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職場健康 >

淺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

淺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

 1 傳統膳食結構可傳承性

淺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

《素問·臟器法時論》: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最早關於膳食結構的記載,也是幾千年來的擇食原則。傳統的膳食結構以穀物為主食,肉類、水果和蔬菜為輔食,堅持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告訴我們穀類乃人類維持機體運動的基礎物質。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始終堅持平衡膳食觀,合理搭配飲食。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中國傳統膳食結構才是最科學的膳食結構,《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報告了美國康乃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6年的合作研究結果: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這與中國傳統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可見傳統膳食結構的可傳承性。傳統膳食結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需矢志不移地堅持弘揚其優越性。

 2 獨特的'烹調技藝 注重色香味

我國的烹調技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素以選料講究、製作精湛、品種多樣著稱於世,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2]烹調技藝的精湛在於即使是同一種原材料,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國傳統的烹飪、調味技法堪稱一絕,“烹”是指烹飪原料熟製成菜餚的操作過程,方式多種多樣,其製作過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魚,火候不到則生,過火則老。而“調”則指原輔料的搭配和調味料的使用。通過調製,使菜餚美味可口、色澤誘人,《呂氏春秋·本味篇》雲:“調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鹹。其先後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調味料所需數量和加入的先後順序都有講究 。可見,中國傳統烹飪技藝之細膩無與倫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jiankang/0vn9k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