原料進貨把關不嚴。一是缺少統一的配送機制。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小餐館沒有固定的蔬菜配送渠道,以分散農户送貨、採購人員臨時到農貿市場購買等方式購入蔬菜,選擇採購對象主要決定於蔬菜價格。二是缺少自檢設施。購入用於直接加工熟食的蔬菜等原料,由於沒有完善的自檢設備和自律制度,原料質量難以保證。三是食用油來源情況不明。今年以來,市工商局先後查獲3起私煉“地溝油”的案件,現場查扣“地溝油”1000餘公斤,據當事人交待,其煉製的部分“地溝油”流入城鄉結合區域小餐飲店,由於沒有銷貨台帳,執法人員難以全面追查到消費領域。

(三)農貿市場裸裝食品受環境污染嚴重。農貿市場是由許多露天攤位組成的混合型經營場所,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多個種類的經營業户共同聚集在一起,包括農資、衣服、日用商品等,這樣的環境下混合經營熟食攤位極易受到二次污染。同時,裸裝食品個體經營者限於經濟條件,無法配備大型安全防塵設施,尤其在夏秋季節,農貿市場中大量的裸裝食品安全隱患很大。

(四)流動食品經營攤位無照經營現象較多。隨着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大量村民遷入城鄉結合部從事個體户經營活動,多數屬於臨時性的流動經營業户,無法取得衞生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明。一是往往採取不懸掛門頭、開門經營關門居家等方式經營。二是餐飲店涉及到衞生部門的前置審批等限制,無法辦理工商執照,但附近居民有消費需求,工商部門取締困難。三是經營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工商部門推行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難以落實到位。

(五)農村食品安全消費維權意識較弱。通過在集市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羣眾維權的第一選擇是與經營者協商,協商不成的有60%以上的羣眾選擇怕麻煩、就此放棄,選擇到工商部門投訴的比例明顯偏少,部分羣眾不知道消費投訴的熱線電話,維權意識薄弱。

二、城鄉結合區域食品隱患形成的原因

(一)城鄉結合區域外來人員流動大。城鄉結合部遠離城區,房租及日常消費水平與城區內部相比較低,比較適合外來打工人員居住需要,導致城鄉結合區域的臨時流動人員量較大。流動人口的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對不高,法律及維權意識不強,不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知識所知甚少,對食品的辨別能力較差,在購買食品時一味追求價格便宜,由此催生出質次價低的不合格食品大量銷往城鄉結合區域。同時,部分流動人員受利益驅使,加入到製假販假的行列,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城鄉結合區域人員法律意識低。一是城鄉結合部從數食品經營者是外來流動人口和本地失地農民,他們認為自己做點小生意,靠勞動掙錢合情合理,這部分人員法律意識較弱,缺少市場經營知識和成熟經驗。二是因嫌麻煩或是對政府部門存有牴觸情緒,認為無照經營不是什麼大過錯,不必去辦照,屬於知而不律的行為。三是逃避工商監管,從事製假、售假等違法活動,利用消費對象是弱勢羣體或在本地停留時間較短的特點,有目的地進行違法經營。

(三)城鄉結合區域執法監管力量薄。城鄉結合部的鄉鎮工商所一般人員較少,而轄區面積較大,工商所快速檢測設備配備不足,能夠實現食品快速檢測的種類較少、範圍有限。同時,由於檢測週期較長,嚴重影響日常監管的及時和高效,推行的索證索票、建立進銷貨台賬等自律制度的落實情況不夠理想,經營户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也導致監管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

(四)相關執法部門監管工作協調難。做好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其中房屋出租、流動人口的管理涉及公安部門,餐飲業登記的前置審批問題涉及到衞生部門,生產環節食品質量涉及質監部門,城市道路流動攤販管理涉及城管部門。目前,各部門還缺少有效的溝通交流,往往獨自開展專項整治,效果不夠理想。最主要的是,工商部門要進行整治活動,必須要得到街道辦和村委會的支持,而鄉鎮一級的政府出於維護穩定、發展經濟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對工商部門的工作採取支持但不表態、表態但不明確的做法,客觀上增加了查處難度。

三、工商防控食品安全隱患的建議

(一)推行“超市下鄉”防控制度。連鎖超市在購銷貨方面有着嚴格的程序,並對所售商品實行統一配貨,把好進貨源頭就能確保各連鎖店的食品安全,要利用上門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機會,與連鎖超市進行會談,動員超市經營者推進超市下鄉。同時,可與超市進行聯合調研,利用掌握的企業信息和市場調查情況,充分向超市説明城鄉結合部存在的巨大市場需求,以此加快推進超市下鄉活動,逐漸淘汰小食雜店,淨化羣眾的消費環境,也方便工商機關的食品安全監管。

(二)推行分級分類連鎖經營制度。針對目前流動攤販較多,管理較為混亂的現實,建議組織協調規劃局、公安局、城管執法局等部門,進行統一的市場規劃,在城鄉結合部人口較多的地方興建若干市場,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滿足羣眾的消費需求。今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工商局牽頭組織的蒿泊大集整體搬遷工程順利實施,新建的閆家村市場不僅滿足了周圍羣眾的生活需要,帶動了城鄉結合部的經濟發展,而且使食品監管更為有序,為其他市場的建立、搬遷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經驗和參考。

(三)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力度。工商部門要加強自身內部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一是要繼續加強對鄉鎮工商所的支持力度,在人員配備、硬件配備、車輛配備等方面予以傾斜,確保基層工商所有足夠的人員和時間對轄區進行全面的檢查監管。二是加強對食品檢測人員的培訓,完善日常檢測和快速檢測制度,使食品檢測常態化;逐步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警示制度,做好消費預警工作。三是推行舉報獎勵制度,建立一支社區食品安全聯絡員隊伍,同時發揮消協的監督作用和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做到羣防羣治,綜合治理。

(四)提升城鄉結合區域消費維權意識。應繼續加強對工商部門工作的宣傳力度。一是切實做好每年的“3.15”系列宣傳活動,並可考慮組成“送法下鄉”宣傳隊,進入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宣傳法律法規和消費常識,展示假冒偽劣商品,並現場受理投訴、舉報,擴大活動在這一區域的影響力,提高附近居民的維權意識。二是可印製工商宣傳冊、宣傳畫或温馨提示,張貼在城鄉結合部人口流量較大的車站、餐飲店等處,將宣傳工作做細,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維權氛圍。三是通過電視等媒體,用羣眾喜聞樂見的情景模擬等案例形式,廣泛宣傳法律法規,發佈消費警示,發動羣眾舉報,提高羣眾的法律意識。

(五)建立相關部門聯合防控制度。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工作牽涉到多個部門,僅靠工商一個部門難以管好。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組成食品安全監管聯席會議,建立以工商部門為主,公安、城管、規劃、衞生、質監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城鄉結合部食品安全綜合治理機制。明確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各部門的職責,暢通溝通交流渠道,實現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由政府統一調度、各部門密切配合,通過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形成真正有效的齊抓共管的局面。

四、城鄉結合區域食品監管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一)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城鄉結合部的一些鄉鎮政府、村委會由於自身利益,可能對工商工作採取不配合的做法;隨着政府的城區擴建計劃,這一區域也已納入政府的總體規劃,因而工商機關要開展監管工作,必須要多與上級政府協調,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持。此外,聯合執法行動中的公安、城管等部門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協調,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

(二)注意改進監管方式。城鄉結合部的流動人口多,“三無”人員多,人口素質不高,很難要求其遇事能用理性思考,地方政府對這一區域的穩定工作也很重視。工商部門在監管時要注意監管方式,多以教育提醒為主,督促其進行改正,儘量減少使用行政處罰權,防止其產生牴觸心理。

(三)正確處理部門關係。現今的民生電視欄目以其貼近民生、通俗易懂的特點,對羣眾的影響越來越大。調查中不少羣眾也表示此前出現維權難題時經常打電話給電視台尋求幫助,這要求我們工商部門應處理好與媒體的關係,爭取讓媒體在接到消費維權類投訴時能第一時間與工商部門聯繫,由工商部門出面進行調解,新聞媒體跟進報道,這既可以加強對工商工作的宣傳,又可以防止出現監管缺位引發爭議。

城鄉調查報告5

為用城鄉統籌的思路來解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兩年來,成都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其成效應該如何評價?進一層説,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應當如何解讀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為了科學地回答上述問題,本調查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區(市)縣、鄉鎮、村、農户四個層面分層抽樣,在成都市所轄19個區(市)縣中選擇10個區(市)縣為樣本區域,共選擇34個鄉鎮102個村為樣本點,1020個家庭為入户訪談對象,分別採用《樣本點情況表》和《入户訪談問卷》進行調查;並運用抽樣調查以樣本推斷總體的科學法則,力圖從總體上客觀、真實地反映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績和主要問題。全文是一篇幾萬字的調查報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專題論文集。“三農”問題專家温鐵軍説,“書齋學者慎談‘三農’”。本文幾位學者走出書齋,以實地調查為成都的發展獻計獻策,其精神值得嘉許。由於篇幅較長,編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饗讀者。

一、對於成都市城鄉一體化進程總的評價

調查表明,成都市以產業演進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制度環境創新為先導推進城鄉一體化,終於在農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説電話用户數量和機動車數量增長表示農民生活改善,那麼,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質變則表明成都市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長效機制的形成。長期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低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癥結所在。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舉措,牽住了“三農”問題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5%,較大幅度超過成都市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長率7.8%和7.7%,為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構建和諧成都奠定了基礎。

二、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產業演進

由於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與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依存關係,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條件就是該區域是否有足夠的產業演進發生。因此,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着力點,就應當圍繞產業演進展開。如果某個區域沒有相應的產業演進發生,政府要在這裏推進城鄉一體化就只能是一廂情願。從總體上看,成都市應當繼續從推進產業演進入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多元化,充分發展能夠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為失地農民就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

(二)進一步優化制度環境

1.加快農民居民身份轉換,促使職業身份轉換與居民身份轉換相一致

農村居民户口轉換是促進農民職業身份轉換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農村居民身份的轉換進程在總體上大大滯後於職業身份的轉換進程,因此,加速農村居民身份轉換是推進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2.繼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為了使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醫療保障,首先,成都市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持力度,重點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提高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參保率。第二,應深化農村衞生體制改革,規範農村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繼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第三,應繼續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如五保户、殘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並制定相應的轉移支付措施,確保資金的穩定性。第四,應進一步提高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比重,逐步完善農村養老方案,採用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相結合的方法,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三)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

1.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對於影響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別、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年齡)的迴歸分析的結論是,技能的影響最大,掌握某種手藝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概率比沒有手藝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個區域,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因此,提高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信息服務平台

鑑於政府對農民的就業信息提供以及就業指導的不足,必須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信息服務平台。

城鄉調查報告6

今年暑假,為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社會,鍛鍊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決定做一篇關於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告。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羣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着較多類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東西貧富差距、羣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後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麼,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貴族學校與露天國小等。

城鄉貧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現在分配製度、税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監督制度幾個方面。在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新的分配機制,雖然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於城鄉空間地域在市場化等方面的顯着差異,城鎮居民從中受益較多而農村居民從中受益不大,結果在客觀上也起到了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規範,個人所得税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係,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各種醫療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實行“城鄉分治”,優先發展工業和城市的政策,為促進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而以犧牲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為代價,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同時,農民承擔的負擔有增無減,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後,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為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麼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藴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後,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隨着中國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對農村的調整和發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城鄉貧富差距一定會縮小。

城鄉調查報告7

實施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工程,營造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是創建省級衞生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直接關係到羣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城市的文明和諧程度。為了更好地推動我縣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工程的開展,我們組織力量對我縣的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採取實地察看、座談、走訪等形式.每到一處詳細聽取鄉鎮、街道辦的工作彙報,並深入農户耐心瞭解環境衞生整治情況,傾聽基層羣眾的意見和建議,力求掌握實情,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20xx年以來我縣全面推進了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工作。經過1年的集中整治和建設,全縣城鄉環境衞生整治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大大改善了東安城鄉的整體環境,髒、亂、差面貌初步得到整治,受到了羣眾的一致好評。

1、強化領導,制定方案,明確職責嚴格問責。20xx年5月,我縣召開了縣城綜合整治和城鄉清潔工程動員大會,謝書記親自參加,陳縣長親自安排部署,併成立了陳縣長為組長的城鄉環境衞生清潔工程領導小組,制定出台了《東安縣城鄉環境衞生清潔工程方案》,明確了工作重點和措施。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各鄉鎮、街道辦都及時建立了城鄉環境衞生整治目標責任制,成立了清潔工程領導小組,做到嚴格職責,明確分工。目前,各鄉鎮、街道辦城鄉環境衞生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2、宣傳發動,營造氛圍,輿論監督直面問題。為紮實推進城鄉環境衞生清潔工程,各鄉鎮、街道辦都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宣傳發動,充分利用電視台、網絡等宣傳陣地,進一步提高廣大羣眾對環境衞生清潔的重要意義的認識,全縣上下形成了人人蔘與,個個行動的良好氛圍。推出了一批先進典型,同時對一些問題進行曝光,為開展城鄉環境衞生整治營造了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為積極推進問題解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重拳出擊,整治到位,城鄉形象逐步提升。我縣把資金投入作為清潔工程的基礎來抓,縣、鄉、村三級想方設法積極籌措資金,累計投入7000多萬元,

一是實施了縣城道路“白改黑”工程,將縣城15條主要街道由原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我局大力協助縣城建投資公司先後完成了八角街、舜皇大道、火車站路、公園路、同心路、建設路、東新路、濱江路和湖塘路等縣城15條主要街道的路面補損、人行道改造和瀝青攤鋪;並全面更新了東安大道、舜皇大道、建設大道、同心路等10條街道設置了的交通標線,劃定了 18000m2 的小車停靠區;設置交通警示牌40塊,設立交通護欄 5500米 。

二是開展了縣城綜合整治“六大攻堅戰”,

一垃圾集運秩序整治,清理清運陳舊垃圾1.28萬噸、清除衞生死角650多處、清洗街道36.8萬平方米。

二市場秩序整治,我局先後取締了龍溪南路、建設北路、石礦路口和東山步行街等地的馬路市場,啟用了陸家灣市場和城東市場等兩個新建市場;市管中心開展了市場環境衞生整治,使市場環境衞生得到了改觀。

三城鄉結合部秩序整治,我局和白牙市鎮對城中村、城鄉結合部進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陳舊垃圾40餘噸,拆除違規廠棚38個。

四交通秩序整治,我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交通宣傳教育活動16場次,發放宣傳資料3萬份,糾處各類交通違法4820人次,行政拘留嚴重違法人員13名,媒體曝光交通違法行為22起,共教育處罰亂停亂放車輛20xx多台次。

五户外廣告秩序整治,我局組織力量開展了户外廣告強化整治行動,共清理、拆除户外高危、廢棄、破爛廣告等 1850多塊、拆除門店牌匾780餘塊、清除“牛皮癬”15000多處。六建設秩序整治,完成了城區32處在建工地圍擋;

進一步嚴格渣土管理,堅持對渣土亂倒行為實行嚴管重罰,有效遏制了車輛在運輸過程丟棄、遺撒渣土行為。此外,我局還狠抓了城區改線改水工作,大力規範城區主次幹道的供電、通訊、有線電視和路燈等各類線路,確保進入地下管道或實施規範整束,現已規範線纜6580多處,清除更換破損線纜83000多米,敦促縣電力部門完成了八角街、舜皇路、建設路等縣城主要街道的架空線纜規範整理和同心路管線下地工程,有效地杜絕了亂挖濫架現象。三是實施了鄉鎮清髒、清亂、清差大行動,各鄉鎮共出動15000餘人次,出動機械235餘台,清掃面積160000平米,清掃道路63公里,清運垃圾約19000噸,粉刷牆壁3萬平米,清除街道小廣告20xx餘處,設垃圾點149個,城鄉環境衞生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4、強化考核,推進整治。為推進環境衞生整治工程,縣政府與各口、各鄉鎮都簽訂了環境衞生整治責任狀,並建立了嚴格的督查和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納入年終考核,在整治過程中,縣領導帶隊檢查8次,縣愛委辦帶隊檢查15次,通過督查檢查,大大提高了我縣環境衞生的整治進度。

二、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部分單位領導認識不夠到位。部分單位和個別鄉鎮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工作上的懈怠,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存在被動突擊,應付檢查。部分羣眾對城鄉環境整治缺乏主人翁意識,積極支持意識不強,存在着“幹部幹、羣眾看”的現象。

(二)職責不明,責任包片不清,部門配合乏力。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中,少數部門主動履職不夠,存在相互推諉“各掃門前雪”的現象,部門之間配合不夠密切、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牽頭部門不願牽頭、不主動與配合部門溝通,未形成整治合力。

(三)規劃管理滯後,機制仍不健全。

一是環衞設施數量不足如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運車等環衞設施配套不足

二是我縣未按縣域規劃修建垃圾集中處理場,城中村、城邊村垃圾傾倒困難較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鄉清潔工程的'步伐。

三是部分設施佈置不合理如垃圾池、修車、洗車場、水果市場、畜禽交易市場佈局不合理,影響環境衞生整治。

三、 意見和建議

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的民生工程,為真正把我縣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推向縱深發展,改善宜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發揮輿論宣傳作用,營造愛護環境、享受環境的良好氛圍。

繼續加強宣傳教育,拓展宣傳領域,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標語、宣傳車等形式,深入廣泛宣傳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意義,讓人民羣眾深刻認識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市民自身素質和認識水平,自覺做到“人在城中,城在心中,心在整治城市環境中”,營造良好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氛圍。

(二)合理制定規劃,進一步推進綜合整治。

首先應明確職責、全縣應實行部門包段、幹部包户、縣級領導掛包鄉鎮、部門定點幫扶等制度。

二是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按縣域規劃修建垃圾集中處理場,解決城鄉垃圾傾倒難的問題。

三是確定類型、縣別對待。城縣着力整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環境衞生、亂修亂建、攤點擺放等;

各居委會要通過居民大會或居民小組會議建立居規民約,強化網格化管理,大力推進“五項制度”和“五個公開”;

實行軟硬件結合投入機制,切實搞好環境整治;

城鄉(街道辦)、城鄉結合部、小街小巷着力解決“髒、亂、差”和清除衞生死角。因地制宜、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制定整治措施,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實施,逐步完善。

(三) 進一步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進一步完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效機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城鄉環境管理辦法,建立城鄉環境綜合執法機制,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執法的力量。

二是完善投入機制,縣人民政府每年要適當增加財政預算,確保城鄉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落實好保潔員、清潔員的工資待遇問題。

三是要進一步加大城鄉環境衞生整治的督促檢查力度。要堅持定期不定期的組織對城鄉環境衞生整治進行督促檢查,瞭解工作進展情況、總結先進經驗、查找存在問題、分析主要原因,制定下步打算,推動工作落實

城鄉調查報告8

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優化環境作為促進城鎮面貌 三年上水平 的一條主線,以行風帶政風,以政風促落實,加壓力、增措施、強信心,團結一致,奮力爭先,在提升縣城聚集能力、輻射帶動力和人口承載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幾年裏,逐步構建起 9縱8橫 城市框架,縣城面積由5.4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里程69公里,給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區18個建築面積逾100萬平方米以上,污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用,填補了我縣污水處理能力 零 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業 邢台衞星名城 任城新區。

為實現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針對部分審批項目涉及科室多、運行時間長等問題,該局採取 並聯審批 和 一審一核 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關。

對重大項目的審批,實行聯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辦結。

同時,把窗口工作職責及審批服務事項公之於眾,以方便羣眾查詢、監督。

各窗口審批即時辦結件佔審批件的比例不得低於20%,做到即辦事項不過夜,承諾事項不過期,充分發揮窗口作用,能即時辦結的即時辦結,需要到現場勘查、論證的,儘量縮短審批時限,方便辦事羣眾。

以往,一個工程項目審批從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到竣工備案,開發商需要到4個科室,現在全部集中到一個窗口,即可辦結全部審批和備案手續。

該局樹立 窗口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通過服務前移,領辦、幫辦、代辦使投資商、施工企業等辦理前置手續由平均30個工作日縮短為1日。

對辦理工程招標、施工合同、質監、安監等四項備案由3個工作日改為現場即辦,施工許可由15日也改為現場受理、現場即辦。

廣州(邢台)聖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攪拌站項目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工程投資5000萬元,年生產能力20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税超百萬元以上。

項目在入駐時期,相關手續該局僅用了半小時辦理完畢。

據統計,建設局窗口成立以來接受羣眾諮詢400多人次,按時辦結率100%。

基本經驗

人人關係環境,事事關係形象。

近年來,該局在解決羣眾反映問題上,以窗口標準化建設為載體,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機制。

為高效能地服務於企業,該局依據建築法和招標投標法等法規,對現有的行政審批和管理事項進行縝密梳理,對確需保留的事項,進行了調整和並,簡化辦事程序,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行為規範》《房地產服務流程示意圖》等管理制度,並根據項目規模及服務對象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項直接辦理制,特殊事項承諾辦理制,重大事項聯合辦理制,上報事項專責辦理制,控制事項明確答覆辦理制的 五辦理制 ,倍受羣眾歡迎,再次投訴率為零。

運行機制抓創新,服務效能再提高。

按照省建設廳關於提高行政效能若干規定要求,嚴格遵守房地產開發審批收費項目、收費標準、辦理時限 三條紅線 ,嚴格落實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一站式收費、全程代理服務、全程政務信息公開五項制度和審批申請材料及補正內容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大對申請材料的審查頻率、縮短審查間隔,實行一個公章對外、一站式審批程序,形成了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

此外,在大力改進工作效能的基礎上,該局建立了股長述廉述職報告制度。

評議和述職涉及職能工作、任務落實、作風建設、服務態度、室內衞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內容,評作風、評奉獻、述能力、述進度,讓全體幹部時刻繃緊 作風建設 這根弦,形成爭榮譽、講奉獻、團結向上、想事和幹事的良好局面,營造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好辦的和諧氛圍,樹立了清正廉潔、務實高效、熱情周到、耐心服務的建設形象。

中心圍繞窗口轉,窗口圍着項目轉。

為讓更多的項目落户任縣,該局開展了 服務無缺位 活動,各崗位配置實行AB角制,各窗口組織全體人員進行崗位交叉練兵,確保窗口服務不斷層。

一是審批通報。

對項目的申報審批採取科室集中會審,確認有關情況,實現審批與監管的對接,形成了審批監管相結合,監管促審批,審批促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快捷高效工作局面。

二是強化監管。

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後的職責和責任,加強對工程的監督檢查,將工程質量強制性規範標準落到實處,構建起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監管銜接的工作格局。

三是跟蹤服務。

採取上門服務、跟蹤服務、預約服務等多種服務方法,打破八小時服務時限和節假日的侷限,拓展服務項目,改變由淺層次服務向市場準入主體、招標投標、資質升級、項目申報、竣工驗收等方面的服務發展,對於需要跑市進廳的項目,積極協助跑辦,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辦理環節。

政務公開轉作風,羣眾擁護快發展。

在出台《廉政風險監控管理考核和獎懲機制》的基礎上,對審批項目實行公開審批依據、公開審批程序、公開審批條件、公開審批時限、公開收費標準 五公開 ,有效避免了人為化隨意性審批,真正把政策交給了羣眾,提高了透明度,方便了辦事羣眾。

不僅如此,該局不斷提高羣眾知情權,從明確內容、羣眾關心、豐富形式、健全制度、強化監督五方面入手,大力推進工作公示建設,就羣眾關心的城市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拆違拆遷等熱點、焦點予以公佈,對重點工程、形象進度、施工要求向廣大羣眾公開,讓羣眾所關心的工程建設進展情況一目瞭然。

通過公開各項政策,讓廣大羣眾及時瞭解城市發展現狀,對各項工程的實施,積極配合,受到羣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幾點啟示

實踐證明,過硬的作風、一流的環境是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把優化環境的着眼點放在強化幹部的責任意識上。

一是組織保障。

成立優化環境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方案抓謀劃,共同制定措施抓落實,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科室分工配合、參建單位上下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使優化環境切實做到了年初有計劃、有部署,年終有總結、有落實。

二是思想保障。

即一查羣眾反映的問題是否得到及時解決,看黨員幹部為民服務意識是否增強;二查執法形象,看執法人員在行政過程中行為是否規範;三查思想作風,看幹部職工廉潔自律意識是否樹得牢固。

通過三查三看,統一了思想,改進了作風,形成了合力,收到了效果。

三是制度保障。

建立一系列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若干規定,將作風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目標,採取發表電視講話、街頭宣傳、公示公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發放《徵求意見書》等形式面對面徵求意見徵求意見,形成人人是環境,個個是形象的局面。

把優化環境的切入點放在自身問題的查找上。

在查找問題過程中,不遮掩、不護短,敢於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緊緊抓住與人民羣眾聯繫最密切,羣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紮紮實實地開展自查自糾。

通過走訪社會、企業、羣眾,徵求意見和建議,制定整改措施,確保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工作理念。

應完善學習制度,把優化環境與全縣經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學習張雲泉先進事蹟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幹部隊伍服務經濟意識,愛崗敬業意識,服務城建發展意識。

要進一步完善辦事承諾制度,樹立 崗位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對一些社面影響廣、羣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要採取重點扶持、重點督促,努力將其建成示範工程,以示範工程帶動整體工作,擴大羣眾影響力,樹立在羣眾中的新形象。

把優化環境的落腳點放在促進城建工作和羣眾滿意上。

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後三個環節,立足防範,健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大力開展 親民、為民 活動,從維護羣眾利益出發,組織黨員幹部深入企業、羣眾,面向基層、面向羣眾,及時瞭解掌握廣大羣眾想什麼,盼什麼,城建工作應該做什麼,把羣眾 擁護不擁護 贊成不贊成 高興不高興 答應不答應 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羣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真正把 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落到實處。

城鄉調查報告9

為了解xx城鄉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xx調查隊近期在全市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圍繞涉及居住環境的配套設施、物業管理、衞生狀況和治安等方面進行。調查對象中居住在城鎮(含鄉鎮集鎮區域)的佔77.8%,居住在農村的佔22.2%。從居住時間來看,在本地居住的時間為1年以下的佔8.9%,1-3年的佔8.9%,4-6年的佔8.9%,7-9年的佔4.4%,10年以上的佔68.9%。

一、對目前的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6.9%

調查顯示,居民對目前的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6.9%。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0.0%,比較滿意的佔53.3%,感覺一般的佔22.2%,不太滿意的佔2.2%,很不滿意的佔2.2%。

二、居住配套設施滿意程度基本一致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圍交通狀況的滿意度為72.9%。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2.2%,比較滿意的33.3%,感覺一般的佔35.6%,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圍的生活配套設施(菜場、超市、商場、餐飲等)的滿意度為74.7%。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4.4%,比較滿意和一般的人各佔33.3%,不太滿意的佔8.9%。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邊的公建配套設施(學校、醫院、垃圾處理房等)的滿意度為72.4%。其中,非常滿意的佔15.6%,比較滿意的佔42.2%,感覺一般的佔35.6%,不太滿意的佔4.4%,很不滿意的佔2.2%。

居民對居住地區文體生活氛圍(體育設施、文娛活動等)的滿意度為73.3%。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2.2%,比較滿意的佔35.6%,感覺一般的佔33.3%,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

三、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0.0%

調查顯示,居民對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0.0%。其中,對物業管理非常滿意的佔13.3%,比較滿意的佔22.2%,感覺一般的佔26.7%,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另外有28.9%的調查對象所在小區沒有物業。

四、衞生狀況滿意度最低,為68.4%

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衞狀況的滿意度為68.4%。其中,非常滿意的佔8.9%,比較滿意的佔46.7%,感覺一般的佔31.1%,不太滿意的'佔8.9%,很不滿意的佔4.4%。

五、居住環境安靜程度滿意度為75.1%

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環境安靜程度滿意度為75.1%。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4.4%,比較滿意的佔37.8%,感覺一般的佔26.7%,不太滿意的佔11.1%。

六、鄰里關係滿意度,達82.2%

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是和諧社區,社區和諧的關鍵是鄰里和諧。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鄰里關係的滿意度為82.2%。其中,非常滿意的佔35.6%,比較滿意的佔46.7%,感覺一般的佔11.1%,不太滿意的佔6.7%。

七、治安狀況滿意度排第二,為81.3%

近年來,xx市全面加強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紮實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取得效果顯著。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治安狀況的滿意度為81.3%。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8.9%,比較滿意的佔51.1%,感覺一般的佔17.8%,不太滿意的佔2.2%。

城鄉調查報告10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截止目前,全縣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7.98萬人,佔總人口的18.6%,70歲以上32921人,80歲以上的8444人,90歲以上676,100歲以上6人。隨着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和家庭小型化的不斷髮展,老人對生活照料、醫療健康、精神文化等養老需求不斷增長,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最大限度的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切實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完善社會保障的重要舉措。

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我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民辦養老為輔助的養老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1、養老服務體系框架初步建立。一是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快速發展。“十一五”以來,我縣搶抓實施“民生八大工程”和災後恢復重建機遇,強力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按照“整合資源,統籌規劃”的原則,完成了全縣17所鄉鎮敬老院的撤併整合。投資5000多萬元,先後建設了一所縣中心敬老院和温泉、長林、新鋪三所區域性敬老院,一所社會福利院,建設總牀位達1300餘張,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在加大政府投資的同時,積極支持民營資本創辦養老實體,投資548萬元的愛心老年公寓,現有130多位老人入住;二是社區養老服務取得新進展。今年,根據省市的安排部署,加快農村幸福院建設力度,截止目前,全縣已建和在建的幸福院12個,其中周家山鎮留旗營村幸福院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其餘11所正在建設之中。

 2、養老服務惠及範圍逐步擴大。一是對 “三無”和“五保”老人,採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相結合的方式,保障基本生活,為他們提供無償服務,供養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全縣農村五保户和城鎮“三無”人員1319人,集中供養493人,分散供養826人。集中供養450元/月 人,分散供養375元/月.人。“三無”人員和“五保”對象在自願條件下集中供養率達到100%。二是全面落實高齡老年人優待政策。70歲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高齡補,70歲到79歲,每人每月50元,80到89歲每人每月100元,90-99歲以上每人每月200元,100週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0元,列入財政預算。三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辦每月為年滿60週歲以上的農村老人發放基本養老金;四是計生部門每月為60歲以上農村計劃生育對象發放獎勵扶助金100元,為城鎮退休職工發放獨生子女補助金106元。

 3、養老服務法規建設不斷完善。2012年省市出台了有關做好老年人優待服務工作的規範性文件,老年人在公園、旅遊景點、風景名勝區、博物館、紀念館等方面實行優惠,新的《陝西省老年人優待服務辦法》實施以來,我們共為全縣3700多名老年人辦理了老年優待證。為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進程,去年以來,國家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民政部也相繼出台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等針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為養老體系建設指明瞭方向。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縣養老服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養老服務設施規模、檔次、服務方式、水平與當前的'養老服務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公辦養老機構運行經費投入不足。雖然我縣建設了四所敬老院,可基本滿足全縣1000多名農村五保和城市“三無”人員養老需求,但因地方財力不足,目前只啟用了中心敬老院和長林敬老院,温泉和新鋪敬老院因設備配置不到位,無法啟用。同時因護理費較低,無法招聘到專業學校畢業的服務人員,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

2、社會養老優惠扶持政策不配套,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社會養老服務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儘管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和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但由於養老服務業屬於社會公益事業,投入大、收益低、投資回收期長,加之現階段優惠扶持政策不明晰,不利於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目前我縣僅有兩家民營養老院在申報之中。

 3.規劃建設滯後,養老服務機構佈局與市場需求脱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在城市建設中定位不明,規劃滯後,社會養老機構佈局與羣眾和市場需求脱節。養老服務設施與學校、醫院一樣都屬社會公益設施,但因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徵地困難,新建養老機構大多建在郊區或農村,而城區許多老人不願意遠離家庭,勢必造成建成的養老設施空置或發展緩慢,雖然許多民間資本對養老服務業感興趣,但因規劃設置無位,用地困難,申報審批環節多等因素影響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4、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滯後。居家養老作為目前養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家政服務、日間照料、精神慰籍等養老服務的項目短缺,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的護理需求缺口較大。目前我縣城市社區還沒有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無法滿足社區養老服務的需要。

三、幾點建議

1.加大對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充分履行政府職責。政府要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和對城鎮“三無”人員、農村五保對象的供養責任,提高集中供養率。加大對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的資金投入,提高護理人員待遇,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在社會養老服務方面的示範帶動作用。

2.制定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進一步加大對社會養老機構扶持力度。積極引導、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養老服務行業,出台具有可操作性扶持補助政策,激勵更多民間資本投資興辦各類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深化認識、加強協調,密切配合,認真解決養老服務發展中的相關問題,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

3.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一是制定規劃、合理佈局。城規部門要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納入城鄉建設規劃,新修建住宅小區要統籌考慮社區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居住人口比較集中的新建小區要建設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二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依託城鄉社區服務中心、社區醫療衞生機構和村級公共服務場所,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服務設施使用效率,逐步形成社區養老服務網絡。

 4、加強人員培訓,實現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制定與養老服務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訓規劃,加大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培育一批優秀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通過政府補貼提高護理人員的待遇,激發他們愛崗敬業的工作熱情,使他們能安心、優質為老年人服務,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城鄉調查報告11

11月10日,濟南市體育局發佈《20xx年濟南城鄉居民體育消費調查報告》。本次調查是為全面、準確、系統地掌握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消費情況,瞭解城鄉居民的體育消費偏好、消費結構、消費習慣、消費方式等需求的新變化、新動態。濟南市體育局委託智體(山東)體育賽事評估有限公司對20xx年度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消費情況展開統計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20xx年濟南市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為2861.3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6%,占人均消費支出的10.3%,較20xx年濟南市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的2829.96元,全市人均體育消費增加了31.39元,增幅為1.1%,體育消費規模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的攀升趨勢,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顯。

實物型體育消費基礎穩固

據調查,體育用品消費是濟南市居民最主要的體育消費形式,人均消費達1501.22元,佔全市人均體育消費的52.47%。

按照消費內容可以將體育消費分為實物型消費和服務型消費(包括觀賞型消費)。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城鄉居民實物型體育消費支出為1501.22元,佔體育消費總支出的52.47%,而服務型體育消費支出為1395.69元,佔體育消費總支出的`47.53%。

體育賽事觀賞、體育健身休閒、體育教育培訓等消費跌幅較大

20xx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眾多的國際賽事包括短池游泳世界盃、國際冬泳公開賽、泉城(濟南)馬拉松、ITF國際網球公開賽等延期舉行,國內足球、籃球等職業聯賽也延期舉行,體育賽事觀賞消費從20xx年的96.8元大幅下跌至20xx年的40.78元,跌幅達到57.87%。

同樣,新冠疫情造成體育場館、健身場所、體育培訓機構等掛牌歇業。受此影響,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健身休閒消費支出從20xx年的317.45元下降到20xx年的271.73元,體育教育培訓消費支出從20xx年的241.73元下降到20xx年的180.12元。

體育消費新形態潛力開始釋放

隨着全球數字時代的到來,體育的形式與範疇也開始體現數字化特徵,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城鄉居民數字體育消費佔比上升。濟南市人均體育文化消費從20xx年的98元,增長到20xx年的115.53元,其中數字體育內容的產品和服務支出佔比從20xx年的17%增長至33%。

體育旅遊消費從20xx年的477.3元小幅下降至20xx年的451.11元,下降幅度僅為5.5%,同期全國人均旅遊消費下降18.8%。

此外,使用線上(互聯網/手機)消費的總體人羣比例從20xx年38%迅速擴大至62%。

長跑和健步走、登山等户外運動快速發展

據統計,濟南市城鄉居民經常參加的運動前5位依次為:長跑和健步走、籃球、登山、乒乓球、游泳。除了長跑和健步走以外,參與登山、自行車騎行等户外運動項目的人羣數量快速增加。由此可見,參與門檻較低的户外運動在疫情常態化下得到快速發展。

中青年是體育消費主力軍,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顯

12歲及以下少年兒童人均體育消費2957.46元,13-19歲青少年人均體育消費2765.50元,青少年兒童體育消費市場持續發展。20-25歲居民體育消費支出最高,人均3012.68元,26-60歲居民人均體育消費2840.36元,60歲以上居民體育消費支出最低,人均1958.87元。

20xx年,濟南市男性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973.48元,仍高於女性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738.26元,但與20xx年男性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912元、女性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589元相比,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更加顯,男性與女性體育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體育“她經濟”正成為拉動體育消費的新增量。

體育消費市場未來可期

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體育消費在規模和質量上取得進一步發展,並呈現出較為鮮明的時代特徵,有59.69%的居民未來一年體育消費意願在1000元以上,其中25.89%的居民未來消費意願在3000元以上。

城鄉調查報告12

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信息化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農民、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村通”的目的是要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目的。區所轄農村了實地的調研,並調研結果,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實地調研,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覆蓋;寬帶互聯網除了海格村外,九個村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户;無線數字電視村村通。十個村屯現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資金問題,均。

(二)農村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帶互聯網,了在網絡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為止,全區共有517户農民家庭使用了寬帶互聯網,佔農民家庭總户數的4.26%。農民對電視、互聯網的應用還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起來。

(三)所村均信息服務站,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專職人員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絕大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狀況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帶有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鄉村後,入户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農民的接收和。主要有: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封閉性,主要為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應用信息的性、敏感性。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現狀,使農村仍然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脱節,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點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較低。農民自身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信息化,人才是關鍵。農業發展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有待。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統籌,才能使各個領域地將涉農信息落地,才能信息服務產業結構、銷售渠道、農户收入的。這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財政,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嚴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依賴,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也將會。

(二)農村產業結構,使傳統的生產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譬如xx省xx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網絡,胡蘿蔔找銷路,只好喂牛。自從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説:“鼠標和鍵盤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了社會就醫途徑。,農民也可以互聯網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101遠程教育網,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信息意識,組織。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幹部的信息意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成立機構,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通力協作,密切,強的組織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資金支持。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動員社會各界,是信息化建設職能加大投入,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千方百計向上專項資金。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脱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為,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的,需要各級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台後,各級、院所、科技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有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應該實施內容交流平台建設的的支持,如財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的預測,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性,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並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性,使各密切合作,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户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信息內容的本地化,時效性、性和實用性,使信息服務惠及農民。

(四)信息員隊伍建設,為農村信息化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的因素,要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專業知識、能力等的培訓;合適的,組織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信息增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城鄉調查報告13

一、主要成績

1、加大園林城市建設力度,城市特色更加明顯。城市建設檔次彰顯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工作中,我縣注重吸收外來優秀元素,一是牢固樹立精心精細精品“三精”理念。堅持高品味、高標準、高質量、高層次,切實提高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水平,打造建築精品和城市亮點;二是大手筆實施城鎮“增綠”工程。突出城區關鍵路段、重點節點、窗口地帶,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進行帶植、叢植、羣植,努力提高綠化覆蓋率和園林綠化水平。新建、改擴建了公園、廣場和街心遊園、街頭綠地28個,公園綠地面積119.3萬平方米。對城區22條主幹道30多公里道路實施立體式綠化,城市林蔭道路推廣率在90%以上,城區道路綠化率達30% 以上。實施濱河綠化、社會建綠工程,將城鄉綠化有機相連,構成了城鄉一體化生態體系,使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9%,城鄉森林覆蓋率達到24.7%;三是創造性的搞好“添亮”工程。着力抓好燈光景觀設計和建設,追求燈具造型的大氣和現代氣息,使金湖的夜晚流光溢彩,20xx年以來新完成32條市政路段的路燈工程,亮燈率超過98%。

2、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加強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實施新城區、開發區、老城區貫通工程,城鄉形成了十縱六橫的道路網絡。搞好交通節點規劃建設和公共停車場建設,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改善公交運營條件,新闢並優化 5條公交線路,市民出行公交分擔率達到了11.8%,城市公交運營上了一個大台階。強化市政公用和防洪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城鄉供水處理工藝,提高管道燃氣覆蓋率和供應保障率,健全分配電網和供電預警保障機制,統籌各類工程管線建設,加快老舊管網改造。建成日處理能力4萬噸污水處理廠一座,鋪設污水收集管網 80多公里,城市污水收集集中處理率達80%以上,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在85%以上;城市燃氣入户使用率逐年提高;擴建老自來水廠,建成第二自來水廠,城市供水覆蓋率達100%;鋪設道路排水管網70多公里,城區排澇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力推進配套工程建設。對新城區配套設施進行了完善,對舊城區資源進行了優化整合。建成金湖縣第二中學新校區、縣人醫門診和住院新樓、防汛調度中心、規劃展示館等公共建築;建成建材市場、農資機電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等大型專業市場等服務性建築,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3、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深入推進生態創建十二項工程,突出抓好濕地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着重整治城鄉結合部、背街後巷和集鎮環境。加強城市主次幹道沿線治理,組織開展了安全文明示範路創建和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動,極大改善了城鄉環境面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按照“村收集、鎮集中、縣處理”的模式,建立農村垃圾集中治理網絡,全縣農村垃圾實現了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提高污水管網覆蓋面,實施縣經濟開發區循環化改造,優化“四位一體”管護機制,在全市率先推進鎮級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鎮村環境明顯改觀。加強城市管理,推進數字化城管,完善城市公廁、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配套,完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去年,全縣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全市第一,在蘇北率先被命名為省生態縣,並通過國家生態縣技術評估。創成國家衞生縣城,獲評全國首家中國氣候宜人之鄉。隨着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城鄉和諧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4、力推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體制不斷創新。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改革試點,出台了《金湖縣農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轉工作意見》,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4.6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9%,力爭到20xx年,全縣實現土地流轉面積超83%。同時,出台《金湖縣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規劃至20xx年,全縣培育建立300家家庭農場,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户數佔總農户數的85%以上。深化農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制定了《金湖縣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實施 32個城鄉掛鈎復墾項目,涉及10個鎮,281個地塊,共搬遷農户近3000户,復墾農村建設用地8373畝,新增農用地8305畝,新增耕地7919 畝,新增建設用地5406畝。

二、存在問題

目前,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規劃體系不健全。一是規劃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基層規劃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項規劃銜接不夠。城市建設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銜接不夠,沒能做到“三規合一”。三是村鎮規劃仍需進一步完善。

2、城鎮化總體水平低。20xx年我縣城鎮化率達45.8%,20xx年達47.3%,但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江蘇省城鎮化率64.1%),與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值55%還差7.7個百分點。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鎮,甚至包括縣城城區的建設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3、基礎及配套設施不完善。城市管網缺乏科學論證,規劃有不合理的現象。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嚴重不足。多數小城鎮建設起點較低,特色不明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服務功能弱;城鎮規劃和管理滯後,城郊和村鎮的無序建設、盲目建設問題日益突出。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綜合承載能力不夠強。 城中村、城邊村、舊城區、舊住宅區和小街小巷改造進度不快。鎮域佈局分散、集聚功能弱,難以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排污、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科技、教育等社會文化服務設施,減弱了人口就地轉化的能力。

4、產業支撐乏力。一是工業總量偏小,其中重點產業所佔的比重仍偏低,鄉鎮缺乏產業支撐。二是農業產業化推進不快,傳統農業比重偏高,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三是城鎮服務業發展不快,服務業發展氛圍不夠濃厚。

5、機制、體制障礙制約。現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進城農民再就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醫療等相關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城鎮化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現行的土地制度和農村計劃生育管理政策,不少農民不願因身份轉變而放棄擁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優惠,甚至出現回遷現象,導致了農民進城的後勁乏力。

12相關內容擴展[調研報告]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調研報告(20xx年11月8日)[調查報告]城鄉一體化推進區產業基礎項目建設情況調查報告(20xx年11月1日)[工作彙報]城鄉一體化工作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彙報(20xx年9月23日)[學習體會]城鄉一體化專題培訓班學習心得(20xx年9月10日)[經驗材料]落實牽手結對活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經驗材料(20xx年12月9日)[調研報告]XX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12月3日)[調研報告]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6月24日)[發言稿]醫院院長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會上的發言(20xx年4月21日)

城鄉調查報告14

經過為期五天的走訪調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南黔勵志行動團隊線下社會實踐部分告一段落。團隊分別對遵義市區和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進行了實地走訪,希望可以瞭解城鄉之間教育差距所在,對教育公平建設提出建議。

南黔行動團隊實踐的進行,使我們的對於城鄉教育差距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起初,我們以為城鄉教育差距主要在於學校設施及師資等方面,實踐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事情並不想我們想象的這麼簡單。學校設施實踐團隊對遵義市兩所重點中學以及務川縣兩所中學進行了實地考察,我們本以為在這方面城鄉學校會存在很大差距。

隊員在遵義市第四中學合影然而如我們所見,各所學校基礎設施均能滿足教學要求,其中務川中學和遵義四中有十分完備基礎設施。遵義四中素描教室總體來説,城市中的學校設施略優於鄉鎮,而並非差距過大。

“這麼大個學校,一個專業的體育老師都沒有!”,一位受訪老師的這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不禁聯想起國小時候,我們村國小一整個學校六七個年級,只有五六個不能算專業的老師。

務川民族中學教學樓很多人讀完書,都是更願意呆在城裏的,有多少人願意到鄉鎮這種或許很難做出成績的學校工作呢?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城裏的學校對於考試之外的科目,除了音樂美術之外,甚至還提供了舞蹈、素描以及諸多的選修課程,而鄉鎮卻沒有老師能上這樣的課。同學影響對近十位同學的採訪和諸多問卷的分析,我們不得不相信,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同學之間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老師的影響。多數同學因為“旁邊同學都在學”所以學習。

與部分受訪同學合影城市中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較好的同學老師,而鄉鎮則將很難有這樣的機會。於是好者愈好,貧者愈貧。父母教誨正式走訪之前,我們將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歸於學校和政府關注等,對於鄉鎮的調查使我們意識到,家庭影響起了關鍵作用。

務川縣·採訪老師在鄉鎮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的鄉鎮,因為種地已經很難作為養家餬口的`方式了,於是大量的家長選擇外出務工,隔代教育在所難免,這之間的隱患在此不多敍述。身在農村的父母們另一個難言的苦衷是:“我們也想教,而自己卻不會。”有人説,我們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鄉鎮的孩子只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好比龜兔賽跑,兔子也不一定獲勝的。這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是城鄉教育差距不會只是起跑線的問題,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跑道,以及,不同的指路人……

我們在抱怨各種加分政策時,並未真正去思考我們本來得到的比他們多多少。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的探索尚未結束,南黔行動團隊將通過數據和資料的分析對此做出更深入的探討。

城鄉調查報告15

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效盤活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強縣戰略,是我縣教育發展的宏觀戰略決策。近日結合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和調研主題,經深入全縣城鄉各中國小進行調查,並在認真分析我縣城鄉教育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我縣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議。

一、現狀分析

(一)全縣

教育佈局概況全縣幅員面積5678平方公里,轄6鎮兩鄉,82個行政村,216個自然屯,總人口24萬,其中農業人口10.7萬。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6所,其中獨立國中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完全國小11所,村級學校52所。在校學生17,108人,其中國中5,933人,國小11,175人。現有教職工2135人。全縣中國小校舍總面積15.1萬平方米,國小、國中生均校舍面積分別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縣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全縣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鄉義務教育得到了明顯提高。一是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維修、改建、擴建校舍63所、10.3萬平方米。全縣中國小d級危房全部消除,b、c級危房低於10%。10所國中有8所為樓房,11所完全國小有7所為樓房。二是農村學校佈局得到適度調整。採取撤、並、擴、建,聯等形勢,撤併中國小校38所、村級下伸點39個,佔學校總數的27.9%,全縣學校總數由原來的136所減少到76所。三是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擴大。新建多媒體教室15個,新增計算機480台,中國小生機比達到20:1。部分學校還實現了寬帶上網,教育現代化水平居全市農村上游。先後建成省一類學校3所,市一類學校7所、市綠色學校5所、市校園文化先進學校2所。四是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國中教師學歷合格率96.8%,本科率達到24.5%,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專科率為42.5%。培養了國家級優秀教師3人,省、市級優秀教師340人;省、市級學科骨幹27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6人。五是辦學質量穩中有提升。XX年,全縣國小入學率為99.8%;國中入學率為98.7%;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0;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1.5%;國小畢業率100%,國中畢業率99.5%。全縣國小畢業水平測試雙科合格率達到97.4%,國中畢業水平測試各科合格率達到87.6%。

二、當前我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問題

我縣城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鞏固“普九”成果的標準也在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人民羣眾對教育數量和質量的需求不斷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對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於教育經費增長速度的相對緩慢,我縣教育資源短缺以及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性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制約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體化步伐。主要表現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長,但仍不能滿足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需要。農村生均公用經費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現代化程度越高,其運行及維護的成本也越高;隨着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生實踐活動日趨豐富,學校開支增大;物價指數上漲。國家,省撥公用經費投入確實做到了逐年增長,但每所學校一年僅取暖費一項就幾乎佔去經費的50%,農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國小、國中的生均公用經費與學校實際需要仍有較大差距,無法滿足學校正常運轉,跟不上高位均衡發展現狀的需要,導致了學校硬件普遍“不硬”,農村中、國小雖然硬件設施基本實現了標準化,但受公用經費高位增長的影響,普遍存在利用率較低的問題,中、國小圖書室、實驗室、電腦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級國小的教學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桌子、一塊黑板的原始階段,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跟不上辦學條件改善步伐。

(二)城鎮學校班級“超載”嚴重。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隨着羣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強烈,加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免除,學生擇校現象增多,造成城區學校辦學壓力過大,出現大班額。目前,我縣鎮內3所國小及2所國中均存在大班額現象。其中第一國小平均班額59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實驗國小平均班額63人,年級最大平均班額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國中平均班額為54人,最大班額62人,最小班額41人。超過教育部頒發的每班上限標準近1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調整任務艱鉅。目前,全縣共有60所農村國小、311個班、6464名學生。不足100人的村小50所,佔農村國小的83.3%;不足50人的村小27所,佔農村國小的45%。以濃河鎮為例:17所村級國小、733名學生,校均43人,平均班額11.3人。其中有11所學校平均班額不到7人。最少的一個村級國小僅有3名學生。類似情況大多數鄉鎮普遍存在。隨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狀況急劇變化,全縣農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學校、不足20人的袖珍班越來越多,原來較大的村小變成了教學點,甚至出現了“空殼校”。由於村小普遍規模過小、生源不足,且分佈不均衡,導致了農村辦學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資源浪費較大。要完成農村國小的科學佈局,壓力很大。

(四)農村師資整體力量薄弱。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得不

到及時的充實,青黃不接的現象較為嚴重。全縣40歲以上的教師佔教師總數的66.3%,其中45歲以上的.教師佔48.6%。從總體上看,農村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比城區教師大。二是學科比例失調。“小科目”專任教師不同程度缺乏,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缺乏,面臨着難以開齊科目、開足課時的困難。三是教師地域分佈不合理。多數鄉鎮受學生人數減少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超編現象,而偏遠山區優秀教師又相對缺乏,部分教師多是“民轉公”,其綜合素質跟現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顯。

上述現象的存在,體現了我縣城鄉義務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這種現象,使我縣農村中國小教育與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不相適應,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實處,嚴重影響着我縣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設進程。

三、對策建議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實現城鄉教育教育一體化是建設教育強縣的必然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一體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加快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步伐,努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一)加大投入,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要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化、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必須加快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要加大利用國家,省、市投入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資金的力度,按照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一次規劃與突出重點分層推進相結合的原則,適度調整中國小布局,建設規模適度、設施完備的農村中國小校。學校撤併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聽取民情,反映民意,條件成熟一所撤併一所,努力解決學校規模過小,班額、學生過小問題。力爭到XX年完成濃河、鳳山、三站3個鄉鎮33所中國小校調整。完成清河、富林2個鄉鎮19所中國小調整。完成祥順、烏鴉泡、xx鎮3個鄉鎮18所中國小調整。基本實現全縣農村義務教育佈局科學合理,學校功能完善的目標要求。

(二)促進交流,加快實施城鄉學校對口幫扶工程。發揮縣內國中、國小優質教育資源多的優勢,實施名校帶弱校、帶農校工程,縣內國中和國小分別輻射一個片區,從硬件、師資、管理等方面向所轄片區國中和國小實施扶持,部分教師實行雙向交流、定期輪換;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一一結隊掛鈎,聯動發展。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鼓勵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和擔任領導職務,建立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輪崗、中心校教師到村小輪崗制度。通過名校輸出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幹部和優秀教師、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提高農校、弱校的辦學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優質教育品牌。結合我縣現狀,目前可以通過“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農校”三種模式,藉助名校的資源優勢發展農村學校、改造薄弱學校、扶持新建學校,以名校帶動的方式,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行“小班化”試點工作,逐步破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吸引外來人口來我縣購房入學。

(三)統籌社會力量,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幫困助學工程。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統籌社會力量,組建“xx縣教育發展基金會”,實施“幫困助學工程”。切實保證每一個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城鄉貧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縣、鎮兩級政府設立“幫困助學”專項資金,不斷擴大全縣接受“兩免一補”的學生範圍。

(四)加大培訓力度,加快實施農村優質師資建設工程。

整合城鄉師資力量,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認真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抓好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逐步推行師德誠信卡制度,家訪制度,將教師的師德表現作為聘用和確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支(送)教下鄉、集中培訓、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與農村教師結隊等多種形式,儘快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素質。加強教師繼續教育,重點解決農村教師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等問題。整合教師繼續教育資源,強化骨幹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學歷水平、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城鄉教師專業發展的均衡化。

(五)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推進“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學校為龍頭,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為主體,按照“整體規劃、先行試點、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原則,抓好“基本運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個關鍵環節,積極推進遠程教育的實施。逐步實現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具備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和閉路電視系統,建立中國小校園網,所有中心校以上學校通過寬帶接入實現“校校通”。使遠教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利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p54l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