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1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説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應是守成期,順X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藴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藴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X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2

我們所讀到的《儒家經典語錄讀本》是一本闡述《論語》精髓的書。《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後)。《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為儒家經典,後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

我讀到其中的一句頗有感觸:

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於孝道,在論語裏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孝道也佔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裏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了”、什麼“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不知你發現沒有:中國古語説“父慈子孝”,為什麼在論語裏,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啊。為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須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説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二十四、五歲了,為人妻,為人母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得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認為和同齡的孩子一樣長大了,做事不再喜歡和父母商量,獨斷獨行,一旦被父母發現他們會極力反對,那時的我正處在叛逆期,誰的話也聽不進去,認為父母在和自己做對,現在想想那時的想法是那麼的愚蠢。現在的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思想觀念日益成熟起來,這時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有一天,朋友無意中説起為父母過生日的事,我才頓時發現,原來每年我的`生日父母都記得給我過,而他們的生日是哪天我都不知道。檢討一下吧,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麼呢?因為“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説費話,子女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論語裏説,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3

又一個暑假到了,學位領導為了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水平,擴大知識面,佈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讀《論語》,寫寫自己的心得。買到書後,起初還讀不進去,但讀着讀着,有些語句讓我受益匪淺。

《論語》它是儒家經典、道德典範、國學瑰寶。《論語》,流傳2500多年,不僅影響着我們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時代的我們。它是聖人之言,雖説一度被人拋棄,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麼的偉大,同時也體現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學習、工作、孝道、對朋友、對同事、如何為政、道德修養等等。其中流傳下來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還站在國人的心中。

讀《論語》後,悟出有關教育、學習、孝道、擇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

孔子作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着“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説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恆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説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範。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為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如果這五點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學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重視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孔子的這些見解並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變色,它時時鞭策着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聰明的,不聰明的;聽話的,不聽話的,都是那麼的有用。回味起來,還是那麼的有味道。

二、學習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論語》在學習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四則。前一則是説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第二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第三則告訴我們只知道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知道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神思疲殆;第四則告訴我們什麼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聰明的態度呀!”這四句話雖然出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學習中,更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千年的實踐證明,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的人,通常沒有什麼好的結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奮好學、不恥下問、謙虛誠懇的人,才換得了一鳴驚人、學富五車的實績,造就了許多偉人。 除此之外,學習中還要思考,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論聯繫實際,才能把你所學的知識放到最大,坐在那兒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奮換來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太對了,尤其是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在上課傳授知識過程中,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知道的必定會傾囊相助,然而對於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稜兩可的時候,就不能不懂裝懂,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解答,這不是我們每個教師所樂見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事父母,幾誎,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等。這幾句都是為人子女應如何孝敬父母的。為人子婦,必須盡孝,必須學習父輩的優點,遵從父輩的正確指導。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確,故子女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這是應該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百依百順,這就成了愚孝。孔子説“事父母”,要“幾誎”可見孔子並不主張愚孝,父母有過失,子女要提出意見。但侍奉父母應該注意後輩的身份,即便有錯,也切忌直言規勸。也就是説,要講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規勸的話沒被採納,也不能生氣表現在臉上,這樣他們也會在你的行動上感受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掉;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是不會冒犯長輩和上司的。確實,應該孝悌第一,才學第二,為什麼説德才兼備呢,因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一則讓我很感動,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不管是落後還是發達,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外,都還是相通的!無論遊子去到哪裏,都要讓父母知道,不讓其惦記掛心,讓父母平安,有質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無私的愛心把子女教養成人,子女理應孝敬父母,對父母的愛給予回報。孝道作為一種美德是永遠有會過時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為上的孝。作為人子,在感情上,隨着父母的逐漸衰老,對於老人的年齡應時時記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應對父母悉心照料。“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的年齡多了一歲,壽又添了一歲而高興;但同時又害怕,因為父母年歲越高,距離人生的終點越近,為兒女與父母相處行孝的時間也越短,所有就有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了。也許只有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才會深深地體會得到。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呢?在平時多做些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時,為他們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温馨的祝福,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但父母聽來,心裏卻是暖暖的。這點我們中國人相對於外國人做的就不夠,那種“我愛你,爸爸,媽媽!”最簡單的話是很難説出口的,這點我們應該向外國人學習。這樣才能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四、擇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親屬之外,還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沒有朋友,這説明你的內心是黑暗的,是孤獨的,你將不會被這個社會所容納,你將受到別人的鄙視。俗話説得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面牆。”這句話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經歷之後給後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清楚地給我們歸納出了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益,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種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誠信的人。三是博學多聞的人。損友也有三種:諂媚逢迎的人,態度偽善的人,誇誇其談的人。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要做到時時事事與人與已都滿意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我們結交好的朋友,從中收益,不斷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無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與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覺得這句話有點牽強,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麼誰跟你交朋友呢?!每個人都有長處,哪怕一點點,取長補短是正確的。當然,交友勿爛——要有底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擔心人家不瞭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確實,一是要儘可能瞭解和理解、寬容別人,因為每個人的出生、成長環境都不同,所以行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總想着別人的問題和錯誤,多想自己做好沒有,做到最好沒有,自己做好了,別人自然會看到、知道和感覺到,別人也自然會努力做好了。

總之,《論語》從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徵,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系統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的思想精神。我們作為一名教育者,不斷地深入研究學習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偉大思想,並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以培養出更優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4

最近,我讀了不得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下午,閒着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同悦)乎?意思是説學習以後,能在必須的時候温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就應做到的。

在學校,老師每一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温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週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週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説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X,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説乎了。

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它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哲X。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5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人就應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説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説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甯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裏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這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們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所能給了孩子一切,讓孩子覺得X解別人的關愛是X所當然的事情,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而愛的缺失,不僅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羣眾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覆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就應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

《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持續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X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樣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夠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説: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並不依靠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説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為君子務必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説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決定力,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夠明白什麼是自己就應堅持的,什麼是能夠包容的,什麼是就應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狀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職責,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藉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奮發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這些精神層面的生活以外,孔子還很關注人們日常的行為。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對玩的態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遊戲。在志於道、依於仁的同時,他也不忘遊於藝,當他閒居在家時,一改在朝中謹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鬆自然。當看到別人飽食終日,他便勸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動。總之,生活的快樂總是能夠自己尋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就應是單一的。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6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X。《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裏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藴涵的道X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X,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弟子問孔子説: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就應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説,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裏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説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説的仁,我們這天説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前問過老師説: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説: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己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説: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説,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説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這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裏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就應對我個性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説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着。你怎樣樣能夠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後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説,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能夠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保密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説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必須好嗎孔子説: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7

國學講堂帶領大家重温儒家經典《論語》,讓我們再次感受到至聖先師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再次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風采,再次認識到經典作品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作為流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收集整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扛鼎之作。其內容精華很多,意藴深長,但也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及wg時期受到批判。今天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部經典,應該採取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態度來看,採取拿來主義的做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論語》的絕度部分內容光彩奪目,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和永恆的指導意義,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

作為教師,孔子是我們的人生楷模。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靈動的,是多元和發展的,他能夠做到以人為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還能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把書本知識的學習和社會、人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過好自己有意義的人生。其次,孔子的教育成就是非常巨大的.,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在當時教育技術手段落後、人口稀少的情況下,這一成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三,孔子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道統觀念,他的思想後來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説孔子具有正能量和時代感。第四,孔子不僅是一個合格的教書匠,更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他知行合一,深度思考,彙集整理了當時的經典和著作,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的這些思想、成就和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的。

作為經典,《論語》是我們思想的寶庫。《論語》中很多的名言警句,對後世子孫起到很大的教誨和指導意義。比如關於治學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關於交友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括孔子對待生死的態度,對待鬼神的態度,對待義利的態度等等,都是今天很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特別在這個多元的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搖擺,心態浮躁功利,讀《論語》無疑是人生的一副清醒劑和壓艙石。

在一個建設學習強國的時代,在一個強力推進全民閲讀,建設書香中國的時代,重温經典文化既能加深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讓我們從中汲取心靈的養分,也能找到民族的根基和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同時,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在現代科技與人文思想的映照中,照亮自己的人生和前行的道路。讀美文,誦經典,含英咀華,消化吸收,浸潤我們的心靈和思想,人生多了一分厚重的文化底藴,胸襟多了一種敞亮豁達,眼光多了一種敏鋭深邃,實在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讓我們從《論語》開始,走進經典,親近母語,照亮人生。“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閲讀,讓我們永葆一顆年輕的心。(程果)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8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用口語寫成,有着練,曉暢雍容和順,遷徐含蓄的風格。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朝鮮和日本。《論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經走向世界,我們中國人才更應該珍視它,用現代人的眼光,好好審視它,自覺地去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讓祖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要了解《論語》,首先要了解孔子以及他為代表的儒家學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後裔,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其遠祖遂成為宋國貴族,孔子出生於魯國,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為士。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學無常師,尤其留意於周代的禮儀制度,以恢復周初的“德政”為自己的理想,並很早便以博學知禮而名聞遐邇。

“儒”在甲骨文中作“ ”,象形字,本義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為人相禮,祭祖祀神為本質的人。因相禮前他們必須沐浴齋戒,故稱之為“儒”。

説到了儒家經典,就自然要提到《論語》。“論語”二字的`解釋有很多。《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即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説法有很多很多,現代人一般皆從《漢書》之説,將其理解為語言的論纂,用現代漢語説, 就是語錄,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對孔子言行的追記,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論語》的出現,標誌着中國私人著書的開始,它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熔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

《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此中,“仁”出現過109次,它是一切理論的中心。

説到為人處世,孔子提倡的是自愛和愛人,説到為政治國,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

總之,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仁”統帥着忠恕孝悌寬恭信敏惠智、勇剛毅等諸多道德規範。

當然,《論語》中也有一些思想是與歷史的潮流相背離的, 如政治上的復古傾向,對等級秩序的過分強調,對婦女、勞動的輕視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讓我們為之驕傲的。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用口語寫成,有着練,曉暢雍容和順,遷徐含蓄的風格。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朝鮮和日本。《論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經走向世界,我們中國人才更應該珍視它,用現代人的眼光,好好審視它,自覺地去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讓祖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論語讀後心得體會9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讀了一部經典:《論語》。《論語》是儒家文學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影響了從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為政篇第二里説: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穫;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X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

八佾篇第四里説: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説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説一聲,不讓他們擔心。

述而篇第七裏説: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奢侈了就會不謙遜,不懂禮節,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不懂禮節,寧可寒酸。我們在生活中必須要節儉,空調能不開就不開,洗菜的水能夠用來澆花或沖廁所,用過的`紙反面能夠用來打草稿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讀一讀《論語》,使自己學的更多,成長的更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evpl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