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實習報告 >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艱苦的實習生活已經告一段落,想必你學習了很多新方法,是時候寫一篇實習報告好好總結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實習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1

  一、實習目的:

1.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繫現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2.掌握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及沖刷形成河谷的過程。

3.瞭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辨別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產生時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等。

4.學習運用羅盤儀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5.用流水地質作用分析秀峯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並瞭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6.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繫。

  二、實習內容:

這學期我們土木專業進行了為期兩天半的廬山地質實習,第一天上午我們到達了那裏並安排好了住宿,下午一點我們出發到秀峯觀察其地質概況。第二天上午到海匯鎮水庫觀察其地質概況和沉積物,並學習羅盤的使用,下午便去三疊泉觀察沉積巖的形成以及廬山的形成,最後一天沿路返回觀察獅子洞的溶巖現象,然後去了採石場。通過這次野外實習,我們進一步加固和加深了課堂裏學過的理論知識,而且我們還能用工程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徵,學會了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工程地質的地位以及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的治學思想。

  三、實習路線:

秀峯龍潭-秀峯卧龍橋-海匯鎮水庫-三疊泉-獅子洞-隘口馬頭山莊

  四、廬山及其概況:

廬山,雄峙於長江南岸,兀立於鄱陽湖西北。廬山、長江、鄱陽湖三位一體的奇妙結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出具有突出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廬山稱為“地壘式斷塊山”。它在10億年前就開始了它的發展史,它記錄了地球的地殼演變史,它承載過地球曾發生的那一次次驚心動魄的鉅變。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形態呈腎形,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逐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最高峯為漢陽峯,高1474米。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嶽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反覆考察和研究,認定廬山第四紀時發生多次冰川,並命名為: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廬山,位於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在整個的廬山地區,存在着兩大主要的斷層:泉斷層(鄱陽湖一帶)下降,形成盆地,即為鄱陽湖;蓮花洞斷層(九江一帶)下降,形成了九江盆地。鄱陽湖即為斷陷盆地。

(一)秀峯龍潭

20xx年4月20日下午我們來到了整個實習的第一站——秀峯龍潭。

老師告訴我們整個廬山以石英砂巖為主,但這裏是火成巖中的花崗巖。花崗巖後期被巖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巖,形成於株羅紀燕山運動的產物。分佈規律:沿廬山東麓條帶分佈,北面海匯→秀峯→温泉,順廬山東麓的一條斷層帶侵入上來的。温泉斷層是廬山和鄱陽湖向的斷層。上盤:鄱陽湖平原下降。下盤:廬山上升。五老峯斷層崖。花崗巖中剪切節理,暗色的為黑雲母;淺色為石英和長石。

下一站我們來到了青玉峽,它是典型v型溝谷,地殼上升強烈,流水侵蝕強烈。山上升,水下切,即形成了光滑的磨石,衝石,和浴石等,也形成了現在的秀峯的深谷。

卸荷裂隙(發生在硬和脆的巖石當中):平行斜坡坡面,溝谷回彈產生的。

龍潭的形成是水流和地殼運動的綜合作用結果。水流的侵蝕、搬運、沉積按方向分可以分為向下和側向,按成因有:速度沖刷,細小顆粒磨蝕,可溶性巖的溶蝕。下蝕使河牀變深,一般在河流上游,側蝕使河彎曲,一般在河流下游。

在那我們還看到了張節理,由張力引起,裂面寬,不長,不光滑,不寬。

(二)秀峯卧龍橋

逆着秀峯的主溪流而上的,我們來到了卧龍橋。由於有流水的作用衝擊,使秀峯的內部巖石地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瞭解到卧龍橋處為火成巖中的花崗巖,它是由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它由正長石,白石英和黑雲母組成,東西走向長40km。南北走向寬1km,在三疊紀時代重出海平面,並且伴隨有斷層的形成.正式形成於第四紀。此處由於地幔巖漿的侵入形成斷層,既南面凹線的鄱陽湖,正面下降形成現在的九江,所以説鄱陽湖盆地是個斷裂盆地。

此處的巖體比較大,為偉晶花崗巖,他是由於花崗巖內部產生裂隙,巖漿二次侵入形成的,等粒結構、粒徑大於5mm,顆粒徑較大,這種形成主要與温度有關。花崗巖是一種分佈廣泛的巖石,各個地質時代都有產出。形態多為巖基、巖株、巖脈等,它是由深度變質和交代作用所引起的花崗巖化作用的結果。即地下深處的巖漿以侵入巖石的形式在地下或地表形成的。許多有色金屬礦產如銅、鉛、鋅、鎢、錫、鉍、鉬等,貴金屬如金、銀等,稀有金屬如鈮、鉭、鈹等,放射性元素如鈾、釷等,都與花崗巖有關。花崗巖結構均勻,質地堅硬,顏色美觀,是優質建築石料。由於地下巖漿的作用,形成了拉應力作用的張節理。我們還了解到在這樣的巖脈和巖牆裏,容易產生寶石

(三)海匯鎮水庫

4月21號,也就是實習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海匯鎮水庫,從河流中的巖石可以看出,自上游至下游,顆粒逐漸變細,這個特點稱為分選性。它是由於搬運途中,瑣碎顆粒在運動中相碰撞,摩擦,帶菱角的碎石被磨得渾圓,而且顆粒逐漸變細。

在河牀中沉積有粗大的巨礫,卵石,礫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則為較細的礫石,沙子。此區河牀比較粗大,在河流凸岸形成河漫灘,洪水時被水淹沒,河漫灘下部有河牀相的砂卵石,而上部是河漫灘相的細砂,粉沙或粘性土。此地區區域為接納變質,在動力壓力的交替作用下形成衝擊的石子為硅卡石。它是由於地殼的階梯上升,河牀育出地面以上,地下基座上有基巖,與此同時水流下落加強,在水流的衝擊,搬運,沉積等地質作用下,並在是水的不斷侵蝕下,地面階梯老化堆積而導致堆積物的形成。

此處的源頭為三疊泉,在水的衝擊下,下游的石頭粒徑都比較小,有的地方甚至成細砂狀分佈。

繼續向前,入口處的一塊大巖石,能看到變質巖(花崗片麻巖的一種)片麻構造、變晶結構。巖石中有深色礦物的雲母、角閃石和淺色礦石石英,長石成條狀帶狀分佈,相成黑白相間的斷續帶狀構造。礦物有云母、綠泥石、滑石等片狀礦物。節理比較完整,強度低,抗風化能力強,極易沿片理產生滑動。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2

  一、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瞭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瞭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佈規律。重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巖石、礦產,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和古生物的主要類型、分佈及其演化規律,及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等,並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

  二、實習地區概況

主要實習地點是古武當山,京娘湖,蓮花洞。

  三、實習內容

(一)5月9號實習前準備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馬上就要去野外實習了,我們都很興奮,都在為實習做準備。首先我們上網查了實習地的概況(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大概瞭解到:約在距今19億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顯著的地殼運動,叫“呂梁運動”,使中元古界與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觸,呂梁運動以後,相對穩定地層的範圍不斷擴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較複雜。有些地層在久經腐蝕以後,開始下沉,形成地質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浸,無脊椎動物和菌藻類植物開始出現,一直到距今大約8億年的寒武紀時代,京娘湖地區還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約兩億五千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由於地殼斷層,大部分海水向東消退,京娘湖地區仍處於大海的邊沿,洶湧的海濤沖刷巖石,形成千姿百態的溝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約6500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叫“喜馬拉雅”運動,西部地殼相對隆起,東部地殼相對下沉,海水向東消退,整個太行山脈的雄姿也由於海水的消退展現出來,這裏形成了北台、太行、唐縣三層夷平面,培養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西嶽的石英砂巖峽谷峯林景區。古武當山巖石主要為砂巖,大部分屬於三大巖石中的沉積巖,還有少量的變質巖。

(二)5月10號古武當山實習

上午坐車到達古武當山,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沿山路向上爬,觀察當地的地質組成,地質構造。

老師給我們介紹到古武當山地區的巖石主要為砂巖,大部分屬於三大巖石中的沉積巖,還有少量的變質巖。砂巖是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硅、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裏粒含量要大於50%。決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變質巖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温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巖石。固態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温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於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1.巖層的節理

它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巖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巖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巖石的.裂縫。這是由於巖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巖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以節理與巖層的產狀要素的關係而劃分為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巖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巖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巖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於巖層層面。

2.斷層

地殼巖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正斷層:逆斷層的斷層面也幾乎垂直,但上盤向上移動,而下盤向下移動,這種類型的斷層是由於板塊擠壓形成的。衝斷層與逆斷層的移動方式相同,但斷層帶幾乎是水平的。在這類同樣是由擠壓形成的斷層中,上盤的巖石實際被向上推移至下盤的頂部,這是在聚合板塊邊界中產生的斷層類型。

逆斷層:在平移斷層中,巖石塊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動。正如轉換板塊邊界中所述,地殼塊相互滑動時形成這些斷層。

平移斷層:在所有類型的斷層中,不同的巖石塊緊密地相互擠壓,在移動過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這種摩擦足夠大,這兩塊巖石將咬合,因為摩擦力使它們無法相互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板塊的力量繼續推動巖石,從而增大施加在斷層上的壓力。

3.尖滅

“尖滅”指具有一定體積的物體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的現象。地層的尖滅指的是沉積層向着沉積盆地邊緣,其厚度逐漸變薄直至沒有沉積。超覆是海侵時隨着沉積範圍的擴大,上覆巖層的沉積範圍大於下伏巖層的現象。

4.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巖層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巖層的連續完整性未遭到破壞,是巖石塑性變形的表現。它在層狀巖層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是地殼上最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形式。褶皺是最重要的構造現象,因而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5月11號京娘湖實習

今天我來到京娘湖,將對波痕、泥裂進行觀察,對河谷形態、河谷的發育形成進行認識性的學習。

1.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徵,由尖波峯、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誌,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動力將波痕分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風成波痕等;然後再根據其大小,形態或對稱性作進一步的劃分。出現於巖層的頂面.並可在上覆巖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巖層的頂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稱乾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乾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裂隙成“V”形斷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頂底面。裂隙被上覆層的砂質、粉砂質充填。

3.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四、實習感想

通過本次野外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種巖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老師細緻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瞭解到各種巖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巖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後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這是我們的基礎。總的來説,本次實習不輕鬆,首先,短時間接觸到這麼多的巖石,想要了解透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查閲資料。其次,本次實習對我們的體力也是一個小的考驗,但作為土木工程的學生,本次實習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學校學習之餘多參加這些室外實習有助於我們從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質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我們對知識的瞭解更加深刻!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3

  一、實習概況

  1、實習時間、參加人員和組織情況

土木建築學院20xx級工程地質實習是在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7月5日,其20xx級土木工程專業的所有同學都需參加,土木工程專業十個班每班都配有一名實習老師。我所在的是土木xx班,我們班共36人,共分為六組,有組長一名,組員五名。

2、工程地質實習的性質與目的

1)能夠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質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學》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將理論和實際結合。

2)通過實習能夠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3)能夠培養我們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的土木工程專業之間的聯繫。

3、實習地區地質地理概況

實習地區主要位於XX市境內,恰好在我國南北地理,地質分界線上。其地質特徵雖屬華北類型,但又有其特殊地方。因煤炭資源豐富,更由於早期三胚層動物化石—“淮南蟲”的發現而蜚聲海內外,引起國內外地質界的重視。因而地質研究程度較高,資料也很豐富,為認識實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實習地區處於北緯32度40分,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6度,年平均降雨量969毫升,屬於大陸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

淮河以南為丘陵山區,八公、舜耕、上窯“三山鼎力”,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最高峯為XX區的白鶚山,海拔242米。淮河以北為黃淮海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20-40米。

  二、實習基本要求

1)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識別沉積巖和變質巖,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基本內容

1、巖石礦物的野外識別

1)巖石類型的鑑別:首先根據野外巖石的產狀判斷巖石屬於的大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然後再從巖石的顏色、礦物成分、含量等具體確定巖石的具體名稱,注意使用一些輔助工具來幫助鑑別巖石,如放大鏡、小刀、稀鹽酸等。觀察時,首先要用地質錘敲開巖石的新鮮面再進行其它工作,否則其風化表面會使觀察產生錯誤的認識。一般放大鏡可將巖石中的細小礦物顆粒放大10倍,能夠觀察其成分、結構等,用稀鹽酸可以區別方解石與其它礦物。

實地觀察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巖石的顏色,對巖石顏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説,巖漿巖和變質巖的顏色往往與其暗色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等,它們都是含有的硅酸鹽礦物)含量有關。含量愈高,顏色愈深。因此在觀察巖漿巖,變質巖的過程中,對顏色的正確描述有助於巖石類型的識別。而沉積巖中,深色巖層系因其富含有機質所致,如淮南地區石炭,二疊系含煤巖層多為灰、深灰色。而常見於巖漿巖、變質巖中的暗色礦物極易風化分解,難以出現在沉積巖中。紅色沉積巖層多含有,是氧化、乾燥條件下的產物,接下來利用手中的工具觀察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現象。另外在沉積巖中,還要注意古生物化石的觀察。

2)巖石的結構類型識別:注意觀察巖體中結構面(裂隙面、斷層面、巖層層面等)發育的情況,包括髮育方位、密度、延伸情況、充填。由此確定巖體是屬於以下哪一類型:

a、整體塊狀結構

b、層狀結構

c、碎裂結構

d、散體結構

2、常見堆積物類型及其工程地質特徵

首先觀察堆積物所處的位置特徵,然後結合堆積物的組成,顆粒大小、顆粒表面特徵和下伏基巖的關係等判斷是屬於哪種堆積物(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坡積物等)。

3、常見地質構造類型(斷層、裂隙)

1)會利用羅盤,測量巖層的特性,如巖層傾向、傾角和走向。

2)根據實習老師的指導,觀察斷層兩側地層產狀的變化、地層移動方向、斷層面的特徵,並由此判斷斷層的性質。

3)結合地形地質圖,觀察地層彎曲變化情況、核部地層、兩翼地層、樞紐產狀、軸面產狀。並由此判斷褶皺的類型:水平褶皺、傾伏褶皺、直立褶皺、倒轉褶皺。

4、常見地貌類型及場地工程地質特徵

根據實習老師的指導,觀察地貌類型(河流地貌、山嶺地貌、巖溶地貌等);根據場地平整情況、巖石的分佈以及工程性質、土的類型以及分佈情況、場地周圍地形複雜程度等初步判斷場地的工程地質複雜程度。

5、各種地質作用

1)河流的側蝕作用--注意觀察側蝕方向和建築物位置的關係。

2)滑坡--注意觀察滑坡附近地形特徵,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特徵,滑坡周界和滑坡壁特徵。

3)巖溶--注意觀察和描述巖溶的形態特徵、巖溶發育和巖石性質、地質構造、地形、氣候的關係。

  四、實習的內容與安排

1)週一上午8點在北2101教室舉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動員大會,安排了為期一週的實習內容。

首先,週二早上8點在羅山油庫站集合,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觀察各類巖石,瞭解巖性、地層接觸關係、巖體結構類型、風化作用。

然後,週三早上8點淮南礦業集團門口集合,到洞山實習。瞭解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差異風化、地層倒轉。

再次,週四在校園觀察地板磚,牆上裝飾材料,選出三大巖性的代表性巖石,拍好照片、註明地點、編寫實習報告。

最後,週五計劃早上7:30在北校區大門口準時出發去八公山、茅仙洞,考察邊坡穩定性、河流沖蝕作用。但由於天氣原因,計劃取消。

週六,週日編寫實習報告。

2)實習第一站----羅山

7月2日早上8點我們到達工程地質實習的第一站——羅山。首先我們在羅山山腳看到的是一塊紫紅色的巖石,在聽了實習老師介紹後,才明白這塊巖石居然是三疊紀的紫紅色中粒砂巖,命名為“劉家溝組巖”,如下圖所示。仔細觀察劉家溝組巖,發現其表面有黑色的泥皮構造,代表着河流沉積,巖石厚度為1m到2m;劉家溝組巖石具有槽狀交錯層理,由流水造成的切割面可判斷巖石新老關係,從而可以判斷巖石是正常地層還是倒轉地層。而我們觀察到的下圖所示的巖石便是倒轉巖石。

通過實習老師講解使我們認識到到舜耕山是一座無根山,由於地球板塊運動平推而來,因此存在地質斷層。

為了測量此塊巖層產狀,我們學會了使用羅盤。

a)磁偏角的校正

b)定向與定位

最後測得該巖層的傾向330°,傾角63°,走向244°。

告別第一塊巖石,我們繼續向山頂走去,不知不覺走到了羅山油庫圍牆外,在這裏我們看到了白雲巖,巖體的表面有許多刀砍狀的條紋,實習老師告訴我們這些條紋是巖體的風化表面,風化表面越細密,説明巖體中的鈣離子被鎂離子取代的越多。

而白雲巖是含有雜質的,巖石的強度就與其所含的雜質成分有關,若雜質為泥質,泥質的含量越高,巖體的強度越低;若雜質為碳酸鹽,則碳酸鹽的含量越高,巖體的強度越高,如圖所示。

稍作休息我們便繼續向山上走,終於爬上了山頂,有一種開闊的感覺,在山頂實習老師給我們講解的羅盤的使用技巧,然後便開始下山。下山的路很陡,老師讓我們拿出羅盤測一下傾角是多少,出乎我們的意料的是,目測有60到70度很陡的坡實際上只有17度的傾角。這讓我不禁想到其實很多事情,我們的經驗和眼睛看到的現象不一定就是真實的,必須拿出科學的依據來才行。

3)實習第二站----洞山

第一站觀測的巖石是奧陶系馬家溝組巖,經實習老師介紹,我們觀察到巖石厚度大於2米,如圖所示。

該巖石是奧陶系馬家溝灰巖,是整體狀、層狀巖體,細細觀測,發現奧陶系馬家溝組巖是倒轉巖體。接下來,我們拿出羅盤,各小組散開測巖石的傾向和傾角,我們這組測得的巖石傾向是350°,傾角是40°。在測傾向和傾角時要注意觀測的地方一定要是巖體的層面,巖石的層面是在沉積過程中由於環境變換造成的巖石變質。而我們觀測的巖石可以看到明顯滑動的方解石擦痕。

繼續向上走,我們遇到了二疊紀石盒子組巖,肖縣組巖,賈汪古組巖,土壩子組巖,崮山組巖。經老師的講解和我們自己的觀測,我們瞭解到肖縣組巖是中厚層狀巖石,由白雲巖和灰巖交替組成;賈汪古組巖以泥巖和頁巖為主,而泥巖是隔水層。

接下來遇到的巖石便是崮山組巖了,崮山組巖是由泥質白雲巖和鮞狀灰巖組成,鮞狀灰巖位於崮山組巖的底部。向上走一段路便是葛萬藻化石與徐莊組巖,徐莊組巖是由純淨的灰巖位於頂部,而砂巖是位於中部組成。

經我們細細觀測,眼前的肖縣組巖石中有細小的晶瑩顆粒,老師説這個巖石是蜂窩狀白雲巖,而它的本質便是不規則石英條帶,而肉眼看不到的石英結晶稱為碎石。

今天的最後一站是採集三葉蟲化石,由於風化作用以及人類活動,頁巖特別易碎,用手就可以掰開,這為我們找化石提供了便利,幾乎每塊頁巖裏都有距今5.7億年前的三葉蟲。很興奮,感覺好像親自經歷了5.7億年前的一些事,雖然身上全是泥巴,也走了很多冤枉路,但是我們依舊很開心。

4)實習第三站----校本部

首先,我們來到了校本部的第一個觀測點---新教大廳。在大廳柱子上,看到了石灰巖,淺黃色可能是輕微大理石褪色所致。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化石,由於此類化石是劃分石炭、二疊紀的重要化石,因此這種石材的科學價值遠高於它的應用價值。大廳

地板為閃長花崗巖,其含有角閃石、黑雲母、長石等。還有一種俗稱“中國紅”的鹼性長石花崗巖,其強度高,抗壓強度在160mpa~180mpa。

第二個觀測點為新教廣場上六根漢白玉石柱,因為其美觀、大方且不易打磨,實習老師説其價格非常昂貴。接着看到了灰巖塊,在其上可以看到許多樹枝、樹葉的化石,如圖所示。

此塊巖石由溶洞中長成,故又被稱為石鍾。如下圖所示。

校本部南門是有白雲巖砌成的,我們主要是根據它的顏色、硬度以及與鹽酸的反應來判斷的。用一個小刀輕輕的刮巖石表面就可以看到有白色出現,其實這是由於巖石的硬度小,被刮成粉末而呈現的顏色。如果在巖石上滴加幾滴鹽酸就會發現會有氣泡冒出,此外,我們還認識了灰巖等。

  五、實習體會

通過工程地質學的實習,使我們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瞭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繫起來,牢固地掌握瞭如何分析巖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巖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

地質實習還對我們的意志有所磨練,雖然烈日當頭,但是我們還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勝利地完成了實習的各項工作。這期間我們曾經揮汗如雨,但是堅持就是勝利,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一個人退縮。

最後我想對我們的實習老師説聲感謝,謝謝他不顧酷熱和我們一起爬山,看各種現象,向我們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真誠的感謝他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baogao/ymej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