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精選)積極心理學14篇

(精選)積極心理學14篇

積極心理學 篇1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以往我們過分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層面,削弱了教育的功效,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生與教育者之間形成對立關係,這既起不到教書育人的作用,也達不成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而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本文將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的分析與研究,力求尋找一條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道路。

(精選)積極心理學14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

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被關注的前提下,積極心理學得到了很多教育者的認同。積極心理學誕生於美國,它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像其他心理學那樣關注大學生的負面心理,而是注重診斷與治療的研究模式,重視研究人性中的正面心理,以人的積極力量、善良、美德和精神等為重點研究對象,來幫助人們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一、什麼是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又被稱為(PositivePsychology),是一種新型模式的心理學研究,它誕生於上個世紀末的美國。主要是針對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總結,反思和批評,並在此基礎上得出心理學不僅是關於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更是關於幸福、發展和快樂的科學[1]。積極心理學主要涵蓋三個層面。其一是主觀層面,以主觀的積極體驗為研究對象,重點對人的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強調人要樂觀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積極地應對未來;其二是個人層面,通過對個人性格特質的研究,發現積極的性格,並對個體所缺乏的積極性格加以培養,從而實現積極的情緒體驗;其三是羣體和組織系統層面上的,致力於研究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培養公民的美德和責任心,以及禮儀和道德規範,從而得到積極的社會體驗。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者的主觀教育問題

傳統的消極心理學通過研究人的負面心理,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對病患進行治療。然而,這種方式對於心理正常的人或許有用,而對於心理並不健康的人,則可能產生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我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也大多如此,往往沒有解決實際問題不説,反而又導致問題的進一步加深,也使得人們對於心理學產生了一些誤解。

(二)過分關注消極層面

現在的大學生心理學健康教育,是以往消極心理學思想的延續。一方面,強調關注疾病,從疾病本身入手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過分關注大學生的負面消極心理,從問題本身入手從而解決問題[2]。然而,這種方式並不容易被接受,而且容易使得原本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也開始關注自己的消極心理層面,久而久之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在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常是先找問題,指出學生的問題,加以闡述、探討,並將問題嚴重化、擴大化,最後再給出如何克服和改正的方式方法。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僅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而且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排斥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甚至長期困惑或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學生與教育者之間形成對立關係

雖然在傳統的心理學教育體系中,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強調平等和信任關係的,也追求雙方在平等和互信的原則下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3],但是消極心理學的核心在於過分強調問題本身和否定。這使得一些脆弱,敏感的大學生,容易產生牴觸情緒,這樣的結果就使教育者和學生站在了對立面上。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體系支撐

很多學校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並不重視,有的學校只是簡單走走形式,開展心理健康課,開設心理輔導與諮詢的窗口。有的.學校甚至還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各學科教育完全割裂,與其他學科教育無關,這樣做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同時也導致教育者本身對本職工作的熱情不高。

三、積極心理學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義

(一)提供不同視角

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最大不同就在於視角問題,積極心理學在強調積極層面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和培養,講究循序漸進和實踐,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互信與溝通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供新視角和新思路。

(二)注重培養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不僅是指心理疾病,也指是否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和生活。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人都具備積極的心理潛能和自我向上的潛意識。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重點在於如何培養和指引學生積極的自我認知、人格塑造,習慣養成、意志品質和羣體意識上,充分肯定學生的潛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預防為首要任務

積極心理學認為通過挖掘專注於深處困境的人自身力量就可以有效起到預防作用。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過挖掘學生潛在的積極層面心理,使大學生自身產生強烈的自我完善意識,能夠有效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四)改善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由於積極心理學注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養和實踐的理念,使教師和學生同處於成長過程中,一起實踐、互相鼓勵,而不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這樣使得大學生更能夠感同身受,也更容易積極面對,從被動幫助變為主動相互幫助,從而改善了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五)建立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也是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未來成長是否健康,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僅體現在學校,它是融入到生活當中的,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自我心理的調試者。所以,心理學教育不應該被割裂,而應該形成多方合作、積極面對、成體系的教育學科,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同時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和民族復興保駕護航。

四、結束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在我國還僅僅是出於起步階段,這就需要教育者有高瞻遠矚的廣泛視角,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與探討,形成切實可行並且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實現祖國的繁榮昌盛和教書育人的崇高理想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汪燕春.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啟示及運用[J].老區建設,20xx(2):53-54.

[2]李思晴.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啟示[J].求知導刊,20xx(7):64-65.

[3]康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的啟示[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xx(2):124-127.

積極心理學 篇2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通過相關課程生活化教學,加強隱性課程生活化滲透,通過生活化教育的全面影響,幫助師範生對教師職業形成積極正確的認知,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全身心投入師範專業學習,培養師範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

、相關概念

1. 積極心理學

1998年,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掀起積極心理學運動,倡導關注人類的積極力量和理想機能,尋找使得個體、團體和社會良好發展的因素,並運用這些因素來促進人類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繁榮,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積極的組織系統,三者相互作用、影響:長期、多次積極的情緒體驗促進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又反過來幫助個體感受更多積極、快樂、滿足的情緒體驗,而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良好的家庭、學校、工作、生活環境,以及由此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團體氛圍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前兩者。

2. 教育生活化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中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可見,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落腳點,教育只有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滿足生活的需要,才能凸顯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教育的內容與生活密切聯繫,教師在教學中儘量設計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教育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生活的體驗中加深認識,在生活的實踐中運用知識。生活化教育、教育生活化是實現教育價值和意義的最佳途徑。

3. 教師職業認同

教師職業認同是教師對其職業及內化的職業角色的積極認知、體驗和行為傾向的綜合體,是教師個體與職業有關的積極態度。有別於教師職業倦怠研究教師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各類消極面,教師職業認同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個體對教師職業的積極體驗,以期形成積極評價,付諸積極行動,做積極、幸福的教師。藉助積極心理學理論,採用生活化教育,培養師範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提高師範生將來從教的幸福感和忠誠度。

二、相關課程生活化教學,引導師範生對教師職業形成積極正確的認知

1. 將理想教育融于思想政治課

改變傳統滿堂灌的知識輸入模式,轉而設計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立足現實,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導入課堂,巧設生活化的問題啟發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採用生活化的探究活動吸引學生深入主題,佈置生活化的課外作業引導學生延伸課題。例如,講到“中國夢”與個人理想時,可讓學生回憶印象中爺爺奶奶曾經最渴望的是什麼、是否實現、如何實現的?自己小時候的理想是什麼、現在的理想是否有變、為什麼會變、為理想做了哪些努力?引導學生參與討論辨析,明白個人理想與國家願景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個人理想和“中國夢”都是以現實為基礎,對未來做出合理的期待,而不是脱離現實的幻想,並及時將主題轉移到師範生的身份上,提問:選擇報考師範生是否出於對教師職業的真正熱愛與認同?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促使自己選擇讀師範專業?讀師範專業是不是自己目前的最佳選擇?讓學生分析讀師範專業的各種主、客觀原因,可能出於自身對教師職業的真心熱愛,也可能迫於家庭壓力或經濟問題,意識到讀師範專業是目前的最佳選擇,在內心積極地呼喚自己逐漸愛上本專業,學好本專業。而這也是真正意義上教師職業認同培養的開始:在積極學習中積累師範專業的豐富內容,發現作為師範生的各種優勢,感受讀師範專業帶來的積極情感體驗。

2. 將教師綜合素養融於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

心理學和教育學是師範生的必修課程,是提高師範生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的重要課程,也是幫助師範生建立正確教師職業認知的主要課程。在學習“教師與學生”這個章節時,許多師範生對“教師角色”的認知可能存在偏頗,要善於從學生的親身經歷和生活出發,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你印象中最敬佩、最喜歡的教師是誰?他/她令你敬佩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如實講述並發表討論,所有學生的回答綜合起來就是最全面的教師角色:傳道者、授業解惑者、榜樣、管理者、朋友等。諸如此類的生活化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與回答獲得對教師職業的正確認知,收穫積極快樂的學習體驗。同時開設多門其他課程,提高師範生的教師基本功,讓他們掌握紮實的教師綜合技能,提高將來勝任中國小教育教學的能力,增強自我效能感,無形中提高教師職業認同。

3. 將職業生涯規劃融於就業指導與創新創業課程

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填寫性格分析調查表格體系,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引導不同專業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未來工作性質進行職業規劃,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點,發現自己的職業優勢和劣勢,鼓勵學生在學習和未來工作中發揮優勢,以積極的心態看待性格缺陷或者劣勢,不盲目悲傷、否定自己,勉勵自己通過努力去改變劣勢,或通過凸顯優勢來彌補劣勢,讓自己變得更富有積極性、發展性和挑戰性。讓學生明白:教師職業是受人尊重的職業,師範學習所培養的教師綜合素質足以支撐個體因各種外界原因無法實現教師夢時成功創業或從事其他職業。讓學生意識到教師職業並不排他,擁有較強教師素養與能力的個體在其他領域也可成就事業,從而更包容樂觀地增強教師職業認同。

三、隱性課程生活化滲透,幫助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隱性課程是學校隱含於課堂內外的、可能為學生習得的文化,包括校園氛圍、校園文化、校園活動、教師教育理念、師生關係等。隱性課程不納入教學計劃,通過學生的主觀體驗而滲透影響,通常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中被學生自然接受,雖不像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的課程具有立竿見影的'學術習得效果,但影響力更持久牢固。

1. 提升教師的自然性影響力,讓學生感受平等的地位

教師不能濫用教師權威,要熱愛教育教學、熱愛學生,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通過自身過硬的專業素質、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全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立德樹人、感召學生,讓學生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感受教師職業的魅力,對教師職業產生積極正面的印象和評價,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教師職業認同感。

2. 在課內外教學活動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感性條件,增加學生積極的主觀體驗

例如,加入與教學內容或活動主題相適應的背景音樂,讓學生隨着音樂進入角色,在愉悦放鬆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和討論,沒有嘮叨和訓斥,沒有強制和灌輸,只有平等與尊重、自然與和諧。這樣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加留戀教師職業,熱愛教師職業。

3. 建立與教師職業相關的課外延伸體系,讓學生主動參與和感悟

師範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培養需要有針對性的課程學習,更需要相關課外延伸體系的引導補充,如教師先進事蹟報告會、學術講座、教師素質拓展訓練、情景劇、辯論會、讀書交流會、文化長廊等,訓練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讓他們感受參與的快樂。

四、組織系統生活化,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師範專業學習,收穫滿足與快樂

積極的組織系統是積極心理學從羣體層次上所做的研究,主要包括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從而培養公民的美德。社會系統是以家庭為細胞的生態系統,學校系統是使家庭、社會朝向美好的教育組織機構,快樂和諧的家庭系統、優質温馨的學校系統必定呈現和諧繁榮的社會系統。學校、家庭要為學生創造積極、温馨、民主、平等、尊重、友愛的學習生活氛圍。積極推進“温馨工作進校園”“學情夜訪”“領導接待日”等活動,以温馨的服務態度和工作方式解決學生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全面推進以“德厚才馨”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品質;健全學生管理機構,完善學生管理制度,採取創新的管理措施激活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工作熱情,積極扶持學生社團活動,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開展心理諮詢活動,做到學生傾訴渠道暢通,訴求反映及時。

五、生活化教育全面影響,塑造師範生積極的人格品質

採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通過團體輔導方式,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激發正能量、促進團隊合作,讓學生在積極情緒體驗中發揮潛能,增加幸福,最終使學生的積極潛能與優勢助力其教師成長。團體輔導,即在團體情境下進行,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可以從塑造積極人格、增加積極情緒、構建積極環境三個方面進行團體輔導。

總之,師範生教師職業認同的培養需要藉助各方合力,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德厚才馨的優秀教師、和諧温馨的校園氛圍,共同構成培養未來優質教師的學習生活網絡。師範生在這張無限連通的網絡中探討教師職業的豐富內容,體驗教師職業的真實感受,塑造教師職業的人格特質,逐漸培養起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將來才可能成為幸福優秀的教師。

積極心理學 篇3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強調:積極心理學雖然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興起於西方的心理學流派,但積極心理學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卻發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有很多倡導積極樂觀心態的思想,培養優勢和美德的理念。“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儒家的“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提倡“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追求,以及儒家提出的關於智力國家的一些思想方法都是積極心理學四喜那個的體現。《中庸》有這樣的一句話:“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道家思想也強調了積極的人格品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體現了誠實、仁慈、勤奮、正直、善良等多種積極的人格品質。中國的孝文化也體現了積極心理學中”感恩“這一美德。常懷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具備諸如温暖、自信、堅定、善良等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

塞利格曼認為,心理學的一更更加重要的使命應是讓普通人生活得更有 意義和更幸福,過分關注“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而忽視人類自身所擁有的積極力量和品質,會使得心理學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價值。由此,心理學的關注焦點應當從”心理疾病“轉向”人類的積極品質“,通過大力提倡積極心理來幫助人類真正擁有幸福。他在《持續的'幸福》一書中提出了幸福2.0理論,提出幸福由5個元素決定----積極情緒、投入地工作、目標和意義、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就感。指出,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幸福人生,這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立項也有不謀而合之處,積極心理學找到了天下大同的心理基礎----我們人類共同擁有的積極品質,也發現了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幸福。

今天的教師們遇到了比以前更多的挑戰,積極心理學給了我們新的視野和方法,當我們聚焦於消極面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問題和失望,當我們聚焦級級面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進步和希望。

積極心理學 篇4

《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這本書,給了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禮,我們應該基於兒童的心理視角,以兒童的積極體驗為途徑,以培養兒童的積極人格為目標,為孩子的未來指引一條走向幸福的大道,從而自己也能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

一、做孩子積極的榜樣

兒童善於模仿,可塑性強。榜樣對學生來説,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學生改變認識,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上面的例子正是由於國小生往往將老師對事物的認識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習慣於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在他們心目中,老師是十分完美的。因此,通過上述例子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人。如:有一段時間我發現班上到了下午地面上就有了紙屑,而且三番五次的教訓他們要保持整潔,看到垃圾要主動撿起來,但就是不管用,後來我就什麼也不説,看到垃圾我微笑着主動撿起來扔到垃圾桶,持續一個星期,留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慢慢地發現我班的衞生變好了,再也不要我説教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生活中有句名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勤奮,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師艱辛,孩子就學會珍惜;老師盡責,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擔當;老師冷靜,孩子就學會觀察;老師認真,孩子就學會方法;老師寬容,孩子就不會計較;老師開懷,孩子眼裏快樂的事就多了;老師仁愛,孩子的心一定是寬廣,善良,充滿陽光的。

二、留給孩子教育“空白”。

在現實中生活中,很多老師都是特別認真負責的,他們希望學生能取得好成績、健康成長,可是使了很大的勁兒,效果卻並不理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很多老師的努力是違背心理規律的。在教學中的我,我每天都在認真而仔細也有同樣的感受,我仔細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包辦一切,忙得不亦樂乎,孩子們像個陀螺似的轉着,敢怒不敢言。殊不知在這種情況下,扼殺了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學習機會與能力;殊不知這種滿堂灌,給孩子們造成了心理上極大的負擔。

魚湯雖好,但不宜過多,知識雖好,卻需自我消化;殊不知教育需要講究“空白”藝術,適當的空白,才能產生美感,才能讓孩子們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説“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講’,換個説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教’。 正如書中所説,讓孩子的心理在學習與生活中獲得免疫力吧。讓孩子遠離“時間貧困”和“空間貧困“。拉近師生間的精神距離,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為自己人。

新型的'師生關係就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首先,我們要尊重學生,瞭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回想我們平時的點滴教育,當孩子犯下錯誤時,可能會不問青紅皂白地批評孩子,用老師的權威來壓孩子,殊不知人天生就有抗拒感,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遠離你的教育,讀了此書後,我們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應“,蹲下身子聆聽孩子的心聲,主動與學生交流,講道理,一起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也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懲罰,跳出”自己人效應“。例如當孩子出現了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後,如果一味地沉入自己人效應,那將不利於孩子問題的改正。

總之,我們老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果斷的處理好師生之間的”故事“,在一個個”故事“中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質。

積極心理學 篇5

作為一名國中班主任及語教師,深感教育一羣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絕非易事。事實上它可能是一讓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雜陳、迷惘困惑的事。面對學生在青春期荷爾蒙操控下無規律可循的情緒表現,老師該如何處理突發事,保持融洽的師生關係,進行有效的溝通,提高堂的效率呢,這成了擺在每位老師眼前的題。

教師的心靈需要保養

朱向陽主編的《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一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積極心理學引導下師生關係和諧、堂氛圍融洽的畫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平時上也在不自覺的使用積極心理學的很多技術,所以其中的案例並不覺得非常新鮮;但同時,自己做的還很欠缺,對待學生的叛逆行為顯得比較急躁、焦慮,這個時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錯的越多。我意識到:積極心理學的運用需要足夠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評判,教師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語音語調、神態表情、肢體動作,注意自己的舉手投足,因為教師在講台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師需要時時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保養,以樂觀、自信、寬容、平靜、微笑的精神風貌面對學生,這樣才能真正讓自己成為一束温暖的光,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帶有温度。

説起容易做起難,因為教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會因為學生的屢教不改而生氣、流淚。作為傳道授業者的老師遭受不良的情緒侵襲後,保持平靜和微笑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歲月洗禮和智慧、經驗的累積,否則容易陷入情緒泥淖之中。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説:"教師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太陽底下再沒有比教師這個職務更高尚的了。"責任的重大,讓身為老師的我們不能停止學習的步伐,更不能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就是在保養教師的心靈。

水順其勢成就其昌,海納百川乃成其大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的馬丁·賽利格曼曾説:‘當你真心願意去做這事時,他就能為你帶很大的滿足,因為你在為這個工作的意義而不是為了它所帶的物質報酬而工作’……倘若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從教,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學習,我們的堂就會煥然一新"很幸運,我享受教師的身份,也珍惜參與每個孩子成長最旺盛的青春期的這個機會。既然身為教育者,那我們就要能看得了孩子們的好,更要能容得下孩子們的各種"小問題"誰的青春就一點問題也沒有呢?沒有年少的輕狂、天馬行空的想象、放蕩不羈的內心、玩世不恭的叛逆,都是一羣一教就學,一學就會的乖寶寶、棒學生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北大教授戴錦華窮盡一生的體驗説的那句"人類的.悲劇就在於沒有人願意聽過人的建議,所以我不建議了",面對大學生都能有此感慨,更別説國中生了,所以教師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需要的是多一份的耐心去理解去等待,允許他們釋放自己的情緒,接納他們的"小問題",花期自有期,用心澆灌,總有一天會聽到花開的聲音。反倒是拔苗助長的方式,很可能會引起既傷人又傷己的後果。

親其生,道業得傳

"歌德説:‘你按一個人現在的樣子對待他,他將會保持他現在的樣子,如果你按他可能成為和應該成為的那個人對待他,他將會成為他可能成為和應該成為的那個人’。(fsir)有此可見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也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的體驗"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語言、飽滿的情緒去感化學生,學生自己願意親近老師。

誠然"嚴厲"會對堂的管理效果明顯,但威懾力永遠贏得不了學生真正的尊敬,沒有愛的教育是空洞的,是令人害怕和失望的。書中有一段統計讓我印象深刻,在北京市教科院對北京129名國小和國中學生進行的問卷中,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喜歡教師微笑上,不喜歡教師當着眾人怒斥學生,使堂氣氛太過壓抑,一天到晚板着臉。

教育要有愛心,青少年人格發展需要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獨立的人格、被人理解和尊重。教師用微笑去接納學生,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藝術。

書中還提到"在堂中,教師對學生持尊重和支持的態度,無論學生在回答問題或進行練習的時候,出現怎樣錯誤或給出如何不可思議的答案,教師均要對學生的積極思考予以尊重,並在情感上給予支持,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創新及探究的主動性"只要教師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親其生,那麼道業自然得以傳。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親其師,信其道"

綜上,在教育的這條路上,作為教師的我,還有更多的東西需要學,但我相信:只要我時時保養自己的陽光心態,用大愛的心胸去接納學生,親近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那麼這樣的老師,不管走在哪一方講台,傳播的都不止是知識,還有陽光。

積極心理學 篇6

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運動開始在美國展開,具體來説,就是利用心理學中發展的比較完善的實驗測量方法,對人類的美德、力量等積極品質進行研究,從而促進人類羣體不斷的完善發展。文章基於積極心理學就高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問題進行討論研究。

 一、當前階段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已經有許多高校開始重視新生的入學教育問題,將入學教育納入到高校的課程體系之中,但總體來説,新生入學教育還存在許多缺點及不足。首先,大多數學校的新生入學教育都採用的是入學教育周的模式,僅有少數學校改變了教學的內容以及形式,總體而言國內高校入學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比較單一。內容上來説,目前我國的各大高校對於新生的入學教育並沒有制定一個統一的規章或者要求,大多數學校的入學教育都是圍繞學校的校史、校規、專業課程、大學生涯規劃等內容展開。形式上來説,大多采用開學典禮、班會、學校校園參觀、校史陳列館參觀等形式,學校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入學教育的內容、形式都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傳統心理學、主流教育學理念的影響之下,學校對於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關注度更高,入學教育重點圍繞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產生以及行為矯治等方面,入學教育的時間大多比較短,一週到一月左右,因此,教育效果並不理想。

 二、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策略

(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入學教育課程目標

積極心理學指導之下,學校的相關教育人員在設計入學教育目標時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能夠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想法,能夠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樹立整體教育課程觀,要以幫助學生儘可能快的適應大學生活為主要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要能夠將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通過個性化教育與集體教育結合的形式,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教學過程中要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自主發展問題作為重點,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間及時間,培養他們自主參與的意識。

(二)構建多樣化的入學教育組織體系

傳統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僅限於個體內部,積極心理學將這一範圍擴展到了個體與羣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積極心理學認為,環境對於個體心理因素影響非常大,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入學教育中主要表現在“全員教育”中,其中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新生入學教育時,學校要能夠建設一個團結友好的校園文化,全校的教職工共同關愛新入學的學生,為他們營造一個充滿温暖及關愛的校園環境。此外,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高校入學教育要能夠建立起一個學校與家庭相聯繫,共同教育的模式,幫助大學新生能夠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從心理上、思想上為後期的學習做好積極的準備。這就需要學校的領導、教師以及高年級的學生全員參與,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大學新生提供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學校可以成立一個入學教育領導工作組,由該工作小組進行整體的規劃,將新生的入學教育問題納入到學校各個院系的課程計劃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組、思政教育組、職業規劃組等不同的入學教育領導小組,然後各小組之間統一規劃合作,完成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

(三)入學教育特色化建設

積極心理學中倡導要關注個體的積極興趣的'培養問題,要能夠通過各種形式不斷的激發個體的內在潛力。為了更好的發展學生的積極品質,要能夠增進他們的積極體驗,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自己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快樂的心態下開展各種學習、實踐活動,最終形成某種人格特徵。學校在教育工作之中,首先要能夠將入學教育納入到學校的課程系列之中,然後深入的開發挖掘班級、團隊以及家庭的資源,組織引導開展一些積極健康,能夠突出學生個性的活動,比如興趣小組、舞蹈協會等,讓學生能夠自由的選擇活動的內容、形式,形成一個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環境,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要建設宿舍文化,大學宿舍是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重要場所,宿舍的環境對於學生的心理髮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入學教育過程中,學校要能夠有意識的為學生營造文明、友愛、團結的宿舍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宿舍規範制度,加強宿舍文件建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同時幫助學生儘可能快的融入到新的生活環境之中。最後,學校可以通過構建一個個性化的入學教育網站,讓新生能夠通過該網站及時的瞭解學校的各種信息知識,解決學生的各種疑問,減輕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壓力的同時,更方便學生的學習生活。且95後的學生對於網絡的接受度非常高,他們習慣於利用網絡解答各種問題,這種方式也更符合學生的行為習慣,更受學生歡迎。

(四)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入學教育

積極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心態對於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義,積極健康的心態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適應新的環境,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學校在開展入學教育的時候,要能夠以學生為主體,協調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避免學生過分依賴教師,要能夠通過各種户外拓展活動、學習實踐活動等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於學生的成長髮展有着重要的意義。

 三、結束語

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開展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對於高校而言有着重要的意義,學校的新生入學教育中,要能夠明確教育目標,構建多樣化的入學教育組織體系,為學生營造積極的生活、學習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1]蘇麗麗.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xx(19).

[2]鄒亞.論我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意義、問題與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03).

[3]劉天目.“95”後新生入學教育新途徑探析[J].高教研究與實踐,20xx(02).

積極心理學 篇7

最近讀了一些關於教師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非常有幸拜讀了周國韜先生的《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這本書,讀完之後,令我感觸頗深。為此,我表達如下幾點自己對於這本書的理解。

這本書為人們學會積極的心理調節、形成樂觀向上的心態提供了有益的知識和策略,掌握這些知識和策略對於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教師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針對中國小教師的實際選取了部分有助於教師心理調適的積極心理學內容,因此命名為“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我覺得非常合理。書中採用了一些心理測量工具和訓練程序,這些內容要求我們學習者進行練習。並且有很好的.平台對其內容進行輔導,以便使我們這些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有關的知識,學會運用有關策略進行心理調適。

書中介紹了“學習能力感”概念、“習得性無力感”等相關內容。其實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介紹的有關“習得性無力感”的研究成果,已經被納入到積極心理學的領域之中。其中的情緒管理能力部分對於我們這些中學教師非常受用。情緒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控制情緒表達方式的能力。情緒管理能力較強的人,一方面能夠在適當場合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善於調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例如,在正式聚會當中,適當表達喜悦的情緒,在悲傷的葬禮上適度表達悲傷的情緒,在人際衝突中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善於調節氣氛激發他人的積極情緒或者善於安慰他人的消極情緒。情緒管理能力由以下四種能力組成: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開放心情的能力;根據對信息的判斷和利用,成熟地進入或遠離某種情緒的能力;成熟地覺察自己和他人相關情緒的能力;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地方,我會結合書中的方法與實際情況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感到他們真的需要我們,我們不僅是學生前行路上的指明燈,還是他們性靈的創造者,更是他們靈魂的塑造者。我會用適當的方法與他們交流,減輕他們的壓力,同事緩解自己。希望我們在心與心的交流上,他們的學習,精神能更上一層樓。

積極心理學 篇8

一、 首先,改變了認識上的誤區:

以前曾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是心理輔導老師的責任,通過培訓,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全面覆蓋在學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師共同參與的,共同來呵護學生的心靈。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育人,也要關注教育對象的心理健康,培養出高素質,健全健康的人才,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能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從而為自己的行為心理進行評價。心理健康與思想品德課不能劃上等於。

二、 其次,幾點新的認識:

1、學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師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過本次培訓,使我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確瞭解和接納自我,能正確的感知現實並且適應現實,良好的適應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平衡過去。我是一個急性子,脾氣比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順心容易動怒,產生悲觀,憤怒等小計情緒。有時候,把這種情緒帶入工作,學習,人際交往中,看學生不順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順心,不僅是自己不快樂,還會影響周圍的人。所以,教師自身保持一種也管得心態非常重要。通過學習,我意識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己,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掌握調整情緒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學會放鬆:如聆聽音樂,赤腳散步,運動,朋友聚會等;恰當地宣泄不良情緒:體力勞動,走進大自然等。培根説: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教知來改善。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我會坦然地承認並接納自己的一些情緒,並努力採取正面的方法來處理一些負面情緒。

2、學會感恩

英國作家薩克雷説: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現在的人都比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體,感恩周圍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點滴。感恩使我們把關注點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務上,生活也由此變得更美好,是自己永遠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

3、做好溝通,與學生打成一片

對待學生,要以平等的角度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説話、表達、傾聽他們的心聲。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應,與學生打成一片,你説的話會讓學生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遠。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幸福了,學生也就幸福了,千千萬萬個家庭也就幸福了。為了幸福,我們要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作用,讓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的方向發展!

積極心理學 篇9

國中物理是讓學生站在理性的角度對周圍的自然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對於學生以後的認知和學習起着奠基作用.在國中物理教學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就是讓教師注重挖掘學生性格中的優秀品質,將學生潛在的能力挖掘出來,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在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質,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進行物理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國中物理教學中,關注學生積極的人格,藉助周圍積極的環境,讓學生充滿熱情,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提升國中物理教學效率.

一、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

在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物理教學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受環境的影響較大,不良的學習環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同樣積極的學習環境就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動力.在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將學生放在主體學習的地位,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命令式的教學,要營造出寬鬆的教學環境,激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和學生是一種輕鬆合作的關係,這樣就能啟迪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電阻”時,為了讓學生對“影響電阻的因素”進行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進行思考,有的學生提出與材料有關,有的學生提出與電阻的粗細和長短有關.學生提出這些想法後,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對學生的猜想進行驗證,學生都會聚精會神地觀察.通過實驗,學生能夠對影響電阻的`因素有所瞭解.

二、挖掘積極的學習動力

在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內在動力的激發.許多學生對物理學習不感興趣,覺得物理很難,因此每學習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在學之前就會對自己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我物理成績不好,這部分內容我肯定學不會.學生懷着這種心理暗示,還沒有開始學習就已經放棄了自己,那麼學習過程就會比較痛苦和艱難.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學生內心中積極的心理因素,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暗示,讓學生內心中重新有一種“我能夠學好物理”的想法,這樣學生才能和教師積極配合,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下,能夠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例如,在講“歐姆定理”時,許多學生在學習前面的電路時被各種各樣的電路連接方式弄糊塗,就會產生“電學知識好難”的不良心理暗示.實際上“歐姆定理”很簡單,就是電流、電壓以及電阻之間的關係式.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這部分內容十分簡單,就是一個關係式.只要記住這個關係式,就能解決相關的物理問題”.教師要圍繞歐姆定理的公式進行教學,遇到問題時,讓學生從這個公式上進行思考.這樣,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之下,學生對物理學習的信心重新樹立起來.

三、開展積極的物理探究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物理實驗,許多學生覺得實驗比較難學.因此,教師要運用積極心理學引導學生進行物理實驗,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起對物理實驗的興趣.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對於學生進步的地方要不吝嗇自己的表揚,讓學生內心中產生進行物理實踐探究的動力.在物理實驗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學習,對物理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尤其是通過實驗解決了自己的物理難題時,學生就會獲得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例如,在講“光的色彩顏色”時,教師指出:光是有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單色光組成的.在第一次面對這樣的知識點時,學生會感到疑惑,“為什麼白光是由七種彩色的光組成的?肉眼看到的明明是無色的”.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稜鏡來對光進行分散,這樣學生就會在白色的牆壁上看到七色的光.當學生看到這個現象時,就會感到很神奇.在對物理理論知識加深印象以後,學生就會主動去探究“為什麼自然光通過稜鏡以後會產生七色的光”,學生在積極的內心動力下,將折射的原理應用進來,學生能夠很快掌握這部分的知識點.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養成了主動探究、積極探究的學習習慣.綜上所述,國中物理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明示或者暗示,讓學生能夠從物理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物理學習,並且將自己對物理學習的熱情傳遞給其他的同學.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究積極心理學和國中物理學習結合的方式,以便提升國中物理教學效率.

作者:徐鵬海 單位:江蘇鹽城市初級中學

積極心理學 篇10

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過於強調政治功能,重視灌輸式的説教與高壓式的管教,忽視了學生健康人格和積極品質的塑造,致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學生缺乏情感體驗、意志鍛鍊和行為訓練,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教育效果不佳的困境。積極心理學主張以發展為導向,着重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思想美德等積極方面,關注人的正面力量,它的興起和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對於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本思想

第一,從主觀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主要指人類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所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即能幸福滿意地回憶過去、快樂而充盈地感受現在以及積極樂觀地憧憬未來,主要研究人的幸福感、滿意感以及快樂感,引導個體建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第二,從個體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人格特徵。積極的人格特徵,是積極心理學理論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礎,存在兩個獨立緯度:正性的利己主義和與他人的積極關係,主要包括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創造精神和能力、與他人積極的人際關係,積極的審美體驗,以欣賞的眼光客觀地看待世界等等,研究人的積極的人格特徵,有助個體能夠有效地採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第三,從羣體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公眾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成長及其經驗的獲得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基礎上,積極的環境,是構成積極品質的重要的支持力量,這就要求人類個體必須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性以及積極的公眾品質,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

二、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價值

(一)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有助於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道德規範教育為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過於突出政治性,強調教育的矯治功能,忽略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和個性需求,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容易引導學生的反感,導致學生對其“敬而遠之”,不利於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強調個人價值、人生意義、自我實現,關注人的自身潛能的挖掘,重視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從而使人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種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積極心理學,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震撼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情感鳴,使其樂於接受並踐行道德規範,這有助於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的提高。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有助於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決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過於單一和死板,過於重視管理輕視育人,注重結果忽略過程,重修補學生存在的問題,忽視學生的內心需求,這種“修補-改錯”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因而往往收效甚微。積極心理學專家認為:“人內在的積極品質是預防問題產生的最好武器,在預防工作中所獲得的進步和提升大多源於引導個體自身去塑造各項能力,還不是直接修正個體的各項缺陷”。因此,在這種理念取向下,教師要轉化教育理念,從肯定學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學生的潛能,注重學生積極品質的開發,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預防學生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符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侷限於文化知識的傳授,而應以學生為主體,將教育與學生的幸福、尊重、自由、價值有效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心理學理論強調關注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注重學生自身潛能的激發,重視學生積極的自我教育意識的培養,並引導使之內化成各項能力,這種價值理念取向符合當代教育發展方向,體現了教育的本來功能和使命,因而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應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借鑑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有效方法,巧妙地運用於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學生受到情感陶冶,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精神狀態和人格特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基於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使學生愉悦地接受教育,在學習中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並通過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增強幸福感和滿意度。對此,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構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和經驗的獲得都是通過一定的環境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構建。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注意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構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第一,構建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可以裝飾校容,陶冶師生情操,淨化師生心靈,主要包括學校的總體結構和佈局規劃、校園建築和校園綠化、課堂設施、辦公設備以及後勤保障設施。因此,一方面,學校必須加大投入力度,為廣大師生創造整潔、安靜、優美、積極的校園物質環境,促使師生工作學習身心愉悦。另一方面,學校要鼓勵師生規範師生自身行為、道德修養,愛護校園一草一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衞生習慣,確保師生工作、學生、生活秩序的穩定,增添師生的幸福指數。

第二,構建良好的校園人文化環境。校園人文環境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所在,是促進學生思想健康發展的主陣地,主要指校風、教風、班風等方面。首先,構建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班級內形成的價值觀、思想、作風、行為準則的總和,對於學生的成長、發展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嚴格制定一套積極的班級規章制度,並加以認真落實,以規範學生行為。同時,引導學生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增加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構建文明健康的寢室文化。寢室是學生集生活、娛樂於一體的重要場所,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和諧寢室、品質生活”的寢室文化理念,明確“揚德尚美,育己善行”的寢室文化宗旨,積極倡導良好的寢室文化習慣,提升寢室文化的質量和品位。最後,構建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教師要藉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園網絡,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主、自強、自信、自主,樹立文明意識、政治意識,安全意識以及法律意識,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充分藉助積極心理學的工作方法,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踐性,講究熟練運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處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心理學在工作方法上強調個體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性,關注個體的情感體驗和主觀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積極心理學時,教師要注意將政治性與情感性巧妙結合起來,充分藉助積極心理學的工作方法,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創造力。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藉助情感激勵法,挖掘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情感激勵法,即通過激勵激發學生學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學生自覺地接受教育。積極心理學認為,巧妙地運用情感激勵法,有助於培養人的積極力量和美好品德。因此,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適當地藉助情感激勵法,挖掘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過師生積極的情感交流,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和尊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結合。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環境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情理結合,以理服人,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用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開啟學生心靈之門,鼓舞和啟迪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其次,注重深入淺出,積極引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開展座談會,或電子郵件、QQ、微信、短信、電話等平台與學生進行探討人生、規劃未來等話題,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精神世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使其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進而朝着正面的方向成長和發展。最後,注重榜樣激勵,塑造自我。教師可以藉助先進人物榜樣的人格力量,震撼、感染、鼓舞學生,使學生產生敬佩、信賴之情,優化學生心理,強化學生行為。

第二,藉助情景感悟法,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情景感悟法,即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的認知規律,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獲得感悟和啟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創設教育情境,觸情生悟。教師可以緊扣教學內容,藉助語言描繪、多媒體展示、音樂渲染、典型事例分析等手段創設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觸情生悟,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感知、記憶、想象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其次,要驅動積極情緒,以情化人。創設情景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情景交融,使學生情緒受到感染,進而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如在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愛的奉獻》、《感恩的心》等歌曲,渲染情境,營造情景教育,從而激發學生情感。最後,要誘發積極情感,形成積極人格品質。積極的人格品質是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辯論會、角色扮演、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形式,鼓勵學生自主組織、策劃、編排、表演,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在自主參與、實踐體驗過程中,感受學習樂趣,積極樂觀地面對困境,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總之,積極心理學是一種新型的育人理念,以發展為導向,着重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思想美德等積極方面,強調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客觀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本,以開放、欣賞的眼光審視學生,優選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積極心理學 篇11

當前社會對聾生生命狀態有諸多誤解或偏見。積極心理學為聾生生命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新的視角。主要通過對積極心理學教育觀應用及積極視角下師生關係的建立分析來挖掘積極心理學對聾生生命教育的啟示。

聾生作為真實、鮮活的生命個體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有些人報以好奇、有些人也心存偏見,更多的人是同情。不管是何種感情都從某種程度阻礙了聾生自我潛能的發掘,阻滯生命自然張力的表達。如何公平地對待這一羣生命體和發掘其生命能量,積極心理學為聾生的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視角和豐富的素材。

很多人對聾生的瞭解僅限於緘默、孤僻、膽怯、易怒、猜忌等這些負性詞語,包括很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常常為聾生貼上這樣的標籤。這樣看待聾生是有失公允的,也不利於聾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這些負性品質並不是生而有之,它們不過是用主流文化對聾生行為進行不公平的解讀,以及在教育中忽視聾生潛能開發的結果。

長時間以來,聾校的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説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沒有充分發揮和調動聾生的自我潛能的開發,根本無法解決培養學生生命意識和生命情感,進而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自覺行為。可以説沒有來自生命體內部力量,生命教育就無從談起。

而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是自主的、能進行自主選擇,心理學研究目的是發掘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1]。它為怎樣看待聾生生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它要求激發和發掘聾生內在生命潛能,它要求教師為了每個學生的終身幸福而進行教育。

根基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潛在具有智慧、勇氣、仁慈、公正、剋制、超越以及責任、勇敢、愛、感恩、希望、寬恕等品質,學校教育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髮掘這些品質和美德,讓它們由潛在狀態顯現於外,只有這樣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正如於丹曾經解讀《莊子》時説過,如果知道我們的內心有某種陰影,我們有某種殘缺,像斷去一腳一臂一樣,我們已經無法再把它重新接上,那起碼我們可以用一種遼闊的境界讓自己去跟天地之間,有更多的默契,獲得更廣的力量[2]。

這種境界就來源於我們對生命中幸福和苦難的恰當理解,來源於人內心深處的力量。這和積極心理學的主張不謀而合。從這個層面來講,學校的生命教育絕對不是每天向學生宣講熱愛生命、珍惜時間這樣簡單,它是一個非常複雜,需要教育智慧的過程,是需要用心去體悟和感悟一些靈性的東西,比如愛、仁慈、勇氣等。積極心理學對聾生生命教育的價值和啟示不僅僅體現在理論層面論述聾生生命內涵,它也表現在具體的聾生的教育及教學中。

首先,積極心理學的語言教學觀對聾生生命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較之於身體的殘障帶來的不便,讓聾生更難適應社會的是第二信號系統即語言系統的發育遲滯。生命教育的底線要求人必須能夠理解和應用社會規則。因此,語言對聾生的生理缺陷的功能性代償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例如,在人際互動中,人們需要認識和應用情緒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這看似和語言無關,其實不然。

作為一些與生俱來較為初級與生理需要直接相關的情緒情感:喜、怒、哀、樂,對於聾生來説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這樣,讓他們能即時性“説”出來,也並非易事,它需要教師的引導,那麼對於諸如自尊、感恩、惻隱之心、憐憫、榮譽、孤獨、羨慕、嫉妒等複雜的生命狀態更難訴之於“口”了。正如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由於聽力障礙兒童的認識水平有限,與正常兒童相比較,感情體驗相對膚淺,而越是高級的情感,聽力障礙兒童越難以體驗,越具膚淺性[3]。這些情緒情感被聾生在生命中那麼真實地經歷過,只是不經意間已經流轉,他們來不及,也沒有相應的能力體驗它的力量,理解它的意義,因為它還沒在聾生的語言系統中編碼,因而不被理解,也就失去了情緒情感作為社交符號來優化生命質量的意義。

因此,教師可在課堂中,創設出一定場景,讓學生通過各種交際活動,交流彼此的體驗、感受,這不僅能加深聾生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也使得聾生在交際過程中掌握語言,從而,使語言教學成為個人成長教育中的一部分,對學習者的一生產生影響[4]。要使這一過程對聾生生命意識的建立產生影響,關鍵在於教師要積極引導和鼓勵聾生在當下説出自己的生命中所經歷過的那些事,讓學生認識自己。積極心理學的先驅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認識自己是自我接納、自我實現的前提,是生命教育的開端。正如燕良軾所説教學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找尋自我經驗的過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不斷使學生獲得階段性的自我實現,那麼通過階段性自我實現的積累,學生自我實現的層次和水平也將不斷提高,最終達到生命之大成[5]。同時,這樣一種積極的語言教學觀也提高了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拓展了聾生對詞語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實現了借語言來建構聾生的心理和生命意識。積極語言教學觀實現了語言和生命意識相互構建的過程,對聾生生命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課堂只能承載部分生命教育功能,更多生命教育卻是存在於師生的關係中。建立一種積極的體現“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係是積極心理學對聾生生命教育的另一啟示。生命意識建立是在學生的感悟和體悟中完成的,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尤其是對於語言發展相對滯後的聾生,這一點尤為重要。

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別於傳統模式的要求。傳統教育觀的模式影響下,教師在聾生面前具有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教師形象定位於人類靈魂工程師和燃燒自己照亮學生的蠟燭。在很多教師看來,這些聽障學生是無知的、可憐的,需要他們高高在上地指導和無比仔細地關懷,才能夠健康茁壯成長的弱勢羣體。

因此教師總是不斷地告誡學生諸多的“不要”,這些無一不體現教師的自大以及教師對聾生的極度不信任和操控。同時,教師還扮演着“慈母”的角色,在很多特校,教師替學生包攬生活小事,例如買洗衣粉、充電話費等,即使是節假日,只要學生提出要求,他們都會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來滿足他們的需要。

生活上,學生的大小事情就完全依賴教師。這樣一種師生關係,讓聾生徹底成為教師所要求價值的附屬品,不利於聾生自身生命意識的建立,有礙於聾生的生命成長。積極心理學認為教師應力求以真實、真誠、恰當的自己出現在聾生面前,並且營造接納、關心、稱讚、積極無條件關注的師生交往氣氛。在一種温暖、關心、喜歡、有興趣、尊重的師生互動關係中,教師的任務就是陪伴着聾生對生命奧祕進行自我探索和解讀,幫助聾生建立生命意識。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教師應該具有一個新的隱喻身份——好奇探索者。他們應該像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把自己的學生作為一座瑰寶去探索,用充滿驚喜的眼神積極關注自己的學生[6]。

同時對於生活的事情,教師也是應該要求學生首先自己去解決,讓他們不要遇到事情就來找老師幫助,自己學會面對和承擔責任,勇於擔當也是積極心理學所強調的。聾生由於其自身的特殊性,他們交往的範圍和接收信息的廣度和深度遠不及健聽學生。因此,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行為傳遞出來的生命信息成為聾校生命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師是否能夠用平常心看待並相信聾生,是否能夠維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互動關係,是否充分接納和關注學生,是否始終把聾生看成能承擔責任的生命獨立個體是衡量聾生生命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

人本主義強調對經驗的尋找和追尋[5]。而對經驗的尋找和追尋就要求個體不斷去體驗,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需要有感受和體驗。馮建軍教授提出詩意的教育是關懷生命的教育,是致力於生命自我實現的教育,也是體驗生命過程的教育[7]。這一觀念被積極心理學學者進一步強調和實踐。

積極心理學強調沉浸體驗對人心理健康和生命質量的意義,它認為,沉浸體驗是指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文藝欣賞或投身大自然時,感受到一種奇妙、着迷、忘我並與外界融為一體的美好感覺[8]。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體驗不但是個體生命意識建立的途徑也是評價生命質量的標準。個體就是在不斷探索自我經驗的體驗過程中,建立起生命意識,可以説沒有自我經驗體驗就沒有生命意識。因此,積極心理學對經驗的不斷追尋賦予生命教育生動的形式和鮮活的內容,而且這種有別於傳統模式的教育使得生命教育的精髓——體驗在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中完成。這點對於聾生來説,顯得更具意義。

生命教育確切地説應該是生命與生命的碰撞中,學生生命狀態改變的過程。教師應非常注重學生自身的感受和體驗,雖然聾生很多時候,不能很好表達內心感受,但我們的教師也絕不應越俎代庖,應用自己的耐心和價值中立的態度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和了解自己,促進學生不斷成長。

生命教育不僅僅是更多地修正聾生的錯誤或者教育聾生按指令做事,而更在於識別和發現他們最強的品質,助其建立生命意識,激發他們生活得最好的潛能,這種力量來自於他們內心深處的責任感、榮譽、夢想和勇氣等,這應該是聾生生命教育最終的目標和最大的意義,也是積極心理學之於聾生生命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積極心理學 篇12

積極心理學產生於20世紀末,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與傳統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對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極、障礙、病態心理方面的探討。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的情感體驗;二是積極的人格特徵和人格品質;三是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一、強調研究每個人的積極力量。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要關注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積極力量是指正向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和潛力。它不僅是一種靜態的人格特質,還是一種動態的心理過程,能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有效分析並做出合理選擇。

二、提倡對問題做出積極的解釋

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個體或社會具有的問題要做出積極的解釋,並使個體或社會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積極心理學主張從兩個方面來尋求問題的積極意義,一是多方面探尋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二是從問題本身去獲得積極的體驗。

首先是多方面探尋問題產生的原因。一個問題之所以會產生,原因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看它,即我們心理上怎樣去歸因。如果我們把原因歸結為可控的、暫時的,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反之則會出現消極的態度。

其次,所謂消極向積極轉化,很多時候更主要的是指人們要從消極(不幸或困境)中尋找到某些積極意義。

國小生正處於兒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人格、品質等形成和完善的關鍵時期。隨着時代的發展,教育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老師們在工作中也面臨很多困惑,一些過去常用的方法現在不太管用了,在工作中付出了很大心血,但有時收效甚微,讓老師們常有挫敗感。

當我們面對學生的問題無能為力時,為什麼不換一種思維、換一種方式試試呢?如果我們能夠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做好自己的典範,留給孩子空間,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尋求細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生活態度,因為這樣,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樂,因為他們快樂,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抓住教育教學點滴,潛移默化的進行積極品質的培養,如在大掃除中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勇敢堅強、團結友愛;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自信——讓他們從小建立自信,自強,互愛,樂觀向上的良好品質,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積極心理學讓我更加明白,教育不單純是讓孩子掌握一些什麼,更需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一顆好奇的心,一種樂觀的精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不只是讓他們知道這是什麼,更要引導他們去問,這是為什麼?

積極心理學 篇13

我一直都覺得,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我對心理學的認識得益於我在心理中心的工作。直到今日,我對這門學科的感覺任然是諱莫高深。也是因為寒假的閒暇時光,我聽了學堂在線慕課《積極心理學》。淺談我在學習過程中的幾個引起我共鳴的地方。

任何的學科都可以追本溯源,而人內心世界的變化可以從人的進化中發現。人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進化,所導致的結果是人的視野的擴大。因而我們現在覺得當抬起頭、直起身子走路時要比彎着腰,低着頭走路要舒服。其中的科學依據就是人類的軀幹的骨骼整體呈現“S”型走向。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人類的軀幹由“L”型向“S”的進化。而人類身體最長的一條神經稱之為“迷走神經”。當我們挺胸抬頭的時候,“迷走神經”在舒張,因而我們會感覺愉悦、舒服。這對我個人來説的指導意義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我發現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彎着腰走路。在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中,對人的要求也是昂首挺胸。我想是不是魯迅先生所説的中國人的奴性還沒有徹底清除。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的影響任然沒有消除。而作為新世紀新一代的我們,應該挺起腰板。我們祖國的強大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因而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去展示大國氣象。

我曾瞭解過心理中心的理念,大多數都有“助人自助”、“助人為樂”。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在助人的時候,人類大腦會分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激發我們身體的愉悦感,並且有助於我們思維的開發。我以前曾對“助人自助,助人為樂”的理念產生過懷疑。因為我們為何要去幫助別人。更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的熟語。我也曾用“只為初心,問心無愧”來鼓勵自己去踐行這個理念。可是“好心沒好報”的事時常也發生在我的身上。因而我也曾想封閉自己,可是任就做不到。大多數的女孩都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只對她一個人好,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這種問題上,誰都不可能博愛天下。其實助人也是有針對性的,正如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都有其成立的條件。在別人主動求助時,我們應該去主動別人。當別人需要時,我一定真心實意幫助他。

人類進化導致了女性骨盆的縮小,其導致的結果就是人類嬰兒的早產。大部分動物嬰兒出生的時候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比如説奔跑。而人類的嬰兒在出生的時候除了吃奶、排便等一些基本能力外,不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因而女性在選擇自己另一伴的時候,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個安全感,不僅僅是隻身強力壯,而是精神、物質的安全感。

心理學是個極其微妙又特別有用的學科,我將繼續學習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經驗。

積極心理學 篇14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及人員流動性較大,而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直接影響着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質建設及個人價值觀的發展,也影響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輔導員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的引導者,承擔着管理和育人等多重工作職能。輔導員工作是一份崇高而神聖的事業。職業的幸福感是輔導員工作的潛在動力,是輔導員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提升了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指數,才能真正激發輔導員的內在動力,才能促進輔導員富有創造性地、積極地、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

關鍵詞]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積極心理學;途徑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一線人員,與大學生的發展教育密切相關。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是其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和內在動力。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不僅影響着輔導員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和自身的生活質量,也影響大學生及家長的心理、學習、生活和成長,更關係着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影響着高校未來發展前景。現階段,各高校對輔導員職業幸福感不是特別注重,相關的研究較少。隨着高校學生工作內容的增加,許多輔導員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加,這導致輔導員工作、生活開始失衡,出現個人消極情緒滋生和工作動力不足等問題。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現狀

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是指輔導員從自身工作中產生的穩定、樂觀、持續性的情感體驗。對在寧高校92名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調查顯示,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總體不高。調查問卷從工作壓力、工作強度、自我發展、人際關係四個維度進行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調查。高校輔導員的日常工作內容繁瑣、工作壓力巨大、工作時間長、工作負擔重、發展前景不樂觀、經濟壓力大[1],這讓許多輔導員產生了不平衡心理,對工作失去興趣,工作主動性降低,部分輔導員還呈現出一種消極的工作的狀態。久而久之,高校輔導員會對自身的評價和自我價值感到憂慮,這會對其職業生涯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二、積極心理學與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心理學思潮,較傳統心理學研究不同,它不僅關注人類心理疾病和弱點,更關注人類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的三大理論基礎是:研究積極的'情緒、積極的特質和積極的組織系統。它的宗旨是關注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其倡導人類要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心理髮展和心理髮展產生的問題,並且激發人類在遇到困境時,也能做出積極的心理調整,從而愉悦地將此事發展下去。積極心理學對於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增加輔導員從工作中獲得的樂趣並提高生活質量有着重要的意義。積極心理學為學校的管理者從創建積極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制度、加強積極的情緒體驗和人格培養出發,以此來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提供了良好的借鑑。[2]職業幸福感是指工作的個體通過自身的工作性質,從中獲得滿足感、安全感、愉悦感和價值感的綜合情感體驗。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即輔導員在管理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瑣碎事務中,得到的愉悦感、舒適感、滿足感及自我的價值體現感,是一種綜合的、滿意的體驗。各種體驗的積極情感越多,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就越高。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影響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原因

(一)輔導員的個人消極情緒

首先,現如今高校的學生管理制度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規範化、創新化,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量也隨之增加。如高校輔導員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輔導員很少有屬於自己的私人時間,正常的工作時間通常都超過10小時,若學生出現突發緊急情況,輔導員需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並妥善解決事情;輔導員要定期對學生的宿舍內務進行管理、抽查,要經常與學生談心,並詳細瞭解學生個人情況。在高校,除了教學工作之外的所有和學生相關的事情,都在輔導員的職責範圍內,可見,輔導員工作量巨大,任務繁重。[3]對此,許多輔導員容易產生消極的個人情緒,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的主觀感受。其次,95後大學生他們個人主義較強,自我意識突出,對輔導員的管理工作不是特別理解,這也容易使輔導員產生自我否定的悲觀情緒。再次,輔導員職業的發展空間不大,職業生涯規劃模糊,社會對此職業的認知度較低等,這些也容易使輔導員產生消極情緒。

(二)缺少輔導員隊伍自身的職業優勢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人無論參加什麼性質的工作,都應該具備對此工作的熱忱和創新性,它是個人從事此工作所具有的特殊優勢,此優勢會直接影響個人對職業的態度和思維方式。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航者,輔導員還要對學生的生活、學習進行指導,並輔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證學生成長為有道德的高素質人才。但現在高校的輔導員流動性較大,這導致輔導員隊伍整體職業素質下降,輔導員在就業之初對工作的熱忱和創新精神逐漸減退。相當數量的輔導員“身在曹營心在漢”,工作上使命感不強,責任感缺失,有離開輔導員崗位的想法。[4]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

(三)高校沒有完整統一的輔導員管理組織體系

積極心理學的三大理論基礎之一———積極的組織系統,這一理論可以保障輔導員的個人優良品德和優勢得到盡情發揮。目前,各大高校的輔導員每天要不停地圍繞學生展開各種工作,隨時處理各種學生問題,自己的私人空間和時間幾乎沒有。但就此忙碌的工作,學校卻沒有相關明確的評價體系對輔導員過重的工作量給予肯定,輔導員的辛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對輔導員工作做了詳細的規定,但學校並沒有完整統一的管理組織體系,這不但造成輔導員工作的盲目,工作成果得不到肯定,發展空間狹窄,而且還導致輔導員幸福感急劇下滑。

(四)其他多種因素

在角色轉換方面,由於高校輔導員工作內容繁瑣、複雜,在工作過程中不管學生髮生任何事情都要在第一時間解決處理,加上學校對輔導員的工作期待,輔導員要在不同的角色中來回互換,這使輔導員不能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從而產生心理困擾。在生活保障方面,由於各高校的輔導員待遇普遍不高,且多數沒有編制,福利待遇較其他教師也偏低,有的高校輔導員連保險、住房等補助都沒有,日常生活沒有明確的保障,面對社會上的種種壓力,輔導員會產生消極的不平衡心理,極度缺乏安全感,完全體會不到職業幸福感。

四、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和培養輔導員積極健康的情緒

積極心理學能夠幫助個人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讓個體更輕鬆地適應社會環境,即使出現困難也能應付自如。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工作的開展及輔導員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因此,應正確引導和培養輔導員積極健康的情緒,鼓勵和支持他們挖掘自己的潛在積極性,提高對工作的興趣和滿意度。同時,可以激發輔導員的創新思維,讓他們能更好地與學生交流,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生的管理工作中,並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職業幸福感。學校可以開辦積極心理學健康講座,開展積極心理學交流活動,或是通過積極心理和消極心理的對比,讓輔導員獲得更多的積極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學校還可以為校內輔導員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讓輔導員可以在此平台上暢所欲言,彼此分享心得體會,取長補短,共同研究交流獲得更好的工作方法。只有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幸福感指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和學校共同發展。

(二)嚴格控制輔導員的入職條件,充分發揮輔導員的職業優勢

高校的輔導員是一個神聖而複雜的職業,在學校,輔導員就是一個大的家長,平時的言行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所以,輔導員既是服務一線的基層教育者,又是人類優秀品質和傳統美德的發揚者和傳承者。高校在聘用輔導員時,應該嚴格控制其入職條件,並在此基礎上擇優錄取,選擇那些積極主動參加輔導員工作的人,使其在工作崗位上能充分發揮自己對職業的熱情和積極性,並從中獲得幸福感。

(三)高校應建立適合輔導員工作的管理機制和職業

發展道路一方面,學校要對輔導員的工作進行合理的量化,對其工作要給予適當的肯定,使輔導員工作的目標更明確,更有動力。學校可從側面改善輔導員的工作環境,完善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優化輔導員的職位評價等級,讓輔導員工作得更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增加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另一方面,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自身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學校對此應大力給予支持。學校可以結合輔導員的個人特長、職業期望等,規劃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道路,避免輔導員因長期重複的工作內容而產生的迷茫和無所適從心理。我們的調查發現,自我發展是輔導員最為看重的一環,在年齡結構上,越年輕的輔導員越對自我發展的要求越高;在性別上,男性在自我發展的要求要高於女性;在工作年限上,從事輔導員工作1-2年的對自我發展要求要高於其他年限的。為輔導員的未來發展提供明確的發展道路,以供輔導員參考,這是輔導員培養職業幸福感的最佳方法。

(四)構建對輔導員支持的社會系統

社會支持可以是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資支持和精神支持等。社會支持作為一個影響人們情緒變動的外力因素,其作用是巨大的。若社會對輔導員這一職業的認可度高,則能有效地提升輔導員對職業的幸福感體驗;反之,輔導員則會對自己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產生疑惑,併產生消極情緒。高校應積極引導輔導員融入社會的大環境中,重視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積極面對社會大環境帶來的壓力和緊迫感,並在複雜的社會體系中認清個人的位置及價值,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安全感和日後的發展方向,真正體會到職業幸福感帶給個人的愉悦。應構建社會、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三位一體的社會支持系統,以點面結合的方式來維護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積極提升他們的職業幸福感。[5]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職業幸福感問題已成為高教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的引導者,承擔着管理和育人等多重工作職能。輔導員工作是一份崇高而神聖的事業。職業的幸福感是輔導員工作的潛在動力,是做好輔導員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提升了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指數,才能真正激發輔導員的內在動力,才能促進輔導員富有創造性地、積極地、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

[參考文獻]

[1]申雯,段元梅.積極心理學取向的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提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雜誌,20xx(11).

[2]張利兵.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提升[J].科教導刊,20xx(1).

[3]王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J].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xx(4).

[4]李金華,崔健.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及其實現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xx(1).

[5]孫葉青,王茜.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關注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提升幸福感水平[J].教育教學論壇,20xx(19).

[6]張靜.從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困境看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迫切需要[J].大學教育,20xx(8):83.

標籤: 心理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6623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