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職場範例 >職場文書 >

水文地質實習心得體會

水文地質實習心得體會

導語:水文地質實習你學習到了什麼,有什麼心理感受呢?本文是本站小編精心編輯的,希望能幫助到你!

水文地質實習心得體會

  水文地質實習心得體會

第一章

水文與工程地質專業學生在修完相關專業基礎課程之後,依靠教學計劃,需進行為五週的1:2.5萬區域水文地質填圖教學實習。通過教學實習,加強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和提高專業素質,在加深對所學專業課程的理解的基礎上,為後續課程的教學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一、 教學實習的目的、任務及要求

(一)教學實習的目的

1、通過實習,加深學生對已學專業課程的理解,通過實踐教學,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併為後續課程做準備。

2、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瞭解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初步掌握1:5萬水文地質填圖的整個工作程序和方法,瞭解各階段之間的任務和相互關係。分析各種地質和水文地質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種圖件的編制和水文地質報告的編寫,使學生初步學會野外水文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綜合分析研究和編寫水文地質調查報告的基本工作方法。

(二)任務及要求

1、通過野外調查,蒐集有關資料,初步查明:

(1)各類含水層的分佈規律、埋藏條件,包括含水層的產狀、層為、巖性、厚度、分佈範圍、埋藏深度、水位、湧水量、水的化學成分,以及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繫。

(2)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以及地下水動態及均衡的一般規律。

(3)各類水點和巖溶點的類型及其分佈,包括礦泉的調查,初步確定其價值與開發前景

(4)區域供水水文地質條件(包括工業和農業用水),對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前景作出評價。

2、通過野外實測,編制各種圖件。並在實習結束後提交以下成果:

(1).實習區水文地質實習報告一份:

(2).實習區1:25000綜合水文地質圖一份;

(3).1:2000實測剖面圖(測區完整地層剖面);

(4).原始資料:包括野外記錄本、剖面記錄表、厚度計算表、標本記錄本;

(5).化石標本一套(以小組提交);

(6).巖石標本一套(以小組提交)。

二、教學實習的組織形式及完成情況

1、教學實習的組織形式

實習負責:陳志學

指導老師:鍾覺

本次實習以組為單位進行。我們班共分為兩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大組有一個專業指導老師、一個組長、兩個安全員。下面的每個小組各有一個小組長。每次外出實習都是以大組為單位,由指導老師帶領進行。

2、完成情況

在老師的虛心指導下,能夠熟練的進行實習剖面的野外工作和室內工作,進行實測剖面圖的繪製;能夠熟練的使用工作底圖佈置觀測路線、定點,進行地質界線的勾繪,水井水位的測量,泉點。溝流水量的測量;進行綜合水文地質圖的繪製,同時在整個教學實習的過程中,同學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積極性和主動性被調動起來,把書本知識與實踐工作很好的結合,實習使同學們樹立了學好專業知識的信心。並且提交以下成果:

(1).實習區水文地質實習報告一份:

(2).實習區1:25000綜合水文地質圖一份;

(3).1:2000實測剖面圖(測區完整地層剖面);

(4).原始資料:包括野外記錄本、剖面記錄表、厚度計算表、標本記錄本;

(5).化石標本一套(以小組提交);

(6).巖石標本一套(以小組提交)。

三、實習區的研究程度

1967—1992年,雲南省地礦局二區測隊、十一地質隊、第四地質隊、第一地質隊、雲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建材301隊等單位先後在該地區進行過地質工作。主要地質成果有:武定下寒武統漁户村組沉積磷礦踏勘簡報、武定大矣波鈷礦點踏勘簡報、武定獅山菱鎂礦踏勘簡報、雲南省武定獅子山石棉礦馬家營礦段補充勘探報告、雲南武定白邑村礦段普查報告、1:20萬武定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971年)及1:5萬武定縣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等。

第二章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條件

一、實習地區交通位置及自然經濟地理

(一)地理位置

實習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北西100公里的楚雄州武定縣近城鎮,西起獅山寺—下古柏,東至文筆山—祿勸縣城一線;北起灑普山,南至沙朗大村——四方地一線。面積約100K?。

(二)交通

測區地處武定縣近城鎮,有昆明——武定——渡口的主幹線路,武定——羅次支線公路等,鄉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如(圖一)。

(三)自然地理

測區為雲貴高原之山間盆地(武定壩子),東有文筆山(2220m).西有獅子山(2421.8m)北有灑普山(2279.5m)。山脈總體走向為北東—南西,武定盆地位於其間,呈北東—南西向延伸。區內河流主要有:由南北向北流的菜園河,由北西向南東流的西村河,二者在舊城交匯形成盤龍河向東流入掌鳩河、匯入普渡河後注入金沙江。區內最高點是獅子山2421.8m、最低點是盤龍河約1690m ,相對高差達731.8m。

(四)氣候

測區屬高原季風温涼氣候。據武定縣氣象站資料,最高氣温在七月,達34.5℃,月平均温度20.7℃;最冷在每年一月,最低温度-6.4℃,月平均氣温7.4℃;年平均氣温15℃左右,年降雨量800——1200mm,氣温乾濕季節明顯,每年6—10月為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的80—90%;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且3—5月多有春旱,此外就大範圍講,受地形影響具立體氣候特點。

(五)經濟

實習區內村鎮密集,人口稠密,以漢族為主,有少量彝、苗、回族等少數民族多分佈於山區。農產品,壩區以稻穀和豆類為主,山區以玉米、薯類為主,小麥、蕎等為次要農作物。武定屬特困縣縣城附近經濟相對而言較發達,無大型工礦企業,工農業均欠發達。

武定縣城之西的獅子山是著名的風景去,山上松柏蒼茫、古樹蒼天、蘭花飄香,春來牡丹吐豔,東時梅花嬌妍,又、古剎深藏,寶閣凌空,瀑泉飛濺、蛇石險峯。相傳明惠帝曾來此避難,削髮為僧,實為昆明市北西較近之旅遊勝地。

二、地層

測區內地層出露較全,有第四系、侏羅系、三疊系、泥盆系、奧陶系、震旦系、寒武系等地層。各地層之間的接觸關係及其特徵,從老到新敍述如下:

(一)第四系

測區內第四系主要分佈於武定盆地中部的西村河及菜園河兩岸,主要以土紅色,未固結疏鬆的礫、砂質粘土為主,厚0—20m。

(二)侏羅系

測區內主要分佈於武定盆地中部的武定縣—高家村—小石頭房一帶,據其巖性特點分為下祿豐組、上祿豐組兩個面。

1、上祿豐組(J2sl)

上祿豐組據其巖性綜合特點、基本層序及生物化石分為上、下兩段。

(1) 、上祿豐組上段(J2sl2)

上部為紫紅色泥巖與灰黃色薄層—中層細粒石英砂巖互層,前者夾粉砂巖透鏡體,後者夾紫紅色粉砂質泥巖,含雙殼類化石;下部為灰紫、紫紅色泥巖、含膏鹽質泥巖及角礫狀鈣質泥巖,底部夾二層褐紅色鐵泥質膠結含礫巖屑石英砂巖,含Hybodus sp., Lepidotus sp.,Ceratodus sp.,屬鹹化湖—湖濱相沉積,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54m。

(2) 、上祿豐組下段(J2sl1)

上部為紫紅色塊狀泥巖、鈣質泥巖、角礫巖夾灰綠、灰黃色鈣質細—粉砂巖、含礫粉砂巖透鏡體,頂部泥巖中穿插有密集的膏鹽網脈,含較多的魚骨片Ceratodus sp., hybodus sp.,龍骨片Sinosaurusi sp.等化石;中部為黃、灰黃色薄—厚層狀粗粉砂巖—細粒石英砂巖及多層咖啡色含錳巖屑石英粗粉砂巖;下部為黃—灰黃色薄層狀粗粉砂巖—細粒石英砂巖夾薄層泥巖、粉砂質泥巖。為淺湖—鹹化湖泊沉積,與下祿豐組為整合接觸。厚99.61m。

2、下祿豐組(J1xl)

上部為紫紅、灰紫色快狀泥巖夾多層灰黃色薄層粉砂巖,後者具波狀交錯層理;中部為紫—紫紅色喊膏鹽鈣質泥巖,夾多層灰白、灰黃色中厚層粉砂—細傈石英砂巖;下部為紫—紫紅喊鈣質結核泥巖與灰綠、灰黃色薄—中層含巖屑粉砂巖互層,夾含鐵質、粉砂質泥灰巖和鈣質粉砂巖透鏡體。化石稀少,屬鹹化湖相沉積,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74m。

(三)三疊系

測區內三疊系只沉積了上舍資組,分佈與武定盆地東側的上寧—白邑村—香水莊—小以波一帶。

舍資組(T3s)

為灰色、灰紫色快狀泥巖夾灰褐黃、灰白、紅色花斑狀鐵質砂巖透鏡體、淺黃色中層窀感石英砂巖,在舊城附夾炭質泥巖及煤線,含植物碎片;底部為褐黃色礫巖體、含礫含鮞狀赤鐵礦不等粒石英砂巖,含植物化石碎片,為河流—湖沼相沉積,與下伏古生代各組為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觸。厚10—30m。

(四)泥盆系

泥盆系主要分佈於測區的東部,西部只有少量分佈。據其巖石組合及生物化石特點分為下統坡鬆衝組、坡腳組,中統縮頭山組、魚子甸組等四個組。

2、中統

(1) 、魚子甸組(D2y)

該組主要分佈於測區東部文筆山—趙家莊—舊城一帶,巖石組合複雜,生物化石豐富,據其巖石組合特徵及生物化石的差異性分為三段。

第三段(D2y3)

中上部為紫紅色中層狀泥巖與黃綠色薄層狀粉砂巖、褐黃色薄—中層狀細—中粒石英砂巖不等厚互層,發育水平層理及波狀層理,中部含豐富的介形蟲化石,上部含植物化石;下部為灰紫、紫色中層泥巖、泥質粉砂巖與灰綠色、褐黃色薄層狀粉砂巖、細砂巖不等厚互層,發育水平層理及小型板狀層理。含豐富的化石, 屬湖泊沙泥坪沉積,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86m。

第二段(D2y2)

頂部為紫紅、灰紫色薄—中層狀泥灰巖,生物碎灰巖;上部為紫紅色、灰紫色泥巖、粉砂質泥巖、鈣質泥巖夾灰紫色、黃綠色生物泥屑泥巖,發育水平層理,含豐富的豆蟲化石;中部為淺灰、灰色薄—中層狀泥晶灰巖、砂屑泥巖與黃色細—粉砂巖不等厚互層,發育水平水平層理及波狀層理;下部為灰色、灰紫色薄—中層含白雲質灰巖、砂屑泥晶灰巖與灰色波層鈣質頁巖不等厚互層,夾雜灰紫色角礫狀生物碎屑風暴巖。本段地層從下—上顏色由灰色—紫灰色—紫紅色變化,生物碎屑由少增多,碳酸巖逐漸減少,陸源碎屑不斷增加的變化規律。含豐富的化石,為淺湖混和坪沉積,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厚163m。

第一段(D2y1)

上部為灰黑色頁巖、碳質頁巖夾淺黃色薄層粉砂巖,前者發育葉理,後者發育水平層理,在文筆山一帶夾3—5m厚的鮞狀赤鐵礦,Tfe36-42%, 礦層向北品位變低,厚度變薄,逐漸尖滅;中部為淺灰黑、灰黑色薄—中厚層狀細粒石英巖狀砂巖,具波狀層理及楔狀交錯層理;下部為淺灰、灰黑鈣質泥巖、炭質頁巖夾灰黃色撥薄—中層狀細粒石英砂巖、粉砂巖,發育頁理及水平層理。含豐富的化石,為濱湖—淺海—半深海相沉積,該段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厚68m。

(1)縮頭山組(D2S)

為灰白、灰黃色中—厚層狀石英細砂巖,石英呈次稜角狀,發育波狀層理、波狀交錯層理及大型楔狀交錯層理、細層與層面交角約20°。砂巖底沖刷面顯著,具150°和285°兩個方向的槽模構造。地部與下伏地層接觸面起伏不平,面上具有鐵泥質風化殼,局部具鐵質結核或砂質底礫巖,顯示該組與下伏地層坡腳組之間沉積不連續,有間斷,為假整合接觸。含植物Protopteridium minutum 化石,為三角洲相沉積。厚約21m。

1、下統

(1)坡腳組(D1p)

上部為褐黃色薄—中層狀鐵質石英粗粉砂巖與淺灰—灰色含紫色斑狀泥巖、粉砂質泥巖不等厚互層,粉砂巖中發育水平層理及波狀層理,泥巖中含鐵質結核及鐵質團塊;中部為灰色鈣質泥(頁)夾泥灰巖透鏡體,發育水平層理,含有豐富的腕足類、雙殼類、珊瑚類化石;下部為灰、灰黃色粉砂質泥巖與灰黃色薄——中層狀石英細砂巖不等厚互層,前者發育水平層理,後者發育小型交錯層理。屬砂泥坪相沉積,與下伏地層為假整合接觸。後約40—50m。

(2)坡鬆衝組(D1ps)

為鐵紅色含豆狀赤鐵礦砂巖、鐵質砂巖夾白色薄層石英細砂巖,從下至上豆狀赤鐵礦及鐵質含量逐漸減少。在人民橋一帶採到魚化石, 為陸相—近海湖相沉積,該組與下伏地層接觸面起伏不平,具風化殼及鐵質結核,與下伏各組地層為假整合接觸。厚約3—5m。

(五)奧陶系

奧陶系主要分佈於測區的西邊及東邊人民橋一帶,只露出了下統,據其巖性組合、巖相、基本層序等特點分為湯池組、紅石崖組等。

1、紅石崖組(O1h1)

該組據其巖性特點分為上、下兩段

(1)紅石崖組第二段(O1h2)

上部為紫紅、褐黃色薄層—中層狀石英粉—細砂巖夾紫紅色薄層泥巖、灰紫色薄層砂質泥巖,發育包卷構造,並具有大量垂直層面的蟲管分佈;中部為灰褐色、紫紅色中層狀細—中粒長石石英粗粉—細砂巖與紫紅色薄層泥巖互層,夾灰綠色薄層中層粉—細砂巖及黃、紫紅色中層狀含生物碎屑砂巖;下部為灰綠色、黃綠色頁巖夾黃、褐黃色薄—中層含生物碎屑細—中粒砂巖、淺紫色薄層雲母粉砂巖,局部夾褐黃色砂巖透鏡體。底部含筆石,為陸棚—沙泥坪相,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厚128m。

(1)紅石崖組第一段(O1h1)

頂部為灰黃—灰綠色中層狀含磷細中粒石英砂巖夾灰綠色頁巖、含礫粉砂質泥巖、生物碎屑砂巖;上部為灰—灰綠色中層狀細—中粒石英砂巖、灰紫色薄層狀粉砂巖與灰綠色粗粉—細砂巖互層夾紫紅色薄層狀泥巖、灰綠—灰紫色中層狀長石含錳砂巖;中部為紫紅—灰綠色泥巖、薄層狀粉砂巖與灰紫色粉—細砂巖互層,局部夾灰紫色薄層狀含長石粗粉—細砂巖;下部為紫灰、黃、灰綠色頁巖與黃色薄—中層狀含長石石英細—粉砂巖、雜色細粉砂巖互層。俗稱“花布條帶”。(見圖六)含三葉蟲 Psilocephalina kuoi; 雙殼類有Cypricardinia prisca; 腕足類有Sinorthis typica, 遺蹟化石Cruziana sp., 屬於沙泥坪相,與下伏湯池組為整合接觸。厚144m。

2、湯池組(O1t)

上部為灰黃色薄—中層狀細—中粒石英砂巖、含錳砂巖、長石石英砂巖與灰綠色頁巖互層;中部為黃綠色頁巖為主夾咖啡色薄層、透鏡狀含錳質石英粉—細砂巖;下部為灰色、深灰色薄—中層狀含磷長石石英細—粗砂巖與黃綠色頁巖互層。含豐富的生物化石,屬於沙坪—陸棚相沉積。該組與下伏婁山關組的接觸面起伏不平,底部據含礫粗砂巖,為假整合接觸。厚約40m。

(六)寒武系

測區內寒武系主要分佈在西邊,由下至上出露有上、中、下三個統,分為六個組,其中上統保存不全。

1、上統

婁山關組(∈3ls)

該組主要分佈於測區南西山外河一帶。上部為灰色薄層狀含粉砂質灰巖與褐黃色粉砂質泥巖,夾淺灰色薄層狀泥質灰巖;中下部為淺灰—灰色薄—中層狀泥晶灰巖,砂質白雲巖夾多層白雲質礫屑灰巖、鈣質粉砂巖及硅化鮞狀白雲質灰巖;底部為淺灰—灰黃色薄—中層狀泥灰巖、微晶灰巖、石英粉砂巖及粉砂質泥巖夾含鐵質灰巖。生物化石稀少,屬於混合坪沉積,該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26m。

2、中統

寒武系中統分為陡坡寺組、西王廟組兩個組。

(1)西王廟組(∈2x)

中上部為紫紅色、灰黃色、灰綠色薄—中層狀鈣質石英粉砂巖、粉下部為紫色下部為紫色下部為紫色砂巖、局部夾灰色砂質白雲巖透鏡體;下部為紫色薄層狀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泥巖與淺灰色、褐黃色薄層狀粉砂巖、鈣質粉砂巖不等厚層,生物化石稀少,屬於沙泥坪沉積,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9m。

(2)陡坡寺組(∈2d)

上部為淺黃—黃色薄層狀石英粉砂巖、泥巖與粉砂質泥巖互層夾灰色砂質白雲巖透鏡體;中部為灰色厚—塊狀細晶白雲巖夾淺黃色薄層狀粉砂巖;下部為黃綠色、灰綠色泥巖、頁巖夾黃色薄層狀石英粉砂巖。中下部含豐富三葉蟲化石,屬於混合坪沉積,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約60m。

3.下統(∈1)

寒武系下統分為筇竹寺組、滄浪鋪組、龍王廟組共三個組。

(1)龍王廟組(∈1l)

上部為灰色中—厚層狀粉屑細砂屑白雲巖及薄層狀粉砂巖、鈣質泥巖夾硅質巖;中部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砂屑白雲巖;下部為深灰色薄—中層狀粉砂質白雲巖、灰黃色薄層狀白雲質粉砂巖夾黃綠色頁巖及粉砂質含礫屑砂屑白雲巖。含豐富的三葉蟲化石,屬於混合坪沉積,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10—127m。

(2)滄浪鋪組(∈1c)

該組據其巖性特徵特點分為下部關山段與上部烏龍箐段兩個段。

烏龍箐段(∈1c2)

為灰色、黃色頁巖、泥巖夾褐黃色薄層狀石英粉砂巖。該段與下伏關山段接觸面波狀起伏不平,巖性突變,有沉積間斷。含三葉蟲化石、腕足化石,屬陸棚相沉積。厚57m。

關山段(∈1c1)

為灰—灰褐色厚—快狀細砂巖、石英細砂巖,發育大型楔狀交錯層理、板狀交錯層理、斜層理。中上部夾少量薄層狀細粒石英砂巖及含泥質角礫粗砂巖,風化後常形成空洞。頂部具約1m灰白、灰黃厚層狀含礫粗砂巖。生物化石稀少,屬於河口三角洲沉積,該段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79 m。

(3)筇竹寺組(∈1q)

該組據其巖性特點分為下部八道彎段與上部玉案山段兩個段。

玉案山段(∈1q2)

為灰褐—灰黃色頁巖夾薑黃色薄層狀粉沙巖、粉沙質泥巖,中部夾灰黃色白雲質粉沙巖及少量灰黃色細粒長石砂巖。含豐富三葉蟲化石。據其巖石組合及生物化石特徵屬陸棚相沉積,該段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厚85m。

八道彎(∈1q1)

下部為黑色薄層狀石英粉砂巖夾頁巖;中部為灰黃色石英粉砂巖,具順層蟲管構造(見圖二)上部為黑色薄層碳質泥巖,含少量三葉蟲Mianxiandiscus sp.;古介形蟲Kunmingelladouvillei等生物化石。據巖石組合及生物化石特徵屬滯流海沉積,厚50.64m。

該段地層與下伏燈影組第三段的接觸面上具紫灰色鐵質細砂巖、皮殼狀褐鐵礦細脈及含礫層,與下伏地層為假整合接觸。

(七)震旦系

僅出露上統燈影組的二、三段,主要分佈於測區北西角的吉家村—永吉村一帶,各段巖石組合特徵如下:

1. 燈影組第三段(Z2d3)

中、下部為灰黃—褐黃色薄層狀粉砂巖、石英粉砂巖,發育水平層理、微波狀層理,偶見膠磷礦結核,具球形風化;底部為深灰色膠磷礦中—粗粒硅質砂巖、粉砂巖,具粒序層理,層面上見小殼化石;上部在吉家村一帶有出露,為黃灰色薄層狀含海綠石石英粉砂巖,偶見膠磷礦結核,發育水平層理,含豐富的小殼化石;據其巖石組合及生物化石特徵屬陸棚近賓相沉積,本段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面呈波狀起伏,接觸面上見1—2mm厚的褐鐵礦分佈,顯然該接觸面為一沉積間斷面。厚35—71m。

2燈影組第二段(Z2d2)

中上部為淺灰—灰色夾淺肉紅色中厚層狀與塊狀粉晶白雲巖不等厚互層,下部夾少量薄層狀灰黃色粉砂質泥巖,上部偶夾灰白色薄層狀硅質巖及礫屑白雲巖;白雲巖發育水平微紋理及波狀微層理,局部具縫合線構造。總體上:由下至上以灰色、淺肉紅色為主變為以灰色為主,硅質含量由無至含少量硅質團塊至夾硅質條帶的變化特點。含藻類化石。總體表現為碳酸鹽台地相沉積,測區內未見底,厚度大於300m。

三、構造

實習區位於楊子準地台邊緣,康滇地軸(川滇台背斜)南段東側,川滇台拱之武定斷凹南部。構造總體呈NE—SW向,褶皺構造多為平緩開闊,斷裂構造主要有獅山大斷層,斷層附近地層直立、倒轉或成倒轉褶皺,測區內的主要構造分述如下。

(一) 褶皺構造

測區內的褶皺主要有武定向斜、永吉村傾伏背斜、花果山向斜、大寨子—沙外河背斜、木果甸背斜、石龍節背斜、後衝向斜等,各褶皺特點如下:

1. 武定向斜

該向斜南起高家村,經武定黨校、三家村、鮑家村等地,於白龍井以北被第四系掩蓋。軸線呈NE—SW延伸,長約5千米,核部為J2sl2 地層;NW翼為T3s、J1sl1組成,由於受斷層的影響,地層產狀不穩定,NE為125°∠40°,中部產狀較陡,為130°∠75°,SW地層倒轉,產狀為310°∠75°;SE翼由T3s、J1sl組成,產狀緩而穩定,為300°∠26°。總體具有北西翼地層產狀陡而變化大,南東翼地層產狀緩穩定,軸面向北西傾斜,產狀為310°∠42°,樞紐南西近於水平,向北東揚起;南西端被斷層破壞,北東端呈渾圓狀,為一歪揚起向斜。

2. 永吉村傾伏背斜

該背斜南西起於永吉村以南,經段家墳、硝洞等地,北東止於大村以北,軸線呈NE—SW延伸,長約3千米。背斜南西兩面端被侵入的輝綠巖體破壞,核部為∈2x地層;兩翼為∈3ls、O1t、O1h等地層組成,NW翼產狀為318—325°∠35—50°,SE翼產狀為132°∠22—31°。總體是北西翼較陡,南東翼較緩,軸面產狀為158°∠54°,NE轉折端呈箱狀,SW轉折端被斷層及輝綠巖體所破壞而不明瞭,該背斜為一斜歪水平背斜。

3.

大寨子—沙外河背斜

該背斜北起高家村以西,經沙外河向南延到測區以外,軸跡近南北向,實習區內長約2千米。核部為C1l地層,溝谷中部分被Q所掩蓋;西翼出露∈1d、∈2x、∈3ls、O1t、O1h等地層,被一條近SN向的斷層所錯移,產狀282°∠50—55°;東翼出露了∈2x、T3s、J1xl等地層,被一條近SN向斷層破壞,產狀77°∠45°;軸面近於直立,樞紐向N傾伏,轉折端呈圓弧形,為一直立傾伏褶皺。

4. 木果甸背斜

該斜西起人民橋以西,經木果甸向東延到實習區以外,軸跡近東西向,實習區內長約2千米。核部出露O1t地層,絕大部分被Q所掩蓋;南、北兩翼均為O1h、D1p、D2y等地層依次對稱重複出現,N翼產狀340°∠16—18°,S翼產狀190°∠15—20°;軸面近於直立,樞紐向西傾伏,為一直立傾伏背斜。

5. 後衝向斜

該向斜北起大石頭房,向南經後衝延到實習區以外,軸跡SN向,長約3千米。核部為J2sl1地層,兩翼均為T3s—J1sl地層,產狀大致相等,傾角8—20°,長寬大致相等,為一構造盆地。

總之,實習區內以北東向褶皺為主,西邊的褶皺教緊閉,東邊的褶皺較開闊,主要為燕山期構造運動所形成。

(二) 斷層構造

實習區內的斷層主要有獅山斷層、鹽臼灣—高家村斷層、香水莊—現家莊斷層等三條斷層,各斷層特徵如下。

1. 獅山斷層

該斷層在實習區內經過永吉村—人民渡一線,實習區長約5.5千米,斷層走向NE—SW,傾向NW,斷面產狀300—315°∠45—80°。上盤(NW盤)以Z2d 2—∈1c地層為主,形成單斜或開闊褶皺;下盤(SE盤)出露∈2x—T3s的地層,斷層帶附近地層強烈揉皺、直立或倒轉;斷層經過處在地貌上形成陡坎或負地形,斷層帶寬數米至兩百米,發育構造角礫巖,沿斷層帶除了華力西期輝綠巖脈侵入外,還有少量燕山期基性巖脈侵入。該斷層形成於加里東期,表現西升東降形成武定盆地,成為華力西期基性巖漿侵入的通道或填充場所,燕山期—喜山期則表現為NW盤向SE盤高角度逆衝,對早期構造造成較大的改造或破壞,使武定向斜NW翼地層直立、甚至倒轉。該斷層為一區域性的逆斷層,對沉積環境、巖相古地理、巖漿活動、成礦作用及區域構造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 鹽臼灣—高家村斷層

該斷層在實習區內北至鹽臼灣與獅山斷層相交,南經高家村延伸到實習區外,實習區內長約4千米,斷層走向近南北,斷層面產狀270°∠41°,西盤(上盤)為∈1d—O1h地層,東盤(下盤)為∈2x、T3s、J1xl等地層,斷層與地層同向傾,斷層傾角大於地層傾角,上盤地層較老是上升盤,下盤地層較新是下降盤,所以該斷層為一走向逆斷層。

3. 香水莊—現家莊斷層

該斷層經過香水莊—現家莊向北延到實習區外,至香水莊南被第四系掩蓋,斷層走向NE—SW,傾向NW,傾角不清,上盤(NW盤)為O1t—T3s地層,下盤(SE盤)為O1t—D2y地層,香水莊以北輝綠巖脈沿斷層侵入,為一走向逆斷層。

總之,實習區內斷層不甚發育,以NE—SW向為主。

四、地貌武定縣位於滇中高原北部,處在康滇台軸和昆明凹陷之間。在金沙江斷陷影響下,地勢東西兩側及西南部高,北部較低;西南部高原面保持較為完整,中北部受勐果河深切割,地形破碎,形成高山峽谷,峽谷海拔均在1000米以下;全縣最低點為新民村大沙地,海拔862米;最高點白龍會山,海拔2956米;兩地均在己衣鄉,相距18公里,相對高差2094米。三台山山脈貫穿全境,它組成了地貌的骨架。全縣地貌分為四區:東部山原區,西部山原區,北部河谷區,南部高原區。受構造影響,山脈走向多呈南北及東北——西南走向。

五、巖漿巖

實習區內主要為基性的淺成侵入巖輝綠巖體,有獅子山巖體、永吉村巖體、白邑村巖體、大奕波巖體、馬豆溝巖體等五個巖體,各巖體特徵簡述如下:

(一) 獅子山巖體(黑雲輝綠巖)

該巖體在獅子山和尚莊一帶侵入於燈影組的白雲巖中,巖體順層侵入,與圍巖產狀一致,接觸面平緩,實習區內出露面積約1平方千米,為一巖體。巖體相帶變化特徵,由邊緣至中心。冷凝邊:厚3—10釐米,為灰黑色緻密塊狀輝綠巖,顯微晶質結構,礦物呈雛晶狀;邊緣帶:厚40釐米,為灰黑色塊狀微粒含黑雲輝綠巖,礦物粒徑小於0.25mm;中心帶:為深灰色塊狀細粒黑雲輝綠巖(粒徑0.25—1.25mm )中—細粒輝綠巖。巖體與圍巖接觸帶普遍具圍巖蝕變,外接觸帶有大理巖化、蛇紋石化,局部石棉化(可形成石棉礦)滑石化;內接觸帶:以鈉黝簾石化為主、次為次閃石化、綠泥石化、伊丁石化等。熱液蝕變為較弱的硅化。

(二) 永吉村巖體(正長輝長輝綠玢巖)

該巖體在永吉村一帶侵入於西王廟組、婁山關組、湯池組、紅石崖組的地層中。巖體呈NE—SW向延伸,在實習區長約5千米,寬200—300米,為一巖體。巖體相帶變化不明顯,塊狀構造,以輝長輝綠構造為主,局部見似斑狀構造、二長構造。巖體與圍巖接觸帶普遍具圍巖蝕變,外接觸帶為大理巖化、蛇紋石化、角巖化;內接觸帶:為粘土化、次閃石化。

(三) 白邑村巖體(石英輝綠巖)

該巖體在白邑一帶侵入於紅石崖組、坡鬆衝組、坡腳組、魚子甸組等地層中。巖體呈NE—SW向延伸,在實習區長約9千米,寬200—500米,為一巖體。巖體相帶變化不明顯,塊狀構造,以輝綠結構為主。巖體與圍巖外接觸帶具角巖化。

(四) 大奕波巖體(輝長輝綠巖)

該巖體在大奕波一帶侵入於魚子甸組地層中,呈一不規則橢圓形,與圍巖接觸面傾角70—80度,出露面積不到1平方千米,為一巖體。巖體相帶變化不明顯,塊狀構造,以細粒結構為主,粒徑小於1mm。具輝長輝綠結構,外接觸帶具角巖化、硅化;內接觸帶具泥化、綠泥石化、次閃石化。

(五) 馬豆溝巖體(輝綠巖)

該巖體在馬豆溝一帶侵入於魚子甸組地層中,呈一長紡錘形,長軸方向145—325度,約2.5千米,寬0.2—0.6千米,出露面積約1平方千米,為一巖株。巖體相帶變化不明顯,快狀構造,以細粒結構為主,輝綠結構,接觸帶具綠泥石化、次閃石化。

總之,實習區內的輝綠巖絕大部分是華力西期形成的,只有鹽臼灣中生代舍資組中的輝綠巖株是燕山期形成的。巖體主要以淺成的巖株、巖脈、巖牀等產狀產出。

六、礦產資源

測區內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棉礦、赤鐵礦、鈦鐵砂礦、磷礦、建築材料及水資源等。各礦產礦點簡述如下:

(一)金屬礦產

1、鐵礦

(1)鮞狀赤鐵礦

測區內芭蕉箐—文筆山一帶中的泥盆統魚子甸第一段夾有兩層沉積型鮞狀赤鐵礦,礦體向西傾,傾角在10—15°,產於單斜構造內,礦體長4km,寬1.5—3.5Km,東厚(4—6m)西薄(1—2m),平均品位TF43.8%,儲量達870萬噸。

(2)鈦鐵砂礦

測區內共有太鐵砂礦7處。所有太鐵砂礦均為富含鈦鐵礦的輝綠巖經風化後在地表太鐵砂富集而形成的風化型太鐵砂礦牀。

(二)非金屬礦產

1、石棉礦

該礦點位於獅子山向斜北側及東側,產於獅子山黑雲輝綠巖體與Z2d2的白雲質灰巖外接觸帶中,近礦圍巖普遍具大理巖化、蛇紋石化、硅化、滑石化等圍巖蝕變,礦體受層間裂隙控制,與地層產狀一致,產狀290∠4—12。有三個礦體,長300—480m,延深200—300m,厚0.12—1.5m。石棉呈單式脈、網脈、複試脈,以蛇紋石石棉為主,少量滑石、方解石。儲量達1.4129萬噸,為接觸交代型蛇紋石石石棉礦牀。

2、磷礦

在烏龍硐—吉家村一帶,震旦系燈影組第三段的含磷砂巖夾磷塊巖,長約7km,平均厚0.61m,平均品位P2O522.31%,屬於沉積型磷塊巖礦牀。

3、建築材料

(1)砂巖

測區內滄浪鋪組關山段的砂巖、縮頭山組的砂巖、上祿豐組下段的砂巖等,在人民橋、後衝、灑普山、獅山等地都有分佈,可用作建築材料、裝飾板材,其中位於木果甸的縮頭山組石英砂巖中的SiO2含量在95.06—95.74%,可用作硅石礦。1

(2)石灰巖礦

測區內共有兩個大型的石灰巖礦採石場。一個產於文筆山單斜的魚子甸組第二段中的隱晶—細晶石灰巖,長600—700m,厚約4m,屬於沉積型石灰巖礦牀;另一個位於沙朗村村南800m處,產於寒武系中統的陡坡寺組中的細晶灰質白雲巖,開採出露面厚約15—20m。

  水文地質實習心得體會

一、地下水賦存條件與分佈規律

測區內的地下水資源比較貧乏,主要含水層有:

(1).第四系河流衝擊層,主要右由礫石、砂、砂質粘土所組成,厚0——20米,賦存於鬆散巖類孔隙水,富水性中等。主要分佈於武定盆地中部的菜園河兩岸,其下伏基巖為T3s、J1xl、J2sl1、J2sl2等地層的紫紅色泥巖夾灰綠、灰黃色粉-細砂巖,為隔水層。根據民井測量的潛水位,潛水的流向為由M07、M05、M04向M01、M06、M02、M03方向流動。

補給方式主要為大氣降水,水庫灌溉耕地水及少部分基巖裂隙水。

(2).侏羅系中統上祿豐組下段底部石英砂巖層,賦存碎屑巖類裂隙空隙水,富水性中等。在石頭房、後衝一帶,T3s、J1xl、J2sl1、J2sl2地層構成開闊的、長寬大致相等的向斜構造(即後衝向斜)。向斜的核部J2sl2為,兩翼分別為T3s、J1xl地層。

該石英砂巖含水層位於J2sl1下部,厚約20—50米不等裂隙發育,其下伏為J1xl紫紅色泥巖,上覆為J2sl1上部紫紅色泥巖,上下均為隔水層,此含水層具有承壓含水層性質。

補給方式主要為大氣降水,沿裸露的含水層砂巖裂隙滲入往向斜核部徑流彙集,再由地勢較低的砂巖裂隙中流出。例如在喜雀窩的Q1流量為4.8L/S。

該含水層出露於盆地南部石頭房及盆地西部的三家村、百龍阱一帶。

在三家村、白龍井一帶,是武定盆地,核部為J2Sl2地層,地層兩翼分別為T3S、J1Xl、J2sL1地層,受到近南北向新莊灣一高家村斷層的破壞,在斷層測面產生了透水裂隙,含水層中的裂隙水可能沿斷層透水裂隙排入潛水或地勢較低的菜園河。

(3).泥盆系中統魚子甸組第二段的巖溶水。出露於實習區東部的龍潭村-趙家莊一帶。巖性組合為灰巖、白雲質灰巖、泥灰巖、粉砂巖,厚164米,為單斜構造,傾向西,傾角10°以下,近似水平。

下伏地層為D2y1,為灰黑色頁巖夾粉砂巖,為隔水層。該巖溶含水層,絕大部分裸露,僅局部有D2y3紫紅灰綠色泥巖,灰褐色砂巖覆蓋。該層厚度大,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由巖溶滲出,內部各層的溶蝕強度不等,但均可連通,在底部形成裂隙管道流。至山坡地帶受第四系阻擋,從溶隙中流出。Q2流量為1.25 L/S.,Q3 為2.58 L/S另外,在趙家莊水庫庫底有數處泉點補給水庫。

二、地下水類別與含水層組(如表所示)

孔隙水

裂隙水

巖溶水

包氣帶水

土壤水

局部粘性土隔水層上季節性存在重力水(上層滯水)過路及懸留毛細水及重力水

裂隙巖層淺部季節性存在的重力水及毛細水

裸露巖溶化巖層上部巖溶通道中季節性存在的重力水

潛水

各類鬆散沉積物淺部的水

裸露地表的各類裂隙巖層中的水

裸露於地表的巖溶化巖層中的水

承壓水

山間盆地及平原鬆散沉積物深部的水

組成構造盆地、向斜構造或單斜斷塊的被掩覆的各類裂隙巖層中的水

組成構造盆地、向斜構造或單斜斷塊的被掩覆的巖溶化巖層中的水

(1)鬆散巖類空隙水

實習區鬆散巖類空隙水是指賦存於第四系鬆散堆積層中的地下水,主要分佈於武定盆地。由於測區內新構造運動強烈,自然、地理環境多變,致使第四系巖性、巖相以及厚度變化大。泉點成因類型主要以坡積、沖積等未固結疏鬆的礫、砂、砂質粘土為主的孔隙水呈滲流或股流出露,泉點流量1.8—2L/S。

(2)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

實習區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主要賦存於侏羅系與石炭系的泥巖夾細砂巖、是石英砂巖層,該含水層富水性為貧乏一中等,主要位於實習區的南部的J2Sl1及實習區東南部的D2y2,地表風化強烈,巖石破碎成塊體,粒度小。泉點流量1.5—3L/S(為孔隙水滲流出露)。

(3)碳酸鹽巖裂隙巖溶水

實習區碳酸鹽巖裂隙巖溶水主要賦存於寒武系的灰巖與粉砂質泥巖互層中。該含水層富水性為貧乏-中等,含水層主要位於新莊灣-高家村斷層的兩側及韓家村北部,出露面積較小,地表風化強烈,巖石較破碎,巖溶水隨落水洞流出。

(4)基巖裂隙水

實習區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於輝綠巖中,含水層位於區西北部、東南部及中部含水層富水性中等。含水層大面積出露,在實習區西北部風化強烈,輝綠巖呈砂狀。

測區內地下水的類別有:孔隙型——潛水;風化裂隙水;巖溶水。各類別的地下水分別敍述如下:

(一)孔隙型——潛水

此種類型的地下水主要分佈於第四系鬆散堆積物中。此外,在喜鵲窩發現的`泉點(Q1)是出露於J2sl1地層中,是J2sl1的風化產物中所存留的水。

(二)裂隙水

測區內出現的裂隙水主要是風化裂隙水。在大以波出露的井點(M05)所含的水就是來源於輝綠巖體()的風化裂隙水。

(三)巖溶水

測區內最主要的水源就是儲存於灰巖中的巖溶水。

三、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3.1地下水的補給

根據地下水的循環特點,補給區主要分佈於實習區的西部、東部高海拔地區及北部的輝綠巖區,水位埋深>40米。實習區屬高原季風温涼氣候,年平均氣温15°左右,氣候乾濕季節明顯,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垂向深入補給地下水,另外還有單元地段的測向補給,河流的入滲補給。

地下水的垂向補給:實習區碎屑巖分佈區,影響垂向滲入補給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貌及裂隙發育程度。西部及東部的碎屑巖分佈區巖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帶較厚,利於大氣降水沿裂隙下滲補給地下水。碳酸巖分佈區在補給區垂直巖溶貫入為主要形式,徑流區則沿溶隙垂向滲入。

地下水的測向補給主要有兩種形式:測向補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指地表水沿裂隙補給含水層;二是人工渠道,農田水以間接的方式測向補給。

3.2地下水的徑流

實習區受地質構造、地貌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地下水總體流向為向實習區中部徑流。徑流特點為:地下水補給條件良好,一般徑流途徑教遠;徑流方式以巖溶流,裂隙流為主,地下水循環交替強烈,局部地下水徑流方向受構造、地貌條件控制,為沿構造和巖層走向的縱向流水動力特徵為緩變、流,部分為急變流。

3.3地下水的排泄

實習區地下水的以水平排泄為主,其排泄受地形、地貌的影響。由補給、徑流區向排泄區運移,在低窪的河谷、盆地邊緣排泄。以實習區泉點出露地貌位置來看,各類型地下水排泄與地貌的關係密切。孔隙水集中在盆地中排泄;裂隙水在溝谷、陡坡、低窪處排泄;巖溶水在盆地、窪地邊緣,谷地及山坡、山腳排泄。從地形不同高程和泉點排泄量分析,實習區1710-1750米為主要排泄區。

測區內水的補給來源有: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地表水體入滲補給、越流補給。

四、地下水動態與均衡

4.1地下水動態因素:

氣象因素:

實習區6-10月為雨季,降水顯著增多,地下水位逐漸升高,補給量大於排泄量。11-5月為旱季,降水較少,地下水位逐漸降低,補給量小於排泄量。

水文因素:

雨季菜園河的水量增大,水量補給使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層水位上漲明顯,遠離菜園河的裂隙、巖溶水含水層補給水位上漲不明顯。旱季,河水補給使第四系空隙水含水層上漲不明顯。

地質因素:

第四系鬆散巖類孔隙水埋藏較深,降水對第四系含水層影響不大,孔隙水與巖溶水同樣埋藏相對較厚,降水對其影響也不大。

此外,人為活動也影響着地下水的動態,人類活動通過加強新的補給來源或新的排泄去路而改變地下水的天然動態,在測區內因工業不發達,以農業為主,當地居民對農作物的大量灌溉,會使地下水位抬高,影響地下水動態平衡。

4.2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均衡收入(A)一般包括:大氣降水量(X)地表水流入量(Y1)地下水流入量(W1)水汽凝結量(Z1);支出量(B)一般包括:地表水流出量(Y2)地下水流出量(W2)蒸發量(Z2)。均衡期水的儲量變化為△W,則水均衡方程式為:

A- B=△W

即: (X+Y1+W1+Z1)—(Y2+W2+Z2)=△w

第四章 測區地下水資源定性評價

一、地下水儲量及富水塊段分析

實習區地下水資源貧乏,內有水庫,可供武定人們使用。

實習區可劃分為兩個富水塊段:

趙家莊富水塊段:位於趙家莊水庫一帶,面積約1.7平方公里,含水層為泥灰巖、泥巖、白雲巖,北東-南西展布。該富水塊段接受大氣降水補給,水庫補給及地下水分水嶺的補給,區內孔隙發育,富水均勻,隨季節性變化不大。

二、地下水資源評價

實習區Q1、Q3、Q4、Q5 號泉(位於喜鵲窩附近)水質較好,泉甘甜可口,可直接飲用。Q2號泉水質均較差。民井、溝流中的水也不可直接飲用,多用於灌溉農田。實習區最南端的水庫中的水不可直接飲用,多用於旱季灌溉農田。趙家莊水質較好,可供武定縣人們直接使用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在短暫的地質實習內和通過野外調查蒐集有關資料,讓我對野外地質工作有了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對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個直接的瞭解。該地區總結為以下三點:

1、實習區地層出露較好,巖層較完整,地下水含水層出露較明顯,主要排泄區集中在第四系鬆散沉積物邊緣。雨季武定居民飲用水多為第四系鬆散巖類空隙水,旱季飲用及農業灌溉多為趙家莊水庫提供。地下水分水嶺分佈於東部與西部的高山地帶,向西部與東部徑流,沿排泄區進行排泄。實習區地下水資源貧乏,河流較少,主要補給為大氣降水。

2、測區主要的賦水類型:空隙水、裂隙水、巖溶水。

3、實習區內主要有第四系、侏羅系、三疊系、泥盆系、奧陶系、寒武系、震旦系七個地層出露。

4、實習區主要構造有斷層及褶皺,構造總體是北東-南西向,褶皺構造多為平緩開闊。斷裂構造主要有獅山大斷層,斷層附近地層直立、倒轉形成倒轉褶皺。

三、建議

本次實習總體來説是可以的,實習環境良好,業餘活動豐富。但有些地方還是略有不足。如:

1、 本人認為指導老師可以再多,一組應多指定幾個指導老師。

2、 野外實習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以及地形、環境的影響,尋找一種更好的方法指導學生實習。

3、 實習時間較倉促希望以後有更多時間能夠較深入的認習區的地質構造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zc/wenshu/17jy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