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心理學心得15篇

心理學心得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理學心得,歡迎閲讀與收藏。

心理學心得15篇

心理學心得1

學習管理心理學這門課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節課,但是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對於我而言,選擇管理心理學這門課的主要原因在於我認為無論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還是在未來要加入社會,開始工作後,管理心理學都是應用最廣泛,對我最有幫助的一門科目。“在21世紀,當社會變革、國際交流、信息技術、個性發展等諸多挑戰與機遇降臨到社會分工的每一位參與者面前時,無論我們是否身處領導者的職位,都應該或多或少地具備某些領導力”,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心理學可以應用在我對自己日常生活、學習,合理安排時間等這些方面,更能幫助我更好的與身邊的老師、同學和朋友相處。同時,當我們身處某一個團體時,管理心理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對團隊成員進行管理,更有效地挖掘每一個成員的價值,使團隊工作更順利地進行。

一、如何做好團體工作

激勵是管理心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想辦法激發動機,強化動機,運用動機的機能,影響職工行為。把組織目標變成每個職工自己的需要,把企業的利益與滿足職工個人的需要巧妙地結合起來,使職工積極地、自覺地努力工作。這就是激勵在團體工作中的功能。

激勵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大一時我加入了某院科協祕書部,我在這一年裏的經歷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科協在安排幹事工作時沒有能夠統籌安排好各個人的具體工作,一有事情就是誰有空誰去做。結果每次做事的都是那幾個人,有些人總是沒空,但所有人得到的待遇都是一樣的。而且在下一任部長的人員選擇上,它過早地透露出了傾向,導致其他成員消極怠工,甚至辭職。在下學期就已經有三分之二的人退出了,造成人員缺乏,很多工作都無法及時完成。該院科協沒有重視激勵的作用,更沒能充分利用激勵的功能,導致日常工作的不順利。然而怎樣正確運用激勵也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首先我們看一個企業管理的案例。

日本富士Xerox公司從1988年就開始實施"關於事業風險投資與挑戰者的綱領計劃"。如果公司員工的新事業構思被公司採納,則公司和提出人就共同出資創建新公司。並保證三年工資。假如失敗了,仍可以回到公司工作。對於新創立的公司,不但給予資金的支持,還給予經營與財務等必須的人才的支持。人是經濟動物,更是知識動物。人是理性動物,更是感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周圍人的支持、鼓勵與幫助。創新是創造性活動,探索新事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成功與失敗、風險與收益同時存在。我們不但要重獎成功者,也要正確對待失敗和公正評價失敗者,對於歷經艱辛努力、兢兢業業的開拓者,雖然暫時失敗了,我們也應該給予獎勵。不僅僅是肯定開拓、敢冒風險與挑戰精神,更重要的是"失敗是成功之母"!

可見,給予正確的激勵措施,我們將收到豐富的效益,就如日本富士Xerox公司一樣,最終走向了成功。

然而,並非所有的激勵措施都會收到積極的作用,有的卻收到了異樣的效果。某校決定採用“滿勤給獎”制度來加強管理,出滿勤的發獎金20元,如果上課、教研組活動、政治學習一次缺席、兩次遲到者,該月就沒有獎金。這種辦法實行後第一個月效果很好,無人缺席、遲到,教學秩序趨於正常。兩個月後,工作一直認真負責的王老師,因患病請假2天,病未痊癒,就來上班了,卻被扣發了當月的獎金;李老師經常是小病大養,自由散漫,實行“滿勤給獎”後,人是來了,課也上了,但教學效果差,獎金卻照拿;趙老師在月初的第一週就遲到2次,在他看來,一個月的獎金已經沒了,於是在後幾周的工作就隨隨便便了,何必準時來上班呢?

該校管理者的激勵措施為何失敗了呢?

由於管理者未明白教師工作的特點和實際。教師工作有其自身的特點,如:教師工作有鬆散化和彈性化的特點等。以全勤獎激勵教師,不會起到真正的激勵作用。

當今社會,講究人性管理,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應給予員工更完美的心理上的激勵,這將比物質上的激勵更有效。合理利用激勵,要求我們結合實際情況,那樣我們就將會收到其帶來的豐厚效益。

二、如何搞好人際關係

在心理學中,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它反映了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心理關係是社會交往的基礎,它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際關係的主要特點就在於它具有明顯的情緒體驗的性質。人際關係的以定的情感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並且以一定的情感為紐帶,人們在共同活動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關係,在性質、方式和過程完全相同的活動中,人們之間的工作關係、行政關係、經濟關係往往是固定的或相同的,而人際關係卻是不相同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人際關係具有情感體驗的性質。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對於兩個性格不同的人來説,該怎樣相處呢?

 1、學會求大同,存小異。

性格不同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不同,我們要學會在不同之中發現相同之處。比如,你若是一個性格平各的人,你給小李提意見,可能言辭不那麼激烈,語氣也比較委婉。如果你身旁有一位性格剛強而倔強的同事,他給小李提意見,可能單刀直入,語言尖鋭,甚至可能轉而批評你,説你給別人提意見轉彎抹角,是鈍刀子割肉。這時候,如果你只看到那個直率的同事開展批評的態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樣,覺得他太魯莽,太不講情面,你可能就會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來,如果你除了看到你們兩個提意見的方式不一樣之外,還看到他也和你一樣,也是出於一片好心,真心幫助同事,這樣你可能就不會覺得他粗魯無情,而覺得他有難得的古道熱腸,同時也不會計較他對你的批評。我們要是多看別人和自己之間的共同點,就容易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2、要注意全方位瞭解別人。

人們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你如果對一個人不瞭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離。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時代,家庭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和經歷,遭遇有關。我們在考察一個人的性格的時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這樣,你可能就會理解他,體諒他,幫助他,慢慢地,你們之間就會相互增進了解,甚至還可能成為好朋友。

 3、注意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

兩個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於對比明顯,雙方可能會很快發現對方的長處和短處。發現了別人的短處之後,正確的態度是給別人指出來,幫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每個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愛有缺點,我們對人不能求全責備。同時我們更要注意發現別人的長處和優點。這樣,大家不僅能夠和睦相處,相互還會有所補益。

 4、胸懷應該寬一些,氣量應該大一些。

  5、要注意講究不同的方式方法。

這不是指那些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的世故圓滑,也不是指那些逢場作戲的玩世不恭。我所説的待人的別,是指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點,我們要針對這些特點採取因人而異的恰當態度。

 三、總結

管理心理學這門課程生動有趣,並且和生活聯繫緊密,記得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説話等軟科學本領。管理心理學則在這百分之八十五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體現在自我管理中,與他人的合作中,更體現在步入社會後與上下級的人際關係處理中。日後我將會更多的關注這門學科,更好的利用所學知識,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奮鬥。

心理學心得2

也許是盤古開天闢地,也許是上帝的靈感創造了這個世界,也許是大爆炸創造了這個世界。可是,在這之後,真正創造了這個世界的,是人類的思維。因為人類的思維,產生了文學藝術,產生了科學技術,產生了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裏的房屋建築和花花草草。同樣,人類的思維,也帶來了戰爭、兇殺、競爭、猜疑和嫉妒等惡性的東西。

可是呢,也許是上帝播撒在人的內心的種子吧,人的內心總是嚮往着愛、快樂和幸福的。那麼,在這樣一個壓力重重的時代處境下,我們怎麼樣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身心放鬆的幸福呢?答案就是:換一種思維。如同我喜愛的作家亦舒説過的那樣:“我享受着自由,呼吸着空氣,喝着水,我是快樂的。”再延伸一些來想:我的眼睛能看到美麗的山水和可愛的孩子,我的耳朵能聽見動人的鳥鳴和嘩嘩的流水聲,我有手有腳,我是幸福的。

每個人來到塵世,還大抵都想獲得成功。所以,最美好的祝福語,一向都是:身體健康,生活幸福,事業有成。所謂成功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就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得到了一定量的金錢和權力。這樣,人的精神和腳步就會自由得多。也就是説,成功是為了自由。那麼,怎麼才能獲得成功呢?成功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善於思考。

縱觀古今中外每一個人成功的人,都是善於思考的。只有善於思考,思維才能不受束縛,不受前人言論和世俗輿論的束縛,並且創造出一些新的規則。而一個能制定規則的人,就一定已經是一個成功的人了。

以上所分析的,就是實用心理學中所講到的一種思維方法:變通思維,即換個角度看問題。這本書中,還講到了另外六種思維方法,包括邏輯思維——用理性推斷結果、比較思維——在相互對比中尋找方向、逆向思維——從目的地出發的藝術、創新思維——讓思維變得更有創造力、發散思維——學會舉一反三的妙用、定勢思維——不要墨守成規等。

這七種思維方式,涵蓋了人類思維的方方面面。而且,書中講述的事例都是很新鮮的,給人閲讀上的新奇感。書中將心理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到一個個生動的事例中,閲讀起來,趣味盎然。

這本書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所有讀者閲讀,尤其適合對人類的思維方式感興趣的讀者閲讀。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相信你一定一眼就能看到一種或者幾種自己感興趣的思維方式。然後,打開書,閲讀一下,相信你一定會有所啟發,甚至豁然開朗。

把這七種思維方式的50個思維法則靈活運用到生活之中,相信你就能趨利避害,改變現有的不滿意的一切,得到你所向往的東西——動人的愛情、美好的親情、美麗的心情、成功的事業和自由的生活!

心理學心得3

今天的培訓內容是團體心理輔導,從沒參加過團體心理輔導培訓的我感到漠然,不知團體心理輔導是啥東西?然而通過今天的團體心理輔導課,使我豁然開朗,收益菲淺,學到了不少知識。

本次培訓,我在培訓的課程與對象、課程學習四種觀念、團隊輔導的動力要求與教學原則等方面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在培訓中,我們通過找另一半、小組展示、內外圈交流等活動及遊戲,去積極的參與並認真體驗感知,並在規則中互相認真的傾聽對方的事情,對其產生共鳴,感受對方的心聲,瞭解其情況,認真完成培訓的目標任務,去提升相關的能力。

雖然只有短暫的一天時間,體驗的活動也不多,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些體驗中收穫頗豐。尤其是像我們一樣戰鬥在第一線的班主任來説,面對有各種各樣問題的學生,任務艱鉅。此次培訓,我認為在班主任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兩點:

  一、不斷提升自我,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

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會影響到身邊的人,尤其是在處理學生問題上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有策略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傷害學生心靈。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瞭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和學生的一般心理特徵,才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反之則使學生惶惑不安。

2、老師雖然學過一些教育心理學,但面對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卻是處理乏力。只有不斷學習心理衞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3、教師還應具有積極的情緒狀態和較強的感染力,要以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對學生的一片愛心、對所任學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響學生。要積極創設一個團結互助、好學上進的集體風氣,使每一個同學在良好的集體環境裏成長。

  二、時刻關注並積極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關係着孩子的學習、生活、成長與成才,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關注並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1、從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排除不良的情緒等方面,進行學習心理輔導。平時要注意細心觀察學生,要能夠平等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理解、認同不同意見的分歧,創造一個諒解和寬容的氣氛。

2、尊重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學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學校因素,如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也包括家庭、社會因素。我們可以創設健康的教育環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多與學生交流學習、生活,與家長溝通思想,相互配合。

3、加強對學生心理的團體輔導,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充分發揮班隊活動課的集體心理輔導效應。通過班隊會課,定期地讓學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煩惱説出來,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大家一起分析、探討、解決問題。這樣可以使一部分學生的心理上焦慮和壓力及時地得到一定的宣泄和疏導,也使得他們可以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當然,短暫的學習時間,膚淺的認識,還不足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知識技能與策略。

心理學心得4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是我入職前就細細品味過的一本科學類讀物,還是在學校圖書館某個書架上發現它的,讀它的理由很簡單,我認為自己也是一個身患拖延症的病人,而且有愈發嚴重之勢。比如與友人赴約,我往往會把時間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比如説上班的時候,喜歡在規定時間前一兩分鐘再安心地打卡;又比如説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喜歡把作業拖到節點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現在的讀書筆記,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了,這才開始匆匆動筆。

正像書中反覆提到的一句話,拖延者總能在最後關頭之前完成任務,只是在拖延的過程中多了幾分煎熬。

我本着從書中找尋靈丹妙藥的心態從第一頁翻到了最後一頁,這才發現,原來書中所説的大多是緣由,而非解決方法。可見,想根治拖延也沒有什麼好方法。類似的問題還有如何逃避孤獨?如何克服自卑?也許我們也沒必要去對付它們,心平氣和去接受也許比堂吉訶德大戰大風車要強得多。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仔細想想,我喜歡把赴約時間調整得剛剛好,是由於我曾經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或者坐在咖啡店裏等待,而我又恰恰是個厭惡等待的急性子,於是選擇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提前到達,我又感到十分慚愧;至於在學習上的臨時抱佛腳,我想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暑假前幾天,滿懷信心要先完成假期作業,後面就可以毫無壓力地恣意玩耍。可是總會有犯懶的時候,心裏反覆安慰自己,我只是稍微休息幾天,過幾天接着寫。然後暑假就不知不覺進入尾聲了,而沒完成的作業還有大半。當然,最討厭的還是假期最後幾天厚着臉皮來抄作業的小夥伴們,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原本按時完成作業的自己,變得不那麼勤快和樂於分享。

所以,當你拖延的時候,還是要看看這件事是否會對其他人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接受隱藏在內心中的拖延小妖精。就像書中最後寫道,“快樂來自於按照你的價值觀健康地生活,來自於跟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連通,它還來自於能夠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來自於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夠如實地接受它,就像雖然花園裏長着一些蒲公英,而你依然能夠樂在其中”。

拖延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當我們感到了自己在拖延某事時,説明我們已經在開始排斥它了。就像看到了蛇或者蜘蛛時產生的恐懼之情,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順理成章。

因此,還不如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興趣或最適合自己的事情上,因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壓根不會拖延。至於那些不感冒的事情,還是主動把時間節點提前,然後在節點到來前加班加點吧。

心理學心得5

今天上午我上了本學期的第一堂心理健康課,上課的都是來自土木學院的土木工程系20--級的新同學,而這堂課也是這些學生進入大學以來的第一堂課。作為一名老師我感到很慶幸,我可以給可愛的學生上第一堂大學課程。當然,我的內心也很慎重,因為我希望通過這第一堂課,能夠讓他們感受到輕鬆、快樂和興趣,更能讓他們感受到對大學生活的美好期待。

今天的天氣並不是很好,突襲的冷空氣降臨長沙,天空還下着毛毛雨。我起了個早牀,希望能夠提前二十分鐘早早地到達教室等着這一羣可愛又純淨的新同學。可是,我竟然很馬虎地把東園記成了西園,當發現失誤後一路小跑從西園狂奔到東園,希望能夠準時出現在教室,以免耽誤同學們的上課時間。可遺憾的是,當到達教室時,我還是遲到了三分鐘。我站在教室門口,看到一百五六十位同學齊刷刷地坐着,他們望着我,真摯的臉龐上帶着微笑,從他們的眼中我看不到一絲抱怨和不快。我向他們微微笑,而內心被他們的包容和理解深深地感動了。

這次課我給同學們講述的是《心理健康與心理諮詢》,在講述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也穿插了很多的大學生實例。從同學們愉快的表情和熱情的掌聲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在整個課堂中體驗到了輕鬆和快樂,而我也從他們身上感到被肯定和滿足。

自從進入高校,當上老師,給同學們上心理課,已經有五個年頭了。回首這五年的課堂,我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用最認真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堂課,用最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是我始終對自己的要求。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真誠用心地去做我應做的,堅持執着地去做我所熱愛的。願一路有同學們的陪伴,讓我們彼此都能得到成長。

心理學心得6

學習護理心理學,對於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着重要意義,同時對於關注他人,幫助他人也有重要意義。一個人的內心情感――喜怒哀樂憂傷悲會直接表現為外在行為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會使外在的生活充滿愉悦之感。 學習心理學之後,會逐步瞭解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健康狀態,同時也會更加關注周圍的人。以前會厭煩電話裏父親母親隔山隔水的嘮叨,會因為同學之間處事不快而大動干戈,會覺得似乎受委屈的總是自己卻很少從對方立場去考慮問題。而在學習護理心理學之後,才學着多多關注他人。也許那些是我們的至親至愛,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當我們用公正、公平的心態去考慮問題後,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的和諧,與環境相和諧,與社會相和諧。

其次,進入大學後,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因而需要有較強的自控能力,學習自覺自己主性,否則要麼因方法不當,不得要領而事半功倍,要麼自控力不好,浪費時光.

對青年來説,正確評價自我、接受自我至關重要。它關係到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適應環境,促使性格健康發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證。怎樣才能增進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們做到真正瞭解自我、樹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奮鬥目標、不斷擴大自我的生活經驗、誠實坦率、平心靜氣地分析自我,找出問題之所在,就能及時予以補救,化失敗的打擊為增進自我接受感的動力,由主觀因素造成的心理動機的種種衝突都可能讓大學生產生挫折感,如學生所學專業與本人不相符合,班集體中人際關係不協調,生活上不適應以及個人的外貌,身高,經濟狀況,家庭狀況不佳等等.

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説,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説,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

所以我覺得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必須做到一下幾點:

一、以前當的一直是學生,學校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而中國式的教育一向是填鴨式的:被動地接受那麼多的知識,雖然考試考了那麼多次,但現在我的知識在腦海中似乎沒了蹤跡,只好不斷翻書。當在老師的提問下一次次啞口無言時,才認識到自己記的粗淺,沒有時間經過的記憶猶如沙灘上的足跡,當時似乎深刻明顯,卻耐不住時光的清洗。

二、實習剛開始,很多東西都不瞭解,雖然以前也曾見習過,但真正的要實際操作了,我仍覺得底氣不足。我會不會弄錯了,萬一弄錯了怎麼辦。幹事情總是縮手縮腳,加上跟我一塊實習的同學表現都很好,我覺得老師都喜歡她們,事情似乎也輪不到我頭上,每天盲目跟着做基礎護理,跟着操作。本想説“讓我也試一下”,但又不敢。因此,我覺得角色轉化是個坎,我一定要努力克服這一點。方法主要是靠主動吧,我發現,只要主動提問,主動提出操作的要求,老師都是很樂意教的。不能再像在學校裏那樣等着老師要求幹什麼了。

三、面對病人,特別是外科的病人,見到血是經常的,看到病人痛苦地呻吟,特別在操作的時候,心總會提到嗓子眼,因此而小心翼翼,束手束腳,反而會給

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因此,膽魄得鍛鍊得大一點,再大一點。膽大心細是我追求的目標,只有準確迅速才能早點解決病人的痛苦。

四、在外科實習這段時間,護理工作心得體會,每個老師都強調無菌觀念,因次,我深刻認識了無菌觀念,操作中便不自覺地去遵守。而規範化操作也實在是個很保守和安全的做法!至於新辦法,創新思維,那也得熟悉情況了再説吧。

五、在這裏,我看到的是笑容可掬的臉孔,也都覺得特別地漂亮與可愛,讓我有種感覺,如果我是一位病人,我會毫不猶豫選擇住在這裏。因此我也要求自己不把情緒帶到工作中,每天保持陽光燦爛的笑容,讓病人感到温暖!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這就是我護理心理學的心得體會。

心理學心得7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單腿直立站在街上,許多人來到他身邊圍觀,那個人抱怨自己的腿非常的痠痛,周圍的好心人都為他出主意。

一個醫生説,我這裏有止疼片,你吃下去就好了,那個人吃下止疼片後説疼痛沒有了,但是腿很僵硬;一個按摩師説,我來給你按摩一下,那人按摩之後説自己感覺上身的壓力很重;一個和尚説,那你就想象自己是一片羽毛,能飛起來,這樣就會感覺很輕,那人想着想着差點摔倒;這時一個孩子走過來告訴他,你為什麼不用你的另一條腿呢?這個故事裏有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它告訴每個人更好的調動他最大的資源。

用積極、全面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他的問題。

健康的人不是沒有問題的人,而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人。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

它倡導心理學研究積極取向,關注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詮釋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

Seligman博士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並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種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內在資源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以此獲得美好的生活。

人類的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

通過學習這份積極心理學的材料,我感到積極心理學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運用必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下面的一段文字給了我極大感觸:作為老師,我們對學生的關注不只停留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我們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發揮其自身積極力量,並幫助學生看到自身的這些力量和潛能。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發掘潛能,利用積極力量來完善自己。

平時我在教室裏確實關注多的是學生的問題,孩子們週記裏反映的也大多是班級裏不好的方面。

有時默寫或測試下來或某個學校活動中雖然有表揚的人,但多數會強調某某人如何不認真準備,導致成績不理想或影響了班級形象等等。挖掘的負面的東西比較多。我確實需要動腦筋改變策略了。

但如何下手呢?很幸運的是在這份材料的後面提供了五個活動,這五個活動大同小異,主旨都在於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重建自信,幫助他們認識到消極自我認識的危害及消除方法,進一步提高對自我的認識,從而積極應對今後的學習和生活。

而且這些活動的可操作性都很強,有詳細的操作步驟。對於我今後方法的改變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心理學心得8

讀完《拖延心理學》,我又擁有了一個認識自我的“武器”——手術刀。今天,我要用這把“手術刀”,對準自己的拖延做一個手術——解剖自己。

五月份的作業,我一直拖到五月三十一號才上傳。我給自己找的藉口是:這段時間工作太忙了,我真的是沒有時間看書寫心得;還有就是四月份的分享活動因為外出培訓而沒有參加,所以我不知道五月份的作業是哪本書的心得。我曾私下問過亞楠,在這件事上她和我知道的一樣多。於是,我就在五月十四日想當然地開始讀《拖延心理學》。開始讀書的時間已經到了作業截止時間,所以我當時打算破罐子破摔,不交作業了。可當我在羣裏看到亞楠因為忙“六一”活動,沒有時間推送作業時,我的想法又變了:我可以在亞楠“六一”活動結束前,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作業提交,就OK了。但我一直沒有確認共讀的書目,而我又絕不會在羣裏問。五月十八日中午,我看到於靜在羣裏發信息,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私信於靜,詢問讀哪本書。給於靜編髮信息時,我內心有些緊張,心臟有些緊縮,噪子處有些異常。萬幸的是,我還是鼓足勇氣將信息發出去了。等待於靜回覆我的時間裏,我如坐鍼氈、心亂如麻、度秒如年。我擔心她故意不理我,看我的笑話……下午三點十六分,於靜很認真地告訴我——讀《積極情緒的力量》。我如釋重負。終於可以正常地呼吸了!

我所描述的是我的行為和症狀。讀完《拖延心理學》,我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不敢在羣裏詢問共讀哪本書?我為什麼選擇了亞楠和於靜私聊?答案是:因為我有恐懼。我擔心大家知道我拖延交作業的事情,會給我差評,那麼我之前樹立的良好形象會轟然坍塌。我還擔心這樣的自己不被羣裏的大家接受,以及我不能遵守承諾按時交作業帶給我的羞恥感。而選擇亞楠和於靜私聊的原因是我認為她們倆即便知道真相,對我的影響也不太大(當我寫下這句話時,我知道我有多麼地缺少安全感,生活中我是多麼地善於偽裝自己)。

我為什麼有恐懼?因為在我的成長曆程中,有過不被父親接受的不舒服的感受的記憶,我拒絕那種不舒服,所以我才有了恐懼。腦海中有一個這樣的場景:上國小五年級時,我在我們村辦國小讀書,而大哥、二哥被爸爸帶着在縣城最好的國小讀書。媽媽不止一次地對我説:“你爹看不起你,不讓你去城裏上學。你自己爭口氣,一定要學出個樣子讓他看看。”我不知道這話到底在我身上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知道,就是從那年開始,我的學習狀態開始變好,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成為我們那所村辦國小裏第一個考上縣城最好國中的學生。最終我成為我們家族裏的第一個大學生。工作後,我也是不斷地努力學習,絕不允許自己落後於他人。現在想來,應該是我渴望被父親接納,被父親關注,所以才會那麼努力向前。我的羞恥感是來自於我的低自尊,我很努力,渴望外人的認可提升自己的自尊。所以我總是委屈自己迎合別人,得到他們對我的好評。我是外人眼裏的“乖乖女”,是鄰居眼裏的“好閨女”。我活得沒了自己,於是我成為了一個愛笑的、熱情的、隨和的人。而這一次不能按時交作業有違我的一貫作風,所以會讓我感到羞恥,這就是我對自己的解讀。

通過這把特殊的手術刀,我又找到了隱藏在我身上的一顆閃亮的“珍珠”。那些渴望得到認可而遭受的委屈猶如包裹在體內的沙子,隨着時間的流逝,為了減少委屈而做的所有努力形成了我熱情、樂觀、向上、好學等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成就了我今天的幸福人生!所以,它們是閃亮的“珍珠”。此時我也明白:當我擁有了這種轉化能力時,我離更幸福又近了一步!

心理學心得9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我閲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讀完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讀後使我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

採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為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係,學生人格特徵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當然這些是來自對書上內容的吸收和思考。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的習得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為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對於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教師與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從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我國教育面臨着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2、中、國小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學生的發展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瞭解學生髮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徵,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4、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為教學技能。為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5、教學設計是一項複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並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6、學習的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的目的在於引發學生行為或傾向的改變,因此,教師就要善於運用測量來評價學生學習後的情形。目前,教師往往忙於教學,比較重視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視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更談不上運用測量來改進教學。但是,事實上,考試影響着教與學,錯誤的考試引導錯誤的教與學,影響教學質量。我個人的收穫和體會:《教育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瞭解學生的特點,並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

作為一名教師,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於“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侷限,又要善於去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着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於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

因為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通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才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學習的過程,首先要端正態度,在學習上勤奮,踏實,一絲不苟,在此基礎上,要尋找並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巧學”,有些學生整天埋頭苦讀,雖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這類學生要從書本,題海的泥潭中走出來,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做到“會學”,而不是“死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學習的最根本要求是實踐,要反覆練習,從而熟練掌握。在此過程中,特別要注重開始時動作的正確性,如果開始就是錯的,一旦形成習慣,就難以糾正。學習錯誤的,還不如不學。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整本書比較實用,很好地解釋心理學與教育的關係,將心理學知識轉化為教師教學能力。學與教心理學的出現是現代學習心理學和教學心理學發展的產物。它首先闡明學生的學習規律,提出系統的課堂學習理論。然後在學習論的基礎上闡明教學的一般過程,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學習任務的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課堂管理、學生動機的激發、課堂紀律的維持以及教學結果的測量和評價。教育心理學的出現把學習論、教學論和教學法統一在一個學科體系之中。有利於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搞清自己教學的風格與特點。

以數學學科來説,我們經常埋怨學生:“教過那麼多遍的題目,你怎麼又不會做了?”該書作者對我們這個疑惑作了三個層次的回答。第一層原因:“對某項知識的記憶弱。作者指出了記憶弱的三種表現:一種是“忘了”,“在學習了某一單元的數學知識之後,教師與他的學生在一定的時間限度內,同時看一道需要綜合應用該單元知識才能解答的數學題,然後再回憶。可以發現,他們回憶的能力相差很大”,即一些學生回憶不起來;一種是“似曾相識”,“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面對某個問題時,他就是想不起應該用哪個定理或公式。但是如果給他看解答,他又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我應該會的呀!’”即知識還在腦海裏但就是找不到;一種是“欲言難吐”,“在完成某項作業時,學生確實是知道需要用到的知識,而且對它並不陌生,但一時就是講不出來。過後,只要有某種提示,有時甚至是自發的,突然就想到了該用的知識。”三種“記憶弱”都導致“信息提取失敗”,“記不起、用不上”。怎樣讓記憶由弱變強呢?作者説:首先,“出於良好組織結構中的、具有緊密聯繫的知識的提取,比那些只有鬆散結構的、隨機聯繫的知識的提取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説,“要對所學材料的意義進行充分的加工,通俗地説,就是要深刻理解知識的意義。這種深加工是學生對相應知識的意義以及它與相關知識之間聯繫性的一種深入、細緻的思索,是對知識之間相互聯繫性的多方向、多途徑的推敲。”所以“抓知識結構”比“抓知識點”效果會更好。其次,“要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即通過深加工,使得抽象的東西獲得具體內容的支持,使概括的原理建立在豐富的背景之上。

使那些‘不可捉摸的東西在學生的心目中變成‘看得見摸得着’而有意義的東西”。為何囉嗦的講授和枯燥的題海效果不好?為何課改要提倡營造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實際問題,原因就在這裏。再次,“要從整體上把握信息,既要記憶知識的結果,也要記憶知識的過程。這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過程是情境性的,會產生前一條所説的`好處;另一方面過程就是知識的推導過程即新舊知識的聯繫,即使某個公式忘了,學生也可以依據這一加過工的結構,把已經忘記了的公式推導出來。這就是課改強調“過程與方法”的道理之一。第二層原因:不教不學數學思想方法則是記憶弱的深層原因。“學生不能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的原因,還是沒有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充分,沒有達到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結論形成的過程中起着關鍵作用,它指引着數學學習活動的進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提取線索’,而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就是‘信息通道’”。

這是因為數學思想方法是“程序性知識”,它告訴我們“做什麼、從何做起、怎麼做”,所以具有“線索”和“通道”的重要特性。而該書作者高度強調“線索”與“通道”對記憶的作用;人的長時記憶空間是無限的,每個學生實際上都“記憶”了非常多的知識,只是它們常常象藏在深山裏的寶藏,沒有“線索”和“通道”是找不出它們的。如果在教學中,“‘過程’與‘結果’並重,並把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放在首位,很好地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充分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結論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水到渠成’”,“使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時找到有效的信息提取線索,形成最佳的信息提取通道,成功地提取需要的數學知識。這讓我們從記憶的角度又一次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重要性。第三層原因:學習目標不明、學習動機不良是最深層原因代表了學生對學習目標的一種期待心理,它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維持學習興趣的動力。事實上,學生想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會對學生的整個信息加工活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可以説,學生在整個信息加工過程所從事的一切內部加工活動,都是對他心目中的那個目標做出的反應。”我為什麼要學數學?我為什麼要學這堂課的數學內容?我的數學學得怎麼樣?怎樣才能改善我的數學學習?我的數學學習方法有哪些優勢和不足?我離自己學好數學的目標還有哪些差距?怎樣才能更快更好地達到我的數學學習目標?在“以學生為本”的今天,我們要思考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

心理學心得10

生活在信息時代中的我們,每天都有不同的社會輿論話題出現在我們身邊。所謂社會輿論,就是針對特定的現實客體,一定範圍內的“多數人”基於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過言語、非言語形式公開表達的態度、意見、要求、情緒,通過一定的傳播途徑,進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強烈實踐意向的表層集合意識,是“多數人”整體知覺和共同意志的外化。

下面我就用兩個例子來講講。首先是剛過不久的嶺南20週年校慶,校慶前,在“今日嶺南”的微博熱烈討論20週年校慶晚會,再次傳關於“神祕嘉賓”的話題,引來不同程度的關注,但出現最多的評論的是“不用想太多了,神祕嘉賓絕對是咱們的峻哥李峻副校長”。事件的開端要追溯到11年08級的畢業晚會前,有人在微博刷出“神祕嘉賓”引來眾多師生的關注,直到峻哥表演時才發現神祕嘉賓的就是他,然後兩年的畢業晚會都有人在微博刷“神祕嘉賓”,峻哥接二連三地以“神祕嘉賓”的身份登場,讓學生們的期待感不再像始初的熱烈,甚至有人感到審美疲勞,所以才出現對峻哥“吐槽”的現象。因為校慶晚會是全嶺南的盛典,眾多師生、校友通過網絡、微博的傳播途徑進行交流、碰撞形成的集合意識,都是他們對於嶺南校慶關注的共同意志外化。

第二個例子的就是網絡熱點。新鮮出爐的20xx網絡吐槽榜的第一名--汪峯要上頭條。從汪峯9月13日宣佈離婚後,相繼有不少汪峯的信息曝光,常被調侃在搶頭條,但汪峯就是始終沒有上頭條。有網友總結了汪峯上頭條的五連敗,還編了個順口溜:“離婚撞正鵬菲斷,表白又遭恆大淹。新歌隆重才上線,四爺若曦戀情宣。明星組團來搗亂,子怡力挺也徒然?。”還建議他到哥倫比亞大學唸書,學習如何發新聞、上頭條,相當搞笑!現在一提到汪峯,大家印象最深的已不再是《中國好聲音》的導師,而是微博網友發起的“幫汪峯上頭條”的熱門話題。因為汪峯宣佈離婚時碰上王菲李亞鵬離婚,在演唱會上向章子怡表白時又遭遇恆大奪冠,發佈新歌的時候,吳奇隆劉詩詩楊冪劉愷威等明星們集體宣佈喜訊,鑑於以上種種不幸,網友們在大呼汪峯沒有上頭條的命時,貼心地發起幫汪峯上頭條的活動,這倒讓汪峯以“上不了頭條而上了頭條”成為名符其實的“頭條男神”。輿論具有反映羣眾的興趣、態度,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汪峯“搶頭條連敗”使眾多網友為其惋惜以至於出現“幫助汪峯上頭條”的行為,間接提升了汪峯的知名度。

不管輿論是好是壞,都會影響我們的心理,我們在輿論中接受教育,明確行動的規範,是個人社會化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在輿論中吸取對自己有益的信息,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

心理學心得11

如何改變對任何事物的感受

人是透過身上五種器官的蒐集資料來認識周遭的環境,不過每個人都會偏重其中某一種器官,或者是一般所稱之感元。譬如説有的人比較受他眼睛所見的影響,亦即視覺器官的功能居於這個人對外界認識的首要地位;另外有些人則較偏重使用聽覺器官或觸覺器官。

每個感元下又可分為數個次感元,它們各司我們對外界所蒐集資料的強弱變化,譬如説你可在心頭思量某一個影像,然後就這個影像的某一角度(一種次感元)作某種程度的改變,使你因而有較先前不同的感受。

當這個影像被你放亮一些後,你的感受很快地就會有所改變,這就是次感元的改變。理察?班德勒這位神經語言學的創始者,或許是最偉大的次感元專家了,他跟其他專家們所做的事可以上溯到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他是把人類認知方式歸類成五大的創始鼻祖。

透過次感元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強或減弱我們的感受,它的範圍沒有限制,可以是或沮喪,也可以是好奇或失望。要想了解次感元,我不妨用商品包裝的條碼來説明當更容易瞭解。

這些條碼事實上只是一些粗細不等的黑色直線條,不明內情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當它經過掃描機掃過之後,便可告訴電腦這個商品的名稱、成本、售價、庫存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次感元的作用跟商品條碼頗有雷同之處,當我們把它們掃過那個稱之為“頭腦”的掃描機後,它們便會告訴頭腦這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樣的感受以及該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條碼編制方式,而所編制出來的項目表洋洋大觀,每一種次感元都有它自己的主管範圍。

譬如説如果你較偏重於使用視感元的話,那麼你對於某次經驗的感受,很可能就是視覺次感元所蒐集到有關大小、顏色、亮度、距離和位移的綜合結果;又如果你較偏重於使用聽感元的話,那麼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跟那個經驗有關的音量、節拍、音調等次感元所測得的結果。

如果説要想使一個人振奮的話,首先就得調好他的感元頻道。偏重於視感元的話,那麼就得提供能刺激他視覺次感元的因素;若是他偏重於聽感元或觸感元的話,那就得提供刺激他聽覺或觸覺次感元的因素;至於有些人可能就得三管齊下,先用視覺、再用聽覺、最後用觸覺,當這三類都用上了才能管用。

一旦你瞭解了這些次感元對於人們認知上所扮演的角色後,便可從人們平常的談話中測知他們較偏重於使用哪一類的感元,然後便可以投其所好。

到底我們能使自己的感受改變到什麼樣的程度,就要看我們能把次感元改變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必須學會好好控制自己的次感元,讓它們所呈現給我們的一切經驗都對我們有幫助。

譬如説你要好好審視一下某個令你頭痛的問題,那麼就不妨把這個問題擺在腦子裏,然後臆想着把它拉遠,接着你站在高處換個新的角度去看它,請問你這時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如何?對很多人來説,頭痛的程度會減輕。

現在你再把它拉近,使它變得更大、更亮,請問此時的感受又會怎麼樣?是不是感受更強了些呢?這種次感元的改變有點像是改變菜單中的萊色那樣簡單,它們確能改變你對於外界事物的最終感受。

雖然在“激發心靈潛力”一書中我已經很詳盡地介紹了次感元,在此我再重複介紹只是希望各位確實瞭解這一重要的改變利器。別忘了,只要改變了次感元,你便可在很短的內改變對於任何事物的感受。

譬如説就以昨天所發生的某件事而言,如果你重新把它在腦海裏呈現,把它慢慢推到幾乎一英里之遠,成為一個模糊的小點直至沒人黑暗之中,請問此時這件事給你的是昨天發生的,亦或是覺得好像發生了好久?

如果這件事給你的是個好的印象,那麼就把它拉回來,否則就讓它留在那裏吧,誰希望一直記住那樣的事呢?當你有一個很好的記憶時,就算是它發生於很久之前,好好地回想一下吧,把它拉到近前,讓它變得更大、更亮、更立體、更富有色彩。

現在請你跨進去成為其中的人物,請問此時你覺得它是發生於很久之前呢?還是它就發生於近前?你瞧,我們只要改變一下次感元,便可以把發生的都改變了

心理學心得12

在教育與發展的關係中,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準度問題,朱智賢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於兒童原有水平,經過他們的主觀努力後才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適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飯要把握好火候,一個人不能太老實,但一個人也不能太精明……這裏我想説一説關於教師提問的“度”。提問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認為提出問題的難度最重要。提出問題的難度合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把握好問題提出的難度呢?下面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瞭解學生,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

布魯姆曾經説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在設計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須的,但分析學生,瞭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掌握了新課的知識,教師還在不停的問這問那,強迫他們從“零”開始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還清楚的記得我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讓學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與合,我想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一定學習很熱情,但面對我的提問,他們總是帶着懶洋洋的,不屑一顧的表情。課後經過了解,他們在幼兒園已經滲透了,怪不得他們上課時提不起勁。

  二、問題難度要適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們以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參照物,那在提問時就要和這個參照物保持相對適宜的“距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面臨問題情景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當問題解決錯誤或失敗時會引起苦惱,可能阻礙進一步的智力活動;當解決的問題得到肯定,就會產生喜悦和自豪感,這種積極的情感能夠激勵人完成更艱難更復雜的任務。因此,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小,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學生不會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將養成懶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無論對學生的成長,還是老師的教學都是極為不利的;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會感覺高不可攀,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只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信心;只有問題難度適宜的,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以後的學習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難度,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嘗試和研究。同仁們,好好加油吧!

心理學心得13

怎樣克服失望情緒

失望是生活中常有的現象。有人能較快地克服失望情緒,有人卻長期為失望情緒所羈絆。

怎樣克服失望情緒?

1、堅信愛迪生的:“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對我一樣有”。失敗是一種“強刺激”,對有志者來説,往往會產生增力性反應。失敗並不總是壞事,也沒有什麼可怕的。面臨失敗,不能失望,而是要找出問題癥結,尋求進取之策,不達目標不罷休。

2、腳踏實地地追求目標。如果我們對外語一竅不通,卻期望很快當上外文小説翻譯家,豈不自尋失望?有些人平時學習成績平平,卻想進重點深造,結果難免失望。事情的發展結果同你原先的期望不符合,期望越是過高,失望越是沉重。我們應該追求同自己的能力相當的目標。有時候,目標雖然同自己的能力大小相符合,但由於客觀條件的影響,也會招致失望情緒,這時更應注意調整期待值,減少失望情緒。比如評職稱,或許你的實際能力已經達到某個職稱,但由於某項職稱的人數比例有限,你沒有評上。這時要調整內心期望值,使之與現實相符,這樣便能很快克服失望情緒。

3、期望應該具有靈活性。不要把期望凝固化。生活中,期望不只是一個點,而應該是一條線、一個面。這樣的好處是:一旦遇到難遂人願的情況,我們就有思想準備原來的想法,追求新的目標。當然,這不等於“見異思遷”。比如你去劇場聽音樂會,你原先以為自己喜愛的歌唱家會參加演出,不料他(她)因病不能演出,你當時會感到失望。如果你這時將期望的目光投向其他歌唱家時,你就會拋棄失望情緒,逐漸沉浸在藝術美的境地中,內心充滿着歡悦。

4、期望應該具有連續性。有些人的失望,是由於把期望割裂了,以致“畢其功於一役”。當“一役”難以如願時,就深感失望。世界上固然有一帆風順的“幸運兒”,而更多的卻是“命途多舛”、歷盡艱辛的者,愛迪生髮明燈泡先後試製了一萬多次,無疑,其間至少也失敗了萬把次。倘若愛迪生不把自己發明燈泡這個期望,看成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要説一萬次失敗,就是一百次失敗也足以使他望而生畏,知難而退了。要提高克服失望情緒的能力,就要增強自己承受的耐力。

心理學心得14

------積極生活,擁有幸福

生活在於享受,而享受來源於一顆積極向上的心。

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各式各樣的事情,有着幸福、快樂,也存在着諸多不幸,亦或是令人煩惱的苦難。面對不幸,我們難免會失落,會意志消沉,甚至是一蹶不振。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陽光還在照耀着,天空依舊廣闊,我們要堅信生活是美好的,並保持樂觀的心態,坦然淡定地面對現實,並通過適當的途徑,重新樹立信心,享受生活的精彩。

在大三上學期,我選修了《積極心理學》這門課程。最初的原因是源於舍友的大力推贊——“這個老師人非常好”,“備課認真”,“上課組織大家一起玩遊戲”。而事實證明,老師的確是個大好人:嬌小的樣子,帶着一副眼鏡,以及臉上一直掛着的笑容,課前準備充分,常常給我們帶來神祕禮物。每週的課程中,我最期待的就是週五下午的《積極心理學》。不僅僅因為它宣告着週末的來臨,也是因為這堂課總能讓我整個人輕鬆下來,並且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一切都充滿了陽光。所以,每次下課的時候,我常常是喜悦的,更難得的是,是那份沉澱的平和。

在《積極心理學》這門課程上,經過老師的傳授,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包括了面對生活的態度,如何樹立積極的心理以及如何認識自我等。這些知識的可貴不言而喻,但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積極心理學》賦予了我一個全新的思想觀念,一個嶄新的自我。我不再愁上加愁,學會樂觀地去看待生活的不如意,更明白瞭如何調整自我心態,使自己變得快樂。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而這個分界線取決於你的一念之間。當你積極看待問題時,你是苦中作樂,並不斷改變困境,創造出新的局面;當你消極地看待問題時,你會陷進懊惱的泥沼裏,越掙扎越頹廢。因此,一份積極生活的心態,對於人生是必不可少的。

老師在課堂上做過許多小遊戲,我雖然很少參加,但也樂在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堂課上的遊戲——“南極考察留下誰”。參賽同學通過自我介紹,向其他同學們展示自我的風采,並闡明留下自己的原因,最後通過投票決出勝負。在遊戲的結尾,那位“一心求死”的同學收穫最高票,全班高喊:“正能量”。那時候,我的心裏是有點震撼的,我們是一個集體,沒有院系之分,沒有專業之分,大家的心裏都充滿了愛,我想,那個時刻,我們全班的心,是的的確確緊緊地連在一起了。除此之外,我也參加過“傳話”的遊戲。我很幸運地成為我們組的第一棒,當我看着同學們一句句話傳下去的時候,最後衝上講台,在黑板上揮揮灑灑地寫下,心裏是雀躍的。雖然我們組並沒有獲得名次,但我依舊覺得興奮,因為我體會到了合作的精神,更從班級的笑聲中感受到了歡樂。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千秋。在樂嘉的《色彩心理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明白,不同性格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色。經過自我分析和參照對比,我個人覺得我是屬於藍綠色彩。這讓我更明確地認識自我,並充分利用自己的優點,改正缺點,更好地發揮個人作用,使自我價值得以實現。例如我擅長整理,做事有條理,於是我制定了適合自己的未來計劃,這對我接下來的學習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關係。而我的缺點是不善於轉變,墨守成規,因此,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都會先試試多方面思考,不盲目地向前衝,感謝這門課程,讓我能夠沉下心,去面對真實的自己,學會坦然,客觀地看待事物。

認識自我,是生活的導航燈。積極生活,是生活的繽紛色彩。如果你想要生活的色彩鮮豔,那麼積極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

就我個人而言,積極的心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保持。我們可以通過運動,學習,誇讚自我,聽音樂等一系列活動來調節心態。就運動而言,在跑道上狂奔,或是酣暢淋漓地打場羽毛球,出出汗,像是把煩惱都排泄出去。而學習,更是令人心靈平靜的絕佳方法,讀

書使人的精神昇華,人的思想境界高了,心就寬闊了,自然不會計較太多,人也開朗了。科學證明,誇讚自我,能夠樹立自信,並能讓人保持快樂的心情。在清晨,我們可以對着鏡子笑一笑,告訴自己,我很開心,我很漂亮,我很厲害等鼓勵自己的話,讓自己在接下來的一天擁有滿滿的正能量。聽音樂是一種格外享受的休閒活動。音樂中有很多振奮人心的作品。例如貝多芬交響曲,歡樂頌等,聽過之後,我們的精神得到了感動,得到激勵。我很喜歡《在樹上唱歌》中的一段歌詞:不想對每件事情都那麼嚴格/弄得全世界好像只剩挫折/愛一朵花不猜它能開多久/放寬了心情把什麼都變美了。在我為了煩心事糾結的時候,是這首歌曲啟迪了我:人要學着放開心情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件事,事情再多,一件件慢慢地來,不需要糾結太多。只要心態放開了,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美好。有着積極的態度,你會發覺,身邊的事物正在細微地發生着變化。

生活其實處處充滿着陽光,不論遇到什麼困境,我們自己不能先放棄自己。要堅定生活絕對不會虧待任何人,此時的苦難,是未來幸福生活的墊腳石。幸福從來都不曾遺忘過我們,關鍵在於我們的心態。心態正確了,生活就會美好了。感謝《積極心理學》使我懂得發現生活細微處的快樂,感謝老師讓我每週五擁有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

最後,記得微笑,懂得感恩,積極生活,擁抱幸福。

心理學心得15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樣去教幼兒、怎樣主動和幼兒溝通是很重要的。

幼兒心理學是研究3——6、7歲幼兒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的科學。有幸在遠程研修中學習到了幼兒心理學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我認識到,對幼兒進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兒的心理髮展的特點和規律,必定不會成功,甚至適得其反。

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幼兒學習的心理特點。幼兒學習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由興趣驅使的學習積極性;語言指導下的直觀形象性;學習的無意性和個別差異性。在我及我周圍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這些,所以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常常不知不覺地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扼殺了。

有時,當孩子向老師提出各種問題時,老師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好奇、好問、好探究、好模仿的學習心理,常常給孩子的就是隨口亂答,甚至還表現出不耐煩。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從幼兒的興趣和適合幼兒的活動入手,給幼兒創設利於他們學習的環境來進行教學活動。另外,對幼兒提出的任何問題,首先都要給予肯定,然後認真回答,回答不出來的,可以請其他幼兒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師就直接告訴幼兒,老師將下班後在書中或網上找答案後再告訴你。同時,也請幼兒自己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師講的案例裏的老師一樣,既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慾,又激發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還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學習了幼兒心理學後,對“幼兒教育國小化”這一普遍現象,我也是體會深刻,感到茫然與無奈。根據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及規律,幼兒的認知力、理解力還未達到國小生的水平,機械的模仿、死記硬背,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在幼兒園學的國小知識最多能讓幼兒一、二年級時一時領先,以後就不可能了,這樣反而還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幼兒應該在活動與遊戲中獲得知識、開發智力、培養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學前教育狀況又如何呢?我們有目共睹,深有體會。

我期待着讓每個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科學的教育觀早日駐入每個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標籤: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g09j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