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演講與口才 >

有關陶校長的演講教學反思

有關陶校長的演講教學反思

《陶校長的演講》,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講稿!下面我們來看看有關陶校長的演講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借鑑。

有關陶校長的演講教學反思

  有關陶校長的演講教學反思1

本文是我國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講稿,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個方面問一問自己,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文章言真意切,充分體現了老一輩教育家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

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演講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覺陌生(連第一自然段從哪裏開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課時教學時,就向學生講授了演講稿的特點:真實性和鼓動性,內容貼近生活;必須講真話,帶有強烈的情感;語言規範,明白易懂,重視口語化;在正文前。要有稱呼,正文有層次,結束時一般有祝語。這樣説後,學生很快就理清了自然段。

課文條理清晰,重點部分的語言形式基本雷同,於是,我請學生按照“問什麼,為什麼,提出希望”,把每一問分成三層。學生邊讀書邊分層,很容易就做到了。採用“教”—“扶”—“放”的方法來學習這邊文章。

整個合作探究環節都不是什麼難事兒。學生因為先前已經分了層,對幾個自然段的語言形式感覺很清晰。所以,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一切都挺順利的。

但是,課堂感覺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回答正確率太高,可回答問題的含金量感覺太低。

後來,我採用請同學上台來演講的方式來體會演講者的特點,並上台來説,有的是讀課文,最重要的是複述課文的`內容,課堂氣氛開始活躍,同學們紛紛舉手,有的是自己敢於挑戰自己,鍛鍊自己。

課後思考:

如果單純的上這篇課文,可能是文章的結構太清晰了,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讓課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順理成章的課堂更看不出學生的智力差異。而讓學生真正的調動起積極性,參與進來,還是要花費一番心思,組織好的學生之前這種方式太少了,以至於有很多的同學還是不敢走出這一步,有的走出了,但是上講台以後,不知道説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以後有機會一定多多給他們創造機會鍛鍊自己。

  有關陶校長的演講教學反思2

《陶校長的演講》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講稿,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個方面問一問自己,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演講稿言真意切,充分體現了老一輩教育家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

學生因為是初次學習演講稿,所以有一種好奇和新鮮感,教學還算是比較順利的。

第二段是本文的重點。“四問”結構相似,都是以“問的什麼——為什麼要問——希望怎麼辦”的形式出現的,教學時,我採用了“教”(導讀“問身體”一段)——“扶”(導學“問學問”一段)——“放”(自學“問工作、問道德”兩段)的方法,努力地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當然學生對於一些語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一些鮮活實例,效果還不錯。比如陶校長認為:“健康是生命之本。”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一篇課文《微笑着承受一切》,從而知道桑蘭受傷之後,就無法參加比賽為國爭光,就無法享受平常人可以享受的生活;再聯繫學校的黃老師,因為出了車禍,成為了一個植物人,再也無法站在三尺講台上為學生講課,無法看到我們這個美好的世界,無法享受天倫之樂……舉這樣的例子,學生不但容易理解課文,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辜負陶校長的殷切希望,讓演講的精神真正落實到學生的行動中去呢?我要求學生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從今天開始,就這樣“每天四問”,及時記載完成情況,當然提醒學生要實事求是,説真話。總之,要努力像陶校長所説的,學做“真人”。

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有的教學環節講解的不夠深入;整堂課出現了前鬆後緊的情況。

  有關陶校長的演講教學反思3

這堂課教學設計時,自我感覺比較紮實,但是心裏總是忐忑不安,總覺得對學情沒有底。很巧,教研室的沈老師來校檢查開學工作,邀請他聽了我的課。課後,在和他的交流中,有了一些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環節是:

1.檢查預習,聽寫詞語。我重點抓住難記易錯的詞語“鍛鍊”“鞭策”“道德”,主要滲透從詞義入手以及編順口溜記憶字形的方法。

2.從課後問題入手幫助學生掌握抓住重點句子(中心句、總結句)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3.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方法指導比較到位。

更多的是存在的問題:

1.對學生的基礎能力估計不足。課上訓練複述是一個難點,但是學生就是不願上來,有點束手無策,結果不了了之,改為朗讀了。沒有達成語言訓練的目標。

2.教學節奏前鬆後緊,重點句子的理解沒有完成。前面檢查預習的環節可以緊湊些。學生能夠掌握的可以不教。

3.最重要的一點,在與沈教研的交流中,我恍然大悟:我們所有的教學目標應該具體指向學生,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把課堂當成自己表演的舞台。

這堂課的一些環節我沒有基於學生的學情展開教學:

a從課後習題5入手,整體把握演講稿主要內容時,有學生圈畫了2——5自然段中表示原因的句子。發現這個問題後,我沒有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掌握抓住中心句的方法。為什麼沒有展開教學呢?因為我想的是完成教學設計。

b“第一問”教學中,我採用引讀的方式不着痕跡地“告訴”學生這一段有四層意思。為什麼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一下:這一自然段有哪四層意思呢?是我不相信學生有這個能力,又怕這樣的“思考”會影響我教學的進程!

c學生複述“第一問”確實難度很大,為什麼沒有紮紮實實地進行下去呢?因為事先設計的教學任務來不及完成了!突然間明白:我們平時的教學其實都在做着“一相情願”的事情,眼睛裏完全沒有學生這個“人”。教學觀的改變真不是嘴上説説,心裏想想就能真正落到實處的!但是,真正改變我們的教學觀,更需要我們有鑽研的精神,要研究課標,研究學生,研究教材,明確學生需要學習什麼,怎樣才能幫助他們“學會閲讀”。我們的語文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koucai/l5nd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