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設計心理學[精]

設計心理學[精]

設計心理學1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研究運用技術的力量創設環境來改善學習。以下是“環境設計心理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設計心理學[精]

隨着眾多高校新校區建設,大學校園的景觀規劃工作顯得日益重要。特別是現代大學校園空間較之老校區無論是在校園的教學、交往和生活等具體空間的設計上,還是從校園整體規劃的理念和模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能為師生在新的校園環境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成為每一個校園設計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所處的物質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揭示各種環境條件下人的心理髮展變化規律。就校園景觀設計而言,現代大學校園環境呈現出整體性、自然性、人文歷史性和綜合性等多種發展趨勢。

1.相關理論

1.1校園環境的意象與體驗

意象指的是“對於曾經接觸的過事物在記憶中重現的形象”。校園意象則是在校園中不同使用者的行為與具體的校園環境產生相互作用,並在記憶中重現出某種場所的形象。這種具體的場所形象就可以稱為“校園認知地圖”。

1.2領域行為

與個人空間相對,領域是可見的,相對固定的'、有明顯的邊界。領域性是指以個人或羣體為滿足某種需要,擁有或佔有一個場所或一個區域,並對其加以人格化和防衞的行為模式。

1.3場所與參與性

環境最具體的説法是場所。很顯然場所不只是一個抽象的趣味概念而已。我們通常所指的場所一般是由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質感及色彩等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的總和決定了一種“環境的特性”,從而體現出某種場所的本質。

2.環境心理學在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2.1重視校園意象營造

卡普蘭對環境偏好模型組織研究的結果表明,場所中的景觀要有易於辨識性。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複雜性。

隨着眾多大學新校區以及大學城的建成,其已經成為城市形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大學校園類似城市中的區域,兩者都屬於中等尺度環境。一方面,從功能性要求來看,校園功能區域的劃分應明確,具有良好的方向感,使人能夠清晰地辨識校園中不同場所的方位,便於人們選擇最佳的路徑。同時,由於校園環境的特殊性,對於人文精神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失的。

2.2校園的中場所精神

景觀設計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建築更加註重內部空間的設計與使用相比,景觀空間的邊界劃分則相對模糊,想準確地表達出對某個空間場所的感受有一定的困難。

現代大學無論是校園面積還是在校生數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增加,這就意味着師生在校園不同的場所環境下參與活動的機會大大提高。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將人們常見的活動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社會性活動三類。而這三類活動都會受到周邊場所環境或大或小的影響。作為校園活動的場所空間,無論是室內還是户外,每天都要容納不同的羣體在其中進行多種活動,注重校園場所的環境質量,提升人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校園中的場所具有真正的意義。瀋陽建築大學校園中獨特的稻田景觀正是這樣一處具有良好景觀效應的校園户外空間場所設計。設計師巧妙地運用了原有農業用地的良好種植條件,使用當地鄉土植物作為基本的景觀構成元素,隨着季節交替,景觀也隨之產生豐富的變化。不僅是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景觀效果,也使人與自然的關係恰當的融合到校園的整體環境之中,激發了人們在其中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瀋陽建築大學的師生根據季節變換組織插秧、收割等活動,並邀當地的中國小生參觀稻田景觀,充分體現了參與性在場所空間中的不可或缺。

2.3明確校園的使用人羣

在大學校園中人的基本行為大致可分為:學習、研究、活動、生活四種類型,而產生這些行為對環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與心理髮展理論,需求層次欲高所涉及的社會環境欲廣。而心理學家列文則指出,人的行為是人的需要和環境兩個變量的函數,行為是人自身動機或需要作出的反映,其受到周圍客觀環境的影響。例如,具體功能性的使用更多是涉及到不同類型建築的內部空間,而交往、運動則可能更多地使用户外空間。可見,空間影響着人的種種活動,並對人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3.結語

現代大學校園空間結構組織日益複雜,校園景觀設計也成為了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如何營造出符合師生需要的校園環境無論是對於設計人員還是以後的使用者都具有着深遠的意義。因此,校園景觀在整體規劃設計的基礎上,應充分考慮校園環境對師生行為模式的影響,充分了解在不同環境、空間、場所中的行為特徵和行為規律。從師生的心理需求出發,營造宜人的校園空間環境。

設計心理學2

摘要:近年來,心理學發展迅速,行為心理學更是被應用於社會諸多領域,在解釋和觀察某一現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園林設計中,行為心理學同樣應用廣泛。本文將從行為心理學的本質出發,探討了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建築行為心理學論文

園林的所有設計都是基於人的行為與心理上的實踐與反映,要想尋找更為合適、科學的人類居住方案,居住地的綠化、公共綠地的設計和佈局都是未來園林設計的方向,而行為心理學在這方面的運用,可以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一、景觀佈局離不開行為心理學的指導。

1、行為心理學在私密空間選擇上的應用。

心理學家認為,人對私密空間有着不同的特殊要求,大致分為3種:第一種是一個人獨處的私密空間,即沒有任何外界干擾的空間;第二種是按照自己的願望達成的某種環境,例如,在自家後院建立一個親友相處的花園;第三種是個體在人羣中不求聞達、隱姓埋名的隱士傾向。為了滿足人們對私密空間的要求,設計師充分考慮行為心理學的原理,採取圍合的方式,在私人院墅內建立私密的空間,滿足主人對私密空間的要求,而在公共場合和城市的居住區、廣場也會建立半封閉、封閉式的私密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人們可以在喧囂的城市中滿足自己對私密空間的要求。

2、行為心理學在穩定、安全性空間選擇上的運用。

每個人都需要佔有和控制一片自己的空間領域,這個領域可以為其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同時,在此領域中,人也能更好地交流協作,完成每天的工作和任務。人們認為領域的不同顯示着這片領域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為了滿足人們這方面的空間需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利用建築將不同的個體分割開來,而同時又利用植物將不同的家庭分割開來,這樣可以為主人帶來隔離後的穩定性和安全感。

3、行為心理學在經濟實用空間上的選擇應用。

園林建設中的投入與觀賞效果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減少成本,將資金運用到最佳的地方,從而使得園林能夠更加具有價值,它一直是一個好的園林設計必不可少的課題,行為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原理。實用性空間的利用就是減少成本的關鍵,而實用性空間一般為樹園、草藥園、科普園、專類園等,在這些特殊的空間中,能夠增加人們學習和認識大自然的.機會,使參與者獲得滿足感和充實感。另外,也存在許多實用性場所,如冠蔭樹下的樹壇能夠提供人休息;草坪開放能夠讓人在其中活動;設計花園和園藝設施,使遊人可以動手參與園藝活動;用灌木作綠籬可把大場地細分為小功能區,既能擋風、降低噪音、隱藏不雅的景緻,形成視覺控制,又也能使人們接近、欣賞植物的姿態。

二、植物景觀的合理配置離不開行為心理學的應用。

1、有序性設計。

有序的植物景觀意象是整個環境意象的框架。在道路景觀中體現頗多,園林道路應該明確其貫通性,起到強烈的引導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遷回的通幽小徑也有明顯的規律性,向人們暗示前方會別有洞天,吸引人們前進。

2、園林邊界設計。

邊界有虛隔和實隔之分:虛隔,如草坪與遊路邊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機散植,形成相對模糊的邊界,起到空間界定作用,不過分阻隔人與自然的親近;實隔,通常用成排密實整形的綠籬對邊界進行圍合,創造出2個不能跨越的空間,有效引導人流實現空間轉換。

三、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其它方面的運用。

1、園林鋪裝中的應用。

鋪裝設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設計,裝塊的大小、顏色,與周圍環境的配合都特別講究。為了滿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不同類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採用各種鋪裝形式,吸引遊人的注意力。如老年人喜靜,性情沉穩,好回憶往事,視覺需求中以視覺經驗為主,與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離。

2、雕塑小品中的應用。

雕塑小品也是園林設計的重點,雕塑小品起到點綴、展示地方特色的作用,為了體現地方特色,設計師們常常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如指示牌、廣告牌等都體現着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佈置得當能夠美化廣場、展示文化、陶冶情操。園林景觀中的小品設施,如閲報欄、電話亭等直接影響着景觀的形成,不論在造型上還是在色彩上都要與整個景觀相協調。另外,在天氣變化後和季節更換後,也要及時修改這些小品的風格和色調,重點是體現特色和融入周圍的環境,以此來體現美感和設計師的良苦用心。

四、結語。

園林設計是一門浩瀚的藝術之海,而行為心理學的運用為我們指明瞭一些方向,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與各個學科緊密結合是未來園林設計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章鎮強.淺析行為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xx(11)

2、王宇.初探行為心理學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2)

設計心理學3

內容提要:目前教育技術對學習的支持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的程度,因此為學生安排和設置有效的學習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網絡探究式學習環境中的心理環境又是學習環球瓣核心因素,心理學習環境對學生學業習所產生的影響,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關鍵詞:網絡 探究式學習 心理學習環境

武法提博士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活動展開過程中賴以持續的情況和條件,一般包括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非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習氛圍、學習者的動機狀態、人際關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我們認為,非物質條件主要是指人與人、人與物質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心理環境,也可稱為軟環境,或精神環境,而物質條件一般是指物理環境,或稱硬環境和物質環境。我們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教育環境中學業校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在現代學習化社會中,心理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所產生的影響,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因此,心理學習環境是第一位的,物理學習環境是第二位的,物理學習環境對學習和教學的影響必須通過心理學習環境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在關注學生的物理需要的同時,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搭建網絡化的物理學習環境容易,因為面對的是物,而為學生創造一個理想的心理學業習環境難,因為面對的是人。

近來,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與網絡技術的有效整合,已經初步地顯現出巨大的綜合性效果。網絡探究式學習關鍵是探究,而非網絡。實施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核心並不在於網絡技術的運用,與其説網上的技術重要,不如説網下的教與學的活動設計是取得最優化學習效果的關鍵,信息技術本身的教學意義是有限的,只是信息技術的單邊參與不能自動地解決教與學的現實課題,也不能自動地產生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在此,“工夫在詩外”的內涵值得我們深思。另外,一系列的網絡化學習活動必須在一個適合於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心理環境之中運行,因此應該深入研究與人有關聯的問題。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行為應該得到良好學習環境的有利支持, 這個學習環境就是我們要重點設計的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心理學習環境。

一、教學設計理念的轉變──從“教學環境”到“學習環境”

在此我們提出的二元化命題,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題假設,而是要強調一種理念的轉變,這種轉變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學自身變革的需要。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學習方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以教師為權威的理念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發展的大好時機。以往我們過於關注教學環境的建構而大大忽視對學生的學習環境的設計,過於關注教授者的環境需求而忽視了學習者的環境需求,我們應該設身處地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設計學習環境。我們認為,如果需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終身學習社會中的學習環境,這個學習環境應該包括由學生自己決定要做什麼、自己擬訂學習計劃及自己確定學習進度等。

在實施網絡探究式學習時,學習環境必須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墨跡為自主自立的學習,從單純重視學習的結果轉變為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從重視教學內容的數量轉變到尊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質量,從單一評價尺度到多元尺度評價從而發揮學生的各種潛能,從封閉式學習轉變到與家庭、社會緊密聯繫的學習,從學校中心的教學轉變到終身學習。

二、設計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環境

1.提供給學生充分自由運用的學習時間,激發學生髮揮潛能

如果説教師的支持對學生進行網絡探究式學習具有重大意義的話,那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時間和對學習時間做適當的靈活性安排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為了設計出發揮個性、激發潛能的學習環境,在平時、週末及假期中,不宜硬性規定家庭作業的數量,只應做原則性規範,使學生有機會自主選擇想做的事情。另外,由於探究式學習的特殊性,要求學生自主建立學習計劃,確定研究主題,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有時會發生變化,會出現中途變換主題中研究方法的情況,因此對預定時間的靈活把握就顯得十分重要。

以往基礎教育的課時一般為45分鐘,而且是固定不變的。這種不變的時間原則,不通適應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需要,如果學生的活動是小組討論學習,反覆練習,實驗,實地考察以及訪談等,那種硬性規定為45分鐘或50分鐘的課時就不適宜了。應該根據教學和學習的需要,適當採用15、25、75分鐘等多種時段,靈活調整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時間。很多網絡探究式學習活動是在課餘時間裏進行的。

2.設計學生自我負責的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的主題大多是由學生自己確定的,或是由教師提供備選課題,學生自由選擇,並承諾完成時間,這樣可以激勵學生自我負責,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以及主體能力。特別是在網絡化學習的情境中,更應該強調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學生獲得了自主和自律,必須同時接受要求和責任的約束,這一點以前我們強調得不夠,只是一味追求自主、自律和全作,而嚴重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網絡責任的教育,學生並非只享受自主而不負責任。因此,網絡化學習環境應該是以學生的自主與必要要求兩個方面為重點。作為主體之後,學生能否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充分利用主體地位有效地自我發展,與其自身的主體能力有很大關係,沒有主體能力就不能發揮主體作用,學業生的主體性就失去了意義。當然,如果學生提出了教師規定選擇項目之外的替代方案,教師更應該鼓勵和支持。

3.設計與社區共同學習、互相協調的學習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可以突破傳統學校的封閉式校園,打破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生活環境隔絕的現象,學生的學習環境可以融入社區,將社區的各類人員作為學習資源,從社區中收集大量探究性資料,作為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基礎,通過交流、互動,使學生形成與社區共存共榮的態度,並轉化為熱愛社區以至更大範圍的實際行動。

三、設計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學習環境

進行網絡探究式學習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能夠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從全球性視角思考問題並作出價值判斷,以全球性全作的精神培養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和素質。因此,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學習環境。

1. 設計能夠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拓展智慧技能的學習環境

網絡探究式學習所具有的創新特性,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解決培養學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提高學生智慧技能的問題。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應該將自己作為學習主體,充分發揮個性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自身的特殊興趣,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這裏我們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在協和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立性。因此,我們應該設計能夠培養學生的挑戰意識,養成質疑習慣的心理學習環境。

2.設計開發共同生存的、具有多元文化氛圍的學習環境

應該設計有利於學生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發揮文化多元性的環境,更應該設計超越文化差異而探究具有普遍性價值的理性和精神,這個環境應該可以提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作業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多文化共存社會的模式以及異文化之間碰撞的學習環境。學生所處的可以説是全球網絡化時代,具有協調性、寬容性以及責任性等內涵的學習環境對於網絡探究式學習來説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應用網絡技術把學生作為地球村的一員,為他們創建有益地球和人類的共同體驗學習的學習環境。

四、設計有利於網絡探究式學習的策略環境

1.促進學習目的的統一化和共識化

各個學校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統一的學業習目標體系。在讓學生學到什麼,培養學生什麼等基本理念問題上,學校的教師之間必須達成共識,由此才能為學生建權一個和諧統一的心理學習環境,教師也能有效地實現相互支持,取長補短。例如學生主體性發展主要應該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和社會性,這四個特性就應該被廣大教師所認同,使之能夠自覺地在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指導工作中貫徹這些理念,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一個適合於探究式學習的心理環境中進行活動。

2.追求教學內容的整合與關聯

應該説,學生所學習的每一個學科都有其明確的預期目標和內容,學生面對着不同的學科內容。如果學科之間依然不打破傳統教學的學科壁壘,每個學科只考慮如何將本學科的知識內容系統、完整地教授給學生,很少有全面性、橫斷笥和綜合性的教學,學生也就無法有效地獲得統整的知識和能力,也就不利於展開探究式學習。一般而言,探究式學習不只是將知識的獲得作為唯一目標,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教學和學習,問題則往往是綜合性的,解決問題就需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尋找各個學科的關聯點,實現教學內容的整合。

3.建構教師合作指導機制

由於網絡探究式學習一般多采用主題式學習方式,比較淡化學科的'界限,強調分科教學變領域教學,因此應該對現行的以班級教師製為中心的教師指導機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建立起一個教師協同合作的指導機制。傳統學習環境中的很多因素直接影響着教師的一作意識的形成,例如,教師單打獨鬥的工作已經形成,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尚未形成共識,有過創新進取行為但履遭挫折,少數教師心存安逸心態,教師之間人際關係淡漠,少數教師人格特性比較封閉,學校缺乏民主氣氛,教師再説兒考核制度不健全等。我們認為教師的合作機制可以由三個主要步驟構成:一是共同構思探究主題,以共同理解原則和共同參與原則原則設計探究主題;二是進行合作實踐活動;三是成功體驗的交漢,應該增加目標實踐體驗的交漢機會,重視失敗的體驗,相互借鑑實現目標的手段和方法。教師協作教學的類型可分為五種,學科內協同合作,同年級協同合作,跨年級協同合作,各學科綜合協同合作和主題式的協同合作。

4.擴大學生學習體驗的環境範圍

信息化環境中的信息形態不人僅僅是電子化的,同時非電子化形態的信息對於問題解決學習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網絡化探究式學習不僅需要從網絡上獲取大量的信息資料以作探究之用,而且還應該從其它方面獲取信息。學生應該與具有豐富經驗和科學知識的社會人士加強聯繫,與國際國內學校的廣泛接觸,從多方面挖掘探究主題、素材和活動內容,可以增進網絡探究式學習內容的多樣化,培養目標的多元化。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創造學習體驗的機會,幫助學生聯繫各方面的社會支持。另外,各種有效的社會設施也應該得到充分的利用,探究活動並不侷限於校內,可以利用社區環境進行自然體驗和社會體驗。

5.鼓勵教師和學生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師生能夠有效自如地應用信息技術是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首要前提,否則就會出現只有探究式學習而不見網絡的情況,這樣就與我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不相符合。可以説,網絡探究式學習在應該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收集、處理與交漢,例如學生共同利用網絡觀察日食現象、調查世界各地酸雨情況,通過網絡交換共享資料,討論研究成果等。這裏提到的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往往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往往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低下,會直接影響到網絡探究式學習的效果。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應用信息技術,體會信息技術,才能有效地轉變觀念,所謂先有實踐體驗,才會產生觀念。信息技術的觀念不會憑空產生,不使用信息技術就不會產生信息技術的觀念。因此,應該為學生和教師營造一個積極學習信息技術,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氛圍。

6.合理使用同齡與混齡小組學習增進腦力激盪

網絡探究式學習當然強調學生個性的充分發揮,但同時也特別重視個性之間的相經作用,強調相互之間的腦力激盪、經驗分享、相互支持的過程。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打破班級的壁壘,形成更加豐富的心理學習環境。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各種學習主題,通過同齡或混齡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逐漸加深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同年齡層的相互學習,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不生提出建議,你年級可以減少嘗試錯誤的過程,效果往往優於同齡小組的學習。

7.為學生搭建主動發表意見與探究成果的舞台

學生在網絡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收集、處理和發表信息的能力,而學生髮表學習成果又是網絡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環節。這裏指的發表能力主要包括運用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表達的能力,更應該包括運用各種信息技術表達學習成果的能力。一般而言,學生比較擅長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而經較懼握口頭或肢體表達,但是在網絡探究式學習中,要求學生必須靈活發揮多種表達學習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綜合表達能力,它既需要學生的文字表達,也需要學生的將學習體驗和感受以口頭和肢體的形式表達,更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把學習成電子作品,用信息技術將各種學習素材或學習結果整合起來,並與其他人一起分享。這樣,可以使得學生自評學習成果,擁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對成長充滿希望,更能增進人際關係的能力。

8.轉變教學評價的標準

與接受式學習不同,網絡探究式學習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態度和能力變化,而不是考試成績或或分數評比,甚至可以揚棄量化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教師應該從學生活動或學習過程、報告書和電子作品、發表和討論之中找出優點與不足,進行適當評價。網絡探究式學習確實不能象一般學得以成績進行量化評價,而比較適合於記述個人發展的內部評價,主要包括橫向式個人內部評價和縱向式個人內部評價,注意記錄和收集學生生探究過程的各種學習資料,如搜索過的網站,下載的各種資源,評價學生的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以及發表時使用的原稿、圖表、照片、光盤、主頁以及網絡作品等,建立學生學習檔案,進行學習檔案評價。

參考文獻

[1] 武法提 《基於Web頁的學習環境設計》 《電化教育研究》 20xx.4

[2] 《探究式學習:含義、特徵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 20xx.12

[3] 李坤崇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 心理出版社 20xx.12

設計心理學4

關鍵詞:性格心理;藝術設計;色彩

引言

人類視覺感知的第一要素是色彩,它是顯現所有物質形態的基礎。人們在對任何事物做選擇的時候,或多或少會考慮到事物的色彩,依據不同的性格心理而作出迥異的判斷。因此,藝術產品設計理念中的色彩選擇就需要研究大眾的性格心理,使藝術品的色彩能夠為特定人羣所接收,提高人們對藝術設計的滿意度,這對藝術設計及其他所有產品設計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

一、不同性格對色彩的偏好

性格的形成與人的生活環境和思想教育密切相關,根據人們性格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這幾種性格對色彩的選擇都有獨特的偏好。

(一)熱烈型性格

熱烈型性格的人經常處於興奮狀態,他們具有很強的耐力和可塑性,精力旺盛卻又急躁衝動,是強烈的外向型性格。這類人對色彩的敏感度不強,大多偏愛暖色調,喜歡濃重的色彩,所體現的是積極樂觀的感受和鮮活明快的體驗。

(二)活潑型性格

活潑型性格的人適應性強,在生活中注重效率,具有積極向上的朝氣,但情緒波動較大。在色彩的喜好上,活潑性格的人喜歡温馨別緻的暖色調,色彩搭配上傾向於反差較大的顏色,注重愉悦的感受。

(三)平和型性格

性格平和的人偏於內向,他們不容易產生情緒,但對情感的體驗和感受至深,具有長期性。敏感沉穩的性格使他們在色彩選擇上稍稍偏向於冷色調,尤其喜愛灰色的弱調,色彩搭配差別微弱,體現了含蓄的個性和朦朧的感覺。

二、不同色彩給人帶來的感受

性格影響了人們對色彩的選擇,相反,色彩同樣會使人的心理髮生變化。明朗的色彩通過視神經傳達給大腦的是賞心悦目的感受[2],而暗沉的色彩則會使人產生壓抑的心情。色彩通過調配變化萬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幾種顏色:

①紅色代表了 和熱血,能夠讓人興奮、激動、充滿力量;

②橙色是温暖的顏色,像陽光一樣讓人感到幸福祥和,對穩定情緒有一定作用;

③是最明亮的顏色,給人以活潑燦爛的形象,讓人心情愉快,充滿喜悦。

④綠色與自然融合,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徵,給人平定、安靜的感受,是中性的色彩。

⑤藍色在現實中代表大海,讓人感覺清爽和廣闊,寧靜而深遠。

⑥黑白兩種顏色是最普遍和流行的顏色,可以作為底色來表現其它顏色,具有神祕感,能夠增強人的情緒,讓人更歡樂或更悲傷。除了單色調,色彩對人的情緒帶來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上。不同色彩搭配在一起,色調的差別會導致其表現的情感也不一樣。

三、性格心理在藝術設計色彩中的應用

從人的性格對色彩的'偏好和色彩對人情緒的影響可以看出,色彩是人性格的一種表現,通過對人性格的分析,可以判斷出他對色彩選擇的大致方向。因此,藝術設計中對色彩的把控需要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將心理學和色彩學融合在一起,使藝術設計符合人們的審美,滿足人們的需求。

(一)室內色彩搭配和客户的需求

由於居住環境與人的心情密切相關,室內設計的色彩搭配更需要在客户的心理分析上下功夫。[3]要做好室內設計的色彩搭配,首先要選好室內設計的主色調,這是室內整體感覺的最關鍵部分,主色調的偏差將直接影響到客户的第一印象,以至於忽視其它的色彩搭配。其次是色彩搭配的協調,對比色的反差不能太大,整個色彩搭配必須要柔和。在此基礎上,室內的色彩可分為樸素和豔麗兩種,要根據客户的需求來選擇色彩豐富或簡單的不同風格。[4]

(二)色彩搭配的合理性

除了對不同色彩有獨特的選擇,不同性格的人對色彩的搭配也各有各自的見解。紅色和橙色的搭配, 與紫色的搭配適合熱烈和活潑性格的人,他們能從中感受到熱情和温暖,亮麗和喜慶,從而帶來好心情。而綠色和紫色的搭配則適合平和與內斂性格的人,營造出寧靜和深幽的環境。[5]因此,在藝術設計中要根據藝術傳達主體的需要,採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使藝術產品能夠收到傳達主體的肯定。

(三)關注產品作用

任何產品都有其作用。因其作用的不同,所使用的色彩也會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造成影響。例如雨傘和太陽傘的色彩選擇,雨傘的主要功能是擋雨,只有在陰雨天才使用,而陰雨天給人帶來的情緒是沉悶且低落的,在雨傘的色彩選擇上就可以採用紅色、橙色或 ,有利於維持人的良好情緒。相反,太陽傘多在烈日下使用,用淡藍色或淺綠色更能夠給人帶來清涼的感受,緩解高温下的急躁心情。多注意藝術設計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其色彩的運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性格心理是人對色彩感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普通藝術設計已經邁入了“以人為本”的時代,藝術設計的心理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在藝術設計中必須要重視對人性格和心理的細緻分析,只有瞭解了人們的內心情感,藝術設計的色彩運用才會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文靜,馬振慶.色彩性格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xx,(06).

[2]餘朋.淺議色彩心理及色彩搭配在設計中的運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04).

[3]黃子軍.設計師的主觀色彩意識與室內色彩的搭配[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xx,(03).

[4]潘晶.淺談室內設計中的色彩藝術設計[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xx,(12).

[5]王洪波,馬振慶.色彩情緒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大舞台,20xx,(02).

設計心理學5

摘要: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居住空間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追求功能的多樣化,對於心理需求也向着更高層次發展,已不是簡單的追求表面榮華和使用功能。如何把消費者的心理和需求表現在設計中,懂得如何設計可以使客户滿意和認可,這都屬於設計心理學範疇。筆者就設計心理學在居住空間設計中起到怎樣的作用淺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居住空間;設計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居住空間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追求功能的多樣化,對於心理需求也向着更高層次發展,已不是簡單的追求表面榮華和使用功能。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人們接觸信息的途徑和信息量都比較多,現代各種思想和藝術形式都會對不同的羣體產生影響,就會使不同的個體對於居住空間的認識和要求不同,而居住空間是具有私屬性質的,每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也決定着其設計不能具有模板化設計,要以“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設計出符合居住空間使用者需求的、個性化的效果。如何達到符合設計服務對象的要求,就要揣摩和把握服務對象的心理,如何把消費者的心理和需求表現在設計中,懂得怎樣的設計可以使其滿意和認可,這都屬於設計心理學範疇,所以掌握設計心理學是室內設計師必修的課程,在居住空間環境設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屬於應用心理學範疇,是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解決設計藝術領域與人的“行為”和“意識”有關的設計研究問題。設計心理學是藝術設計學與心理學交叉的邊緣科學,它研究設計藝術領域中的設計主體(設計師)和設計目標(用户)的心理現象,以及影響心理現象的各個相關因素的科學。設計心理學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它包含以實證研究為特點的研究,如感性工學,可用性研究及人機工程學等領域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基於客觀的,可量化的,可控制的科學實驗來獲得結論,另一方面,設計藝術作品在滿足目的性需要的基礎上,還具有審美,鑑賞,象徵等更加微妙,主觀的功能,對藝術設計活動中的心理現象的研究和分析必須重視主體的主觀體驗。

二、設計心理學在居住空間設計中的作用

當前的社會是消費性社會,消費不能簡單的理解就是使用價值,人們的關注點逐步從商品的使用價值轉移到商品的文化意味,審美價值,符號屬性,關注商品提供給人們的是情感,體驗和夢想。作為與人關係最為密切的居住空間設計,更需把握客户的設計心理。

1、設計心理學是居住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依據

設計的意義是圍繞着人展開的,其目的是服務於人,得到人的認可,成功與否取決與人。與人最為密切相關的居住空間設計,其設計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簡單的使用功能需求,還有更高層次的心理、情感、文化品位、審美等等需求,如何做到這些需求的`平衡和協調,符合消費者的要求,就必須研究消費者的心理,瞭解他們的需求,並付諸到設計實踐中去,才能設計出消費者認可和滿意的設計方案。所以,居住空間的設計要以設計心理學為依據,研究人與空間、環境、情感等之間的關係,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

2、設計心理學在居住空間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居住空間環境設計要滿足消費者心理和生理雙重需求,以“人”為出發點,最終達到為人使用的目的。居住空間環境設計是以客户為中心,滿足消費者全方位需求的設計活動,所以研究和熟悉消費者心理活動和需求是設計前必做的課題。

1)可用性設計可用性設計是設計的基本屬性,是提高產品的可用性為核心的設計要求。所以,在設計之初要了解消費者需要的使用功能要求,並以此為依據合理設計功能佈局,符合使用者的生理和行為習慣。居住空間環境設計的可用性設計是以人為核心,將認知心理學、人機工程學、工業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運用於設計行為上,設計出使用功能完善和貼近消費者需求的設計效果。

2)情感化設計情感化設計是設計必不可少的核心內容,是設計人性化體現。設計師要能夠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讓設計產品在謀合消費者心理上慾望,滿足情感上需求。情感是複雜的心理活動,即使面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背景、環境等因素影響下,同一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人的情感複雜多變的,情感化設計必須是多元化的,要研究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性別,不同消費需求的消費者的心理特徵,要遵循人的情感活動規律,使消費者能夠找到情感寄託。被賦予情感的設計必須是讓消費者找到他能理解的情感語言,當他處於為他專門設計的居住空間環境時會有特別的感受和不一樣的情懷。

3)個性化設計當前,信息化社會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也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使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城市同質化,生活城市化,”整齊劃一”現象使人們漸漸失去了求新求變的激情。生活需要激情,設計需要個性。創新和個性是設計追尋的目標,個性化是居住空間環境設計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最佳演繹。居住空間環境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層次的消費者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層次多方面需求,在設計中更加兼顧、平衡地實現人們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需求,設計更趨向人性化、智能化和生態化。總之,設計心理學在居住空間環境設計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是設計師能夠設計出讓消費者滿意的和充滿生活情趣的設計作品的必備知識。

參考文獻

[1]保羅.貝爾,托馬斯格林,傑佛瑞.費希爾,安德魯.鮑姆.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2]胡正凡.設計心理學與環境——行為的研究[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3]李麗婷.色彩構成設計[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9.

[4]鄒廣天.建築和生活方式,建築的文化與技術[M].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93.

[5]鄭曙暘着.室內設計思維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設計心理學6

建築裝飾是建築的一種表面形式,也是各種造型藝術的集中體現,裝飾設計無論從外部裝飾還是從內部裝飾都應使人感到舒適、清潔,在增加建築物美觀及環境美化效果的同時,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以消費心理學引導裝飾設計可在充分了解消費者心理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設計與消費者心理需求的最大匹配度。

一、消費者對建築裝飾設計的需求

1、對感官的需求

消費者對於一件商品追求的是品牌、形象及其價值,對於建築裝飾設計同樣如此,美觀的建築裝飾不僅可以在感官上讓消費者得到賞心悦目的享受,還能形成一種強烈的現場感召力,吸引消費者融入建築裝設所營造的環境、氛圍中。感官的需求因個體差異各各有不同,不同消費羣體各自的社會經歷及心理有所差異,不同消費心理引導的對建築裝飾設計的要求也會走向不同的方向,建築裝飾應根據各自不同的目標消費羣體進行設計。

2、對體驗的.需求

隨着建築技術的不斷髮展,建築的功能、個性化也越來越強,對於消費者來説,選擇的範圍也隨之擴大,消費者希望通過現場體驗的方式來直接瞭解建築裝飾的特點,因此在建築裝飾設計時應考慮降低選擇的複雜程度,以幫助從消費者作出正確的選擇[1]。

3、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消費從消費心理學上講是一種自我實現的行為表現,隨着人們經濟水平、社會地位的提高,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愈加強烈,對於建築裝飾,人們看重的不僅是它的功效、質量,也看重其是否能體現自我價值,因此在建築裝飾設計時應考慮消費者自我價值的彰顯。

二、消費心理學對建築裝飾設計的影響

1、消費者需要對建築裝飾設計的影響

消費者的需要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時代性、伸縮性、可誘導性、系列性、可替代性、季節性和時間性[2],建築裝飾設計設計時應不斷學習新的工藝及設計理念,為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應在設計時留有餘地;考慮美觀的同時,也要將功能性要求及經濟效益考慮在內;考慮時代精神、風尚、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建築裝飾設計上緊隨時代的步伐,展現時代風貌,標榜時代風格;消費者不同的經濟條件對建築裝飾設計的需求也會不同,因此,在設計時應考慮如何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達到最佳滿意度;消費者的需要是可以被誘導的,設計時應引導消費者,使建築裝飾達到專業水平;另外設計師應實時掌握最新的市場動態,考慮季節和時間對消費者需要的影響,設計出迎合消費者最新、需要的作品。

2、消費者態度對建築裝飾設計的影響

消費者消費態度經歷了感情消費、感覺消費、理性消費三個階段,影響消費者消費態度的因素包括對消費對象的認知、情感、行為傾向,認知是指對對象的信念,情感是指對對象的情緒性經驗,行為傾向是指對對象準備採取某種特定行為方式的狀態[3],在建築裝飾設計時應考慮創造條件引導消費者的消費態度,使其產生特定的消費行為,為此,設計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溝通能力,努力從消費者身上獲取肯定評價,設計出讓消費者喜歡滿意的作品,從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中提取個性化元素,將其體現在裝飾設計上。

3、消費者動機對建築裝飾設計的影響

消費動機可直接影響消費行為,一個人動機的產生基於個體的心理狀態或個性,瞭解消費者的動機對於設計師來説是做好設計工作的重要基礎。消費者的消費動機可分為求新動機、求實動機、求便動機、求美動機、求名動機、求廉動機、從眾動機、癖好動機,求新動機是指消費者更看重款式、色彩造型、流行形式等,因此,建築裝飾設計應留有變更和再次設計的餘地;求實動機是指消費者更看重質量、功能、經濟耐用等,求便動機是指消費者更看重便利、快捷、省時,求美動機指消費者看重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求名動機指消費者更看重商品的象徵意義,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求廉動機指消費者更看重商品價格,從眾動機是指消費者容易受大眾影響,喜歡選擇與他人相同的形式,癖好動機是指消費者消費主要是為了個人的特殊興趣愛好[4]。不同個體消費動機可能不同,一個個體也可能同時存在多種消費動機,因此,在建築裝飾設計時應主動了解消費者的動機,並以專業眼光加以引導,以協調好整體關係。

三、消費心理學引導下建築裝飾設計的發展趨勢

1、衝破傳統設計理念,形成多元化設計風格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想意識的轉變,其消費觀念也逐漸向以人為本、善待自己的方向轉變,因此,在建築裝飾設計中應摒棄以往傳統、舊的設計理念,吸收歐式、中式、簡約、豪華、田園等多種設計風格,尋求突破創新,標榜民族風尚,展現裝飾設計的跨時代性、向新性及獨立性。

2、人性化設計

人性化設計要求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進行合理規劃設計,消費者的需求是不斷髮展、進化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的思想觀念愈加豐富,更傾向於展現自己的個性及存在價值,對於投資理財也更趨於多元化、理性化,對閒暇時間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因此,建築裝飾設計中應重視消費者者對於不同空間的需求,如保健意識較強的人可考慮健身房裝飾,傾向於投資理財的建築可設計為酒店式公寓、度假公寓等形式,也可融入消費者自己的一些設計以展示其自身價值和個性。

3、綠色設計

當前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建築裝飾設計中應重視對甲醛。空氣質量、濕度温度、能源利用的控制,體現綠色設計理念,使建築裝飾更貼近自然。

結束語

建築裝飾設計要求與建築環境及建築特性相協調,具有明確的商業目的,以消費心理學引導可使設計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要,達到設計的科學性、時尚性、藝術性、人性化,設計中應把握好消費者的需要、態度、動機,掌握消費動態、趨勢,提高消費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殷琪.關於建築裝飾設計的探討[J].建築工程技術與設計,20xx,(28):481-481.

[2]郎磑.解讀女性審美心理對現代卧室室內裝飾設計的影響[J].建築工程技術與設計,20xx,(23):732-732.

[3]賈悍.基於心理作用的室內裝飾人性化設計思考[J].城市建築,20xx,(15):5.

[4]隋蓉.淺析消費心理對住宅室內設計的影響[D].青島大學,20xx.

設計心理學7

摘要:對室內設計中的視覺心理學體驗方式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通過優化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的體驗方式,進一步完善室內設計方案滿足人們視覺心理的需求,提升空間生活質量,為室內設計提供設計依據,從而實現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價值。

關鍵詞:室內設計;視覺心理;體現方式;研究整合

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中,室內空間的設計需要全面提升其整體品質,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對心理學的需求。由於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視覺,因此設計人員在室內設計中,需要將視覺效果的認知作為基礎,運用視覺心理的整合理念,結合室內設計方式,進行精神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藝術元素的運用,為室內設計提供依據,從而為室內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1視覺心理學的基本特點

1.1自固體的優越性特點。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的需求也逐漸提升。通常狀況下,人們的視覺神經系統在捕捉外界事物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對於靜止的事物,人們的視覺系統會受到正在運動事物以及場景因素的影響;②對於顏色豔麗的事物及場景,人們的關注度會提升,也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因此,在室內設計中,需要注意心理學本身的優勢性,充分展現出視覺心理的'自固優越性[1]。1.2空間設計的侷限性。在視覺空間侷限性因素分析中,空間設計所呈現出的狀態並不是侷限性的,但是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視覺範圍為120°時,會將眼睛中線作為基準。通過對垂直方向的分析,設計時,可以將視平線上50°,下70°的距離作為室內設計的重點表現區域,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1.3視覺心理中的錯覺特點。在對外界事物分析中,容易受到光影、眼膜以及自身相關因素的綜合性影響。因此,在室內場景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人的視覺錯位問題。人在觀看有序水平圖像時,往往注重視野的廣闊性。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可以利用鏡子,使人產生空間擴大的錯覺,滿足人視覺上的享受[2]。

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體現原則

2.1格式塔心理學的視覺理念。在對視覺判斷以及閲歷感受分析中,需要在不同方面認識的審美取向,通過對所處環境和接受信息等內容的綜合性分析,從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在視覺藝術分析中,需要明確視覺心理的積極作用,通過對服務對象的整合分析,將室內空間的視覺結構進行調整,充分滿足格式塔心理學的概括能力。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原則:①簡化原則。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中,需要通過對區域的分析,進行簡單化、平衡化以及規則化的組織整合,全面提升室內空間的視覺效果;②整體原則。在格式塔分析中,通過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可以充分保證室內設計的科學性[3]。2.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完形法則。理念主要原則:①圖與底,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通過對視覺中視點不確定性和巧妙性的經營管理,提高對圖與底正負關係的轉換,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安全性;②對稱性原則。在上下左右圖形分析中,充分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對稱性。在空間實質性設計特點確定中,保證視覺設計的核心原則;③羣化原則,在羣化確定中,需要做到以下內容:首先,相似性。在相似性原則分析中,使用室內設計中的多種理念,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特徵的分析,心理學對大小、形狀以及顏色等綜合性因素的確定,進行空間設計相似性原則的整合,提升室內設計的基本價值;其次,閉合性。在傾向性室內空間設計中,需要將其作為一個完整性的圖形,保證室內設計的視覺心理設計理念;④完形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則。通過對相屬問題的分析,可以保證空間設計整合的基本需求,保證室內心理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3室內設計中的視覺心理學體現方式

3.1室內設計中的錯覺性運用。室內設計需要注意室內設計的基本原則,通過視錯覺特點的分析,可以提升心理學的認知理念,使人們在該種背景下產生一定的錯覺,增強空間的視覺性體驗。同時,對於室內設計人員而言,其作為空間設計的基本內容,可以充分利用視錯覺性理念來表達設計需求。例如,將垂直線運用到牆面設計上,提升空間高度的視錯覺。在室內地面以及牆面的設計中,可以通過顏色、光線的利用,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提升空間的整體亮度,從而使人們產生房屋變寬敞的錯覺。3.2室內設計中空間侷限性運用。人們的視覺存在着一定的角度特點,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利用人們的視覺會受到角度範圍的影響,通過對視覺空間侷限性的分析,提高室內空間設計的合理性。在垂直空間設計中,其向上的視覺角度需要向下調整。在對室內地面以及牆面設計整合中,需要關注牆面以及地面區域的效果設計。例如,在電視機尺寸設計中,需要將電視中心位置與人視水平線進行整合,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科學性,滿足房屋設計的心理需求,提升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4]。3.3室內設計中的優越性運用。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原則的分析,需要將心理學特點作為核心,提升固有性的室內空間設計特點及核心原則,且在視覺心理學應用分析中,需將視覺優先感以及選擇性強的特點作為設計核心,認識到空間設計中的差異性因素,滿足室內設計的動態化原則。通過室內設計,選擇固有性的優越性,強化設計效果的整合特點,保證室內設計的基本需求。又如,在餐廳設計中,為突出餐廳設計的生機性,提高人們的注意力,並給人以美的感受。在餐廳設計中,需增強室內光線,對不同設計手法進行整合,實現材料與色彩的合理搭配,保證不同區域光線強弱的合理性,從而保證空間設計的理念,避免空間光線混雜現象的發生,確保室內空間設計的整體效果的和諧,提高人們對的環境的滿意度[5]。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室內設計中,為了實現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價值,需要將心理學的特徵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將視覺錯覺、圖形構建以及空間侷限性等因素更好的運用到室內空間設計上,從而為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同時,在此基礎上,也需要通過對室內視覺體驗的分析,更好的總結視覺心理學的價值及運用手法,從而達到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核心價值。

作者:陳慧 單位:廣州紅川林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郝婷.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大舞台,20xx,(5):69-70.

[2]趙榕樹.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xx,(9):114+207.

[3]常美娜.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xx,(6):242.

[4]胡昆.色彩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xx,(10):53-154.

[5]硃紅麗,李晶源.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淺談[J].室內設計,20xx,(3):11-17.

設計心理學8

摘 要:設計心理學已完全介入到現代設計藝術中。在電影《催眠大師》中,基於設計心理學的歐普藝術圖形和漸變、發射、近似構成圖形被數十次應用,且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對作品中應用的設計心理圖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 圖形 《催眠大師》

設計心理學研究設計現象背後的各種心理現象,已成為設計專業人士必須掌握的知識之一。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無論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還是影視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沒有任何一個作品能夠與設計心理學斷然分割開來。而在國產心理學影片《催眠大師》中,設計心理學通過圖形,將心理學原理髮揮得淋漓盡致。

一、《催眠大師》中應用圖形的分類

在《催眠大師》這部作品中,佈景精心、光效細緻、情節上的邏輯推理性較強,是一部國產片中難得的佳作。其深入推敲的各個細節中,設計心理學上的成功應用也是將影片打造成功的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片的平面設計中,圖形恰到好處的應用,成為作品中的一個匠心之處。

1。歐普藝術圖形的應用 歐普藝術圖形主要採用黑白或者彩色幾何形體的複雜排列、對比、交錯和重疊等手法造成各種形狀和色彩的騷動,有節奏的或變化不定的活動的感覺,給人以視覺錯亂的印象。其帶來的視知覺上的運動感和閃爍感,可以使人產生眩暈的光效感和視幻效果。在作品中,這種圖形被應用了二十多處。其給人帶來的設計心理感受,既符合作品的整體格調,也配合了情節的發展,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道具。

2。發射、漸變與近似圖形的應用 發射、漸變與近似的構成形式是現代構成中的幾個基本方式。除了上述的歐普藝術圖形外,這三種構成方式形成的圖形,也在很多場景中起到了暗示作用,幫助劇情進行鋪墊。例如女主角等候男主角時所注視的鐘表,衞生間中進行多次分割的鏡子等等,這些道具的佈置和安排使用的都是發射、漸變與近似構成原理所設計的作品。

作品中,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構成方式設計的藝術作品,其形成的設計心理學作用,都是有一定共同之處的。通過巧妙構思、精心設計的具有設計心理意義的作品,都能夠引起視網膜的刺激、震動和對其他視覺的混合、重疊等強烈反應,使人產生一定的進深感、空間感,甚至是錯視。

二、圖形應用的位置

作品中圖形以動態和靜態兩種方式出現,動態形式主要出現在片頭部分,而靜態形式多以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方式出現在片中場景的佈置上。

1。片頭中的應用 片頭的設計採用了大量的靜態圖形進行漸隱式變幻編輯,其中包括大腦結構圖和腦外科手術圖等。但出現最多的還是上述四種類型的圖形。例如發射狀態的螺旋圖案、發射狀態的鐘表圖案以及發射狀態的環環相扣的齒輪圖案等。還有近似構成的宇宙星空的畫面,由點組成的波動起伏的畫面等,這讓人產生聯想,無論是時間的流動、星空的流動,甚至世界的流動等,近似與漸變同時存在的玻璃彈珠、抽象圖案的畫面等,這些畫面既串聯了故事情節,又暗示了很多發展線索,同時留給觀眾極為豐富的想象空間。

2。場景佈置中的應用 雖然影片中,光線設置較為昏暗,但這些賦予設計心理學意義的圖形卻依然突出明瞭,正是在這些昏暗的光線下,圖形顯示出了更多的神祕性和可探索性。場景的佈置上多次出現了前文中分析的四種類型的圖形,其中包括男主角授課時課件中的圖案。男主角工作場所辦公室天花板的吊燈,辦公室牆上的兩款不同樣式的鐘表,辦公桌旁放置的壁畫,辦公室沙發後上方的壁畫,壁櫃上方的壁畫,牆上的壁畫,辦公桌後方的腦CT圖,以及地板上的圖案(雖然地板圖案為重複構成結構,但幾何形在二維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了炫目而又迷惑的三維空間。加之地板的透視關係,重複構成也演變成了發射構成)。水晶玻璃杯及金屬質感的茶壺茶杯。催眠過程中女主角進入催眠後打開的一扇厚重的門,進入催眠狀態後由樓梯構成的三層以上的發射狀態的天井。等候大廳壁燈發出的光線,等候大廳的鐘表和地板,衞生間內的鏡子等等。其中等候大廳的地板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一是由於其面積最大,對比強烈;二是該地點為多次關鍵情節轉換的地點;三是由於該圖形基本由各種三角形構成,而三角形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因此能起到指導人視線流程,起到旋轉律動的視覺效應。

3。文字設計和電影海報設計中的應用 文字是平面設計中的`重要關鍵要素。掌握了文字的編排設計,平面設計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催眠大師》中,無論開始還是結局,都不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只是相比較而言,男主角的心理較之前更加健康了一些。正如《西遊記》中的對白一般:天地本不全,何以要求全?因此,作品中並未勉強出現圓滿結局,故者已去,生者如斯。也許正是這種不完整,才更能體現出人們內心的堅毅和勇敢。在文字設計上,也以一種不完整的殘缺文字來進行設計。有數據統計,如果將文字進行橫向與縱向劃分,只有遮擋文字的右下角,其識別率才最高。在這部作品中,正是採用了這種方法,進行了體現作品精神內涵的文字設計,達到了字情結合的目的。這種設計被應用在電影海報和片頭中,電影的名字,導演、主角及全部工作人員的名字皆採用了這種設計方法,與全部的劇情進行了意會性的呼應。

在海報設計中,漸變和近似構成是主要的構成方式。海報中男女主角的面部彷彿被稜鏡分割映射,將原本完整的臉進行了分離裂變,借用這種方式來達到劇情中雙方亦醫亦患的雙重平等關係。在另一幅海報中,背景中是不斷深遠的發射狀態的螺旋漩渦,這也彷彿將人拖拽到無比遙遠的黑暗中。在文字方面,除中文漢字的設計外,英文部分也進行了幻影式的裝飾變化。圖形與文字的雙重創造,都使人們對這部心理學影片產生了好奇心和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三、圖形對作品《催眠大師》發揮的設計心理學作用

基於上述分析,歐普藝術圖形以及發射、漸變、近似構成方式的圖形,完全是建立在設計心理學上的本片中的尤為重要的視覺要素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設計心理學圖形劃分了整個作品情緒,形成了作品基調 在整個畫面色彩的選擇和音樂風格的配合上,設計心理學圖形已經完全控制住《催眠大師》的電影情緒。人們不會將其歸納為喜劇片或愛情片或動作片,而會將其判斷為劇情、推理情緒,心理學探索和少量的驚悚情緒,從而幫助觀眾對這部電影作品有正確的心理期待。

2。設計心理學圖形奠定了撲朔迷離的劇情基礎 該片應用的全部設計心理學圖形都在影射着迷一般的劇情。該片在敍事方法上設計為插敍和倒敍。在情節上兩位主角的角色也是進行了最大化翻轉。可謂矛盾突出、結構複雜、線索眾多。因此,圖形中奇幻而律動的氣息,奠定了劇情中非常規感受和平庸情節的基礎。

3。設計心理學圖形渲染了作品中的空間環境 片中主要的拍攝場地都在男主角的辦公環境裏。這些設計心理學圖形被佈置在天花板、地板、牆壁的各個地方,可謂男女主角都處在一個圖形的世界裏,被圖形所包圍着。這些圖形雖然由簡單的幾何形構成,但卻似一種精神語言,組織了人們的視覺中心,形成了一個秩序空間,將圖形中的奇妙感覺,與空間和劇情緊緊聯繫了起來。

4。設計心理學圖形映射了作品中心理學的學科特殊性 心理學建立在很多學科的基礎上,但卻沒有哪一個學科能夠完全將心理學知識解析清楚明白。越是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其複雜性就越高。也正因為如此,對心理學的探索一直有更多學科、更多領域中的力量加入進來,都在試圖對其進行更加正確的研究和解釋。目前,心理學被認為是人類科學研究領域中最難以攻克的難題之一,可見心理學的研究難度和複雜程度。無論是專業人員還是愛好者,都對心理學及其相關知識有着濃厚的興趣,儘管這個學科目前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也依然抵擋不了它帶給人們的無限神祕感和特有的神奇魅力。而片中採用的設計心理學圖形有些甚至讓人產生閃爍不定的視幻覺,那些富有韻律的無限力量,彷彿要把人們拉入一個未知世界。圖形中藴含的吸引力和無名的危機感,正和人們對心理學特殊性的認知感受一致。

5。設計心理學圖形更喻示了心理學工作的研究難度與複雜程度 儘管心理學科研究的範疇如此龐大,不能輕易取得定論。但人類畢竟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經能夠利用心理學知識,去幫助一些能力範圍內能夠幫助的人。但其難度和複雜程度也是可以想見的。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進化,神經進化或心理進化都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從很多數據可以得出這一結論。由此,無論是心理學工作者或面對的工作對象,或工作本身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而設計心理學圖形中的視幻藝術,產生錯覺的律動感、閃爍不定的眩暈感、眼花繚亂卻又漸進或漸遠的感受,正符合心理學的種種特性,二者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基於設計心理學的現代設計藝術,已融入設計作品中,融入人們的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中,並且它將會在更廣闊的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2] 路希—史密斯。歐普藝術和動力藝術[J]。世界美術,1990(4)。

[3] 祝海珊。論歐普藝術在招貼設計中的形式探究[J]。裝飾,20xx(1)。

設計心理學9

摘要:從高校學生實際的社會交流需求出發,綜合考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可利用場地資源緊張的現狀,筆者通過前人研究和社會調查發現,食堂通過合理的佈局與改善,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條件下,高校食堂可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交流、緩解壓力的場地。本文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對食堂的設計佈局以及食堂設施佈局進行分析。通過調查分析,為高校食堂設計與佈局提供一定思路,不僅滿足大學生的交流需求,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也能夠使校園的場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關鍵詞:高校食堂 環境心理學 社會交流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xx)20-0171-03

食堂是高校校園重要的建築之一,是學生們攝取食物、放鬆心身的公共場所,也是師生每天必到、互相見面的場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高校食堂不論在保證學生的身體健康還是在提升學校自身形象上都起着越發重要的作用,而食堂設計與佈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影響力。但很多高校對此並沒有十分重視,固然學校應該看重教學方面的問題,但是高校配套的生活設施一樣會影響到學生的發展。

環境心理是研究環境與人心理和行為之間關係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都在運用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進行設計和佈局,從而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生理與心理的需求。[1][3]筆者結合前人對高校食堂的研究分析,從環境心理學理論切入,對高校食堂所具備的社交功能做進一步分析,一方面,為食堂合理佈局提供一定思路,從而為校園達到場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一個放鬆、交流、溝通的場所,以提升學生的社交意識,滿足其社會交流的需求,提高社交質量,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為更好了解目前高校食堂、學生的社會交流情況、食堂對學生社會交流的影響,筆者開展了學生對食堂相關評價的問卷調查。筆者對貴州大學以及貴州師範大學的學生髮放600份問卷。回收問卷596份,有效問卷586份。筆者通過對數據整理髮現,學生對食堂就餐環境的滿意度為32%。學生對經常就餐的食堂感到舒適的僅佔總體的24%。目前有65%的學生認為食堂是不適合交流的場所。此外,在調研中發現,調查學生中有67%的人表示每天與他人交流時間在兩小時以上。超過半數的學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面對面談話。由此可見,大學生具有較強的交流意識與慾望。學校在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發展和社交需求的情況下,應合理利用學生聚集廣泛的公共場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平台和社交機會。

一、高校食堂大學生社交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物理環境因素

1.功能分區

食堂作為公共的交流場所。首先,從就餐者羣體角度來説,只有能夠滿足自身交流需求的社交場所,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自己心理需求,這種環境才能成為合適交談的場所。而環境的背景因素尤為關鍵,每個人對環境的要求有差異[2]。根據調查發現,學生喜好的就餐環境因人而異。從食堂角度來説,要作為一個良好的社交場所,就要多方面去適應不同人羣的需求,以達到自身價值實現的最大化。同時筆者對學校的一部分學生進行調查,85%的學生認為食堂有必要進行功能分區,這樣有利於實現食堂社交功能。因此,對食堂進行功能劃分符合學生交流需求。其次,在很多公共環境中,如果該環境所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人所能接受或控制的範圍,就會使得人正常認知活動受到干擾。如果這種對於環境的控制力的缺失被人所覺察,很大程度上會引起負性情緒體驗[3]。而這種負性情緒體驗如果沒有得到處理,就會對社交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對食堂這一公共場所進行分區,為區域提供合適的信息是有必要的。我們可將食堂就餐區域在充分利用場地資源、考慮就餐者喜好的情況下,將食堂劃分出幾種功能區。例如,常見的`快速就餐區、聚會區、吧枱區、自助餐區等。

2.桌椅

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領地是可見的,相對固定的,它表明了個體或羣體彼此排他的、獨佔的使用區域[4]。就高校食堂而言,個體所能感知的領域,一方面是整體分區佈局領地的劃分,而另一方面,局部的桌椅的擺放和設計也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人不會意識到社會距離,但在行為上卻時時遵循着該規則,破壞這些規則,則引起不適感[5]。所以食堂布局時應考慮個人空間的舒適感,具體就是物與物間的合理距離[4]。不僅不浪費平面利用率,也儘可能保證就餐者的個人空間。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桌椅的作用,通過對餐桌的形狀,擺放距離以及椅子數量佈局等,以增加學生在食堂就餐的舒適性,進而提升學生的交流慾望,達到改善目的。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除選擇四人長桌以外,大部分學生傾向於選擇在四人小圓桌上就餐,相對於長方桌而言,這更加體現了社會向心力的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就餐,不僅舒適,也更有利於同學的交流,這樣在進行小範圍的交流時更不易感覺到被排外。此外,使用圓桌時,還需要考慮學生就餐時的人數。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其中有15%左右的學生傾向於6-8人一同就餐。就這一部分同學筆者進一步分析發現:他們每天的基本社交時間都在3-5個小時。這從側面反映,交流時間和他們選擇的就餐人數有一定的相關性,這些學生對於交流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對於圓桌的使用,有條件的食堂可以加入少量的大圓桌來滿足學生的需求。另外,筆者還發現有21%的同學選擇半包圍式的餐桌。其也可以體現社會向心力的作用,在餐桌的包圍處就餐,能夠有一種被容納其中的心理體驗,少量使用這類的桌子,不僅有利於提高同學的社會交流,還有利於提升食堂的特色與美感。

3.噪音

研究發現噪音對人的身心均有直接影響,進而可間接影響個體的社會行為。噪音是否可控,是其影響聽者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人認為噪音是他能控制的,那麼噪音對其影響會較小;反之則大。從這個觀點來看,人對於噪音是有一定適應性的[6]。因此食堂不需要過分安靜,其中加入節奏輕快的背景音樂,或者播放受歡迎的廣播節目,會使其氛圍更易讓同學交流。因此結合高校食堂來説,食堂噪音對於學生的就餐和交流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在食堂加入背景音樂的元素,從而降低高峯時段人多而引起的噪音,並且背景音樂是作為人們能夠控制的因素,從而也能夠減輕他們因噪音而產生的不快感。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4.顏色

在眾多學者研究中,都探討了色彩對人心理的作用。環境影響個人情緒,而個人情緒又會影響其交流的質量和持續性[2]。本次的調查中,56%的人表示會關注到食堂所用的顏色。從食堂的整體色調來考慮,首先應符合大眾審美。顏色所構成的物理環境給人帶來的視覺體驗和身心體驗對交談的傾向和慾望有輔助作用。從大的公共場所到食堂這一場所的顏色佈局應該更好地結合就餐羣體的心理進行選擇,根據不同顏色對人心理的暗示作用進行考慮[4]。現在很多餐廳顏色都以明亮、易感性較強的為主,如橙色和橙紅色。但往往單一的色彩極強的色調渲染環境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就餐者焦躁,因此,這樣的物理環境本意是好的,但卻可能導致其所接受的色彩刺激過剩,產生牴觸心理。因此在食堂就餐區,應該以明朗易感性較強的顏色為主色調,但用以淺色調和暗色調將主色隔開。這樣可以減少主色調給人的壓迫感,並有利於達到更好的視覺審美效果。

(二)心理環境因素

1.擁擠感

個人空間太少會使人心理上感到擁擠[1]。在食堂保持相對的獨處空間有利於個體領域性和擁有感的體驗。在本次調查中發現,32%的學生認為食堂下課時段會出現擁擠現象。學生的這種主觀擁擠感的體驗,除了是對物理環境的直觀反映,也是內在的心理調節機制所產生的反應。當學生沒有適合於個體空間行為的物理環境,無法擁有領域性和擁有感,就容易形成擁擠感和壓抑感,甚至感知到比實際情況更為負面的情緒。高密度使人感到對其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引起擁擠感,處於同樣密度條件下的人,如果使其感到能對環境加以控制,則擁擠感會下降[1] 。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對於食堂擁擠這一評價的體驗,與其對環境的控制感缺失有關。在高校實際場地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下,首先,食堂播放舒緩的音樂可以很好地降低環境噪音帶來的心理擁擠感;其次,就餐座位設計成可調動的,這樣就餐者可根據自身喜好調節與他人交流的直線距離,進一步以物理環境來調節其心理體驗。如此不僅可以讓師生擁有一個舒適的就餐環境,也進一步增加了食堂的美感。

2.個體空間

(1)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滿足私密性,直接影響到人們的依賴感與歸屬感[2]。對於作為公共場所的高校食堂而言,私密性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正如前文所提及,食堂增加功能分區,圓桌的使用等,都考慮到私密性這一因素。不同的分區,可以使個體放鬆情緒,充分表達其真情實感;圓桌的使用也使羣體之間保持距離,私密性得以保障[8]。在筆者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對於和朋友一起就餐而言,69%的學生傾向於面對面。其次,多數人都不喜歡陌生人同桌,根據數據表明,有66%的人希望可以坐在陌生人的斜對面,因為該角度不會有眼神的對視,也不會有任何交流。為此,食堂應能夠滿足就餐者的私密性需求。例如適當增加某些就餐區桌椅間的間隔位置;靠近某些桌椅的擺放以便於團體就餐等。

(2)安全感

個體安全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據邊界效應,人們更願意選擇區域的邊緣地帶進行活動。邊緣地帶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其為人提供了有利條件[2]。首先,就餐者在邊緣區域就餐會感覺不被打擾,人流量沒有中心區域密集,能增加其安全感。其次,邊緣區域有利於就餐者肢體動作的施展,進一步促進交流質量。另外,充足的安全感會給人帶來更多的話題。在問卷調查中,選擇靠邊的位置就餐的學生佔多數,這也符合邊界效應這一現象。因此,食堂的設計可適當使用一些隔離屏風等裝飾性物件,一方面增加食堂美觀度,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就餐安全感。

(3)場地依戀

學生對食堂形成的場地依戀,也是食堂成為好的社交場所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場所依戀”是指個人在一個場所後,會對該場所所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產生依賴感以及在情感層面對這個場所產生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其它情感層面的表現[1]。該理論體現了資源及其提供設施的重要性。通過對食堂設施和資源的合理運用,以滿足學生就餐時的社交需求。高校食堂在滿足個體對私密性,安全感等的需求,並提供相應的設施和服務,為學生提供可控的交流環境,這樣能夠使個體對於食堂產生依賴感和認同感。不僅為高校食堂增加新功能,並能夠有效提升高校食堂的使用率,從而達到場地資源的優化配置[7]。

二、結語

食堂作為學校重要的公共場所,應更多地關注和挖掘其為學生帶來的潛在價值。本文旨在強調食堂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性,優化配置學校公共場地所具備的資源。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對食堂的社交功能進行探討,為高校食堂設計與佈局提供一定思路,不僅滿足學生的交流需求,也為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美]保羅·貝爾 (Paul ),托馬斯·格林 (THomas ne) ,傑弗瑞·費希爾 (Jeffiey er).環境心理學(第5版)[M].朱建軍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2]鄭全全.社會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8.

[3]樂國安.美國環境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xx,(05).

[4]舒莉.環境心理學中噪聲的研究及其心境量表的修訂[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xx年.

[5]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6]常懷生.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設計心理學10

1設計本體與行為心理學

設計是一門邊緣性學科,能與許多學科相結合。行為心理學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研究人們的行為心理狀態,尤其是對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科。在設計過程中,應用行為心理學主要是為了獲取用户最根本的想法、需求。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受到社會、成長等因素的影響,學會了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的想法。貫穿於整個設計過程的用户研究,目的是為了從用户那裏獲取信息、發現缺點和不足,發掘潛在用户需求,並找出解決辦法,對現有產品或系統進行改進。因此我們選取用户研究中常用的人種學訪談法為例,來討論在設計過程中如何利用行為心理學更好地挖掘用户的潛在需求。

2設計過程與行為心理學

2.1人種學訪談主要內容

人種學訪談(EthnographicInterview)是與用户對話、討論其日常生活和環境,類似於傳統人種學的調查方法。它深入體驗和了解用户世界,並獲得親身經歷的想法和見解,主要記錄訪問者與用户對話、討論日常生活和環境。

2.2人種學訪談中行為心理學的解讀

訪談最首先要制定訪談內容以及訪談所用到的器材如錄音筆、攝像機等。抵達現場之後,迅速與當地人羣拉近距離,多提互動性問題,如“你能給我演示一下嗎?”。同時向其重複所聽到的內容,藉此確認觀察結果是否有效。

其中,調查員和受訪者互動的根據是受訪者身體語言的映射。這種基於行為心理學的身體語言研究,能夠便於調查員更全面地瞭解受訪者的潛在需求。

(1)受訪者面部變化。受訪者用身體另一側撫觸耳朵,則表示某種視覺阻斷行為,想要通過身體扭曲來造成一個壁壘,表明他想要擺脱當前話題,利用這個間隙找到一個新的出路。而耳朵的輕微刺癢感卻是有助於加強受訪者正面信息的,用身體同側手去撫觸耳朵,表明他們對這個話題的愉悦性。受訪者如果把手放在下巴處,甚至移向下顎處時表明他的狀態是心緒不寧、神情緊張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安慰行為。如果放在下巴處的手腕彎曲或轉向他人,通常表示受訪者心情不錯,而手腕僵直則表示受訪者內心的緊張。

(2)受訪者軀幹變化。受訪者做出傾斜軀幹的動作反映了邊緣大腦對距離和避讓的`需求,人們不僅會將軀幹轉離令自己不舒適的人,還會漸漸轉離那些沒有吸引力或令人厭惡的事物。由此更有利於判定受訪者對於調研產品的真正態度。

(3)受訪者腳和腿部變化。受訪者把腳放在安全的地方(如椅子後面)而且會在一段非常時期保持這樣的姿勢,表明他的不舒適性,或者正在承受某種壓力。這時需要調查員注意且轉變問題方式。行為心理學表明在整個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腿和腳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存,因此,它們是身體中最誠實的部位,能向觀察者傳遞最精確、最無保留的信息。快樂腳,是指高興時雙腿和雙腳一起擺動或顫動,是一種非常可靠的信號,表示參與者的愉悦心情以及這是他想要的結果或事物。訪談過程中當受訪者將腳背向一側,腳踝相對時,表示他可能對正在討論的內容不感興趣,或者不想再配合下去,也可能是表示對正在談論的事情不認同。將腳部動作從左右輕搖轉向上下踢動時,説明他一定看到或聽到些消極或不高興的事情。這時就需要調查員調整訪談方向以及對受訪者進行詢問,以確保收到的用户信息有效。

(4)受訪者舒適與不適線索。當受訪者感到舒適時會敞開自己的身體,向別人展示更多的部位。此時行為就會產生同步性。而非同步行為是一道壁壘,更是影響面談或討論結果的一種障礙,其中心口不一的表現,如被訪者説“我喜歡這個顏色”卻在同時輕輕搖頭,這也是一種形式上的非同步行為。身體也會通過非語言形式來表現不舒適感。受訪者會將身體移開,以起到阻隔或保持距離的作用,還會重新調整自己,如輕輕擺動雙腳、坐立不安、扭動臀部或者用手指敲打某物,以及搓擦額頭、擠壓臉頰、摩擦頸部或者用手擊打後腦勺等。當被問到他們不願及觸及的話題時會出現視覺阻斷行為,如眼皮跳動、眨眼頻繁等。

2.3人種學訪談中行為心理學應用要點

(1)訪談過程及問答技巧要點。在訪談過程中,與受訪者訪談時要找一個清楚的視角,不要在雙方之間設置任何障礙,這樣才能更全面的觀察受訪者的動作以及便於攝像機記錄。在訪談的最開始讓受訪者放鬆下來,才能更快速地進入交談話題。在提問時,先深入淺出問一個問題,然後停下來,利用這一段時間觀察對方的各種反應,給受訪者一些時間去思考和反應。一連串的詢問常常導致受訪者不經思考而隨意回答,不僅使受訪者感受到壓力,也使得非語言線索變得模糊。當受訪者的回答並不能讓調查員滿意的時候,只需要繼續看着受訪者,他就會繼續對這個問題進行補充解釋。

(2)認清訪談中受訪者的真實想法。調查員不僅要注意受訪者回答中的隱含意思,即潛台詞,還要有效結合被訪者的身體語言判定受訪者的真實想法,要對訪問的結果、被訪者的觀點持必要的懷疑態度。在後續的訪談中,調查員隨意從側面問出前面相關問題也是有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驗證受訪者的觀點,使前後有一個邏輯呼應,也可以證實受訪者先前回答問題的真實可靠性。當然,大多數被訪者都不是故意編造謊言。所説的和做的可能完全不一樣,是因為他們很多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我們要對他説的、做的兩個方面都有清楚的認識。在Sony引BoomBox概念的案例中這點便被很好地證明,他們曾召集了一些潛在的購買者,組成焦點小組討論這個新產品應該是什麼顏色:黑色或者黃色?經過討論,每個人都認為消費者應該更傾向於黃色,會後Sony對小組成員表示感謝,告訴他們在離開的時候可以免費帶走一個BoomBox作為回報,那裏有兩堆BoomBox:黃色和黑色,結果每個人拿走的都是黑色的。

(3)注意調查員對於受訪者的潛在影響。作為調查員要意識到自己對受訪者行為的影響,因為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如提問題不要提帶有答案的問題例如“你喜歡游泳嗎?”受訪者大多數下意識都會説喜歡,但是這並不是他們的真實想法的體現。要向他們提問“平時喜歡做什麼運動”,讓受訪者自己來回答。

3行為心理學研究對於設計的意義

進行人種學訪談我們最終要得到的是,受訪者自身的觀點和對產品用户體驗的觀察結果。這種用户觀察和用户訪談的目的是還原用户真實的觀點,其中定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發掘用户潛在需求、理解用户、探索未知,定量研究目的在於驗證和細化定性研究的發現。

對於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最終目標是挖掘用户真實情感與需求,根據用户行為重新定義、提煉概念設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行為心理學在設計研究過程中的應用,以及行為心理學如何更好地在設計流程中解決用户的真正需求及隱性需求,這也體現出了設計的本質是“謀事”。整合知識和資料的集成創新,是在合理、健康地解決人們衣食住行的需求問題,以不變應萬變。

參考文獻:

[1]胡飛.洞悉用户——用户研究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2]唐林濤.工業設計方法[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作者簡介:宮靜思(1991—),女,黑龍江七台河人,研究方向:用户研究。

設計心理學11

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並不會是單獨進行的,它們之間既相互聯繫,又彼此產生一定的制約,一般來説,生理的變化和心理的變化的改變是先後進行的,生理的變化必然產生一定的心理變化,而由於心理作用的影響,生理也會隨之產生不同的反應。從客觀上來説,色彩是對人的一種刺激和象徵,從主觀上來講,色彩又會使人產生一定的反應和行為。色彩心理學即是對這種客觀和主觀上的因果關係進行探討,明白當人們受到什麼樣的色彩刺激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比如,通過研究發現,紅色能夠使脈搏加快,血壓升高,進而導致心理上擁有温暖的感覺。而將色彩心理學應用到家居上,一定能夠更好的、更合理的搭配出家居的色彩,從而使居住者從生理和心理上更加舒適。

一、家裝設計中對色彩心理的基本要求

在進行家裝設計時,家居本身的室內環境和居住者自身的性格都被考慮在內,居住者對不同色彩的不同受激反應也會被考慮在內。在不同的方位上,不同的時間上,室內的色彩會因着自然光線的改變而不同,色調冷暖也不同,自然給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經驗的家裝設計師會將空間和時間的影響相結合,極盡所能的去調整室內的色彩,以期創造最好的居住環境。例如,使用空間的.對象不同,他們對色彩的要求就會不同;根據居住者在室內活動時間的長短不同,就會對視線條件的規格提出不同的要求;再者,色彩和環境的關係尤為密切,色彩的反射會影響其他顏色,從而對居住環境和居住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通過研究由色彩的變化引起的情感的變化,對於家居裝飾的設計有着及其重要的意義。

二、關於目前家裝設計中色彩運用的思索

1.色彩的搭配問題。正如梵高所説:沒有不好的顏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家裝亦是如此。不同顏色之間的相互關係影響着色彩的效果,而同一顏色在不同的條件下也有可能呈現處不同的視覺效果。在家裝色彩的搭配中,色彩之間要有主次關係,特別是針對不同的房間佈局,色彩的主色調也應有所不同。色彩搭配時要考慮背景色、主題色以及強調色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説背景色決定主體色,而主體色又決定了強調色。為了達到更好的裝飾效果,可以更好的利用色彩之間的相互關係,利用色彩的統一和變化,得到更適合居住者的家裝風格與環境。

2.不同的場合應該具有不同的色彩心理。對於居住者來説,不同的空間,例如客廳、餐廳、卧室及書房場合的不同,具備着不同的功能,在家居設計時,設計者應該根據不同的功能,充分利用色彩對於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影響。例如,客廳一般使會客和家庭聚會的場所,在設計時,最好採用暖色,帶給客人和主人以親切感。客廳色彩的色調應該是以明亮而又舒適為主,並且具有較大的色彩跳躍度,將突出的重點放在裝飾部位,顯示主人高貴典雅的氣派。

3.色彩明暗度的對比要適中。在如今的家居裝飾設計中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是明度和暗度之間的調和不合理,及色彩的明暗對比度沒有達到一個舒適的狀態,要麼過強,要麼過弱。設計師應該明白,所有的色彩都可以歸納為不同的系列色,同一種系列色也會有不同的色彩上的深淺差異,而不同的系列色之間也會有不同的明暗上的差異,因此在室內的色彩應用上,應該更加註重色彩明暗度的不同所帶來的視覺以及心理的變化,從而合理的利用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空間關係更好的調和。

4.忽視了色彩的色性在家裝中的作用。色彩的冷暖屬性即為色彩的色性。不同的顏色都有自己不同的色性,色性不同,帶給人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黃色色系和紅色色系能夠帶給人温暖的感覺,這種能夠帶給人温暖感受的色系屬於暖色系。而藍色色系屬於冷色系,一般帶給人冰冷的感覺。現如今的家裝設計中,往往忽視了色彩帶給人的冷暖感受,而僅僅是追求視覺上的衝擊感,對色彩進行隨意的搭配,卻忽視了彩色色性的重要作用,居住者通過家裝,期望得到的效果是自己的居住環境變得更加適合居住,更加令人心情舒暢,而不僅僅是色彩的渲染,僅僅追求視覺上的震撼,卻忽略了家裝原本的目的是“宜居”。

物質基礎決定着上層建築,隨着社會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對室內環境的質量和個性的要求也隨着人們生活品味的提升而增高。色彩心理學在家裝設計之中的應用便應運而生。在將色彩心理學應用在家裝設計時,我們需要考慮居住者的年齡層次、個性愛好、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不同的性格不同年齡的人對於色彩的審美也不盡相同。在進行家裝設計時,我們還應該考慮所服務對象的生理以及心理特性,以便搭配出更好的,更令人滿意的家居色彩。

參考文獻:

[1]程麗穎,袁恩培.色彩心理學在家裝設計中的運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xx(12).

[2]葛燕萍.色彩在家裝設計中的重要性[J].美術教育研究,20xx(11).

[3]曾文可.關於家裝設計中的色彩運用問題的研究[J].智富時代,20xx(01).

設計心理學12

摘要: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主要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着眼於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研究了室內環境中人的心理行為特徵及其指導作用,並對環境與心理的相互作用進行了探討,從色彩、形狀、光影三個角度分析了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發展與運用,以期創造宜人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以人為本;室內設計

一、環境心理學的概述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它着重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即怎樣的環境是最符合人們心願的。環境即“周圍的境況”,是圍繞着人們並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的外界事物。人們可以使外界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了的事物,又會反過來對行為主體產生影響。環境心理學就是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人的美好感受作為設計的終極目標。

二、環境與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相互作用

人與環境總是通過某種相互的作用來達到一種平衡,在這一動態平衡中走向進步與完善。人在室內環境中,其心理與行為儘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基礎。

(一)安全性

無論何時何地人都需要有一個能受到保護的空間,因此無論是在餐廳、酒吧和圖書館等地方,只要存在着一個與人共有的大空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先選擇靠牆、靠窗、或是有隔斷的地方,原因就在於人的心理上需要這樣的安全感,需要被保護的空間氛圍。當空間過於空曠巨大時,人們往往會有一種易於迷失的不安全感,而更願意找尋有所“依託”物體,所以現在的室內越來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間和子母空間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人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空間。

(二)領域性

人在室內環境中的生活、生產活動,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領域行為就是個人或團體,針對一個明確的空間所作的一種標誌性的或保護性的行為或態度模式,包括預防動作及反應動作。

(三)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為個體的人對空間最起碼的要求,只有維持個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證單體的完整個性,它表達了個體的人對生活的一種心理的概念,是作為個體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現。

鞏固心理環境個性的獨立的室內空間,如果説領域性主要在於空間範圍,則私密性更涉及在相應空間範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比如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願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牆卡座的設置,由於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

三、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的運用

(一)色彩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色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人會顯示出各式各樣的心理效果。認識到了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 我們就會運用色彩來調節空間的環境氣氛,烘托室內的氣質,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以利於身心狀態的調節。在設計表現上,不論是外觀色彩,還是室內設計採用的色彩,都是以自身性質所引起的情感來感染人的,換句話説,它不是觀者的情感,而是對象的情感。像室內色彩那樣長時間引人注目的刺激,就能夠激起支配人們持續性的'積極的情緒,或者進一步加強由於其他事情而產生的某種情緒。

(二)空間形狀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由各個界面圍合而成的室內空間,其形狀特徵常會使活動於其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先生曾對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間的華盛頓藝術館新館有很好的論述。他認為三角形、多滅點的斜向空間常給人以動態和富有變化的心理感受。整個建築有個中心,提供一種方向感。透過大廳開敞部分還可以看到周圍建築,從而辨別方向。七層閲覽室都面向較為封閉的、光線稍暗的大廳,力圖創造一種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祕、寧靜的氣氛。這種寧靜的氣氛,就給了人們情感上的適應,因為人們需要通過思考來了解藝術,他的成功在於他的設計引起了人們對於環境產生了心理上,情感上的適應和共鳴,使得人們從情感上理解了他的設計。

(三)光影在心理環境中的運用

現代室內光環境的設計中,光不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還是界定空間、分割空間、改變室內空間氛圍的重要手段,同時光還表現一定的裝飾內容、空間格調和文化內涵,趨向於實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機結合,成為建現代裝飾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光和影的襯托給人們提供了愉悦的視覺刺激,是營造室內氣氛與創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認為:光和影能給靜止的空間增加動感,給無機的牆面以色彩,能賦予材料的質感更動人的表情。

四、結語

加拿大建築師阿瑟?埃利克森説:“環境意識就是一種現代意識” 。當人們處於室內環境之中時,人們的某些心理要素也同時處在室內環境的影響中。室內設計要求我們不僅要滿足使用功能,而更為重要的是營造一個舒適的、人們願意停留和駐足的、一個能給人以視覺上和心理上,乃至行為上享受的空間環境。良好的室內環境所提供的氛圍不僅僅作用於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於它影響着人的心理,左右着人們的行為。

【參考文獻】

[1]保羅?貝爾著,朱建軍,吳建平等譯. 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xx:18-25,31.

[2]計少妮.從“以人為本”談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 20xx(02):41.

[3]賈悍.基於心理作用的室內裝飾人性化設計思考[J].城市建築,20xx(02):56-60.

[4]陳露.建築環境心理與人居設計[J].山西建築,20xx,34(5):82-83.

設計心理學13

隨着社會不斷髮展,科技術水平提高,食品包裝已不僅僅承擔着運輸、保護食品的原始功能性角色,而越來越向傾向於體現人類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通過運用色彩心理學教育原理來剖析色彩在包裝設計中運用的隱喻含義,同時針對色彩的通感效應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形式展開研究。

在當今消費社會、眼球經濟的大背景下,食品包裝作為承載食品運輸、安全保護作用的同時,也以其琳琅滿目、光彩奪目的色彩吸引着消費者的眼球。

為了提升市場佔有率和銷售量,各商家在包裝設計上不斷創新求變。在設計流程中,標誌、文字、圖形與承擔了主要表現角色,設計師通過賦予不同的色彩來傳達食品不同口味、不同風格,也會使消費者心理產生相應的變化,在現代營銷中色彩在包裝中作為引導區分同類產品,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提高市場佔有率上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色彩心理學在食品包裝中的展現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色彩心理學是色彩通過其調性,即明度、純度、色相三要素的不同組合變化來影響人類心理。商業色彩通過設計進行不同組合,在潛移默化中刺激人類的大腦,左右人類的心情,從而影響着購買決斷。

人的心理對每種顏色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不同明度、純度、色相的色彩結合所傳達的情感不同,由於消費者受到不同的地域、性別、文化水平、收入等因素的影響每一個羣體對色彩的感情作用的感受都有不同。再加上受眾的情緒很多情況下受色彩的多樣化和豐富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色彩心理學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輕重、色彩的明暗、色彩的輕鬆與壓力、色彩的平實與富貴、色彩的內向與外向等等,這些因素主要由色彩的三要素不同組合而成,共同作用於包裝的整體色調,從而影響着受眾心理,而這些各異的心理往往決定着下一步的行為。

商品的包裝首先要滿足其功能性訴求,主要是為了避免在運輸途中損壞、變質從而用來承載和保護商品,伴隨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心理需求不斷提升以及新材料的廣泛應用,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包裝手段和設計手法多樣化使人們對包裝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美國著名銷售心理學家路易·斯·切斯金曾通過大量研究對包裝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包裝對消費者心理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左右他們對產品的認識和感受因而被稱為“沉默而極具説服力的推銷員”。

成功的食品包裝色彩是食品華麗的外衣,通過色彩的冷暖、輕重、軟硬、強弱賦予食品品牌標誌、廣告語(主體文字)、主圖、配文等不同風格的詮釋,並結合受眾的聯想與約定俗成的色彩視覺習慣來達到色彩這一視覺與受眾對食品味覺、嗅覺的匹配,形成良好並具個性、系列性的產品形象。

在受眾的心理上,對比度、飽和度相對適中的顏色能使人產生輕鬆愉快的情緒。比如在面積較大的'櫥櫃中長期陳列過於鮮豔或過於冷色或暖色的商品,不但起不到美化櫥窗的功能,反而讓顧客產生煩躁或敬而遠之的想法,從而銷售量大打折扣。因此,研究顧客心理,掌握食品性質,恰當地將色彩運用在包裝上,從而使食品主體與色彩包裝高度吻合,從而提升市場佔有率。

二、色彩視覺的味覺感

人類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感,由人的五種感覺器官分工完成,視覺即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物象,聽覺即耳朵能聽到的一切聲音;味覺即味蕾所感知到的一切味道;嗅覺,是微粒在黏膜中的反映如:香,臭。味;味覺即味道,包括苦、辣、酸、甜、 鹹、鮮等各種味道。觸覺即觸感,包括觸摸中感覺到的:冷熱、滑澀、軟硬、痛癢等各種觸感。雖然五種感覺有各感覺器官分工明確,但在實際生活中,存在五感通感現象,即五種感覺相互穿插,共同作用於人類大腦及行為。

色彩靈活出現在食品包裝設計中是設計師表現味覺的重要手段,通過色彩這一視覺手段表達食品的味覺效果,包括食品口味的濃淡,向受眾傳遞食品相應味覺,綠色、紫色表達酸爽,橙色、黃色表達香甜、嫩脆的口感,深棕色表達巧克力、咖啡食品口味,食品色彩多選用高純度色,色彩鮮豔,醒目的同時不易產生色彩偏差。

通過色彩心理研究,在食品包裝中色彩的指示性除了表達包裝的美觀意義外,同時展示食品的內容及口味,通過設計元素的運用和氣氛的烘托傳遞食品的味覺信息。

三、食品包裝色彩心理與購買行為的關係

食品包裝環節注重色彩的運用搭配與消費者購物行為的理論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瑞士著名精神病學家H·夏赫在其性格診斷法對色彩與性格的聯繫中得以闡述,即著名的“夏赫測試”。在測試中其發現:根據對事物的反應程度可以將人類分成三大類:形狀-色彩反映型、色彩-形狀反映型及色彩單純反映型。所謂形狀、色彩反映型人羣較其他兩類理性,認知事物以形狀認主為主,不受情緒支配;色彩-形狀反映型人羣較為情緒化,認知事物多受色彩影響;最後一類色彩單純反映型顧名思義最易受情緒左右,為色彩直接感受人羣。

通過夏赫測試顯示,食品包裝設計中以色彩為主導的人羣主要為後兩種,也就是人羣中的大部分,他們通過對食品包裝中的色彩感知到購買行為的產生中更直接也更感性,這也是各大食品商家紛紛通過色彩鮮豔的外包裝吸引手中的目的所在。

食品包裝中色彩起着重要乃至關鍵的影響。據現代心理學相關研究顯示:色彩能夠第一時間捕捉人的注意力,視覺器官在觀察物體時最先感知的是色彩,前六秒能夠捕捉到全部色彩信息的80%,被稱為著名的“6秒效應”,而形體等其他因素佔20%,直至數分鐘後受眾才能全面詳細的看到所有要素。由此可見色彩更直接、迅速且容易被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色彩能直接捕捉人的注意力,並能優於文字、圖形等更易被接受與消化。因此相當多企業將色彩設計看成是促銷的殺手鐗與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市場佔有率、受眾目標的重要策略。食品包裝色彩通過其生動性、規範性、可延伸性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心理需求,從而使消費者從視覺感知到心理進而影響購買決策,真正提升市場佔有率。

四、結語

在食品的包裝設計中色彩的運用無疑是視覺表現的重頭戲,如何將色彩恰如其分地表達合適的產品風格對於提升銷售量、市場佔有率有很大的幫助。掌握色彩心理,通過色彩學、設計理論知識、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準確洞悉消費者心理需求方能設計出受大眾歡迎的食品包裝,真正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從而切實提升市場佔有率。

設計心理學14

1情感在設計中的應用

在景觀藝術設計中,“情感化”設計是將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環境中,使來到這個環境的人們產生某種情感的共鳴。它通過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等元素的設計,加入了人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現代設計中。由於人們對於環境的要求隨着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提高,科技的發展也讓人們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例如,家居環境能夠體現主人的自身價值和品位素養,公共環境設計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動場所。

以著名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為例,巴洛克風格教堂的建造方針,意在匹敵甚至超越中世紀以前的文物古蹟的建築結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教會權力的象徵,其始終具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即吸納所有的天主教徒,堅定他們的信仰,重新團結異教徒和他們的教會,將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讓人們感受到宗教的神祕感、威嚴感、神聖感等。

2通過藝術心理學對景觀設計的分析

從人與環境的藝術設計角度來説,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環境應該是一個人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都有一種舒適感、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校園中的軸線設計首先應確定的目標是,設計出一個以人為本,寧靜自然而優雅清新的自然生態空間。

根據我校實地調查分析,從學校校門到觀書塘的區域,主要有噴泉、石碑、廣場和升旗台,學生經常在這片區域進行娛樂活動。而現在的狀況是,水池不太整潔、池底覆蓋滿了青苔顯得不太雅觀,與觀書塘後廣場沒有呼應。觀書塘處於我校中心地帶,是區域環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設施影響着整個校園環境。存在的問題有:水域寬闊,無便捷性路徑;廣場石凳夏熱冬涼沒有遮擋物,幾乎沒有實用性;水域周圍樹木雜亂,沒有供學生學習、休閒的地方;缺乏半私密空間的設施;傳統的石柱圍欄與周圍環境不相協調;觀書塘後廣場沒有考慮晚上的照明效果,缺乏安全性;區域中間沒有休息座椅、垃圾桶少;空間破碎,缺乏集會的大場地。同時,圖書館前廣場幾何化的形式感、現代感很強,各種材質的變化富有節奏感。但針對的人羣需求的利用率較低;整個廣場設計較為破碎,缺乏整體感;交通路線不夠明確、便利;廣場硬質鋪裝較多,過於生硬,特別是夏天,硬質鋪裝對陽光的反射,會讓整個廣場更加炎熱;植物缺少層次變化,過於單一;廣場上的大屏未盡其用,同時,整個廣場也缺少人文內涵。

作為校園景觀的設計,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基地位於湖南工業大學大門、圖書館中軸線,其受眾主要是學生及老師。應增加更多的藝術氣息、校園景觀與學生的情感聯繫,使學生在這裏交流思想、增進感情。作為大學生活的載體,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記憶青葱歲月,可以是我們對藝術最初的開始與碰撞。

這個方案以情感設計為重點,在滿足校園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抓住師生之間的情感寄託,突出“一心一景”,“一景一憶”,在情感內容上突出“亦心亦憶”。方案的設計應在細節上打動師生的心,應抓住學校包裝專業這一特色,讓參與其中的師生能夠對湖南工業大學留下美好的回憶。該方案是學校從進門到圖書館這條路線上的改造設計,主要服務人羣是學生、老師和工作人員。首先,該設計要與現有環境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目標區域的缺點,為目標人羣提供更方便的路徑導向、防暑防寒的休息以及娛樂場所、安靜舒適的學習工作環境。該設計應主要以規整的佈局為主,在水池廣場以及部分觀景區採用自然的佈局,做到人工和原始生態相互結合,讓人產生寄情于山水間的美好環境。

此方案設計主要分為四個區域:校訓廣場、觀書塘、觀書塘後廣場和圖書館前廣場。其中,重點體現情感的就是觀書塘前的許願池噴泉。世界上最著名的許願池,是羅馬的許願池噴泉,它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風格的傑作,擁有着許多美好的傳説。此方案中的許願池,截取了羅馬許願池中的.美好希望,希望每個投幣的學生、老師或者其他人員能夠再次回到學校來觀賞。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也希望能培養出傑出的人才,使其將來再回到學校,激勵下一代的學生努力學習。

然後,是觀書塘的情感設計。原來的觀書塘本身有一個曲折的木質橋,很多學生喜歡在橋上給魚兒餵食,橋的兩頭綠樹成蔭,是個觀景的好地方。該方案保留了這個橋,還在觀書塘中間位置增加了雕塑景觀,是由包裝盒拼接而成的雕塑,體現了學校以包裝設計為重點學科的特點。觀書塘後廣場設計成了一個酒瓶形狀,在兩邊分別設計了三條流通路徑,方便學生通過。同時,增加了座位以讓人休息,中間的廣場採用比較平滑的地面鋪裝,可以讓學生進行滑板、溜冰等娛樂活動。

湖南工業大學的校園文化應該體現學校特色,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內涵。本學校的文化是厚德博學、和而不同,以及包裝設計文化,城市的文化是火車頭文化、炎帝文化等。“厚德博學、和而不同”是學校的校訓,體現了對學生寄予的要求和期望,也是一種教學理念。

3結語

環藝設計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行為,能確立交往的範圍和適當的人際距離,使人們的行為有據可依。將藝術心理學方法運用到環藝設計中,可以使人們更貼近環境,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藝術的美感和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2]鳳凰空間.商業景觀設計[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皮紹南(1988—),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2014級研究生,主修環境藝術設計。

設計心理學15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涉及了多個設計學科的交叉,包括平面設計、室內裝潢、心理學、美學等多個學科,以滿足博物館作為社會性公益場的性質。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涉及的環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受眾羣體在場景展示中受到的環境影響因素,比如,環境展示中的引導因素、參觀者的從眾心理、展品的空間擺放、視覺反差、光線明暗、立體空間佈局造成的參觀者心理感受的差異。

我國目前的博物館數量有兩千多個,這對於我國僅幾百年的博物館發展歷程來説是一個良好的起步,但還遠遠不夠。以我國的龐大人口基數來換算,博物館的數量明顯無法滿足如此大量的社會需求。在明顯供不應求的市場條件下,可以以提高單獨個體的展示質量來平衡它應有的社會作用,因此促使博物館的觀眾心理學研究開始逐步發展。

人的所有行為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環境心理學研究,是從參觀者的心理需求出發,設計出滿足參觀者真實需要的博物館,這是博物館設計理念的創新。人們發現對於博物館的受眾羣體來説,審美疲勞等環境帶來的影響對於人們博物館的參觀體驗有着絕對的影響,因此學者們從觀眾進入博物館的場館參觀展品開始進行跟蹤研究,觀察人們的普遍行為:人們停頓的地點,駐足的時間,表情的微反應,視覺盲區等表觀反應,和以問卷調查,走訪反饋得到的數據進行數據統計,並總結歸納出一套博物館觀眾行為理論。

博物館不同於一般的展覽會,其更加註重對所展示物的文化屬性的詮釋。環境心理學是新興發展的心理學分支,在人們對精神追求愈發提高的今天,將其應用於博物館的展示設計中也是一種主流趨勢。博物館場館內的背景聲音、色調搭配、空間視覺、體感温度、路線引導、展品擺放順序的不同,影響了人們對於博物館參觀的體驗,以及人們自身的屬性,年齡、閲歷、情感、性格等因素,也是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值得分析的要點。

人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主體對客體產生影響,客體對主體產生反饋,相互融合滲透。人類行為不會獨立存在,與周遭環境氛圍有着緊密的聯繫。舒適休閒的咖啡廳伴隨的是柔和輕快的音樂,這使人放鬆愜意,而在酒吧裏嘈雜動感的音樂則能調動人們的心情,讓人情緒高漲,這説明,背景對於整體氣氛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

人們對於周遭的體驗受到以往生活經驗的影響。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固有的深刻印象影響着人們的認知。橙色的暖色調,藍色的冷色調都是基於人們以往的認知所產生的感受。而白色出現在醫院裏是冰冷的,充滿負面情緒的,令人恐懼,而在另一個環境中白色也可以代表着光明和希望。設計師可以通過環境背景的改變,在不知不覺中引導着觀眾的心理和行為,提高博物館的交互性和體驗性。戰爭類的歷史紀念性博物館,有時會採用一種時間軸的敍述性方式,或是由淺入深的情感體驗順序引領參觀者,讓其代入到時代的大背景中,身臨其境地體驗戰爭的悲慘和痛苦,深刻的感受歷史的沉重,以此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人和動物一樣,都有一個安全距離,這是動物的領域性本能。在環境設計中,這是考量人們對空間安全度、舒適度、私密度、體驗度的標準。一般來説,在大型的室內空間裏,人們更傾向於在靠近邊緣的地方停留,脱離中間的人流,邊緣可以產生依託感。物品擺放的疏密度,迴廊的數量、角度,空間內的柱子、牆壁,都也可以讓人產生這種依託感。

在公共事件中可以發現,人們傾向於盲目從眾。如同領頭羊和羊羣的'關係,發生緊急情況時,人們大多會不加思考的依憑直覺跟隨領頭的人,形成整體的人流流向。而且,人們在移動時,會有一種趨光性,即從相對較暗處,走向相對明亮處。在無人引領時,環境的指引作用便突顯了出來。人類還具有社會適應性,這是也從眾心理的表現。在劇院等公共場合,寬敞的大空間,龐大的壓迫性氣勢下,人們會不自覺的安靜下來,被空間環境所感染,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是環境帶來的心理暗示。

博物館的展覽設計要順應人類的行為模式,符合人們的感覺。多邊形的空間帶給人新穎現代的感覺,而規矩的方形則給人踏實的體驗。設計師通過對光影的把控,空間的佈局,顏色的襯托等等,以藝術性的方式從背景中漸漸滲透給參觀者,對參觀者進行引導,甚至是強迫性地灌輸一個思維方式,將更多的隱藏信息傳達給對方。所以參觀博物館不僅僅是對展示品本身的闡述,更多的是一些隱藏體驗的傳達。理解、思考、分析人類行為在環境中的發展模式,也是設計工作的重要一環。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不再是陳列展品,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間,帶給人們無限的精神體驗。在信息時代,博物館和網絡信息相比,優勢便是這種真實的信息交互。人們通過真實的視覺環境體驗,思維與主題背景相交融,可以更好的思考體會展品背後的故事和歷史。為了更好的體驗,博物館也越來越多的加入多媒體化元素進去,提高受眾的參與性,從多個角度滿足人們的需求。用不同的技術型手段把情感附加到展品中去,也拉近了和參觀者的距離,產生親近感,能夠更好的沉浸到博物館的環境氛圍中。

博物館從最開始的從展品的角度出發,以展品為中心的展出方式,到如今,以受眾為本,從參觀者的角度出發的設計,這是從根本上的設計理念的改變,這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改變,應當引起更多設計者的思考。將環境心理學應用到博物館展示設計中,是對展示場所的藝術性昇華,也是對展品本身的藝術性表達。從心理層面向參觀者傳達信息,這也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大方向。

標籤: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n05j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