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教學心理學知識

教學心理學知識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自身的一門科學,它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的規律,下面小編收集了教學心理學知識,供大家參考。

教學心理學知識

1、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2、心理髮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3、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髮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髮展的水平和特點。

4、關鍵期:個體早期生命中有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個時期稱為關鍵期。

5、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6、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7、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意識。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8、認知過程:是指學生藉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存在着個體之間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個別差異。

9、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10、掌握學習: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供最佳的教學和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掌握的程度。

11、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12、廣義的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13、知識:是客觀事物的特徵和聯繫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它是來自反映的對象本身的認知經驗。

14、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要求的活動方式,它是來自於活動主體所做出的行動及其反饋的動作經驗。

15、行為規範:是用以調節人際交往,實現社會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它來自於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交往經驗。

16、強化:是指在刺激-反應聯結中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強化:通過施加滿足刺激來提高反應發生的概率。

18、負強化:通過撤消某一厭惡刺激來提高反應發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於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

20、懲罰: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

21、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態度和方法。

22、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23、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

24、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

50、感性知識:是對活動的外表特徵和外部聯繫的反映,可分為感知和表象兩種水平。

51、理性知識:是反映的.是活動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繫,包括概念和命題兩種形式。

52、感知:是人腦對當前所從事的活動的對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腦對從前感知過但當時不在眼前的活動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動的本質屬性及其各屬性之間的本質聯繫。

55、命題:表示的是概念之間的關係,反映的是不同對象之間的本質聯繫和內在規律。

56、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能用言語進行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回答事物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可用來區別和辨別事物。

57、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藉助於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它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

58、心智技能: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外辦事的程序性知識,主要用來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認知策略:是運用概念和規則對內調控的程序性知識,主要用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動。

60、符號學習: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或者説學習符號本身代表什麼。

61、概念學習: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義,實質上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徵和本質屬性。

62、命題學習:指學習由若干概念組成的句子的複合意義,即學習若干概念之間的關係。

63、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於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並使之相互聯繫的過程。

64、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

65、並列結合學習:是在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既非類屬關係又非總括關係時產生的。

66、直觀:是主體通過對直接感知到的教學材料的表層意義、表面特徵進行加工,從而形成對有關事物的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認識的加工過程。

67、概括:指主體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繫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

68、變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説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徵,以便突出本質特徵。

69、前攝抑制:是指前面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面學習材料的干擾。

70、倒攝抑制:指後面學習的材料對保持或回憶前面學習材料的干擾。

71、過度學習: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後的附加學習。

72、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75、操作定向:即瞭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

76、操作模仿:即實際再現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並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

78、操作熟練: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10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

10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105、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生的替代性學習。

106、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107、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蒐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鑑,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並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108、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係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於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係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109、系統脱敏:是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時,我們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

110、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

111、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

112、教學策略:指教師採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設計等。

113、發現教學:又稱啟發式教學,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而發現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

標籤: 心理學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4kn3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