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教育學原理和教學心理學資料複習

教育學原理和教學心理學資料複習

第一部分 教育學原理

教育學原理和教學心理學資料複習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概述:

教育學的價值:

1.作為科學認識形式的教育學能夠超越日常教育經驗。2.作為科學的認識方式的教育學能夠有效地解釋教育問題。3.作為學科知識體系或課程的教育學能夠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溝通。

教師與教育學的學習:

1.聯繫教育實際,聯繫相鄰學科和相關知識、信息,聯繫有關社會現象和問題。2.將繼承我國優秀教育傳統與借鑑國外先進經驗結合起來。3.把專業理論學習與經驗交流和專題討論結合起來。4.把專業閲讀與教育寫作結合起來。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教育經濟功能: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途徑,教育再生產勞動力,現代社會培養大批現代化生產工具的人。2.教育是科學技術再生產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使科學技術得以繼承和傳遞的重要條件,對科學技術的再生產是一種擴大的再生產,對科學技術的再生產是一種高效率的再生產。

3.教育是創造和發展新的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為政治制度培養所需人才。2.教育可以促進民主。3.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的輿論力量。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文字出現之前、文字出現之後、人類通過包括教育在內的多種途徑傳遞文化。2.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確定教育內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選擇文化的過程。教育離不開編寫教材。青年時期是一個人長知識、長身體和行成各種觀念、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教育者對作為教育內容的文化素材。以科學研究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創造活動。

第三章 教育與個體發展:

影響人的發展因素及其作用:

1.遺傳及其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遺傳素質的個別差異為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提供最初的可能性。2.環境及其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環境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為現實。3.教育及其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人的活動。學校教育是通過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室來進行的。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對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範,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4.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人的身心發展是通過活動來實現的,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導向功能,教育目的一經確立,就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2.激勵功能,激勵着教育工作者按照教育方針的規定去培養人才。3.評價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1.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我們培養的人,必然是勞動者、建設者、創造者,這就是反映教育事業價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義的部分。2.培養全面發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實現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是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説作為其理論基礎的。1.人的發展同社會生活條件相聯繫。2.人的片面發展是由舊的社會分工所造成的。3.人的全面發展是大工業生產的必然要求。4.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5.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方法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容:

全面發展教育具體包含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德育,即培養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智育是指向學生傳授系統科學知識和技能,體育是指學生傳授身體運動及其保健知識,美育即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勞動技術教育,德育是實施各育的思想基礎,為其他各育起着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

第五章 老師和學生

學生的本質屬性:

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作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教學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學生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為自覺性、獨立性、創造性。自覺性,也稱主動性。這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基本表現。獨立性,也稱自主性。這是自覺性進一步發展的表現。創造性。這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高表現。

教師的角色扮演:

1.傳道授業者2.朋友3.榜樣4.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管理者5.研究者6.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新課改對教師角色扮演的新要求7.課程資源的建設和開發者

教師勞動的特點:

1.教師勞動的複雜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勞動對象的差異性、教育任務的多樣性。2.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其次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表現在對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斷更新上。教師勞動的創造性突出表現在教育機智上。教師的人品、才能、治學態度等都可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

教師的職業素養:

第一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性知識和技能,第二瞭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及該學科發展,第三瞭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教育學、心理學及各科教材法是教師首先要掌握的最為基本的教育學科知識。主要包括教師的教育和教學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班級管理能力、協調能力、自我調整與反思能力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是教師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教師完善人格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教師心理的重要內容。 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師範教育、新教師的入職輔導、在職培訓、自我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費斯勒的教師生涯循環論,職前教育階段、引導階段、能力建立階段、熱心成長階段、生涯挫折階段、穩定和停滯階段、生涯低落階段、生涯退出階段。美國學者費朗斯.傅樂的研究。

如何建立和發展良好的師生關係:

1.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2.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3.要發揚教育民主。4.正確處理師生矛盾。

第六章 學校教育制度

我國學制的產生與發展:

1.舊中國的學制,壬寅學制,1902年,我國正式頒佈第一個近代學制——壬寅學制。癸卯學制,癸卯學制是我國實行的第一個近代學制。壬戌學制,又稱新學制或六三三學制。2.老解放區的學制。3.新中國的學制改革與發展,1951年,頒佈《關於學制改革的決定》,1958年,頒佈《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我國現行的學校系統,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趨勢:

2010年6月21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

1.加強基礎教育,落實義務教育。2.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教育。3.穩步發展高等教育,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4.重視成人教育,發展終身教育。

第七章 教育途徑與課外教育活動

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

主要形式是,教學主要指課堂教學、思想教育、課外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諮詢與指導、社會實踐等等。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形式、教學將傳授的內容經科學的選擇、教學是教師的引導下和精心安排的過程、教學能夠確保形式全面發展。

學校課外活動的基本內容:

1.思想政治活動2.科學技術活動3.文學藝術活動4.體育活動5.社會公益活動。

學校課外活動的實施要求:

1.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計劃性2.堅持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3.要照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4.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主體作用是學校課外活動的關鍵5.充分發揮學校和校外教育機構的組織領導作用。這是搞好學校課外活動的根本保證。

第八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2.系統性原則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4.教育性原則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

1.確定研究課題2.查閲文獻與閲讀文獻3.提出研究假設4.制定研究計劃,設計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6.作出結論7.撰寫成文。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觀察法,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或輔助儀器。觀察的具體方法,實況詳錄法、時間取樣法、事件取樣法、日記描述法、逸事記錄法、頻率計數圖示法、清單法。

2.調查法,調查法的類別,抽樣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3.實驗法,分類單組法、等組法、循環法。4.歷史法。5.個案法。6.比較法。

教育行動研究法:

1.教育行動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實踐者通常指老師進行,目的在於改善教育的專業的實踐,採取批判、自省、質疑的研究精神,藉以實踐其教育理想並獲得專業成長與提升的一種研究。2.教育行動研究的實施步驟,確定研究課題、擬定研究計劃、實施行動研究、進行總結評價。

第二部分 教學心理學

第二章 學生心理髮展與教育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1.認知發展的機制,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和順應,皮亞傑認為圖式的變化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來完成的。平衡。2.認知發展的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恆性。前運算階段(2-7歲),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謂的泛靈論,而且認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即思維具有刻板性,尚未獲得問題永恆的概念。具體運算階段(7-11歲),思維可以逆轉,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麪積等的永恆,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兒童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髮展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並藉助語言實現的。2.心理髮展的本質,心理髮展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

3.認知發展的三種重要觀點,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如兒童已經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規則,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1.嬰兒期(0~1.5歲)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嬰兒在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着希望的實現。2.兒童早期(1.5~3歲)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兒童在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感,體驗着意志的實現。3.學前期(3~6、7歲)主動感對內疚感,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感,體驗着目的的實現。4.學齡期(6、7~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體驗着能力的實現。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體驗着忠誠的實現。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感對孤獨感,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親密感而克服孤獨感,體驗着愛情的實現。7.成年中期(25~50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8.成年晚期(50歲至死亡)自我調整對絕望期的衝突。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柯爾伯格用兩難故事法,劃分成三種道德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兩個階段。1.前習俗水平,階段1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階段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2.習俗水平,階段3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階段4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3.後習俗水平,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階段6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 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

1.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權威型教養方式,接受+控制、專斷型教養方式,拒絕+控制、放縱型教養方式,接受+容許、忽視型教養方式,拒絕+容許。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影響,學業成績、自我價值感、心理健康。2.同伴關係,滿足兒童多種心理需求、為社會能力發展提供背景、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

第三章 學生個體差異與教育

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1.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2.沉思型與衝動型3.輻合型與發散性4.具體型與抽象型。

智力差異:

智力,也就是一般能力,是指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物,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以及有效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1.智力的個體差異,發展水平的差異、發展類型的差異、發展範圍的差異。2.智力的羣體差異,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沒有差異,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 認知結構差異:

1.觀念的可利用性2.觀念的可辨別性3.觀念的穩定性和清晰程度

性格的個別差異:

1.性格的特徵差異,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制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2.性格的類型差異,按心理機能分類、按傾向性分類、按獨立與順從程度分類、兩維分類。

性格差異的鑑定:

1.自陳量表式測驗,自陳量表式,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試(PF16),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EPPS)。2.投射測驗,羅夏克設計的羅夏克墨跡測驗,莫瑞編制的主題統覺測驗。3.情境測驗4.自我概念測驗,形容詞列表法,Q分類法。性格差異的教育意義:

性格不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速度和質量。第一,有的放矢,培養學生良好性格。第二,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進行教育。第三,掌握學生的氣質和性格特點,發揮教育機智。

特殊兒童的教育: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 目標的教育。1.內容,特殊教育的內容必須滿足各類特殊兒童的特殊需要。2.技能3.環境,普通班、普通班加巡迴輔導、普通班加資源教室、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特殊班、特殊學校。

第四章 學習與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1.掌握學習,布魯姆根據斯金納的理論,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2.自律學習,班杜拉曾經提出觀察學習的四個階段,自我觀察,指個人對自己所作所為的觀察,自我評價,指個人經過自我觀察後,按照自己的行為標準評判自己的行為,自我強化,指個人按照自定標準評判過自己的行為之後,在心理上對自己所做的獎勵或懲罰。

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教學意義:

1.教學設計2.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指以問題為中心,將知識拋錨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的教學模式。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認知學徒教學模式,示範、指導、消退、練習。隨機進入教學,呈現情境、隨機進入學習、思維發散訓練、協作學習效果評價。支架式教學,進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導探索、獨立探索。自上而下的教學。3.課程設計、學生心理輔導及教師的教育,建構主義學習觀必然對課程設計帶來重大影響。

馬斯洛與康布斯的學習理論:

1.馬斯洛的學習理論,七種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2.康布斯的學習理論,康布斯的學習理論,在教育上被作為實施情感教育的理論依據。康布斯認為學習有兩種含義,第一學到一種新知識,第二是該知識使個人產生了新意義。康布斯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教育思想。

羅傑斯的學習理論:

1.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實或真誠、尊重、關注和接納、移情性理解。2.自由為基礎的學習原則,人性本善,且人人皆有學習潛力,教材有意義且符合學生的目的才會產生學習,在較少壓力的教育情景下才會有效學習,主動、自發、全心投入地學習才會產生良好效果,自評學習結果可養成學生獨立思維與創造力,知識以外生活能力的學習以適應變化的社會,突出學習者在教學中的地位,涉及到改變對自己看法的學習是由威脅性的,強調要從做中學習。

人本主義思想在教育上的實驗:

1.提出一些具有濃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在平常教學中培養健全人格,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養團體精神的合作學習,推崇人性中心課程,提倡情感型的師生關係。2.建構出人本主義的典型教學模式,以題目為中心的課堂討論模式,自由學習的教學模式,開放課堂教學模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9g17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