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師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1

分數的基本性質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75頁的例1,第76頁“做一做”的第1題及第77頁練習十四的第1一5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歸納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並能理解分數基本性質,運用分數基本性質解題。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觀察能力。

3.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

三、重點難點

抽象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四、教具準備

每人3張同樣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紙片。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直接口答下面各題的商,説説是怎樣想的?根據什麼知識?

120 ÷20 = ( 12O×3)÷(30 ×3 ) = ( 120 ÷10)÷(30 ÷10 ) =

(二)教學實施

1.教學教材第75頁的例1。

讓學生拿3張同樣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紙片,分別對摺一次、兩次、四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塗上顏色,分別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

提示:你發現了什麼?板書:

=

=

為什麼相等?

2.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麼規律變化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請代表發言。

隨着學生彙報,老師板書。

(從左往右觀察)(從右往左觀蔡)

3.提問: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學生舉例,老師分別板書出來。

4.觀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麼結論?(學生討論,匯。)板書: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提問:為什麼0要除外?(學生討論)

小結: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則分數成為

,而分數的分母不能為O;又因為0不能作除數,所以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時除以O。

5.提問:你能不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和商不變的性質來説明分數的基本性質?

6.完成教材第76頁“做一做”的第1題。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學生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思考並説明思路。

7.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四的第1題。

學生先獨立塗色,範文,然後比較大小並説明理由。

8.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四的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説一説是怎樣比較的'?可以把

化成

,也可以把

化成

,再比較。

9.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四的第3題。

學生兩人一組,由一人説一個分數,另一個人説出一個相等的分數。

10.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四的第4題。

引導學生先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判斷哪幾個分數是相等的,然後在直線上把這個點畫出來。

老師啟發學生觀察,推算出每個分數中分子與分母可以同時除以幾,得到一個與原分數相等的分數。

11.完成教材第77頁練習十四的第5題。

進行口答練習。

(四)思維訓練

1.一個分數的分母不變,分子乘3,這個分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嗎?如果分子不變,分母除以5呢?

2.在下面的括號裏填上適當的數。

9÷15 =

=

= 6÷()=()÷6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知道了什麼是分數的基本性質,並會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和含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並學會正確計算

2、通過學習,養成認真審題,規範書寫,仔細計算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掌握含括號的四則運算。

三、教學設備:

幻燈片、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複習準備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着玲玲去“冰雪天地”遊玩,購買一張成人票需要24元,兒童票半價。購買門票需要花多少錢?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此問題。同桌兩人説説自己是怎樣解答的。

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進行板書。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張兒童票的價錢,是半價,所以用24÷2,前兩個24是爸爸和媽媽的兩張成人票的總價。兩張成人票加上一張兒童票就是他們購買門票需要多少錢。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媽媽兩張成人票的總價,玲玲的兒童票用24÷2,再把三張門票的價錢加在一起就是總門票的價錢。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這兩個綜合算式有什麼共同特點?這兩個綜合算式都是沒有括號的,而且算式中有加減法也有乘除法。這樣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是什麼?學生總結運算順序。

新課教學

1、(小黑板出示)先讀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120―144÷18+35(58+37)÷(64―45)

(1)學生口述運算順序,教師用框線圖表示順序。

(2)集體校對,説明注意點。

2、教學例1。

(1)把準備題

①中的144改寫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問這道題中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乘除法在一起,你認為應當怎樣計算?

(3)全班同學統練,一生板演,集體校對,講評。

3、教學例2。

(1)把準備題②中的45改寫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較例2與準備題的異同,確定運算順序。

(3)獨立完成並自我評價,指名讓一名學生向全班作彙報。

4、練習“試一試”。

(1)板書:1515―15×(94+54÷9)

(2)同桌同學互相交流,並獨立進行計算。

(3)用投影校對典型錯例,歸納並作出鼓勵性評價。

5、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鞏固練習

1、投影出示,讓全體學生做填空題。

(1)280―43×6+540÷36可以同時計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應該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應該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後一步應該算x。

2、課本“練習”第1題,先説出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請每位學生首先認真對4個小題進行審題。

(2)學生獨立完成各題。

(3)全班集體校對,指出錯誤原因並訂正。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特別是再看例1、例2使我們明白,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我們應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後做正確。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及量角器,學會利用量角器進行角的度量。

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操作,用量角器測量角的過程,鍛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步驟。

難點:量角器測量角時內外圈的選擇。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根據遊戲“憤怒的小鳥”,向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平時玩遊戲的時候,是調整什麼才能打到小豬呢?讓學生初步對於角度這個概念有一定的認識,並在黑板上畫出在遊戲過程中,發現會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學生提問:對於兩個角來説如何確切的知道它們之間差多少呢?繼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角的度量。

2、新課教學

1)學生根據之前學習過的經驗,會用三角板先測量角的大小,但是會發現這種方法還是不能具體知道兩角之間究竟相差多少。

2)通過多媒體展示出角被平均分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寫作1。從而引出角的度量單位。

3)指導閲讀:讓學生觀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學書本上第18頁下半部分的內容。

提出要求:思考並在小組內交流,關於量角器你知道些什麼?

班級反饋對量角器的認識。(多媒體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圖片供學生交流使用)

提問:量角器上有角嗎?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數的角,並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頂點。

讀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數。

多媒體課件顯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讀內、外圈數的角都有)

4)請學生動手嘗試用量角器量出書上∠1的度數,並在小組裏説説是怎樣量的? 班級交流量角的方法。(學生利用實物投影講解自己量角的過程。)師生共同總結量角的方法。多媒體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動態步驟。(每一步在關鍵部位閃爍提示)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A.量角器的中心點要和角的頂點重合

B.量角器上的0刻度線和角的任意一邊重合

C.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是角的度數

D.量角器上有兩條0刻度線,一條是內圈的,一條是外圈的;0刻度線在內圈,度數就讀內圈;零刻度線在外圈,度數就讀外圈

總結“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它邊看度數,內外要分辨”。

3、鞏固新知

1、測量課後第三題角的大小,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內外圈度數有誤、0刻度線沒有和角的一邊完全重合)

2、遊戲:觀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師隨便報出一個度數,學生利用胳膊來表現出這個角的大小。(雙臂張開代表180度)

4、小結作業

同桌交流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説出測量角的步驟是什麼?

課後作業:回去講量角器的組成部分介紹給家長,並測量生活中見到的角的大小。

四、板書設計

一、角的度量單位:1度或1。

二、量角器的組成

三、測量角的步驟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4

詳細介紹:

課題:不連續進位加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具的直觀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學生掌握萬以內不連續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並能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掌握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學具

教師準備375個信封的投影片(如書上圖),準備計數板、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口算練習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樣列豎式計算?(相同數位對齊)

(2)得數十位上為什麼是6,而不是5?

(因為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十位3個十加2個十是5個十,再加上個位進上來的一個十應是6個十。)

(3)你覺得計算時應注意什麼問題?(十位上不要忘記加進上來的一個十。)

(4)回憶兩位數筆算加法的法則是什麼。

板書:筆算兩位數加法

①相同數位對齊;②從個位加起;③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

3、設疑

剛才我們複習了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筆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應當怎樣計算?(板書:1738+625=)能説出你計算的理由嗎?好了,學完這節課你就能順利解答這道題了。

(二)學習新課

1、不進位加法。教學例1。

求下面兩個數的和。請看圖

(1)教師繼續演示課件不連續進位加,出示圖A提問:圖上畫的是什麼?有多少個信封?(43個信封)教師接着出示圖B,放在圖A下面提問:這是多少個信封?(32個信封)

(2)要求兩個數的和如何列式?怎樣寫豎式?怎樣計算(相同數位對齊)如:

(3)計算後教師追問:相同數位對齊是什麼意思?(個位十位分別對齊)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師繼續演示課件不連續進位加出示下圖中第一排的.一個百一紮的兩紮信封和第二排中一個百一紮的一紮信封)變成如下的圖和算式:

師問:豎式的百位如何寫?(讓學生填)

(5)請學生獨立計算

師問:説説你是從哪一位開始加起的?為什麼把相同數位的數相加?(四人一組討論,明確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師指導下理解算理

243是2個百4個十和3個一,132是1個百3個十2個一。個位上3個一加上2個一和是5個一。所以和的個位寫5;十位上4個十加上3個十和是7個十,所以和的十位寫7;百位上2個百加上1個百是3個百,所以和的百位寫3。只有是相同數位上的數它們的計數單位是統一的,才能相加。

(7)練一練

4111+367=

28+570=

師:為了對齊數位,注意豎式中第一個加數不要寫得太擠,在寫第二個加數時,要看好第二個加數的最高位,應該和第一個加數的哪一位對齊。

2、進位加法。出示例2【繼續演示課件不連續進位加】

270+58=(如下圖所示)

(1)請學生獨立列出豎式,並計算。

(2)師問:十位應該怎樣計算?(關鍵性問題)

(3)教師演示、操作活動投影片(如圖),使學生明確算理、7個長方形和5個長方形合起來可以組成一塊正方形計數板(100)和2個長方形。指導學生寫出豎式,十位相加滿一百,要向百位進1。

(4)學生獨立填寫百位結果。

(5)練一練

(6)小結:計算時注意:十位上的數相加滿十,不要忘記向百位進1,同時百位上不要丟掉進位的1。

3、進位加法。【繼續演示課件不連續進位加】

例3求809與3764的和。

(1)請學生自己列橫、豎式,並計算。

(2)重點思考:百位上的數相加滿十,應該怎麼辦?

(3)做完後同桌互相説説,你是怎麼做的?為什麼?

(4)討論:三、四位數的加法和兩位數加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三、四位數的加法和兩位數的加法一樣,都是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1。不同點:加數的位數不同)

(5)總結三、四位數加法的法則。(在原法則板書上改)

標題的兩位數改為三、四位數。

第③條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改成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

(三)鞏固反饋【繼續演示課件不連續進位加】

1、直接在豎式上計算

2、列豎式計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斷正誤並改正。

4、課後總結

(1)今天學的是什麼知識?(出示課題)計算法則是什麼?説説計算時應該注意什麼。

(2)解疑

我們已學完本節知識,請大家做一做開始的那道題,看誰會做並能做對。

1738+625=

板書設計不連續進位加

不連續進位加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5

【教學內容】

教材第2頁例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學生已有的分數加法及分數基本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通過對分數連加算式的研究,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夠應用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比較,指導學生通過體驗,歸納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感悟算理,並在這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領略到美。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導學過程】

【情景導入】

(一)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1.教學例1(課件出示情景圖)

師:想一想,你還能找出不一樣的方法驗證你的計算結果嗎?

2.小組交流,彙報結果

3.比較分析

師:我們先來比較第(1)和第(2)兩種方法,請分別説説你是怎麼想的?預設:

預設: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計算,只是這裏的相同加數是一個分數。

引導説出: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板書)

師:我們再來比較第(2)和第(3)兩種方法,這樣算可以嗎?為什麼?

師:再來看這裏的第(4)種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嗎?結合圖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進行交流。

4.歸納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三個算式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並且知道了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它們的計算方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設計意圖:呈現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個?”,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以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經歷獨立思考、自主計算並驗證、小組交流等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地呈現個性化的方法,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習狀態。採用因勢利導的方式,通過比較分析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引導學生自主得出結論,加深了對分數乘整數意義的理解。】

(二)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現和比較

師:剛才的第(4)種方法用語言描述得出計算結果的過程,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回顧一下,的計算過程用式子該如何表示?預設:生1:按照加法計算=(個)。生2:(個)。師:比較一這兩種方法計算結果相同嗎?它們的相同點在哪裏?(分母都是9)不同之處又是什麼?(根據學生回答分別打上方框)這裏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麼?預設:有多少個。

2.歸納算法

師: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更簡單?那麼這種方法是怎樣計算的呢?

引導説出:用分子與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板書)

3.先約分再計算的教學

師:剛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學是這樣計算的。與這裏的第二種算法又有什麼不同呢?

師:比較一下,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更簡單?為什麼?

小結:“先約分再計算”的方法,使參與計算的數字比原來小,便於計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約得的數與原數上下對齊。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明確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對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什麼分母不變,只用分子與整數相乘”這是教學的難點,通過多次追問,適度引導轉化,促進學生的理解。對於“先約分再計算”這種方法的教學,充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引導學生經歷觀察與思考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題

師:説出你的思考過程。

2.例1“做一做”第2題

師:在計算時要注意什麼?(強化算法,突出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計算。)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8+7等於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做遊戲嗎?現在我們來玩一玩,好不好?

師一邊拍手一邊有節奏地説:小朋友,我問你,9和幾湊滿十?

學生:邵老師,告訴你,9和1湊滿十……

[評析: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口令遊戲不但複習了10的組成,也為學生探索8、7加幾的算法提供了依據。]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小號圖。

(1)提問:這是一幅小號圖,誰能説説這幅圖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怎樣列式?

[評析:讓學生先説一説圖意,再提出問題,旨在培養學生蒐集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提問:8+7等於幾?你能從圖上看出來嗎?在小組裏説一説。

(3)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交流,可能會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個一個數出來的。

②左邊8個加2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

③右邊7個加3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個。

④兩個盒子一共20格,現在空掉5格,就是15個。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學生在交流第②、③種方法時電腦動畫演示小號移動的過程。

[評析:教師充分利用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8+7的計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學生的三種認知水平:第①種算法表現出動作把握傾向,認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種算法表現出圖形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對圖形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種算法表現出符號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認知水平較高。]

2.教學小棒圖。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辦法計算8+7=15,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樣想的?

小青椒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的,請你們在小組裏説一説,它是怎樣想的?指名説一説。

動畫演示,學生填出方框裏的數。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點不一樣,請你們在小組裏説一説它又是怎樣想的?指名交流。

[評析:設置一個幫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讓學生填出方框裏的數,有利於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美德,同時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3)這兩種方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湊十法"。

3.(1)教學"想想做做"第1題。

請小朋友先用學具擺一擺,再計算。學生完成後交流。

(2)(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下面我們來做個"圈十"遊戲。先圈出10個,再計算。

(3)教學"想一想"。提問:不看圖、不擺小棒,你們會這樣想嗎?請你在書上填一填。

提問:計算8+9還可以想哪些有聯繫的算式?"

誰來説一説。學生可能想到:

①因為9+8=17,所以8+9=17。

②因為9+9=18,所以8+9=17。

③因為8+10=18,所以8+9=17。

④因為17-9=8,所以8+9=17。

[評析:讓不同的學生表現不同的思維過程,使他們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4)小結:我們計算8+9的時候可以想以前學過的算式,這個辦法真不錯。(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你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的得數嗎?

學生口答。

[評析:通過題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較小數加較大數,可以利用學過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數,同時體會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

三、尋找規律,鞏固新知

1.電腦出示"8加幾"的題目,學生口答,引導學生髮現,只要把加上的數分成2和幾,就知道得數是十幾。小結:發現了這個規律,就會算得又對又快。

[評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讓他們去觀察、比較,從而發現8加幾得數的規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思考的習慣。]

2.電腦出示"7加幾"的題目。提問:那麼7加幾有這樣的規律嗎?誰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目的得數?

3.組織口算比賽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餘打手勢。

四、聯繫生活,解決問題

提問:光會計算還不夠,我們還得學會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們看,麪包房裏有3袋麪包,第一袋裝了9個,第二袋裝了8個,第三袋裝了6個。幼兒園王阿姨要為班上15個小朋友準備點心,你覺得買哪兩盒比較合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

小結: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只要肯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種。

總結

[評析:教師從現實生活中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計和判斷。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同時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了求異思維,培養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總評:本課的教學,沒有嚴謹的計算方法的講解和反覆的、規範化的算理語言的訓練。教師允許學生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形式思考,探索計算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學生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個性化的過程。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7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分數乘整數的算理,並能熟練地進行分數乘整數的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討論過程中,提高學生運用舊知學習新知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數學科學研究的思維習慣,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乘整數的算理,能進行分數乘整數的計算。

教學難點:

歸納總結分數乘整數的的計算法則。

教學準備: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蘋果的圖片,5個籃子,每個籃子裏有6個蘋果,讓學生提數學問題,如計算蘋果總數(6+6+6+6+6=6×5)。接下來,教師提問從第一個籃子裏拿出一個蘋果,相當於拿出了這個籃子蘋果數的'幾分之幾?如果從每個籃子裏各拿出一個蘋果,一共拿出了幾分之幾?給大家討論的時間,適當提示學生,相當於拿出了幾個1/6,列分數加法式(1/6+1/6+1/6+1/6+1/6)

得出結果,詢問大家的計算方法,然後問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呢?引出今天的課題。

二、交流討論,探究新知

1、讓學生觀察連加算式,並啟發學生列式 ×5。師生共同完成計算過程。

2、讓學生嘗試總結分數乘整數的方法。教師把 ×5改為5× ,師生共同完成計算。

3、把蘋果放回籃子,重新取出,每個籃子各取2個,讓學生試着列出算式(2/6×5),並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得出結果不是最簡分數,應該約分。(有的會在算前約分,有的在算後約分)讓同學討論,哪個更簡便。這時可以出一些題,讓同學競賽計算,體會算前約分的重要性。(7/30×10)

三、解釋應用,鞏固新知

課本中試一試的習題,4/5×3=?,5×1/3=?

學生掌握算法後,在具體實際問題中應用。拖拉機耕地,每小時耕這塊地的1/9,一天工作7個小時,耕了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四、回顧總結

讓學生來總結今天的收穫:

1、分數乘整數的算法;

2、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鼓勵大家好好學習數學。

五、佈置作業

老師從學校走到家要2/7h,走路的話每小時走5km,騎自行車的話,每小時14km,開汽車每小時走30km,回家的方式不一樣,走的路線就不一樣,請同學計算每條路線分別要走多少千米。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現象?

板書設計:

分數乘整數

分數乘整數:

1、分子和整數相乘,分母不變

2、能約分的要先約分

1/6+1/6+1/6+1/6+1/6=(1+1+1+1+1)/6=5/6 6+6+6+6+6=6×5

=1×5/6

2/6×5=10/6=5/3 =1/3×5

15/30×10=?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感受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判斷一個圖形或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徵。

難點:正方形和長方形特徵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1把,三角尺1塊,釘子板,橡皮筋。

教學流程

流程一、聯繫生活,引入課題:

1、師(課件出示:教室圖):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物體,這些物體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狀。大家看屏幕,這是一間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裏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

2、(課件逐個點擊這些物體的面)師小結:教室裏視力表、國旗、黑板的面、粉筆盒的側面、講台的側面、課桌面、電燈開關的面都是長方形的。廣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實,何止是教室裏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無處不在。那麼它們都有些什麼特點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進一步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PPT板書課題))研究它們的特徵。

(PPT出示課題: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遊戲中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流程二、在遊戲中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特徵。

1、師:(由現場老師準備一個不透明紙盒,裏面裝有一些硬紙板做的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圖形)老師為每一組同學都準備了一個紙盒子,裏面放有一些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圖形。你不用眼睛看,能從中摸出一個長方形嗎?每小組的同學輪流試一試。(暫停)

2、師(出示一個三角形):你們為什麼不摸出這個圖形?(暫停)

3、師(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你們為什麼不摸出這個圖形?(暫停)

4、師(出示一個梯形):你們為什麼不摸出這個圖形?(暫停)

5、師(出示一個正方形):這個圖形有四條邊,四個叫都是直角,你們為什麼不摸出呢?(暫停)

6、師:(出示一個長方形)那你們摸出的一定是這個圖形了,對嗎?

6、師:通過剛才的遊戲活動,你們覺得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徵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暫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構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1.師佈置操作要求:同學們已經初步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但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還需進一步驗證。請同學們拿幾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特點。(PPT出示:下圖)

2、師提問: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發現長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你是通過怎樣的操作發現的?(暫停)

3、師歸納長方形邊的特徵:(課件演示:長方形對摺)我們可以將長方形對摺,使它的兩組對邊分別重合,通過比較,發現長方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發現長方形兩組對邊的長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鄰的兩條邊長度不相等。

4、師提問:再來看看長方形的4個角?這幾個角都是什麼樣的角呢?(暫停)

5、師歸納長方形角的特點:通過同學們的觀察,我們發現長方形有四個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別去比一比,發現這四個角都是直角。(PPT圖片演示)

6、師提問:誰能像剛才一樣,分別從邊的特點和角的特點兩個方面來説一説你從操作中發現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徵?

7、師歸納正方形的特徵:正方形也有四條邊,每條邊都相等;也有四個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繫

流程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繫

1、通過學習,我們發現了長方體、正方體邊的特徵和角的特徵,你們能再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這些特徵嗎?與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暫停)

2、師歸納:我們一起來看課件的演示:

3、你們説的和屏幕上顯示的一樣嗎?想一想,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4、師小結: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和四個角,每個角都是直角,而且對邊都相等。長方形具有的特徵,正方形也都具備,所以,我們説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5、師:為了今後進一步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我們通常把………

第五段:教學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學“想想做做”1

(注:釘子板改為點子圖,由現場老師上課之前給每位同學準備好)

師:你會在點子圖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嗎?(暫停)

2、師:你畫的圖形有什麼特點?能向大家介紹一下嗎?(暫停)

流程六:教學“想想做做”2

1、師:大家剛才已經能利用點子圖來畫長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們再來進行一個有趣的活動。請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兩幅同樣的三角板分別拼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在拼之前,請同學們先想想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然後再拼。(暫停)

2、師:同學們已經拼出來的吧,老師也來拼一次,看看和你們拼的是不是一樣。(互動工具軟件演示拼的過程)(右上圖)

3、師提問:在拼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條邊拼在了中間?為什麼?自己靜靜地想一想。(暫停)

流程七:教學“想想做做”3:

1、師:接下來我們做一個摺紙活動。你會把手中的長方形紙變成正方形嗎?(暫停)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師一樣折的?

2、想一想,為什麼我們這樣子折了以後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暫停)

3、師小結:將長方形的寬邊與長邊重合,剪去長比寬多出的長度,那麼長邊就和寬邊一樣長了,這就變成了一個正方形。

流程八、教學想想做做5:

1、師:剛才我們折出的是怎樣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樣向別人介紹這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暫停)對了,只要告訴別人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別人就明白了。現在我們一起動手來量一量。做書上想想做做5.(課件出示)(暫停)

2、看看你填的結果是否正確,和電腦老師對一對。(暫停)

流程九:教學“想想做做”6:

師:我們的數學書是什麼形狀?(暫停)你知道它的長和寬是多少?我們先來估計一下大約是多少,再來量一量,看看你估計得準不準。(暫停)

第六段:全課總結及拓展

流程十、課堂總結。

1、師: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認識、研究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徵?你們是用什麼方法發現這些特徵的?(暫停)同學們,只要你樂於探索,還可以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裏面更多的奧祕。瞧,老師這裏就有許多長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圖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們有興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長方形和正方形創作更有趣的圖畫。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選做)

1、師:我們來討論想想做做第4題,你們先自己獨立解決,然後大家來交流。

2、師:(結合PPT演示)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你想到幾種拼法?是這樣的兩種嗎?一種是將這6個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長和寬分別是6釐米和1釐米;另一種是將6個小正方形分兩行拼,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3釐米和2釐米。你們拼對了嗎?

3、師:將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個大正方形,邊長是4釐米,如果將這些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也有下面的兩種拼法。一種是將這16個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長和寬分別是16釐米和1釐米;另一種是將16個小正方形分兩行拼,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8釐米和2釐米。你們拼對了嗎?(暫停)二次備課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9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教材第10頁例3以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知道乘法口訣的來源。

2、熟記1的乘法口訣。

3、會用1的乘法口訣口算相應的表內乘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

教學難點:會用1的乘法口訣口算相應的表內乘法。

教學準備

小棒

一、複習引入

1、對口令

①教師説算式,學生説口訣。

②教師説口訣,學生説算式。

2、擺小棒,説算式,説口訣。

每次擺2根,擺3次。

每次擺2根,擺6次。……

3、引入新課。

二、學習例3

1、擺小棒。一根一根地擺,邊擺邊説,1個1、2個1、……9個1

2、根據擺的`情況,説算式。1個1是1、2個1是2、……9個1是9

板書:1×1=1

1×2=2

1×3=3

……

1×9=9

觀察算式,你發現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

3、編口訣。

①小組活動,你能編出這些乘法的口訣嗎?組長記錄。

②全班反饋。教師板書: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討論,説一説如:“一二”是表示什麼?“得二”又表示什麼?

同桌交流。

5、記口訣。①你怎樣記住這些口訣?

②熟記口訣。

三、課堂活動

説算式,對口訣。

1×3――――一三得三

……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還有什麼問題?

板書設計

1的乘法口訣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10

課題:商三位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除數是兩位數、商是三位數的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能正確地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

2.訓練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不用計算能準確地判斷出每道題的商是幾位數。

3.使學生養成自覺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口算卡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教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學生説得數。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師出示下面的兩道除法題,指名兩學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做完後集體訂正。

3.指名學生參照上面做的兩道題,説一説上一節課總結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法則。

二、新課

(一)教學例11.

1.出示例11:“計算9730÷78,並用乘法驗算。”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中,計算的數都比較小.如果計算的數大了,同學們還會不會算?”

(1)教師:“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這道除法的豎式,先想一想這道題應該怎樣算,要用除數先試除被除數的前幾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寫在哪裏?”(請一名學生到前面寫出豎式,先説一説從哪裏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計算。)

(2)教師引導學生看題,問:“這道除法題的商是幾位數,為什麼?”(因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要用除數先試除被除數的前兩位.這道題被除數的前兩位是97,比除數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寫在百位上,這樣最後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數了。)

(3)教師:“這道除法最後除盡了嗎?”(沒有,餘58。)“那麼我們算得對不對呢?這道題計算的`數比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對不對,可以怎麼辦?”(驗算。)“好!現在大家就一起來用乘法驗算。”(指名一學生口述驗算過程,教師板書,並説明有餘數的除法在驗算時與沒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有什麼不同。)

2.鞏固練習

讓學生打開課本第61頁,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着重檢查學生寫商的位置對不對。最後集體訂正,如果有共同的錯誤,要一起説一説。

(二)教學例12

1.讓學生看課本第59頁例12。指名學生讀題,教師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題寫在黑板上。

2.教師:“誰能不經過計算就説出它們的商各是幾位數?”(指名學生回答.)“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判斷最快?”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種.教師繼續引導:“如果讓我們計算,當算到哪一步時,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幾位數了?”(只要用除數去試除被除數的前兩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應寫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幾位數了。)

3.教師小結。我們只要把除數與被除數的前兩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幾位數了。如果除數比被除數的前兩位數小(指着例12的第1題説),商的位數就比被除數少一位;如果除數比被除數的前兩位數大(指着例12的第2題説),説明在被除數的前兩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數就比被除數少兩位.我們看對不對?用這種方法判斷一下例12的第3題,商是幾位數。

4.鞏固練習

讓學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學生説出每道題的商是幾位數,並説一説自己是怎樣判斷的,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算出來。

(三)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仍然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只是被除數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數(板書課題)。除的時候,要按照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法則去計算,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寫商,特別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寫錯.我們還學會了不用計算就很快地判斷出商是幾位數,這也可以幫助我們檢查計算的有沒有錯。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1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加應用數學的意識”。新課標註重的不只是讓學生掌握學習中的結論,更關注的是個性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在實踐中運用即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生活中的經驗,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圓柱的體積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內容包括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利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能運用圓柱的體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情境如下:

一:情境引入,感性認識

師:(拿出橡皮泥)你知道它的體積嗎?你用什麼方法知道的,説給大家聽一聽。

生: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量出長、寬、高後再用公式:長×寬×高計算出體積。

師:你還能捏成我們學過的其他圖形嗎? (學生操作:捏成圓柱)

師:現在你會計算它的體積嗎?猜一猜,怎麼辦呢?(學生操作:圓柱捏成長方體)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形狀變,體積不變.

師:我們曾經學過可以把什麼圖形通過什麼方法轉化成什麼圖形求面積呢?

生:圓切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師: 圓柱形橡皮泥的體積會求了, 如果要求圓柱體容器裏水的體積該怎麼辦?

生: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測量計算。

師:要求圓柱體鐵塊的體積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體積。

師:要求商場門口圓柱體柱子的體積呢?(生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二:自主探究,遷移轉化

1、引導

師:有的同學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

(讓學生互相討論,應如何轉化,然後組織全班彙報)

生: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

2、 操作

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蘿蔔(圓柱體模具)和小刀,讓學生動手切一切,拼一拼。

3、感知:將圓柱體模具(已切好)當場演示。

①讓一位學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開;

②另一位學生將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

③觀察得到一個什麼形體?同時你發現了什麼?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索、討論、總結。

小組彙報:

生:拼成的長方體和圓柱體不變的有:體積、底面積、高等;變了的有:側面積、表面積、底面周長。

4、課件演示,讓學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

5、討論:圓柱與所拼成的近似長方體之間的有什麼聯繫?你發現了什麼?

6、彙報:

圓柱→近似長方體

①體積相等②底面積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積不相等,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如下: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 ↓

圓 柱 體 的 體 積 =底面積×高

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Sh

師:要用這個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必須知道什麼條件?

生:底面積和高。

師:如果給你圓柱的直徑(半徑或者周長)和高,如何求圓柱的體積呢?

生:根據公式先求出半徑,再求出底面積即可…

教學反思: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作鋪墊,採用遷移法,引導學生將圓柱體化成已學過的立體圖形,再通過觀察、實踐、比較找兩個圖形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直觀有效的教學過程不需要教師繁複的講解,學生在自主動手探索,互動交流討論的學習空間裏思維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來。教學內容和重難點不僅得到實施和解決,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誘發學生主動思維的願望,營造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現、探索、創造的過程,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12

教學要求

通過實驗觀察,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用具

教師準備:

盛有紅色水的大玻璃杯一個,用繩捆着的大小石頭各一塊,沙一堆;投影儀和1立方米的木條稜架一個;體積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各一個。

學生準備:

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學具。

教學重點

體積的含義和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知識。

二、探索研究

1.實驗觀察

觀察(1):把一塊石頭放入有紅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麼變化?這是為什麼?

觀察(2):這隻杯子裏裝滿了細沙,現在把細沙倒出來放在一邊,取一塊木塊放入杯子裏,再把剛才倒出來的沙裝回到杯子裏,你發現了什麼情況?為什麼?

觀察(3):在(1)中把石塊換成小一點的,你觀察到什麼?為什麼?

圖片觀察:投影出示課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個物體所佔的空間大?

結論: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麼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你能説出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大?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小?

(3)做第30頁的做一做。

2.教學體積單位。

(1)介紹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數、1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

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並量出它的稜長。

②看看我們身邊的什麼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稜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顯示第36頁的第2題,讓學生口答。

3.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繫與區別。

投影顯示做一做的第一題,讓學生説。

三、課堂實踐

1、做練習七的第1題,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2個小正方體先擺後説。

2、做練習七的第3題,學生獨立做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內容進行如下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本節教學內容分數除法中的解決問題,問題情境的數量關係表現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這個數,這樣的的實際問題,與上一單元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繫,即數量關係相同,區別在於已知數與未知數交換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識地採用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二.學情分析:

我跟班上來的,對我班學生也比較瞭解,我班有47名學生,人數比較多,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有着濃厚的興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與其他學生差異較大,對數學學習缺乏信心,積極思考的習慣有待於培養。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關注更多的是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掌握“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熟練地列方程解答這類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教學難點:

明確題中的數量關係。

五.教學準備:

PPT課件、尺子等。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第一關

找出下面題中的單位“1”,並寫出數量關係式。

(1)白兔的只數佔兔子總只數的1/3。

(2)甲數正好是乙數的4/5。

(3)男生人數的5/6恰好和女生同樣多。

2.第二關

閲讀下面的句子,説説你的.理解。

根據測定,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4/5,小明體重有35kg。他的體內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師小結:同學們對於運用分數乘法來解決問題這一塊內容掌握的真不錯。今天,我們將繼續研究運用分數除法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板書: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確條件問題

出示例題:根據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2/3,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4/5。小明體內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成人的信息與問題有關係嗎?

(二)畫圖分析,分析數量關係

提問:每當遇到這樣的題,我們常規作法是什麼?(找到關係句,畫出單位“1”,畫圖理解,寫出等量關係式。)

(1)問題中最關鍵的句子是什麼?

(2)從“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4/5”這句話中你能知道什麼?

(3)哪個量是單位“1”?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關係式。

單位“1”的量×對應分數=對應量

小明的體重×4/5=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

(三)讀懂過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關係式中,哪個量是未知的,哪個量是已知的?

(2)學生嘗試完成。

預設有3種方法。

方法一:根據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設小明的體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據:小明的體重×4/5=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

則:小明的體重=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4/5

方法三:根據份數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顧反思,溝通不同方法

(1)怎樣檢驗結果是否正確?35×4/5=28

(2)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麼相同點與不同點?(單位“1”相同,數量之間的關係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單位“1”,一道是未知單位“1”)

三、鞏固練習,提升認識

1、完成練習八第1題和第3題.先自主解答,再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八第2題.做完思考:“鮮牛奶250ml”這個條件與要求的問題有沒有關係?

3、完成練習八4題。本題有幾個要求的問題?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樣篩選的?

四、全課總結,佈置作業

1、談談你今天有什麼收穫?

2、作業:第39頁練習八,第5.6題。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14

單元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係;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求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

3、獨立自學,使學生初步認識弧、圓心角和扇形。

4、使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5、通過介紹圓周率的史料,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單元重點:

1、認識圓和軸對稱圖形;

2、掌握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

單元難點:

理解圓周率“π”;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以及畫具有定半徑或直徑的圓。

第一課時認識圓

(1)圓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2、會使使用工具畫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圓的認識,通過動手操作,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認識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

畫圓的方法,認識圓的特徵。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規等。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行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説説這些圖形的特徵?

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3、出示圓片圖形:

(1)圓是用什麼線圍成的?(圓是一種曲線圖形)

(2)舉例:生活中有哪些圓形的'物體?

(鐘面、車輪、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認識圓心、直徑和半徑。

1、教師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圓紙片。

(2)課本第56頁動手摺一折。

折過2次後,你發現了什麼?再折出另外兩條摺痕呢?

(3)指出紙片的圓心、直徑和半徑。

2、自學,教師巡迴指點,發現難點。

3、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讓個別學生上台指出。

4、小組討論:

(1)什麼叫半徑?圓上是什麼意思?畫一畫兩條半徑,量一量它們的長短,發現了什麼?

(2)什麼叫直徑?過圓心是什麼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圓的直徑的長短,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直徑,且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且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5、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1)學生獨立量出自己手中圓的直徑與半徑的長度,看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然後討論測量結果,找出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得出結論:在同一個圓裏,

(2)58頁做一做第一題。

(二)畫圓。

1、介紹圓規的各部分名稱及使用方法。

2、讓個別學生説出老師剛才是如何畫圓的。

學生自學課本第57頁並小結出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3、小組內畫r=3cm的圓。組長檢查評比,然後全班評比。

三、當堂測評

1、判斷,並説明理由。(40分)

(1)半徑的長短決定圓的大小。()

(2)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3)直徑是半徑的2倍。()

(4)圓的半徑都相等。()

2、畫一個半徑是2釐米的圓。再畫一個直徑是5釐米的圓。(30分

3、思考題:在操場如何畫半徑是5米的大圓?(30分)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迴查看,發現疑難。

小組內評比,糾錯。組長組織解決存在問題

四、談收穫、講表現。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還有什麼提議嗎?覺得在哪些地方還需改進。

國小數學教師教案15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教材第10頁例3以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知道乘法口訣的來源。

2、熟記1的乘法口訣。

3、會用1的'乘法口訣口算相應的表內乘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

教學難點:會用1的乘法口訣口算相應的表內乘法。

教學準備

小棒

一、複習引入

1、對口令

①教師説算式,學生説口訣。

②教師説口訣,學生説算式。

2、擺小棒,説算式,説口訣。

每次擺2根,擺3次。

每次擺2根,擺6次。……

3、引入新課。

二、學習例

1、擺小棒。一根一根地擺,邊擺邊説,1個1、2個1、……9個1

2、根據擺的情況,説算式。1個1是1、2個1是2、……9個1是9

板書:1×1=1

1×2=2

1×3=3

……

1×9=9

觀察算式,你發現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

3、編口訣。

①小組活動,你能編出這些乘法的口訣嗎?組長記錄。

②全班反饋。教師板書: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討論,説一説如:“一二”是表示什麼?“得二”又表示什麼?

同桌交流。

5、記口訣。①你怎樣記住這些口訣?

②熟記口訣。

三、課堂活動

説算式,對口訣。

1×3――――一三得三

……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還有什麼問題?

板書設計

1的乘法口訣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9rl3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