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科技 >

科技調研報告

科技調研報告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技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技調研報告

科技調研報告1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對於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富民強市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結合縣域實際,對如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專題調研與思考,進一步摸清了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找出了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提升中國食汽城品位的奮鬥目標,深入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加科教興農工作力度,積極引進、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現已基本形成多種科研主體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格局。從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主要力量:

一是農業技術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總站、畜牧中心站、種子管理站、農機總站、鄉鎮(街)農站、農機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農業技術事業單位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0多個,其創新項目的內容主要有:新品種引進、試種試養、繁育選優及示範、推廣;優質高效種養殖技術;農業生產機械化、設施化研究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推廣;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應用開展知識性、技術性培訓等。

二是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我市現有涉農民營科研機構2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74個、專業合作社1110個。這些民營科研服務機構和專業合作組織涉及瓜菜、畜禽、農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地開展行業性、專業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已成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

三是農業科技項目合作機構。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合作,建立國家級星火科技專家院1個、省級星火科技專家院2個、市級星火科技專家院3個。

四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同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建立完善了“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3萬人,農業科技人員5747人,其中一線科技人員20xx人。

(二)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紮實推進。

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助企業和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組織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並有選擇地加以推廣。兩年來,先後組織申報、實施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創新項目4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個、省級項目4個、市級項目13個,引進資金600萬元,累計實現新增產值1000萬元,新增利税100萬元。加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力度,重點培育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推廣適用技術近100項,推廣優良品種90多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覆蓋率達99%,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重點引進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樹、禽畜等方面16個優良新品種,推廣了無公害蔬菜生產、棚瓜菜保護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蟲、水稻拋秧、種子包衣、化學除草、農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項技術。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和舉辦科普集活動,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協會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協會和科技示範户為骨幹,開展“傳、、帶”,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產銷服務,帶動羣眾學習生產技能。通過不斷加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力度,積極普及先進適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順利通過全國知識產權試點縣驗收工作,並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創建城市。

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不強。受體制和機制的影響,縣級城市基礎科研條件差,專業技術人才橫向調動很難實現,畢業生到基層農業科技部門就業的極少,致使基層科技隊伍建設失衡,沒有形成梯隊人才結構。特別是鄉鎮和街道農站等農業科技服務部門普遍存在科技人員年齡偏、知氏化等問題,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

(二)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不高。儘管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強,也申報了一批科技試驗、示範和推廣項目,引進了一些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但是與和省市關於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差距。主要表現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還不夠實,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還不夠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還不夠多,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步伐還不夠快。

(三)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多。雖然我市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逐年加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但是由於上級撥款不足、本級財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對於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資金增幅較小,致使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項目列入全市科技計劃的不多、扶持資金不足。

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步伐,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重點加強對農業技術事業單位的管理,加對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星火專家院建設的扶持力度。建議省、市人事部門要按照有關農業科技人員人事管理規定,根據各縣(市)區農業科技單位因人員轉崗、退休、辭職等所產生的缺編名額,面向全社會招考高等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予以補充,配足配強農業科技人員。加強農業科技人員教育培訓,採取專家授課、橫向交流、外出考察、實踐鍛鍊等有效方式,不斷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自身素質。層層落實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工作責任制,強化農業科技人員績效考評,明確各類科技人員的工作職責,制定並落實相關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二)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水平。積極引導企業和個人根據市場需求和科研條件,制訂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組織開展好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搭建多種多樣的科技合作平台,增加交流合作的機會,積極藉助外地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來提升本地科技創新水平。以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為載體,着力拓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步伐。重點在創新推廣動植物新優品種、實用生產技術、先進保鮮技術和加工技術上狠下功夫,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農業科技的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進而創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加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激勵力度,每年組織評選市級“科技進步獎”、“科技創新成就獎”,進一步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要加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省市要繼續加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基層農業科技科研儀器設備購置專項經費,使縣(市、區)尤其是鄉鎮的農業科技單位能夠根據需要逐年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逐步改善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設備條件。要加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涉農專業合作組織、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和農業科技事業單位積極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支持其開展科技創新與推廣活動,在全社會努力營造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科技調研報告2

一、發展現狀

奎年來,以志願、自治、公益和非營利為主要特徵的各類社會組織蓬勃發展,並正以嶄新、醒目的形象進入政府和公眾的視線,越來越多的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積極力量。而青年作為社會創新的生力,祖國發展的接棒人,未來希望的承載者,責無旁貸的成為

了這支力量中的主力。與此同時,隨着西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共青團主要工作對象的西城青年,其“社會人”特性正日益明顯,流動性強、構成複雜、需求多樣等特徵不斷凸顯。因此,“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共青團引導青年投身區域發展,以及整合力量服務青年成長的必要工作。

20xx年,為適應首都社會建設的新要求和青年羣體的新變化,西城團區專門成立社會工作部,集中力量從零做起,全力打開了以“社區青年匯”建設為核心的社會領域工作新局面。並快速將20xx年以來,北京市首批公開招考社區專職工作者納入視野,以他們為樣本做了一份“青年社工工作與生活狀況”摸底調研,通過對300餘名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廣泛普查,以及30份個案談,團區對社會領域建設工作以及社區工作者這一在社會工作領域中起着骨幹作用的青年人羣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我們發現,社會領域工作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共青團工作,因其社會化的運作模式,對工作內容、工作形式在貼近青年現實需求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社區工作者以及由他們衍生出的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者這一羣體自身,也面臨着自我認同感缺失、專業知識儲備欠缺等現實問題。

二、針對現實問題開展的具體工作

針對以上這些現象,西巢青團提出了一延、一變、一過渡的工作目標:即工作領域由“體制內”向“體制外”的延伸;工作方法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工作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的過渡,在扶持社會組織建設、深化社工隊伍凝聚、加強社區青年匯建設、推動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諸多膽嘗試。

一是扶持社會組織建設。充分認識青少年社會組織引導、服務在共青團複合型組織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社會組織間的聯動工作,加強對主管社會組織百德社區發展促進中心的服務、管理工作,主動聯繫悦羣社工事務所、厚朴社工事務所等具有明顯青年特徵的社會組織,學習借鑑專業社會組織工作方法;做好工作機制聯動,堅持社會組織參加機關工作例會制度,以青年匯專職社工工作為聯繫紐帶,建立社工事務所定期會商、督導制度;做好項目支持工作,重點依託已申請到的西城可持續發展項目資金20餘萬元,支持百德建設青少年科普迷你站點,探索App等新興技術應用於青少年科普、全媒體引導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力開發青少年社會組織、社區青年匯公益示範項目。

二是深化社工隊伍凝聚。以“暖人心、穩隊伍、促發展”為目的,開展青年社工擔任社區團支部書記、社工傾聽日等項目,加強社工互動交流;開通“七彩心橋心理熱線”,舉辦“青年文化體育節”、“社工專享之交友聯誼”、“社會領域青年人才交流冷餐會”等活動,暢通社工和團組織、社工與社工之間的溝通渠道;舉辦首屆青年社工風采賽,廣泛凝聚、發掘、培養西城優秀青年社會工作人才,為青年社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這支紮根基層的青年人才隊伍的自信心與認同感,進一步促進青年社工隊伍規範化、專業化建設;舉辦“社會工作青年人才訓練營”,通過素質拓展、專題講座、互動聯歡、青年匯實地參觀等環節,進一步激發出了青年社工的熱情和潛力,搭建社會領域平台,開展活動,

三是加強社區青年匯建設。社區青年匯其根本就什青團根據不同青年羣體量身打造的“社會組織”。近一兩年,共青團從分類引導、匯聚青少年出發,按照“組織終端、青年身邊”的指導思想,一直不斷轉變工作方式,結合社會管理的前沿問題,遵循共青團思想性、性,與社會性、羣眾性相統一的工作屬性,圍繞地域、愛好、工作性質等不同共性,開展青年匯建設工作,力爭做到有交叉,無遺漏。努力實現“通過聯繫、服務青少年社會組織,來聯繫、服務青少年”的目標。截至目前,共建立社區青年匯171家,其中市級示範青年匯5家。

四是推動社會組織人才培養工作。我們一直相信社會組織工作離不開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可喜的是我們青年隊伍正是這樣一個挖掘、培育人才的寶庫。因此,團區一方面在“社區青年匯”建設過程中,堅持發揮組織優勢,開展社工人才訓練營、社工專享季、西城青年社工隊伍現狀調研、社工風采賽等多項工作,着力凝聚、挖掘、培養、選拔出一批優秀青年社會工作人才,以促進青年社工隊伍規範化、專業化建設。另一方面,藉助外力,在與悦羣、厚朴社工事務所等社會組織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借鑑,同時招募聘用一批社區青年匯專職社會工作者,以不斷提升“青年匯”工作成效,繼而為區域各類青年提供高質量服務。三是加與社會組織的整體聯動,以百德社區發展服務中心為例,作為一家民辦非盈利性的社會組織,團區作為其業務主管,為其爭取更多的

三、認識體會

從全市第一家社區青年匯“悦讀時光書城”落户西城,到目前177家社區青年匯覆蓋全區15個街道

,西城社區青年匯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社區青年匯的建設由於總幹事能力的差別,重視程度的不同,發展極不平衡,所以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數量”上求增長,更需要“質量”上求突破:一是開展《從示範社區青年匯發展現狀探索西城社區青年匯發展路徑》的專項調研,總結市級“示範社區青年匯”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出現的問題,歸納形成“示範青年匯發展的模式”,併力爭在全區15個街道均建立起示範社區青年匯;二是建立《西城社區青年匯標準體系》,拿市級示範社區青年匯進行試點,對青年匯的硬件配置、專職社工的遴選、項目的申報、經費的審批及活動的效果等進行考評,以全方位的規範社區青年匯的運行。

科技調研報告3

1、公司簡介: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光通信器件供貨商,是中國唯一一家有能力對光電子器件進行系統性、戰略性研究開發的高科技企業, 是中國光電子器件行業最具影響的實體之一。

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xx年成立的郵電部固體器件研究所。 20xx年,原固體器件研究所改制成立xx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0xx年,依法整體變更為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億2千萬元人民幣, 現有員工4000餘名。公司位於武漢中國光谷,主要從事光無源器件、光通信子系統以及光通信儀表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產品包括光纖放大器、光電子系統、薄膜濾波器件、光波導器件、微光學器件,光纖器件,光通信儀表等。

2、發展概況:

30多年來,xx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後建立了先進的研發實驗室和產品生產線,吸引了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並與中國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東南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聯合試驗室和聯合項目組, 是中國國家光電子工藝中心武漢分部的實體單位。

公司一貫重視對產品研發的投入,20xx年以來研發費用投入合計超億元,公司承擔了大量國家“863”重大課題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取得50餘項科研成果並將成果產業化。 公司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最新光通信產品,主持編輯了多項光電子器件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強大的研發實力使公司始終處於世界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前沿,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3、主要產品。

光迅科技是中國領先的光器件產品開發,製造和供應商。公司產品包括光纖放大器模塊,波分複用器,子系統,光學儀表以及各類光纖器件。產品具有緊湊的結構, 優良的兼容性,以及高度的可靠性, 被應用於各種不同的通訊系統。

(1)光纖放大器系列

光迅科技提供EDFA和喇曼光放大器及模塊,實現光信號在光網絡傳輸線路中發射,中繼,接收等不同階段的放大。EDFA產品系列包括結構緊湊,低成本的增益模塊以及功能完備,多級,高輸出功率的放大器。喇曼放大器可直接用於放大C—band, L—band以及C&L—band的光信號,以改善線路光信噪比,提高系統傳輸性能。光迅科技的光放大器系列產品被廣泛應用於長途幹線,城域網,接入網,CATV以及SDH/SONET系統。

(2)波分複用器系列。

光迅科技提供採用介質薄膜技術和陣列波導光柵技術的複用/解複用模塊, 產品具有多達40的信道數,信道間隔可為50GHz,100GHz, 200GHz或CWDM。模塊可以按用户需求進行配置和與其它相關模塊集成。波分複用器系列產品是密集波分複用系統的核心部件,光迅科技生產的該類產品已被廣泛使用於長途幹線,城域網,光纖CATV系統以及FTTH應用中。

(3)光纖耦合器系列。

光迅科技提供性能優良的耦合器和分束器, 其中耦合器主要用於光測量儀表,EDFA,DWDM,CATV以及網絡監測和擴容中。此外,光迅科技推出的平面波導型光功率分束器提供1xN的配置,最大可至1x32。該產品在FTTH和PON網絡中被廣泛採用。 光通信儀表系列

光迅科技提供高性能的光測試方案,被廣泛用於光纖通信,網絡傳輸和光纖傳感領域的產品生產和研發。光迅科技產品具有體積小,功耗低,以及穩定度高的特性。產品包括手提和台式光功率計及光源,例如多波長可校準或用户自定義的光功率表,穩定化光源,寬帶光源等。

科技調研報告4

去年,__市__鎮婦聯向轄區內企業發放回收了調查問卷1000多份,並召開了座談會,對本地區職工隊伍思想文化技能等素質狀況進行了系統的調查。

1.企業員工尤其是一線工人十分渴望有機會參加培訓和各種提升素質的活動。數據顯示:(1)職工整體文化程度有明顯提高,其中:國中以下的佔9%、高中(中專、技校、職高)的佔51%、大專的佔27%、本科以上的佔13%;(2)大多數企業能定期開展職工培訓,佔被調查企業總數的87%,職工對培訓的滿意率較高,其中:非常滿意的佔16%、基本滿意的佔81%、不滿意的佔2%、非常不滿意的佔1%;(3)職工對企業素質工程建設作用的認知一般,其中:認為很有作用的佔調查總數的12%、有作用佔32%、一般佔36%、作用不明顯佔11%,沒有作用佔7%、説不清楚佔2%;(4)對企業關愛職工的認知度相對集中,其中排在前三名的是:工資收入少、子女入托入學難、看病就醫難;(5)職工對培訓內容的需求是:技術技能培訓佔24%、提升創新能力佔21%、文化學習佔17%、提升團結協作能力佔13%、理論政策學習佔10%。由此可見,提升技術技能、創新能力排在了職工需求的前列。

近兩年,我們聯合工會通過素質工程建設,特別是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和職工創新工作室以及勞動技能競賽等活動,較好地滿足了職工的素質提升需求。越來越多的女職工開始注重自身文化水平、勞動技能等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2.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產品的更新,使職業的更替速度加快,職工面臨着知識更新和技能提高的巨大壓力。問卷調查中“您在企業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其中要求“參加技能培訓”的佔71%,可見,職工對參加培訓的需求強烈,並十分關注教育培訓和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的梯度。在調研中,我們聽到在職工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最大的福利就是培訓”。

3.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職工的文化和技術素質高低不齊,部分職工業務擅長單一,且不願涉及其他領域。增加了培訓的難度。二是現代信息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對職工的思想和認識影響越來越大。調研數據顯示,參加旅遊、開展文體活動、找同事、朋友聊天這三種方式依次排在職工閒暇時間的前三位,職工瞭解信息渠道排在首位的就是網絡,絕大部分的職工擁有微博微信,開放的網絡在為職工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對工會掌握職工思想動態提出了新的要求,婦聯在面對運用信息化技術能力和網絡輿情方面的應對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這是婦聯關注女職工、提升職工思想道德素質亟需面對的問題。三是有的企業對提升職工素質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經費保障,人力和場地支持方面顯得不足,技術研發、技術創新活動開展得少,有的很單調。

近年來我們以打造職工創新工作室為平台促進企業轉型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鎮建有2個女勞模工作室和22個以女科技人員命名的職工創新工作室。我們以加快企業、產業工人轉型發展為目標,以機械製造向智慧創造轉變為導向,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百家職工科技創新工作室為有效載體,進一步強化創新理念、提升創新服務,形成了“精英創新領先,羣眾創新並重,創新成效凸顯”的良好局面,加快了學習型、知識型、技能型、創新性職工人才隊伍建設,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20xx年率先在__集團、__等知名大企業集團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20xx年又在全鎮開展了“百家職工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推行名師帶徒制度,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培養和聚集優秀人才,助推了全鎮經濟轉型發展。

一是培育創新理念,推進創新建設。我們多次深入企業調研,組織基層組織在專業技術人員中廣泛開展創新大輪訓,幫助每一位員工掌握創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激發創新意識,推進職工創新工作室建設,同時邀請專家舉辦了職工創新專題培訓。

二是開展創新培訓,提升職工能力。__集團工會實施職業飛翔計劃,着力構築雛鷹、精鷹、雄鷹人才梯隊。“雛鷹計劃”,旨在通過引進、招募名校大學生,並對專業能力強、積極進取的新入職大學生的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部門技術骨幹、業務骨幹。每年招收大學應屆畢業生50人,經過入職培訓、拓展訓練後分配至各個崗位,並實施“導師帶徒”制度,幫助大學生儘快成長,使大學生迅速成長為部門技術骨幹、業務骨幹。同時,入職一年以後,將甄選出德才兼備者納入“__集團戰略人才庫”進

行長期學習和培養,作為公司高素質人才梯隊培養對象;“精鷹計劃”:旨在通過對公司各部門、車間有進一步培養有潛質的管理幹部、技術骨幹、班組長進行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負責人;“雄鷹計劃”:旨在通過對公司現有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領軍人物的培養,使其逐步成長為全面的、複合型的高級管理人才,為公司的戰略擴張作準備。與蘇州大學、東華大學聯合開辦了服裝藝術與設計、紡織工程、工商管理等專業的研究生、smba培訓班。__集團工會實施鳳凰計劃,成立鳳凰商學院,構築創新創優的蓄水池。

三是建立激勵機制,提升創新成效。我們對做出突出成績的集體、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各企業也建立信息庫,為優秀員工、技術人才建立檔案,儲備人才;將參與“職工創新工作室”創新創效作為對職工表彰獎勵、晉職晉升、培訓深造的重要依據,對有重大貢獻的職工給予重獎並上報上級工會。再次,建立人才培訓機制。走金領、白領、藍領多層次人才成長髮展路子。__集團、__集團等企業先後創辦了mba高層次管理人才培訓班,拓展企業管理創新的人才隊伍;堅持不懈強化創新團隊與企業、院所的融合對接,走共同創新發展之路,每年舉辦創新創優技能大賽,發現培育企業藍領工程師隊伍。

四是搭建創新平台,激發創新熱情。在創建活動中,我們做到“三個突出”。一是突出培育職工創新思維,開設創新課堂,培養和造就一批“知識型、技能型、專家型”職工隊伍,高品位打造職工之家,成為職工業餘創新學習的大學校。二是突出職工創新技能,各企業集團廣泛開展導師帶徒活動。以老員工、技術能手等帶頭,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盡心盡力的幫教與指導,帶領新員工儘快適應崗位工作,不斷探索研究崗位技能,迅速成長為企業一線的中堅力量,近年來通過這種輻射型的幫帶模式培育了一大批優秀員工。三是突出立足崗位創新,以巾幗建功活動為有效載體,深入開展合理化小建議、小技術、小發明、小創造、小改革等競賽活動,在基層組織開展“五新”“五小”活動,進一步提高職工的技能水平、創新水平、競爭水平。__、__、__、__、__等企業每年舉辦職工技能大賽,僅__集團就組織了22屆職工技術操作運動會,湧現了__、__等一大批技術操作能手與優秀操作法。

近年來,全鎮湧現出:__被評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__獲__省五一勞動獎章、__獲__勞動模範、__獲__市五一勞動獎章。____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國家創新型企業”稱號,凱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____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被評為“__省創新型企業”。培養了一大批素質優良、技術過硬的產業工人,並推出以職工名字命名的先進操作法,引導全體員工爭當“創新能手”“操作專家”。

科技調研報告5

為貫徹落實省、市統計局關於紮實開展“統計質量效益年”活動的要求,全面提升統計工作水平,更好的為我區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服務,我區統計局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專業人員對對區內“企業一套表”科技專業年報情況進行督導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科技專業年報工作現狀分析

1.我區36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報表及時20xx年2月15日前全部報完。

2、經核實,項目表中來源於政府的項目經費與活動表中的政府資金基本匹配。

3、企業研發項目的最主要技術經濟目標有開發全新產品、增加產品功能或提高性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技術經濟目標是“為了科技原理的探索、發現以及技術原理的研究”的項目3.1%。

4、經過多方核實排查,部分高等院校有科技活動,進入非工業名錄庫。

二、存在問題

1、我區研發費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這兩家龍頭企業佔全區比重90%。

2、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區共有規模以上工

業企業362家,其中189家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萬元。對於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説,規模小而散,研發團隊力量不足,資金短缺且使用分散,導致研究開發投入嚴重不足。

3、企業財務報表中研發經費計算方法存在出入。會計報表中工業研發經費包括兩類:(1)內部研究開發投入額,其中:人員人工費、直接投入、折舊費用與長期費用攤銷、 設計費、設備調試費、無形資產攤銷、其他費用。(2)委託外部研究開發投入額。其中用於科技活動的折舊費用與長期費用攤銷很難界定,除大中型企業外,大部分小企業將其計入生產成本,而未計入研發經費。

三、企業建議

1、加大政府的資助和調控力度,營造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研發活動過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一個企業往往不可能獨立承擔全部的研究工作,需要政府的資助和調控,研發活動具有不確定性,研發活動不一定能取得預期的成果,存在着失敗的風險,研發活動的進行着也無法控制新技術知識的擴散,面臨着競爭者搶先佔領市場的風險,這些都表明企業的研發活動需要來自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力支持企業研發活動還是政府實現就業和經濟成長目標的投效途徑。相對小型企業,尤其加大對我區龍頭企業的資助和調控力度,這些龍頭企業研發活動成功率高,回報率也高。

我區研發活動主要依託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首先,不斷完善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包括政策、銷售、信息等服務,幫助高新技術企業籌措資金,提供生活設施,保護科技企業家,為他們排憂解難。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制定的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優惠政策,並在執行國家、省市有關科技政策和法規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為高新技術企業創造更加寬鬆、優惠的政策環境。其次,進一步完善封閉管理、開放運作的管理模式, 通過建立具有較強聚散能力的科技市場,解決科技信息不靈、成果流通不暢的問題。大力扶持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服務的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孵化器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完善服務功能,以促進全市技術創新鏈條的形成。鼓勵創辦並大力扶持科技諮詢機構的發展,不斷拓展科技諮詢市場,為高新技術企業和轉制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科學的決策諮詢服務。進一步深化科研院所的改革,把科研工作納入到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軌道上來。

2、加快培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人才。

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人才資源,沒有雄厚的人才資源作保證,就不可能有高新技術產業的大發展。應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培養造就一支能力強的現代科技企業家隊伍、造詣深的科技人才隊伍和素質高的科技產業工

作隊伍。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培訓、開發、引進工作力度,重點培養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隊伍,對"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在科技項目資金上給予重點支持。培育、造就一支具有風險決策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既懂高新技術又通現代企業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家隊伍。應結合我區人才戰略,重點引進一批歸國留學人員,通過建立海外學子創業園等途徑為歸國學子提供良好的條件,使他們從國外帶來的先進技術、科技項目、管理方法等得以運用、拓展和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改造傳統產業必將有一個質的飛躍。

企業的發展歸根到底只能建立在自有的技術基礎之上,引進消化吸收固然重要,但經驗表明,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是不能通過引進獲取的,引進式創新和模仿式創新可能形成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我區工業企業目前已經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和相當的物質財富積累,要儘快擺脱技術依賴模式,向技術自主創新轉型,提高我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

科技調研報告6

一、企業發展現狀及科技創新情況

(一)企業依靠科技創新求發展的思想意識正在逐步增強。

調研的大部分企業對科技創新已有初步認識或瞭解,其中有5家企業經營者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意識,開展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引進了不同層次的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內部技術研發機構或組建了鬆散的技術研發團隊。在技術研發方面捨得投入一定的資金給予支持,研發成功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達到了國內先進以上水平,產品以其較高的技術含量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如華夏乳品公司研發的無水黃油、黃油粉等產品,華安生物製品公司研發的酪蛋白磷酸肽等產品。

(二)企業科技創新為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從調研中我們發現,科技創新對特色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這次調研的10家企業,近兩年共研發成功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新產品30多個,取得多個省州級科技成果,這些產品均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拉動了相聯產業的較快發展。在奶產業發展中,華安、華夏等乳製品加工企業始終把新產品研發放在企業發展的重要位置,研發成功的酪朊酸鈣、酪朊酸鈉、酪蛋白磷酸肽、酪素膠等系列新產品,達到了國內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創新在給企業發展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為全州奶產業帶來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三)院企科技合作已成為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由於我市企業技術研發基礎條件有限,高層次技術人才缺乏,所以新產品研發難以靠自身去獨立完成,只有通過院企科技合作,引進智力、引進成果,消化吸收再創新,才能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近幾年,我市的院企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部分企業與省內外的9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係,正在組織實施多項科技合作項目。臨夏什錦集團依託甘肅農大科研條件,通過優勢互補,掛牌成立了清真食品研究所,合作開展特色食品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不斷拓展市場佔有率。甘肅農業大學在清河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科研、教學和實習基地,共同開展畜產品深加工等研發項目,增強了企業發展的後勁。

(四)企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平台正在開始搭建。

基礎條件平台建設是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企業科技創新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調研企業中,有6家企業已成立了企業技術研發機構,配備了專職技術研發人員,購置了較先進的研究和分析儀器設備,還有5家企業設立了技術實驗室和分析化驗室,已具備常用的分析和檢測設備和手段。這些企業均能自主開展一般性技術研究和日常性的產品主要成份分析和品質檢測工作。

(五)政策環境不斷改善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確立了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去年新修訂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增加了企業技術進步專章,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規定了通過財税政策、產業政策、資本市場、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等引導和扶持企業技術創新的多項優惠措施。省上出台了《甘肅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條例》。州委、州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科技工作的意見》,將企業科技創新首次納入縣(市)領導班子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實行量化考核,市上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聯席會和市上領導聯繫科技項目制度,科技創新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國家、省、州、市對企業科技創新從項目、資金方面切實加大了支持力度。華夏、華安兩家企業先後列入省級創新試點企業,有2家企業被認定為州級民營科技型企業。

二、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企業的科技創新意識整體淡薄、開展科技創新的主觀能動性明顯不夠。

在調研的企業中,大部分的企業經營者雖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對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有切身體會,但對本企業如何開展科技創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覺無所適從,對研發設備和技術人才投資缺乏積極性;也有少數的企業經營者科技創新意識不強,對科技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安於現狀,小富即安,滿足目前的產品和市場,缺乏危機意識、進取意識和擴張意識,固守小農經濟的思維定勢,不願進行技術研發和擴大再生產的思想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禁錮。

(二)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發、引進、轉化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創新工作的正常開展。

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就應該首先成為創新投入的主體,這一點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財力有限的地區尤其重要。但是,我們發現在調研的企業中有50%的企業技術研發經費投入為零,而國家確定的創新型企業的必要條件是技術研發經費達到企業銷售收入的1%。大部分企業經營者仍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將技術研發經費全部寄託於政府投入,沒有政府科技投入,就不會自主投資開展創新。同時,企業中只注重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投入,忽視技術、人才等無形資產投入的思想普遍存在。

(三)企業科技創新基礎條件薄弱,創新主體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有效的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建立。

在10家企業中有60%成立了技術研發機構或實驗室,其他企業由於思想認識、自身條件和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均無內部的、依託的或聯合的技術研發機構,也不具備任何實驗研究、分析化驗設備和條件。企業缺乏創新技術服務機構、技術交易中介組織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所以,創新僅侷限於單個企業、單個行業的行為,全面發展、縱橫交錯、內外相聯、為企業提供高效服務的創新體系尚未完善和健全。

(四)企業高層次技術創新人才和掌握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人才極為缺乏。

在10家企業的員工中,有中專學歷的佔職工總數的14%,大專學歷的佔職工總數的12%,本科學歷的佔職工總數的4%;有初級技術職稱的佔職工總數的11%,有中級技術職稱的佔職工總數的5%,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佔職工總數的2%。可以看出,有學歷的和有技術職稱的人員僅佔職工總數的31%和18%,這種人才擁有量與企業的發展規模極不適應,難以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五)激勵企業科技創新的有些政策措施難以落實到位。

雖然各項推進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相繼出台,但部分政策措施在貫徹過程中往往受到種種因素的牽制而落實不到位。如《甘肅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條例》中規定的有關所得税、營業税、進口關税和進口環節增值税等減免政策,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得到落實執行。由於關乎企業切身利益的激勵政策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既弱化了企業對政府的信任度,也削弱了激勵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導向作用。

三、對策及建議

(一)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意識,儘快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靈魂和動力,任何企業無論它現在的規模大小、效益如何,離開創新,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都將停滯發展乃至被淘汰。因此,企業要把科技創新擺到與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為企業的根本戰略和中心環節來抓。必須認清形勢,準確定位,毫不動搖地樹立科技創新的強烈意識,要把創新作為在市場上競爭制勝的法寶。企業要通過成立技術研發機構、培養技術研發隊伍、改進技術研發條件等措施,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要通過對現有產品的市場追蹤,掌握其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瞄準同行業先進水平,不失時機地抓好新產品的研發,優化產品性能,提高產品品質,賦予產品新的內涵。新產品的研發要注重產業鏈的配套延伸和結構的優化配置,尤其要注重那些技術密集、引領市場、面向未來的新型產品的開發研製和技術儲備。

(二)要高度重視政府行政推動作用,充分發揮對經濟運行的宏觀引導職能。

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享有高度的經營、管理自主權,但是從我市企業目前的技術發展和信息擁有水平來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放任企業盲目地開展創新,與發達地區競爭技術優勢,勢必會走許多彎路,不但增加不必要的創新成本,反而會挫傷企業的創新積極性。相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個企業、一個產業的創新事業,如果有了政府的強力推動,都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事實説明,不能簡單認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創新就是企業自己的事,而是要進一步加大各相關部門的引導和推動力度,政府有關部門要想方設法激發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導企業開展各類技術創新活動。要在創新決策、資源分配、責權利確定上,充分體現企業的主體地位。要通過加大項目支持、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幫助企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引導通過創新來做大企業,做強企業。進一步加強省級科技創新試點企業的爭取、州級科技型企業的認定等工作,研究制定有利於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激發企業內在創新潛能。

(三)積極推動院企科技合作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企業要在鞏固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礎上,從企業自身發展需要、關鍵技術需求出發,主動去尋求技術支撐。要充分利用好臨夏州與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建立長期合作的資源和平台,繼續拓寬科技合作領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引進先進技術成果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政府相關部門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積極牽線搭橋,吸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通過多種形式與我市企業聯合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幫助論證和引進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科技項目,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才團隊,形成引進科技資源與企業內部資源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的新機制,儘快建立起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的創新服務體系。

(四)加強企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力支持。

企業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在調研中企業談得最多也是人才,人才缺乏、人才機構不合理已成為制約企業創新發展的瓶頸。企業是吸引人才的主體,要樹立只求所用,不求所在、只求所為,不求所有的意識,研究建立引進使用好人才的機制,積極創造條件吸引人才來企業創業。通過科學評價,讓引進的科技人才以無形資產入股,與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充分調動他們的創新積極性。企業還要有計劃地逐年安排好工程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考察交流和員工的技術培訓工作,持久不斷地提高企業員工的科技文化素質。針對我市企業的實際,人才引進中要注重引進本地籍在外人才以及退休的科研人才,要注重用活用好企業現有人才,建立務實的用人機制,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使優秀人才脱穎而出。要通過營造環境、搭建平台、選派科技特派員等措施,調動各種知識、技術、管理、資本與經濟相結合,讓一切為創造財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在經濟上有實惠、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使企業成為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建功立業的舞台。

(五)不斷拓寬民營企業科技投入渠道,切實加大企業科技創新投入。

針對目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融資難的現狀,要引導全社會多方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優惠政策作扶持的企業科技創新投入體系。鼓勵企業更新觀念,不斷加大對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方面的自主投入,特別是對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的新產品的研發投入。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機制,加大財政對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銀企對接工作,積極爭取金融機構對企業創新項目的貸款支持,組織企業創新項目招標,爭取社會及企業人員資金入股,擴大企業資本金用於科技創新的投入比例。協調財税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關於支持企業技術進步的有關優惠政策,用足用活國家各項優惠政策不斷推動企業技術創新。

(六)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有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以中介機構為重點的社會服務體系。一是要引導、幫助重點企業儘快建立多種形式的技術研發機構,配備必需的技術研發和檢測設備,以及專職技術研發人員。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創辦中試基地和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二是成立起按照市場經濟運作的生產力促進中心或其它科技中介、技術服務組織,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三是要大力發展技術、信息和人才市場,規範技術交易行為,形成經紀人交易、非常設技術市場和常設技術市場並存而逐步以常設技術市場為主體的規範動作體系,保證技術貿易的公平和公正,使成果轉化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護。

科技調研報告7

一、 企業總體發展情況:

企業簡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xx年1月,是專業從事改性塑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現已形成阻燃樹脂、增強增韌樹脂、塑料合金、功能母粒和化學改性樹脂等5大系列20多個品種幾百個牌號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OA設備,IT、通訊、電子電器、建材等多種行業。公司於20xx年7月成功實現股改。公司現有員工61人,平均年齡29.6週歲,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佔76%,形成了一支以碩士、高級工程師和學士組成的多層次專業技術和管理團隊。

主導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硅烷交聯聚乙烯”產品,榮獲山東名牌的“色母料”產品及國內技術領先的 “改性工程塑料”產品為公司的三大主導產品。“硅烷交聯聚乙烯”產品為管材專用料,目前佔國內市場80%以上,主要用於冷暖水管、進排水管、地暖管等,獲國家發明專利。色母料產品主要用於管材配色料及工程塑料專用配色料,於20xx年11月份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榮譽稱號,目前佔國內大部分市場。改性工程塑料屬高新技術產品,其中由公司研發的“ABS/PC合金”項目由山東省科技廳組織鑑定,項目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企業發展潛力情況:

目前公司在建項目是“縮聚型固體磷酸酯阻燃ABS/PC合金”通過ABS/PC合金技術改造項目,改變PC/ABS合金材料的組分比例,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23%,且加工容易、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採用縮聚型固體磷酸酯阻燃劑的無滷阻燃技術,研製出環保型阻燃ABS/PC合金材料。採用環狀大分子化合物內增塑降粘技術,解決了阻燃ABS/PC合金熔體粘度高、加工性能差的問題,使ABS/PC合金的熔體流動速度在30-100g/10min的範圍內可任意調節,滿足不同產品的加工需要。經鑑定,項目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十二五”企業發展規劃:

通過“縮聚型固體磷酸酯阻燃ABS/PC合金”項目的實施不斷累積和總結經驗,推廣應用無滷阻燃ABS/PC合金技術和產品,使之成為未來環保、低毒、低碳產品的主要品種。適應歐盟ROHS以及三星、LG公司無滷產品標準的要求,為實現節約、節能、低碳社會貢獻力量。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在五年內把公司打造成本行業最具影響力的研發、生產和經營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通過五年努力,將公司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改性高分子生產示範化基地。

四、目前發展中的不利因素:

1.高端人才緊缺。由於新材料產業科技含量高,項目投入需高精端設備、高技術含量人才,技術要求也在逐步趨向國際化環保形勢,對技術人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技術人員不僅僅對技術方面精通,而且也要精通國際技術指標要求,並瞭解當前市場需求等情況。

2.用工成本增加。近年由於國內物價、房價普遍上漲,原來的進城務工人員由於購房、及生活壓力過大,多數選擇回家鄉發展,造成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並且招工困難。

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主動參與競爭意識不強; 雖然在省內或北方同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仍滯後於南方同行業的先進企業;

4.隨着燃油價格持續上揚,採購量難以把握;

5. 物流運輸成本支出日益加大。

建議: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加以解決。綜合合理考慮企業目前上述困難,確保企業科學、健康、快速發展,同時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協助解決。

科技調研報告8

隨着我國高新區的快速成長,國內出現了許多發展較好的高新區值得借鑑,本文調研分析了廣州高新區、西安高新區、無錫高新區、武漢高新區、成都高新區等5個典型的園區。

1.廣州高新區——集聚效應帶來的飛躍

(1)園區概況

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實行“一區多園”的管理體制,由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和南沙資訊園組成。20xx年6月經國務院重新審核,廣州高新區面積被確定為37.34平方公里,其中廣州科學城20.24平方公里、天河科技園12.4平方公里、黃花崗科技園1.5平方公里、民營科技園0.7平方公里、南沙資訊園2.5平方公里。此外,廣州國際生物島是經國家發改委批准的廣州生物產業基地的核心基地,面積1.82平方公里,由廣州的市政府委託廣州高新區管委會開發、建設與管理。廣州高新區計劃向國家科技部申請擴區,將生物島納入廣州高新區規劃範圍之內。

經過二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廣州高新區緊緊圍繞 “四位一體”的目標定位,即高新區“要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台,成為搶佔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的指導思想,抓住機遇,精心運作,積極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廣州高新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日臻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已成為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2)主要措施

——“一區多園”體制優化發展格局

在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的思路下,按照“一區多園”規劃,廣州高新區由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和南沙資訊園組成,總面積達到37.34平方公里。五個園區各具特色,形成了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空間佈局形態,最終與廣州的市政府委託高新區管委會開發管理的廣州國際生物島,形成“五園一島”的發展格局。

其中,廣州科學城是綜合性核心園區,以規模化、高端化的研發和服務體系為發展重點,已建設成集研發、孵化、產業、商務、居住生活等一體化的綜合高科技社區,成為開展國際技術交流合作、搶佔技術制高點的前沿陣地;天河科技園的目標是成為支撐珠三角地區軟件和通信產業發展的創新平台;黃花崗科技園以信息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支撐高新區的創新發展,成為引領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龍頭和文化創意產業新興業態的源頭;廣州民營科技園,將建設成為區域民營科技企業的總部基地、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和搶佔市場的前沿陣地;南沙資訊科技園已成為與港澳以及國際技術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樑與平台。

——集聚效應驅動形成六大產業集羣

隨着園區集聚效應的不斷增強,廣州高新區吸引了大批科技企業紛紛進駐,呈現出各類創新型企業加速集聚、快速發展的勢頭。

不僅吸引到了微軟、IBM、英特爾、索尼、松下、飛利浦、西門子等國際巨頭,威創日新、京信通信、海格通信、粵晶高科等一批具備較強研發能力的本土民營科技企業蓬勃發展,四個國家級的生物產業研發中心及方欣科技、京華網絡、華南資訊等一大批知名軟件企業也應運而生。同時,誕生了迪森熱能、粵首實業、廣州華德等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新能源行業領頭企業,網易、神州數碼、友邦資訊、漫友傳媒、九州傳媒等企業在快速成長,新材料、先進製造領域的企業也不斷髮展壯大。

各具特色的創新型企業集聚,為廣州高新區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使區內的高新技術產品達到近20xx項,逐漸形成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進製造、新能源及環保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六大主導創新產業集羣,先後榮獲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等稱號,成為了引領整個珠三角高新產業發展的重要策源地。

——高端產業帶來高速發展

企業和產業的高水平集聚,帶來的是廣州高新區的快速發展。20xx年,廣州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達1985.24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實現工業總產值1421.06億元,比上年增長17.1%.以每平方公里60多億元的產出,創造了珠三角高新區發展的奇蹟。

通過搭建平台、整合資源,廣州高新區還形成了以總部經濟、信息服務、檢測認證、科技研發、金融創新、現代物流、創意產業等八大類服務業項目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建立起一條從研發到中試再到產業化的完整創新鏈,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和區域的自主創新步伐。

此外,廣州高新區還將以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先導區、宜居城市示範區、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三區”為目標,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自主創新示範區。

值得關注的是,按照規劃,在20xx年前,廣州高新區將力爭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產值100億元級高科技企業、50家10億元級高科技企業、50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還計劃對科技園完成投入200億元以上,用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項目配套資金、創業人才發展基金等。同時,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科技創新,加強對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力爭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1000億元。

(3)經驗

——高技術產業的集聚發展有利加快經濟增長速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增強區域創新能力;

——高技術產業集聚的重點在於培育創新性的網絡體系;

——高技術產業集聚形成的主要動因在於,利用特定地理區域內密集化的專業化勞動力和技術,獲得便捷的信息傳遞和服務,享受最優的區域政策;

——產業集聚更有利於小企業,使其從產業集聚的外部經濟效應上獲利。

2.西安高新區——資金問題不再是瓶頸

(1)園區概況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1年3月經國務院首批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經過20年的發展,西安高新區產業規模日益壯大,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產業集羣初具規模。以集成電路、通訊、軟件服務外包、半導體、光伏、電子元器件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突出,發展強勁,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成長性、高競爭力的產業集羣。以現代製藥為雄厚基礎的中藥提取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以研發設計、信息服務、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意產業等為重點的創新型服務業日益活躍。隨着西安高新區“515”龍頭企業扶持計劃(即着力扶持5個年營業收入過100億元,10個過50億元,50個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培育計劃的實施,西安高新區將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發揮更大的龍頭、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

(2)主要措施

——招商引資內外兼修

內部市場化戰略,強調的是培育型創新,即通過科技資源與市場的有效對接,讓科技資源和科技人員從深宅大院裏走出來,面向市場配置資源,創辦企業,並利用市場化手段取得融資和發展。

外部資本化戰略,強調的是結合型創新,即以放眼世界的目光和視野,面向全球配置資源,大規模地走出去,向世界推薦和營銷城市、資源和項目,從而引進全球的資本和人才,使自身優勢資源與外部資源實現完美結合。

西安高新區根據國內外產業轉移與調整的現實,靈活地進行了招商體制的改革,分設了針對性強的多個招商部門,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招商政策,特別是他們實施的“大招商、招大商、引名企”和“圍繞產業集羣招商”戰略,成效顯著,引人矚目。

——完善的投融資體系

政策促進:制定實施《鼓勵和吸引創業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的若干政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貸款擔保補貼暫行辦法》、《鼓勵扶持企業對外兼併重組和上市融資的暫行辦法》等政策,優化政策執行流程,增強政策激勵效應。

引進聚集:把引進投融資機構作為管委會重要的招商工作指標,列入年度計劃給予考核;建立政府投融資引導母基金,參股創業投資和信用擔保機構;對投融資機構聚集區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及政策舉措。

創新推動:鼓勵國內外企業和個人建立創業投資企業;積極開展產權、股權質押擔保貸款等業務;精簡行政管理對投融資服務機構的審批內容和流程;重點建設企業商業信用體系;加大管委會對企業上市、上櫃的支持和服務力度。

網絡信息:建設了高新區金融、投資、擔保、保險業協會等一批投融資服務企業網絡組織;建立投融資服務管理機構與投融資服務企業間的定期聯繫制度;

建立了西安高新區投融資服務網站。

交易平台:通過引進外部專業機構組建、激活原有失效交易平台的活力、政策鼓勵和財政補貼等措施,建設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服務組織和信息網絡,形成投資平台、貸款平台、擔保平台、保險平台、技術和產權交易平台等多種類型的投融資服務平台。

示範引導:整合優化高新區科技創業孵化資源、創業投資資源和創新擔保資源;設立創投和擔保基金,實行參股經營、市場化運作模式,服務不同階段科技企業的投融資需求,提升本地投資和投資管理水平。

信用環境:設置管委會主導的“高新區企業誠信聯盟”,出台優惠政策吸引講誠信企業進入,建立起高新區企業信用等級制度;建立“高新區投融資服務網站”平台及高新區企業徵信系統,維護園區信用環境。

組織保障:組建西安高新區投融資發展領導小組,並下設顧問組和高新區投融資發展工作辦公室。

表 1 西安高新區組織架構及其職責

(3)經驗

——注重內涵式和外延式發展的互動,注重精細化的服務和管理;

——根據外部環境和自身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構建完善的投融資服務體系破解“融資瓶頸”的有效途徑。

3.無錫高新區——生命力源於自主創新

(1)園區概況

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1995年無錫高新區和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在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設立無錫新區。無錫新區下轄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出口加工區、無錫新加坡工業園等多個專業科技園區和四個鎮、三個街道,轄區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25萬,成為無錫市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高地。

(2)主要措施

——高標準建設科技創新創業載體

組織實施“創新孵化”和“創新產業化”的“雙創工程”,大力推進由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及科技企業產業化基地組成的孵化、畢業、產業化的科技企業三級培育體系,形成由科技創業園、軟件園等孵化載體構成的“創新孵化金三角”和由創新產業園等組成的“創新產業化金三角”。

——高水平引進培育創新主體

無錫高新區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引導企業積極開展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孵化器為載體、官產學研商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深化拓展“7+1”(即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7所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學院為主)政產學研聯盟為重點,積極吸引國內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園區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設立各種形式的研發機構、分校和科技園;引進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和檢測中心,累計達到150家;大力推動本土企業技術創新,依靠產學研結合,累計推動產學研合作項目300多個。

——高層次定位高新技術產業導向

圍繞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實施重點創新突破,促進科技與經濟互動並進,重點推進“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汽車零部件基地等建設,同時加快發展軟件、光電、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

——高起點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環境

制定實施《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鼓勵科技創新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支持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文件;設立中小型企業科技創新基金;成立風險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和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引進了華東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初步建立起科技中介服務網絡;圍繞服務產業集羣建立各類中介平台和中介網絡。

——高品位構建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無錫高新區倡議並由無錫市政府建立了吸引更多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歸國創業的530計劃(即在5年內引進30名海歸領軍型創業人才),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高層次人才來高新區創業的配套政策;建立科技和人才發展基金,用於高級人才的補助、突出貢獻人才獎勵等。

(3)經驗

——自主創新是園區持續發展的關鍵;

——人才是高新區競爭第一要素;

——把引進外資的着眼點放在引進高新技術上;

——引進技術必須和自主創新緊密結合。

4.武漢高新區——企業創業創新的搖籃

(1)園區概況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成立於1987年6月,是我國第一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是中國孵化器事業的發源地。1988年,東湖創業中心應邀參與了國 家火炬計劃中《企業孵化器在中國發展戰略綱要》的起草。從此,中國企業孵化器在火炬旗幟的引領下持續發展壯大,今天為世界所矚目。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創造的運營模式至今為全國大多數企業孵化器所運用。

東湖創業中心一直秉承“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創業孵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致力於尋求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孵化器發展之路。十幾年來,在科技部的指導下,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憑藉其雄健的創業政策、優質的創業環境、完善的孵化服務和高效的管理團隊,培育了眾多科技企業和科技企業家,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累計孵化企業600多家,畢業企業400餘家,東湖高新、烽火通訊、華工科技、長江通訊、武漢凡谷、精倫電子、凱迪電力、人福科技、ST道博等26家上市公司。其中凱迪電力20xx年納税額,在東湖開發區排名第一;累計孵化科技項目640餘項,累計提供就業機會50000餘人次,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2)主要措施

——新藥開發的CRO服務模式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機構,就是接受企業委託進行新藥研究服務的機構,提供藥物開發和註冊時必需的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數據資料分析、法規諮詢等專業服務。

健腦寧膠囊是武漢健民中藥工程研究中心花30萬元從一家醫院購買的治療血管性痴呆中藥成果,在技術上具有一定的領先性,但必須經過嚴格的臨牀試驗,而研究中心缺乏足夠的資金。創新生物醫藥孵化器有限公司決定對健腦寧膠囊提供CRO服務。雙方約定孵化器公司投資70萬元,佔股30%,用於臨牀研究。試驗很快順利完成,研究中心7個月就拿到了臨牀試驗批件。新藥從小試到臨牀,增值250萬到300萬元,達到了研究中心和孵化器雙贏的結果。

CRO服務模式僅僅是武漢創新生物醫藥孵化器有限公司提供的專業服務之一,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專業技術平台也是該公司為在孵企業提供服務的重要方式。武漢地區生物醫藥科研機構眾多,科技人員密集,過去在計劃體制下資源配置不合理,很多實驗室、試驗設備處於閒置狀態,一些智力資源也“英雄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大量的創業企業沒有能力裝備自己完整的實驗設施。作為武漢地區惟一一家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武漢創新生物醫藥孵化器有限公司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做起了公共研發機構與創業企業之間的“紅娘”。孵化器公司首先與部分生物醫藥科研機構、企業簽訂協議,建立專家庫、公共實驗室、新產品中試基地等一系列專業技術平台,然後再利用這個平台為在孵企業服務,並收取費用。成立了以同濟醫科大學曾繁典教授、中國旅美科技協會生物醫學祕書長周輝博士為主要成員的國內外專家組,建立了武漢大學藥物產業化基地,與湖北中醫學院合作建立了植物藥研發實驗技術平台。

——SBI產權孵化模式

SBI(Shared Business Incubator)是企業孵化的一種運作模式,即產權式孵化器,通過對孵化器投資結構的重新設計來實現孵化器的商業化運作。SBI的建立,能夠使孵化器的發展通過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完善孵化器的法人治理結構,增強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提高孵化器的管理水平,使廣大社會投資者充分享受到創新企業與孵化器的成長性。

SBI創業街是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首創的產權式科技企業孵化器,是一種全新的“科技房地產”概念。孵化器的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都趨向多元化,投資主體主要有大機構投資者、中小企業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投資方式可以分為託管投資型、自用投資型、回購投資型和信託投資型等。SBI產權式孵化器的出現將房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經營權)有效分離,投資者在享有房產穩定增值的同時,將房產委託給專業的孵化管理公司經營,獲得穩定、可量化的託管經營收益。可以説,SBI是一個在空間上放大、資源上有效整合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與創業人社區同義,是企業孵化器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3)經驗

——能為企業創造價值才是成功的孵化器;

——企業孵化器的產業化模式對社會投資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要將創業企業與配套服務進行有機結合。

5.成都高新區——為產業而生的新城區

(1)園區概況

成都高新區籌建於1988年,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xx年批准為中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科技工業園區。在國家科技部舉行的歷次綜合評比中,均被評為全國先進高新區。20xx年,成為全國首批“創建世界一流園區”試點單位。

成都高新區規劃面積約87平方公里,由南部園區和西部園區兩部分組成,已形成以微電子和軟件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以中醫藥現代化為重點的生物醫藥產業、以先進製造技術為特徵的精密機械製造產業等三大產業集羣。南部園區位於成都市南,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設中的“天府新城”,重點發展科技創新、軟件研發、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努力建設成為國際化的科技商務新城。西部園區位於成灌高速路兩側,規劃面積約3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成為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精密機械製造產業為主體,功能配套完善的綜合產業園區。兩個園區分別建有一個國家出口加工區。

(2)主要措施

——區域功能城市化步伐加快

按照城市化要求進行高起點規劃:在空間拓展的基礎上,對全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實現了合理佈局。在規劃過程中,從母城整體發展戰略出發,並遵循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規律和要求,不再單純的建設一個工業園區,而是規劃了工業組團、居住組團、政務商務組團等功能區域,也就是建設與母城相呼應的新城,成為母城未來的中心區或者副城區。

高標準建設園區基礎設施:始終致力於建設自然、人居、政策、服務及基礎設施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的創業和生活環境,不斷優化投資軟硬環境,已成為中國西部投資、創業、工作和生活環境最好的區域之一。

注重商務以及生活配套環境的優化:由於牢固樹立了城區化的環境建設理念,成都高新區的商務和生活配套與基礎設施配套同步建設,極大地優化了綜合投資環境。

——科技發展抓住自主創新不放鬆

建立了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博士創業園,創建了西部首家生物醫藥孵化器、教育科技園孵化器、國家信息安全產業化基地孵化器、國家“863”軟件專業孵化器等大規模、高標準的孵化器,形成了我國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羣體。

注重構建資金、管理、中介服務等方面服務體系,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成都高新區依託高新區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這一平台,建設“八個子平台”——包括政策子平台、資金子平台、中介子平台、專家子平台、培訓子平台、信息子平台、個性化服務子平台、文化子平台,豐富了創業孵化服務的內涵,形成了強大的服務功能。

——產業發展注重二三產協調

成都高新區在空間位置上與市區相毗鄰,在規劃發展定位上明確了作為母城的新城區來建設,在功能佈局上對商務、生活配套等給予了充分的考慮,這就為區域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機遇,這一點在新拓展的'天府新城上體現得最為充分。依託新城區的建設,成都高新區高度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將第三產業作為區域配套的重要內涵,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同時與經濟功能區製造業的發展相配套商品批發零售業、物流業等。

(3)經驗

——要注重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的同步完善、共生共榮;

——金融中心建設對新城起着絕對關鍵的推動力作用。

科技調研報告9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對於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富民強市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結合縣域實際,對如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專題調研與思考,進一步摸清了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找出了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提升中國食品名城品位的奮鬥目標,深入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加大科教興農工作力度,積極引進、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現已基本形成多種科研主體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格局。從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主要力量:

一是農業技術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總站、畜牧中心站、種子管理站、農機總站、鄉鎮(街)農站、農機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農業技術事業單位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0多個,其創新項目的內容主要有:新品種引進、試種試養、繁育選優及示範、推廣;優質高效種養殖技術;農業生產機械化、設施化研究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推廣;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應用開展知識性、技術性培訓等。

二是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我市現有涉農民營科研機構2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74個、專業合作社1110個。這些民營科研服務機構和專業合作組織涉及瓜菜、畜禽、農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地開展行業性、專業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已成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

三是農業科技項目合作機構。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合作,建立國家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1個、省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2個、市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3個。

四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同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建立完善了“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3萬人,農業科技人員5747人,其中一線科技人員20xx人。

(二)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紮實推進。

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幫助企業和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組織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並有選擇地加以推廣。兩年來,先後組織申報、實施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創新項目4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個、省級項目4個、市級項目13個,引進資金600萬元,累計實現新增產值1000萬元,新增利税100萬元。加大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力度,重點培育了7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推廣適用技術近100項,推廣優良品種90多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覆蓋率達99%,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重點引進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樹、禽畜等方面16個優良新品種,推廣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大棚瓜菜保護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蟲、水稻拋秧、種子包衣、化學除草、農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項技術。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和舉辦科普大集活動,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協會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協會和科技示範户為骨幹,開展“傳、幫、帶”,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產銷服務,帶動羣眾學習生產技能。通過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力度,積極普及先進適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順利通過全國知識產權試點縣驗收工作,並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創建城市。

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不強。受體制和機制的影響,縣級城市基礎科研條件差,專業技術人才橫向調動很難實現,畢業生到基層農業科技部門就業的極少,致使基層科技隊伍建設失衡,沒有形成梯隊人才結構。特別是鄉鎮和街道農站等農業科技服務部門普遍存在科技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等問題,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

(二)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不高。儘管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強,也申報了一批科技試驗、示範和推廣項目,引進了一些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但是與中央和省市關於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還不夠實,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還不夠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還不夠多,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步伐還不夠快。

(三)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多。雖然我市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逐年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但是由於上級撥款不足、本級財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對於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資金增幅較小,致使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項目列入全市科技計劃的不多、扶持資金不足。

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步伐,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重點加強對農業技術事業單位的管理,加大對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星火專家大院建設的扶持力度。建議省、市人事部門要按照有關農業科技人員人事管理規定,根據各縣(市)區農業科技單位因人員轉崗、退休、辭職等所產生的缺編名額,面向全社會招考高等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予以補充,配足配強農業科技人員。加強農業科技人員教育培訓,採取專家授課、橫向交流、外出考察、實踐鍛鍊等有效方式,不斷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自身素質。層層落實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工作責任制,強化農業科技人員績效考評,明確各類科技人員的工作職責,制定並落實相關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二)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水平。積極引導企業和個人根據市場需求和科研條件,制訂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組織開展好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搭建多種多樣的科技合作平台,增加交流合作的機會,積極藉助外地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來提升本地科技創新水平。以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為載體,着力拓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步伐。重點在創新推廣動植物新優品種、實用生產技術、先進保鮮技術和加工技術上狠下功夫,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農業科技的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進而創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激勵力度,每年組織評選市級“科技進步獎”、“科技創新成就獎”,進一步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省市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基層農業科技科研儀器設備購置專項經費,使縣(市、區)尤其是鄉鎮的農業科技單位能夠根據需要逐年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逐步改善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設備條件。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涉農專業合作組織、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和農業科技事業單位積極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支持其開展科技創新與推廣活動,在全社會努力營造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科技調研報告10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於xx月xx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着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xxxx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藴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温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xx”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宏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xx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羣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着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禦市場風險。

我縣農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xx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後,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落後,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採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範,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技推广部門,被“轉、並、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一是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於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六)農業生產規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轉渠道不暢。

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要求土地集中連片開發,現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經營權可以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進行流轉。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農民小農經濟意識淡薄,存在戀土情結和“紅眼病”現象,加之土地流轉費相對較低,農民擔心今後的保障問題,而不願進行土地流轉,從而使土地難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規模經營,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七)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鏈延伸不長

農產品加工領域,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完整產業鏈系統沒有建立,產品流通領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統。

三、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加強各部門之間統籌協調

各級領導應該充分重視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擺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協調全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二)制定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應該抓緊組織農業各相關部門充分調研全市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借鑑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合理、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發展投入,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圍繞糧食、蔬菜、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大推進基地建設,提高基地標準、打牢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農業招商,以招商為載體,緊盯大型龍頭企業,主動對接,力爭在引進龍頭企業上實現新突破。準確把握國家新的投資重點,完善項目儲備,進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爭取更多對農業發展具有支撐性的項目落户我市,適時舉行和參加名優產品展示展銷會,做大做強產品品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主打品牌效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場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其擴規模、提檔次、升水平,提高其輻射帶動力。

(四)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

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出台並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完善網絡服務平台,創建農產品產加銷和信息化服務新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五)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着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鄉鎮站、區域站建設,建立激勵引導機制,大力推行農技人員聯合作經濟組織,聯企業、聯基地、聯專業大户制度。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和植保專業化防治體系,提高社會化水平。加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科學生產和就業創業能力。

科技調研報告11

關於“基層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情況及改革基本思路”的調研報告

按照重慶市農業局的安排,我局就縣、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情況及改革思路進行了較為祥實的調研,共抽取了單位樣本11份,個人樣本24份,其中縣級單位3份,個人12份,鄉鎮農技推廣機構8份,個人12份,同時還查閲了縣人事部門的統計數據,基本上能準確反映出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狀況及廣大職工對收入分配改革的要求。

一、我縣農業科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級機構現狀。縣農業局現有科室站13個(其中行政科室3個,事業站司場10個),編制104人(其中行政10人,機關後勤4人,事業全額29人,事業差額52人,自收自支9人)。

現有在崗人員87人(缺編18人),在崗人員中行政人員10人,機關後勤3人,事業全額23人,事業差額26人,自收自支24人;現有人員中局領導7人,中層幹部13人,行政人員2人,科技人員31人,工人33人。在崗人員中的學歷,本科6人,大專28人,中專35人,技校2人;已聘專業技術職務,高級2人,中級16人,初級20人。

農業局機關職工45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56.8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26萬元,由於我縣財政拮据,差額撥款單位(植保站、經作站)8人40%的工資、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和54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66.3萬元,全年財政撥款45.4萬元,資金缺口20.9萬元,由於無經營收入及收費收入來解決資金缺口,職工有保障的人均年收入僅10079元,佔應得收入的80%。

縣種子公司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職工24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32.1萬元,人均應得年收入1.34萬元,加上3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0.86萬元,但由於近兩年種子市場競爭激烈,經營狀況逐年下降,年經營收入解決職工工資18.6萬元,缺口22.2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750元,佔應得收入的57.8%。

縣良種場屬差額撥款,職工18人,各種工資、津補貼總額23.6萬元,人均應年收入1.31萬元,加上40名離退休人員的保留津補貼、清涼烤火費、養老保險單位統籌(含在職人員)等都由單位自行解決,總需資金每年44.79萬元,財政每年定額撥9.8萬元,但由於新城區開發佔用土地、農業收入下降等原因,年經營收入解決12.4萬元,資金缺口22.59萬元,職工實際收入人均7800元,佔應收入的59.5%。

鄉鎮機構現狀。二00一年,我縣機構改革將全縣原56個鄉鎮精簡為32個鄉鎮,將原每個鄉鎮分設的農技、農經站等農業服務機構撤銷,由農技、農經、農機、水利合併組成一個機構,名稱為“農業服務培訓中心”(簡稱“農培中心”),人事、工資、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鄉鎮政府。

全縣32個農培中心,編制208人,其中農技、農經編制122人;現在崗農技、農經人員112人,其中農技人員62人,農經人員49人,工人1人。學歷結構:本科3人,大專41人,中專65人,高中2人,國中1人;專業技術職務:高級1人,初級81人,末評26人,管理人員4人。

鄉鎮農培中心屬事業全額撥款,工資、津補貼總額119.44萬元,人均年應收入10664元,財政撥款99.86萬元, 1993年工改時保留的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烤火費均由鄉鎮政府自籌解決,因無資金來源,缺口19.58萬元,人均實際年收入8916元,佔應收入的83.6%。

(二)93年工改以來各項工資、津補貼政策執行情況

1993年工改以來,我縣在財政十分拮据的情況下,盡力籌措資金保證了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無拖欠工資的現象。一是中央及地方出台的兩年正常增加職務工資、調整工資標準、晉升職務工資等政策都按時得到兑現;二是大部分津補貼政策得到執行,如“民族地區補貼、艱苦地區補貼、農林水一線工資浮轉固、技術津貼”等;三是部分津補貼、福利政策未得到執行,如“保留津補貼(每月129元)、清涼費、烤火費、有毒有害保健津貼”等未納入財政預算,“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未執行。四是我縣將植保站、經作站定為差額撥款單位、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單位、將良種場定為定額撥款單位,不符合中央和重慶市有關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各級財政給予保障的規定;五是鄉鎮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普遍未享受到“勞保”。

(三)現行工資福利政策對農技推廣事業的作用或影響

自1993年工資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資福利政策,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實行了科學分類管理和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傾斜政策等措施,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基層農技推廣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大幅度調整工資標準,拉開工資差距,農業行業特有津補貼等政策,鞏固了鄉鎮農技推廣隊伍,激發了科技人員學電腦、學英語、學專業知識、爭職稱的熱情,使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安心農業事業,服務農民,為發展農村經濟作出了貢獻。

二、我縣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工資、福利分配政策對基層農技推廣科技術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與其他行業比較收入太低,未達到當地平均水平,仍不利於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去年全縣事業單位平均工資為10844元,農林牧漁行業為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最高的衞生、體育、社會福利行業的13732元低5236元,比最少的社會服務行業的7393元多1103元,在統計的九個大行業中居倒數第二位。

二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鄉鎮偏少,在基層做實事幹事業的待遇低。由於各種原因我縣鄉鎮高中級農業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少,在32個鄉鎮農培中心的112名農技幹部中僅有高級農藝師1人,中級職稱無人,初級職務就佔了81人,分配與職務掛勾,職務工資差距拉大,形成了鄉鎮農技人員工作最艱苦反而分配收入最低的狀況,無形中鼓勵了一部分人為了職稱而爭職稱,出現了高職務低水平、業績平庸的現象。

三是差額撥款、自收自支單位的職工收入低下。我縣在1991年將種子公司定為自收自支,將良種場、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定為差額撥款,近幾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種子公司、良種場經營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經作站(果品公司)根本無經營收入,僅能以微薄的經營收入或財政60%的工資撥款維持着職工基本工資的發放,部分科技人員只能得到應得工資的60%以下,自收自支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50元,差額撥款單位人均實際收入7735元,比全縣上年平均收入水平分別少3094元和3109元。

四是自收自支、差額撥款單位人心思遷,相關工作無人搞。由於工資無法保障,收入低下,原在此類單位工作的人員不安心工作,千方百計地調動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大量流失,造成某些重要工作無人搞。如縣植保站、經作站為財政差額撥款單位,原有職工1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人,目前兩站僅有人員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人,特別是在20xx年植保站無人成為空殼,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今年局裏才在內部調配了3人從事植保工作。

三、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議

現行的工資分配政策與專業技術職務密切相關,個人收入與職務成正比,職務越高工資差距越大,個人收入越高,從事基層農技推廣的人員是身體力行地向農民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一項實用技術普及發揮效益就是他的成果和業績,當然也寫不出有高深學術的論文。但目前的專業技術評聘存在着重論文輕實績,重學歷輕能力的不足。建議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實行專業技術職稱資格全國統考,單位在編制內自行聘任,對基層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適當傾斜照顧的政策,較好地體現艱苦地區艱苦工作的分配政策。

農業行業津補貼在目前的政策還少,僅有“農林水一線浮動或浮轉固、農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提高8%、有毒有害保健津貼”三項,而且只有農業一線浮動或浮轉固納入了財政預算,其他兩項未納入,加之收費項目的取消、財政管理改革無資金來源,完全未享受。農業是艱苦行業但津補貼比較其它行業少,農業事業人員的比較收入就少(倒數第二)。為此建議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增加農業行業的津補貼,設立農技推廣津貼並納入財政預算。對農業事業人員的勞保標準予以重新行文明確,以便基層有據可查。

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要積極地按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搞活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把職務工資津貼部分活起來,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定獎懲,競爭聘任上崗,可實行高職稱低聘,低職稱高聘,專業技術職稱終身制,聘任專業技術職務合同制,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調動基層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科技調研報告12

為科學謀劃我縣“十二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全縣生物產業發展水平,實現以生物產業工業化提升生物資源開發產業化,促進傳統生物產業向現代生物產業轉型。根據3月1日縣委湯副書記主持召開的“產業發展規劃研究”會議,縣創新辦嚴格按照

在產品開發上,公司現已自主開發的30多項除蟲菊生產技術已申報了國家專利,其中20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證書,3項獲得新型技術專利證書。公司目前生產的主要產品有25%-70%的除蟲菊素原藥、雲菊5%除蟲菊素乳油、可濕性粉劑、水乳劑、除蟲菊乾花、80目花粉和花渣粉等除蟲菊系列產品,市場銷售情況良好。

2012年,紅河森菊公司計劃在全縣種植除蟲菊4萬畝,收購乾花5000噸。目前,縣創新辦正配合森菊公司深入到各鄉鎮宣傳動員,抓好種植規劃前期工作。

2、萬壽菊產業快速發展

(三)綠色食品加工業前景廣闊

1、阿廬牌蕎系列食品倍受青睞

我縣依託阿廬旅遊食品 (五)其他新興產業正在起步中

1、花卉產業有新的突破

苗木花卉產業是我縣一個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花卉產業方面,我縣在金馬、中樞等地逐步引進玫瑰、火龍株等品種進行種植20餘畝。苗木方面,目前,我縣白水鎮有觀賞植物、綠化苗木基地2600畝,主要品種有清香木、石楠、擬單性木蘭、雲南尖頂紅欒、雲南櫻花、多花含笑、雲南含笑、火棘、鵝掌楸、大葉樟、滇樸、黃連木、長青藤等一批鄉土苗木,年生產經營花卉盆景多盆(株),觀賞綠化苗木50萬株,現已成為我縣重要的花卉生產基地,對全縣其它花卉產業和專業户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縣創新辦向州創新辦申報的《縣鄉土苗木及綠化樹種繁植基地建設項目》已實施,標誌着我縣花卉產業開發工作已啟動,我們正積極配合縣林科所在白水鎮抓好項目工程的實施。

2、重樓、金銀花等新興藥材正在引進試種中。

在舊城鎮引進重樓、紅花、鐵皮石斛種植,三塘鄉試驗種植金銀花100畝的基礎上,今年,我縣又在三塘鄉試驗種植柴胡30畝,在立崗、紅石巖種植板藍根600畝,進一步豐富了我縣特色生物藥業的種羣。

二、採取的主要措施

(一)實行目標考核

縣、鄉各級始終堅持把生物產業開發工作納入對下中心目標責任考核,年初層層簽訂生物產業工作目標責任制,明確產業工作重點和具體發展任務,做到組織有領導,實施有人員,工作有目標,生物產業開發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級級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科技培訓

為提高生產者科技素質和產業發展水平,各鄉鎮切實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採取舉辦培訓班,請專家、鄉土人才、科技示範户授課,播放電教片,到外地參觀考察學習等辦法對廣大農户進行生產科技培訓,解決在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突出產業重點

在產業開發工作中,各鄉鎮圍繞縣委、政府的總體部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抓重點,立主體,打品牌,創特色。壩區鄉鎮着力發展燈盞花、除蟲菊、優種蔬菜、水果等產業。山

區鄉着力發展三七、草烏、萬壽菊、生薑、苦蕎、魔芋、乾果等產業,各自打造區域特色,全縣初步形成一些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羣。

(四)出台扶持政策

在新興產業培植髮展起步階段,縣級安排一定的扶持資金,大多鄉鎮都出台相應的扶持政策,從種子、化肥、農膜方面給予適當扶持。

(五)創新發展模式

(六)依託企業帶動

在燈盞花、除蟲菊、萬壽菊、苦蕎、魔芋等特色產業的培植中,我縣充分發揮紅河千山公司、紅河森菊公司、曲靖博浩公司、阿廬旅遊食品公司等地方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品知名度,延長產業鏈,提高生產值,使產業逐步做到做強,健康發展。

(七)做到兩個兼顧

各鄉鎮認真做到新、老產業發展統籌兼顧,同步推進,既注重引進培植新興產業,又不丟傳統老產業。在繼續抓好蔬菜、水果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培植新興產業,全面增強全縣生物產業發展的儲備總量和發展後勁。

(八)確保三個到位

一是領導到位。在產業培植工作中,縣、鄉切實把生物產業開發列入當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行政主要領導掛帥抓,負總責,分管領導親自抓。成立由行政首長任組長,農、林、畜、生物產業辦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生物產業開發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抓規劃佈局,抓工作落實。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共媒發展。

二是服務到位。縣、鄉各級和龍頭企業都配備精幹高效的產業開發技術人員或生產輔導員深入到各鄉鎮村寨田間地頭跟蹤服務,技術指導,切實幫助羣眾解決在各生產環節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宣傳到位。縣、鄉狠抓產業工作宣傳,全面加大產業宣傳力度,結合實際,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引導,讓廣大幹部羣眾知道發展什麼,怎樣發展,積極投身到生物產業開發工作中。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縣生物產業總體實力還不夠強,發展速度還不夠快,制約生物產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全縣生物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產業規模小。總體來看,全縣產業仍然小而雜,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多,雖經多年培植的燈盞花、除蟲菊、草烏、半夏等特色產業現有規模仍然還小,不夠深層開發需要,特色效益不明顯。

二是龍頭企業帶動不夠,企業生產加工吞吐能力有限,產能小,技術研發創新能力較弱,龍頭帶動輻射作用有待提高。初具規模的蔬菜、水果等傳統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銷不能有效對接,產業鏈短,產品價值低,農民增產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資源,小產值的狀況。

三是生物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大,羣眾抗風險能力弱,企業信譽度不夠高,某些農產品既使是訂單生產,企業也常出現“打白條”或擅自單方違約,政府與企業,企業與羣眾打官司的現象時有發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產業一下走入低谷。

四是羣眾生產科技素質偏低,科技支撐不夠,產品質量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羣眾思想觀念陳舊,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對新產業的培植常持等待觀望思想,發展緩慢。

五是產品深度開發不夠,我縣除煙草外,燈盞花、除蟲菊等大部分生物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基本處於原料型生物產品,產品品種較為單一。

六是品牌帶動效應不明顯,全縣至今沒有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生物產品,除燈盞花“千綠”等6個產品獲得“雲南省著名商標”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產品市場認知度還很低,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

七是產業投入還不夠,社會資本進入不多,企業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還將長期存在,擴大再生產和產品深層開發困難重重。這些困難和問題都有待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決。

四、生物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五個力度”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在一些新產業的培植上,羣眾往往持等待觀望的態度,需要各級政府給予一定的扶持力度,投入

一定的發展啟動資金,發揮四兩拔千斤的作用,扶之上馬,送之一程。

二要加大項目投資和招商引資力度。堅持大項目帶來大發展的思想,多方爭取上級生物產業項目資金扶持帶動。同時又要優化投資融資環境,打造投資融資平台,敞開投資融資渠道,跨區域協作,引進實力較強的現代企業到我縣進行生物產業開發,提升生物產業品位。

三要加大開拓創新力度。在優良品種的培植引進上,在高新產品的研發上,要全方位加強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全面加大開拓創新力度,要始終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快一拍,搶一步”的發展戰略思想,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全面搶佔市場空間。

四要加大質量品牌建設力度。質量是品牌的基礎,品牌是質量的外在表現。要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進一步增強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大力推進我縣燈盞花、除蟲菊等生物產業質量品牌認證工作,努力打造特色生物產品知名品牌。

五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在生物資源產業開發創新工作中,要在深入考察論證的基礎上,對有發展前景的產業要大力宣傳引導,堅持重點產業重點宣傳,新興產業引導宣傳,傳統產業側重宣傳,做到宣傳引導而不誤導,在產業培植中引導羣眾對比算賬。

(二)解決“六個問題”

一要通過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效應,拓展銷售市場,延長產業鏈,依託龍頭企業帶動,解決產業做不大,做不強,走不遠的問題。二要通過優化佈局,主打品牌,擴大規模,增加總量,解決產業小而雜,汽車拉不了,火車不夠拉的問題。三要通過加強現代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生產者科技水平,集約化生產管理,解決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四要扶持企業強龍頭,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最終都要依靠企業的成長壯大來支持,沒有強大的企業就沒有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堅持以企業為主導,把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工作重點,發揮和依靠龍頭企業的作用,帶動提升全縣生物產業,不斷提高全縣生物產業精深加工水平,解決產業無龍頭企業帶動和帶動不力的問題。五要堅持以資源為基礎,立足優勢、面向企業、對準市場,着力解決“三有三無”的問題,

既有資源無基地、有基地無規模、有規模無標準的問題,進一步加強生物原料基地建設。六要抓好營銷拓市場,加強 三是加快發展生物產業已經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條件。我縣不僅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水文氣候條件,還有國家現代煙草農業示範區建設在全縣打下的農田水利設施優越條件,可以利用煙區農田進行有效輪作發展其它生物產業。

(三)縣“十二五”生物產業發展目標

(四)縣“十二五”生物產業發展戰略

1、特色戰略

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有資源優勢的、具有特色的燈盞花、除蟲菊、草烏、苦蕎和野生中草藥等生物產業,是我縣生物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2、拓展戰略

蔬菜、水果等傳統產業優勢明顯,但產業鏈不長,效益偏低,要通過技術進步,向新的產業領域拓展,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開發效益。依託我縣豐富的物種,積極開拓有條件提升的產業和項目,在健康、無公害、能源、環境等需求的巨大拉動下,將生物能源產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優勢的產業。

3、提升戰略

運用新的技術和現代營銷手段以及產業運行機制,繼續改造和提升煙草、水果、蔬菜、燈盞花、除蟲菊、萬壽菊、三七、草烏、苦蕎等產業,實現提質增效,形成我縣的優勢生物產業。

4、名牌戰略

我縣生物產業知名品牌少,市場佔有率低,品牌效應不高,至使我縣產品難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因此,要圍繞市場需求,加大龍頭企業新產品開發創新力度,實施名牌戰略,着力開發我縣除蟲菊、燈盞花、草烏、蕎系列名優產品。相關部門要積極鼓勵支持,幫扶企業做好、做大名優產品,加強宣傳,擴大市場。通過名優產品的開發,擴大我縣生物產業的知名度,提高生物產業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大幅度提高生物產業的經濟效

> 5、可持續發展戰略

堅持開發、保護並重並舉,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大物種資源的保護力度和人工引種馴化種植,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

(五)縣“十二五”生物產業發展重點

1、煙草產業

煙草產業今後的發展,要推進原料基地建設,優化資源配置,突出煙葉特色優勢,加快推動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構建適應捲煙要求的原料保障體系,積極發展生態型、安全型產品,不斷擴大市場佔有率,努力提高產業總體競爭力。煙葉種植基地佈局在全縣8個鄉鎮,到2015年,種植烤煙16萬畝左右,產量50萬擔左右,實現總產值40000萬元。

2、綠色食品產業

綠色食品產業今後的發展,要瞄準國內外綠色食品市場,充分發揮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加快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大力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不斷擴大綠色食品加工產業規模。到2015年實現總產值149000萬元。

水果產業。今後水果產業的發展,要在調整品種結構、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通過無公害化生產、產品深加工和水果採後加工(包括分級、消毒、打蠟、包裝等)、儲運、市場體系建設等方式,打造高原梨等特色品牌,實現水果產業的升級,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到2015年,全縣各鄉鎮水果種植面積達到18萬畝,實現產值36000萬元。

蕎系列食品產業。依託阿廬旅遊食品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全面加大旅遊食品和保健用品的開發創新力度,從苦蕎中提取蘆丁的技術研發取得重大進展。到2015年,蕎產業發展到3萬畝,實現總產值5000萬元。

釀酒產業。依託紅河苦矻矻酒業有限公司、蘭益酒廠等企業帶動,全面加大特色釀酒業開發。到2015年酒產量達10000噸,實現總產值80000萬元。

魔芋產業。魔芋產業發展要扶大扶強鑫晟魔芋有限公司,依託龍頭企業帶動,加大素食品和保健用品的開發創新力度,到2015年,在全縣各鄉鎮種植魔芋0.5萬畝,實現產值3000萬元。

3、生物藥業

全縣今後要加快燈盞花、草烏、三七、半夏、金銀花重樓、板藍根等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建設,依託現代製藥企業和原料藥生產企業帶動,堅持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全縣中藥材品位,着力開發具有新療效、新劑型的植物藥、中藥品種,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到2015年,中藥材種植發展到6萬畝以上,總產值達到50000萬元。

燈盞花產業。依託紅河千山公司帶動,到2015年,在全縣5個壩區鄉鎮種植燈盞花3萬畝以上,實現總產值30000萬元。

草烏產業。依託中藥材企業帶動,到2015年,在東部山區鄉種植草烏0.5萬畝以上,實現總產值萬元。

三七產業。依託中藥材企業帶動,到2015年,在東部山區鄉種植三七0.5萬畝以上,實現總產值10000萬元。

杜仲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生物藥材生產經營企業到開發杜仲產業,使杜仲產業見到成效。

4、特色林產業

特色林產業今後的發展,要在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強化資源培育和綜合利用,加強綠色銀行建設,積極發展核桃、油茶等經濟林。到2015年,特色經濟林總面積發展到55萬畝,特色經濟林初見成效,達產後可實現總產值55000萬元。

油茶產業。選擇良種,擇優佈局,到2015年全縣發展油茶種植30萬畝。

5、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產業

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產業包括除蟲菊生物農藥產業、萬壽菊天然色素染料提取。到2015年,全縣8個鄉鎮原料基地達到9萬畝以上,產值可達34500萬元以上。

除蟲菊產業。依託紅河森菊公司帶動,今後要繼續抓好品優良種培育、種植新技術和市場開發,加大原料基地建設,確保加工的需要。到2015年,全縣8個鄉鎮原料基地達到6萬畝以上,實現總產值30000萬元以上。

萬壽菊產業。依託曲靖博浩公司帶動,推廣優良品種,提高單產,到2015年,力爭在建成曲靖博浩分公司,全縣種植萬壽菊達到3萬畝以上,實現農業產值4500萬元以上。

6、畜牧產業

今後要以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畜牧業為主線,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畜產品市場供應。大力推廣畜牧獸醫先進適用技術,提升科技水平,發展健康養殖,推進傳統粗放養殖向現代科學養殖轉變;強化動物防疫,構建動物防疫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工作;積極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和飼料工業,推進產業化經營,提升產業效益;突出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鞏固提升生豬產業,發展壯大家禽業和奶業,加快發展以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為主的草地畜牧業。到2015年,實現畜牧業產值105000萬元。

7、花卉園藝產業

以建設新昆明,拓展昆河經濟帶花卉產業為契機,高起點做好全縣花卉產業發展規劃,依託花卉產業集團,帶動和發展花卉產業;加快花卉新品種引進與選育、野生花卉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建立花卉、綠化植物種子、種苗及種球的繁育體系;強化種植、病蟲害防治、採後處理等技術的集成應用。以綠化苗木為重點,拓展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鮮切花、乾花生產和綠化苗木、觀賞植物的培育以及加工儲運、物流配送,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花卉、綠化園藝生產企業羣和花農合作組織聯合體。努力將我縣打造成又一花卉生產出口基地。到2015年,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總產值達到10000萬元。

(六)縣“十二五”生物產業發展理念

在特色生物產業種植上,擴大野生名貴中草藥試驗示範種植面積,逐步引進領軍龍頭企業參與扶持和發展,加快高產高含量新優品種培育,提高科技含量。加工製造方面,依靠科技實施重點生物產品培育工程,推動生物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抓好生物產業高端產品的研發,變粗放型原料加工為產品製造,研發特色

優勢生物產品,加快新型食品開發,形成以特色產品加工、銷售為龍頭的“市場+科技+公司+基地+農户”的產業化經營體系,着力提升農工互動發展模式。

總之,生物產業種類多,產業發展週期相對較長,市場變化波動大,產業工作涉及面廣,加快我縣生物產業發展困難還很多,全縣現有的發展水平離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遠。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把握市場行情,科學謀劃產業佈局,不斷提高生產水平,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加大開拓創新力度,全方位搶佔市場空間。

科技調研報告13

隨着基層人民銀行的各種業務處理越來越計算機化、網絡化,對業務數據安全性和保密性以及計算機軟、硬件、網絡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幾年人民銀行縣支行計算機軟、硬件、網絡環境雖然有較大提高,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難點。

一、縣行科技工作的難點

1、科技工作邊緣化

縣行的科技工作雖是某科室的部分職能,但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與具體業務科室的工作職能不同,工作面向全行,許多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主管科室領導多是業務工作出身,對科技工作難以參與管理,多數工作是由科技人員獨立完成,科室領導認為科技工作越來越獨立,科技工作人員卻感覺越來越孤立。科技工作逐漸邊緣化。

2、科技力量薄弱化

縣行科技工作人員多數是兼崗,還分管具體業務工作。隨着人民銀行的工作不斷正規化,科技工作人員分管的業務工作的工作程序、步驟、手續日趨正規,工作量也逐漸增大。科技工作也日趨正規,而且隨着業務系統逐漸增多,軟硬件的維護工作量也隨之加大。科技人員經常陷於兩項工作之間分身乏術,顧此失彼。

3、網絡系統急待加強

縣支行的業務系統日趨客户端化。20__年年初客户端系統佔全行業務系統的比重僅為15.38%,而到20__年年末客户端系統點全行業務系統的比重則達到了27%。20__年達到了30%。20__年隨着財務綜合管理系統上線這一比重還會增加。縣支行對內網的依賴越來越大,對網絡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縣支行配備的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運行已滿四年,沒有備份的路由器和交換機。舊cisco路由器由於多年存放,有的已無法正常使用。一旦上述硬件出現故障,很難在較短的時間恢復。

4、網絡線路老化,佈線困難

縣行辦公樓內的網絡佈線大多是剛建行時完成的,有的線路已經不通,斷點多,在樓體內無法修復。隨着業務科室的系統不斷增多,業務系統用機存在跨兩個以上網段的情況,原一個科室一條線路已滿足不了需要。恢復和增加線路都無法在樓內佈線,只能在樓外佈線,既影響美觀,又存在風險。

5、機房建設落後

縣支行機房中的設備雖然不多,但對運行環境同樣有較高的要求。多數縣支行機房都有十多年的歷史,設施陳舊,無法達到機房標準。

6、科技人員知識結構更新緩慢

一方面縣支行科技工作人員的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能力逐漸下降;另一方面有些知識,如路由器和交換機的配置、網絡等,縣支行科技人員雖然參加了培訓,但缺乏實際操作,動手調試和解決網絡問題的能力較差。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應用系統中的數據庫知識更加匱乏,不能很好解決應用系統出現的問題,有時需要把計算機系統送到市行維護。

二、建議

1、結合科技專業的特殊性,適當調整縣行科技專業定位。科技職能與具體業務科室分離開來。

2、配備專職科技工作人員,專注於科技工作。改變科技工作人員一心二用,分身乏術的局面。及時高效的解決軟硬件問題。

3、縣支行再配備一台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作為工作機,原設備作為備機。一旦出現故障,可以迅速用備機恢復。將網絡中斷對各業務系統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也有足夠的時間對損壞的設備進行維修。

4、對縣支行進行網絡佈線和計算機機房改造。根據縣支行業務發展的趨勢,網絡佈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以縣支行所有業務系統均客户端化為基礎,適當考慮新增業務系統及不同網段的需要。使每個辦公室的網絡佈線數量達到合理水平。

5、在縣支行科技工作人員不斷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以適應嚴格、複雜的工作的同時,對縣支行科技工作人員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提供縣支行科技人員的業務水平。

科技調研報告14

一、基本情況

一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中央及省委、市委戰略決策部署,強化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站在“十四五”新起點,大力實施“開放+創新”,深耕“科創+產業”,不斷集聚創新要素,深化協同創新,優化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一是創新實力不斷提升。緊緊圍繞“科技興農”做文章,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尤其是把茶產業作為山區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全市茶葉年綜合產值達150億;工業企業效益穩步增長,上半年來,全市工業投資、技改投資、企業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技術輸出合同成交額、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較快;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初顯,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2、4%。全市現有國家火炬XX軟包裝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1家,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4家,全社會研發經費同比增長46、9%,增幅居全省前列,有8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不斷提升了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今年6月,XX市榮獲省政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市”表彰。

二是政策支撐不斷加強。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制定了《關於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加快建設創新型XX》《XX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等創新激勵政策,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人員科技創新積極性。由市發改委牽頭制定《XX市加快建設技術和產業創新體系工作方案》《XX市加快建設平台和企業創新體系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完善推進創新工作機制和創新政策體系。

三是創新主體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主體。今年,第一批推薦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16家,其中新申報69家,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66家;淨增戰新企業22家,戰新企業總數達195家。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826”行動計劃,擁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93家,其中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41家;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6家(其中省級聯合體3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02家(其中省部級示範合作社58家)。

四是創新平台不斷完善。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術創新平台,強化技術創新,全市共有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2家,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8家、院士工作站2個、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家、博士後工作站17家,引進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9家。XX高新區開展國家級高新區爭創工作,強化“以升促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輻射作用,着力打造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二、存在問題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是一項艱鉅繁重的系統任務,科技創新內容豐富,在工作推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1、企業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一些企業科技創新意識不濃,自主研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全市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創新平台功能不強,企業產品不少處於中低端,優質科技項目不多,牽動性大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缺少。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1.04%,低於全省2.03%的平均水平,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佈局不夠、投入不足,尤其是原創性、前沿性、引領性創新突破較少。

2、創新鏈產業鏈不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產學研用鏈接不暢通,科技服務機構不健全,多元化、較靈活的創新協作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創新鏈較弱,對產業鏈支撐力度不夠,創新體系和創新服務機構有待健全。

3、科技創新資源不足。企業科技創新離不開高校的智力支持,我市高校大院大所數量也屈指可數,缺乏國家級大院大所和“雙一流”高校,現有的研發平台規模小、能極低,高水平創新平台缺乏,省級以上科研機構、研發平台數量較少,一些企業技術革新、產學研合作,需要尋求市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產業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端、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比較匱乏。

三、工作建議

1、要進一步增強加快科技創新的意識。要深入學習貫徹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實施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開放+創新”、“科創+產業”的戰略決策部署,加快我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和創新型城市(試點)建設方案編制,啟動創新型城市建設。要充分調動“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政策宣傳培訓力度,幫助企業充分了解掌握政府各項扶持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助推我市實體經濟發展。要營造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2、要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總體實力。要建設高層次科技創新載體,積極推進企業、社會及校地合作創新平台、技術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量質齊升,深入學習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安徽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制定完善適合本地實際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優惠政策,強化技術、資本、人才、服務等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和優化配置,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大力扶持包括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在內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吸引技術、知識產權、市場營銷、金融投資等多方面人才,推動建立專業化、社會化、規範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保障機制,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做好資本運營文章,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要進一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將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成果應用的主體,以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意創新創業創造動能。要深入實施高企倍增計劃,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穩增長機制,逐步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創新創業全鏈條孵化體系,培育催生更多的創新主體成長壯大。要支持行業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及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重點研發活動,突破一批“卡鏈”“斷鏈”及“卡脖子”關鍵技術,強化科技賦能,着力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揮科技創新對我市高質量發展戰略支撐作用。

3、要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協同合作。要深化協同創新,堅持開放創新,強化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着力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強與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對接協作,不斷深化與上海市和杭州都市圈等地區域戰略合作以及與中科大、合工大、安大、XX學院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全面合作。要繼續加大“雙招雙引”力度,以開放集聚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健全開放共享合作機制,開闢多元化科技交流合作渠道。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形成科技創新合力,為重點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要通過“揭榜掛帥”、“科研飛地”等模式,吸引一批“候鳥專家”、“飛行博士”,集聚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4、要進一步發展新興產業集聚地。要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產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新興產業集聚地的意見》要求,圍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打造我市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要將科創與文旅產業結合起來,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緊扣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着力打造景觀工業、景觀農業,積極打造高質量國家級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大力發展“科創+旅遊”產業。要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比如,將茶文化和新安醫學與非遺傳承創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中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的領頭羊作用,推進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現健康養老、健康旅遊、健康食品、健康體育、健康管理服務等產業協同發展,培育醫藥領域新的增長點,打造生命健康產業集羣。

科技調研報告15

農業作為全區的基礎產業,在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促進其他各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業生產的發展關鍵之一,就是要發揮農業科技人員的作用。對此,本人就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有效發揮科技人員作用,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其主要情況如下:

一、我區農業科技隊伍的現狀

我區的農業科技隊伍在農業的發展、改革和創新,以及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為農服務體系上,以區農業科技、農技推廣中心為龍頭,形成了區、鎮兩級服務體系,涵蓋了農業科技推廣的各個方面。在為農服務上,參與制定和組織農業科技推廣計劃,確定推廣農業技術的試驗和示範點。分工、協調、有序深入基層農業技術服務工作,並精心指導。在農業增收上,積極服務農業結構調整,逐步調整糧經比例,發展高效農業,促進農業增效,為增加農民收入以及社會各項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支隊伍的主流是好的。

二、當前農業科技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當前,我區農業科技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從數據上分析

一是農村專業人員比例偏低,人員分佈不協調。區、鎮兩級農業部門實有人數566人,共有各類農業科技人員412人(其中,區一級農業科技人員佔52%,鎮一級農業科技人員佔48%)。在鎮一級農業科技人員密度較低,各鎮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實有人數255人(其中,在崗不在編的有26人,佔10%;在編不在崗的有33人,佔13%)。區一級農業部門事業單位編制數372人,實有人數32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有213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有26人,佔8%;中級職稱的有66人,佔20%;初級職稱的有120人,佔37%)。

二是第一線科技人員職稱比例偏低,學歷層次不高,人員結構不合理。高級人才偏少,在鎮一級農業科技人員中,大學本科的有17人,佔6%;大專的有47人,佔18%;中專以下的有191人,佔75%;高級技術職稱的有1人,中級技術職稱的有40人,佔15%。隨着種植業結構調整,目前科技人員結構不適應現有種植技術需要,原來從事糧、棉、油、麥栽培和植保,現種植結構調整為蔬、果、瓜,使原來從事糧棉油的科技人員閒置,而蔬果瓜的技術人員較缺乏。

三是年齡普遍偏大。鎮一級50歲以上接近退休人員的有133人,佔52%;41歲至50歲的有78人,佔31%;31歲至40歲的有41人,佔16%;30歲以下只有3人,佔1%。

四是農技人員使用不夠充分。一方面,有許多大中專畢業生無法到專業對口的單位就業;另一方面,大批的非專業人員拼命地湧向一些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單位,甚至還出現了農業科技中心“在崗不在編、在編不在崗”現象,致使學非所用、無學而用的現象同時存在,造成了人才資源的隱性浪費。

(二)從原因上分析

一是用人體制不夠健全,機制不靈活。存在這一原因,主要有兩大因素,即機構設置和產業發展不適應。沒有按產業建設需要對口設置機構;還有管理體制不順。鎮農技推廣機構以鎮管理為主,上級業務部門沒有選人用人的自主權。一方面,大量非專業人員擠佔專業編制和專業崗位,造成專業技術部門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目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人員定編都是1993年後確定的。十幾年來,機構和人員都發生了變化,年齡也隨之老化,知識陳舊,但對機構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落實,致使一些農技中心人員“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編”,形成農技隊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

雖然,區委、區政府大力提倡重視科技人才,但少數單位領導對農業科技人員仍重視不夠,更談不上採取激勵措施,甚至出現對科技成果的評定中斷時間長達五年,嚴重挫傷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在人才的使用上,採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忽視了科研成果產生的時間性和科技工作的艱苦性。同時,對系統內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上,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加上近年由於放鬆了對科技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少數科技人員無私奉獻精神逐漸淡化。

標籤: 調研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keji/n5wq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