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科技 >

關於科技的論文通用15篇

關於科技的論文通用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科技的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科技的論文通用15篇

關於科技的論文1

現代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帶給了我們許多方便。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手機就像一個迷你小精靈。可以上網、聊QQ、打遊戲等等。還可以在工作上發揮很大的作用呢!現今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除了手機。還有功能更齊全的網絡技術電腦。(.)只要用手指輕輕點一下鼠標。就可以足不出户買下心儀的商品;可以瞭解最新的國內外新聞;還可以觀看各種類型的電影。如果我們在學習、工作中遇到難題時還可以在電腦中進行搜索。電腦就可以給我們提供各種不同的參考答案。幫我們輕鬆地解決問題。電子書包的廣泛應用給學生們帶來了許多方便。同學們再也不用揹着沉重的書包。只要通過電腦就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因為有了電腦。外面的世界不再精彩。小小的熒屏帶給我們大千世界真正的博大精深。

再來説説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如同雨後春筍。大家一定都知道。近期我們寧波開通了高鐵。原本從寧波到杭州需二小時。現今開通高鐵後只需40分鐘左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市區的地鐵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今後地鐵的開通能大大緩減路面交通的壓力和路面堵車現象。而且也十分環保。

現代化技術的改變越來越快。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越來越頻繁。這就需要我們這一代更加努力學習、不斷進取。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用科學知識創造更多的神奇。

關於科技的論文2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多媒體技術更多的被人們應用於生活之中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媒體技術實現了教育的現代化,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模式,讓教育不再侷限於黑白的板書和死板的工具,而是有了更為現代化的方式,方便了學生們的學習和老師的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本文主要討論多媒體中央控制系統的功能特點。關鍵詞,多媒體中央控制,單片機設計應用,現代教育。多媒體在現在社會上應用廣泛,它更強大的作用是在於教育技術方面的創新和開發,不僅是限了我們生活的現代化。也實現了教育的現代化。多媒體中央控制系統的組成。多媒體中央控制系統的硬件部分主要是由用户操作界面,設備中央控制設備,通信網絡三大部分組成的用户操作界面設備。

主要應用式觸摸屏技術分為單向屏和雙面屏兩種。單向平只能夠發出新一號沒有信號的反饋,而雙向平台是可以接收信號的,反饋具有輸出功能。中央控制系統是指對聲,光電等各種設備進行集中控制的設備,它多應用於多媒體教室,多功能會議廳的用户可以按鈕式控制面板,計算機顯示器的設備,也可以通過計算機和中央控制系統軟件控制投影機,電動屏幕或者是展示台等設備。通信網絡是指運用多個計算機網絡傳輸,交換和終端組成的遍佈全球的互聯網進行信息的交流。

多媒體的遠程教學就是最好的體現,利用多媒體中央控制系統的功能特點,實現遠程教學。多媒體顯示功能的控制。媒體顯示功能的控制主要是指對多媒體顯示設備的各種功能的控制,比如説開機,關機,對視頻圖像的切換等等,並且能夠實現自動關聯動作。在剛關閉系統的時候,自動將設備關閉或者是通過強電繼電器,控制各類電動設備,比如説屏幕的上升,下降等等,總之就是通過多媒體實現對現實功能各部門的控制和其關聯動作的實現。音視頻系統的控制,媒體音視頻的系統控制主要是通過主機後的串口。

關於科技的論文3

摘要:在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過程中,水泥原材料的用量非常大,它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因此,如何保證水泥原材料的質量是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重點研究的問題,本文對水泥試驗檢測技術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水泥;實驗檢測;標準稠度;細度

1水泥用料分析

1.1水泥的強度

水泥的強度是對水泥質量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也是對水泥強度等級進行劃分的依據。水泥的強度是指水泥膠砂硬化試體所能承受外力破壞的能力,用MPa表示。目前,我國的水泥生產企業主要是通過將混合料與水泥熟料混合粉磨的方式進行水泥的生產,採用這種生產工藝進行水泥生產時,會使混合料的粒度較粗,其活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因此混合材料的摻量對水泥強度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通常情況下,不摻混合料的鹽酸水泥,前度等級較高,ISO強度均在52.5MPa以上。

在進行土建工程施工的過程中,水泥與混合料的配比也是影響水泥強度的重要因素,水泥的強度主要受到毛細管孔隙率及膠空比。通常情況下,水泥的毛細孔隙率Pc=W/C-0.36α,膠空比x=0.68α/(0.32α+W/C),在這其中W/C表示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α表示水泥的水化程度。當混凝土被充分搗實後,其強度的變化與水灰比成反比。然而,形成水化物所需要的水量應該具有一個下限值,(W/C)min?=0.42α即是指完成水花(α=1.0)的W/C應該在0.42以上,當W/C在0.42以下時,未水化的水泥會在將體內繼續長期存在,這會影響到混凝土的整體強度。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一定要將W/C控制在0.42以上。在實際工程中,保證水泥的強度是保證施工質量的關鍵。

1.2技術指標

水泥檢測的主要依據是水泥的技術指標,水泥的技術指標主要包括:比重、細度、硬化時間、體積安定性及水化熱等

(1)比重

水泥的比重直接影響到水泥土攪拌樁漿液的比重計算,通常情況下,水泥的比重為3.1,假設水灰比為0.42,已知水的比重為1,即可計算得出水泥的密度:總共重量÷總體積,即(1+0.42)÷(1/3.1+0.42/1)=1.91。

(2)細度

水泥的細度是指水泥顆粒的粗細程度。水泥的顆粒越細,其與水發生反應的表面積越大,水化反應的速度會更快,而且能夠進行較為完全的反應,水泥硬化後的早期強度也會更高,但是其在空氣中櫻花收縮性較大,會提高水泥的生產成本。

(3)硬化時間

水泥的硬化時間是指水泥從加水攪拌到完全硬化所需的時間。硅酸鹽水泥的初凝時間一般在45分鐘以上,終凝時間一般在6.5小時以內。對水泥的硬化時間的實驗檢測有利於全面掌握土建工程施工材料的材質與技術要求。

(4)體積安定性

水泥的體積安定性主要體現在其硬化過程中的體積變化上,當水泥中雜質較多時,其硬化過程中的體積變化就會非常明顯。

(5)水化熱

水化熱是檢測水泥硬化的主要標準之一,主要是通過實驗檢測水泥水化反應過程中所產生的熱量。

(6)標準稠度

在土建工程中,主要通過人工的方式測試水泥的稠度,機器測試的方式一般職能用於固定的稠度標準。

2水泥的實驗檢測方法

2.1水泥標準稠度實驗檢測

(1)水泥的級配控制

在土建施工的過程中,要在進行混凝土鋪築之前進行水泥的稠度實驗檢測,做好拌和機的調試工作,將攪拌機內的水與料的比例做出合理的實驗調整,以此來保證在進行大規模的混凝土施工時,水泥的稠度配比能夠達到工程設計時的要求。在正式拌合混凝土之前,應提前將廠拌設備的各個部位調試到最佳狀態。然後,按照試驗配比對混凝土進行試拌,並確定最終的配比。在進行混凝土拌制時,水泥的用量一般需要超過設計值1%左右,達到6%。由於水泥粉的孔隙率較大,且攤鋪和壓實時間較長,在施工的過程中,其中的水分會大量流失,因此,在拌合水泥時,應適量增加2%左右的用水量,以此來保證水泥整個硬化過程含水量的充足性,確保水泥的強度。

(2)水泥含水量的控制

在進行水泥拌制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控制水泥混合漿的含水量,在進行砂漿稠度測定時,將拌合均勻的水泥砂漿一次性裝入圓錐筒內,至砂漿表面距筒口1cm為止,然後將筒放置與固定在支架上的圓錐體下方,並固定好,然後讀出標尺顯示的讀數,然後鬆開圓錐體的固定螺絲,使其自由沉入水泥砂漿中,十秒後,讀出下沉的距離,得到砂漿的稠度值。然後用兩次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水泥砂漿稠度的測定結果。如果兩次測量的結果之間的誤差大於3cm,應重新配料進行測定。在配料加水時要考慮當前空氣的濕度,如果空氣的適度較大,含水量會對水泥的強度造成較大的影響。在實驗檢測的過程中,需要先測定空氣濕度,當濕度較大時,應適當減小水泥的含水量。

(3)水泥劑量的控制

水泥劑量的實驗測定對於水泥應用於工程中的整體強度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水泥劑量不足則會使水泥施工時不足,如果水泥劑量過高,這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對水泥劑量進行實驗測定。對水泥劑量的控制可以選擇水泥劑量滴定的取樣實驗,首先,將水泥混合料樣本放入實驗杯中,然後向杯中加入600ml10%的氯化銨溶劑,並將其攪拌均勻。將其放置沉澱約4min,將杯中上面部分的清液轉移到300ml燒杯內,攪勻,然後蓋好等待測試。用移液吸管吸取上層懸浮液10ml放入200ml的三角瓶內,然後再向三角瓶內加入50ml1.8%的氫氧化鈉,此時溶液的PH值在13左右,然後向三角瓶內加入鈣紅指示劑,搖勻後溶液會呈現出玫瑰紅色。最後用EDTA二鈉標準液滴定到純藍色為止,記錄好EDTA二鈉標準液的消耗量。對水泥劑量的控制實驗測定會伴隨施工的整個過程,以便對整個工程的水泥劑量做出合理的控制。

2.2水泥細度檢驗

據研究表明,通常情況下,3μm~30μm顆粒對水泥的強度存在這較大的影響。進行水泥細度檢驗時,受限取試樣80μm篩析試樣25g或者45μm篩析試樣10g放置於潔淨的水篩中,並將噴頭地面與篩網之間的距離控制在50mm左右,然後用水壓為0.05MPa的噴頭對其連續沖洗3min,然後烘乾。烘乾後的水泥細度則代表了該水泥的細度,如果不符合施工要求,則必須進行更換,以保證水泥整體的強度,確保工程的質量。

3水泥實驗檢測結果的質量控制

在進行水泥實驗檢測時,應對水泥實驗檢測的結果進行質量控制,以此來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和有效性。對檢測結果進行質量控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定期使用有證標準物質對檢測的結果進行監控或者使用次級標準物質進行內部質量控制;

(2)不同實驗室之間進行檢測結果比對以及能力驗證;

(3)對一項指標進行多次檢測;

(4)對檢測中保存的樣品進行二次檢測;

(5)對一個樣品不同特性結果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在進行水泥實驗檢測時,應該結合上面的幾個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將整個實驗檢測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不斷髮現檢測過程中的問題,持續改進,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確保施工的質量和安全。

4總結

水泥作為土建工程中的主要材料之一,其強度、細度等方面都是其性能的重要內容,針對水泥所進行的實驗檢驗對合理控制水泥的使用,確保水泥能夠達到施工要求,保證工程的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GB/T17671-1999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

[2]GB/T1346-20xx,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

[1]王家啟,王光輝.水泥穩定粒料結構層實驗檢測與控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xx,(15).

關於科技的論文4

轉基因食品弊端

任何一項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都有它的兩面性。核能的開發利用,在為人類提供了巨大的核能同時也造出了對人類具有巨大破壞性的核武器;農藥的應用對於防治農作物害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農作物大幅度的增產,但同時也對人畜和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工業革命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

轉基因食品也同樣具有兩面性。

1 據報道,科學家研究發現,有些轉基因生物產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和過敏源,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嚴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導致某些遺傳疾病。儘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説服力的研究報告表明這些改良品種有毒,但一些研究學者認為,對於基因的人工提煉和添加,可能在達到某些人們想達到的效果的同時,也增加和積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這種毒素的積累是個相當長的過程,但它確實可能正在進行中,因此目前誰也不能確保這些改良品種沒有毒。英國科學家普斯陶教授的研究報告説,經過基因改造的馬鈴薯對實驗老鼠的肝、胃和免疫系統都會造成傷害。雖然他的實驗結果有待於進一步證實,但仍可提示人們轉基因食品可能有損於人類的健康。其次是過敏反應問題,對於1種食物過敏的人有時還會對1種以前他們不過敏的食物產生過敏,原因就在於這種食品中含有了導致過敏的蛋白質。例如科學家將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麥和貝類動物的基因中,那麼,以前吃玉米過敏的人就可能對核桃、小麥和貝類食品過敏。 2 有研究者認為外來基因會以一種人們目前還不甚瞭解的方式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美國倫理和毒性中心的實驗報告則説,與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異黃酮減少了。

3 大量的轉基因生物進入自然界後很可能會與野生物種雜交,造成基因污染,從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這種污染對環境及生態系統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都難以消除。例如:抵抗除莠劑的轉基因油菜會使野生芥菜受到傳染,從而使野生芥菜對除雜草措施不敏感。

4 有些作物插入抗蟲或抗真菌的基因可能對其它非目標生物起到作用,從而殺死了環境中有益的昆蟲和真菌。有科學家在實驗室裏做了這樣一組對照實驗,用抗蟲轉基因的玉米分別飼餵玉米鑽心蟲和草蛉,實驗結果表明,在鑽心蟲的死亡率高達60%的同時,草蛉的成熟期也比正常時間晚了3天。草蛉是一種益蟲,被農民大量繁殖以防治棉鈴蟲和蚜蟲等農業蟲害。這個實驗證明,抗蟲轉基因玉米沒有識別益蟲和害蟲的能力,它在毒殺害蟲的同時,也損害了益蟲。若大規模地種植抗蟲作物可能意味着減少有益昆蟲的種羣。英國的《自然》雜誌1999年5月刊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副教授約翰·羅西的一篇論文,引起世界關注。該文説,抗蟲害轉基因“BT玉米”的花粉含有毒素,蝴蝶幼蟲啃食撒有這種花粉的菜葉後會發育不良,死亡率特別高。科學家認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夠產生殺傷害蟲的物質,從而具有抗蟲害能力,但也因此而有了毒性,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目前我國有百餘個實驗室在開展有關生物技術的研究,有的轉基因作物已被批准商品化,大面積種植,雖然真正能夠被老百姓吃到嘴裏的國產轉基因食品只有甜椒(一種柿子椒)和延緩成熟的西紅柿兩個品種,可是許多進口食品中都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令人不能忽視的現狀是,當國外反對轉基因食品的運動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就其安全問題已經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我國的大多數消費者尚沒有明白過來“轉基因”為何物。因此應加大宣傳力度,讓國人瞭解轉基因食品,儘快建立我國的《生物安全法》。將來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進行有關轉基因食品方面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能夠有法可依,科學有序,避免美國和加拿大“先發展、後治理”的惡果。禁止外國公司隨便在中國境內進行危險的實驗,銷售沒有經過安全檢驗的轉基因食品。否則可能未見其利,先受其害,甚至得不償失。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明確規定,消費者應該對商品有知情權。

目前,國外已經普遍採用了在轉基因食品上粘貼標籤的作法,而我國尚沒有要求在轉基因食品上打標識的規定,這不符合消費者知情的原則。讓消費者充分了解和認識轉基因食品,不僅僅是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有利於轉基因食品的健康發展。

國中生物小論文之我對種子萌發的一些認識

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我對種子萌發的一些認識

秋期學過種子的萌發,我很感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先後做了“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兩個探究實驗,結合實驗結果,我又詳細閲讀課文並上網查資料,現在我把自己對種子萌發的一些認識總結如下

一、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

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是水分、温度、氧氣及陽光。 水分是種子發芽的首要條件。種子必須吸收足夠的水分才能加速種子內部的生理作用,促進酶的活動,有利於貯藏養料的溶解和胚的增長,從而促進種子的萌發

温度也是種子發芽必要條件之一。種子在吸收足夠水分和氧氣後,還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萌發,温度是種子萌發的能量來源。温度作用在於促進酶的活性,種子萌發的最適温度也就是酶的最適宜温度。此外,温度也直接影響到種子吸水快慢和呼吸強弱。

在一定温度範圍內,温度越高,種子吸水越快,呼吸也越強,發芽越快。 種子發芽試驗需要大量的氧氣。種子發芽時呼吸作用增強,如種子缺氧呼吸,造成種子不宜發芽。 不同作物種子,發芽時對光的反應不同。大部分農作物種子(如玉米、禾穀類等種子)對光照要求不嚴格。這些種子發芽試驗時用光照或黑暗均可。

有一些好光性的種子如煙草種子,芹菜種子等,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才能發芽或促進發芽。還有一些嫌光性的種子,如黑草種有光照時會抑制發芽。這些種子發芽試驗時應給黑暗處理。

二、測試種子的發芽率

它是決定種子質量和實用價值,確定播種量和用種量的.主要依據。不同的種子,其發芽力往往有很大差別,相同的種子,其發芽力也會有變化。種子的發芽力受栽培條件、成熟程度、收穫時的氣候、入庫時的種子含水率以及貯藏條件好壞、貯藏時間長短等多因素的複雜影響。如果不進行發芽測定,盲目地進行浸種、催芽或者直接播種,就有可能出現出苗不齊、苗數不足、甚至完全不出苗等現象,其結果不僅浪費糧食,又耽誤了季節,造成生產被動。認真做好種子的發芽力測定,周密計算用種量,有計劃地進行生產,不但可以避免出現上述情況,還可以提高產量。

水稻種子發芽率常用的測定計算方法是:先從供試品種的種子容器中,分上、中、下、邊緣、中央不同部位分別隨機取出少量種子,去除雜質後,在水温20—30℃條件下浸24小時,然後將吸足水分的種子以100粒為一組,分成四組,分別均勻排列在鋪有濾紙或草紙的4個培養皿內,並分別以等量適量的水,放在氣温30—35℃環境條件—下,逐日記載發芽數,從試驗開始記載10天,最後分組計算其發芽率,四組的平均數即為該種子的發芽率,其計算公式為:發芽率(%)=發芽的種子數*100/供試種子總數

三、種子萌發的過程

我也曾經做過兩次種子萌發的實驗,是用綠豆做的,第一次實驗的時候,因為總是忘了給種子加水,結果種子全都乾死了,終於第一次實驗以失敗而告終。接着馬上就迎來了第二次實驗,這次記得了上次的教訓,我的種子終於發芽了。 我的論文主題是關於種子的,介紹了種子萌發的條件、怎麼樣測種子的發芽率與種子萌發的過程。

種子發芽率一般是指在適宜的條件下,經浸種吸足水分的種子,在l0天內發芽的種子數佔供試種子總數的百分率,這就是我的生物小論文。

國中生物小論文之黃豆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地球被茂密的植被覆蓋着,綠色植物使我們這個星球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綠色星球。

黃豆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在覆蓋地球的眾多植物羣類中,有一類叫做種子植物,它們當中無論是參天大樹,還是纖微小草,都是從一顆顆小小的種子生長出來的。那麼,種子是怎麼變成一顆顆美麗的植株的呢?懷着這樣一個強烈的疑問,在生物老師的指導下,以黃豆種子為例,我做了一次種子萌發實驗,去探究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實驗步驟如下:

一、提出問題 平常我觀察到,農民在農田裏種的種子都在幾乎同一時期發芽了,真是奇妙。家裏的花生、綠豆等食品放置時間稍長便發芽不能食用了。土壤裏的種子會發芽,大集上賣的綠豆芽沒有土壤也會發芽。空氣中放置過長的種子在也會悄悄生芽。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有哪些呢?

二、作出假設 我們所吃的豆芽浸泡在水中,看來種子萌發需要一定的水分。家中存放的種子放置空氣中,種子萌發應當需要充足的空氣。冬天種子一般不會萌發,看來種子萌發還需要適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應當是種子萌發所必須的三項條件。這種假設,需要以實驗為依據來進行驗證,下面是我所做的實驗的過程。

三、制定計劃 準備材料; 制定步驟; 實施計劃。 四、計劃執行 ㈠準備材料 四粒黃豆、兩個空玻璃瓶、適量的自來水、植物油、玻璃棒、家用縫衣線、冰箱。

㈡實驗步驟

①向兩個空玻璃瓶中各倒入二分之一的水。

②把一個玻璃棒上綁上三粒豆子,捆綁的方法是將豆子用手指固定住,將線先在豆子中間繞三圈並且拉緊,繫好線頭就行了。 捆綁的位置是使一根玻璃棒上最上面的一粒豆子露出水面以上,第二粒一半在水面以上,一半在水面以下,第三粒在水面以下。另外根玻璃棒上的豆子與第一根玻璃棒上的第二粒豆子位置相同。

③將兩根捆綁好豆子的玻璃棒插入水中。

④向有三顆豆子的瓶中注入花生油少許,直至形成的油膜將水面完全覆蓋住為止。

⑤將有三粒豆子的瓶子放在客廳裏,開空調使得室温達到20攝氏度左右。將有一粒豆子的瓶子放入冰箱保鮮室內。 ⑥等待觀察結果。 五、完善實驗 ㈠豆子應選擇完整無損的,不能選擇儲存時間過長胚已經死亡了的。 ㈡要選擇不在冬眠期的種子。 六、實驗結果 ㈠室温下瓶中的豆子中間一粒兩天後萌發。

㈡冰箱保鮮室內的豆子因缺乏適宜的温度而沒有發芽。

㈢室温下瓶中豆子暴露在空氣中的一粒豆子因缺乏一定的水分而沒有發芽。 ㈣室温下瓶中豆子浸沒在水中的一粒豆子因為缺乏充足的空氣而沒有發芽。

四、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種子需要生活在有適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的條件下才能發芽。

國中生物小論文之未來的健康

要想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因為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命、工作、思維,都依靠食物中的營養供應。

未來的健康

有專家説:未來的健康,靠藥物不是最理想的出路,而飲食對健康起絕對性作用。這話很有道理,俗話説“病從口入”,也就是説人在吃東西上如果不注意科學,吃錯了也會導致疾病。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如何吃出健康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大事。

據統計,一個人一年的平均飲食消費量達1噸之多,如果膳食安排不合理,就會每天都損害健康,日久天長,自然帶來百病叢生的後果。營養可以影響你的思想、行為和感受,也與你的心理與生理狀態有關。總之,營養狀態的好壞和正確與否將決定你生命的價值和個人的成就,同樣也與整個民族的健康素質緊密相聯。

以前我每次去食堂吃飯選菜時,都是跟着感覺走,喜歡吃的呢差不多每餐必點,不喜歡的呢就從來沒碰過。這樣一來,發現一個月下來我吃的不過就那單調的幾種菜,一半以上的菜基本沒吃過。上了健康這門課後,我開始平衡我吃的食物了,想均衡下自己的營養,不管是自己喜歡的還是不喜歡吃的,只要是對身體有益的我都吃,我開始注意多吃葉子菜和水果,儘量追求食物多元化。

科學的飲食習慣,可以使人們遠離疾病,身體更加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同學對飲食的重要性不瞭解,所以產生了很多飲食誤區:如每天三餐的食物單一化;暴飲暴食;只吃肉,卻不吃蔬菜水果;吃飯時沒有做到細嚼慢嚥;吃燒焦了的一些食物;吃飯時過量飲酒等等這些對我們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有規律的每日三餐對於我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中國人傳統的膳食習慣,每日進餐分為三次,並且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説法,這也是把人體一日內需要的熱能和營養素合理地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區的好方法。早餐一般佔全天熱能的30%,午餐佔全天熱能的40%,晚餐佔全天熱能的30%,以適應人體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切忌幾餐不吃,或者暴飲暴食。因為人吃進去的食物,必須經過胃的加工和消化,變成與胃酸混合的食糜,再經過小腸的膽汁、胰液、腸液的化學作用,把不能吸收的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可以吸收的氨基酸;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分解為葡萄糖,然後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各組織細胞,被身體利用,並且上述每個階段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説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為了對自己身體健康負責,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身心健康。

關於科技的論文5

有一個問題引起我的興趣:蚯蚓有沒有眼睛呢?姐姐説沒有,爸爸問“你見過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做起實驗:

我先抓來3條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張濕紙上,然後用樹葉、鉛筆、紅領巾分別在它們前面晃動,結果它們毫無反應。

我找來幾根葱、幾塊黃瓜和幾塊蘿蔔,並排放在蚯蚓前,幾分鐘後它們都鑽到葱下面去了。是不是刺鼻的葱香氣味吸引了蚯蚓?

我又用泥巴、磚頭砌了間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門口,它們很快朝屋裏陰暗處爬去。

實驗做完了,我還是沒明白,再去問爸爸,他説:蚯蚓長期生活在黑暗的土壤裏,眼睛已經退化了,但頭部前面有嗅覺和感光細胞,所以能探路和尋找食物。噢,蚯蚓果真沒有視力。

關於科技的論文6

關鍵詞:農業科技,論文,編譯

眾所周知,科研實驗性論文主要由摘要、關鍵詞、引言、材料方法、結果討論和參考文獻等幾部分構成。文章長點,只要內容充實,可讀性強,參考借鑑作用大,全譯出來,科研人員當然是歡迎的。但是有些論文內容宂長而空洞,不涉及技術內容或者説不很重要的句子、句羣、段落隨處可見,並且有些句子重複累贅。因此翻譯介紹國外農業科研信息時,採取編譯處理是必要的。本文結合多年來為農業科研人員提供國外科技信息翻譯服務的實踐,從信息服務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角度,談談國外農業實驗性論文的編譯處理,供同行參考,並作為引玉之磚。下面對論文各主要構成部分的編譯處理分別進行討論。

l摘要

顧名思義,是論文內容要點的摘錄,其主要作用是揭示論文的精髓,激發讀者的興趣,便於檢索。內容大致包括實驗研究目的、方法、結果以及存在的問題等。這些都在正文中有詳細的交待,因此編譯時這部分完全可以省略。

2關鍵詞

這是為了便於檢索,特別是便於計算檢索而從正文中提煉出的幾個名詞性單詞或詞組,編譯時也可省略。

3引言

引言的主要內容是介紹本實驗的背景知識、作者意圖和實驗依據,使讀者對該研究領域的概貌一目瞭然,同時揭示這一實驗價值和重要性。這部分包含的不少信息,雖然對農業科研人員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並不特別重要,所以大部分內容。尤其是那些詳盡敍述背景知識的內容完全可以省略,概括地譯出主要的就行了。

4材料方法

這部分主要介紹試驗設計方案、試驗條件、供試材料(如品種、品索等)、分析統計方法等等。編譯處理時大致扼要地譯出材料、方法以及試驗條件等就行了。

5結果和討論

這部分在敍述實驗所取得結果的基礎上,作者還要對所進行的研究和觀察到的結果進行歸納,概括和探討,闡述事物的內在聯繫,並進行理論上的論證,是全文的核心,也是我國農業科研人員閲讀參考的重點。所以編譯時應基本全部譯出。但是,並不是要逐字逐句地翻譯,而要省略那些與技術內容無關、重複累贅、不影響原文實質內容和讀者理解的字、詞、句或句羣。

6圖表的處理

圖表是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者表達實驗數據、觀測結果和科學思想的形象化語言,是科技論文中一種常用的表達方法,因此,編譯時一般不能隨意省略。但是,為了節省版面而且減少排版時的繁鎖,論文中某些不很重要的圖表,特別那些僅僅顯示某種物資增加或減少的趨勢圖形,在編譯時卻可以改用文字的形式表述。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反映論文的科學依據,是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讀者提供所引用資料的出處。因這部分在譯文中列出要佔很大篇幅,所以可以省略。若個別讀者需要了解,可根據譯文出處追蹤。

綜上所述,對國外科技論文采取編譯方式,可以大大壓縮文章篇幅,進一步突出文章的核心內容,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增大每期譯刊的有效信息量,滿足科研人員渴望瞭解更多新信息的要求。

編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處理方式,就是不格守於原文的文字表現形式,用較少的文字忠實地而又相對完整地概述原文的本質內容,省略其多餘,保留其精髓。其實質並沒有超出翻譯的範疇,所以忠實於原文並做到文字通順仍然是衡量編譯水平的標準。

因此,筆者認為,在編譯介紹國外農業科技信息時大致應掌握四條原則:

一是要忠實於原文的本質內容,避免譯者借題發揮,夾雜個人的評論性文字,

二是要保持原文內容的相對完整,不能顧及一點而偏應其他,對於某些至關重要的字句要逐字逐句翻譯;

三是要求準確,行文流暢;

四是行文應仿照原作的文體風格和敍事角度。

編譯集翻譯和編輯為一身,是一種複雜的創造性勞動,要求譯者具有紮實的語佔功底.掌握相當的翻譯方法和技巧,隨得一定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較高的分石、概括、綜合等屬於編輯範疇的能力。

關於科技的論文7

摘要:連接號是用來連接意義密切相關的字或詞語,它在農業科技論文中使用的頻率很高,且複雜多變,在運用過程中時常會出現多種錯用和亂用現象。本文論述了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使用常見的幾種亂象,分析探討了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原因,並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論文;連接號;使用亂象;建議

一、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使用常見的幾種亂象

(一)短橫線(C)的使用亂象

新標準規定:標示化合物的名稱或表格、插圖編號;連接號碼,包括門牌號碼、電話號碼,以及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年月日等;在複合名詞中起連接作用;某些產品的名稱和型號;漢語拼音、外來語內部分合等均用短橫線(佔半個字的位置)[2]。

農業科技論文中短橫線使用常出現的亂象有:

1.農業科技論文中表格和插圖的編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年月日、產品型號、材料編號、多元體系、基金項目編號等之間的連接號常被錯用為英文連字符(-)。

2.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的並列詞語,構成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複合詞組,並列詞語之間應用短橫線連接,有時錯用一字線連接。

例2:乙酸銨浸提D火焰光度法;總產量D平均產量D邊際產量曲線圖。

(二)一字線(D)的使用亂象

新標準規定:標示相關項目(如時間、地域等)的起止時,用一字線(佔一個字的位置)連接[2]。

農業科技論文中一字線使用常見的亂象有:

1.連接相關的時間,表示某一時間段的起止關係,其起止時點精確,所要説明的是從起點至止點所包含的整個時段,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作者和編輯經常誤用波紋線或短橫線連接。

例3:20xx~20xx年;20xx年l~5月;20xx年3月5~8日;上午8U00~12U00。

2.在表格的表身中,表示“未測”或“未發現”應該用一字線,而有些表格卻用短橫線。

例5:表2蒸煮時間和脂肪酸對複合指數的影響

例6:行業標準SB/T10137C1993。

4.連接幾個相關的項目,表示一種遞進式關係[6],應用一字線連接,有時卻誤用短橫線連接。

例7:小麥的生長週期可分為以下幾階段:播種C出苗C分櫱C越冬C返青CC拔節C抽穗C揚花C灌漿C乳熟。

5.連接相關的方位名詞,構成一個整體,表示走向關係,應用一字線連接,有時卻誤用短橫線連接。

例8:我國的秦嶺C淮北地區屬於温帶季風氣候。

(三)波紋線(~)的使用亂象

新國標規定:標示數值範圍(由阿拉伯數字或漢字數字構成)的起止時,用波紋線連接[2]。

農業科技論文中波紋線使用常見的錯誤有:

1.兩個具有統計意義的數字之間,表示一個從低限到高限的數值範圍,或表示量值的波動變化幅度時,應用波紋線,有時卻用一字線連接。

例9:在液氮和37℃反覆凍融4D5次;20%D30%能沉積在靶標植物葉片上。

二、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原因探析

目前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原因錯綜複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國家標準中關於連接號的使用只是些原則性的規則,缺乏不同行業的實施細則。不同行業標準不完善,且相互矛盾

(二)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在編校質量檢查過程中,缺乏對連接號規範使用的嚴格檢測和懲罰措施

每隔一段時間各個出版單位都要向相應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上交近期的出版刊物,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會組織一些編校專家進行對出版刊物編校質量的抽查,每次抽查結果都是良好或合格,基本沒有出現過不合格現象。而事實我們隨意打開一本正式出版的刊物甚至國家級權威核心刊物,都能輕易地發現許多連接號的錯用和混用現象,這絕大部分是因為多年來這些評審專家一直認為,衡量一本學術刊物質量的高低主要看其所刊登文章的學術水平,而對於一些編校方面的小錯誤(如連接號的使用錯誤)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容忍。

另外,新聞出版總署20xx年頒佈實施的《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對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有了新規定:“標點符號的一般錯用、漏用、多用,每處計0.1個差錯。[4]”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對連接號的規範使用不重視現象。

(三)出版單位的改企導致一些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對連接號規範使用的漠視

在出版業轉型改企的熱潮中,許多農科出版單位已從原先的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成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獨立經營體,出版的經濟效益成為他們追求的重要目標,社會效益逐漸被邊沿化。

有些農業期刊雜誌社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每期發表一百多篇文章,一期雜誌的頁碼數達到幾百甚至上千頁,而且每月甚至每半個月出版一期雜誌,雜誌社內部的人手遠遠不夠,為節省開支,他們就聘請一些兼職編輯,簡單、粗放地編輯稿件,然後再過一遍校對軟件就行了。

他們的精力主要花在策劃選題、策劃欄目設計和策劃經營上,基本的編校技能日漸被邊緣化,對連接號的規範使用更是漠不關心,認為其無關大局,編校人員在編校過程中遇到有關連接號方面的問題根本就不願意或沒有時間去查閲相關標準,全憑自己的喜好和主觀意識來判定使用哪種形式的連接號。

三、應對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建議

(一)依據國家標準制定連接號規範使用的實施細則,不同行業標準之間有關連接號的規定應儘量相互統一,避免相互矛盾

連接號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訂頒佈的《標點符號用法》中是在1990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光陰,在此期間國家有關連接號方面的標準已經進行了兩次修訂,每修訂一次就完善和細化一次,因此,該標準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是農業編校人員身邊不可缺少的工具書之一。但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只能對連接號作原則性的規定,其篇幅簡略,而農業科技論文中含有多種公式、化學式、分子式、圖表等等,連接號使用起來往往呈現出複雜性和多樣性,其實際使用情況遠遠超出國家標準規定的範圍,在此情況下,農科編校人員查閲其他相關行業標準,而不同行業標準之間,對連接號的使用規範又相互矛盾,讓編輯無從下手。所以,筆者認為,應儘快抽調不同行業的編輯專家和業界權威,制定出一套配合國家標準的“連接號規範用法實施細則”,這個細則應在國家標準用法的原則指導下,突破目前僅有的幾種用法規範,對不同行業連接號的用法標準進行補充和細化説明,並規範統一起來,作為“國家標準的補充説明”,使其在各個行業領域中推廣使用,使連接號的使用做到有標準可依,且不互相牴觸。

(二)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加大檢查力度和懲罰力度

加強對農科出版物編校質量的管理,讓一本出版物做到無差錯率,那只是一個美妙的願望,但將差錯率控制在最低限度範圍內,是每一個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無可規避的職責。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建立一套詳盡的編校質量檢測制度,供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參閲和遵照,編校質量檢測制度中應加強對連接號使用規範的重視,對連接號的規範使用問題作出專門説明,並增加扣分標準。

(三)提高農業編校人員的職業素養,加強編輯業務技能方面的培訓 編輯人員應重視連接號的規範使用,增強責任心,增強連接號的編輯規範化意識,充分認識到連接號的規範使用能提高雜誌的影響因子,能提高該雜誌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對於一些非核心期刊的農科雜誌,其發表文章的學術水平質量不如核心期刊高,所以,它要想贏得一點點的生存希望,要想給讀者和出版管理部門留下好印象的話,就更應該注重編校(如連接號編校質量方面)質量,認認真真地編輯好每一種連接號,在編輯過程中遇到有關連接號方面的難題(此難題在現有的國家新標準中查閲不到)時,就應該及時查閲其他相關行業標準中有關連接號的使用規範,以及國家級權威核心農業科技期刊,如《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獸醫學報》《園藝學報》等中有關連接號的具體使用實例。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農業科技期刊出版事業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具有碩士、博士學歷的年輕人在農科編輯隊伍中已不少見,他們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紮實的農科專業基礎,掌握農科專業的前沿信息,但相對缺乏編輯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因此,年輕的編輯們應積極參加國家和省級期刊總署舉辦的各種關於連接號規範使用的專業技術講座和培訓,並利用此機會,與資深的出版人和編輯專家直接交流溝通,向他們討教寶貴經驗。

四、小語

隨着科學知識的迅猛發展,連接號在農業科技論文中已被大量地使用,上述所提及的一些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的使用亂象是編校工作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只有真正理解了不同連接號的定義和使用場合,才能正確地使用各種連接號。

關於科技的論文8

摘要:互聯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量的多媒體科技信息充斥着整個網絡。同時針對數字媒體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驗證也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多媒體科技認證技術在這一領域得到了廣泛地應用。綜述了多媒體科技認證的關鍵技術,包括基於內容的數字簽名和基於數字水印的認證過程,並展望了多媒體科技認證技術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多媒體科技認證;數字簽名;數字水印

一、引言

目前,數碼技術的普及使得許多文學和藝術作品直接以數字方式記錄和存儲下來,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也為數字作品的傳播和公開提供了便利。人們還可藉助大量的多媒體科技專業軟件對數字製品進行編輯和修改。數字製品易修改的特點降低了自身的可信度。由於以數字形式記錄的事故現場照片等很難作為法庭證據,以數字形式表現的藝術品也難辨真偽等,因此,有必要對多媒體科技內容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驗證。

認證是多媒體科技信息安全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認證技術提供了通信雙方身份和通信內容、過程的可信度保證,從而被廣泛應用於以多媒體科技信息為主要交流方式的網絡業務系統中,如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絡作品版權等。

多媒體科技認證技術是一種新穎的信息安全技術,可用來證明數字製品的來源是否合法,並且驗證數字產品的內容是否真實可靠。多媒體科技認證技術通常基於兩種工具來設計:數字簽名和數字水印。數字簽名是從原始數據中抽取出來的一種不可否認的、加了密的信息摘要。它們通常被存放為單獨的文件並附加於原始數據來驗證數據的完整性和原始性。數字水印技術把多媒體科技數據作為一種信道來考慮。藏在其中的水印通常是不可覺察的,而且包含了一個用於認證的特殊的產品ID或一些基於內容的代碼。

二、多媒體科技認證過程

多媒體科技內容認證技術包括對原始信息進行保護和對待檢信息進行驗證兩個過程。在保護過程中需要生成內容特徵碼,並對特徵碼加以保護,即以安全的方式進行傳輸或存儲。驗證時對待檢信息提取特徵碼並且與傳輸或保存的特徵碼進行比對完成驗證。

多媒體科技認證系統中前端服務系統與用户終端系統分別將自己的ECC公鑰發送給CA(認證機構),由CA中心生成數字證書。初始化時,服務端系統和用户終端分別向CA證書中心申請對方的公鑰證書,並存儲在各自的系統中,用於後續交互信息的驗證。在身份認證過程中,首先由用户向服務端提出節目申請,使用用户ECC私鑰進行簽名,然後服務端使用用户ECC公鑰進行驗證;服務端在下發權利對象前使用服務端ECC私鑰進行簽名,在用户端使用服務端的ECC公鑰進行驗證。在服務器端接收到客户端發送的所有信息後,服務器會進行解析信息的工作,從所得信息中獲取多媒體科技文件的密碼編號、內容編號和用户信息。結合數據庫分析用户信息判斷其是否為合法用户,非法用户則不進行許可證生成的操作,並向客户端返回失敗信息。確認身份之後,服務器會根據內容編號與用户信息以及數據庫中的信息生成權限對象;根據密碼編號和數據庫信息產生密鑰;最後服務器會依據密碼編號、密鑰、權限對象和客户端信息等創建簽發用户指定播放的多媒體科技文件的許可證,從而完成整個多媒體科技認證過程。

當用户播放受保護的多媒體科技文件時,客户端會通過多媒體科技中的URL信息,連接認證服務器,同時發送獲取許可證的請求信息Challenge。服務器接收到信息後,會向客户端反饋一個認證頁面。用户只需要在認證頁面中輸入其身份認證信息即用户名、密碼等(在電子交易平台中獲得),並將其提交,客户端會隱性傳送客户端多種信息。服務器端通過對獲得信息的處理,並根據數據庫中保存的用户信息,判斷用户的合法性,通過後會傳送相應的許可證到客户端。客户端只需要存儲此許可證,即可根據許可證設置的權限來進行播放。

根據認證算子的特性,現行的多媒體科技認證方案可分為基於內容的數字簽名認證和基於數字水印的認證。

1.基於內容的數字簽名認證過程。

基於內容的數字簽名認證過程由兩部分組成:產生原始圖像的數字簽名;使用數字簽名驗證待測圖像的真偽。

(1)數字簽名的產生。

基於內容的數字簽名的產生首先使用提取函數提取圖像的特徵,得到圖像內容的特徵集,並使用雜湊函數對進行處理,生成圖像的數字摘要,然後使用發送者的私鑰將加密,生成基於圖像內容的數字簽名。

圖像的簽名可存放在可信任第三方的數據庫中,或附着在圖像的頭部,或者單獨存放為一個文件,甚至可以作為魯棒水印嵌到圖像內部。

(2)數字簽名的認證。

使用與簽名產生過程相同的內容提取函數fc和雜湊函數fh,產生待測圖像It的數字摘要Ht,並使用公鑰kpu解開原始圖像的簽名s.,得出摘要H0,將H0與H1進行比較,如果二者的距離小於閾值,説明圖像是真實的。算法設計者可事先測出水印圖像經過有損壓縮、亮度/對比度增強等一般性處理後引入圖像的誤差,作為判定內容真實性的閾值參數提供給水印圖像的使用者。

2.基於數字水印的認證過程。

基於水印的認證過程由兩部分組成:認證水印的嵌入;認證水印的提取與驗證。

(1)認證水印的嵌入。

嵌入操作可描述為:C’=E(C、A、W、Kpr)

定義E為嵌入操作算子,c和c’分別表示水印嵌入前後圖像的象素值或變換域係數,w表示被嵌的水印樣本,通常是由偽隨機序列發生器或混沌系統產生的二值序列:W(I)={0,1}。a是用來調整水印嵌入強度的參數,保證水印的不可見性。它可以是一個常數,也可以是根據人眼視覺模型提出的可見度閾值函數。Kpr為信息發送者的私鑰,可用來控制水印序列的產生,或者選擇水印嵌入的位置。

(2)認證水印的提取與驗證。

水印的提取操作可表示為:W=D(I,Kpu)

定義D為水印的提取操作算子,I表示待測水印圖像,Kpu為Kpr對應的公鑰。如果提取的水印與原始水印的距離小於預先設定的閾值,則圖像的變化是可以接受的,圖像的內容是真實的,否則説明圖像的變化較大,需要對照提取水印與原始水印的差別進一步確定圖像被篡改的區域。由於壓縮等一般性操作是對整幅圖像進行處理,因此產生的水印差別比較分散,而被篡改圖像的水印差別大多比較集中,因此差別比較集中的區域可能是被改動的區域。

三、總結與展望

隨着數字化產品的普及,多媒體科技認證技術將具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法庭取證、電子商務、網絡作品版權、新聞發佈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的多媒體科技認證技術應該向如下幾個方面發展:

(1)數字簽名技術與數字水印技術的融合。如前所述,基於內容的數字簽名適於其它基於內容的操作,而數字水印能夠在數字製品的整個生命週期發揮作用,可以將這兩方面優點結合起來,得到一種適用面廣、使用時間長的認證方案。

(2)具有修復功能的簽名或水印算法。認證信息應該不但能夠檢測到被篡改或被切割的區域,還能為恢復真實內容提供幫助。有研究提出將50%JPEG壓縮後的圖像作為簽名,嵌入8x8 DCT分塊的LSB,為圖像重建提供參考。但是由於負載過大,很難同時兼顧圖像的重建質量、被嵌信息的不可見性、魯棒性。因此如何利用提取水印與原始水印、待測圖像的簽名與原始圖像的簽名之間的差異恢復、重建圖像內容應成為今後研究的重點。

(3)多用途的水印算法。一個理想的數字產品保護方案應該同時實現版權保護與內容認證,甚至註釋功能。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需要一種能夠同時實現版權保護和內容認證的多用途水印算法。

(4)驗證其它媒體(音頻和視頻)的真偽。數字水印技術已經從數字圖像成功地擴展到MP3、DVD的版權保護中,因此我們相信水印技術同樣能夠在音頻和視頻產品的真實性認證中發揮作用。

關於科技的論文9

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動力在科技,關鍵在人才。科技人才隊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重要力量之一,如何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支大規模、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人才工作中的重要課題。實踐中我們感到,科技人才載體建設在人才隊伍建設中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為科技人才的聚集搭建良好的創業平台,營造有利於科技人才成長和創業的社會環境,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廣泛吸納社會資源,鼓勵民間資本興辦科技培訓機構、科研院所、專業技術協會,引進高等院校、高層次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努力為科技人才創業搭舞台、豎梯子、趟路子,已成為各級黨政的共識。

一、明確目標,定位要準

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加快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步伐,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科技人才載體的定位,一般應把握三個標準:

一是聚集吸引科技人才的“磁鐵”。就是載體所在的部門或企事業文祕站網的決策層要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有較強的經濟技術實力支撐,科研資金有保證,能夠為科技人才提供較好的科研條件和必要的生活條件,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培養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就是載體的用人機制要活,既要有一定數量較高水平的管理、決策人員,也有一定比例的學科、技術帶頭人,形成傳幫帶格局,努力營造尊重個人特點、鼓勵大膽創新、充分理解信任、氛圍寬鬆和諧的良好環境。這樣,載體才能既出科技成果,又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三是科技人才施展才華的“舞台”。就是載體應有明確的具有前瞻性、可發展性的科研項目。這樣,科技人才攻關才有目標,在技術創新、轉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才能有所作為,從而更進一步地促進產學研聯合,推動科技進步。

二、強化管理,機制要活

科技人才載體建設應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有利於科技人才聚集,有利於科技人才發揮作用的新型的人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此,要實現四個轉變:

一是科技人才使用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要積極同大專高校、科研院所、國際高新技術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做好引智工作,達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的目的。要敢於引進這些文祕站網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開放吸納、來去自由的科技人才吸引機制。

二是科技人才培養方式從“靜態”向“動態”轉變。科技人才載體是一個“靜態”的概念,但是科技人才培養應採用“動態”的方式。要用市場運行機制來加強科技人才培養環節,建立和完善競爭擇優、優勝劣汰、滾動發展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促進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湧現。

三是科技人才環境建設從“注重硬環境”向“硬、軟環境並舉”轉變。要建立和完善技術先進、軟硬並舉、協調配套、解除後憂的科技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如,對做出突出貢獻、創造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科技人才實行重獎,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人才比較價格合理確定科技人才的工資收入水平等。四是科技人才載體人文建設從“單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轉變。既要創造適合本地科技人才創新立業的人文條件,也要營造適合外地科技人才成長的文化氛圍,還要積極拓展適合海外科技人才歸國創業的空間,尊重每個人才的文化習慣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公開平等、拴心留人的科技人才服務機制。

三、大力扶植,服務要優

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離不開各級黨政部門、載體主體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優質服務。首先,要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充分藉助報刊、廣播電台、互聯網等媒介,廣泛宣傳關於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的各項政策和有關規定,大力報道科技人才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產學研聯合過程中的先進事蹟,着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營造寬鬆的用人環境。其次,要提供全方位服務。政府部門應切實轉變職能,積極主動地為科技人才載體的設立創建提供政策諮詢、業務指導、協助申報工作;對載體創建後的人才招聘引進、引智、促進產學研聯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對各類科技人才,應在培訓進修、攻讀學位、合作研究、查閲資料、使用科研儀器設備,以及科研經費等方面創造條件,提供保證;應在科技人才安家落户、配偶隨遷就業、子女入托入學等方面提供便利,在工資福利、醫療社會保險、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提高,充分保障;在職稱評聘、成果評獎等方面優先辦理。

四、健康發展,成效要實

當前,要保證科技人才載體建設健康發展,並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必須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種傾向:

一是防止和克服“重設立、輕建設”的傾向。加快創建科技人才載體,已成為許多企業決策層的共識,然而,載體的設立、掛牌,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應當迅速把工作重心轉向建設,抓緊制定載體建設的標準、管理細則、考評制度,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引智和培養管理力度,逐步擴大載體規模,充分發揮載體作用。

二是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輕培養”傾向。要按照中央、省、市關於人才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強對科技人才的繼續教育培訓,通過開辦講座、組織研討、考察交流,以補充知識、開闊視野、提高層次、增強創新為目標,把各類載體建成科技人才強化培訓、繼續教育的基地。

三是防止和克服“重眼前、輕長遠”的傾向。在載體建設的規劃目標上,既要破解當前機關、企事業發展的熱點、難題問題,又要着眼於長遠發展和科技人才的總體需求;在載體建設的投入上,不僅要注重對科研項目設備的投入,更要注重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培養的投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開發投入是收益最大最長遠的投入觀念。

五、注重實際,措施要硬

我市科技人才建設的硬件同發達市(地)相比還存在着較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借鑑經驗,要採取行之有效措施。

一要切實加強對外合作。應鼓勵和支持優勢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文祕站網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創辦區域性產業開發基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並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等載體,強化技術創新條件和能力建設。

二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類科研開發機構。有條件的企事業文祕站網應建立各種形式的科研所、研究室,做到機構、領導、人員、場所、指標、措施、經費“七落實”。應採取外部引進、內部培養等措施,確保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才佔職工總數的比例。應在每年的財政投入和銷售收入中做出預算,確保科研經費的投入和落實。

三要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專業技術協會。各類學會、行業協會和專業技術協會具有門類齊全、人才薈萃的優勢,是建言獻策、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化的“基石”,是發展培養科技人才的園地。應高度重視各類學會、協會的發展,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大力扶持,努力構建數量眾多、智力密集、充滿活力的科技人才載體,不斷擴大人才工作覆蓋面,促進人才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

關於科技的論文10

日前,央視新聞多次報道指出市場上銷售的兒童智能手機、智能手錶存在十分嚴重的信息安全漏洞,一旦信息被泄漏給第三方黑色鏈產業,後果不堪設想。隨着物聯網逐漸走入人們生活,與之相伴而生的信息安全隱患也初步顯現。

新思科技(Synopsys)亞太區總裁林榮堅指出,物聯網存在着結構複雜、節點分佈廣泛、設備處於長期無人照護下自主運行等特點。這些都是容易遭受駭客攻擊的因素,只要攻破其中一點,有可能破壞整個安全防護系統。因此,物聯網設備廠商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不僅要從硬件層面考慮信息安全防護問題,也要預防軟件漏洞。新思科技一直是EDA工具和IP兩條腿走路,這兩者都着眼於硬件層面。物聯網安全需要軟硬件“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新思科技還要在軟件安全上發展出一個支點,向用户提供更加完整的解決方案。

物聯時代“被黑”風險進一步加劇

物聯網技術近年來呈指數級別快速發展,相關新型解決方案的普及態勢不可阻擋。數據顯示,物聯網市場規模從20xx年~20xx年,年增長率超過17%,20xx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76億美元。

這不僅意味着機遇,也意味着風險與挑戰。開發相關產品的廠商必須確保方案不會給最終用户的安全或者隱私造成風險。“任何聯網設備都有被駭客攻擊的風險。目前汽車、家居設備的智能化也加劇了‘被黑’的風險。”林榮堅説。

物聯網安全最大的隱患就是信息泄漏。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20xx年因數據毀損造成損失的事件中,約有37%為駭客攻擊。

為什麼物聯時代會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物聯網結構複雜,需要處理器進行數據計算、存儲器進行數據保存、電源管理模塊進行能源管理、通信模塊進行信息聯通、軟件進行各種操作。如此之多的部件整合在一起,攻破一點就會造成威脅。如果沒有好的方法,真是防不勝防。”林榮堅指出。此外,物聯網設備多在長期無人照護的情況下自動運行,即使有操作人員也是普通消費者,不具備專業的安全防護知識。這給駭客攻擊創造了機會。

“不同的人對I0T(物聯網)有不同的解釋,我的解釋是Intemet0f Threat(有危險的聯網)。人們在享受物聯網帶來便捷生活的同時,也受到信息安全的威脅。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使用者將是未蒙其利,反受其害。”林榮堅説。

“升級版”芯片技術實現信息安全

人們對物聯時代嚴峻的信息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數據顯示,20xx年物聯網安全節點的比例約為7%,到20xx年有望增長到75%。

“20xx年將是一個拐點。此後,將有越來越多加裝安全防護單元的物聯網設備出現。”林榮堅説。

該如何升級物聯網設備的信息安全防護呢?芯片公司有着大量可做的工作。越來越多的芯片公司開始針對這個領域推出“升級版”的芯片技術,實現更安全的物聯網絡。

林榮堅指出:“對於信息安全的理解涉及3個層面——信息的保密性、信息的完整性和信息發送方與接收方的真實性。針對這3個層面的需求,芯片公司可採用純軟件的方法,在既有的平台上進行數據加密。這種方式成本最低,但防護效能也最低。另外,芯片廠商可在CPU上定製安全性模塊,由於部分採用硬件加密,這種方案安全性更高。最安全的做法是加載一顆專門執行安全算法的芯片,但會提高成本,並使芯片面積增加。”

“無論採用哪種方案,新思科技都可以提供完整的IP Core。同時也可以提供集成全部相關組件的數據庫。”林榮堅説。

從系統、硬件、軟件提供多維度保護方案

保障物聯網安全分成兩個層面:一是硬件,一是軟件。“在硬件做好後,還要在上面跑操作系統和各種軟件應用。這些也是容易受到駭客攻擊的部分。 iPhone APP的核心程序超過1萬行,1台無人駕駛汽車中運作的核心程序達到1億行,這些都是駭客攻擊的目標。”林榮堅指出。

可見,保護軟件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日前,新思科技收購了專注於芯片和設備中嵌入式軟件安全的Codenomicon公司。該公司的用户涉及電信、金融、製造、軟件開發、醫療、汽車和政府機構等。此前,Codenomicon的一組安全工程師在提升其安全測試工具的一項性能時,獨立發現了臭名昭著的Heart-bleed漏洞。

“通過把新思科技的Coverity平台與Codenomicon產品套件結合在一起,將擴展產品覆蓋範圍,為軟件安全解決方案提供一整套工具平台,幫助企業組織確保其最關鍵軟件應用的完整性、隱私性和安全性。”林榮堅表示。

“隨着智能設備應用的多樣化與大量聯入網絡,電子產品在軟件設計層面存在的短板不斷顯露,造成產品性能大打折扣、項目推遲等,甚至會導致系統中出現嚴重漏洞和安全問題。正因為看到這一點,新思科技才做出了相應投資,在去年和今年陸續展開了6項與軟件安全相關的收購與技術整合,就是希望從系統、軟件、硬件等方面為客户提供多維度的安全檢測和保護方案。”林榮堅進一步指出。

關於科技的論文11

摘要:本文對新課改背景下的物理課堂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進行論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科技意識;科技創新;理論

聯繫實際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物理學的內容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物理教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基礎的物理知識之外,還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要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性認識,物理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那麼,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一、抓住課堂,課堂是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

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從每一節課的小實驗教具的製作,演示抓起,對教具的製做乃至演示,改進,都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課堂教學要理論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物理知識,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運用體驗科學,從而更加熱愛科學。

2.注重牛頓,法拉第,伽利略,波爾,愛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蹟,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其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科學家的材料,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萬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波爾理論等,教學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穿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同時,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全省心的投入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瞭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3.《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物理教學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標準還指出“學生能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知道實驗目的和已有條件,制定實驗方案嘗試選擇實驗方法及所需要的裝置與器材考慮實驗的變量及其控制方法,認識制定計劃的作用”。所以,物理實驗對於學生學物理及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物理實驗對物理教學的重要性無須過多陳述。試想,沒有經過學生的自已的思考,然後去選材、組合,不斷操作、反覆實踐,那裏有良好技能的形成和情感的昇華。學生只有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成功”的過程,才能更深刻體驗到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悦,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學生課技競賽成果的宣傳與成功經驗的總結,是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證據

1.指導學生閲讀科普讀物,現在網絡特發達,各方面知識在網上都能搜索到,根據學生的知識,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網上閲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瞭解當前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並定期組織“應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閲讀能力。

2.積極組織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展科技製作活動並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能促進科技製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方案的改進”、“學科交叉的新教具”、“當年教具大賽成果展示”等。這些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能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邀請專家,帶科技的教師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要理論聯繫實際生活,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集中學習,可以收集納米技術、太空實驗、實驗教具的改進、課學技術在現代戰爭上的應用、激光技術等材料,對學生科學素質教育,聯繫實際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讓學生自己蒐集資料並進行專題介紹,或利用板報介紹物理知識的應用。總之,物理課堂除了要教給學生物理知識外,還要注重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接觸實踐、接觸生活、接觸社會,給學生營造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百度網.

[2]校本課程《科技綜合實踐活動》.

關於科技的論文12

一、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關係相關研究綜述

(一)金融發展理論

羅納德·麥金農和E.S.肖提出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論在經濟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認為是發展經濟學和貨幣金融理論的重大突破。

(二)科技創新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最早提出“創新”概念的是熊皮特。而後期曼斯菲爾德(EdwinMansfield)、施瓦茨(Schwarz.N)不斷完善發展,並形成“新熊彼特主義”。後期的學者從壟斷競爭角度研究表明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最有利於創新活動的開展。

(三)國內外對各類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關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銀行體系對科技創新的作用

銀行體系主要是通過提供信貸為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提供服務。Tulz(20xx)認為,銀行通過監控創新項目,可以較為準確的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及企業的狀況來為項目提供額外的資金支持。

2、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作用

資本市場主要是為科技創新提供後期發展的融資服務。國外學者研究表明股票市場資本市場會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大量科技創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用於開展更大規模的科技創新,並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研究表明科技進步都需要金融發展的支持。

3、風險資本(VC)能更有效率促進高科技創新的發展

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有很大的實質性影響,創業資本的增加會使專利的發明數量增加。Hall(20xx)通過理論研究認為,風險資本家參與管理創新企業及其專業才能,使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成本降低。風險資本家為獲取高額利潤,迅速投資於新技術領域,繼而產生金融資本與技術創新的高度耦合。

國內研究由於主要方向是政府及銀行體系對科技創新的影響。由於國內風險投資領域仍然落後,所以研究對象比較缺乏。在這種條件下,仍有部分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葉耀明、王勝認為金融體系通過規模和效率效應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的技術創新。其他的學者對金融中介發展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關係進行了研究,認為成熟的資本體系的發展能有效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

二、研究模型與數據

本文在對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以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內在關係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分析珠三角在產業升級的過程當中,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內在關係。實證結果表明,金融發展是影響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資。

(一)衡量指標與數據

1、科技創新衡量指標

國家統計局從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4個一級指標:

一是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 二是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 三是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包括申請專利數量佔全國專利申請量比例、擁有發明專利數量佔全國擁有發明專利量比重等項;四是技術創新環境指標。本文參考採用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為研究對象,已申請的專利的增長率為衡量珠三角地區科技創新的衡量指標。

2、金融發展衡量指標

本文分別研究政府科技投入、銀行系統科技投入、資本市場(主要指股票與債券市場)融資、風險投資等四個方面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具體指標包括政府科技經費投入資金年增長率(GI)、銀行系統科技貸款額年增長率(SI)、科技類上市公司融資年增長率(SCI)、風險投資投入高新技術項目資金年增長速度(VCI)這四個指標衡量金融發展對科技創新的貢獻。

本文采用的數據樣本為20xx-2014年的年度數據,相關數據來源於各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鑑》、《中國金融年鑑》、《廣東統計年鑑》以及珠三角地區所在城市的年鑑資料。

(二)實證模型的建立

在實證中,我們採用面板數據模型和多因子模型:

1、面板數據模型

數據包括多個城市的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包括政府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資金增長率(GI),金融機構科技貸款額增長率(SI),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資增長率(SCI),風險投資管理資本總額增長速度(VCI)。

一般的,面板數據模型可以表示為:

其中N為截面的個數

T為每一個截面的時間序列長度。

K是獨立變量的個數。

2、多因子模型

本文將採用多因子模型分析金融創新對科技創新的貢獻。

在這裏,多因子模型的假設科技創新(發明專利的增長率)隨意受到金融發展的第K個共同因子影響,可以用下面這個因子模型表示出來:

其中表示珠三角地區I的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的增長率(IN);

表示珠三角地區I的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的預期增長率;

表示因素,表示政府科技活動經費投入資金增長率(GI),金融機構科技貸款額增長率(SI),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資增長率(SCI),風險投資管理資本總額增長速度(VCI)等各因子的影響;

表示附加在金融創新的工具因子;

表示觀察不到的且與前面這些因子無關的影響因子;

三、實證分析

(一)樣本的選取與數據處理的解釋

本文選取了珠三角地區14個城市的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數據。在數據的截取上本文采用面板數據(Panel Data)。選取的樣本時間長度為20xx年至20xx年的數據。統計分析使用的是eview3.3軟件。

(二)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關係的實證分析

我們檢驗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是否相關。根據前面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定義,我們使用一個框架結構數據集去解釋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係。

如果金融發展的四個指標與授權發明數量增長率之間存在一個正的關係,這就表明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呈同方向變化,符合“當金融發展越發達,科技創新也越多”的解釋。

為了進一步檢驗上述假設,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固定單一因子面板迴歸模型(one-way fixed effects panel regression model)去檢驗金融發展的四個指標與授權發明數量增長率之間的關係:

(1)、其中表示授權發明的增長率;

表示珠三角城市K的固定影響因子項;

表示珠三角地區金融發展的T項對發明數量增長率K虛擬貢獻;

在模型(2)中,表示T年金融發展的因子對授權發明所做出的貢獻虛擬因子。

我們對模型(2)和(3)進行檢實證檢驗,其檢驗結果如下:

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面板數據迴歸的結果(表1)。

(三)實證結果的解釋

表(1)顯示從模型(2)估算得到結果,説明科技創新隨着金融發展同向變化。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1、通過上述的理論及實證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存在較高的相關性。

(2)珠三角地區的金融發展的包括政府科技活動投入資金增長率(GI)、金銀行系統科技貸款額增長率(SI)、科技類上市公司融資增長率(SCI)、風險投資資本對科技項目投資增長速度(VCI)指標能夠很好地對科技創新的進步進行解釋。

2、建議

珠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當中,金融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科技創新是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的最主要的路徑。目前各地通過建立不同的科技創新產業園區,為技術創新提供金融產品與服務,提高產業升級的速度與質量。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改進措施來通過金融發展促進科技創新:

(1)大力促進民營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目前珠三角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民營資本完成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並具備一定的投資和風險管理能力。把民營資本引入科技創新領域,將會加快科技創新的效率和轉化率,同時又會反向促進民營資本的成長。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更加需要民營資本的進入。從國外經驗來看,民營資本形成的風險投資基金是促進社會科技創新最主要的金融力量。

(2)建立並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科技類企業快速成長創造金融條件。目前國內資本市場除了深圳與上海證券交易所之外,再有就是北京的新三板市場,同時廣州、西安等地也設置了各種地區性的股權交易中心(就是所謂的地方性的“新四板”)。但是市場活躍程度顯然完全不能和兩個證券交易所相提並論。這就需要完善除深滬兩個交易所之外的資本市場。同時要積極推進海外資本市場的介入,使海外市場的資本能夠成為國內科技創新企業的新生力量。

(3)政府在制度建設方面需要出台更多風險投資的鼓勵政策,促進商業銀行有序進入到科技創新的投資領域。目前商業銀行仍然是國內最具備實力的金融機構羣體。但其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一直進展不大。實際上,國外大量了銀行資本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的投資領域當中。科技創新投資領域的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可以為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帶來新機遇。而這些商業銀行的資本也更加會為科技創新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於科技的論文13

摘要: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選取《農民日報》兩個特殊時期的農業科技新聞報道進行分類統計,通過這兩個不同時期科技新聞報道的內容設置、報道量、報道形式等的變化來比較分析《農民日報》農業科技新聞報道的發展歷程、變遷和存在的問題等,以探明今後報紙媒介農業科技新聞的採寫與有效傳播的新途徑。

關鍵詞:農業科技新聞報道對比研究

一、《農民日報》科技新聞報道涉及的信息種類

科技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有關科學技術的事實的報道,具體地説,它報道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方針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學技術的普及應用情況,科學工作者工作、學習、生活情況,以及人們對科學的認識和反映等等。①本文根據張佔山主編的《農業實用新技術》②和牛盾主編的《1978-20xx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彙編》③中關於農業科技的分類,以及《農民日報》科技新聞涉及的內容及農業行業的特點將該報的農業科技新聞進行分類,即從農業生產的角度將科技新聞報道大致分為以下10個類別:品種資源與育種、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貯藏加工、畜牧獸醫、水產養殖、農用新技術、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二、《農民日報》科技新聞報道量對比分析

1.各類科技新聞報道量均有大幅度增長

研究發現,兩時期的科技新聞報道量有較大懸殊。1980.6-1981.5期間科技新聞的年報道總量只有621條,而20xx年的科技新聞有2387條,超出前者1766條,增長了284%。除水產養殖技術外,其餘類別的科技新聞年報道總量均有大幅度增長。

2.不同時期科技新聞側重點相同

統計數據顯示,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還是新農村建設時期,栽培管理、畜牧獸醫、品種資源與育種三類科技新聞均是這兩個時期的報道重點,報道總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間的排序未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

三、從報道比例看科技新聞的內容設置

統計顯示,栽培管理、畜牧獸醫、品種資源與育種三類科技新聞的報道量排序雖未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是它們的比例關係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三者趨向於均衡。土壤肥料、貯藏加工、高科技等三類科技新聞在這兩個時期的報道比例改變甚微,而新農村建設時期加大了新的實用技術、科技人物等的傳播力度。

1.新品種的報道力度加強

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加大了新品種推介的報道比例。改革開放初期關於新品種的報道僅有15條,佔品種資源與育種類科技新聞年報道量的15.3%;而20xx年有228條,是前者的15.2倍,所佔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這足以看出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民日報》在宣傳新品種的報道力度加大,對推動品種改良所起的作用。

統計還發現,改革開放初期的15條新品種報道中,涉及的農作物只有小麥、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農村建設時期報道的新品種種類不僅增加了,而且報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2.科學施肥成為新農村建設時期的報道熱點

近年來,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民不堪重負,而一些專家卻指出,我國傳統化肥施用利用率僅35%左右,農民買化肥的錢多半是白花了。針對這一情況,全國上下開始推行測土配方施肥,以降低農民的投資成本。測土配方施肥雖然科學,但普及率還不夠高,許多農民依然採用傳統的施肥方式。為推動測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喚醒農民朋友們科學施肥的意識,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對測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報道;在147條土壤肥料類科技新聞中,關於測土配方施肥的新聞就有78條,佔該類新聞的53.06%。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日報》向農民朋友們介紹新化肥,教農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農村建設時期關於這些方面的內容雖然還有,但報道量已大大減少。

四、從報道比例看科技新聞的內容設置

統計顯示,栽培管理、畜牧獸醫、品種資源與育種三類科技新聞的報道量排序雖未隨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是它們的比例關係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三者趨向於均衡。土壤肥料、貯藏加工、高科技等三類科技新聞在這兩個時期的報道比例改變甚微,而新農村建設時期加大了新的實用技術、科技人物等的傳播力度。

1.新品種的報道力度加強

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加大了新品種推介的報道比例。改革開放初期關於新品種的報道僅有15條,佔品種資源與育種類科技新聞年報道量的15.3%;而20xx年有228條,是前者的15.2倍,所佔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這足以看出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民日報》在宣傳新品種的報道力度加大,對推動品種改良所起的作用。

統計還發現,改革開放初期的15條新品種報道中,涉及的農作物只有小麥、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農村建設時期報道的新品種種類不僅增加了,而且報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見圖3)

2.科學施肥成為新農村建設時期的報道熱點

近年來,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民不堪重負,而一些專家卻指出,我國傳統化肥施用利用率僅35%左右,農民買化肥的錢多半是白花了。針對這一情況,全國上下開始推行測土配方施肥,以降低農民的投資成本。測土配方施肥雖然科學,但普及率還不夠高,許多農民依然採用傳統的施肥方式。為推動測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喚醒農民朋友們科學施肥的意識,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對測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報道;在147條土壤肥料類科技新聞中,關於測土配方施肥的新聞就有78條,佔該類新聞的53.06%。

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日報》向農民朋友們介紹新化肥,教農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農村建設時期關於這些方面的內容雖然還有,但報道量已大大減少。

3、改革開放初期重糧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報道,新農村建設時期重經濟作物

據統計,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日報》發表的197條關於栽培管理的科技新聞中糧食作物佔多數,有79條,佔該類新聞的40.1%;關於經濟作的有65條,佔32.99%;餘下的53條為綜合報道。新農村建設時期,情況發生了逆轉,關於糧食作物栽培管理的報道只有160條,佔總數的28.67%,而關於經濟作物的卻上升到了289條,佔總數的51.79%。研究中還發現,關於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類新聞在報道量上有着驚人的增長速度(見圖4)。

從圖4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初期,小麥、水稻是重點報道對象;而到了新農村建設時期,蔬菜、水果成了明顯的報道重點。據研究發現,新時期關於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報道中,有較多是關於大棚、温室栽培管理技術方面的,而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方面的報道比較少。

4.畜牧獸醫類科技新聞出現新內容

畜牧獸醫類科技新聞不僅報道量上有了很大躍進,而且內容上較前一時期豐富,出現了新的傳播內容。八十年代初期,《農民日報》主要報道雞、鴨、豬、牛、羊等禽畜的科學飼養,以及介紹一些國外的養殖技術。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民日報》除了報道以上內容外,還增加了寵物方面的報道等,以及動物疫病防治諸如禽流感等內容。在禽流感時期,幾乎每期報紙都會有關於禽流感的報道,而且經常出現在報紙版面的重要位置。

5.科技人物的報道明顯增多,新農村建設時期注重宣揚科學精神

比較兩個時期的科技人物報道,不光報道數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內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變化。創刊初期,《農民日報》關於科技人物報道普遍較少且簡短,在20篇科技人物報道中,其中僅有12篇以圖片新聞的形式出現,圖片小,且採用的是黑白印刷。這些新聞一般只是對人物和事件進行簡短的介紹,無法將科技人物從事科學活動的事蹟進行全面地傳達。

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民日報》專門設立了中華農業英才風采、農村科普先鋒等專欄,加強了對科技人物的新聞報道。據統計,20xx年的科技人物報道佔年報道量的7.62%,而改革開放初期所佔比重僅為3.22%。新時期的科技人物報道篇幅普遍較長,能詳盡地報道科技人物及科學精神,從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導讀者學習科技人物的先進事蹟、弘揚科學精神的輿論導向作用。

6.沼氣技術是農用新技術類新聞中的重點,新農村建設時期出現無公害技術

興建沼氣是生態家園建設中的重要內容。1980年7月23日,《農民日報》新開了大辦沼氣專欄,對沼氣的功能、沼氣池的建設等基本常識進行普及。新時期,《農民日報》開設了生態家園建設版,主要報道沼氣技術的普及應用情況,積極宣傳這一技術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好處。

在這兩個時期,沼氣技術均得到了大量的宣傳報道。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日報》關於沼氣技術的新聞報道有25條,佔農用新技術科技新聞總量的50%。25年以後,關於沼氣技術的報道量上升到了123條,仍佔該類新聞總量的50%。作為我國農業的權威媒體,《農民日報》所作的長期宣傳和報道在沼氣技術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新時期,無公害生產養殖技術是農用新技術中的新秀,其報到量僅次於沼氣技術,有72條之多。《農民日報》通過“無公害食品行動”專版,大量報道了全國各地無公害食品行動情況,以及向農民朋友們介紹無公害技術等。

五、《農民日報》科技新聞報道表現形式對比分析

本文主要從構成元素及新聞組合層面對科技新聞報道形式進行探討,即主要從新聞圖片、版面構成等進行研究。

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科技新聞的圖片數量明顯增多。改革開放時初期的科技新聞圖片有98幅,25年後,增加到了522幅。研究發現,品種資源與育種、栽培管理、農用新技術、科技人物等科技新聞在不同時期均使用了較多的新聞圖片。在圖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圖片大小為5.3cm×3.9cm。而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所使用的大多數圖片尺寸都比較大,而且新時期的報紙有些版面採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為清晰、形象生動。

八十年代初期,《農民日報》的農業科技新聞一般編排在第六版,該版設有農科試驗、學科學、國外農業科技等專欄。到了新農村建設時期,《農民日報》打破了只用一個專門的版面來報道科技新聞的局面,將過去的小專欄演變為現今的專版或專刊。並對農業科技新聞作進一步的分類,設立了動物保健、畜牧獸醫等版面,且在版內設立了家禽門診、飼料與營養等專欄,方便讀者找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

六、建議

1.圖片的使用應“寧缺勿濫”

圖片可以使新聞更具説服力,但圖片的使用應“寧缺勿濫”。建議在選擇圖片時,首先應考慮其是否符合新聞事實;其次再考慮藝術效果。

2.根據農民的信息需求來確定媒體的報道內容

從農民的信息需求出發,是《農民日報》穩定和擴大讀者羣的有效途徑。時刻想着農民的需要,不斷研究讀者心裏是涉農媒體辦得出色的關鍵。

3.農業科技新聞分類應細化,讓小專欄成為讀者的閲讀嚮導

研究發現,小專欄能夠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八十年代初,《農民日報》設置的專欄有:時政新聞、每週農情、農村新事、大家討論、今日世界、祖國在前進、國外農業科技、學科學等。現在的《農民日報》將曾經的小專欄擴大為專版、專刊,而且在許多版內也設有小專欄。讀者可以通過這些專欄的引導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僅方便而且快捷。從而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農民日報》版面設計的人性化。

4、應給農民留有説話之地,建立互動傳播機制

要想確切知道受眾的實際需求,唯有與他們進行溝通與交流。如果《農民日報》能夠單獨開闢一個區別於一般意義的讀者來信的版面或者專欄——以農業科技為探討對象,來聆聽農民朋友科技需求方面的心聲,瞭解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科技難題,並給予迴應。這樣有問有答的雙向互動版面更實用、更有針對性。

註釋

科技新聞,/fanben/article/20050529/,20xx-5-29

張佔山:《農業實用新技術》[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

牛盾:《1978-20xx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彙編》[M],中國農業出版社,20xx。

趙紅銀:《選自〈農民日報〉之〈中外種業週刊〉良種良法版的圖片新聞》,20xx-01-21。

關於科技的論文14

1種業科技創新的基礎

“十一五”以來,全院先後與美國、英國、韓國、智利和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的高校院所和國際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種業科技交流與合作關係,每年從國外引進種質資源數百份,邀請國外同行專家50餘人次來院開展學術交流,與瑞士先正達公司和美國先鋒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國際種業巨頭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不斷推進科企合作和產學研深度融合,已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隆平高科和皖墾種業等國內多家種業公司建立了長期友好關係,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成效明顯。例如,院水稻所與荃銀高科共同組建“分子育種聯合實驗室”,與新加坡淡馬錫科學院合作開展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取得新突破,與韓國首爾大學合作培育出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種等。

2種業創新與轉型發展的主要做法

2.1加強種質資源創新和常規育種工作,為企業商業化育種服務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保障種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2]。在種業新政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高度重視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蒐集、保護、鑑定以及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積極為企業商業化育種提供種質資源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6027份,其中,水稻3000餘份、小麥214份、大豆10份、油菜700份、棉花1663份、芝麻77份、食用豆51份、大麥134份、苦蕎37份、地方特有蔬菜56份、茄果類蔬菜38份和西甜瓜47份等。積極開展小麥、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常規育種研究工作,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加大對種質資源的保護力度,實施許可使用,先後將水稻、油菜、小麥和玉米等65份優良育種材料向國內20餘家種企發放,育成一大批優良新品種,提高了種子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有效推動了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

2.2加強與國內外著名企業和研發機構合作,搭建種業創新高端平台

加強國內外種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種業技術,在學習中創新,在合作中提高、超越。近年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憑藉先進的實驗裝備和人才條件,積極與國際著名種業公司合作,引進資金,吸收技術,強化管理,着力搭建育種創新高端平台,為早出成果創造條件。20xx年,院水稻所與瑞士先正達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水稻轉基因育苗高端平台。先正達公司每年提供一定額度的科研聯合研發經費,並派出高端育種人才現場指導、交流,共同研究、解決關鍵問題,使水稻轉基因育種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突破性提升。在此成功的基礎上,20xx年,院作物所與美國先鋒公司簽訂了協議,共同開展油菜育種研究。20xx年,院水稻所與新加坡淡馬錫研究院攜手,共建分子育種實驗室,開展水稻育種研究深度合作。20xx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等種企成功組建了皖江合肥生物技術育種研究院,一個集資源發掘、品種研發、新品種示範與推廣和人員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發中心。

2.3實施種業企業兼併重組,提升種業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原有安徽華安種業公司等4家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控股種子企業。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企業發展緩慢,一直處於小、散和弱等不利局面,難以承載技術成果轉化功能。在種業新政下,為將院屬種子企業做大做強,將其打造成一流的成果轉化平台,結合全院種業實際,20xx年9月,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採取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推進企業兼併重組的方式,促進安徽華安種業公司的蜕變轉型。我國首家登陸創業板,擁有完善的種子科研、生產、加工以及國內外營銷業務體系的種業公司——荃銀高科,與安徽華安種業公司實現合作,重組設立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此次股權收購,荃銀高科持有華安種業51%股份,實現了控股。股份總規模由原500萬元增加到了3000萬元。合作實現多贏,對於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來説,通過股權變更,基本實現了科研院所與企業分開,科研人員集中精力從事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將商業化育種逐步轉向企業,大幅度提高成果轉化能力的目標。對於荃銀高科來説,此次股權收購不僅壯大了企業的種子經營實力,還增強了企業的育種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對於重組後設立的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來説,企業規模得以擴大,品牌得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得以增強,抗風險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理順了產權關係,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

2.4構建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打破行業、學科界限,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產學研深度結合。科研機構與企業集中優勢,補缺補差,形成合力,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技術成果。20xx年以來,在與22家種子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廣泛合作的基礎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組建的安徽省兩系雜交水稻、大豆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別進入省級試點,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依託兩系雜交水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等12家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申報和承擔省級以上項目22項,通過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建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篩選了一批優質、抗逆種質資源,選育並推廣了一大批高產優質兩系雜交水稻組合,其中,4個兩系水稻新組合通過國家審定,6個通過省級審定。依託大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阜陽市農業科學院、隆平高科等10家單位聯合申報和承擔省級以上項目13項,累計科研經費近1000萬元,選育大豆新品種12個,正在參加國家和省級大豆試驗的新品系40多份。這些新品種、新品系的培育提升了我國水稻、大豆育種水平,促進了水稻、大豆產業的快速發展。

2.5拓寬種業成果推廣應用渠道,加快種業技術成果

進村入户種業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村入户是關鍵。近年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強化“三農”服務意識,積極發揮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寬推廣應用渠道,加快種業技術成果進村入户,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十一五”以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50個市、縣政府及80餘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與廬江、宿州和大浦等6個國家級和46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進行了技術對接。依託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糧棉油高產創建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科技項目和體系平台,大力推廣種業科技成果,開展農民專業技術培訓,確保技術成果進村入户,取得顯著成效。20xx年,在全省共實施370餘項農業科技推廣項目,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22個,推廣面積達101.4萬hm2,增產21.8萬t,帶動農民增收28.9億元,培訓農民、農技人員6.52萬人次,有力推動了水稻、小麥、棉花、蔬菜等種業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加快種業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優化調整種業學科結構

學科建設是農業科研院所的生命線和立足之本,是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的基礎工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有賴於育種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加強。在種業新政下,農業科研院所要加強種業相關學科建設,優化調整學科結構,拓展種業學科領域,加強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蒐集、整理、保護、鑑定、評價以及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在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建立中長期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二是加強農作物種業學科基礎性和應用基礎研究,如作物分子設計、基因操作方法與技術、作物功能基因評價與應用、作物功能基因組、作物蛋白質組、作物代謝組、作物調控組、品種檢測技術和加工技術等新興及重點學科建設,培育新的種業學科生長點。三是加強常規稻、小麥等常規農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

3.2加強種業人才團隊建設

人才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的核心。隨着國家和省種業新政的實施,農業科研院所要快速提升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必須重視育種科技人才團隊建設,培養一批種業創新的領軍人才。一是穩定和發展農作物育種科研隊伍,加快現有育種科技人才的知識更新與提升,引進培養一批掌握育種前沿技術的高層次人才。二是加強育種技術創新,逐步與國外育種先進技術接軌,建成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種技術創新團隊,為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3.3強化種業平台條件建設

先進的基礎研究條件是開展育種基礎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農業科研院所在開展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等優勢,積極爭取和做好育種平台條件建設。一是做好現有育種平台條件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改善基礎條件,建立健全公益性育種平台運行機制,為商業化育種提供基礎支撐。二是申報相關平台條件建設項目,積極爭取與種業相關的國家農作物育種分中心、農作物品種審定(含抗性)區域試驗站、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種質資源圃(庫)和原原種基地建設等。三是積極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共建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育種研發中心和生物技術育種研究院等平台,拉長農業科研院所資金“短腿”,彌補種企新品種選育“短板”,為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保障。

3.4深化種業科技合作交流

圍繞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需求,農業科研院所要深化種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一是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種子企業等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優質種質資源等,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提升農作物育種創新能力。二是加強科企(校)合作,與種企、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方位、多層次加強雙方溝通協作,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產學研聯合體”,相互開放科研平台,共享資源及信息,共同搭建商業化育種平台,使科研優勢和生產經營優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不斷提升農業科研院所自主創新能力和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影響力。三是加強農業科研院所與國內外高校、種企等種業人才、學術交流,提升種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

3.5建立健全種業成果轉化機制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創新中最重要的表現載體,但現存在研發與實際生產脱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和政府資金使用率低等問題。農業科研院所要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制定完善種業成果交易管理辦法等。積極制定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和公益性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收益分配製度,鼓勵公益性科研成果由政府設立的中介機構代理,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把交易中心打造成以科技成果交易為主導、融合技術產權交易的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形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科技成果集聚、擴散大市場,有效促進種業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關於科技的論文15

摘要:伴隨着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的體育事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然而在我國的體育事業中,足球項目明顯比較薄弱。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於我國未來足球事業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故要想促使我國的足球水平能夠有所提高,那麼相關體育部門應該注重青少年的足球訓練。然而,我國在青少年足球訓練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難題,急需相關人員加以解決。文章將詳盡闡述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並結合實際情況來探析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青少年;足球訓練;問題;策略

在競技體育項目中,足球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於足球運動員來説,他們的綜合素質必須達到較高要求,而要想做到這點,那麼就需要開展科學的訓練。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於我國未來足球事業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故在針對青少年進行訓練中,應採取措施來確保訓練具有較好的效果。然而,我國在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致使訓練的綜合效果偏差,故急需採取措施來加以處理,以此來促進訓練的質量不斷提高。

一、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練的素質參差不齊

在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當前情況下,一些教練的綜合能力明顯達不到相關要求,通常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態度不端正。通過調查不難發現,部分教練自身的素質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在訓練過程中他們依然沿用以往的方法,這明顯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沖突。②價值觀仍需改正。當前,教練在針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進行訓練的過程中,依然僅僅只看重運動員的成績,忽視其他方面的培養,從而導致青少年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水平偏低。③訓練方法不適宜。許多教練依然通過超負荷方式來達成培訓的目標,這種培訓方式明顯不合理,長時間過後,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熱情必然會降低。

(二)青少年訓練與聯賽相脱離

在進行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青少年基本很難參與到聯賽活動中來,此外,在訓練過程中,訓練與聯賽脱節的情況極為常見。足球俱樂部在發展過程中,僅僅只看重聯賽活動的開展,但是未能認真完成青少年的足球訓練,從而使得兩者無法有效結合起來,這樣不利於足球人才的培養。再者,相較於職業運動員,青少年運動員的足球水平明顯偏低,由於青少年運動員與職業運動員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從而使得不同年齡段足球運動員的足球水平參差不齊。

(三)足球大眾化程度仍需提高

在世界範圍內看,足球是影響最大、開展最廣的體育項目之一。[1]可以這樣説,國家足球的發展離不開大眾足球的撐持。從我國當前情況來看,不難發現足球大眾化的程度並不高,全民足球意識仍需強化。大眾化程度偏低的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原因:①足球主管部門的輕視;②其他體育項目的興起。

二、提升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效果的有效舉措

(一)落實合理的訓練理念

現代社會是綜合科學與信息的社會。在青少年的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應該選用符合青少年實際情況的訓練方式。青少年的心理常常會出現波動,並不穩定,這樣自然而然會降低訓練效果,故在具體的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需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宜的足球訓練項目。除此之外,在訓練之前,教練還可以組織一些基礎活動,以此來激起青少年對足球的興趣,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足球訓練中來。在足球訓練過程中,除了青少年這一主體,另一重要的主體便是教練。[2]在具體訓練過程中,教練首先需要落實科學化的訓練理念,並針對不同足球水平的青少年進行分組,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足球訓練,以此來達到最佳的訓練成效。

(二)促進教練自身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在足球訓練過程中,足球教練員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教練員的綜合素質與足球訓練效果緊密相關。要想確保足球訓練更具成效,那麼教練員就需要通過學習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首先,應該對教練員的整體情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找尋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並加以處理,這樣不僅能夠確保教練員隊伍變得愈加穩定,而且可以促進教練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不斷提升,進而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足球教練人員。足球教練需要不斷學習各種足球方面的知識,同時相關部門還可以聘請專人來授課,帶動教練員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三)做好青少年文化素養培養工作

當前,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明顯偏低,這對於我國足球事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兩個方面,即訓練過程中教練的輕視以及青少年自身的鬆懈。一般來説,青少年均需要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足球運動員也一樣。

標籤: 論文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keji/onv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