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城鄉調查報告精選15篇

城鄉調查報告精選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城鄉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城鄉調查報告精選15篇

城鄉調查報告1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截止目前,全縣60週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7.98萬人,佔總人口的18.6%,70歲以上32921人,80歲以上的8444人,90歲以上676,100歲以上6人。隨着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和家庭小型化的不斷髮展,老人對生活照料、醫療健康、精神文化等養老需求不斷增長,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最大限度的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切實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完善社會保障的重要舉措。

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我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民辦養老為輔助的養老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1、養老服務體系框架初步建立。一是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快速發展。“十一五”以來,我縣搶抓實施“民生八大工程”和災後恢復重建機遇,強力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按照“整合資源,統籌規劃”的原則,完成了全縣17所鄉鎮敬老院的撤併整合。投資5000多萬元,先後建設了一所縣中心敬老院和温泉、長林、新鋪三所區域性敬老院,一所社會福利院,建設總牀位達1300餘張,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在加大政府投資的同時,積極支持民營資本創辦養老實體,投資548萬元的愛心老年公寓,現有130多位老人入住;二是社區養老服務取得新進展。今年,根據省市的安排部署,加快農村幸福院建設力度,截止目前,全縣已建和在建的幸福院12個,其中周家山鎮留旗營村幸福院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其餘11所正在建設之中。

 2、養老服務惠及範圍逐步擴大。一是對 “三無”和“五保”老人,採取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相結合的方式,保障基本生活,為他們提供無償服務,供養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全縣農村五保户和城鎮“三無”人員1319人,集中供養493人,分散供養826人。集中供養450元/月 人,分散供養375元/月.人。“三無”人員和“五保”對象在自願條件下集中供養率達到100%。二是全面落實高齡老年人優待政策。70歲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高齡補,70歲到79歲,每人每月50元,80到89歲每人每月100元,90-99歲以上每人每月200元,100週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0元,列入財政預算。三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辦每月為年滿60週歲以上的農村老人發放基本養老金;四是計生部門每月為60歲以上農村計劃生育對象發放獎勵扶助金100元,為城鎮退休職工發放獨生子女補助金106元。

 3、養老服務法規建設不斷完善。2012年省市出台了有關做好老年人優待服務工作的`規範性文件,老年人在公園、旅遊景點、風景名勝區、博物館、紀念館等方面實行優惠,新的《陝西省老年人優待服務辦法》實施以來,我們共為全縣3700多名老年人辦理了老年優待證。為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進程,去年以來,國家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民政部也相繼出台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等針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法規和規範性文件,為養老體系建設指明瞭方向。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縣養老服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養老服務設施規模、檔次、服務方式、水平與當前的養老服務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公辦養老機構運行經費投入不足。雖然我縣建設了四所敬老院,可基本滿足全縣1000多名農村五保和城市“三無”人員養老需求,但因地方財力不足,目前只啟用了中心敬老院和長林敬老院,温泉和新鋪敬老院因設備配置不到位,無法啟用。同時因護理費較低,無法招聘到專業學校畢業的服務人員,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

2、社會養老優惠扶持政策不配套,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社會養老服務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儘管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和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但由於養老服務業屬於社會公益事業,投入大、收益低、投資回收期長,加之現階段優惠扶持政策不明晰,不利於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目前我縣僅有兩家民營養老院在申報之中。

 3.規劃建設滯後,養老服務機構佈局與市場需求脱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在城市建設中定位不明,規劃滯後,社會養老機構佈局與羣眾和市場需求脱節。養老服務設施與學校、醫院一樣都屬社會公益設施,但因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徵地困難,新建養老機構大多建在郊區或農村,而城區許多老人不願意遠離家庭,勢必造成建成的養老設施空置或發展緩慢,雖然許多民間資本對養老服務業感興趣,但因規劃設置無位,用地困難,申報審批環節多等因素影響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4、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滯後。居家養老作為目前養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家政服務、日間照料、精神慰籍等養老服務的項目短缺,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的護理需求缺口較大。目前我縣城市社區還沒有專業養老服務機構,無法滿足社區養老服務的需要。

三、幾點建議

1.加大對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充分履行政府職責。政府要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和對城鎮“三無”人員、農村五保對象的供養責任,提高集中供養率。加大對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的資金投入,提高護理人員待遇,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在社會養老服務方面的示範帶動作用。

2.制定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進一步加大對社會養老機構扶持力度。積極引導、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養老服務行業,出台具有可操作性扶持補助政策,激勵更多民間資本投資興辦各類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深化認識、加強協調,密切配合,認真解決養老服務發展中的相關問題,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

3.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一是制定規劃、合理佈局。城規部門要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納入城鄉建設規劃,新修建住宅小區要統籌考慮社區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居住人口比較集中的新建小區要建設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二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依託城鄉社區服務中心、社區醫療衞生機構和村級公共服務場所,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服務設施使用效率,逐步形成社區養老服務網絡。

 4、加強人員培訓,實現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制定與養老服務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訓規劃,加大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培育一批優秀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通過政府補貼提高護理人員的待遇,激發他們愛崗敬業的工作熱情,使他們能安心、優質為老年人服務,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

城鄉調查報告2

為全面掌握XX城鄉衞生事業發展情況,不斷促進城鄉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推進城鄉衞生事業發展。10月下旬,我們組織有關科室人員深入招賢、梅嶺、羅亭、太平、梅嶺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個鄉鎮衞生院〔站〕、社區衞生服務中心,47個村衞生室和6家個體診所及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衞生監督所、區婦保所、區農醫局等,採取聽彙報、實地查看、走訪羣眾、翻閲資料、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瞭解我區城鄉衞生工作情況,並廣泛徵求和收集鄉村醫生、區鎮幹部、就醫患者等對我區城鄉衞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衞生事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區城鄉衞生事業認真貫徹落實“堅持公共醫療衞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城鄉為重點”的工作方針,以建立覆蓋全區醫療衞生藥物基本制度為目標,以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為着力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城鄉統籌,不斷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我區城鄉衞生事業協調發展。

(一)城鄉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近年來,區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不斷加強區鎮村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建設,着力改善醫療衞生條件,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羣眾就醫需求。一是服務網絡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我區有區級醫院2家,鄉鎮衞生院4家,村衞生室47個(已建成規範化衞生室32所),個體診所6家,區鎮公立醫院有病牀210張。區鎮兩級醫療機構有在編人員238人(其中鄉鎮衞生院75人),有衞生技術人員197人(其中鄉鎮65人)。在編人員中大學本科52人,專科93人,中專66人,中專及以下27人; 高級職稱5人,實際在崗2人(其中2人內退不在崗,1人非領導職務正科級),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131人。基本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鄉鎮衞生院為主體,村級衞生室為基礎,民營診所為補充的城鄉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極大地方便和滿足了廣大羣眾的就醫需求,基本解決了城鄉羣眾看病難的問題。二是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初步統計,近年來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以及區鎮配套資金5000多萬元,用於改善業務用房、新增設備、建設標準化村衞生室、城區改廁、配置急救車等,使區鎮村醫療衞生條件不斷得到了改善。

(二)不斷強化內部管理,醫技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強醫療衞生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開展“醫院管理年”“創先爭優”等主題活動,採取“醫技大比武”、在崗培訓、選送進修和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等措施,對職工進行了業務水平提升和醫德醫風教育。二是全面加強了醫療質量管理。全區醫療機構不斷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實了各項質控措施,制定了醫療服務考評標準,並將服務質量與個人工資掛鈎,嚴格實行考核獎懲,確保了醫療安全,促進了醫療衞生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實施了鄉鎮衞生院醫療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2011年起,制定實施了《XX區醫療機構績效工資考核辦法》,今年,開展了招賢鎮衞生院副院長公開競聘試點工作,鄉鎮衞生院院長逐步實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職工實行全員聘用制,人員工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由於強化內部管理,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就診人員不斷增加,業務收入不斷提升。據初步統計,全區4個鄉鎮醫院中,年營業額超100萬元的2個,佔鄉鎮總數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順利推進,醫療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新農合工作自2007年開始在我區推行以來,區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堅持以解決農民羣眾看病難、看病貴為着力點,制定了《XX區新型城區合作醫療實施細則》,相繼成立了區農醫局和鄉鎮農醫所。工作中強化宣傳動員,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監督體系,促進了全區新農合工作紮實穩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逐年穩步提高,補償方案不斷優化,補償標準連續提升,農民羣眾受益面持續擴大,保障能力顯著增強。6年來,全區參合率由85%逐年提高到98%,累計籌資5400餘萬元(其中個人籌資870餘萬元)。累計就診18萬人次,其中住院統籌2萬人次,醫療費用5600萬元(截止2013年12月),總報補金額達4200萬元,報補率達75%以上。大病住院補償封頂線由原來的5萬元調整為12萬元,實行了個人賬户過渡到門診報補,建立了新農合與民政醫療救助制度的無縫銜接機制,完善了農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使參合農民重大疾病補助總額得到不斷提高,極大地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使民生工程得到進一步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優越性得到進一步體現,社會和諧得到進一步促進。

(四)公共衞生工作紮實推進,基本衞生服務均等化成效顯著。區政府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認真履行公共衞生職責,加強衞生健康宣傳教育,構建了區、鄉、村三級防疫網絡。一是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各醫療機構對發現的法定乙類傳染病病例(如對麻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等)及時報告。二是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區鎮醫院分別開設了腸道專科門診,加強對外環境的監測,對報告的麻疹病人進行了個案調查。認真開展以“甲流”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各鄉鎮衞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預案的整體要求設立了發熱門診室,購置了相應的儀器設備及醫療消毒藥液,有效地防止了傳染病的傳播。三是計劃免疫工作得到強化。區人民政府認真部署,強化責任,重視接種門診達標建設,目前已有達標接種門診6個,免疫工作有序推進。四是婦幼保健工作穩步推進。結合城鄉“降消”項目的實施,區鎮醫院把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不放鬆,切實開展產前健康檢查和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婦幼保健和孕產婦管理系統,為婦幼保健工作科學、規範、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是強化職業病防治工作。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知識的宣傳,重點對製藥、磚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種等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職業衞生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培訓,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制定和落實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開展對企業職業衞生的專項監督檢查和整治,今年,對全區有毒有害行業生產企業職業衞生開展了專項整治,加大了對造成職業中毒的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處罰。六是開展城區和城鎮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加強對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鄉鎮衞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對轄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進行健康體檢服務,並對精神病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篩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報”制度,適時開展家庭隨訪。

(五)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城鄉食藥市場得到有效淨化。在食品衞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強對從事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業務素質。二是加強對食品市場的檢查,開展食品衞生專項整治。加強打擊非法行醫力度,2013年立案查處各類非法行醫案件4起,取締非法行醫場所1個、人員3人,沒收醫療器械3件、藥品2箱,罰款0.9萬元。通過一系列的監督檢查,有效地淨化了城鄉食品、藥品市場,保障了食品、藥品的安全。

(六)醫藥購銷體系和鄉村醫療機構管理不斷創新,醫療衞生的公益性質得以體現。為了切實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區人民政府積極落實國家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有關政策,嚴格按照《江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2011年版)》,將國家規定的520種和省裏增加的226種藥品品種作為我區衞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品,區鎮醫院藥品統一實行網上採購,從2011年起又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構建了有效的城鄉醫療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藥品供應制度的改革,保證了藥品質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藥品採供中間環節,降低了藥品價格。據測算,藥品實行網上採購和零差率銷售後,使藥品價格較以前下降了12%左右。為了進一步彰顯醫療衞生事業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補償機制,保證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後鄉鎮衞生院的正常運轉,各級財政對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按照藥品價額的30%予以補助。

(七)強化環境治理,城鄉愛衞工作蓬勃開展。一是加強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以學校、托幼機構、村莊為重點,採取上衞生知識課、專題會議、發放宣傳資料、廣播電視、黑板櫥窗等形式對傳染病的預防進行廣泛宣傳,提高了廣大人民羣眾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防控能力,2013年6月被評為省級“慢病防控示範區”。二是城鄉環境衞生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鄉鎮結合新農村建設,把改廁和環境衞生整治作為重點來抓。自2010年以來,共改廁3000餘户,各鄉鎮都聘請了清潔員,建立了衞生保潔制度,實行了垃圾集中處理,有效地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二、我區城鄉衞生事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城鄉衞生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區城鄉衞生隊伍,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現象。一是學歷、職稱偏低,年齡老化。目前我區75名鄉鎮醫務人員中,還有中專及以下學歷16人,初級58人,中級職稱只有8人,80名村醫中50歲以上的有45人,佔56%。二是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有待提高。調研中我們瞭解到,絕大部分鄉鎮衞生院都因為人手緊缺,經費緊張,無力安排醫務人員外出培訓學習,造成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難以提高。個別醫務人員,特別是村醫職業道德不高,亂開藥方、使用過期藥品、套取合作醫療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缺員嚴重。2013年全區衞生系統編制總數474人,現有在冊人員238人,有編缺員236人,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區衞生監督所有編缺員4個,正常工作難以開展。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衞監所、區婦保所自聘人員40人,鄉鎮衞生院自聘人員17人,如果按照保證正常運轉安排人員上下班,鄉鎮衞生院和區直醫療衞生單位目前有編缺員分別在19人和217人。由於人手不夠,一些醫務人員一兼多崗,部分醫院的有關科室無法運行,設備閒置,羣眾“看病難”的問題還客觀存在。

(二)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隨着城鄉醫療體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傳力度,羣眾難以知曉,結果“惠民”就“會不到民”。調研中瞭解到,部分邊遠山區羣眾對新農合政策還不夠了解,只知道鄉村幹部在收錢,對醫院藥品實行零差額、農村婦女住院分娩實行全免費、醫院藥物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網上採購的知曉率就更低了,這些都影響着民生工程的落實,更影響了城區衞生事業的發展。

(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經費籌集難。一是相當部分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沒有生病,繳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認為自己已參加了企業的保險或學生保險或其他商業保險,所以不願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有的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工作不紮實,缺乏與農户溝通。有的沒有主動上門,而是等待羣眾上門繳納,不注意協調合作醫療服務、管理與農民的利益關係。三是由於宣傳不到位,大部分羣眾對從個人賬户過渡到門診統籌理解不夠,加之每年的個人繳費都有所增加,有種不信任感。

(四)財政投入還相對不足。我區對衞生事業的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與對教育事業投入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公共衞生、醫療機構及其他方面的事業經費基數偏低,增加緩慢。一是鄉鎮醫務人員同時承擔着城鄉預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衞生管理職能,工作任務繁重,由於鄉鎮衞生院有編缺員現象嚴重,大部分鄉鎮衞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資臨聘人員,負荷較重。二是區新農合報補監督面大,全區有35個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其中村衞生室30個),還加對外地住院報補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導致經費緊張。區衞生監督所負責全區72家醫療機構、130餘家公共場所單位、8個生活飲用水單位、62所學校及托幼機構的監管任務,經費尤顯不足。三是部分醫療單位因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欠賬大,無力償還,如區人民醫院還有外欠845萬元。

(五)村級衞生室的監管工作需進一步加強。由於村醫素質的參差不齊,鄉鎮新農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遠”,他們在從事醫療衞生工作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問題。調研中發現,存在過期藥品、新農合醫報補缺乏真實性、缺乏基本醫療急救設備等。

三、我區城鄉衞生事業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加大城鄉醫療衞生事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宣傳,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宣傳,加強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物網上採購和零差率政策的宣傳,加強大病救助政策的宣傳,加強“降消”項目政策的宣傳。二是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切實加強《食品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等的宣傳。三是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不斷增強人民羣眾對政策法律的知曉度,不斷增強經營者遵章守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的健康意識。

(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全區醫療機構嚴重有編缺員實際,特別是邊遠鄉鎮衞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業上留人。二是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到大專院校招錄大中專畢業生到我區各醫療衞生機構工作。三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制定優惠政策,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四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升醫務人員業務能力。

(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藥品安全檢查力度,確保食品藥品安全。二是加大新農合資金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的報補監管力度,避免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資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藥物制度執行和零差率銷售的監管工作。

(四)重視和加強中醫藥事業和民營醫院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曾得到過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儘管發展不盡人意,但畢競保住了區中醫院的牌子,隨着建成小康社會的日益臨近,國家和省有不少縣級中醫院能力建設項目安排,我區要力爭擠上此“班車”。民營醫院是公立醫院的補充,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是醫療衞生事業發展的必然,我區應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讓民營醫院健康發展。

(五)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近年來,隨着醫療體制的改革,國家對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視,應不斷加大醫療衞生的投入,區衞生主管部門要繼續與區發改、財政等部門一道,要加大向上爭取項目力度,不斷改善我區醫療衞生條件,化解已建項目債務。同時,區財政也要加大公共衞生經費投入,不斷推進我區醫療衞生事業的快速發展,真正滿足人民羣眾的就醫需求,提高廣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城鄉調查報告3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羣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着較多類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羣體與貧困羣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羣體與貧困羣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為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社會,鍛鍊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做一篇關於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距、東西貧富差距、羣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貧富差距社會公平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富差距所引發的社會公平、機會平等與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問題仍有異議,在縮減貧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別等問題上,已民心所向、勢在必行。因此,應該從造成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和原因着手,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社會走向穩定,經濟得到持續的發展。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後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麼,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規範,個人所得税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係,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税收政策、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現在的中國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財富,貧富差距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現在想要發財,可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達到了啊!十幾年來中國的税收不斷地增加,特別是房改後,國家本來可以通過徵收房地產税進行資金再分配,取之於民而用於民。但是由於中國徵收的房地產税的主要來源是通過政府賣地,還有房地產買賣中的交易税,而不是徵收房地產者的佔有和使用税。這樣的.結果是富人買了房子以後,佔用了國家資源且不需要每年再繳税,一勞永逸。假如將房子租出去,他還可以將買房子的成本通過租金轉嫁給房客(窮人)。富人一方面可以通過房地產的增值獲得更大的利潤,另一方面通過收租可以得到更多的財富。那麼富人就越來越富。而窮人買不起房子,就得不到這樣的好處。除此之外,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這十幾年、二十年中,中國的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和其它福利的改革,使得政府在這些方面的負擔減輕,應該用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減少。這樣整個社會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福利就大大地下降。使得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所以很多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是非常嚴重的現象。還有失業社會保險方面也做得不好。而另外一方面,工資改革,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官員、教師、軍隊的工資。也就是説,屬於政府的僱員,不管是學校的、還是軍隊的、政府的,他們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處。財政那麼大的一筆收入都再分配給了與政府相關的人員,而跟政府無關的,不但從工資上沒有得到好處,而且國家財政在對他們的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健康、教育等都比改革之前大大地減少。 在中國,教員和醫生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但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的收入增長明顯低於其他職業,而且這種收入增長中,體現為工資增長的部分不大,很多以課時費、班主任津貼,或者病牀費、手術費的形式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大部分教員批改學生作業的質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員用於“家教”的時間增加;同樣道理,大部分醫院的常規診療水平下降,但亂收費的現象屢禁不止。對此類只有靠“責任心”才能提高工作質量的職業,沿用工廠的“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的辦法看來都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職業服務水平的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亂尤其在90年代以來減額非常大。所以中國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驅使了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擴大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後,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為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麼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藴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後,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城鄉調查報告4

調查主題: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的現狀。

時間:20xx年8月。

地點:石家莊、長沙、汕頭。

現將此次調查的有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背景與意圖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繼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與光榮。同時,孝道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説“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論道德的基石,它所藴含的倫理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和諧社會深刻內涵。然而,在我們談及千古流傳的感人孝義故事,歌頌着我們孝道文化的燦爛源遠時,卻忽略了現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現狀。

在近代以來,由於反封建,誤將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別是後來的社會受經濟大潮的衝擊,道德觀念急劇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現了危機。為此,我們成立調查小組,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城鄉青年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力圖通過調查問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初步獲得現代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改善提高該現狀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書面問卷及網絡(包括qq,e-mail等各種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達88%。調查對象分散在石家莊、長沙、汕頭三地城鄉,分佈範圍廣泛,符合調查要求。

調查對象年齡分佈年齡段16-20xx-2526-3030-35人數11182510調查對象家庭所在地分佈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鎮城郊農村人數172944

三、調查數據分析:

我們選取了問卷中較有代表性的14道問題進行分析,原始數據統計如下:

1、你對孝道的瞭解主要通過:

“孝道”一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傳承了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不乏這類的典範,家裏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學校有老師的教育,社會活動中也不免收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更為加深。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羣,由於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孝道的瞭解有着不同的途徑。

2、假如你的父母讓你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會:

父母對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不少父母覺得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對他們最大的愛,通常會讓子女繼承他們的事業。可大多數孩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喜歡的工作,對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顧,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來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3、你對於祭祖的態度: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調查時間正值中元節期間,通過採訪和所見所聞,即使在現代社會,祭祖仍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家族傳統,有64%的被調查者對祭祖活動持不同程度的贊同態度,並且有超過75%的被調查者家庭舉行過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可見,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4、如果認為父母説得不對,你採取什麼態度?

5、你對於“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

6、你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説,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7%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比較可取,一味的服從或是頂撞對雙方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阻礙事情的解決。21%的人贊同延續香火這一傳統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這種説法,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思想選擇中立,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73%的被調查人羣周圍不存在父母被遺棄的現象,而且幾乎沒有人經常見到父母被遺棄的情況,這説明孝道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

7、你覺得你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的哎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做兒女的理應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可現實並非如此,只有14%的人認為他們對父母已經很好了,同樣也有14%的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大多數是處於中立狀態,不好也不壞。28%的人覺得自己也付出過,但比起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照顧還差很多。將心比心,回憶當初,即便是兒時那些模糊的記憶也可以湧出滿滿的愛。也許只有自已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那種捨己的心境。

8、你對父母的健康狀況瞭解程度:

出門在外的遊子就像風箏,而線的另一頭就是父母。由於學習、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他們的關心也僅限於一通電話、一條短信,因此只有32%的人對父母的健康很瞭解。兒女在外,父母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牽掛着,他們多麼希望能看到兒女承膝下之歡,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鬆開手中的線。年齡不饒人,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們不説是不想給兒女們造成負擔,外面的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

9、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你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你會:

在外的兒女們最牽掛的莫過於父母的身體健康,可現實又有很多時間和地點上的衝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無論如何會趕回去,這是很孝順的,可也有34%的會選擇通知鄰居朋友幫忙,甚至還有等事情辦完再回去的,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大概是7%。對於照顧父母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子女的做法還是可取的。

10、你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

小時候事事都順從父母,隨着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與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齡的差距,代溝對兩代人的溝通有着太大的影響。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為了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18%的人會主動與父母談心。一半的人是通過日常的聊天來與父母溝通,不過還有9%只是為了從父母那裏尋求幫助,這種做兒女的就太不應該了。

11、假如你長期在外,你會怎樣聯繫父母:

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少之又少,不免會覺得日漸疏遠。不過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產品可使得異地溝通方便快捷,打電話、視頻聊天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信件成為當代大多數人交流的的途徑。為了瞭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體狀況,我們需要經常的聯繫他們,可是隻有47%的子女經常打電話或是寫信,39%偶爾打電話或是寫信,有事情才聯繫的居然佔到了14%,可見我們的主動性還是不夠。父母有事為了不打擾我們,不想經常打電話,可是做兒女的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不能經常回去看他們了,起碼也要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一下,一句貼心的'話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12、對父母“生前破屋破牀,死後風光大葬”的現象,你的態度是:

風光大葬的背後,到底是對死去的人的孝道,還是活着的人的風光,這個基本屬於不用討論的問題。如果背後還要收受禮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沒有了什麼關係。生死事大,活着時未必多孝順,死了之後進行風光大葬也算是盡孝的途徑之一,這是一些人表現自己孝道的手法,風光大葬的標準各個時代不同,但總不脱場面宏大、參與人員眾多這幾個硬件,其中參與弔唁的人越多,彷彿辦喪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視這種做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人確實是對父母有愧,覺得生前沒能力讓他們過好,葬禮一定要讓他們風風光光的,27%的人對這類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贊同。當然世事無絕對,是好是壞都要看辦喪事的人家是什麼心態,保持中立的佔18%。

13、你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

近年來,也有不少地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意識到孝道意識日漸淡薄這個問題,受訪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區有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活動,也證明人們正在開始強調孝道在人們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仍有41%的受訪者未接觸過與“孝”有關的活,説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遠。

14、你對於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的態度: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是不孝的行為。可是隨着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這個傳統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根據“去養老院網“統計,很多到養老院的老人們中,30%是可以自理。現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願意到養老院養老,因為那裏不但有專業的護理,而且還可以認識很多同齡的朋友。如今16%的人覺得如果養老院條件好就贊成把老人送去養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對這樣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工作事業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顧,所以抽不出時間來照顧老人。老人去養老院不僅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而且養老院裏飲食起居都比較穩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後顧之憂。不過這也是在老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養老院之後也不能不管不問了,還是要經常的去探望他

城鄉調查報告5

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優化環境作為促進城鎮面貌 三年上水平 的一條主線,以行風帶政風,以政風促落實,加壓力、增措施、強信心,團結一致,奮力爭先,在提升縣城聚集能力、輻射帶動力和人口承載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幾年裏,逐步構建起 9縱8橫 城市框架,縣城面積由5.4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里程69公里,給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區18個建築面積逾100萬平方米以上,污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用,填補了我縣污水處理能力 零 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業 邢台衞星名城 任城新區。

為實現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針對部分審批項目涉及科室多、運行時間長等問題,該局採取 並聯審批 和 一審一核 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關。

對重大項目的審批,實行聯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辦結。

同時,把窗口工作職責及審批服務事項公之於眾,以方便羣眾查詢、監督。

各窗口審批即時辦結件佔審批件的比例不得低於20%,做到即辦事項不過夜,承諾事項不過期,充分發揮窗口作用,能即時辦結的即時辦結,需要到現場勘查、論證的,儘量縮短審批時限,方便辦事羣眾。

以往,一個工程項目審批從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到竣工備案,開發商需要到4個科室,現在全部集中到一個窗口,即可辦結全部審批和備案手續。

該局樹立 窗口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通過服務前移,領辦、幫辦、代辦使投資商、施工企業等辦理前置手續由平均30個工作日縮短為1日。

對辦理工程招標、施工合同、質監、安監等四項備案由3個工作日改為現場即辦,施工許可由15日也改為現場受理、現場即辦。

廣州(邢台)聖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攪拌站項目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工程投資5000萬元,年生產能力20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税超百萬元以上。

項目在入駐時期,相關手續該局僅用了半小時辦理完畢。

據統計,建設局窗口成立以來接受羣眾諮詢400多人次,按時辦結率100%。

基本經驗

人人關係環境,事事關係形象。

近年來,該局在解決羣眾反映問題上,以窗口標準化建設為載體,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機制。

為高效能地服務於企業,該局依據建築法和招標投標法等法規,對現有的行政審批和管理事項進行縝密梳理,對確需保留的.事項,進行了調整和並,簡化辦事程序,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行為規範》《房地產服務流程示意圖》等管理制度,並根據項目規模及服務對象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項直接辦理制,特殊事項承諾辦理制,重大事項聯合辦理制,上報事項專責辦理制,控制事項明確答覆辦理制的 五辦理制 ,倍受羣眾歡迎,再次投訴率為零。

運行機制抓創新,服務效能再提高。

按照省建設廳關於提高行政效能若干規定要求,嚴格遵守房地產開發審批收費項目、收費標準、辦理時限 三條紅線 ,嚴格落實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一站式收費、全程代理服務、全程政務信息公開五項制度和審批申請材料及補正內容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大對申請材料的審查頻率、縮短審查間隔,實行一個公章對外、一站式審批程序,形成了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

此外,在大力改進工作效能的基礎上,該局建立了股長述廉述職報告制度。

評議和述職涉及職能工作、任務落實、作風建設、服務態度、室內衞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內容,評作風、評奉獻、述能力、述進度,讓全體幹部時刻繃緊 作風建設 這根弦,形成爭榮譽、講奉獻、團結向上、想事和幹事的良好局面,營造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好辦的和諧氛圍,樹立了清正廉潔、務實高效、熱情周到、耐心服務的建設形象。

中心圍繞窗口轉,窗口圍着項目轉。

為讓更多的項目落户任縣,該局開展了 服務無缺位 活動,各崗位配置實行AB角制,各窗口組織全體人員進行崗位交叉練兵,確保窗口服務不斷層。

一是審批通報。

對項目的申報審批採取科室集中會審,確認有關情況,實現審批與監管的對接,形成了審批監管相結合,監管促審批,審批促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快捷高效工作局面。

二是強化監管。

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後的職責和責任,加強對工程的監督檢查,將工程質量強制性規範標準落到實處,構建起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監管銜接的工作格局。

三是跟蹤服務。

採取上門服務、跟蹤服務、預約服務等多種服務方法,打破八小時服務時限和節假日的侷限,拓展服務項目,改變由淺層次服務向市場準入主體、招標投標、資質升級、項目申報、竣工驗收等方面的服務發展,對於需要跑市進廳的項目,積極協助跑辦,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辦理環節。

政務公開轉作風,羣眾擁護快發展。

在出台《廉政風險監控管理考核和獎懲機制》的基礎上,對審批項目實行公開審批依據、公開審批程序、公開審批條件、公開審批時限、公開收費標準 五公開 ,有效避免了人為化隨意性審批,真正把政策交給了羣眾,提高了透明度,方便了辦事羣眾。

不僅如此,該局不斷提高羣眾知情權,從明確內容、羣眾關心、豐富形式、健全制度、強化監督五方面入手,大力推進工作公示建設,就羣眾關心的城市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拆違拆遷等熱點、焦點予以公佈,對重點工程、形象進度、施工要求向廣大羣眾公開,讓羣眾所關心的工程建設進展情況一目瞭然。

通過公開各項政策,讓廣大羣眾及時瞭解城市發展現狀,對各項工程的實施,積極配合,受到羣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幾點啟示

實踐證明,過硬的作風、一流的環境是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把優化環境的着眼點放在強化幹部的責任意識上。

一是組織保障。

成立優化環境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方案抓謀劃,共同制定措施抓落實,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科室分工配合、參建單位上下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使優化環境切實做到了年初有計劃、有部署,年終有總結、有落實。

二是思想保障。

即一查羣眾反映的問題是否得到及時解決,看黨員幹部為民服務意識是否增強;二查執法形象,看執法人員在行政過程中行為是否規範;三查思想作風,看幹部職工廉潔自律意識是否樹得牢固。

通過三查三看,統一了思想,改進了作風,形成了合力,收到了效果。

三是制度保障。

建立一系列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若干規定,將作風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目標,採取發表電視講話、街頭宣傳、公示公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發放《徵求意見書》等形式面對面徵求意見徵求意見,形成人人是環境,個個是形象的局面。

把優化環境的切入點放在自身問題的查找上。

在查找問題過程中,不遮掩、不護短,敢於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緊緊抓住與人民羣眾聯繫最密切,羣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紮紮實實地開展自查自糾。

通過走訪社會、企業、羣眾,徵求意見和建議,制定整改措施,確保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工作理念。

應完善學習制度,把優化環境與全縣經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學習張雲泉先進事蹟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幹部隊伍服務經濟意識,愛崗敬業意識,服務城建發展意識。

要進一步完善辦事承諾制度,樹立 崗位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對一些社面影響廣、羣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要採取重點扶持、重點督促,努力將其建成示範工程,以示範工程帶動整體工作,擴大羣眾影響力,樹立在羣眾中的新形象。

把優化環境的落腳點放在促進城建工作和羣眾滿意上。

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後三個環節,立足防範,健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大力開展 親民、為民 活動,從維護羣眾利益出發,組織黨員幹部深入企業、羣眾,面向基層、面向羣眾,及時瞭解掌握廣大羣眾想什麼,盼什麼,城建工作應該做什麼,把羣眾 擁護不擁護 贊成不贊成 高興不高興 答應不答應 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羣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真正把 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落到實處。

城鄉調查報告6

一、主要成績

1、加大園林城市建設力度,城市特色更加明顯。城市建設檔次彰顯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工作中,我縣注重吸收外來優秀元素,一是牢固樹立精心精細精品“三精”理念。堅持高品味、高標準、高質量、高層次,切實提高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水平,打造建築精品和城市亮點;二是大手筆實施城鎮“增綠”工程。突出城區關鍵路段、重點節點、窗口地帶,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進行帶植、叢植、羣植,努力提高綠化覆蓋率和園林綠化水平。新建、改擴建了公園、廣場和街心遊園、街頭綠地28個,公園綠地面積119.3萬平方米。對城區22條主幹道30多公里道路實施立體式綠化,城市林蔭道路推廣率在90%以上,城區道路綠化率達30% 以上。實施濱河綠化、社會建綠工程,將城鄉綠化有機相連,構成了城鄉一體化生態體系,使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9%,城鄉森林覆蓋率達到24.7%;三是創造性的搞好“添亮”工程。着力抓好燈光景觀設計和建設,追求燈具造型的大氣和現代氣息,使金湖的夜晚流光溢彩,20xx年以來新完成32條市政路段的路燈工程,亮燈率超過98%。

2、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加強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實施新城區、開發區、老城區貫通工程,城鄉形成了十縱六橫的道路網絡。搞好交通節點規劃建設和公共停車場建設,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改善公交運營條件,新闢並優化 5條公交線路,市民出行公交分擔率達到了11.8%,城市公交運營上了一個大台階。強化市政公用和防洪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城鄉供水處理工藝,提高管道燃氣覆蓋率和供應保障率,健全分配電網和供電預警保障機制,統籌各類工程管線建設,加快老舊管網改造。建成日處理能力4萬噸污水處理廠一座,鋪設污水收集管網 80多公里,城市污水收集集中處理率達80%以上,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在85%以上;城市燃氣入户使用率逐年提高;擴建老自來水廠,建成第二自來水廠,城市供水覆蓋率達100%;鋪設道路排水管網70多公里,城區排澇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力推進配套工程建設。對新城區配套設施進行了完善,對舊城區資源進行了優化整合。建成金湖縣第二中學新校區、縣人醫門診和住院新樓、防汛調度中心、規劃展示館等公共建築;建成建材市場、農資機電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等大型專業市場等服務性建築,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3、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深入推進生態創建十二項工程,突出抓好濕地保護和水環境治理,着重整治城鄉結合部、背街後巷和集鎮環境。加強城市主次幹道沿線治理,組織開展了安全文明示範路創建和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動,極大改善了城鄉環境面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按照“村收集、鎮集中、縣處理”的模式,建立農村垃圾集中治理網絡,全縣農村垃圾實現了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提高污水管網覆蓋面,實施縣經濟開發區循環化改造,優化“四位一體”管護機制,在全市率先推進鎮級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鎮村環境明顯改觀。加強城市管理,推進數字化城管,完善城市公廁、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配套,完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去年,全縣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全市第一,在蘇北率先被命名為省生態縣,並通過國家生態縣技術評估。創成國家衞生縣城,獲評全國首家中國氣候宜人之鄉。隨着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城鄉和諧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4、力推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體制不斷創新。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改革試點,出台了《金湖縣農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轉工作意見》,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4.6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9%,力爭到20xx年,全縣實現土地流轉面積超83%。同時,出台《金湖縣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規劃至20xx年,全縣培育建立300家家庭農場,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户數佔總農户數的85%以上。深化農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制定了《金湖縣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實施 32個城鄉掛鈎復墾項目,涉及10個鎮,281個地塊,共搬遷農户近3000户,復墾農村建設用地8373畝,新增農用地8305畝,新增耕地7919 畝,新增建設用地5406畝。

二、存在問題

目前,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規劃體系不健全。一是規劃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基層規劃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項規劃銜接不夠。城市建設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銜接不夠,沒能做到“三規合一”。三是村鎮規劃仍需進一步完善。

2、城鎮化總體水平低。20xx年我縣城鎮化率達45.8%,20xx年達47.3%,但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江蘇省城鎮化率64.1%),與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值55%還差7.7個百分點。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鎮,甚至包括縣城城區的建設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3、基礎及配套設施不完善。城市管網缺乏科學論證,規劃有不合理的現象。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嚴重不足。多數小城鎮建設起點較低,特色不明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服務功能弱;城鎮規劃和管理滯後,城郊和村鎮的無序建設、盲目建設問題日益突出。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綜合承載能力不夠強。 城中村、城邊村、舊城區、舊住宅區和小街小巷改造進度不快。鎮域佈局分散、集聚功能弱,難以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排污、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科技、教育等社會文化服務設施,減弱了人口就地轉化的能力。

4、產業支撐乏力。一是工業總量偏小,其中重點產業所佔的比重仍偏低,鄉鎮缺乏產業支撐。二是農業產業化推進不快,傳統農業比重偏高,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三是城鎮服務業發展不快,服務業發展氛圍不夠濃厚。

5、機制、體制障礙制約。現行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進城農民再就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醫療等相關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城鎮化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現行的.土地制度和農村計劃生育管理政策,不少農民不願因身份轉變而放棄擁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優惠,甚至出現回遷現象,導致了農民進城的後勁乏力。

12相關內容擴展[調研報告]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調研報告(20xx年11月8日)[調查報告]城鄉一體化推進區產業基礎項目建設情況調查報告(20xx年11月1日)[工作彙報]城鄉一體化工作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彙報(20xx年9月23日)[學習體會]城鄉一體化專題培訓班學習心得(20xx年9月10日)[經驗材料]落實牽手結對活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經驗材料(20xx年12月9日)[調研報告]XX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12月3日)[調研報告]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6月24日)[發言稿]醫院院長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會上的發言(20xx年4月21日)

城鄉調查報告7

為了準確掌握我市貧困殘疾人生產、生活狀況,貫徹落實市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實施意見》,市殘聯於今年5月10日至31日在全市由各縣(市)、區殘聯組織,以鄉(鎮、社區)為單位對貧困殘疾人逐户、逐人進行調查摸底登記,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貧困殘疾人基本情況

1、殘疾人數量11.3萬人,佔全市人口比例4.01%

2、農村人均純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為貧困户和貧困人口;城鎮以市民政局確定低保線以下為城鎮貧困户和貧困人口。

3、低保標準人均農村25元/月、城鎮人均65元/月。

4、貧困殘疾人3.6萬人,可扶持殘疾人2.16萬人。

5、貧困殘疾人城鄉未享受低保人數17624人。

6、貧困殘疾人危房、險房和無房户5202户。

7、肢殘貧困殘疾人需要解決代步車的2670人,家中沒有彩電的18970户。

8、貧困殘疾人患病拖着看不起病比較普遍。

9、貧困殘疾人子女上學費用主要靠政府減免和社會救助助學,衣服、用具、家電多數靠親朋好友換代廢棄不用的,大部分家庭的貧困殘疾人都在國中以下學歷。

10、近年貧困殘疾人家庭絕對數在增加。

從近年低保中殘疾人在年報表中的數量比例變化可看出,如西豐縣20xx年殘疾人佔低保總數的30%,20xx年末這個比例上升到40%多,3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經過多年的扶貧,殘疾人家庭脱貧後又返貧的比例也較大,相對貧困數在擴大,有60%貧困殘疾人家庭通過扶貧手段無法脱離困境,但享受低保又受指標限制。

二、貧困原因

1、孤寡和一户多殘佔低保户的約1/3。

2、因殘疾而喪失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子女也困難,無能力照顧高齡化的殘疾老人。

3、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少,特別是殘疾而且還有疾病佔比例也較大。

4、企業轉型下崗失業、及取締殘疾人機動三輪車營運,車主未有合適就業機會,福利企業殘疾職工工資標準偏低等。

三、已採取措施和辦法

1、已初步建立了城鄉實施最低保障制度,在城鎮幾次提高低保標準,對重度殘疾人提高10%標準享受,保障了困難殘疾人的基本生活。

2、城裏職工實行醫療保險,農村一些地區開展了初級養老保險;鐵嶺縣、昌圖縣農村試行了合作醫療保險,貧困殘疾人受益較大。

3、全市實施了5年的殘疾人十項愛心工程,以及開展的光明行動、公益金資助貧困殘疾人建房,在省裏爭取了百萬元的殘疾人專項扶貧資金,市裏在棚户區改造,取暖費補貼都對殘疾人給予了關懷和照顧。

4、開展了按比例殘疾人就業;

5、省市縣各級政府撥專款為特困殘疾人口建房;

6、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扶貧幫困一幫一活動。

7、採取了定期救助和臨時救濟,農村五保供養制度趨於完善。

8、市裏今年4月份實施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實施意見》,對貧困殘疾人的生產生活救助操作性強。

四、下一步解決殘疾人貧困問題的想法

1、完善城鄉低保制度,真正做到應保盡保特別是扶貧救助在農村是核心,要加大資金力度開展農村養老保險。

2、省、市將享受低保的殘疾人保障標準提高一定比例。市財政每年劃出一定資金為殘疾人建房。

3、全面落實市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實施意見》關於殘疾人的救助措施,儘快出台鐵嶺《關於進一步加強扶助貧困殘疾人工作的意見》,省政府辦公廳於1月24日轉發省財政廳等13個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扶助貧困殘疾人工作的意見》。《意見》對殘疾人在扶貧、就業再就業、税費減免、生活保障、養老保險、住房採暖、醫療救助、教育資助、法律維權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

4、解決農村殘疾人醫療保障問題,像城鎮職工一樣享受;

5、擴大就業,增加殘疾人收入,落實好省市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法規,每年從殘保金中劃出一定比例經費定期培訓殘疾人就業,以重新安置為主。

6、動員社會力量,每年在全市開展資金和實物救助(經常性)。

7、落實好省政府殘疾人免費接受義務教育文件;市縣財政按人口比例籌集殘疾人專項經費,開展如光明行動和給肢體殘疾人購代步車和無彩電家庭購彩電,市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實施意見》中有明確要求。

城鄉調查報告8

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人民羣眾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滿足人民羣眾這一願望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基礎。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會議4月2日召開後,XX縣迅速行動起來,組織各鄉鎮、各部門迅速投入到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去,城鄉環境有了進一步的改觀,深受羣眾歡迎,為實現市委、市府提出的“大幹三年”, 根本解決城鄉環境“髒、亂、差”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月12日,XX縣委、縣府辦公室根據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對各鄉鎮黨委、政府下達了《關於對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環衞保潔市場化運作有關情況進行調查的通知》,各鄉鎮接通知後迅速行動起來,再次掀起了環境綜合整治的熱朝,各鄉鎮根據通知要求,成立了環境綜合整治調查督導領導小組,組織環衞、行政執法人員,針對目前環境衞生的難題頑症、重點部位等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並對環境衞生、垃圾無害化處理、市場化運作等情況進行了認真詳細的調查摸底。現將重點調查情況彙報如下:

一、 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環衞保潔市場化運作的現狀

全縣轄區內19個鄉鎮,共有村、居、社區1041個,其中,986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40個社區,全縣共1124350人。已具備環衞保潔市場化運作、物業化管理基本條件的村、居、社區260個,28.3萬人,均未實行市場化運作、物業管理。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村、居、社區有297個,35.9萬人,其中,265個村委會,15個居委會,17個社區;均未實行環衞保潔市場化運作、物業管理。今年計劃新增環衞保潔市場化運作、物業化管理的村、居、社區105個,16.3萬人。其中,村委會142個,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村、居、社區98個。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個鄉鎮都十分重視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都成立了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部分村居配備了專職保潔人員,對村莊的生活垃圾實行定點收集、集中清運到中轉站進行處理。特別是沂水鎮、龍家圈鄉等都專門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小型剷車、專職司機、垃圾裝運工等,對路面、河道、生活垃圾及廁所的清潔進行了明確分工,對保潔人員發放工資,實行有償服務,進行市場化運作,城鄉環境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但運作機制還很不完善,離上級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有保潔設備、保潔人員不能滿足環境保潔市場化運作的需求。隨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需要進行垃圾集中清運的單位與村莊逐漸增多,現有的環衞機械車輛、人員明顯不適應當前環衞工作的需要,需要增加車輛和人員。

(二)現有經費不能滿足環境保潔市場化運作的需求。有些鄉鎮環衞保潔經費預算偏低,不能保證保潔工作正常開展的需要。即使有經費的鄉鎮,隨着燃油價格的上漲、車輛維修費用的上漲,導致開支增大。環衞工人工資比較低,使環衞工人有時工作消極,制約了工人工作的積極性。

(三)保潔經費籌集困難。有些企業、單位對環衞工作認識不足,個別公共區域收費主體不能確定,導致有償服務費收取困難,不能較好地開展工作,制約了環衞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措施建議

(一)認真落實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要認真負責,具體負責城區環境衞生綜合整治的組織協調、情況調度、部署任務、檢查驗收等日常工作,並及時向縣委綜合整治辦公室彙報工作進展情況。

二是搞好資金籌措。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採取“四個一”的籌措辦法,即縣財政拿一部分、鄉鎮配一部分、有關部門和企業贊助一部分、市場化運作一部分的辦法,確保整治項目如期完成。在一些大的項目上則採取招商引資的辦法:以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的辦法,全面實施了棚户區改造工程,使棚户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建設移動公廁,對市民免費開放。

三是實施部門聯動。在整治過程中,各部門既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又密切協作、齊抓共管。各部門、各單位,特別是縣鄉(鎮)兩級城管、工商、衞生、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門,把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任務來抓,協同作戰,形成了整治合力。

(二)完善各項法規規章,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一是完善規章規範。為建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長效機制,解決好整治反彈問題,逐步建立健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和實施意見,各鄉鎮、各職能部門全面實行監管人員劃片定崗責任制,加大督查力度,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二是建立難點問題的長效管理責任制。建立負責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常設機構,全面行使組織、發動、檢查、協調、監督職能。對一些交叉管理和具有特殊性的.專項工作,採取誰有能力誰管理的辦法,將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並由其進行永續性的管理。各責任部門和單位承擔相應的工作職責後,負責落實工作任務。

(三)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四種意識”

推進環境綜合治理,是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牽扯麪廣,任務艱鉅。從思想教育、宣傳發動入手,大力營造全民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在城鄉大力宣傳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到環衞保潔家喻户曉、人人皆知,人人形成自覺環保的意識,人人爭做環境保護的楷模。一是強化環境意識。深入剖析車輛亂停、垃圾亂堆、污水亂排等現象的原因,教育引導人們充分認識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對個人、對社會、對發展的意義,進而形成“改善生活環境就是優化發展環境”的意識。二是強化參與意識。按照“宣傳無盲區、動員全覆蓋”的要求,促使全社會切實抓好環境綜合治理,做到機關作為重點工作、學校作為重要任務、企業納入日常管理、社區納入服務內容、農村寫進村規民約。三是強化責任意識。層層落實任務,逐級明確責任,使單位有“責任區”、幹部有“掛包點”。同時,開通舉報電話,開展明察暗訪,用“問責到位”促進“履職到位”。四是強化實效意識。堅持分步推進、分類指導、分段實施,開展全民大掃除、剷除“牛皮癬”、治理衞生死角、取締佔道經營、規範車輛停放、打造農村風貌等專項行動。

(四)狠抓“四個環節”,塑造特色風貌。

推進環境綜合治理,難點在農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加大對農村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着力建設清潔、整齊、優美的新農村。一是狠抓村莊規劃。二是狠抓村落佈局。三是狠抓民居建設。四是狠抓綜合整治。不求新建、但求新貌,引導農民從“掃乾淨、擺整齊”入手,清理白色垃圾,清除雜石雜物,規範生活用具,實施改廚改廁。

城鄉調查報告9

在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背景下,xx村作為xx鄉最大的村莊,是鄉鎮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何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贏得第一次機會是xx村兩個委員會團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這份調查報告。

一、xx村基本情況

1.人口狀況

xx村共有10個社區,642户,2517人。

2.工業地位

(1)種植:以大麥、小麥為主;

(2)養殖業:以牛羊為主;

(3)勞務行業:以建築、交通、服務等行業為主,工作地點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

(4)其他行業:有磚廠、砂廠、麪粉廠。

3.社會狀況

(1)基本社會條件:約80%的人口外出打工,留在村裏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2)村民收入狀況:xx人均收入約5000元,其中70%為工作收入,30%為種植養殖收入;

(3)黨組織:下設一個黨支部和六個黨團。黨員5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3人。

4.資源狀態

(1)耕地資源

總耕地面積6635畝,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耕地質量更好。

(2)勞動力資源

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二、xx村swot分析

在瞭解了xx村的基本情況後,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對這些基本條件的分析、系統化和邏輯化,將為我們思考xx村的發展提供一個系統的基礎。

1.s(優勢)

(1)交通便利。距離縣城大概30分鐘車程,每個社會都有鄉村路。各小區村民住宅和耕地相對集中。

(2)耕地質量較好。土層深厚肥沃,耕地平坦,易於機械化。

(3)勞動力資源豐富。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2.w(缺點)

(1)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

(2)種植養殖品種單一,收益不高。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主要種植牛羊。平均一户去年種養收入不到5000元。

3.o(機會)

(1)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對三農;它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最近,中共中央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這是為西方三農;事業的發展也是最大的機遇;

(3)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機遇。前幾年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要求。抓住這個機會對農村來説是一個徹底的飛躍。

4.t(威脅)

(1)逐漸脱離農業的勞動力增加了。在農業收入遠低於工人收入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不再願意從事農業,這將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部分耕地的浪費。

(2)對農民工缺乏相應的保護。城市裏有很多農民工。釣魚沒有固定收入的現象;還有就是拿不到工資的問題;吃住困難的問題;心理轉型期的矛盾;找不到組織之類的問題。

(3)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生活。很多留守老人都70多歲了,吃住都比較困難。他們不得不照顧孩子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負責農場工作,如種地和放牧。

如果這些方面得不到合理解決,就有可能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穩定才能發展,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如何保證農村的和諧穩定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

三、xx村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xx村農業剩餘勞動力?

(1)建立農民工服務組織,為農業剩餘勞動力提供政策、就業信息及相關保障服務;

(2)以農民工為產業發展,嘗試建立勞動經濟發展中心;

(3)鼓勵和支持具有一定資本和技術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回村創業,促進xx村發展。

2.如何利用好xx村的耕地?

(1)發展經濟作物,與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合作;

(2)集約經營耕地,形成一定的農業規模經濟;

(3)鼓勵和支持耕地租賃,為耕地規模化經營鋪平道路。

村如何發展新產業?

(1)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

(2)發展農業服務業,如農產品銷售公司、農資公司等;

(3)發展其他產業。

4.如何構建和諧的`xx村文化?

(1)對於留守老人和兒童的集中管理,建議在村內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福利中心,採取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基金的方式,爭取上級政府一定成本的支持,或者承包給民營的村福利中心;

(2)建立城市農民工黨組織和羣體,建議建立以農民工為單位的組織體系;

(3)建立信息管理渠道,應建立以手機通訊為主的系統化管理網絡。

四、其他一些想法

1.農村工作複雜,已逐步與城市工作相結合。在農村轉型的這個關鍵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和困難,容易造成不穩定因素;

2.必須大力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村企業家,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活力;

3.農村黨組織的工作應該在城市進行,因為我們的黨組織成員已經在城市了,我們的戰鬥堡壘也應該轉移到城市,才能真正發揮我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4.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三農;真正的需求,真正的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5.更多的鄉鎮幹部、村幹部和核心骨幹農民應該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可以發揮三個作用:一是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二是能很好地協調幹羣關係;三真的可以培養幹部成長。

6.在機會均等,政策扶持不變的情況下,誰有強大的團隊,思路清晰,誰就能抓住機遇,勇往直前。

我相信xx村受到村裏各級領導的關注兩個委員會在團隊的帶領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贏得第一次機會,又好又快發展。

城鄉調查報告10

今年暑假,為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社會,鍛鍊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決定做一篇關於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告。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羣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着較多類型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東西貧富差距、羣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後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麼,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貴族學校與露天國小等。

城鄉貧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現在分配製度、税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監督制度幾個方面。在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新的分配機制,雖然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於城鄉空間地域在市場化等方面的顯着差異,城鎮居民從中受益較多而農村居民從中受益不大,結果在客觀上也起到了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規範,個人所得税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係,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各種醫療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實行“城鄉分治”,優先發展工業和城市的政策,為促進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而以犧牲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為代價,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同時,農民承擔的負擔有增無減,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後,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為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麼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藴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後,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隨着中國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對農村的調整和發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城鄉貧富差距一定會縮小。

城鄉調查報告11

為了解XX縣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國家統計局銅鼓調查隊於近期開展了“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狀況”專題調研,在全縣隨機抽取10户低收入家庭(城鎮4户,農村6户)進行入户調查,通過進村(居)委會了解、整體觀察、與居民面對面座談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當前的實際困難、獲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訴求等情況,旨在如實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實際情況,呼籲政府及社會更加關注低收入羣體,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進低收入羣體增收的對策建議。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況

人口和勞動力情況。被調查的10户樣本户主平均年齡52.5歲,最大的75歲,最小38歲;總人口39人,户均3.9人,60歲以上人口9人,在校學生12人;勞動年齡內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3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人,臨時或無固定就業人口12人,户均僅1.2人。

2.居住情況。10 户樣本户户均住房面積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鎮户均61.5平方米,農村户均121平方米,;從房屋看,自有住房8户(其中1户為兄弟贈送),租賃、安置公房各1户;從建築年代看,上世紀70年代以前建築的老房屋4户,80—90年代建築的5户,近年建築的`1户;從結構看,土坯房 3户,磚瓦結構4户,磚混結構3户。

3.經營土地情況。4户城鎮居民無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積;6户農村居民承包耕地25畝,户均4.17畝,實際經營耕地的只有3户共13畝,其他因無勞動力轉包他人耕作;6户經營山地81畝,户均13.5畝。

二、家庭貧困原因分析

總的來説,低收入家庭困難因素主要是因病或傷殘以及年老而喪失勞動能力、下崗失業或無穩定就業,導致無收入,此外就是因病因突發事故致貧。從 10户樣本户情況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喪失勞動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户主;因意外事故受傷,部分喪失勞動能力7人,其中5人為户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無子女贍養的老年户1户2人。

城鎮低收入居民中,由企業改制下崗職工6人,下崗職工年齡都在50歲左右,再就業比較困難,基本都是從事臨時性的務工,有的因工傷或意外事故導致身體傷殘,不能從事重的體力勞動,無固定就業,報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壓力大,維持家庭基本生活顯得十分困難。

農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貧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勞動力因突發事件導致病殘而喪失勞動能力,失去了家庭經營或務工的主力而致貧,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長期負擔高昂的費用而致貧,三是年邁喪失勞動能力且無子女贍養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發生災害性事故致貧的情況。

三、家庭經營和收支情況

家庭經營情況。城鎮低收入家庭沒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從事任何的二三產業經營,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則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務工,一種是受僱於個體户,獲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報酬,另一種是自由擇業,在自發勞務市場從事勞務性服務,如三輪車、建築小工、臨時僱工等,獲得不固定的勞務報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農村低收入家庭中,沒有經營非農產業,或多或少有些農業經營,低收入家庭由於缺少勞動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無法耕種,也僅有一部分是自家經營,但主要還是靠僱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農户則進行轉包,收取每畝100斤稻穀的租金;山地面積資源不足,經營效益低;農村家庭都自行生產一些蔬菜,或飼養少量的家禽,以滿足生活需要,以此來減輕生活壓力。

城鄉調查報告12

一、實踐背景及意義

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形成,法律文明的重點也將從以普及法律知識為基礎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和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轉變。城鄉法制建設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具有直接參與的特點。

這次我以隆堯縣城及其所轄下的毛爾寨村作為縮影點。通過對隆堯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的調查,瞭解現今隆堯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通過了解進而加強隆堯縣城鄉居民的居民法律意識,減少法盲。通過這次調查,使得法律知識得到普及,隆堯縣城鄉居民的法律意識也在提高,進而使城鄉居民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對法律保持正確的態度,能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以此推動隆堯縣的法制化發展的進程,推動我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

二、問卷分析與總結

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了二百份一共回收了二百份,回收率達到了百分之百。經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雖然城鄉居民的法律素質總體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1、絕大多數居民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

與以前相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法律意識有所提高,但整體而言仍然是很薄弱的。現實生活,相當一部分居民對我國的法律體系瞭解不夠全面,不習慣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力。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居民們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來維權,有的人屈從於權威,忍氣吞聲,而有些人“以暴制暴”。在抽樣調查中,設問“在平時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運用法律手段來進行維權”時,回答“經常”的佔29.5%,回答“很少”的佔64.5%,回答“沒有”的佔6%。由此可見,城鄉居民很少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反映我國城鄉居民法律意識薄弱。在回答“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時,回答“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佔9.5%,回答“用武力解決”的佔33%,回答“通過關係解決”的.佔38%,回答“感覺很委屈但是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的佔19.5%。由此可見,居民很少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法制化過程中,人們對法律知識掌握的多少,既影響對自己權益合法的維護,又影響自己對法律的遵守。在調查中,我發現居民的法律知識很匱乏,絕大多數居民表示對法律知識,特別是與平時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完全不瞭解,而且也很少主動去了解法律知識,在“你對我國法律體系瞭解嗎?”這一個問題中,選擇“非常瞭解”的佔5.5%,選擇“一般般(瞭解不全面的)”的佔67%,證明隨着社會的進步和完善,法律意識也慢慢地深入到城鄉居民的心裏。然而選擇“一點都不瞭解”的佔27.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仍然有些人對我國法律體系一無所知,試問居民法律知識匱乏,對自己享有的基本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不明確,怎麼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2、居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

隨着國家的普法力度的增強,藉助現代各種傳媒手段,法律知識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廣,相應的居民可以藉助多種方式快速便捷地獲取相關的法律知識。但是在我的調查中發現,居民瞭解法律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化。從“你一般通過哪些方式獲取法律知識?”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我瞭解到,通過媒體(電視、報紙雜刊、互聯網)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71.5%,通過通過閲讀法律的書籍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9.5%,通過和親朋好友聊天的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11.5%,通過其他方式獲取法律知識的比例是7.5%。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媒體已經成了居民瞭解法律的主要工具,居民通過看電視、報紙雜刊,上網能夠迅速獲取國家的法律動態,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地居民瞭解法律的途徑呈現單一化。居民獲取法律知識途徑狹窄潛移默化中也影響着居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豐富。

通過這次調查,我對隆堯縣城鄉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有了更深的瞭解,城鄉居民法律意識薄弱,法律知識匱乏,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單一,這種狀況不利於我國“依法治國”基本國策的實施。為了讓我們的國家變成一個法制化的國家,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首先,應該加強文化教育,提高居民文化程度。在調查中,我發現文化水平低的居民要比文化水平高的居民法律意識弱、法律知識少。其次,加強法律知識的宣傳。在調查中發現,多數居民喜歡通過參加法律宣傳活動來學習法律知識。

這樣也就增加了居民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也希望司法機構能夠採取更多有效的措施,讓“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推進我國法制化的進程。

三、實踐感言

通過這次實地的社會實踐,讓我受益匪淺。既加強了我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豐富了我的社會實踐經驗,既培養了我關心社會熱點問題的興趣,又提高了我今後融入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要特別的感謝我的同學們,他們幫助我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也是通過這次的社會調研,我從中瞭解到了作為一名通信專業的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瞭解還是很少的,法律意識也很淡薄。所以我以後的努力方向就是不僅要學好我的專業知識,還要更多地去了解法律知識,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這次關於我國城鄉居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狀況調研,也讓我深刻認識到提高城鄉居民法律意識以及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我堅信,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法律之花一定會在廣大農村結出累累碩果的。

城鄉調查報告13

經過為期五天的走訪調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南黔勵志行動團隊線下社會實踐部分告一段落。團隊分別對遵義市區和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進行了實地走訪,希望可以瞭解城鄉之間教育差距所在,對教育公平建設提出建議。

南黔行動團隊實踐的進行,使我們的對於城鄉教育差距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起初,我們以為城鄉教育差距主要在於學校設施及師資等方面,實踐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事情並不想我們想象的這麼簡單。學校設施實踐團隊對遵義市兩所重點中學以及務川縣兩所中學進行了實地考察,我們本以為在這方面城鄉學校會存在很大差距。

隊員在遵義市第四中學合影然而如我們所見,各所學校基礎設施均能滿足教學要求,其中務川中學和遵義四中有十分完備基礎設施。遵義四中素描教室總體來説,城市中的學校設施略優於鄉鎮,而並非差距過大。

“這麼大個學校,一個專業的體育老師都沒有!”,一位受訪老師的這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不禁聯想起國小時候,我們村國小一整個學校六七個年級,只有五六個不能算專業的老師。

務川民族中學教學樓很多人讀完書,都是更願意呆在城裏的,有多少人願意到鄉鎮這種或許很難做出成績的學校工作呢?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城裏的學校對於考試之外的科目,除了音樂美術之外,甚至還提供了舞蹈、素描以及諸多的選修課程,而鄉鎮卻沒有老師能上這樣的課。同學影響對近十位同學的採訪和諸多問卷的分析,我們不得不相信,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同學之間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老師的影響。多數同學因為“旁邊同學都在學”所以學習。

與部分受訪同學合影城市中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較好的同學老師,而鄉鎮則將很難有這樣的機會。於是好者愈好,貧者愈貧。父母教誨正式走訪之前,我們將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歸於學校和政府關注等,對於鄉鎮的調查使我們意識到,家庭影響起了關鍵作用。

務川縣·採訪老師在鄉鎮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的鄉鎮,因為種地已經很難作為養家餬口的方式了,於是大量的家長選擇外出務工,隔代教育在所難免,這之間的隱患在此不多敍述。身在農村的`父母們另一個難言的苦衷是:“我們也想教,而自己卻不會。”有人説,我們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鄉鎮的孩子只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好比龜兔賽跑,兔子也不一定獲勝的。這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是城鄉教育差距不會只是起跑線的問題,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跑道,以及,不同的指路人……

我們在抱怨各種加分政策時,並未真正去思考我們本來得到的比他們多多少。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的探索尚未結束,南黔行動團隊將通過數據和資料的分析對此做出更深入的探討。

城鄉調查報告14

根據縣政府協助常委會20xx年工作要點安排,11月上中旬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負責人組成調查組,深入薛百鄉、大壩鄉、蘇武鄉、東壩鎮、泉山鎮、西渠鎮、大灘鄉、街道辦事處的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和部分居民户,採取查閲資料、現場察看、座談討論和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我縣城鄉社會治安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看法

一是全民法制意識普遍增強,依法維權能力有所提高。經過五年普法規劃的連續實施和各級司法機關的廣泛宣傳,特別是法律七進活動的紮實開展,全縣廣大羣眾學法、懂法、用法的意識和法制觀念明顯增強,主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矛盾糾紛、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在自己身邊發生治安案件時,86%的調查對象選擇了主動報案,14%的選擇了協助抓捕。

二是工作機制健全完善,三調聯動效果明顯。人民調解個案補貼制度,去年在三雷鎮下雷村和薛百鄉宋和村試點成功後,今年在全縣全面推行,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證明,人民調解個案補貼制度在調動基層調解組織和調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作用、提高矛盾糾紛調處及時率和成功率、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已補貼案件數達720件之多。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制的推行,扭轉了以往司法、公安、法院分工負責,各管一塊的局面,對具備調解條件的案件,在訴前、訴中由司法、公安、法院三方聯合進行調解,既降低了訴訟費用,減輕了當事人的經濟負擔,又提高了案件的結案率和成功率。

三是主動適應大膽創新,預防關口進一步前移。為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縣公安局主動適應,積極應對,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尋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會治安管理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針對我縣近年來日光温室發展較快,捲簾機安裝數量逐年增加的實際,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公安局組織警力對全縣日光温室捲簾機進行了統一編號砸號和登記備案,堵塞了銷贓渠道,有效地預防了日光温室捲簾機盜竊案件的發生。城關派出所民警以實有人口管理、場所行業管理為切入點創建的社區警務超市,通過地圖與信息的共通、共融和共享,真正實現了警務基礎工作信息化。在社會管理方面創新實踐了以房管人、以物管人、以證管人、以業管人的管理新模式,在流動暫住人口相對集中的蘇武鄉西湖村設立了流動暫住人口管理警務室,加強了流動暫住人口管理。警務室成立以來,對轄區內3473名流動暫住人口入户登記、信息採集和核對,建立了《流動暫住人口登記冊》,為3407人發放了暫住證。同時對流動暫住人員所擁有的兩輪、三輪摩托車等物品進行登記,通過上網與盜搶車輛進行比對,對來源合法的車輛進行統一編號、統一噴塗、統一管理。新河派出所利用流動暫住人員管理信息成功破獲了多起治安案件。大灘鄉派出所針對農忙季節農户家中無人,盜竊案件多發的情況,提前向農户宣傳安全防範知識,提高農户的安全防範能力,並加強了農忙季節的治安巡邏,有效防止了各類失竊案件的發生,受到當地羣眾的一致好評。在矛盾糾紛調處方面,司法局探索實踐了律師參與矛盾糾紛調處的新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保駕護航作用充分發揮。近年來,縣公安局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發展、促進發展作為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把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貫穿公安工作始終,特別是在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實施過程中,縣公安局積極履行職能,配合有關部門和鄉鎮化解矛盾糾紛、理順羣眾情緒、處理違法違紀行為,維護了全縣大局穩定,有力地促進了重點治理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存在問題

一是普法宣傳尚待深入,法制意識有待提高。調查發現,經過持續的普法宣傳,羣眾的法制觀念有了提高,但是普法宣傳的深度與廣度還不夠,特別是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和農村羣眾的法律知識還比較欠缺,法制意識還比較淡薄。

三是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隨着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設施農業建設和農業結構大調整的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水事糾紛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調處難度加大。居住分散、較為偏僻的村社盜竊案件時有發生,農村社會治安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三、工作建議

一要進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宣傳教育力度。要深入開展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的全民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板報、標語、文藝節目等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形式,向全縣人民宣傳法律法規。要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在宣傳的深度和廣度上求突破。要區別情況,因人施教。農村要以《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合同法》和《交通安全法》為重點,城市要以《勞動法》、《合同法》、《企業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交通安全法》為重點。學校要充實法制課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法制課要以《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為重點,同時要定期邀請法制副校長或輔導員為學生上法制輔導課。司法部門要經常深入農村辦法律講座,為農民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解答農民遇到的法律問題。採取多種措施,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自覺性。

二要加強司法隊伍建設。

一是充實警力。首先應儘快解決縣公安局缺編問題,然後力爭用35年的時間實現《中共甘肅省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工作的決定〉的意見》中警力達到總人口的萬分之十點五以上的目標要求。

二是加強法制教育。堅持實行依法行政,確保執法人員知法、懂法、依法執法,堅決杜絕執法中的違法違紀行為。

三是加強職業道德育。積極開展執法部門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增強執法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執法人員的社會責任感。

四是加強業務教育培訓。通過對執法人員的集中培訓和輪流培訓,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能力和應對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精幹高效的執法隊伍,使他們真正成為民勤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堅強後盾。

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解決好基層執法機關房屋破舊、辦公設備簡陋等問題。要按照上級的部署和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好442工程,通過442工程的實施使基層執法機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明顯改善,為基層執法機關創造一個較好的工作環境。

二是要通過積極爭取項目支持,逐步為鄉鎮司法所配備工作用車,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解決好裝備落後問題。要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在及時更新已有裝備的基礎上,逐步為執法人員配備較為先進的現代化裝備,提高執法隊伍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執法風險。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防控工作,努力構築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安全防範網絡,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要進一步加強對羣防羣治隊伍的管理,建章立制,規範行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要舉全縣之力維護社會穩定。近年來,全縣土地、水事糾紛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調處難度加大。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高度重視,嚴格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的原則,明確工作職責,改進工作方法,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重點治理、農業結構調整中一些帶有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各級組織要做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合力,早發現,早介入,及時調處,及時化解,力爭把各種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重大事情不出縣,矛盾糾紛不上交,全力維護我縣社會政治穩定。

城鄉調查報告1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有了長足發展。到20xx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產業的構成已經是15.2:52.9:31.9,工業居絕對主導地位,城市化率達到41.76%。同時,城鄉差距也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2936.4元和9421.6元,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超過農村居民的3倍,而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社會保障差距更大。在這種趨勢下,如果繼續側重抓工業化、城市化,即使如理想的那樣,到20xx年實現城市化率55%,農村人口仍會有近7億人。7億農村人口也不是小數。所以,既基於解決城鄉差距這一嚴峻的現實問題,也基於中國已經發展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20xx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把“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作為作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任務提了出來。也就在這個月,成都就作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部署,提出“六句話”的總要求。這“六句話”是:“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以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由於思路清晰、政策配套、措施得力、工作到位,雖然僅兩年的實踐,成都農村面貌和城鄉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創造了“三個集中”的經驗和“幸福梅林”等模式,使農民“發展有路子、就業有崗位、增收有來源、居住有環境、生活有保障”。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在對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做跟蹤調查後,結論是城鄉差距已經縮小到1:2的水平,為全國城鄉差距的平均值的一半。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民受益最直接、最大。

如今,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成都先行一步的實踐,可謂為“新農村建設”的成都方式。所謂新農村建設的成都方式,就是以推進城鄉一體化、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為着力點,促進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20xx年11月1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進行專題調研,高度評價成都的實踐:抓得早、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將為全省提供很好的示範和借鑑。

成都推進的“城鄉一體化”,關鍵在“一體”上。這個“一體”,由兩個層次組成。一是面上的層次,二是核心層次。面上的層次,看得見,摸得着,能夠直接感受到,屬於“硬指標”,集中體現為“以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硬指標”。關於農民生產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在“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長期以來,人多地少、零星經營,是制約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道坎。無數事實表明,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後才具備了搞現代農業的基本條件。如新津打造的“川西壩農業博覽園”,發展觀光農業,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常年吸納1000多農民進園務各,使周邊1000多户3000餘農村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農用地的比較效益;關於生活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在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既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社會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風貌三個方面。成都農村的交通、通訊、校舍,農民的社保、醫保、就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甚至農村發展與建設規劃等,都納入市政府相關部門統一管理和服務的內容,徹底拆除城鄉隔離的藩籬;關於居住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為農民新村和農民新居建設。各區(市)縣根據不同的情況,創造了“新村模式”,如新津的純陽花園農民安置小區。創造了“新居模式”,如錦江的“紅砂村”、“幸福梅林”。人們戲説中國的城鄉差距,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那麼,促進農民三大方式的.轉變,或者説,抓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將中國農村也建設得像歐洲。這個面上層次的“一體”,如同發達國家那樣,雖然城市現代化水平和農村現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標,但都具有現代性。因而這個面上的“一體”,“體”在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現代性”上。

二是核心層次。這個核心層次是支撐鄉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直接體現為“六句話”中的“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如今,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經濟體制已經跨入進一步完善的階段。雖然經濟創新從農村起步,但自農村經濟改革向城市經濟改革轉移之後,經過20多年的市場經濟培育和10多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市場經濟大潮已經把農村經濟這一塊遠遠地拋在了後面,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相當低。農村經濟處於弱勢,弱就弱在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滯後。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出“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包含了提高農村經濟市場化水平、建立和健全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所以,我認為,這個核心層次的“一體”,就是“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上,提升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一樣共享市場經濟體制優勢。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對相對“貧血”的農業來説,就是“輸血”,這非常必要。但僅靠“輸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正如城市經濟的發展那樣,最終還是靠市場化改革,形成市場經濟的體制和機制。如今我們不僅進入市場經濟時期,而且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時期,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業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顯得特別緊迫。市場經濟中有兩個基本要素:市場主體和產權。中國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和產權特別薄弱。在市場主體方面,單家獨户的小農生產根本不具備市場博弈的能力。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六字句”的總要求中,有“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從各地的實踐來看,包含了“土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也包含扶持和培育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等。這些都有助於培育和壯大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在產權方面,成都的實踐已經初步涉及農民的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的改革了。產權改革歷來是風險最大的改革。國企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都表明了這一點。但沒有實現產權明晰並具備市場化品質,仍然難有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博弈的能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農業生產與經營中不僅產權明晰,而且產權的市場化程度也相當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是“負債經營”的經濟。農業經濟為什麼缺乏生機和活力?就是融資難。為什麼融資難?就是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户沒有具備市場化品質的產權。五中全會《建議》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現代農業經濟作為中國市場經濟中的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產權是不成熟的,是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我相信,隨着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完成,隨着隨着國家轉向農業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農業生產與經營中產權改革問題也將成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議題之一。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不僅要促進新農村建設,要在農業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着力,而且,形成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的體制和機制、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同發展共繁榮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城鄉一體化”是一場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整合城鄉經濟社會的綜合改革。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對“建設新農村”具有多重意義。

首先,成都在20xx年就提出推進城鄉一體化,把發展的重點從城市化擴展到農村的現代化,加大農村建設的力度,表明成都的發展部署具有超前性。這超前性既基於成都的發展實際,也基於決策層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真心實意為農民的膽識。所謂成都的發展實際,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三最”奮鬥目標以來,經過不懈的努力,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建設與發展水平都達到了相當程度,具備了“以城帶鄉”的條件;所謂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就是看到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滯後將會成為城市經濟發展升級的瓶頸,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又會為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新的機會,提供新的平台;所謂真心實意為農民的膽識,就是投資農村建設比較效益低,並非每一個發展起來的城市都願意真心實意“帶”農村。“城鄉一體化”在學術界喊了十多年,為什麼雷聲不斷,不見下雨?就是因為注重農村這一塊,容易引起GDP下滑,有政績不佳的風險。既要保證GDP持續增長,又要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同發展共繁榮,就得有敢冒風險的膽和激活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識。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以來,GDP繼續創歷史新高,表明只要思路正確、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向比較效益低的農村經濟傾斜也可以做到不拉GDP增長的後腿。

第二,新農村建設是當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相當程度後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式刷新農村的面貌,就是政府要將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而推進城鄉一體化,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題中應有之義,更重要的是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從根本上破解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難題。所以,成都的實踐,可以看成是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抓手、促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特別是建設新農村為目的的一場系統的綜合改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從過去單純的以增強城市集聚效益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以城鄉經濟社會互動、互為增長點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探索。成都先行一步的實踐,不僅可以為各地起步的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經驗,而且可以為國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破解農村經濟社會瓶頸創造新的經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p5463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