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科技 >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十分的重要,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技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1

為貫徹落實省、市統計局關於紮實開展“統計質量效益年”活動的要求,全面提升統計工作水平,更好的為我區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服務,我區統計局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專業人員對對區內“企業一套表”科技專業年報情況進行督導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科技專業年報工作現狀分析

1.我區36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報表及時20xx年2月15日前全部報完。

2、經核實,項目表中來源於政府的項目經費與活動表中的政府資金基本匹配。

3、企業研發項目的最主要技術經濟目標有開發全新產品、增加產品功能或提高性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技術經濟目標是“為了科技原理的探索、發現以及技術原理的研究”的項目3.1%。

4、經過多方核實排查,部分高等院校有科技活動,進入非工業名錄庫。

二、存在問題

1、我區研發費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這兩家龍頭企業佔全區比重90%。

2、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區共有規模以上工

業企業362家,其中189家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萬元。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説,規模小而散,研發團隊力量不足,資金短缺且使用分散,導致研究開發投入嚴重不足。

3、企業財務報表中研發經費計算方法存在出入。會計報表中工業研發經費包括兩類:(1)內部研究開發投入額,其中:人員人工費、直接投入、折舊費用與長期費用攤銷、 設計費、設備調試費、無形資產攤銷、其他費用。(2)委託外部研究開發投入額。其中用於科技活動的折舊費用與長期費用攤銷很難界定,除大中型企業外,大部分小企業將其計入生產成本,而未計入研發經費。

三、企業建議

1、加大政府的資助和調控力度,營造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研發活動過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一個企業往往不可能獨立承擔全部的研究工作,需要政府的資助和調控,研發活動具有不確定性,研發活動不一定能取得預期的成果,存在着失敗的風險,研發活動的進行着也無法控制新技術知識的擴散,面臨着競爭者搶先佔領市場的風險,這些都表明企業的研發活動需要來自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力支持企業研發活動還是政府實現就業和經濟成長目標的`投效途徑。相對小型企業,尤其加大對我區龍頭企業的資助和調控力度,這些龍頭企業研發活動成功率高,回報率也高。

我區研發活動主要依託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首先,不斷完善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包括政策、銷售、信息等服務,幫助高新技術企業籌措資金,提供生活設施,保護科技企業家,為他們排憂解難。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制定的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優惠政策,並在執行國家、省市有關科技政策和法規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為高新技術企業創造更加寬鬆、優惠的政策環境。其次,進一步完善封閉管理、開放運作的管理模式, 通過建立具有較強聚散能力的科技市場,解決科技信息不靈、成果流通不暢的問題。大力扶持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服務的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孵化器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完善服務功能,以促進全市技術創新鏈條的形成。鼓勵創辦並大力扶持科技諮詢機構的發展,不斷拓展科技諮詢市場,為高新技術企業和轉制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科學的決策諮詢服務。進一步深化科研院所的改革,把科研工作納入到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軌道上來。

2、加快培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人才。

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人才資源,沒有雄厚的人才資源作保證,就不可能有高新技術產業的大發展。應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培養造就一支能力強的現代科技企業家隊伍、造詣深的科技人才隊伍和素質高的科技產業工

作隊伍。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培訓、開發、引進工作力度,重點培養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對"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在科技項目資金上給予重點支持。培育、造就一支具有風險決策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既懂高新技術又通現代企業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家隊伍。應結合我區人才戰略,重點引進一批歸國留學人員,通過建立海外學子創業園等途徑為歸國學子提供良好的條件,使他們從國外帶來的先進技術、科技項目、管理方法等得以運用、拓展和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改造傳統產業必將有一個質的飛躍。

企業的發展歸根到底只能建立在自有的技術基礎之上,引進消化吸收固然重要,但經驗表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是不能通過引進獲取的,引進式創新和模仿式創新可能形成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我區工業企業目前已經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和相當的物質財富積累,要儘快擺脱技術依賴模式,向技術自主創新轉型,提高我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2

xx縣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近幾年,隨着國家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並付諸實施,極大激發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出現了新一輪競相種地的熱潮。在中央惠民政策的激勵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形勢進入歷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但從實踐看,幾年來,糧食產量始終在低水平徘徊,水稻畝產難以繼續穩定增產,而且糧食品質不優,市場價格不穩,經濟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不高、典型示範不到位、農業科技貢獻率低,成為我縣農業生產中亟需解決的課題之一。為此,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全縣8個鄉鎮、部分村(屯),通過走訪農户和科技人員,採取調查問卷及座談討論等形式,就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耕地面積143萬畝,其中水田92.9萬畝。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在發展糧食生產上的推廣應用,相關部門及科技人員致力提高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使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工作取得顯著實效。

一是以綜合配合技術為主體,水稻生產得到迅猛發展。我縣是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水稻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我縣屬第三積温帶,年活動積温在2300—2500℃,無霜期120天左右,境內有大小河流27條,小型(ⅰ)水庫8座,小型(ⅱ)水庫4座,塘壩820座,泡澤275個,水資源比較豐富,發展水稻生產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使資源優勢儘快轉化為經濟優勢,自上個世紀80年代我縣從方正引進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術以來,全縣上下通力協作,大作“水”文章,使水稻面積平均每年以5萬畝左右的速度增長;加之農機具購買熱的興起,1996年我縣被列為國家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1998年被列為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全力組織實施水稻田間機械化配套工程項目,積極探索大棚育秧、機械插秧、測土施肥、機械收割等水稻生產模式。到目前為止,全縣大中棚育苗面積佔整個育苗面積的75%以上,全縣共有大中棚2.2萬棟,其中大棚4500棟,中棚17500棟,解決了秧苗素質問題,緩解了積温不足、無霜期短的問題;大力發展水稻全程機械化,全縣機械插秧面積達58萬畝,佔水稻插秧面積的60%,全縣擁有各類插秧機18000台,全縣擁有各類收割機4500台左右,機械收割佔總收割面積75%以上。隨着水稻生產稀植、超稀植、寬窄行、拋秧、全程施肥等新技術的應用,全縣水稻單產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610斤提高到目前的830斤;大力發展水稻優質米生產,全縣90%以上的品種都採用優質米品種如沙沙泥、富士光等,實現了增產增收。至XX年全縣水稻面積發展到92.9萬畝,水稻總產達到8.2億斤,佔全縣糧食總產的85%。

二是以大豆壟三栽培技術為主體,大豆生產科技含量不斷提高。

大豆是我縣第二主栽作物。“十五”期間重點解決大豆品質和大豆產量問題,改革傳統的耕種方法,大力推廣大豆壠三栽培方法,即攏體壠溝深鬆,分層深施肥、壠上雙行精量點播。經調查採用壠三栽培比普通栽培平均每畝增產35公斤,增加經濟效益84元。同時,科技人員認真研究大豆重迎茬綜合配套栽培技術,即施入防治大豆重迎茬藥劑,平衡施肥,分層施肥,科學管理,選用抗重迎茬品種,經過幾年的努力使大豆重迎茬減產降到最低程度,每畝挽回經濟損失35元。大力發展大豆小壠密植,即45cm小壠壠上雙地垧保苗在35萬株左右,成為大豆增產的又一途徑。

三是以玉米通透栽培為主體,青貯玉米生產取得明顯成效。通過通透栽培,玉米產量由過去的`畝產800斤增加到1200斤,為發展畜牧業生產奠定了基礎。科技部門連續幾年搞了青貯玉米加工試驗,畝產最高可達6噸以上,加工處理也形成一整套技術。

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體,糧食增產幅度穩步提升。近年來,縣農技推廣中心投入150多萬元資金和設備,健全完善了土壤化驗室,增添了大量土化設備,免費為農民測土配方,至XX年共化驗土樣6100多個,覆蓋面積20餘萬畝。據測算,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平均每畝地水稻可節省化肥10斤,增加產量80斤,畝節本增效80元。

二、問題及原因

幾年來,儘管我縣農技推廣應用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從糧食生產看,存在科技貢獻率低、應用水平差的問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因操作不當、不懂或不會運用科技而導致農業效益低下。在對農户調查中發現,有接近70%的農户在生產經營中僅依靠老經驗、老傳統進行耕作;有20%的農户能借助或簡單應用農業科技進行經營;只有10%的農户才基本掌握農業科技,這部分農户大多都是經營大户,在科技方面受益較大。由於大部分農户不懂得運用科技進行經營,因而造成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較低。在水稻生產方面,據調查,全縣約有10%農户育苗操作跑粗,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67公斤/畝;有20%的農户施肥方法不正確、不科學,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100公斤/畝;不能合理利用水源進行科學灌水的農户約佔20%,造成總產量降低30%,減產約105公斤/畝。主要表現在:一是育苗及苗牀管理不規範。部分地塊還存在着小棚育苗,苗長勢弱,根系不發達,邊苗浪費多,不適合機械插秧,不便於施肥和澆水;播量過大,育不出壯苗;苗牀管理不及時,造成立枯病,青枯病發生。二是施肥管理不科學。氮肥施用過晚,一次投肥過多,即浪費肥料,又對作物生長不利。應用測土配方施肥農户少,農民盲目投入過大;三是水稻選種比較雜。很難保證質量;四是病蟲害防治存在僥倖心裏。重“治”不重“防”,沒有抓住最佳防治時期;五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產風險依然存在。六是農機發展不平衡。機與具的配套不合理,耕地的整體深鬆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是從縣鄉科技推廣看,存在面上大、作用小的問題。經瞭解,我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渠道主要有縣鄉政府行政性推廣、有關部門服務性推廣、村級組織針對性推廣和民間以銷售農資為目的的贏利性推廣四種渠道。幾年來,我縣採取每年農閒季節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創辦農民技術學校、舉辦農技電視專題講座等辦法,給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幫助。但在具體培訓推廣中,卻暴露出許多不盡人意的問題。一是科技培訓效果不佳。個別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個別村委會為農民服務意識不強,參加培訓的農户較少,影響了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二是農技知識更新慢。推廣方式比較單一,農技諮詢服務和田間地頭指導不夠。三是陣地作用發揮不夠好。有的農村“一校兩室”以及遠程教育流於形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3

一、西部地區人才現狀

(一)缺乏高層次人才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1、創業環境差劣。幾十年來,西部地區的人們喜歡強調客觀自然環境的差劣,而很少談人才創業環境差劣。而實際上,人才是靠創造一個良好的機制和環境自動集聚起來的。人才着重的是創業環境,西部地區的人才每年往東部跑的多達數十萬人,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

2、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據統計,到1998年底止,西部地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僅為全國總量的15.5%。每萬人中中專以上學歷及初級以上職稱人員僅92人,還不到東部發達城市的十分之一:西部農村的現有人才嚴重不足,平均每萬名農業人口中專業技術人員達不到6名。

3、缺乏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主要表現為:一是高素質人才稀少。據不完全統計,1998年在西部地區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中,研究生以上學歷只有1862人(西部地區平均數),佔總數0.35%;二是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差。1998年,從事於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有__48人(西部地區平均數),僅佔全部專業技術人員的1.65%。而東部發達省市這兩項比例分別為3.21%和4.16%。由於高層次人才稀少,對實施西部地區的科技創新工程極為不利。

(二)科技人員分配機制平衡有餘,競爭不足。

西部地區不論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工資結構基本一致,工資水平大體持平。由於分配機制毫無競爭性,且實際收入低,極大地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令本地人才看了心冷,外地人才望而生畏。

二、解決辦法與建議

(一)更新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觀點。

把科技人才放在“本”的位置上,就必須更新觀念,切實改變重自然資源開發,輕人才資源開發的思想傾向,正確認識人才是開發潛力最大並對其它資源起支配作用的資源,強化人才意識,明確人才是促進西部大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樹立以人為本的觀點,就是要在西部地區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發人才為本,而不是以官為本。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整個社會羨慕知識分子,而不是羨慕大款、羨慕明星。只有打破官本位,堅持以人為本,提高知識分子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人才外流和返流的問題也就不難解決。

(二)、發展高新技術,吸引高質量人才,培養培訓高新科技人才。

西部人才開發,既要立足於當前,更要放眼未來,突出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和操作性。要吸引科技人才就必須做好以下四項工作:一是抓好科技人才資源地域佈局,要有超前意識和全局觀念,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二是根據西部各省市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抓好科技人才資源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合理佈局;三是的抓好科技人才資源的結構調整,從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調餘補缺,緩解人才需求急中之急;四是抓好科技人才的培養培訓和人才資源配置,重點培養培訓在職人員和造就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提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率。

(三)、挖掘人才價值,激勵人才機制。

要以靈活的機制激勵科技人才。應採取以下五項措施:一是以業績為上,不論資排輩,大膽起用有突出成績,敢於挑大樑的青年科技人才;二是以競爭為準則,能上能下,採用競爭型的崗位職能工資制,工資與學歷、資歷基本脱鈎,而與崗位業績、效益緊密聯繫;三是以有功必賞、實施重獎的人才管理理念,使科技人才趨之不回的發揮才幹,讓大西北成為實現其自身價值的首選之地;四是以真對實學為主,職稱為輔,實行“評聘分開”,解決長期以來職稱與工資等待遇掛鈎過緊的問題;五是要樹立讓科技人員先富起來的觀念,以調動廣大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構築靈活、寬鬆的環境,便利人才的引進和流動。

一是户籍管理上的靈活寬鬆;二是政府政策上的靈活寬鬆。各級政府在人才資源的開發工作中,一定要做到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需求,面向人才,積極做好政策服務,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和方便;三是完善人才市場體系,實現市場對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流動上的靈活寬鬆。諸如:

(1)完善、健全與人才市場相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

(2)形成以中心城市為龍頭的人才信息網絡及人才市場體系;

(3)完善人才交流、信息交流、人才評價、人事仲裁、社會保障等功能;

(4)完善協調機制使人才在公開、平等、競爭條件下,實現合理流動拓展人才需求渠道,規範和優化市場環境;

(5)打破本位觀念,實現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範圍的人才資源共享的新路子。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4

按照重慶市農業局的安排,我局就縣、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情況及改革思路進行了較為祥實的調研,共抽取了單位樣本11份,個人樣本24份,其中縣級單位3份,個人12份,鄉鎮農技推廣機構8份,個人12份,同時還查閲了縣人事部門的統計數據,基本上能準確反映出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狀況及廣大職工對收入分配改革的要求。

一、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級機構現狀。縣農業局現有科室站13個(其中行政科室3個,事業站司場10個),編制104人(其中行政10人,機關後勤4人,事業全額29人,事業差額52人,自收自支9人)。

現有在崗人員87人(缺編18人),在崗人員中行政人員10人,機關後勤3人,事業全額23人,事業差額26人,自收自支24人;現有人員中局領導7人,中層幹部13人,行政人員2人,科技人員31人,工人33人。在崗人員中的學歷,本科6人,大專28人,中專35人,技校2人;已聘專業技術職務,高級2人,中級16人,初級20人。

農業局機關職工45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56.8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26萬元,由於我縣財政拮据,差額撥款單位(植保站、經作站)8人40%的工資、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和54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66.3萬元,全年財政撥款45.4萬元,資金缺口20.9萬元,由於無經營收入及收費收入來解決資金缺口,職工有保障的人均年收入僅10079元,佔應得收入的80%。

縣種子公司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24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32.1萬元,人均應得年收入1.34萬元,加上3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0.86萬元,但由於近兩年種子市場競爭激烈,經營狀況逐年下降,年經營收入解決職工工資18.6萬元,缺口22.2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750元,佔應得收入的57.8%。

縣良種場屬差額撥款,職工18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23.6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31萬元,加上40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4.79萬元,財政每年定額撥9.8萬元,但由於新城區開發佔用土地、農業收入下降等原因,年經營收入解決12.4萬元,資金缺口22.59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800元,佔應收入的59.5%。

鄉鎮機構現狀。,我縣機構改革將全縣原56個鄉鎮精簡為32個鄉鎮,將原每個鄉鎮分設的農技、農經站等農業服務機構撤銷,由農技、農經、農機、水利合併組成一個機構,名稱為“農業服務培訓中心”(簡稱“農培中心”),人事、工資、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鄉鎮政府。

全縣32個農培中心,編制208人,其中農技、農經編制122人;現在崗農技、農經人員112人,其中農技人員62人,農經人員49人,工人1人。學歷結構:本科3人,大專41人,中專65人,高中2人,國中1人;專業技術職務:高級1人,初級81人,末評26人,管理人員4人。

鄉鎮農培中心屬事業全額撥款,工資、津補貼總額119.44萬元,人均年應收入10664元,財政撥款99.86萬元,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均由鄉鎮政府自籌解決,因無資金來源,缺口19.58萬元,人均實際年收入8916元,佔應收入的83.6%。

(二)93年工改以來各項工資、津補貼政策執行情況

1993年工改以來,我縣在財政十分拮据的情況下,盡力籌措資金保證了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無拖欠工資的現象。一是中央及地方出台的兩年正常增加職務工資、調整工資標準、晉升職務工資等政策都按時得到兑現;二是大部分津補貼政策得到執行,如“民族地區補貼、艱苦地區補貼、農林水一線工資浮轉固、技術津貼”等;三是部分津補貼、福利政策未得到執行,如“保留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費、烤火費、有毒有害保健津貼”等未納入財政預算,“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未執行。四是我縣將植保站、經作站定為差額撥款單位、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單位、將良種場定為定額撥款單位,不符合中央和重慶市有關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各級財政給予保障的規定;五是鄉鎮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普遍未享受到“勞保”。

(三)現行工資福利政策對農技推廣事業的作用或影響

自1993年工資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資福利政策,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實行了科學分類管理和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傾斜政策等措施,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基層農技推廣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大幅度調整工資標準,拉開工資差距,農業行業特有津補貼等政策,鞏固了鄉鎮農技推廣隊伍,激發了科技人員學電腦、學英語、學專業知識、爭職稱的熱情,使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安心農業事業,服務農民,為發展農村經濟作出了貢獻。

二、我縣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工資、福利分配政策對基層農技推廣科技術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與其他行業比較收入太低,未達到當地平均水平,仍不利於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去年全縣事業單位平均工資為10844元,農林牧漁行業為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最高的衞生、體育、社會福利行業的13732元低5236元,比最少的社會服務行業的7393元多1103元,在統計的九個大行業中居倒數第二位。

二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鄉鎮偏少,在基層做實事幹事業的待遇低。由於各種原因我縣鄉鎮高中級農業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少,在32個鄉鎮農培中心的112名農技幹部中僅有高級農藝師1人,中級職稱無人,初級職務就佔了81人,分配與職務掛勾,職務工資差距拉大,形成了鄉鎮農技人員工作最艱苦反而分配收入最低的狀況,無形中鼓勵了一部分人為了職稱而爭職稱,出現了高職務低水平、業績平庸的現象。

三是差額撥款、自收自支單位的職工收入低下。我縣在1991年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將良種場、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定為差額撥款,近幾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種子公司、良種場經營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根本無經營收入,僅能以微薄的經營收入或財政60%的工資撥款維持着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部分科技人員只能得到應得工資的60%以下,自收自支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50元,差額撥款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35元,比全縣上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別少3094元和3109元。

四是自收自支、差額撥款單位人心思遷,相關工作無人搞。由於工資無法保障,收入低下,原在此類單位工作的人員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計地調動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大量流失,造成某些重要工作無人搞。如縣植保站、經作站為財政差額撥款單位,原有職工1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人,目前兩站僅有人員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人,特別是在植保站無人成為空殼,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今年局裏才在內部調配了3人從事植保工作。

三、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議

現行的工資分配政策與專業技術職務密切相關,個人收入與職務成正比,職務越高工資差距越大,個人收入越高,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員是身體力行地向農民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一項實用技術普及發揮效益就是他的成果和業績,當然也寫不出有高深學術的論文。但目前的專業技術評聘存在着重論文輕實績,重學歷輕能力的不足。建議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實行專業技術職稱資格全國統考,單位在編制內自行聘任,對基層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適當傾斜照顧的政策,較好地體現艱苦地區艱苦工作的分配政策。

農業行業津補貼在目前的政策還少,僅有“農林水一線浮動或浮轉固、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有毒有害保健津貼”三項,而且只有農業一線浮動或浮轉固納入了財政預算,其他兩項未納入,加之收費項目的取消、財政管理改革無資金來源,完全未享受。農業是艱苦行業但津補貼比較其它行業少,農業事業人員的比較收入就少(倒數第二)。為此建議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增加農業行業的津補貼,設立農技推廣津貼並納入財政預算。對農業事業人員的勞保標準予以重新行文明確,以便基層有據可查。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要積極地按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搞活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把職務工資津貼部分活起來,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定獎懲,競爭聘任上崗,可實行高職稱低聘,低職稱高聘,專業技術職稱終身制,聘任專業技術職務合同制,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調動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月二十六日

附一:收入構成情況(共12項組成)

職務工資(工人技術等級工資)津貼(全額30%、差額40%、自收自支45%)

邊遠地區艱苦津貼農林水一線浮動或浮轉固

民族地區工作補貼93年工改保留津補貼

技術津貼年終考核一次性獎金

有毒有害保健津貼清涼費、烤火費

合同制工人10%工資性補貼駕駛員5%津貼

附二:各地政府出台的津補貼文件

《黔江地區人事局關於轉發川人工[1994]11號“關於三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現行浮動(固定)工資改為民族地區工作補貼的通知”的通知》黔地人工(1994)41號

《四川省人事廳關於轉發人事部“關於印發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的通知”的通知》川人工[1994]7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執行年終一次性獎金有關問題的通知”》渝人發[]184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關於實施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有關問題的通知”》渝人發[]128號

《重慶市人事局“關於貫徹執行人事部、農業部關於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的規定的通知”》渝人發[1999]52號

《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財政局、重慶市農業局轉發人事部、財政部、農業部“關於調整農業事業單位有毒有害保健津貼和畜牧獸醫醫療衞生津貼標準的通知”的通知》渝人發[1998]22號

附三:農林牧漁行業收入分配在本地的水平(底統計數據)

行業人均收入名次

衞生、體育、社會福利業13732元/人年均1

金融、保險業12577元/人年均2

其他行業11673元/人年均3

教育、文化、廣播電視業10799元/人年均4

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10655元/人年均5

地質、勘測、水利業10589元/人年均6

科研、綜合技術業10154元/人年均7

農林牧漁業8496元/人年均8

社會服務業7393元/人年均9

平均值10844元/人年均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5

xx市xx年在市率先成立老幹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開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實踐與探索。到XX年,全市22個鎮(辦事處),個行政村(居委會),已全部建立了關工委,市直部門和重點企業,也相繼建立了關工委組織,現有8000多名“五老”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近幾年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上級關工委的指導下,在全面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老農業專家的作用,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幫助農村青年走上富裕道路提供科技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發揮了參謀助手作用。

一、把科技服務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順民心、合民意的重大戰略決策。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各級關工委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市全面展開後,我們就如何為建設新農村盡關工委之能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討論,並形成了共識。我們認為,關工委不僅要向農村送教育、送法制、送文化、送關愛,更要向農村送科技,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創業致富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科技服務。這樣做原因有三:一是符合各級黨委、政府的明確要求,體現了關工委所遵循的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原則。二是順應農民的心願。從總體上看,農民的科技水平還比較低,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比較弱。他們急切盼望科技服務。XX年市關工委科普教育工作團去農村調研時,所到之處,農民兄弟紛紛反映自己創業、生產、管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鎮一位農民,承包了80畝蘋果,連續六年只見開花不見結果,辛勤汗水付東流,因交不上承包費被村裏收回了40畝,守着剩下的40畝整天發愁。黃山經濟區多個芋頭種植專業村,由於治不了突然遇到的腐爛病,嚴重減產減收。六汪鎮一個村,村民們栽了3萬多棵大棗,樹齡在三至十年不等,大小棗樹開花很多結棗少,類似的情況不少。面對農民的損失,令人十分痛心,農民急盼有明白人給予技術指導的呼聲,猶如重錘擊鼓,激盪着我們這些“伏櫪老驥”的不已壯心,促使我們出征上陣,盡最大努力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和幫助。三是關工委具備開展科技服務的條件。市關工委於XX年成立的科普工作團,團長宋成謙同志退休前任市農業局局長,從事農業工作30多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先後聘請了19位老農業專家為工作團成員,這些老專家理論造詣較深,實踐經驗豐富,工作熱情高漲。據此,我們確定把為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作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作為關工委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每年都列入工作要點,及時進行階段性檢查總結,確保措施落實,工作到位,取得實效。

二、四措並舉,增強科技服務實效

1、抓科技培訓。我們本着量力而行、拾遺補缺、多辦實事的原則,把工作的着力點放在農村青年的科技培訓上,讓他們在家門口即可學到農業科技知識。近幾年來,已舉辦農、林、果、菜、茶和畜牧獸醫、毛皮動物養殖等培訓班108期,聽課人數達6200多人次。在培訓形式上靈活多樣,堅持農閒季節集中培訓,農忙季節分散培訓。在培訓內容上,系統培訓與專題培訓相結合,按照農民需求設置培訓內容。農民反映,專家講課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針對六汪鎮夏家莊有3萬多棵棗樹多年很少結棗的問題,我們組織科普教育工作團成員研究員等老專家於去年三月和七月兩次到該村講課,圍繞棗樹的管理要求和不結果的原因進行講解,讓果農採用環剝、巧用肥、藥等技術進行管理。凡是按照孫研究員傳授的技術進行管理的,棗樹都比往年掛果多。村民劉長錫有棗樹近800課,前幾年基本不結果,他採用了孫研究員巧用肥、藥的技術,加強了管理,XX年收穫3000多斤,收入1.5萬餘元。今年,孫研究員又先後四次到該村進行現場指導,全村3萬多棵棗樹碩果累累、豐收在望,電視台《鄉村季風》欄目對該村棗樹夏季管理進行了專題報道。還積極參加了西瓜、蔬菜種植管理技術培訓,並編寫出版了8本100多萬的農業科技書,深受農民歡迎,被稱為“良師益友”、“科技扶貧之花”。

2、送科技“進村入户”。近幾年來,我們組織科普工作團的老農業專家進村入户,深入田間地頭、果園、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面對面的實施技術指導530多人次,提供技術信息100多項,解答急、難技術問題80多個。他們把技術難題作為起點,實施跟蹤服務,直到產生效益。芋頭是黃山經濟區徐村等幾個村莊的重要經濟作物,產量高、效益好。但近幾年由於連作重茬,出現了腐爛病,造成減產減收,成了當地農民的一塊心病。我們得知這個情況後,組織有關老專家深入到徐村等幾個村,召集農民座談,實地現場觀察,查閲有關資料等,弄清了導致芋頭減產的病因,提出了實施芋頭與其他作物輪作換茬、石灰氮太陽能土壤清毒處理、秸稈還田生物反應堆技術和土壤及作物農殘的生物降解等綜合技術。經過兩年的治理,效果十分明顯,種植户非常高興。承包80畝果園因多年不結果交不上承包費,被村裏收回40畝的鎮村王德磊在徐本榮農藝師的幫助下,制定了生產管理技術方案。經過精心管理,XX年,蘋果園總產達10萬多斤,純收入5萬多元,六年不見收入的蘋果園終於見到了收益。

3、搞好試驗、示範。我們於XX年3月成立了由十二名老農業專家組成的“市關工委農業科技服務隊”,其中農機研究員5人,高級工程師、高級農藝師6人,農藝師1人。技術覆蓋糧油、瓜果菜茶、畜禽和特種動物、林業、水產、農機等方面。我們將他們的姓名、職稱、特長、聯繫電話和市關工委的一部電話向各鎮、村公佈,並給他們印上名片,農民可以隨時通過電話向他們預約或電話諮詢。他們聯村聯户抓示範,讓示範户幹給周圍農民看,帶領農村青年科技致富。他們已聯繫22個村38户,其中種植業28户,養殖業10户。並在7個村抓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户,其中養雞、養豬各一户,茶園2户,蘋果園1户,蔬菜大棚1户,特種動物養殖1户,都起到了一定的示範帶頭作用。辦事處韓家村養雞户張素芬在老研究員馬開剛的具體指導下,逐漸掌握了養雞技術,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從幾百只發展到幾千只,並從養蛋雞發展到孵化雞雛。現已成為年產雛雞110萬隻的養殖大户,年收入達50多萬元。她致富不忘鄉親,將自己掌握的養殖經驗無償傳授給周邊養殖户,帶動了XX多個養雞年收入過萬元的農户。海青鎮後河西茶場是老高級農藝師林香坤聯繫指導的種茶、製茶大户。他在按照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指導該茶廠規劃建設和茶樹管理的基礎上,又指導和幫助茶場引進清潔化綠茶生產設備,成為省最早的符合節能和環保要求的茶葉加工生產線,使傳統的綠茶加工製作工藝得到很大的改進,既減少了炒茶用工,減輕了勞動強度,又保證了茶葉質量。在林香坤的具體幫助指導下,茶場青年接班人李炳霖同其他幾名青年不僅學會了種茶和茶園生產管理技術,還學會了採茶、製茶技術。隨着茶園基地的不斷擴大,茶葉質量的不斷提高,後河西村綠茶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被市政府命名為茶葉示範村,帶動周邊十多個村3000多户農民種茶、製茶致富之路,推動了海青鎮“一鎮一業”特色農業的發展。

4、積極參與科普宣傳。一是積極參與市科協和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普宣傳月”活動。將科技入户和科技示範中獲得的經驗,彙編成科技明白紙,通過“送科技下鄉”活動,送到農民手中,讓更多的農民接受到新技術、新成果,獲得新信息。目前,送科技下鄉20多次,發放科普宣傳材料3萬多份,贈送農業科技書300多冊,解答技術問題60多個,達230多人次。二是組織科普教育工作團有關老專家和邀請外地專家在全市11處中國小、職業中專、衞校作了防震避震、眼睛的保護、飲食與健康、衞生與健康、水文、科技發展趨勢與前沿等專題輔導報告30多場,受教育師生2萬多人次。

三、今後應注意解決的.幾個問題

實踐證明,我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服務的做法是比較成功的,其意義在於為部分青年農民創業致富在信息技術等方面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增強了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這對各級黨委、政府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同心同德,羣策羣力,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十分有利的。其意義還在於為“五老”搭建了繼續發揮作用,實現老有所為的新舞台,架起了聯繫羣眾,服務民生的新橋樑。

為了使科技服務工作長期堅持下去,取得更大成效,發揮更大作用,我們打算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做努力,以期達到更好的為青年農民提供科技服務的目的。

一是要不斷壯大工作隊伍。“五老”是關工委開展工作的基本力量,離開了“五老”的積極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很難有所作為。同樣,要做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工作,必須緊緊依靠老專家。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將每年從不同崗位上退下來的科技工作者,聘請為科普工作團成員,確保這支隊伍不斷壯大,確保科技服務層面不斷擴展,水平不斷提高。

二是充分調動、保護、發揮好“五老”工作積極性。我們要通過傳達文件、提供信息、組織學習等方式,使“五老”及時瞭解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和部署,以增強工作主動性,與中心工作相一致,與工作大局相配合,與羣眾要求相適應。要努力為“五老”解決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困難,確保他們順利開展工作。要通過召開表彰會、新聞報道、情況交流等形式,樹立和宣傳“五老”典型,廣造社會輿論,使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在工作中得到支持,在價值上得到肯定,心情舒暢地致力於推動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開展。

三是搞好與有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不論是整體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還是具體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服務,我們關工委是參謀和助手,發揮着拾遺補缺,輔助補充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是配角不是主角,既要努力不缺位,也要注意不越位。要堅持急黨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盡關工委所能的原則,與有關部門常聯繫、勤協調、多溝通,使科技服務工作得到黨委、政府的支持,與主管部門協調一致地開展,與全市科技工作同步向前推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做出新貢獻。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6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於xx月xx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着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xxxx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藴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温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xx”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宏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xx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羣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着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禦市場風險。

我縣農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xx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後,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落後,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採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範,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技推广部門,被“轉、並、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於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7

根據市委批轉的《市政協工作要點》,按照發展現代服務業專題調研方案,我們組織部分委員和有關部門同志,圍繞發展我市信息與科技服務業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市信息辦、科技局等部門的情況彙報,實地考察了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外包基地、信息傳輸服務業等建設情況,邀請有關職能部門、20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分別

進行了座談研討,並赴成都等地學習考察信息與科技服務業工作的經驗。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隨着我市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更是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不斷提升產業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信息與科技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市信息與科技服務業呈現持續上升的發展態勢,在推動我市經濟產業結構升級上,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與科技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

“中心”彙集了科技成果1485項,儀器設備1176台(套),技術需求1503項,備案專利1610項,重點企業571家,知名專家20xx人以及與合肥支柱產業相關的國內外文()獻等科技資源,實現了“找文獻、找儀器、找項目、找資金、找政策、找專家、解難題”的“一站式”科技服務功能。

至底,“中心”為企業提供的成果和專利推介、交易服務、知識產權保護服務、科技合作服務、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科技文獻查新和檢索、推介服務以及科技諮詢、培訓、輔導等服務累計近10萬人次,其中70%以上為企業用户。

3、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政策體系初步形成

近幾年,我市陸續出台了《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實施細則》、《合肥市進一步推進自主創新若干政策措施(試行)》等指導性文件,明確了信息與科技服務業發展重點,並在服務外包、科技企業孵化器、中介服務等領域給予税收、租金、土地、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加上國家和省發佈的相關產業扶持政策,以及即將出台的《合肥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20xx)》,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進信息與科技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二、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信息與科技服務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相對發達地區城市而言,我市信息與科技服務業的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機構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匱乏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總體上尚處於起步階段。

(一)總量偏小,發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競爭力

我們調研了國內幾個城市,軟件及信息服務業銷售收入和同比增長,成都市為427億元、同比增長38%,大連市為306億元、同比增長42.3%,廈門市為145億元、同比增長31.8%,而我市為122.8元,同比增長24.6%。與成都、大連和廈門市相比,無論是總量和增速,我市均明顯偏低,且增速尚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資源佔有率方面,我市與其它城市也相距甚遠,信息服務業產值低、行業資金投入小、人員投入和經營規模不大,雖然湧現出科大訊飛、科大恆星等一批優秀軟件企業,但與東軟、浪潮、聯想等企業相比,產值相差很大,缺乏競爭力,缺少技術較為先進、管理水平較高、生存能力較強,具有行業領先作用的龍頭軟件企業。

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存在規模小、數量少、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風險投資公司、投資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產權交易公司等要素類專業服務機構比重偏低。很多企業每年要申請數十件甚至更多專利,而全市專利代理機構只有十餘家,專利申請時間過長,給企業權益保護帶來不便,也影響了專利代理機構的信譽。由於科技風險的投資和退出機制沒有形成,以及發展環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區風險投資公司發展緩慢,全市共有8家風投公司,可八年後,數量不增反降,目前僅有7家尚在運營,7家的註冊資金總額還抵不上發達地區1家風投公司的規模,這顯然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旺盛的市場需求,也嚴重製約了我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二)資源共享存在障礙,有待進一步整合

由於缺乏長遠的統籌規劃,信息產品和服務沒有統一的標準規範,以及行政條塊分割和行業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語言和技術不兼容,信息多口採集、重複輸入以及多頭使用和維護,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部門與部門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信息難以交流與共享的現象仍然存在,從而阻礙了信息服務業發展。

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剛處於起步階段。“中心”資源體系還不夠完善,與科技資源豐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業研發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機制,資源分類不夠清晰,科技服務機構入駐較少,缺乏個性化專項服務,社會各界對中心的作用和功能瞭解不夠,關注不多,宣傳推廣力度還有待大力提高。

(三)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信息與科技服務業涉及教育、勞動、財政、税收等廣泛領域。目前,各級政府相關政策陸續出台,但還沒形成有效的政策體系,關於信息與科技服務業扶持措施有待進一步細化,已有的政策有些執行不到位的問題。

信息化管理體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設資金總量不足,吸引投資不夠,投入結構不合理。由於我市信息化工作以電子政務為突破口,市級信息化專項資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機關電子政務建設,整體效益侷限性較大,低水平重複建設未能杜絕,對社會信息化、企業信息化、行業信息化建設投入較少,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科技服務業管理體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機構隸屬於政府職能部門,屬財政差額或全額撥款單位,其行為往往帶有濃厚的部門行政色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行為,他們憑藉先天優勢掌握着大量科技資源,擠佔了民營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空間。同時,我市大多數科技中介機構經營行為單一、孵化類較多、條塊分割嚴重、業務交流合作積極性不高,渠道不暢。經濟資源、人才資源和知識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先進技術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機構的業務擴展和組織發展,使之難以完成高質量的多功能服務。這些充分説明我市科技服務行業建設缺少整體規劃和有效的調控手段,制度建設缺少總體框架設計和有效執行環節的安排。

(四)人才資源短缺,素質有待提高

人才隊伍建設跟不上信息與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人才資源結構不合理。信息服務業國際化複合型高端人才、it行業軟件應用人才嚴重短缺。科技服務業缺乏既熟悉科技、又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中高級人才的培訓機構較少,社會培訓機構水平參差不齊,培養專門人才的能力不足,產業部門與教育培訓部門人才供需互動機制尚未形成,在職教育、職業資格認定製度不完善,也未建立有效的引進機制,致使企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三、幾點建議

(一)關於發展信息服務業的建議

1、制定信息服務業的專項規劃,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計劃,以“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實驗區”為載體,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深化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紮實推進社會領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發展的政策體系。

2、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政府牽頭,鼓勵電信運營商積極參與本地企業信息化項目建設,並做好對企業的宣傳工作;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在企業現有信息化手段基礎上,推進移動信息化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促進高新企業及電子製造等企業與電信運營商進行對接,政府牽頭制定高新、電子製造、系統集成等企業名錄,為電信運營商在信息化服務項目中進行軟硬件選型提供參考,有利於扶植本地高新技術企業。

3、通過政策扶持和重點投入,進一步加快服務外包示範園區建設,努力在示範園區內發展一批規模大、效益好,能對全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起引領和示範作用的企業。

根據《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儘快出台合肥市服務外包專項政策和實施細則,重點對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示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辦公用房租賃、市場拓展活動等方面給予財政支持;同時,儘快落實《關於共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的協議》中有關合肥市1:1配套資金。

4、統籌規劃我市網絡建設,穩步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3g)。將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納入合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環保部門出台支持3g網絡基站建設相關政策,政府出面做好基站選址、建設協調等工作;對3g網絡終端、業務和服務實行政府採購,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括科研院所、商業機構、辦公場所等率先推廣使用3g手機、3g上網卡、3g上網本等業務和信息化服務;新聞媒體加強對3g網絡建設和應用宣傳,加強基站建設的正面宣傳,引導羣眾正確認識和對待基站輻射,消除誤區,為3g網絡基站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5、整合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出台我市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規範和促進市縣(區)各級行政機關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推動政務信息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業務協同,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6、打破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發展的壁壘,加快建立依託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電子商務示範平台,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電子商務組織模式和運作模式。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已經覆蓋到税務、工商、公安、醫療衞生、教育和社會保障等眾多領域,絕大多數企業和個人數據、詳細信息分佈在這些系統中,這為開展電子商務提供了有效的支撐能力,也為電子商務發展中產品規範、推廣渠道、安全、監管、信用等突出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路徑。

7、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研究完善軟件人才培訓的.鼓勵政策,建立軟件人才培訓費用政府補貼制度。加快建設以安徽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中心為基礎的“中國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中心(合肥)”,建立健全服務外包人才知識體系,支持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課程開發工作,牽頭組織各相關單位進行專題調研和課程開發,對所需資源和資金給予一定協調和財政支持;同時,切實推進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學分互換”合作計劃,組織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培訓機構對接,建立人才培養戰略合作聯盟,重點支持ibme.t.p和cmu-hp等國際合作培訓項目實施;為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在原有人才培訓支持資金基礎上,對與hp、ibm等跨國公司合作的高端人才培訓項目給予專項支持。

為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鼓勵服務外包企業主動接納大學生實習並給予資金支持;參照北京、上海等地的有效做法,研究完善個人所得税、經濟住房、創新創業資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關於發展科技服務業的建議

1、儘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在摸清全市科技服務業情況的基礎上,從新的戰略高度,制定發展我市科技服務業的總體規劃,指導和規範全市科技服務業發展。

2、在孵化器建設方面,政府對投資發展孵化器的企業給予土地優惠、税收優惠、孵化器建設及運維補貼、種子資金或孵化資金等方面支持;為創業企業提供工商註冊、税務登記、社保辦理等“一站式”註冊服務;加強各孵化器與各高校、各級人才中心的聯繫,為高校畢業生創業提供諮詢,讓更多的大學生、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海外人才等創業主體深入瞭解、參與創業;通過孵化器協會等組織,加強各孵化器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全市整個孵化器行業的發展;為孵化器引入諮詢公司、投資公司、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併為中介機構提供相關扶持。

3、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應與高校院所、大型企業研發中心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整合科技成果、儀器設備、實驗室、專家等資源,充實“中心”各類數據庫資源,並整理成詳細的名錄向社會公佈,為高校院所和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政府對提供設備服務的單位應予以補貼並制定相關收費政策。

4、轉換機制,引進和培育科技服務機構。制定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指導意見,將掛靠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各類中介機構剝離出來,保持科技中介機構的“獨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研設備和人才優勢,興辦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重點引進國內外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優秀科技服務機構。

5、營造環境,形成科技服務網絡體系。成立科技服務行業協會,協調各中介機構的業務,溝通信息,加強行業自律,推進科技中介機構的資信認證和績效評估工作;發揮科技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吸引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向科技創業產業園區集聚,向品牌化、規範化、國際化發展。

借鑑北京等地的經驗,建立政府投入獎勵機制,每年從市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建立諮詢服務專項資金(北京市每年每個專項資金不低於100萬元);設立合肥市服務業專用税收發票,在所得税上,允許智力勞動的勞務支出打入成本,減少諮詢服務業的税收成本。

6、大力培育專業性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加快中小科技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設立市級風險投資引導資金,以政府示範性引導資金拉動全社會各類資金投資設立風險投資機構,擴大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增強風險投資機構的資金實力,引導風險投資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資。

配合我市高科技發展規劃,政府出資、銀行參與,成立專業性信用擔保機構並設立信用擔保基金,不以盈利為目的,擔保的風險項目限定本地區有發展潛力的高科技項目,對銀行向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一定比例的擔保,鼓勵銀行向風險性大的高技術項目提供先期貸款。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8

一、 企業總體發展情況:

企業簡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xx年1月,是專業從事改性塑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現已形成阻燃樹脂、增強增韌樹脂、塑料合金、功能母粒和化學改性樹脂等5大系列20多個品種幾百個牌號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OA設備,IT、通訊、電子電器、建材等多種行業。公司於20xx年7月成功實現股改。公司現有員工61人,平均年齡29.6週歲,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佔76%,形成了一支以碩士、高級工程師和學士組成的多層次專業技術和管理團隊。

主導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硅烷交聯聚乙烯”產品,榮獲山東名牌的“色母料”產品及國內技術領先的 “改性工程塑料”產品為公司的三大主導產品。“硅烷交聯聚乙烯”產品為管材專用料,目前佔國內市場80%以上,主要用於冷暖水管、進排水管、地暖管等,獲國家發明專利。色母料產品主要用於管材配色料及工程塑料專用配色料,於20xx年11月份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榮譽稱號,目前佔國內大部分市場。改性工程塑料屬高新技術產品,其中由公司研發的“ABS/PC合金”項目由山東省科技廳組織鑑定,項目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企業發展潛力情況:

目前公司在建項目是“縮聚型固體磷酸酯阻燃ABS/PC合金”通過ABS/PC合金技術改造項目,改變PC/ABS合金材料的組分比例,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23%,且加工容易、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採用縮聚型固體磷酸酯阻燃劑的無滷阻燃技術,研製出環保型阻燃ABS/PC合金材料。採用環狀大分子化合物內增塑降粘技術,解決了阻燃ABS/PC合金熔體粘度高、加工性能差的問題,使ABS/PC合金的熔體流動速度在30-100g/10min的範圍內可任意調節,滿足不同產品的加工需要。經鑑定,項目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十二五”企業發展規劃:

通過“縮聚型固體磷酸酯阻燃ABS/PC合金”項目的實施不斷累積和總結經驗,推廣應用無滷阻燃ABS/PC合金技術和產品,使之成為未來環保、低毒、低碳產品的主要品種。適應歐盟ROHS以及三星、LG公司無滷產品標準的要求,為實現節約、節能、低碳社會貢獻力量。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在五年內把公司打造成本行業最具影響力的研發、生產和經營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通過五年努力,將公司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改性高分子生產示範化基地。

四、目前發展中的不利因素:

1.高端人才緊缺。由於新材料產業科技含量高,項目投入需高精端設備、高技術含量人才,技術要求也在逐步趨向國際化環保形勢,對技術人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技術人員不僅僅對技術方面精通,而且也要精通國際技術指標要求,並瞭解當前市場需求等情況。

2.用工成本增加。近年由於國內物價、房價普遍上漲,原來的進城務工人員由於購房、及生活壓力過大,多數選擇回家鄉發展,造成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並且招工困難。

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主動參與競爭意識不強; 雖然在省內或北方同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仍滯後於南方同行業的先進企業;

4.隨着燃油價格持續上揚,採購量難以把握;

5. 物流運輸成本支出日益加大。

建議: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綜合合理考慮企業目前上述困難,確保企業科學、健康、快速發展,同時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協助解決。

科技調研報告範文 篇9

6月下旬,縣教科體局組織力量對全縣20xx-2017年度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開展了專題調研,總結了近年來我縣在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效,發現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對我縣今後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一、發展現狀和成效

20xx年以來,我縣認真落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各項政策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加強科技成果管理,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1.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有序開展。20xx-2017年度,全縣共鑑定科技成果26項,其中:鑑定並登記省級科技成果8項,市級科技成果7項,縣級科技成果11項。推薦申報市級科技進步獎7項,共獲得巴中市科技進步獎7項。組織開展了20xx-2017年度縣級科技進步獎評審。

2.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持續推進。五年來,共轉化“特色蔬菜新品種及配套有機栽培技術產業化示範”“‘風乾魚深加工方法’發明專利轉化應用與產業化示範”“鮮菜新型貯藏保鮮及醬醃菜加工技術產業化示範”“川早系列核桃標準化豐產栽培技術體系集成研究與示範”等科技成果69項,共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產值17.75億元,實現淨利潤1.38億元,實現税金1.14億元。

平昌縣大巴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特色蔬菜新品種及配套有機栽培技術產業化示範”項目的實施,引進推廣“冠春3號”等苦瓜新品種2個,“川騰6號”辣椒新品種1個;組裝配套栽培技術3項,形成了有機蔬菜產業化種植規模;建立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核心示範區106畝,生產示範514畝,輻射帶動3042畝;開展蔬菜科技培訓,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200餘人次;獲得有機蔬菜認證2個。

截至20xx年6月,項目已完成投資1843萬元,其中:完成基礎配套設施投資830萬元,生產性投資1013萬元,推廣種植特色蔬菜新品種10748畝,實現總產值7700萬元,實現利税2500.5萬元,上繳所得税157.2萬元。

通過項目示範,輻射帶動農民種植面積24000畝,種植户人均年產值達7800元,純收入達到3700元,增收1300元。通過基地僱傭和發展專業種植户的方式,創造直接就業崗位210個。

平昌縣楊勢鮮合魚匯有限公司轉化實施的“‘風乾魚深加工方法’發明專利轉化應用與產業化示範”項目,以鰱魚、鱅魚、草魚、鯉魚及鮎魚等大宗淡水魚為原料,在對巴河傳統風乾魚製作工藝做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對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風乾魚深加工方法(專利號:ZL 20xx 1 0313113.2)”的技術進行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從傳統風乾魚製品中篩選出具有良好發酵性能和顯著增香效果的菌種,同時利用真空醃製技術、恆温發酵技術及工藝安全技術等三項集成創新技術,對傳統風乾魚製作工藝進行提升,設計、製造供生產使用的真空醃製設備和恆温發酵設備,建設年加工能力為700噸淡水魚的風乾魚生產線。解決了傳統風乾魚製品工業化生產中存在的共性技術問題,帶動了項目所在地區及周邊地區水產養殖、加工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了共同富裕。該項目新增投資550萬元,完成了巴河風乾魚工藝技術1項,建設年加工能力為700噸淡水魚的風乾魚生產線1條, 設計、製造出供生產使用的真空醃製設備和恆温發酵設備各1台(套),編制產品質量企業標準1個,以作為產品執行標準,通過了食品生產許可審查並獲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在現有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獲得了ISO 22000(HACCP)認證證書。

通過項目實施,新增風乾魚產品150噸,年新增產值3165.75萬元,新增税利633.15萬元,新增淨利潤391.77萬元,年繳税241.38萬元。帶動新增水產養殖面積1700畝;提供了加工、銷售等勞動就業崗位30個,人均收入22320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縣共培育了平昌萬通達生物科技公司、巴中渝翔機械製造公司等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省級建設創新型企業11家,其中:示範企業1家(沃德),試點企業4家(江口醇、遠鴻小角樓、萬通達公司、兆潤),培育企業6家(鑫旺養殖、鋼圈廠、渝翔機械、兆潤摩托、大巴山生態農業、楊勢鮮合魚匯、歐菜園)。5年累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9.36億元,年產值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9.0%,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3.8%。

4.技術交易活動愈加規範。加強了對技術市場的規範化管理,開展了技術合同登記工作,全縣6項技術轉移實現技術交易額20xx萬元。

(二)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積極為企業牽線搭橋,秦巴雲頂茶葉、兆潤摩托車製造、萬通達生物科技、四川江口醇酒業等21家企業分別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天津內燃機研究所、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科大、省農科院、省畜科院等省內外1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廣泛組織企業參加巴中市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推進會、巴中市銀企對接會、綿陽科技博覽會、西部高新技術產業與金融資本對接推進會、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等各類產學研合作活動。

通過產學研合作,解決了新產品開發中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產品升級換代,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兆潤摩托車製造公司與天津內燃機研究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對競技越野摩托車新型發動機和ZR250GY型越野摩托車進行了聯合攻關,使發動機性能大幅度提升,實現了越野競技摩托車的國產化。江口醇酒業集團公司與四川大學聯合開展的白酒糟製備微晶纖維及木糖醇技術研究,解決白酒糟廢棄帶來的環保問題,實現廢棄物綜合利用,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鑑定,並獲得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支持。

20xx年以來,全縣共成立研發機構17個,其中:科研所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企業技術中心5個,技術創新服務平台8個。建立產學研實體15個,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40項,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1個。通過開展產學研合作,累計培養培訓人才1176人,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佔企業在崗職工總數的8.7%,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明顯提升。

(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激發公眾創新創造活力

廣泛宣傳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和知識,多次邀請省科情所、成都力久專利事務所、成都行之專利事務所專家對我縣20多家企業進行知識產權和創新方法專題培訓。積極組織專利申報,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穩步增長。五年來,全縣共申請國家專利411件,授權專利237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4件。

開展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培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培育了四川江口醇酒業集團、平昌萬通達生物科技公司和平昌沃德公司等3家省級知識產權試點企業,培育了四川遠鴻小角樓酒業公司1家省級知識產權優勢培育企業。

開展專利申請資助,增強公眾創新意識,鼓勵公眾積極申請國家專利。五年來,共辦理市縣兩級專利資助199件,資助金額達20.78萬元。積極組織企業申報省專利實施補助資金項目,20xx年以來,《巴河風乾魚深加工》《一種三輪摩托車車廂專利組合》等8項實施專利獲得省知識產權局立項支持,共獲得補助資金100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科技成果方面

1.由於受到技術力量薄弱,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低下和科技投入乏力等因素制約,導致全縣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主導產業低水平發展,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企業對引進科技成果缺乏動力,對已經引進的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欠缺。

2.縣級科技進步獎勵工作不能正常持續開展,挫傷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產生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

自20xx年以來,我縣已有6年未開展科技進步獎勵,最後一次評審工作開展於20xx年。20xx年1月17日成立了平昌縣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由相關領導和專家共11人組成。通過評委會成員認真評議,採取無記名投票方式,從11個請獎項目中評出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其中:工業項目2項,農業項目4項,社會事業項目5項。20xx年2月17日,縣科知局向縣政府上報了《關於對20xx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結果予以公告的請示》,至今未獲批准,申報單位和主研人員頗有怨氣,不利於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

3.一些企業在科技項目工作方面存在重申報、輕實施的問題,造成儘管每年爭取的國省市項目不少,卻出成果難的問題。

4.由於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四川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沒有強制條款,使其法律約束力大打折扣,不能引起包括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足夠重視。

5.企業投入能力低下,縣級財政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對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不大,僅靠爭取國省市資金支持,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動作用有限。平昌自20xx年度安排落實科技經費170萬元以來,20xx-2013年長達五年時間沒有安排科技經費。20xx年開始恢復科技經費預算,當年僅安排資金50萬元,20xx年略有增長,達到100萬元。一個百萬人口大縣,攤到人均科技投入,20xx、20xx年分別僅0.48元和0.98元,難以滿足科技發展的要求。

(二)產學研合作方面

1.主導產業低水平發展,企業對技術不渴求,嚮往的是無償投資,缺乏主動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把參加科技部門提供的比如科博會、技術對接會等活動當成負擔,被動配合、勉強參加、流於形式,很難收到實效。像銀企對接這樣的活動,雖組織單位有着良好的初衷,銀行等投融資機構卻缺乏熱情,參與企業很難得到簽約或雖簽約卻不能真正得到落實,也影響了企業參與的意願。

2.一些企業開展的產學研合作,更多的是為了包裝項目爭取經費,而無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質性合作,企業缺乏發現問題、邀請合作單位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合作單位也缺乏勾通交流和主動服務的意識。

(三)知識產權方面

1.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增長,而專利質量依然不高。申請的專利以外觀設計為主,發明專利所佔比例極低。

2.專利轉化難,已成個別專利申請“大户”的沉重負擔。一些專利權人手持專利證書,自己無條件轉化實施,想轉讓出去卻又找不到下家,不但不能產生經濟效益,每年還得上繳年費,感覺難堪重負。即使有了新的發明創造,也不想再申請專利。

3.知識產權管理力量薄弱,入手缺乏,且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專利管理人員無專利執法資格,無法組織開展專利檢查和專利執法。

三、主要對策和措施

1.實施“科技+”行動計劃,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以“科技+優勢特色產業”為抓手,堅持走“科技+業主”、“科技+品牌”、“科技+產業”之路。圍繞機械製造、茶葉、巴藥等九大骨幹產業,整合本縣科技資源,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強化省市縣聯動、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示範推廣和產業鏈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研發。推行“科技+園區+企業”“科技+基地+專合組織”“科技+專合組織+農户”等模式,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科技項目,抓好科技引領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建立平昌縣科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全縣科技工作,協調指導“科技+“行動計劃的實施。

2.強化宣傳引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是利用廣播、電視、網站等傳媒介質宣傳科技創新知識。二是利用科技宣傳、培訓活動宣傳科技創新,開展創新能力培訓。20xx年以來,組織“巴山秀才”科技培訓6期,組織創新能力提升培訓班2期、科技金融培訓班1期;組織開展“科技、文化、衞生、法律”四下鄉活動15期;同時,開展 “4.26知識產權日”、“五月科技活動周”和“全國科普日”活動,使全縣幹部羣眾的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得到了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三是加快構建以社會力量為主的眾創空間,成立平昌縣創新創業園區 “盈創動力”工作站,藉此載體,在創業者中開展技術、人才、融資等需求對接,提供創業指導、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培訓、人才培養、科技計劃項目申報與實施等科技服務;四是開展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專項改革試點,激勵農業科技人員打破身份和地域兩種限制投身於創新創業,採取兼薪兼職、停薪留職,以技術入股、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等方式創辦領辦企業。

3.強化政策配套,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有效實施。我縣出台了《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的意見》(平昌委辦發〔20xx〕29號)、《關於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大力培育企業創新主體的實施意見》(平昌委辦發〔20xx〕117號)和《關於印發<平昌縣“科技+”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並強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加大財政科技投入。自20xx年起,每年增加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預算 50 萬元。積極對接國家、省、市科技計劃,爭取上級各類科技資金支持。深入推進普惠金融,增加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用好小額扶貧信貸政策;二是落實高新技術成果、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型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等獎勵政策,兑現高新技術企業税收優惠、企業所得税前研發費加計扣除、專利資助等政策。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在職離崗創業,允許農業科技人員兼職兼薪。三是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紮實開展科技人才選派服務活動和本土科技人才培養工作,落實5名省級選派專家定向服務和5名本土科技人員定向培養。堅持培育與引進並舉,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與省內外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高複合型、高技能人才,建設符合技術創新需求的科技人才隊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keji/66r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