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城鄉調查報告15篇

城鄉調查報告15篇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城鄉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城鄉調查報告15篇

城鄉調查報告1

在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背景下,xx村作為xx鄉最大的村莊,是鄉鎮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何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贏得第一次機會是xx村兩個委員會團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這份調查報告。

一、xx村基本情況

1.人口狀況

xx村共有10個社區,642户,2517人。

2.工業地位

(1)種植:以大麥、小麥為主;

(2)養殖業:以牛羊為主;

(3)勞務行業:以建築、交通、服務等行業為主,工作地點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

(4)其他行業:有磚廠、砂廠、麪粉廠。

3.社會狀況

(1)基本社會條件:約80%的人口外出打工,留在村裏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2)村民收入狀況:xx人均收入約5000元,其中70%為工作收入,30%為種植養殖收入;

(3)黨組織:下設一個黨支部和六個黨團。黨員5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3人。

4.資源狀態

(1)耕地資源

總耕地面積6635畝,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耕地質量更好。

(2)勞動力資源

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二、xx村swot分析

在瞭解了xx村的基本情況後,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對這些基本條件的分析、系統化和邏輯化,將為我們思考xx村的發展提供一個系統的基礎。

1.s(優勢)

(1)交通便利。距離縣城大概30分鐘車程,每個社會都有鄉村路。各小區村民住宅和耕地相對集中。

(2)耕地質量較好。土層深厚肥沃,耕地平坦,易於機械化。

(3)勞動力資源豐富。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2.w(缺點)

(1)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

(2)種植養殖品種單一,收益不高。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主要種植牛羊。平均一户去年種養收入不到5000元。

3.o(機會)

(1)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對三農;它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最近,中共中央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這是為西方三農;事業的發展也是最大的機遇;

(3)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機遇。前幾年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要求。抓住這個機會對農村來説是一個徹底的飛躍。

4.t(威脅)

(1)逐漸脱離農業的勞動力增加了。在農業收入遠低於工人收入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不再願意從事農業,這將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部分耕地的浪費。

(2)對農民工缺乏相應的保護。城市裏有很多農民工。釣魚沒有固定收入的現象;還有就是拿不到工資的問題;吃住困難的問題;心理轉型期的矛盾;找不到組織之類的問題。

(3)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生活。很多留守老人都70多歲了,吃住都比較困難。他們不得不照顧孩子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負責農場工作,如種地和放牧。

如果這些方面得不到合理解決,就有可能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穩定才能發展,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如何保證農村的和諧穩定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

三、xx村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xx村農業剩餘勞動力?

(1)建立農民工服務組織,為農業剩餘勞動力提供政策、就業信息及相關保障服務;

(2)以農民工為產業發展,嘗試建立勞動經濟發展中心;

(3)鼓勵和支持具有一定資本和技術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回村創業,促進xx村發展。

2.如何利用好xx村的耕地?

(1)發展經濟作物,與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合作;

(2)集約經營耕地,形成一定的農業規模經濟;

(3)鼓勵和支持耕地租賃,為耕地規模化經營鋪平道路。

村如何發展新產業?

(1)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

(2)發展農業服務業,如農產品銷售公司、農資公司等;

(3)發展其他產業。

4.如何構建和諧的xx村文化?

(1)對於留守老人和兒童的集中管理,建議在村內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福利中心,採取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基金的方式,爭取上級政府一定成本的支持,或者承包給民營的村福利中心;

(2)建立城市農民工黨組織和羣體,建議建立以農民工為單位的組織體系;

(3)建立信息管理渠道,應建立以手機通訊為主的系統化管理網絡。

四、其他一些想法

1.農村工作複雜,已逐步與城市工作相結合。在農村轉型的這個關鍵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和困難,容易造成不穩定因素;

2.必須大力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村企業家,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活力;

3.農村黨組織的工作應該在城市進行,因為我們的黨組織成員已經在城市了,我們的戰鬥堡壘也應該轉移到城市,才能真正發揮我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4.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三農;真正的需求,真正的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5.更多的鄉鎮幹部、村幹部和核心骨幹農民應該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可以發揮三個作用:一是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二是能很好地協調幹羣關係;三真的可以培養幹部成長。

6.在機會均等,政策扶持不變的情況下,誰有強大的團隊,思路清晰,誰就能抓住機遇,勇往直前。

我相信xx村受到村裏各級領導的關注兩個委員會在團隊的帶領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贏得第一次機會,又好又快發展。

城鄉調查報告2

實施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工程,營造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是創建省級衞生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直接關係到羣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城市的文明和諧程度。為了更好地推動我縣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工程的開展,我們組織力量對我縣的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採取實地察看、座談、走訪等形式.每到一處詳細聽取鄉鎮、街道辦的工作彙報,並深入農户耐心瞭解環境衞生整治情況,傾聽基層羣眾的意見和建議,力求掌握實情,現將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20xx年以來我縣全面推進了城鄉環境衞生綜合整治工作。經過1年的集中整治和建設,全縣城鄉環境衞生整治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大大改善了東安城鄉的整體環境,髒、亂、差面貌初步得到整治,受到了羣眾的一致好評。

1、強化領導,制定方案,明確職責嚴格問責。20xx年5月,我縣召開了縣城綜合整治和城鄉清潔工程動員大會,謝書記親自參加,陳縣長親自安排部署,併成立了陳縣長為組長的城鄉環境衞生清潔工程領導小組,制定出台了《東安縣城鄉環境衞生清潔工程方案》,明確了工作重點和措施。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各鄉鎮、街道辦都及時建立了城鄉環境衞生整治目標責任制,成立了清潔工程領導小組,做到嚴格職責,明確分工。目前,各鄉鎮、街道辦城鄉環境衞生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2、宣傳發動,營造氛圍,輿論監督直面問題。為紮實推進城鄉環境衞生清潔工程,各鄉鎮、街道辦都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宣傳發動,充分利用電視台、網絡等宣傳陣地,進一步提高廣大羣眾對環境衞生清潔的重要意義的認識,全縣上下形成了人人蔘與,個個行動的良好氛圍。推出了一批先進典型,同時對一些問題進行曝光,為開展城鄉環境衞生整治營造了濃厚的社會輿論氛圍,為積極推進問題解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重拳出擊,整治到位,城鄉形象逐步提升。我縣把資金投入作為清潔工程的基礎來抓,縣、鄉、村三級想方設法積極籌措資金,累計投入7000多萬元,

一是實施了縣城道路“白改黑”工程,將縣城15條主要街道由原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我局大力協助縣城建投資公司先後完成了八角街、舜皇大道、火車站路、公園路、同心路、建設路、東新路、濱江路和湖塘路等縣城15條主要街道的路面補損、人行道改造和瀝青攤鋪;並全面更新了東安大道、舜皇大道、建設大道、同心路等10條街道設置了的交通標線,劃定了 18000m2 的小車停靠區;設置交通警示牌40塊,設立交通護欄 5500米 。

二是開展了縣城綜合整治“六大攻堅戰”,

一垃圾集運秩序整治,清理清運陳舊垃圾1.28萬噸、清除衞生死角650多處、清洗街道36.8萬平方米。

二市場秩序整治,我局先後取締了龍溪南路、建設北路、石礦路口和東山步行街等地的馬路市場,啟用了陸家灣市場和城東市場等兩個新建市場;市管中心開展了市場環境衞生整治,使市場環境衞生得到了改觀。

三城鄉結合部秩序整治,我局和白牙市鎮對城中村、城鄉結合部進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陳舊垃圾40餘噸,拆除違規廠棚38個。

四交通秩序整治,我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交通宣傳教育活動16場次,發放宣傳資料3萬份,糾處各類交通違法4820人次,行政拘留嚴重違法人員13名,媒體曝光交通違法行為22起,共教育處罰亂停亂放車輛20xx多台次。

五户外廣告秩序整治,我局組織力量開展了户外廣告強化整治行動,共清理、拆除户外高危、廢棄、破爛廣告等 1850多塊、拆除門店牌匾780餘塊、清除“牛皮癬”15000多處。六建設秩序整治,完成了城區32處在建工地圍擋;

進一步嚴格渣土管理,堅持對渣土亂倒行為實行嚴管重罰,有效遏制了車輛在運輸過程丟棄、遺撒渣土行為。此外,我局還狠抓了城區改線改水工作,大力規範城區主次幹道的供電、通訊、有線電視和路燈等各類線路,確保進入地下管道或實施規範整束,現已規範線纜6580多處,清除更換破損線纜83000多米,敦促縣電力部門完成了八角街、舜皇路、建設路等縣城主要街道的架空線纜規範整理和同心路管線下地工程,有效地杜絕了亂挖濫架現象。三是實施了鄉鎮清髒、清亂、清差大行動,各鄉鎮共出動15000餘人次,出動機械235餘台,清掃面積160000平米,清掃道路63公里,清運垃圾約19000噸,粉刷牆壁3萬平米,清除街道小廣告20xx餘處,設垃圾點149個,城鄉環境衞生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4、強化考核,推進整治。為推進環境衞生整治工程,縣政府與各口、各鄉鎮都簽訂了環境衞生整治責任狀,並建立了嚴格的督查和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納入年終考核,在整治過程中,縣領導帶隊檢查8次,縣愛委辦帶隊檢查15次,通過督查檢查,大大提高了我縣環境衞生的整治進度。

二、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部分單位領導認識不夠到位。部分單位和個別鄉鎮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工作上的懈怠,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存在被動突擊,應付檢查。部分羣眾對城鄉環境整治缺乏主人翁意識,積極支持意識不強,存在着“幹部幹、羣眾看”的現象。

(二)職責不明,責任包片不清,部門配合乏力。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中,少數部門主動履職不夠,存在相互推諉“各掃門前雪”的現象,部門之間配合不夠密切、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牽頭部門不願牽頭、不主動與配合部門溝通,未形成整治合力。

(三)規劃管理滯後,機制仍不健全。

一是環衞設施數量不足如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運車等環衞設施配套不足

二是我縣未按縣域規劃修建垃圾集中處理場,城中村、城邊村垃圾傾倒困難較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鄉清潔工程的步伐。

三是部分設施佈置不合理如垃圾池、修車、洗車場、水果市場、畜禽交易市場佈局不合理,影響環境衞生整治。

三、 意見和建議

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的民生工程,為真正把我縣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推向縱深發展,改善宜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發揮輿論宣傳作用,營造愛護環境、享受環境的良好氛圍。

繼續加強宣傳教育,拓展宣傳領域,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標語、宣傳車等形式,深入廣泛宣傳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意義,讓人民羣眾深刻認識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市民自身素質和認識水平,自覺做到“人在城中,城在心中,心在整治城市環境中”,營造良好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氛圍。

(二)合理制定規劃,進一步推進綜合整治。

首先應明確職責、全縣應實行部門包段、幹部包户、縣級領導掛包鄉鎮、部門定點幫扶等制度。

二是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按縣域規劃修建垃圾集中處理場,解決城鄉垃圾傾倒難的問題。

三是確定類型、縣別對待。城縣着力整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環境衞生、亂修亂建、攤點擺放等;

各居委會要通過居民大會或居民小組會議建立居規民約,強化網格化管理,大力推進“五項制度”和“五個公開”;

實行軟硬件結合投入機制,切實搞好環境整治;

城鄉(街道辦)、城鄉結合部、小街小巷着力解決“髒、亂、差”和清除衞生死角。因地制宜、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制定整治措施,對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實施,逐步完善。

(三) 進一步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進一步完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效機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城鄉環境管理辦法,建立城鄉環境綜合執法機制,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執法的力量。

二是完善投入機制,縣人民政府每年要適當增加財政預算,確保城鄉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落實好保潔員、清潔員的工資待遇問題。

三是要進一步加大城鄉環境衞生整治的督促檢查力度。要堅持定期不定期的組織對城鄉環境衞生整治進行督促檢查,瞭解工作進展情況、總結先進經驗、查找存在問題、分析主要原因,制定下步打算,推動工作落實

城鄉調查報告3

我們對我縣當前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並提出優化發展第三產業的建議。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地方財源建設、壯大地方財力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在我們海島,受制於交通運輸等自然環境影響,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成為我縣加快經濟發展的必要舉措。

一、我縣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主要特點

一是第三產業總量規模穩步擴張,其增加值佔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來,我縣圍繞“漁業富民、工業強縣、旅遊興島”的三大戰略,改變了以往重一產輕三產的產業格局,第三產業得到了突飛迅猛的發展。20xx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47億元,增長16.9%,高於總體增加值2.5個百分點。

二是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在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其他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特別是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旅遊業,帶動了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20xx年全縣接待遊客150萬人次,旅遊行業綜合門票收入4340萬元,旅遊直接收入6.9億元,分別增長2.7%、35.6%、53%。在旅遊業的拉動下,全縣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20xx年全縣消費品零售額達到9.13億元,增長18.6%。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較第一業發展相對滯後。按照經濟社會現代化的一般標準,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應不低於45%。從我縣三次產業結構看, 20xx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32%,而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佔到56%。

二是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從第三產業內部增加值構成看,與旅遊相關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行業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較高,但企業普遍效益不高。至20xx年底,我縣共有註冊餐飲住宿企業14家,其中贏利的只有2家。這主要是由於受旅遊季節性因素影響,企業營利時間短,經營成本相對較高。

三是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由於第三產業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業准入限制多,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新型產業,准入條件高,抑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一部分潛在的第三產業需求不能得到實現。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產業擴張的需求。由於我縣是傳統的漁業資源型經濟,城市化水平相對滯後。目前受自然資源影響,漁村出現的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出現困難,漁民的就業領域沒有得到充分擴展,產業結構調整可能帶來的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能充分釋放出來。

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地方税收的影響

(一)第三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為地方税收總量的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年來,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不斷提高,對地方税收的貢獻逐步增加。20xx—20xx年,全縣地税收入總量由2217萬元增長到5400萬元,平均增長19%。20xx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47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地税收入佔地税收入總量的比重由20xx年的48.9%增長到20xx年的64.4%。預計20xx年全縣地税收入總量將達到6000萬元,第三產業地税收入佔地税收入總量的比重將達到67%以上,成為地税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二)第三產業税收的地方貢獻率對優化收入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從全縣近五年的第三產業税收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所產生的地方級收入佔第三產業税收比重為77%,而第二產業税收所產生的地方級收入佔第二產業税收比重為66.7%(只分析地税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慮國税收入,比例將會更低),第三產業地方級貢獻率高第二產業10多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兩年,隨着所得税體制改革的影響,第三產業地方級貢獻率呈逐年增長態勢,20xx年達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個百分點。

(三)第三產業的徵收控管相對嚴密。從全縣第三產業所轄的幾個具體行業來看,除批發和零售業外,其他行業全部是繳納營業税的行業。對此,地税機關可以通過發票實行以票控税,源頭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機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加大了對服務業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產業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徵納環境相對較好。

(四)第三產業各行業發展不均衡影響我縣地方税收的協調發展。從20xx年第三產業各行業實現的地方税收分析,佔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較多的行業有房地產業(24.9%)、交通運輸業(25%),而一些新興的第三產業如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及居民服務業等行業佔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別是我縣的餐飲住宿業只有5%,批發和零售業只有3.3%,這與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主導經濟明顯不相稱。而這些行業與傳統行業相比,其實現的税收通常為營業税和一些地方税(費),這些行業發展對地方税收的貢獻率要大於傳統行業的地方税收貢獻率。因此,應加大工作措施,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中的税收貢獻率

城鄉調查報告4

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信息化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農民、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村通”的目的是要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目的。區所轄農村了實地的調研,並調研結果,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絡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實地調研,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覆蓋;寬帶互聯網除了海格村外,九個村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户;無線數字電視村村通。十個村屯現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資金問題,均。

(二)農村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帶互聯網,了在網絡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為止,全區共有517户農民家庭使用了寬帶互聯網,佔農民家庭總户數的4.26%。農民對電視、互聯網的應用還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起來。

(三)所村均信息服務站,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專職人員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絕大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狀況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帶有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鄉村後,入户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農民的接收和。主要有: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封閉性,主要為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應用信息的性、敏感性。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現狀,使農村仍然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脱節,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點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較低。農民自身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信息化,人才是關鍵。農業發展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有待。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統籌,才能使各個領域地將涉農信息落地,才能信息服務產業結構、銷售渠道、農户收入的。這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財政,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嚴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依賴,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也將會。

(二)農村產業結構,使傳統的生產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譬如xx省xx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網絡,胡蘿蔔找銷路,只好喂牛。自從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説:“鼠標和鍵盤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了社會就醫途徑。,農民也可以互聯網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101遠程教育網,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信息意識,組織。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幹部的信息意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成立機構,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通力協作,密切,強的組織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資金支持。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動員社會各界,是信息化建設職能加大投入,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千方百計向上專項資金。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脱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為,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的,需要各級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台後,各級、院所、科技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有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應該實施內容交流平台建設的的支持,如財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的預測,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性,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並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性,使各密切合作,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户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信息內容的本地化,時效性、性和實用性,使信息服務惠及農民。

(四)信息員隊伍建設,為農村信息化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的因素,要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專業知識、能力等的培訓;合適的,組織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信息增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城鄉調查報告5

11月10日,濟南市體育局發佈《20xx年濟南城鄉居民體育消費調查報告》。本次調查是為全面、準確、系統地掌握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消費情況,瞭解城鄉居民的體育消費偏好、消費結構、消費習慣、消費方式等需求的新變化、新動態。濟南市體育局委託智體(山東)體育賽事評估有限公司對20xx年度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消費情況展開統計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20xx年濟南市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為2861.3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6%,占人均消費支出的10.3%,較20xx年濟南市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的2829.96元,全市人均體育消費增加了31.39元,增幅為1.1%,體育消費規模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的攀升趨勢,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顯。

實物型體育消費基礎穩固

據調查,體育用品消費是濟南市居民最主要的體育消費形式,人均消費達1501.22元,佔全市人均體育消費的52.47%。

按照消費內容可以將體育消費分為實物型消費和服務型消費(包括觀賞型消費)。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城鄉居民實物型體育消費支出為1501.22元,佔體育消費總支出的52.47%,而服務型體育消費支出為1395.69元,佔體育消費總支出的47.53%。

體育賽事觀賞、體育健身休閒、體育教育培訓等消費跌幅較大

20xx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眾多的國際賽事包括短池游泳世界盃、國際冬泳公開賽、泉城(濟南)馬拉松、ITF國際網球公開賽等延期舉行,國內足球、籃球等職業聯賽也延期舉行,體育賽事觀賞消費從20xx年的96.8元大幅下跌至20xx年的40.78元,跌幅達到57.87%。

同樣,新冠疫情造成體育場館、健身場所、體育培訓機構等掛牌歇業。受此影響,濟南市城鄉居民體育健身休閒消費支出從20xx年的317.45元下降到20xx年的271.73元,體育教育培訓消費支出從20xx年的241.73元下降到20xx年的180.12元。

體育消費新形態潛力開始釋放

隨着全球數字時代的到來,體育的形式與範疇也開始體現數字化特徵,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城鄉居民數字體育消費佔比上升。濟南市人均體育文化消費從20xx年的98元,增長到20xx年的115.53元,其中數字體育內容的產品和服務支出佔比從20xx年的17%增長至33%。

體育旅遊消費從20xx年的477.3元小幅下降至20xx年的451.11元,下降幅度僅為5.5%,同期全國人均旅遊消費下降18.8%。

此外,使用線上(互聯網/手機)消費的總體人羣比例從20xx年38%迅速擴大至62%。

長跑和健步走、登山等户外運動快速發展

據統計,濟南市城鄉居民經常參加的運動前5位依次為:長跑和健步走、籃球、登山、乒乓球、游泳。除了長跑和健步走以外,參與登山、自行車騎行等户外運動項目的人羣數量快速增加。由此可見,參與門檻較低的户外運動在疫情常態化下得到快速發展。

中青年是體育消費主力軍,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顯

12歲及以下少年兒童人均體育消費2957.46元,13-19歲青少年人均體育消費2765.50元,青少年兒童體育消費市場持續發展。20-25歲居民體育消費支出最高,人均3012.68元,26-60歲居民人均體育消費2840.36元,60歲以上居民體育消費支出最低,人均1958.87元。

20xx年,濟南市男性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973.48元,仍高於女性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738.26元,但與20xx年男性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912元、女性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589元相比,女性體育消費漲勢明更加顯,男性與女性體育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體育“她經濟”正成為拉動體育消費的新增量。

體育消費市場未來可期

調查結果顯示,濟南市體育消費在規模和質量上取得進一步發展,並呈現出較為鮮明的時代特徵,有59.69%的居民未來一年體育消費意願在1000元以上,其中25.89%的居民未來消費意願在3000元以上。

城鄉調查報告6

一、主要成績

1、加大園林城市建設力度,城市特色更加明顯。城市建設檔次彰顯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工作中,我縣注重吸收外來優秀元素,一是牢固樹立精心精細精品“三精”理念。堅持高品味、高標準、高質量、高層次,切實提高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水平,打造建築精品和城市亮點;二是大手筆實施城鎮“增綠”工程。突出城區關鍵路段、重點節點、窗口地帶,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進行帶植、叢植、羣植,努力提高綠化覆蓋率和園林綠化水平。新建、改擴建了公園、廣場和街心遊園、街頭綠地28個,公園綠地面積119.3萬平方米。對城區22條主幹道30多公里道路實施立體式綠化,城市林蔭道路推廣率在90%以上,城區道路綠化率達30% 以上。實施濱河綠化、社會建綠工程,將城鄉綠化有機相連,構成了城鄉一體化生態體系,使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9%,城鄉森林覆蓋率達到24.7%;三是創造性的搞好“添亮”工程。着力抓好燈光景觀設計和建設,追求燈具造型的大氣和現代氣息,使金湖的夜晚流光溢彩,20xx年以來新完成32條市政路段的路燈工程,亮燈率超過98%。

2、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加強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實施新城區、開發區、老城區貫通工程,城鄉形成了十縱六橫的道路網絡。搞好交通節點規劃建設和公共停車場建設,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改善公交運營條件,新闢並優化 5條公交線路,市民出行公交分擔率達到了11.8%,城市公交運營上了一個大台階。強化市政公用和防洪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城鄉供水處理工藝,提高管道燃氣覆蓋率和供應保障率,健全分配電網和供電預警保障機制,統籌各類工程管線建設,加快老舊管網改造。建成日處理能力4萬噸污水處理廠一座,鋪設污水收集管網 80多公里,城市污水收集集中處理率達80%以上,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在85%以上;城市燃氣入户使用率逐年提高;擴建老自來水廠,建成第二自來水廠,城市供水覆蓋率達100%;鋪設道路排水管網70多公里,城區排澇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力推進配套工程建設。對新城區配套設施進行了完善,對舊城區資源進行了優化整合。建成金湖縣第二中學新校區、縣人醫門診和住院新樓、防汛調度中心、規劃展示館等公共建築;建成建材市場、農資機電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等大型專業市場等服務性建築,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3、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深入推進生態創建十二項工程,突出抓好濕地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着重整治城鄉結合部、背街後巷和集鎮環境。加強城市主次幹道沿線治理,組織開展了安全文明示範路創建和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動,極大改善了城鄉環境面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按照“村收集、鎮集中、縣處理”的模式,建立農村垃圾集中治理網絡,全縣農村垃圾實現了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提高污水管網覆蓋面,實施縣經濟開發區循環化改造,優化“四位一體”管護機制,在全市率先推進鎮級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鎮村環境明顯改觀。加強城市管理,推進數字化城管,完善城市公廁、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配套,完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去年,全縣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全市第一,在蘇北率先被命名為省生態縣,並通過國家生態縣技術評估。創成國家衞生縣城,獲評全國首家中國氣候宜人之鄉。隨着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城鄉和諧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4、力推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體制不斷創新。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改革試點,出台了《金湖縣農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轉工作意見》,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4.6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9%,力爭到20xx年,全縣實現土地流轉面積超83%。同時,出台《金湖縣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規劃至20xx年,全縣培育建立300家家庭農場,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户數佔總農户數的85%以上。深化農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制定了《金湖縣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實施 32個城鄉掛鈎復墾項目,涉及10個鎮,281個地塊,共搬遷農户近3000户,復墾農村建設用地8373畝,新增農用地8305畝,新增耕地7919 畝,新增建設用地5406畝。

二、存在問題

目前,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規劃體系不健全。一是規劃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基層規劃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項規劃銜接不夠。城市建設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銜接不夠,沒能做到“三規合一”。三是村鎮規劃仍需進一步完善。

2、城鎮化總體水平低。20xx年我縣城鎮化率達45.8%,20xx年達47.3%,但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江蘇省城鎮化率64.1%),與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值55%還差7.7個百分點。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鎮,甚至包括縣城城區的建設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3、基礎及配套設施不完善。城市管網缺乏科學論證,規劃有不合理的現象。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嚴重不足。多數小城鎮建設起點較低,特色不明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服務功能弱;城鎮規劃和管理滯後,城郊和村鎮的無序建設、盲目建設問題日益突出。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綜合承載能力不夠強。 城中村、城邊村、舊城區、舊住宅區和小街小巷改造進度不快。鎮域佈局分散、集聚功能弱,難以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排污、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科技、教育等社會文化服務設施,減弱了人口就地轉化的能力。

4、產業支撐乏力。一是工業總量偏小,其中重點產業所佔的比重仍偏低,鄉鎮缺乏產業支撐。二是農業產業化推進不快,傳統農業比重偏高,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三是城鎮服務業發展不快,服務業發展氛圍不夠濃厚。

5、機制、體制障礙制約。現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進城農民再就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醫療等相關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城鎮化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現行的土地制度和農村計劃生育管理政策,不少農民不願因身份轉變而放棄擁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優惠,甚至出現回遷現象,導致了農民進城的後勁乏力。

12相關內容擴展[調研報告]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調研報告(20xx年11月8日)[調查報告]城鄉一體化推進區產業基礎項目建設情況調查報告(20xx年11月1日)[工作彙報]城鄉一體化工作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彙報(20xx年9月23日)[學習體會]城鄉一體化專題培訓班學習心得(20xx年9月10日)[經驗材料]落實牽手結對活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經驗材料(20xx年12月9日)[調研報告]XX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12月3日)[調研報告]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6月24日)[發言稿]醫院院長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會上的發言(20xx年4月21日)

城鄉調查報告7

鎮地處德陽西郊9公里,幅員33平方公里,下轄6個行政村、1個場鎮居委會,總人口2.3萬人。

在聲勢浩大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XX鎮黨委、政府按照XX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堅持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作為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作風工程來抓,着力建立長效機制,提高認識、周密謀劃,精心組織、紮實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突出表現在:一是徹底結束了XX鎮近20年來場鎮交易以路為市、佔道經營的歷史,商品交易分類、規範、有序進入了指定區域;二是徹底結束了XX鎮主要幹道萬豐大道(也是過境公路-縣道德孝路XX場鎮段)長期以來逢場即堵、擁擠不堪的歷史,如今的萬豐大道,寬闊通暢;三是無條件全部拆除了場鎮商鋪林林種種、千姿百態的遮陽棚、遮陽傘及各式各樣的廣告牌,各條街巷重現寬敞明亮;四是及時添置了一批環衞設施設備,加快建設了一批環衞基礎設施,不斷強化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硬件保障;五是XX鎮城鎮及各村組的“五亂”現象得到強力整治,清潔化、優美化、秩序化初見成效,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普遍讚譽。

XX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明顯的成效,關鍵在於鎮黨委、政府堅決有力地貫徹執行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結合本鎮實際,敢闖敢試,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長效機制,把全鎮城鄉環境治理工作逐漸引入了制度化、有序化、科學化的軌道。

第一,建立幹羣聯動機制。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堅持實行“幹部帶頭、全民參與”。一是幹部帶頭。主要指鎮全體黨政領導帶頭宣傳,深入大街小巷、田間院落,向廣大羣眾宣講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意義和要求,讓大家理解、支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帶頭清掃,鎮黨政主要領導定期帶領黨政班子成員及中層幹部,打掃環境衞生,清理衞生死角;帶頭碰硬,梳理出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存在的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多年來屢治未果的痼疾頑症,逐一研究制定處置方案,由鎮黨政主要領導率領由交通、公安、建設、工商、畜牧、衞生等有關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重拳出擊,強力攻堅,羣眾拍手稱快;帶頭承包,每一位黨政領導均與簽訂責任書,聯繫承包了場鎮某一區域、某一村居或某一方面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對其實施指導、督促,其成效與個人全年目標考核掛鈎。二是全民參與。主要指廣泛深入地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機關、進家庭、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村莊、進景區“七進”活動,分別舉行啟動儀式,以一系列主題活動為載體,通過黨政領導和機關幹部的表率帶頭作用,激發、吸引全鎮廣大人民羣眾積極參與到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活動中來,形成了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熱潮。

第二,建立督查問責機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了由鎮分管領導牽頭的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督查組,每週不定期深入城鄉第一線開展2次以上的明查暗訪,對正反兩個方面攝影、拍照,製作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題片,定期組織鎮村幹部集體收看、評議,同時,向全鎮各單位編髮督查通報,表彰先進,鞭策落後,納入全年目標考核。二是設置曝光台。向社會各界公佈了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舉報熱線,安排專人負責接聽、登記;在醒目位置張掛了專用舉報箱;在鎮廣播站設置了曝光台,定時對通過督查組、舉報熱線、舉報箱等各種途徑收集到的問題進行曝光。凡被鎮本級及上級黨政、新聞媒體曝光的單位,其聯繫承包領導、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均將按相關細則被處以定額罰款,直接上繳鎮財政。三是實行約談問責。對經督查、舉報存在問題的單位,第一次由聯繫承包領導約談該單位主要負責人,第二次由鎮紀委書記約談該單位主要負責人,第三次則由鎮黨政主要領導直接問責該單位的聯繫承包領導,並給予通報批評和定額罰款。

第三,建立環境保潔機制。一是加強教育。“清掃容易保潔難”,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保潔之所以難,主要是因為很多羣眾環保意識淡薄,尚未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針對此,XX鎮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七進”活動,採取廣大羣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結合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着力加強環保教育,培養大家愛清潔、講衞生的良好習慣,努力從源頭上促進保潔工作。二是加強巡查。針對一些經營户和個人亂倒垃圾比較嚴重的現象,在張掛宣傳警示牌的同時,建立場鎮管理辦公室巡查制度和社會舉報制度,對經巡查和舉報發現的亂倒垃圾者,一律按相關規定給予強制清掃或處以罰款的處罰,並對舉報者給予獎勵,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三是組建保潔隊伍。在城鎮,聘請了4名保潔員,分片分段負責相應區域的保潔工作,既及時制止破壞環境衞生的行為,又及時清除各種垃圾。在農村,各村分別聘請了1-2名保潔員,主要是對沿道路、沿溝渠等重點部位實施保潔。目前,鎮黨委、政府正考慮引入市場化機制,着手研究將場鎮清掃保潔,以及將各村垃圾收集到鎮垃圾中轉站等事項,整體承包給勞務公司,以便將政府從沉重的保潔清運壓力中解脱出來,集中力量抓好災後重建、推動經濟發展。

第四,建立垃圾處置機制。一是採取“户集-村收-鎮運-市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在場鎮,由場鎮管理辦公室負責安排、聘請人員,將場鎮各處的垃圾,用機動三輪統一運往鎮垃圾中轉站由鎮處置;在農村,各農户將收集的垃圾倒入本院落垃圾池,各村聘請專人進行收集,或運往鎮垃圾中轉站由鎮處置,或運往本村填埋場由村處置。鎮政府花錢買服務,與德陽市環衞處簽訂垃圾清運處置協議,由市環衞處按照每天一次的頻率,派專車到XX垃圾中轉站,運走垃圾並予處置,徹底解決了全鎮垃圾清運難、處置難的問題。

第五,建立巡邏執法機制。一是幹部值勤。把城鎮大街小巷劃分為若干區域,分別安排政府機關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村鎮建設辦、農業服務中心、財政所等部門,由其安排出每日值勤輪次,報鎮督查室備案。場鎮逢場天,各大辦公室值勤人員必須上午至少上街值勤2次、下午至少1次;冷場天為上、下午分別至少1次,主要負責勸導制止責任區的“五亂”行為,並由鎮治理辦和督查室進行檢查、登記。二是隊伍巡邏。組建了週一週三、週二週四、夜間隊、週末隊共4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巡邏隊,分別由鎮黨政領導任隊長、鎮老領導任副隊長,抽調有關部門、派出所、場鎮管理辦公室及居委會幹部組成,所有巡邏隊成員均佩戴統一的“城鎮管理”標誌,分別負責相應時段全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巡邏工作,發現、制止、糾正“五亂”行為。同時,各村還組建了“巾幗勸導隊”,給予鎮巡邏隊大力支持。三是聯合執法。確定每週星期五為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聯合執法日,聯合執法隊由鎮長任隊長、分管副鎮長任常務副隊長,成員包括交通、公安、建設、工商、畜牧、衞生等執法部門人員及鎮政府有關部門人員。每週星期五早上8:00,聯合執法隊全體成員均佩戴統一的“城管執法”標誌,在鎮政府集合,前往場鎮及轄區其他區域進行巡邏執法,對各類“五亂”行為給予強力整治。場鎮很多私搭亂建行為,特別是場鎮口一傢俬營預製件廠,違規侵佔場鎮主幹道人行道近200米近20年之久,此前多次整治無果,在全鎮羣眾中造成惡劣影響的釘子户,就在黨委書記、鎮長拒接一切説情,親自率領聯合執法隊現場執法的強大聲勢下,被徹底剷除,起到了極大的警示教育作用,為全鎮“打頑疾,拔釘子”活動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輿論和實踐基礎。

第六,建立投入保障機制。投入問題,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最頭痛的問題。投入不足,將極大地影響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向縱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主要投入有: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今年6月以來,XX鎮共籌措資金890餘萬元用於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在場鎮及各村組較大院落,新建了14餘個垃圾池、果皮箱;為場鎮配置了1輛大型垃圾清運車、2輛機動三輪車,為各村配置了1輛機動三輪車;完成了場鎮主要道路的路燈建設工程和主要街道的改造美化工程,啟動了垃圾中轉站、場鎮雨污管網、大型綜合市場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

二是人工投入。三是機具運轉投入。這裏,着重就人工投入和機具運轉投入,即場鎮及各村環衞標準化管理運行成本作一測算。場鎮方面,一是環衞工人,共8人,每人每月工資6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7200元,每年需86400元;二是保潔工人,共4人,每人每月補助300元,小計每月需1200元,每年需14400元;三是機動三輪車駕駛員,共2人,每人每月工資8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2200元,每年需26400元;

四是機動三輪車保險費,共2輛,每輛每年1500元,小計每年3000元;五是機動三輪車燃油費,共2輛,每輛每天10元,小計每年7300元;六是機動三輪車維修費,共2輛,每輛每年500元,小計每年1000元;七是環衞、保潔工人設施費,小計每年1000元;八是場鎮環衞設施維護費,小計每年5000元;九是垃圾處置費(協議委託市環衞處垃圾處理公司,從場鎮垃圾中轉站代為運輸處置),每月6000元,小計每年72000元。由此看,場鎮環衞上述八項每年總計需要資金151700元。按場鎮常駐人口3000人計算,場鎮環衞每年人均所需資金為50.57元。各村方面,一是垃圾收集員,共1人,每月工資6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900元,每年需10800元;二是機動三輪車駕駛員,共1人,每月工資8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1100元,每年需13200元;三是機動三輪車保險費,共1輛,小計每年1500元;四是機動三輪車燃油費,共1輛,每天15元,小計每年5400元;五是機動三輪車維修費,共1輛,小計每年1000元。由此看,一個村環衞上述五項每年總計需要資金31900元(全鎮6個村共需資金191400元)。按農村人口20000人計算,村環衞每年人均所需資金為9.57元。此外,全鎮86個組,按每組1名保潔員、每人每月300元補助算,每年共需資金309600元(此項可由各組自行解決)。要解決好上述數額龐大的投入問題,必須抓緊探索建立以上級支持、鄉鎮投入、村組自籌、社會捐贈為主要模式的投入機制,為深入紮實地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堅實的保障。

第七,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經黨政辦公會研究,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納入了對機關各部門、各村居及幹部個人的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佔總分值的10%。在考核內容上,設置了組織領導、建立制度、人員隊伍、集中行動、日常保潔、“七進”活動、滿意測評、舉報督查等8個方面;在考核形式上,把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檢查、平常檢查與年終算賬有機結合,力求考核結果客觀公正;在結果利用上,一方面,將此項考核得分納入全年對集體、對個人的綜合考核之中,另一方面,對此項工作實行單項考核,對獲得先進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特別獎勵,以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投身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城鄉調查報告8

為全面掌握XX城鄉衞生事業發展情況,不斷促進城鄉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推進城鄉衞生事業發展。10月下旬,我們組織有關科室人員深入招賢、梅嶺、羅亭、太平、梅嶺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個鄉鎮衞生院〔站〕、社區衞生服務中心,47個村衞生室和6家個體診所及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衞生監督所、區婦保所、區農醫局等,採取聽彙報、實地查看、走訪羣眾、翻閲資料、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瞭解我區城鄉衞生工作情況,並廣泛徵求和收集鄉村醫生、區鎮幹部、就醫患者等對我區城鄉衞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衞生事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區城鄉衞生事業認真貫徹落實“堅持公共醫療衞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城鄉為重點”的工作方針,以建立覆蓋全區醫療衞生藥物基本制度為目標,以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為着力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城鄉統籌,不斷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我區城鄉衞生事業協調發展。

(一)城鄉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近年來,區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不斷加強區鎮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建設,着力改善醫療衞生條件,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羣眾就醫需求。一是服務網絡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我區有區級醫院2家,鄉鎮衞生院4家,村衞生室47個(已建成規範化衞生室32所),個體診所6家,區鎮公立醫院有病牀210張。區鎮兩級醫療機構有在編人員238人(其中鄉鎮衞生院75人),有衞生技術人員197人(其中鄉鎮65人)。在編人員中大學本科52人,專科93人,中專66人,中專及以下27人; 高級職稱5人,實際在崗2人(其中2人內退不在崗,1人非領導職務正科級),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131人。基本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鄉鎮衞生院為主體,村級衞生室為基礎,民營診所為補充的城鄉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極大地方便和滿足了廣大羣眾的就醫需求,基本解決了城鄉羣眾看病難的問題。二是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初步統計,近年來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以及區鎮配套資金5000多萬元,用於改善業務用房、新增設備、建設標準化村衞生室、城區改廁、配置急救車等,使區鎮村醫療衞生條件不斷得到了改善。

(二)不斷強化內部管理,醫技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強醫療衞生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開展“醫院管理年”“創先爭優”等主題活動,採取“醫技大比武”、在崗培訓、選送進修和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等措施,對職工進行了業務水平提升和醫德醫風教育。二是全面加強了醫療質量管理。全區醫療機構不斷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實了各項質控措施,制定了醫療服務考評標準,並將服務質量與個人工資掛鈎,嚴格實行考核獎懲,確保了醫療安全,促進了醫療衞生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實施了鄉鎮衞生院醫療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2011年起,制定實施了《XX區醫療機構績效工資考核辦法》,今年,開展了招賢鎮衞生院副院長公開競聘試點工作,鄉鎮衞生院院長逐步實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職工實行全員聘用制,人員工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由於強化內部管理,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就診人員不斷增加,業務收入不斷提升。據初步統計,全區4個鄉鎮醫院中,年營業額超100萬元的2個,佔鄉鎮總數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順利推進,醫療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新農合工作自2007年開始在我區推行以來,區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堅持以解決農民羣眾看病難、看病貴為着力點,制定了《XX區新型城區合作醫療實施細則》,相繼成立了區農醫局和鄉鎮農醫所。工作中強化宣傳動員,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監督體系,促進了全區新農合工作紮實穩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逐年穩步提高,補償方案不斷優化,補償標準連續提升,農民羣眾受益面持續擴大,保障能力顯著增強。6年來,全區參合率由85%逐年提高到98%,累計籌資5400餘萬元(其中個人籌資870餘萬元)。累計就診18萬人次,其中住院統籌2萬人次,醫療費用5600萬元(截止2013年12月),總報補金額達4200萬元,報補率達75%以上。大病住院補償封頂線由原來的5萬元調整為12萬元,實行了個人賬户過渡到門診報補,建立了新農合與民政醫療救助制度的無縫銜接機制,完善了農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使參合農民重大疾病補助總額得到不斷提高,極大地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使民生工程得到進一步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優越性得到進一步體現,社會和諧得到進一步促進。

(四)公共衞生工作紮實推進,基本衞生服務均等化成效顯著。區政府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認真履行公共衞生職責,加強衞生健康宣傳教育,構建了區、鄉、村三級防疫網絡。一是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各醫療機構對發現的法定乙類傳染病病例(如對麻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等)及時報告。二是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區鎮醫院分別開設了腸道專科門診,加強對外環境的監測,對報告的麻疹病人進行了個案調查。認真開展以“甲流”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各鄉鎮衞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預案的整體要求設立了發熱門診室,購置了相應的儀器設備及醫療消毒藥液,有效地防止了傳染病的傳播。三是計劃免疫工作得到強化。區人民政府認真部署,強化責任,重視接種門診達標建設,目前已有達標接種門診6個,免疫工作有序推進。四是婦幼保健工作穩步推進。結合城鄉“降消”項目的實施,區鎮醫院把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不放鬆,切實開展產前健康檢查和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婦幼保健和孕產婦管理系統,為婦幼保健工作科學、規範、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是強化職業病防治工作。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知識的宣傳,重點對製藥、磚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種等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職業衞生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培訓,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制定和落實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開展對企業職業衞生的專項監督檢查和整治,今年,對全區有毒有害行業生產企業職業衞生開展了專項整治,加大了對造成職業中毒的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處罰。六是開展城區和城鎮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加強對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鄉鎮衞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對轄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進行健康體檢服務,並對精神病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篩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報”制度,適時開展家庭隨訪。

(五)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城鄉食藥市場得到有效淨化。在食品衞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強對從事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業務素質。二是加強對食品市場的檢查,開展食品衞生專項整治。加強打擊非法行醫力度,2013年立案查處各類非法行醫案件4起,取締非法行醫場所1個、人員3人,沒收醫療器械3件、藥品2箱,罰款0.9萬元。通過一系列的監督檢查,有效地淨化了城鄉食品、藥品市場,保障了食品、藥品的安全。

(六)醫藥購銷體系和鄉村醫療機構管理不斷創新,醫療衞生的公益性質得以體現。為了切實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區人民政府積極落實國家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有關政策,嚴格按照《江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2011年版)》,將國家規定的520種和省裏增加的226種藥品品種作為我區衞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品,區鎮醫院藥品統一實行網上採購,從2011年起又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構建了有效的城鄉醫療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藥品供應制度的改革,保證了藥品質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藥品採供中間環節,降低了藥品價格。據測算,藥品實行網上採購和零差率銷售後,使藥品價格較以前下降了12%左右。為了進一步彰顯醫療衞生事業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補償機制,保證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後鄉鎮衞生院的正常運轉,各級財政對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按照藥品價額的30%予以補助。

(七)強化環境治理,城鄉愛衞工作蓬勃開展。一是加強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以學校、托幼機構、村莊為重點,採取上衞生知識課、專題會議、發放宣傳資料、廣播電視、黑板櫥窗等形式對傳染病的預防進行廣泛宣傳,提高了廣大人民羣眾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防控能力,2013年6月被評為省級“慢病防控示範區”。二是城鄉環境衞生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鄉鎮結合新農村建設,把改廁和環境衞生整治作為重點來抓。自2010年以來,共改廁3000餘户,各鄉鎮都聘請了清潔員,建立了衞生保潔制度,實行了垃圾集中處理,有效地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二、我區城鄉衞生事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城鄉衞生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區城鄉衞生隊伍,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現象。一是學歷、職稱偏低,年齡老化。目前我區75名鄉鎮醫務人員中,還有中專及以下學歷16人,初級58人,中級職稱只有8人,80名村醫中50歲以上的有45人,佔56%。二是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有待提高。調研中我們瞭解到,絕大部分鄉鎮衞生院都因為人手緊缺,經費緊張,無力安排醫務人員外出培訓學習,造成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難以提高。個別醫務人員,特別是村醫職業道德不高,亂開藥方、使用過期藥品、套取合作醫療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缺員嚴重。2013年全區衞生系統編制總數474人,現有在冊人員238人,有編缺員236人,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區衞生監督所有編缺員4個,正常工作難以開展。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衞監所、區婦保所自聘人員40人,鄉鎮衞生院自聘人員17人,如果按照保證正常運轉安排人員上下班,鄉鎮衞生院和區直醫療衞生單位目前有編缺員分別在19人和217人。由於人手不夠,一些醫務人員一兼多崗,部分醫院的有關科室無法運行,設備閒置,羣眾“看病難”的問題還客觀存在。

(二)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隨着城鄉醫療體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傳力度,羣眾難以知曉,結果“惠民”就“會不到民”。調研中瞭解到,部分邊遠山區羣眾對新農合政策還不夠了解,只知道鄉村幹部在收錢,對醫院藥品實行零差額、農村婦女住院分娩實行全免費、醫院藥物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網上採購的知曉率就更低了,這些都影響着民生工程的落實,更影響了城區衞生事業的發展。

(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經費籌集難。一是相當部分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沒有生病,繳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認為自己已參加了企業的保險或學生保險或其他商業保險,所以不願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有的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工作不紮實,缺乏與農户溝通。有的沒有主動上門,而是等待羣眾上門繳納,不注意協調合作醫療服務、管理與農民的利益關係。三是由於宣傳不到位,大部分羣眾對從個人賬户過渡到門診統籌理解不夠,加之每年的個人繳費都有所增加,有種不信任感。

(四)財政投入還相對不足。我區對衞生事業的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與對教育事業投入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公共衞生、醫療機構及其他方面的事業經費基數偏低,增加緩慢。一是鄉鎮醫務人員同時承擔着城鄉預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衞生管理職能,工作任務繁重,由於鄉鎮衞生院有編缺員現象嚴重,大部分鄉鎮衞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資臨聘人員,負荷較重。二是區新農合報補監督面大,全區有35個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其中村衞生室30個),還加對外地住院報補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導致經費緊張。區衞生監督所負責全區72家醫療機構、130餘家公共場所單位、8個生活飲用水單位、62所學校及托幼機構的監管任務,經費尤顯不足。三是部分醫療單位因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欠賬大,無力償還,如區人民醫院還有外欠845萬元。

(五)村級衞生室的監管工作需進一步加強。由於村醫素質的參差不齊,鄉鎮新農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遠”,他們在從事醫療衞生工作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問題。調研中發現,存在過期藥品、新農合醫報補缺乏真實性、缺乏基本醫療急救設備等。

三、我區城鄉衞生事業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加大城鄉醫療衞生事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宣傳,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宣傳,加強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物網上採購和零差率政策的宣傳,加強大病救助政策的宣傳,加強“降消”項目政策的宣傳。二是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切實加強《食品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等的宣傳。三是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不斷增強人民羣眾對政策法律的知曉度,不斷增強經營者遵章守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的健康意識。

(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全區醫療機構嚴重有編缺員實際,特別是邊遠鄉鎮衞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業上留人。二是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到大專院校招錄大中專畢業生到我區各醫療衞生機構工作。三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制定優惠政策,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四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升醫務人員業務能力。

(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藥品安全檢查力度,確保食品藥品安全。二是加大新農合資金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的報補監管力度,避免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資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藥物制度執行和零差率銷售的監管工作。

(四)重視和加強中醫藥事業和民營醫院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曾得到過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儘管發展不盡人意,但畢競保住了區中醫院的牌子,隨着建成小康社會的日益臨近,國家和省有不少縣級中醫院能力建設項目安排,我區要力爭擠上此“班車”。民營醫院是公立醫院的補充,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是醫療衞生事業發展的必然,我區應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讓民營醫院健康發展。

(五)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近年來,隨着醫療體制的改革,國家對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視,應不斷加大醫療衞生的投入,區衞生主管部門要繼續與區發改、財政等部門一道,要加大向上爭取項目力度,不斷改善我區醫療衞生條件,化解已建項目債務。同時,區財政也要加大公共衞生經費投入,不斷推進我區醫療衞生事業的快速發展,真正滿足人民羣眾的就醫需求,提高廣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城鄉調查報告9

為了解xx城鄉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xx調查隊近期在全市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圍繞涉及居住環境的配套設施、物業管理、衞生狀況和治安等方面進行。調查對象中居住在城鎮(含鄉鎮集鎮區域)的佔77.8%,居住在農村的佔22.2%。從居住時間來看,在本地居住的時間為1年以下的'佔8.9%,1-3年的佔8.9%,4-6年的佔8.9%,7-9年的佔4.4%,10年以上的佔68.9%。

一、對目前的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6.9%

調查顯示,居民對目前的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6.9%。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0.0%,比較滿意的佔53.3%,感覺一般的佔22.2%,不太滿意的佔2.2%,很不滿意的佔2.2%。

二、居住配套設施滿意程度基本一致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圍交通狀況的滿意度為72.9%。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2.2%,比較滿意的33.3%,感覺一般的佔35.6%,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圍的生活配套設施(菜場、超市、商場、餐飲等)的滿意度為74.7%。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4.4%,比較滿意和一般的人各佔33.3%,不太滿意的佔8.9%。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邊的公建配套設施(學校、醫院、垃圾處理房等)的滿意度為72.4%。其中,非常滿意的佔15.6%,比較滿意的佔42.2%,感覺一般的佔35.6%,不太滿意的佔4.4%,很不滿意的佔2.2%。

居民對居住地區文體生活氛圍(體育設施、文娛活動等)的滿意度為73.3%。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2.2%,比較滿意的佔35.6%,感覺一般的佔33.3%,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

三、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0.0%

調查顯示,居民對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0.0%。其中,對物業管理非常滿意的佔13.3%,比較滿意的佔22.2%,感覺一般的佔26.7%,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另外有28.9%的調查對象所在小區沒有物業。

四、衞生狀況滿意度最低,為68.4%

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衞狀況的滿意度為68.4%。其中,非常滿意的佔8.9%,比較滿意的佔46.7%,感覺一般的佔31.1%,不太滿意的佔8.9%,很不滿意的佔4.4%。

五、居住環境安靜程度滿意度為75.1%

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環境安靜程度滿意度為75.1%。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4.4%,比較滿意的佔37.8%,感覺一般的佔26.7%,不太滿意的佔11.1%。

六、鄰里關係滿意度,達82.2%

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是和諧社區,社區和諧的關鍵是鄰里和諧。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鄰里關係的滿意度為82.2%。其中,非常滿意的佔35.6%,比較滿意的佔46.7%,感覺一般的佔11.1%,不太滿意的佔6.7%。

七、治安狀況滿意度排第二,為81.3%

近年來,xx市全面加強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紮實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取得效果顯著。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治安狀況的滿意度為81.3%。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8.9%,比較滿意的佔51.1%,感覺一般的佔17.8%,不太滿意的佔2.2%。

城鄉調查報告10

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優化環境作為促進城鎮面貌 三年上水平 的一條主線,以行風帶政風,以政風促落實,加壓力、增措施、強信心,團結一致,奮力爭先,在提升縣城聚集能力、輻射帶動力和人口承載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幾年裏,逐步構建起 9縱8橫 城市框架,縣城面積由5.4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里程69公里,給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區18個建築面積逾100萬平方米以上,污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用,填補了我縣污水處理能力 零 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業 邢台衞星名城 任城新區。

為實現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針對部分審批項目涉及科室多、運行時間長等問題,該局採取 並聯審批 和 一審一核 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關。

對重大項目的審批,實行聯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辦結。

同時,把窗口工作職責及審批服務事項公之於眾,以方便羣眾查詢、監督。

各窗口審批即時辦結件佔審批件的比例不得低於20%,做到即辦事項不過夜,承諾事項不過期,充分發揮窗口作用,能即時辦結的即時辦結,需要到現場勘查、論證的,儘量縮短審批時限,方便辦事羣眾。

以往,一個工程項目審批從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到竣工備案,開發商需要到4個科室,現在全部集中到一個窗口,即可辦結全部審批和備案手續。

該局樹立 窗口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通過服務前移,領辦、幫辦、代辦使投資商、施工企業等辦理前置手續由平均30個工作日縮短為1日。

對辦理工程招標、施工合同、質監、安監等四項備案由3個工作日改為現場即辦,施工許可由15日也改為現場受理、現場即辦。

廣州(邢台)聖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攪拌站項目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工程投資5000萬元,年生產能力20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税超百萬元以上。

項目在入駐時期,相關手續該局僅用了半小時辦理完畢。

據統計,建設局窗口成立以來接受羣眾諮詢400多人次,按時辦結率100%。

基本經驗

人人關係環境,事事關係形象。

近年來,該局在解決羣眾反映問題上,以窗口標準化建設為載體,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機制。

為高效能地服務於企業,該局依據建築法和招標投標法等法規,對現有的行政審批和管理事項進行縝密梳理,對確需保留的事項,進行了調整和並,簡化辦事程序,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行為規範》《房地產服務流程示意圖》等管理制度,並根據項目規模及服務對象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項直接辦理制,特殊事項承諾辦理制,重大事項聯合辦理制,上報事項專責辦理制,控制事項明確答覆辦理制的 五辦理制 ,倍受羣眾歡迎,再次投訴率為零。

運行機制抓創新,服務效能再提高。

按照省建設廳關於提高行政效能若干規定要求,嚴格遵守房地產開發審批收費項目、收費標準、辦理時限 三條紅線 ,嚴格落實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一站式收費、全程代理服務、全程政務信息公開五項制度和審批申請材料及補正內容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大對申請材料的審查頻率、縮短審查間隔,實行一個公章對外、一站式審批程序,形成了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

此外,在大力改進工作效能的基礎上,該局建立了股長述廉述職報告制度。

評議和述職涉及職能工作、任務落實、作風建設、服務態度、室內衞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內容,評作風、評奉獻、述能力、述進度,讓全體幹部時刻繃緊 作風建設 這根弦,形成爭榮譽、講奉獻、團結向上、想事和幹事的良好局面,營造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好辦的和諧氛圍,樹立了清正廉潔、務實高效、熱情周到、耐心服務的建設形象。

中心圍繞窗口轉,窗口圍着項目轉。

為讓更多的項目落户任縣,該局開展了 服務無缺位 活動,各崗位配置實行AB角制,各窗口組織全體人員進行崗位交叉練兵,確保窗口服務不斷層。

一是審批通報。

對項目的申報審批採取科室集中會審,確認有關情況,實現審批與監管的對接,形成了審批監管相結合,監管促審批,審批促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快捷高效工作局面。

二是強化監管。

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後的職責和責任,加強對工程的監督檢查,將工程質量強制性規範標準落到實處,構建起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監管銜接的工作格局。

三是跟蹤服務。

採取上門服務、跟蹤服務、預約服務等多種服務方法,打破八小時服務時限和節假日的侷限,拓展服務項目,改變由淺層次服務向市場準入主體、招標投標、資質升級、項目申報、竣工驗收等方面的服務發展,對於需要跑市進廳的項目,積極協助跑辦,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辦理環節。

政務公開轉作風,羣眾擁護快發展。

在出台《廉政風險監控管理考核和獎懲機制》的基礎上,對審批項目實行公開審批依據、公開審批程序、公開審批條件、公開審批時限、公開收費標準 五公開 ,有效避免了人為化隨意性審批,真正把政策交給了羣眾,提高了透明度,方便了辦事羣眾。

不僅如此,該局不斷提高羣眾知情權,從明確內容、羣眾關心、豐富形式、健全制度、強化監督五方面入手,大力推進工作公示建設,就羣眾關心的城市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拆違拆遷等熱點、焦點予以公佈,對重點工程、形象進度、施工要求向廣大羣眾公開,讓羣眾所關心的工程建設進展情況一目瞭然。

通過公開各項政策,讓廣大羣眾及時瞭解城市發展現狀,對各項工程的實施,積極配合,受到羣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幾點啟示

實踐證明,過硬的作風、一流的環境是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把優化環境的着眼點放在強化幹部的責任意識上。

一是組織保障。

成立優化環境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方案抓謀劃,共同制定措施抓落實,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科室分工配合、參建單位上下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使優化環境切實做到了年初有計劃、有部署,年終有總結、有落實。

二是思想保障。

即一查羣眾反映的問題是否得到及時解決,看黨員幹部為民服務意識是否增強;二查執法形象,看執法人員在行政過程中行為是否規範;三查思想作風,看幹部職工廉潔自律意識是否樹得牢固。

通過三查三看,統一了思想,改進了作風,形成了合力,收到了效果。

三是制度保障。

建立一系列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若干規定,將作風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目標,採取發表電視講話、街頭宣傳、公示公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發放《徵求意見書》等形式面對面徵求意見徵求意見,形成人人是環境,個個是形象的局面。

把優化環境的切入點放在自身問題的查找上。

在查找問題過程中,不遮掩、不護短,敢於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緊緊抓住與人民羣眾聯繫最密切,羣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紮紮實實地開展自查自糾。

通過走訪社會、企業、羣眾,徵求意見和建議,制定整改措施,確保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工作理念。

應完善學習制度,把優化環境與全縣經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學習張雲泉先進事蹟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幹部隊伍服務經濟意識,愛崗敬業意識,服務城建發展意識。

要進一步完善辦事承諾制度,樹立 崗位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對一些社面影響廣、羣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要採取重點扶持、重點督促,努力將其建成示範工程,以示範工程帶動整體工作,擴大羣眾影響力,樹立在羣眾中的新形象。

把優化環境的落腳點放在促進城建工作和羣眾滿意上。

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後三個環節,立足防範,健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大力開展 親民、為民 活動,從維護羣眾利益出發,組織黨員幹部深入企業、羣眾,面向基層、面向羣眾,及時瞭解掌握廣大羣眾想什麼,盼什麼,城建工作應該做什麼,把羣眾 擁護不擁護 贊成不贊成 高興不高興 答應不答應 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羣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真正把 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落到實處。

城鄉調查報告11

自加快新農村建設以來,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很多惠農措施,農民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尤其是肉產品價格節節攀升,儘管屠宰、銷售等環節都分得了利益,農民也從中得到了實惠,但是不斷髮生的豬病、雞病等也使農民的憂鬱不斷加深,在抵禦風險面前顯得特別脆弱的農民極需得到畜牧獸醫的大力指導和支持,然而,事實上由於多方面原因,農民這一期盼常常得不到落實。

一、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的現狀

(一)人數及職稱情況:

全鎮現有鎮農業服務中心一個,負責畜牧獸醫工作的有六人,(其中本專業人員4人),村級畜牧獸醫室16個,( 13個村級獸醫),防疫員工資每月100元補助。

(二)學歷狀況

村級獸醫人員中專13人,鄉鎮人員中大專文憑5人(非專業1人),中專1人(非專業1人)。

(三)年齡結構:

村級獸醫13人中,40歲以下6人,40—50歲6人,50歲以上1人;鄉鎮6人中14人,40—50歲5人,50歲以上1人,無40歲以下技術幹部。

二、目前養殖户對畜牧獸醫隊伍的需求

一是由於現在雞鴨豬牛等動物及其產品大幅度漲價,極大的調動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農民對畜牧獸醫技術需求、防疫要求大。

二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央國發〔2012〕2號文件的出台,助農增收已成為時代的主題,畜牧業的發展也成廣大農村增收的熱點。

三、目前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存在的問題

畜牧獸醫人員是農村動物防疫體系中的最重要的成員,它不僅擔負着轄區內的動物強制免疫的監督實施任務,還依法承擔着動物和動物產品檢疫、動物疫情調查、監測、獸藥監督管理等工作,同時還承擔畜牧、飼料等公益性職能,目前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存在如下的問題。

一是龍山鎮1991年拆區並鄉後從原來的5個行政村增至16個行政村,農户增至4000餘户。鎮農業服務中心畜牧獸醫技術幹部是直接面對農户的前線人員。但是,在職畜牧獸醫幹部無40歲以下技術人員,防疫、檢疫、出診、品改、草地、漁業等等工作壓在身上,很難兼顧抓好工作,特別是當前畜牧示範點不斷增加,農户要求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就越顯我們的鄉鎮畜牧獸醫力量不足。

二是人員的構成是在建立畜牧獸醫局時有些人員是從其他專業轉移過來的,沒有專業資格,無專業技術,只能做一些服務宣傳工作或者防疫工作,在技術上無法給農民以更多的指導。

三是遊醫(畜牧獸醫)在鄉間流串,他們根據傳統經驗有一定的疫病治療手段和方法,農民為圖方便常常找遊醫為牲畜醫病,但是由於這些遊醫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論證,時常解決不了關鍵問題。

四、提高鎮村畜牧獸醫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畜牧獸醫人員是城鄉動物防疫體系的基石,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最終必須落實於這塊基石上。如果體制改革只停留在建立健全工作機構這一層面上,不加強畜牧獸醫人員的管理培養,就會是懸空,就會失去根基,就無法真正穩定和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提高畜牧獸醫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顯得十分重要。針對城鄉畜牧獸醫隊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畜牧獸醫隊伍建設。

1、嚴格畜牧獸醫人員准入。制止非專業人員進入畜牧獸醫技術隊伍,讓本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城鄉畜牧獸醫隊伍裏,提高專業隊伍素質。

2、加強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的技術培訓。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定期組織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外出參觀考察,學習經驗好做法,加以改進後作推廣。加強與上級業務相關部門的溝通、交流和合作,互通信息,相互協作,使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的眼界更開闊,信息更靈通,觀念更創新,服務更全面,在既定人員編制無法短期內改變的情況下,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畜牧獸醫技術培訓班,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定期在業務技術、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培訓,使非專業人員由外行變內行,專業人員技術不斷提高。

3、建機立制,嚴格獎懲。建立幹部考核機制,用制度管人,用機制激勵人,讓會幹事,肯幹事的人有幹事創業的平台,嚴格獎勤罰懶制度,對不勝任本職工作的人員作待崗學習培訓,逐步提高在職畜牧獸醫隊伍的綜合業務素質,更好服務和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城鄉調查報告12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羣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着較多類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羣體與貧困羣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羣體與貧困羣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為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社會,鍛鍊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做一篇關於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距、東西貧富差距、羣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貧富差距社會公平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富差距所引發的社會公平、機會平等與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問題仍有異議,在縮減貧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別等問題上,已民心所向、勢在必行。因此,應該從造成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和原因着手,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社會走向穩定,經濟得到持續的發展。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後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麼,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規範,個人所得税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係,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税收政策、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現在的中國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財富,貧富差距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現在想要發財,可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達到了啊!十幾年來中國的税收不斷地增加,特別是房改後,國家本來可以通過徵收房地產税進行資金再分配,取之於民而用於民。但是由於中國徵收的房地產税的主要來源是通過政府賣地,還有房地產買賣中的交易税,而不是徵收房地產者的佔有和使用税。這樣的結果是富人買了房子以後,佔用了國家資源且不需要每年再繳税,一勞永逸。假如將房子租出去,他還可以將買房子的成本通過租金轉嫁給房客(窮人)。富人一方面可以通過房地產的增值獲得更大的利潤,另一方面通過收租可以得到更多的財富。那麼富人就越來越富。而窮人買不起房子,就得不到這樣的好處。除此之外,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這十幾年、二十年中,中國的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和其它福利的改革,使得政府在這些方面的負擔減輕,應該用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減少。這樣整個社會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福利就大大地下降。使得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所以很多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是非常嚴重的現象。還有失業社會保險方面也做得不好。而另外一方面,工資改革,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官員、教師、軍隊的工資。也就是説,屬於政府的僱員,不管是學校的、還是軍隊的、政府的,他們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處。財政那麼大的一筆收入都再分配給了與政府相關的人員,而跟政府無關的,不但從工資上沒有得到好處,而且國家財政在對他們的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健康、教育等都比改革之前大大地減少。 在中國,教員和醫生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但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的收入增長明顯低於其他職業,而且這種收入增長中,體現為工資增長的部分不大,很多以課時費、班主任津貼,或者病牀費、手術費的形式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大部分教員批改學生作業的質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員用於“家教”的時間增加;同樣道理,大部分醫院的常規診療水平下降,但亂收費的現象屢禁不止。對此類只有靠“責任心”才能提高工作質量的職業,沿用工廠的“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的辦法看來都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職業服務水平的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亂尤其在90年代以來減額非常大。所以中國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驅使了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擴大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後,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為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麼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藴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後,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城鄉調查報告13

XX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XX年國發3號文件也明確要求,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把統籌解決農民工問題作為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突破口。按照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引導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原則,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競爭、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穩定和增加就業機會”。針對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就業不充分和城鎮就業矛盾突出的現狀,堅持城鄉統籌就業才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根本出路。

一、我縣城鄉就業工作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和各鄉鎮、部門始終高度重視城鄉就業工作,將其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謀劃,全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強化組織引導、完善就業機制、健全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促進了就業規模的擴大和就業結構的改善,同時注重以創業帶動就業,放手開展全民創業活動,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了全縣城鄉就業工作紮實開展。特別是從去年四季度以來,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縣就業工作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勞動保障部門和就業服務機構統一思想認識、科學判斷形勢、認真履行職責,全面完成了城鎮新增就業、公益性崗位開發、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各項工作,保持了我縣就業形勢穩定。截止XX年底,全縣從業人員總數為36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3%;城鎮新增就業2.8萬多人,下崗再就業2.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5%以內。今年,我縣新增就業6798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729人,其中,就業困難對象就業1231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085人,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2億元。“零就業家庭”和“零轉移家庭”保持動態為零。

(一)初步建立管理城鄉就業的組織體系,統籌規劃和管理城鄉就業工作。

近年來,我縣把做好統籌城鄉就業作為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是完善了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把解決就業問題擺上重要位置,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勞動保障、財政、工商、國税、地税、建設、教育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城鄉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並明確了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在城鄉就業工作中的責任,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在做好城鎮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二是建立了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體系。將城鄉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基層和相關部門,並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督促檢查。特別對城鄉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擴大城鎮就業和降低失業率、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穩定就業進行統籌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每年初,縣裏把全縣城鄉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別下達到28個鄉鎮、街道和15個縣級部門,出台對部門和鄉鎮、街道城鄉就業工作的考核辦法,將城鄉就業工作納入了全縣各鄉鎮、部門年度工作政績目標考核範圍,形成了黨委政府強力推動的工作態勢。

(二)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為城鄉勞動者提升職業技能提供有效服務。

在統籌規劃、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骨幹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形成覆蓋城鄉、佈局合理、靈活開放的職業培訓組織體系。我縣現有民辦職業培訓機構10家,有教職工440人。培訓工種主要以電焊工、車工、中式烹調師、中式麪點師、汽車駕駛員、汽車維修工、計算機操作工等為主。近年來,我縣圍繞促進城鎮就業由數量型向素質型、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建立了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培訓制度,並結合實際,開展對在崗職工、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以及“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的創業培訓,促進了勞動者就業創業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三年來,全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近10萬人,其中技能培訓2.6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培訓3560人,創業培訓250人。今年我縣的陽光工程培訓,採取“政策、師資、設備”進鄉鎮、村社的培訓模式,使2300名學員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培訓服務。

(三)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得以提升。

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網絡佈局,建立健全街道社區和鄉鎮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將就業信息、培訓信息、政策諮詢和職業介紹等公共服務延伸到鄉鎮、社區。一是實現鄉鎮、街道社會保障工作機構建設全覆蓋,形成覆蓋全縣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就業服務機構大力開展職業培訓、職業介紹、就業崗位、政策援助、社會保障服務和更新觀念進社區的“六進社區”活動,成功介紹1676名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398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和2243名下崗職工到金龍工業園區企業就業。二是積極創新,構築“用工地、本地政府、農村”三方就業服務體系。如在温州、新疆等用工地成立勞務管理服務站和流動黨總支,在廣東東莞等農民工集中地聘請有豐富社會資源的當地人或本地務工、創業人員作為聯絡員,負責提供用工信息,實現供求對接。同時成立農村勞動力轉移領導小組,積極發揮駐外勞務辦事機構作用,加大與勞務基地用工企業聯繫,組織專項培訓與勞務輸出。三是今年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台,拓展就業服務空間。多方籌集資金80餘萬元,在全縣28個鄉鎮、街道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共享平台,實現市、縣、鄉三級聯網運行,統一發布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和工資指導價位,讓老百姓不出家門就能找到工作。據統計,全年通過信息平台收集發佈用工信息480條,辦理用工登記17500人次、求職登記14000人次,開展職業指導16000人次,通過該平台順利實現就業5238人。

(四)初步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和措施,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一是建立“零就業家庭”和“零轉移家庭”動態消除機制。全面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我縣已成功創建44個充分就業社區,佔社區總數的比重達到77%。對就業困難羣體尤其是“雙零家庭”的就業援助,建立了目標責任制,實現“三及時”,即及時發現、及時援助、及時消除,建立“出現一户、解決一户”的動態管理、動態援助的長效機制。全縣首批367户城鎮“零就業家庭”和4117户農村“零轉移家庭”全部消除,並實現動態消零目標。二是大力促進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實現就業。通過提高就業補貼標準、保留部分專項社會救助、對拒絕培訓和就業的實行分次核減低保金等措施,增強政策吸引力,引導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放棄低保實現就業。全縣投入45萬元促進620人次低保人員實現就業。三是落實優惠政策,促進擴大就業。8917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到就業再就業各項優惠政策,其中315户338名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享受税費減免165.5萬元,519人辦理髮放再就業小額貸款2322萬元,1791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行政性收費減免89.3萬元,1641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工商行政性收費減免89.2萬元。特別是加大了社保補貼落實力度。鼓勵用人單位與“4050”等就業困難對象簽訂長期勞動合同,對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政策要延長到退休。對靈活就業人員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4050”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政策也延長到退休。四是特別是針對當前城鄉就業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我縣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三年來,全縣再就業資金使用額為2661萬元;共為11796人發放社會保險補貼1300萬元;523人次享受低保就業補貼36萬元;發放崗位補貼45萬元;職業培訓補貼人數669人,支出資金33.7萬元;4117人享受免費技能鑑定補貼。全縣累計為921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578萬元,帶動1.2萬人就業。五是繼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工作。我縣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首位,並將XX年確定為“大學生就業服務年”,積極搭建各種就業創業平台。通過舉辦“人才交流會”、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送崗位進校園現場招聘會等方式,促進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企業就業。截至目前,我縣已建立11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為高校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300餘個,接收見習畢業生199人。

(五)統籌做好城鄉就業工作,大力促進勞務經濟發展。

我縣創新工作方法,狠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促進了勞務經濟的大發展。一是加強對外勞務合作,積極拓展縣外就業基地。加強駐外勞務辦事機構建設,增進與縣外勞務輸入地區的勞務協作,及時掌握輸入地區用工需求動態,促進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做大做強季節務工。在搞好以赴新疆摘棉工為重點的季節性務工的同時,拓展季節性務工渠道。XX年以來,全縣1.2萬人次農民工赴疆拾棉,掙回勞務收入近3500萬元,人均創收近3000元。今年5月,我縣依託外派勞務輸出居全市第一的發展基礎,成功創建重慶市首個國家級外派勞務基地縣。以此平台,上下聯動,內外協調,成功引導近5000名務工人員赴新加坡、日本、安哥拉、利比亞等國出國務工,外派勞務輸出年增長30%,外派勞務遍及20個國家和地區的10多個行業(工種)。二是掛牌重慶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積極依託我縣金龍工業園區a區,首批掛牌成立了重慶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園。截止XX年11月止,我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入駐園區的企業累計達到了181户,其中,入駐農民工返鄉創業企業數67户,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17550人,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現已初具規模。我縣利用優惠政策,如將返鄉農民工納入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範圍,由縣級財政安排再就業基金予以80%的貸款貼息,給予農民工社會保險補貼、就業補貼等;對安置返鄉民工的企業實行崗位補貼和再就業税費減免政策,吸納(安置)農民工在80人以上的重點企業提供再就業貸款,並予以貸款貼息支持;在創業用地、税收優惠、金融信貸、就業扶持等方面鼓勵和扶持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今年,通過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化發展解決一批,發動46家骨幹企業提供就業崗位招聘一批,召開懇談會引導返鄉民工與園區企業對接吸納一批,通過“1258266”專用信息平台向民工發佈用工信息引導一批,“四個一批工程”幫助7974名農民工實現再就業。

二、我縣城鄉就業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就業工作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但受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當前在推進城鄉就業創業方面,還面臨着諸多具體困難和問題。

勞動力素質不夠高,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一是就業觀念滯後。城鎮不少求職者期望就業崗位體面輕鬆和待遇優厚;農村部分農民“小富即安”,僅滿足於農閒時做臨工、打短工,有的害怕外出務工上當受騙。二是文化素質偏低。目前,在城鎮登記的失業人員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近40%;在未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近70%。三是職業技能較弱。求職者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時間短、專業性不強,技能單一,不少求職者只能找體力崗位就業。隨着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在我縣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勞動者供不應求的問題十分突出,難以適應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了“有勞動力難就業,有空崗位難招工”的現象。另外,針對市場用工需求和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特色,打造勞務品牌不夠,致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競爭力較弱,勞務輸出的規模不夠大。

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就業需求空間有限。一是經濟總量不夠大、發展不夠快,吸納勞動力就業有限。我縣生產總值和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速,雖在縣內縱比創造了歷史新高,但在重慶“1小時經濟圈”中橫比,其總量和增長速度仍然偏小偏慢,新增就業崗位不夠多,吸納勞動力就業有限。二是能帶動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欠發達。在現有規模以上的近200户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其從業人員也不足XX人;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不足。三是新增勞動力成上升趨勢,就業壓力加大。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雖逐年減少,但隱性失業而未登記人員遠高於登記失業數,加上逐年自然增長的勞動力人員,就業的壓力仍然較大。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在農村還將不斷產生富餘勞動力,需轉移進城務工的人員大量增長,可供就業的空間有限。

市場培育不夠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滯後。一是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健全。全縣沒有專門的駐外勞務機構,個別民辦中介組織運作不規範、誠信度差。二是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機制不完善。城鄉勞動力資源、培訓、輸出網絡一體化建設滯後,勞動者求職與企業用工信息渠道不暢,有效組織化程度低。三是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形成。現行户籍制度不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制約了城鎮化建設進程。社會保險參保率低,覆蓋面窄。進城務工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的比例極低。四是農民進城務工的合法權益還不能得到很好維護。隨着金融危機的蔓延,一些企業為保生存,以降低或拖欠工人工資、延長勞動時間等方式減少損失,損害農民工利益,導致農民工就業更加困難。農民到企業務工,但由於就業不穩定,除用工單位不願為其參加社會保險外,務工者參保的積極性也不高,中斷繳費者眾多。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允許異地轉移,而且大部分農民工認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在短時間內不會受益,因此不願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其他如醫療保險、社會福利設施、教育條件、就業要求等方面的制約,均不同程度對農民具有排他性。

三、新形勢下促進城鄉就業工作的對策建議

加快推動和促進全民就業創業,是應對金融危機、加快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提升我縣城鄉就業工作水平,不斷滿足城鄉羣眾就業需求,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全力營造促進城鄉就業的濃厚氛圍。我縣在就業文化培育、就業環境改善、就業要素激活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過舉辦就業創業事蹟報告會、討論會等活動,引導城鄉居民樹立新的就業創業觀念,增強就業創業信心,特別要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求高求穩的就業觀念,倡導大學生在就業時不等不靠、不挑不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電台、電視台、報紙、互聯網等各種新聞媒體,搞好有關就業優惠政策的宣傳,真正使各項優惠政策深入人心。要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大力選樹就業創業典型,進一步激發全民就業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要搞好信息服務。繼續完善政府、專家和創業者“三位一體”的項目謀劃推介機制,篩選、儲備、發佈、宣傳一批投資少、風險小和效益好的創業項目,廣泛與創業者進行對接。要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凡是法律沒有明令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全部放開,鼓勵各類創業主體領辦和創辦經濟實體。着力完善銀企對接平台,逐步提高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及個人創業的信貸比例,對信譽良好、還款及時的企業及個人,在貸款額度和期限上給予支持,切實解決創業融資難題。

(二)努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就業。加快經濟發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空間,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最終都要依靠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各鄉鎮、各部門要按照“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要求,堅持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並舉,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統籌考慮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改革開放與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的關係,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要堅定不移地實施投資拉動戰略,積極包裝項目、培植產業,以加大項目建設擴大就業總量。繼續加強對企業指導、協調和服務,特別是強化工業生產組織,採取得力措施,儘量使企業不減員、少減員、不停產,對已停產或半停產企業,妥善處理好人員安置問題,確保就業形勢穩定。要充分發揮服務業促進就業增長的“蓄水池”作用,大力發展以金融保險、餐飲娛樂、物流連鎖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帶動就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着眼於促進城鄉統籌,進一步加快農村改革發展步伐,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合理流轉。

(三)突出抓好重點人羣就業工作。城鄉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把握重點、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當前要結合形勢發展和我縣實際,突出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以推進重點人羣就業工作帶動我縣城鄉就業工作實現全局性突破。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着眼提升大學生就業理念、拓展就業渠道,搭建起大學生、創業導師、用人單位和政府有關部門聯繫的橋樑;抓好村官和到鄉鎮農技、衞生醫療機構服務大學生的管理服務,優化農村鄉鎮人才隊伍結構,推動“農村鄉鎮人才隊伍”建設計劃穩步實施;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建設工程”,加強對已掛牌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的指導和監督,確保為畢業生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在就業困難人員實行重點幫扶方面,要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積極落實税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失業人員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就業。在加強對農民工扶持方面,要增加培訓補貼額度,新建項目開發的崗位可優先提供給本地農民工,同時加大對進城農民的政策扶持。

(四)認真組織開展好就業技能培訓。技能培訓是穩定和促進就業的關鍵。當前要進一步整合農業、勞動、教育等有關部門培訓資源,整合公辦、民辦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資源,整合社會各類培訓項目,統一規劃,分類實施,突出特色,逐步建立面向城鄉各類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大力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補貼式培訓,開展實用性強的技能儲備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不斷強化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提高培訓質量和層次,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體系、改善培訓設施,突出抓好技能能力的提高,使就業者能夠掌握多種職業技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將培訓範圍擴大到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以及復轉軍人、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

城鄉調查報告14

一、實踐背景及意義

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形成,法律文明的重點也將從以普及法律知識為基礎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和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轉變。城鄉法制建設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具有直接參與的特點。

這次我以隆堯縣城及其所轄下的毛爾寨村作為縮影點。通過對隆堯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的調查,瞭解現今隆堯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通過了解進而加強隆堯縣城鄉居民的居民法律意識,減少法盲。通過這次調查,使得法律知識得到普及,隆堯縣城鄉居民的法律意識也在提高,進而使城鄉居民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對法律保持正確的態度,能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以此推動隆堯縣的法制化發展的進程,推動我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

二、問卷分析與總結

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了二百份一共回收了二百份,回收率達到了百分之百。經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雖然城鄉居民的法律素質總體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1、絕大多數居民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

與以前相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法律意識有所提高,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很薄弱的。現實生活,相當一部分居民對我國的法律體系瞭解不夠全面,不習慣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力。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居民們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來維權,有的人屈從於權威,忍氣吞聲,而有些人“以暴制暴”。在抽樣調查中,設問“在平時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運用法律手段來進行維權”時,回答“經常”的佔29.5%,回答“很少”的佔64.5%,回答“沒有”的佔6%。由此可見,城鄉居民很少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反映我國城鄉居民法律意識薄弱。在回答“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時,回答“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佔9.5%,回答“用武力解決”的佔33%,回答“通過關係解決”的佔38%,回答“感覺很委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的佔19.5%。由此可見,居民很少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法制化過程中,人們對法律知識掌握的多少,既影響對自己權益合法的維護,又影響自己對法律的遵守。在調查中,我發現居民的法律知識很匱乏,絕大多數居民表示對法律知識,特別是與平時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完全不瞭解,而且也很少主動去了解法律知識,在“你對我國法律體系瞭解嗎?”這一個問題中,選擇“非常瞭解”的佔5.5%,選擇“一般般(瞭解不全面的)”的佔67%,證明隨着社會的進步和完善,法律意識也慢慢地深入到城鄉居民的心裏。然而選擇“一點都不瞭解”的佔27.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些人對我國法律體系一無所知,試問居民法律知識匱乏,對自己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不明確,怎麼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2、居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

隨着國家的普法力度的增強,藉助現代各種傳媒手段,法律知識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廣,相應的居民可以藉助多種方式快速便捷地獲取相關的法律知識。但是在我的調查中發現,居民瞭解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化。從“你一般通過哪些方式獲取法律知識?”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我瞭解到,通過媒體(電視、報紙雜刊、互聯網)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71.5%,通過通過閲讀法律的書籍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9.5%,通過和親朋好友聊天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11.5%,通過其他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7.5%。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媒體已經成了居民瞭解法律的主要工具,居民通過看電視、報紙雜刊,上網能夠迅速獲取國家的法律動態,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地居民瞭解法律的途徑呈現單一化。居民獲取法律知識途徑狹窄潛移默化中也影響着居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豐富。

通過這次調查,我對隆堯縣城鄉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有了更深的瞭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單一,這種狀況不利於我國“依法治國”基本國策的實施。為了讓我們的國家變成一個法制化的國家,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首先,應該加強文化教育,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在調查中,我發現文化水平低的居民要比文化水平高的居民法律意識弱、法律知識少。其次,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在調查中發現,多數居民喜歡通過參加法律宣傳活動來學習法律知識。

這樣也就增加了居民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也希望司法機構能夠採取更多有效的措施,讓“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推進我國法制化的進程。

三、實踐感言

通過這次實地的社會實踐,讓我受益匪淺。既加強了我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豐富了我的社會實踐經驗,既培養了我關心社會熱點問題的興趣,又提高了我今後融入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要特別的感謝我的同學們,他們幫助我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也是通過這次的社會調研,我從中瞭解到了作為一名通信專業的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瞭解還是很少的,法律意識也很淡薄。所以我以後的努力方向就是不僅要學好我的專業知識,還要更多地去了解法律知識,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這次關於我國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調研,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提高城鄉居民法律意識以及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我堅信,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法律之花一定會在廣大農村結出累累碩果的。

城鄉調查報告15

為用城鄉統籌的思路來解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兩年來,成都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其成效應該如何評價?進一層説,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應當如何解讀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為了科學地回答上述問題,本調查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區(市)縣、鄉鎮、村、農户四個層面分層抽樣,在成都市所轄19個區(市)縣中選擇10個區(市)縣為樣本區域,共選擇34個鄉鎮102個村為樣本點,1020個家庭為入户訪談對象,分別採用《樣本點情況表》和《入户訪談問卷》進行調查;並運用抽樣調查以樣本推斷總體的科學法則,力圖從總體上客觀、真實地反映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績和主要問題。全文是一篇幾萬字的調查報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專題論文集。“三農”問題專家温鐵軍説,“書齋學者慎談‘三農’”。本文幾位學者走出書齋,以實地調查為成都的發展獻計獻策,其精神值得嘉許。由於篇幅較長,編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饗讀者。

一、對於成都市城鄉一體化進程總的評價

調查表明,成都市以產業演進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制度環境創新為先導推進城鄉一體化,終於在農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説電話用户數量和機動車數量增長表示農民生活改善,那麼,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質變則表明成都市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長效機制的形成。長期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低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癥結所在。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舉措,牽住了“三農”問題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5%,較大幅度超過成都市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長率7.8%和7.7%,為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構建和諧成都奠定了基礎。

二、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產業演進

由於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與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依存關係,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條件就是該區域是否有足夠的產業演進發生。因此,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着力點,就應當圍繞產業演進展開。如果某個區域沒有相應的產業演進發生,政府要在這裏推進城鄉一體化就只能是一廂情願。從總體上看,成都市應當繼續從推進產業演進入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多元化,充分發展能夠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為失地農民就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

(二)進一步優化制度環境

1.加快農民居民身份轉換,促使職業身份轉換與居民身份轉換相一致

農村居民户口轉換是促進農民職業身份轉換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農村居民身份的轉換進程在總體上大大滯後於職業身份的轉換進程,因此,加速農村居民身份轉換是推進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2.繼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為了使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醫療保障,首先,成都市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持力度,重點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提高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參保率。第二,應深化農村衞生體制改革,規範農村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繼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第三,應繼續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如五保户、殘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並制定相應的轉移支付措施,確保資金的穩定性。第四,應進一步提高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比重,逐步完善農村養老方案,採用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相結合的方法,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三)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

1.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對於影響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別、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年齡)的迴歸分析的結論是,技能的影響最大,掌握某種手藝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概率比沒有手藝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個區域,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因此,提高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信息服務平台

鑑於政府對農民的就業信息提供以及就業指導的不足,必須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信息服務平台。

標籤: 調查報告 城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4r39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