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多媒體 >

妙用多媒體的教學反思

妙用多媒體的教學反思

妙用多媒體有利於提升教學質量,下面小編整理了妙用多媒體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學習!

妙用多媒體的教學反思

  妙用多媒體的教學反思

《國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因而,在進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並運用語文知識。多媒體技術應運而生,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這一不足,滿足了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正如美國蘋果公司總裁斯卡利曾聲稱“由於多媒體技術,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這樣,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可以説,多媒體的介入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優化了課堂結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那麼,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着怎樣的作用呢?

(一)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真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照片、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畫面渲染,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他們或展示河流山川的雄壯美,或展示花草樹木的秀麗美,或展示名勝古蹟的神奇美,或展示燦爛文化的含蓄美。這些文章薰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那麼如何把課文內容立體地呈現於學生的眼前呢,多媒體可助一臂之力。我們通過圖片渲染,創設課文之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渾激越的鼓點敲擊的詩篇,是一曲用旺盛生命演奏的樂曲。作者描繪了一羣樸實得像紅高梁一樣的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表演腰鼓的場面,展現中華民族淳樸的民間文化藝術,抒發了中華民族在掙脱了束縛與保守後的歡樂痛快的感情。但是生活在南方的學生僅憑文字很難感受到這些,這時教師藉助多媒體,把從網上下載的表演錄像展示給學生,看着有聲有色的畫面,學生如身臨其境,一下子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

2、音樂渲染,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音樂渲染,尤其在古詩中得到完美的運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詩中的意境,有時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這給教學中的信息發射與反饋形成了一種屏障。但是,在課堂上適當採用音樂,既能給學生帶來美感,又能為再現意境創設氛圍,為情感交流架設起一座橋樑。詩歌和音樂從來就有不解之緣,它們就像兩朵姐妹花,相伴而生。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與故人的.離情別緒,完全融於水天一色的江南美景之中。在教學中選用與本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悠揚的旋律拔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在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目送帆船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間,可詩人仍佇立江邊,不肯離去。

(二)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是每個教師在備課及上課時

都會考慮的問題。而運用多媒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增加知識量,擴大課堂的容量。

如文言文字詞教學中,教師做課件時,把需要解釋的詞做好批註,上課時快捷、方便、清楚地呈現出來,既節省時間,又可反覆使用。有些課文內容豐富,課時多,知識分散,在總結課上,利用電教媒體,可以化零為整,形成整體認識。如小説《故鄉》重點塑造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把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進行比較,把中年楊二嫂與老年楊二嫂進行對比。對這兩個人物的分析可用表格形式投影出來,這時用多媒體就快速省力,提高了上課的有效性。

(三)運用多媒體,可以促進教師的個性化教學。

多媒體教學的關鍵是課件,沒有課件,再好的硬件也是擺設。課件也能反映教師的教學風格,因為很難找到適合自己要求的現成的課件,所以需要教師自己修改、製作。而這個過程為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根據自己對課文的把握,結合自己的風格,設計出滿意的課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多媒體使教師的教學個性得以很好地彰顯。

(四)運用多媒體,可以提高備課質量。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社會的外延相等”,侷限在一個具體學科中的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其他科目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教師怎樣去收集、組織、運作都是一個難題。如今,信息化社會就為我們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輕鬆上網,享受網絡資源,還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同行交流,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備課時,我們不會苦於僅有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參、一本詞典了,我們聯想到的某個內容,我們可以通過網上的搜索引擎查找到相關的內容,教師的視野拓寬了,備課的內容更豐富充實。教師從網上查資料、做課件或下載課件,用到教學上。因為借鑑了別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備起課來很省事。備課組裏教師互相學習借鑑,共享課件資源,提高備課質量。

(五)運用多媒體,可以彌補教師自身的不足。

對於小説、戲劇類的課文,如果靠教師一個人在台上講解,儘管用盡渾身解數,常常是老師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趴在課桌上呼呼大睡。雖然課文有生動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但由於個人表演能力有限,很難將人物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因而學生覺得課文索然無味,上課提不起精神來。如果運用多媒體,效果就大不同,如小説《智取生辰綱》與連續劇《水滸》的相關情節聯繫起來;戲劇《威尼斯商人》與相關的影視資料聯繫起來。由於多媒體的直觀性,聲圖並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專業演員逼真的表演,恰當的語氣,將學生的情感細胞都調動了起來,學生就會隨着故事的情節時而緊張,時而嚴肅,時而拍手,時而大笑。學生從人物的喜怒哀樂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體會了作者所要表達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多媒體為語文教學增添了許多魅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體的作用也不是萬能的。它並不能包辦代替一切教學手段。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忽視其“輔助性”,使用不當,反而會有損於教學。結合這幾年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使用多媒體教學不應脱離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感悟。

語文是語言文字的學科。我們學習的課本是語言文字的規範,作家們把形象的事物轉化成精妙的文字,我們再通過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在每個人的頭腦中把文字轉化成形象,這是一個美好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過程。 但如果課堂上教師過度迎合學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圖片和音樂,大玩花樣,就會流於形式,華而不實。這樣既剝奪了學生思維中將文字轉化成活的形象的過程,也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框住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從而導致學生脱離對課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的品味,給教學帶來負面影響。

例如有位教師講授《春》這一課時,先放了長達10分鐘的“春日美景”欣賞,然後又是一首詩、一支曲子、很多幅美麗的圖片,把一篇課文分割得七零八落,把學生搞得個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然後是對課文中的優美的語言、對文章精巧的構思來不及品味便匆匆下課。其結果是“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後卻空空洞洞。”上這樣的課,學生怎麼會有收穫?

眾所周知,語文課是以研究語言文字為本,“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永遠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是通過與文本對話,對語言進行品讀、感悟、積累來獲得閲讀感受、培養語感的。課堂上被大量的聲像文件充斥,學生怎麼有時間和機會從優美的課文中得到浸潤呢?

使用多媒體教學不能抑制師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於多媒體對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的處理已經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師在製作課件時總是力求將課件設計得非常全面,從導入、提問、分析、答案、板書到作業甚至各部分之間的連接語都全部放進了課件中。表面上看,教師準備得相當充分、周密。但實際上靈活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固定的機械的程式。在教學中,教師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進行演示,一旦出現問題需要修改,不僅會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整個課堂的流暢。而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千變萬化的,需要教師靈活地把持掌握,常常會有一些預料不到的情況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地去應付,而往往正是在這隨機應變中顯示出教師的教育機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這種固定的教學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教師的個性和特長,使教師的能動性難於很好地發揮。而且由於一切都是設定好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勢必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導到自己設計好的答案中,學生便沒有機會通過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閲讀感受,一些學生很有創意的、豐富多彩的見解也沒有機會得到肯定。長此下去就會嚴重抑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得不到,造成思維的單一性。

因此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在素材的組織上應是靈活的,準備的素材要多,將它用菜單的形式提供出來。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調整,確定哪些該用,哪些可以不用。在問題的設計上,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設計得開放一點,讓學生有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空間,同時要捨棄那些凝滯的、呆板的所謂標準答案。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應該着重考慮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同時,要能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隨時調整教學進程。總之,不能把課件製作成呆板的機械的模式,非那麼講不可,從而真正做到課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課件所役。

(三)使用多媒體教學不應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

由於多媒體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師便將大量的資料揉合在一個課件中,課堂上便不厭其煩將大量的資料傳遞給學生,這從正面上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畢竟有限,過多的資料使他們目不暇接、食多不化,有些東西學生還來不及反應、來不及理解就過幕了。而且有的老師貪多求全,只要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東西他便不經篩選全部網羅進課堂,有時一個“作者簡介”便用到了幾十張圖片文字資料。但教學時間畢竟有限,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大講特講,佔用了較多的時間,一些重要的東西便來不及講深講透便下課了。再者,學生上這樣的課,做起筆記來會出現無所適從的狀況,他們不知道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內容是非重點。而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往往來不及抄下來便一閃而過,不少多媒體課堂常出現學生筆記不完整的情況,課堂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因此,要想避免這種明顯違反教學要求的情況,教師製作課件時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細緻的分析,從教材中捕捉出重點和難點,從突破重點和難點出發選擇資料。對一些表面上精美但與教學重點無關的東西要堅決摒棄。從而做到在課堂上明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理解得清楚透徹,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的使用確實改變了以往那種“一支粉筆書中夾,一根教鞭空中劃”的教學模式,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它在教學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對於多媒體,我們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要讓它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這樣才能揚長避短,更好地為優化教學服務。

總之,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只要我們時刻注意以“服務學生、發展學生”為宗旨,認真考慮課件的使用價值,縝密思考、科學設計,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一定會開拓出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duomeiti/j19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