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中物理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本設計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民主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並通過實驗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觀察法、探討法、演示實驗法、訓練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物理》(滬科版)八年級第八章第一節壓強第136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壓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並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論證、概括出規律性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體會到客觀規律的可認識性和有效的利用規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研究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學情與教材分析】

1.學情分析

對於國中二年級的農村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這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好勝心理特點,且大多思維活躍,可塑性強,學習積極性高,平時由於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需要,使學生對物理有興趣,學習有信心,且課堂氣氛好,師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壓強的概念是貫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後三節的基礎,教材的編寫採用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路.壓力和壓強的概念及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用壓強知識解釋和解決問題和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最後概括出規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圖釘、方磚、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教師提問:

1.大家見過怎樣用斧子砍樹嗎?是用斧刃砍,還是斧背?為什麼? 2.同學們觀察過自己的書包帶子嗎?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麼?請大家拿出你們的三角板,按書中圖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麼不同,知道是為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道理。

二、新課教學。

前面我們學過重力,彈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力——壓力

對於壓力我們分析一下,我們知道壓是個動詞那麼那我同學來給我們演示一下壓這個動作。請同學演示自己據一些例子

請畫出在下面四種情況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學中,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重力與壓力的區別?以放在物理課桌上的課本為例。

分析歸納:

課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桌面受到壓力的施力物體是課本。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壓力的方向是垂直於接觸面的。

1.感受壓力的效果。

2.實驗探究

發給每桌一個圖釘,請學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地夾着圖釘,感受一下,為什麼兩個手指的感覺不相同呢?

舉例:為什麼人在雪地上行走時腳容易陷進積雪中,而穿上寬寬大大的滑雪板時不僅不會陷進雪裏,還能在雪地上滑行?

1.壓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情預設:學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針對實際情況做好引導工作,為引入演示實驗做好鋪墊。)

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大小有關,或猜想還與其他什麼因素有關。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兩個因素有關。所以,用控制變量法,控制受力面積相同,研究壓力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再控制壓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積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

選用器材:兩塊磚和一泡塑料。

設計意圖:把兩塊磚和一塊磚分別放在泡沫塑料上所產生的壓力大小不同,但把兩塊磚疊起來平放與一塊磚平放的受力面積相同,因此,可以比較出壓力的大小對壓力效果的影響;把同一塊磚平放與立放能保證壓力相同而受力面積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

參照課本實驗。

(1)把一塊磚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2)把兩塊磚疊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塊磚豎放在泡沫塑料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證據:圖(a)、(b)受力面積相同,但壓力不同,圖(b)受到的壓力大,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圖(a)、(c)壓力相同,但受力面積不同,圖(c)的受力面積小,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分析論證: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計算

3.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壓強的計算公式為:P=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壓強的單位是由壓力和受力面積的單位組成的複合單位,寫作“N/m”,物理學中稱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單位;我們把三粒芝麻壓成粉,均勻地分佈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約為1Pa。

引導學生閲讀課本“信息窗”,讓學生對帕斯卡有所瞭解。

【知識鏈接】

帕斯卡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1623年6月19日生於法國克萊蒙費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於巴黎,享年39歲。

帕斯卡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對流體力學、靜力學和大氣壓強的研究。

托裏拆利實驗的消息傳到法國後,引起了帕斯卡的極大興趣,在1646年10月,他幾次重複了托裏拆利的實驗,均獲成功。1646-1647年,他準備了幾根長度約12m的各種形狀的玻璃管,把它們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別用水和葡萄酒做實驗,帕斯卡根據這次實驗的結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關於真空的新實驗》一書中指出,管內出現的空隙確實是真空。

帕斯卡還做過大氣壓隨高度變化和虹吸現象的實驗。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讓他的內弟佩裏埃把氣壓計帶到克萊蒙附近高約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進行實驗,看出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山頂比山腳的水銀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聖傑克塔頂做過同樣的實驗。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論證和大氣壓強聯繫起來,進而把兩者放在更為一般的“流體平衡”理論中來加以闡述,説山頂實驗使他“親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輕的流體——空氣和最得的流體——水銀之間的平衡。”

實際應用:比較坦克與圖釘所產生的壓強。

例題:一輛質量為12t的坦克,每條履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m2;一顆圖釘尖的面積是0.05mm,手指對圖釘帽的壓力是20N。試比較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與圖釘尖對牆的壓強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質量m=12×103kg,履帶面積S1=1.5m2,圖釘所受壓力F2=20N,面積S2=0.05mm2。

求: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和圖釘尖對牆面的壓強P2,並比較其大小。

解:坦克對地面的壓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積:S1=1.5m2×2=3m2.

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3.93×10Pa。

圖釘尖對牆的壓力:F2=20N。

牆的受力面積:S2=0.05mm2=5×10-8m2。

圖釘尖對牆面的壓強:P2==4×108 Pa。

比較可知,圖釘雖小,但是它對牆面的壓強卻遠大於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設計意圖:通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於壓強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交流與討論:

估算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行走時和站立時的壓強一樣嗎?如何估算每隻腳的面積?

採用的方法:割補法測面積。

根據質量計算重力,得到人對地面的壓力,代入公式P=FS進行計算。

4.壓強的增大與減小。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增大壓強?怎樣才能減小壓強?

分析歸納: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

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應用:

(1)把兩個核桃同時放在一隻手上捏,由於兩個核桃互相擠壓,其接觸面積非常小,產生的壓強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壓開。

(2)俗話説“磨刀不誤砍柴功”,它的科學道理是什麼?

答: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的應用:釘子、箭頭、刺刀、長矛等。

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的應用:建築物的地基、載重汽車的輪子比普通汽車的輪子多、學生的書包做成雙肩背且揹帶做得比較寬。

三、課堂小結。

1、基礎知識。

(1)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相互接觸,並相互擠壓的那部分面積叫受力面積。

(3)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公式:P=FS,單位:Pa。

2、研究方法。

通過猜想、分析、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分析論證得出壓強的規律。

四、課堂反饋。

1、推土機對地面的壓力也很大,為什麼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往地裏打樁,為什麼要把樁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3.書包的揹帶為什麼要做得很寬?(答案: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

4.將邊長為3dm的立方體銅塊放在上表面面積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鐵塊上。求鐵塊上表面受到銅塊的壓強是多少?(銅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積是解決本題的關鍵,銅塊的底面積900cm2,大於支持面的面積100cm,所以受力面積是100cm。(答案略)

【設計思路】

1.本節從學生常見的但沒有思考過的現象引入新課,意圖引起學生的學習物理興趣;再介紹壓強的鋪墊重點知識壓力,通過對四個圖例的分析來理解壓力的的概念;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用演示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為了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壓強的概念;之後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並口頭解釋壓強現象,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找增大與減小壓強的方法,突出物理學是描述自然現象,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學科。

2.在教學過程中總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通過演示實驗的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的樂趣,瞭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

3.本節課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培養了能力,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通過對壓強的相關計算進行練習加強對於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和應用。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2

一、設計思想: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分為:機械運動的概念、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中,機械運動的概念較為簡單學生理解也相對容易,所以將教學重點放在後兩部分,在參照物的教學中通過一個小實驗,鋼筆放在書本上推動書本運動。利用機械運動的概念討論鋼筆是運動還是靜止?從而激發學生思考,選擇不同的標準獲得不同的運動形式,自然的引出參照物的概念。整體的設計思路利用身邊的現象賴引導學生理解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的概念,期間可通過穿插一些視頻和音頻資料,讓學生理解更加具體、生動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八年級時學生初次接觸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節內容,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在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學生先從身邊最簡單的運動着手,對於學生物理學科的入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本節不熟悉的參照物,教材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最終理解運用。

三、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物理思維還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較弱。該年齡段的學生有好奇心,但是對問題缺乏深刻的思考,對知識的提煉和總結缺乏訓練。比如物體的運動選取不同的參照物運動形式不同。學生容易將參照物和研究對象混淆,對於這個問題,一定要先通過明確誰是參照物誰是研究對象,再討論後續的相對運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停運動着的世界中,能舉例説明常見的運動現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瞭解參照物的概念及其選取的方法。能舉例説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參與式的體驗學習,使學生能靈活選取參照物來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人生觀教育,通過“STS”教學,激發學生學好科學技術,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

五、重點難點

1.參照物概念的形成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身邊的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學習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不斷設疑啟發學生思考運動的相對性,通過視頻資料瞭解我過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飛船對接技術中的相對運動,讓學生明白物理源於生活,但又改變生活。

七、課前準備

簡單的實驗器材準備,圖片資料、視頻和音頻資料,學生的課前預習

八、教學過程

(一.)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圖片引入:

1.春天,風箏在空中迎風擺動;

2.夏天,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3.秋天,落葉紛紛飄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飄灑;

5.今天,你上學的路上,路旁的樹木不斷被甩在身後

6.此時,鐘錶的秒針在不停地“走動”;學生思考並回答:看了這些圖片有什麼樣的啟示?(學生回答)

師: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運動(如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裏,自然界的物體都在運動着。

(二).機械運動

學生活動一: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生]從家裏到學校或從學校回家都是運動.[生]老師講課時在講台上或教室裏的走動也是運動.[生]假期旅遊時乘坐汽車或火車都是運動.

同學們説得非常好,運動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能講講你們是怎麼來判斷物體是不是運動的呢?

[生]如果物體從這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是運動了,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就沒有運動.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通俗.你們説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火箭;地面上奔馳的火車、汽車;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隻、艦艇;行走的人、流動的水、遊動的魚、飛翔的鳥等等都在運動,為什麼能説它們都在運動呢?運動的物體有什麼共同點呢?

[生]説這些物體都在運動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

[板書]在物理學裏,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mechanical motion).

(三).參照物

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既然運動是普遍的,為什麼又常常説房屋、橋樑是

靜止的,河水、

船隻等是運動的?

學生活動二:請同學們將書本放在課桌上,把鋼筆放在書本上,用手緩慢地推動書本,使書本載着鋼筆沿桌面向前移動,思考下面問題:

[投影]

(1)書本相對於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2)鋼筆相對於書本的位置有無變化?

(3)鋼筆相對於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生]書本相對於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鋼筆相對於書本的位置沒有變化;鋼筆相對於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師]請同學們根據機械運動的概念來判斷書本和鋼筆的運動情況.

[生]書本和鋼筆相對於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説明書本和鋼筆是運動的.

[生]鋼筆相對於書本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説明鋼筆是靜止的.

[師]一個説鋼筆是運動的,另一個又説鋼筆是靜止的,他們矛盾嗎?請同學們討論.

[生]如果以桌面作標準,書本和鋼筆就都是運動的.如果以書本作標準,鋼筆就是靜止的.

[生]選擇作標準的物體不一樣,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一樣,因此他們並不矛盾.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學們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有.比如老師站在講台上,如果以教室的牆壁作標準,老師就是靜止的,如果選擇太陽作標準,老師就是運動的,因為老師站在地球上不動,但地球在繞着太陽轉動.

[生]我們大家都一樣,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標準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作標準都是運動的.

[生]旅遊坐車的時候,如果以車廂作標準,坐着的人是靜止的,如果以路邊的樹或大樓作標準,車內的人就是運動的.

……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好.可見,説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

標準.

[板書]

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師]學生活動三:情景模擬地球同步衞星與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係。

[師]是不是隻要説到物體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對於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應該怎樣選擇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看能不能有滿意的答案.

[生]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因為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説一個物體運動情況是什麼,肯定是相對於某一個作為標準的參照物來説的.

[生]選擇參照物時,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參照物,因為這樣選的話.這個物體永遠處於靜止狀態.

[生]剛才大家説到參照物中有人、有車、有樹木、有房屋、還有人的影子等,什麼都有.所以,我認為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

[生]因為我們詞論的物體大部分是在地面上運動的,所以—般應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這樣研究問題方便.

[生]我認為如果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時,參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説“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不用説”以地面為參照物,汽車在運動”.

[生]我覺得選擇參照物時,應該看怎樣選擇研究問題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車是不是運動,最好選擇地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作參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車廂裏是

否運動,就該選擇車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車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師]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老師還要補充一點,研究問題的時候,選擇好參照物後,就可以先假定參照物是不動的,然後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運動情況.歸納選擇參照物的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參照物比如課本P22圖11.1-4中丙圖,“乘坐電梯向外觀看,有什麼感覺?”

[生]乘這樣的電梯向上運動時,以電梯為參照物,假設電梯不動,樓房就在向下運動;如果乘電梯向下時,樓房就向上運動.

[生]如果老師從講桌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以老師為參照物的話,假定老師不動,可以認為是講桌沿老師的反方向運動.

[師]大家説得非常正確,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一定還會碰到很多的例子.現在請同學們觀察教材圖11.1-3及圖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討論,説一説對於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四.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從上面同學們的分析可以看出,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物,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情況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九、板書設計

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

2. 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狀態時被選擇來作為標準的物體

3. 物體運動和靜止時相對的。

十、作業設計

1. 完成隨堂練習,完成《同步》。

2. 進行小結。

3. 按照要求預習,。

十一、教學評價

本堂教學用了較多的時間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的相對性進行試驗和討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對於這個環節的處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視頻資料,以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其中有在機械運動,通過老師的移動,引導學生得出機械運動的定義,並通過鋼筆放在書上推動書移動,討論鋼筆相對書和桌面的運動,這個小實驗簡單直觀,學生可以一邊實驗一邊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參照物不同,運動的描述不同的結論,這裏學生的參與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後面的對於相對運動和參照物的理解和運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國古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顯。例如可以舉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等。

十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由於內容較為豐富,也比較貼近生活,所以可選取的多媒體資料很多,而且從質量和數量兩方面都較高,因此在選擇上必須注意如何取捨,原本選取了將近15段視頻資料,但在授課時反而出現了時間不夠用,每個片段只能一掃而過,根本無法起到作用,在經過仔細的篩選後,只留下5個片段,將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給學生活動和思考,這樣一來效果反而好了。教師的語言必須有效而精煉,指向性強,否則後引起學生聽覺疲勞,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

通過本堂的學習,學生普遍感覺物體還是很貼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參照物的學習上一開始感覺吃力抽象,但經過大量的事例和視頻資源,抽象便具體,模糊變清晰,紛紛表示物理學習充滿信心,表示要認真學習物理。希望老師多做實驗,多準備有趣新穎的視頻資料。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3

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 作者及工作單位 教材分析 本節是這一章的重點,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這是整個國中物理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後面學習浮力、液體壓強的基礎;二是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既是物理課程的目標,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 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例子入手提出問題,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既覺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創設了探究情景,為後面的探究教學奠定了基礎;密度的概念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實驗探究,經過計算、分析、比較、交流,最後得出的。這樣既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又讓學生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加深了對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讓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密度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通過探究實驗,進一步熟悉天平的構造、正確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學會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測定液體和固體的體積與質量。 通過探究實驗,歸納出物體的質量、體積和密度三個物理量之間的數學關係,理解物質的屬性之一——密度。 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問題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體驗和感悟密度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實驗探究及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 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及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初步瞭解電路和電路的連接的基礎上來認識電流的`概念,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探究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對電流表的使用教材以電流表説明書的形式出現,學生可對照電流表的實物結合説明書來了解電流表的使用,有利於學生的自學,使學生養成在測量儀器使用前閲讀説明書的好習慣。

通過教材中的“動手做”,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電流表的使用,為後面的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做準備。教材突出了過程與方法、更加註重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持經歷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特點的實驗過程,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電路的基礎上來學習電流,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們可能就聽説過電流,但那種認識是膚淺的,是模糊的,在頭腦中沒有構成知識體系,現在來真正的學習這些內容,他們會懷有極大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滿足他們好動手操作的願望。在學習中使用電學中的重要的測量儀器——電流表學習也會有新鮮感,可讓學生通過閲讀説明書來進行自學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的單位,會正確使用電流表。

2、通過探究,知道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3、通過關於“電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特點。

難點

電流表的使用。

重、難點突破

讓學生經歷“探究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特點”的過程,通過探究進行理解來突破重點,

通過閲讀説明書,討論交流和實際操作等形式來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流表仿真課件、電流表、乾電池若干、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準備

電流表、小燈泡、乾電池若干、導線若干。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片、實驗,引入新課

1、播放一組圖片:手電筒的光亮和汽車前燈的光亮對比

2、演示實驗:用一節和三節乾電池分別供電的一個小燈泡的發光情況對比。

提問:同學們看到了什麼現象?這些現象説明了什麼?

學生:燈發光的亮暗不同,電路中有了電流,流過它們的電流變化了。

説明:圖片及演示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樣引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到物理的教學理念。

二、進行新課

(一)認識電流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電流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關於電流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怎樣來描述電流?電流的單位是什麼?怎樣能測量電流的大小?……

教師介紹:物理學中用每秒通過導體某一橫截面的電荷多少來表示電流的大小。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指出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燈片:常見的電流,使學生對電流的大小有個初步的印象。

(二)電流的測量

1、觀察認識電流表

教師:電路中電流的大小需用電流表測量,大家桌上擺的儀表就是電流表,請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手中的電流表,看看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交流:①表上有一個標記符號A;②標有“—”、“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標有“+”號、“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因為電流有方向,“+”和“—”接線柱告訴我們:電流應該從哪個接線柱流進電流表或流出電流表。③電流表錶盤上有兩種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兩個量程,分度值分別為0、02A和0、1A。

教師補充電流表的符號。

説明:認識電流表是正確使用電流表的前提。從觀察開始來讓學生接觸一個新的儀表,比直接講解怎樣把電流表連入電路要來得緩和,學生在心理上不會感到突然,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認識上有充分的準備,又可以為後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2、電流表的使用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閲讀電流表的説明書,來了解一下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流。

學生閲讀教材中的電流表説明書,結合實物來了解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學生敍述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實驗前要檢查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如有偏差,需調零。

②電流表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

③必須使電流從“+”接線柱流進電流表,從“—”接線柱流出來。

④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試觸法確定量程的選擇。注意:絕不允許將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上!

教師演示試觸現象,學生觀察電流表指針擺動情況。

説明:使學生理解為什麼要試觸,清楚違反以上規則造成的危害,對此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

進行讀數練習(用電流表仿真課件演示),教師演示,學生讀數並説明是如何讀數的。

(三)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動手做”活動:測量通過燈泡的電流值。

教師強調:

(1)要遵守科學規則,即電流表連接電路時要遵循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2)連接電路時,開關是斷開的,檢查無誤後再閉合開關。

學生先畫出電路圖,再根據電路圖把電流表連入電路,測量電流。

交流、評價

1、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談談收穫和體會。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5

國中物理教學基本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將精力陷於知識點的學習和解題中,對技能、物理過程和方法則關注的較少或落實不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

1、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所有的學生,應該尊重、關心、牽掛他們。要容忍學生的錯誤,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物理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愉悦的情感體驗過程。物理教師要善於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課堂成為學生嚮往的地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

(1)融洽的課堂氣氛教師要真心對待學生,永遠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身心處於最佳活動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2)在教學中應儘量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情趣讓教學內容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如將教學內容故事化、多媒體化。以《磁場》一節引入新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講:“在我國的古書《史記封禪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卻很迷信。有一天,宮外有位自稱叫奕大的人求見,説是有寶物要獻給皇帝。漢武帝一聽,馬上召見。只見奕大從懷中取出一對棋子,説這叫鬥棋,放在一起爭鬥不已。漢武帝命人拿來棋盤,奕大把兩隻棋子靠近擺在一起,果然能夠‘相距不休’。一會而,奕大又換了個法子,兩隻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開。這個玩意而可把皇帝給逗樂了他馬上下令封奕大為‘五利將軍’。同學們,如果你是奕大,你會用什麼來做那兩隻棋子呢?”教學內容如果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格養成的聖殿。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學生在獲得物理知識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國古代文明燦爛輝煌,很多科學論述都在世界遙遙領先,如《墨經》關於槓桿的論述、小孔成像的觀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記載,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我國超導的研究與實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尖端技術方面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的實驗成功,人造衞星的發射與回收,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等等,在教學中適當的穿插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教學中也應讓學生認識今天我國在科學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立志振興中華。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中學物理教學內容中充滿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用辨證主義觀點去分析教學內容,闡明物理概念和規律。例如,通過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的教學,向學生揭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通過講解“摩擦力的利與弊”向學生闡明“一分為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道德品質教育在物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刻苦鑽研、勇於進取的精神和愛護公物、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的作風。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教學方法,在探究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戰勝困難和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4、滲透STS教育,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物理知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與物理學的進步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瞭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技術意識、社會意識。

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關注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如那米技術、超導體、激光、現代航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

第二、重視學習內容與家庭、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聯繫,如將電的知識與安全用電、安裝照明電路、修理各種家用電器相聯繫;將能源的利用與生活中如何節能相聯繫;將物態變化與電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聯繫,將浮力與潛水艇的浮沉相聯繫;將電磁波與現代通信相聯繫等。

第三、關注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能源危機、噪聲污染等。此外,教師在設計習題時,應多考慮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規律的題目,如學習慣性後,解釋剎車時人體上半身為什麼向前傾的現象。學習槓桿後,解釋騎自行車上坡走“S”形路線省力的道理;學習了長度的測量後,會從地圖上測出長春到北京鐵路線的長度;學習了光的反射,解釋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汽車頭燈裏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學習了光的折射,能解釋海市蜃樓,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學習了熱學,能回答為什麼海邊及大森林裏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為什麼當今國家推行退耕還林的政策;學習壓強後,解釋刀磨得越鋒利切東西越快等等。通過多方面培養學生勇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形成將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意識,激起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養成對大自然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增強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中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並注重多種方式進行科學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結合教學內容,將公式P=I2R的呈現做了處理,用閲讀探究的方式出台,並以“探究卷”為橋,完成本次課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與處理】

“電和熱”是國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的主體內容是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與電阻成正比。編者的實施建議是根據生活現象發現問 題,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結論,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中,體現從生活走得物理──再從物理走進社會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尊重編者的建議,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第一環節:打開探究之門。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電爐子、電餅鐺通電時發生的現象,並説出啟示,提出問題。

第二環節:探究與發現。

通過實驗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電阻的定性關係;再通過閲讀探究;電熱功率P與導體的R及通過的電流I之間的關係式。

第三環節:應用與創新。

用結論解答課前實驗現象,繼而再觀察多媒體的兩個演示實驗,根據結論判斷實驗現象,並加以解釋,最後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第四環節:拓展與延伸。

讓學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意見。並對課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個變量電流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即對於同一個用電器熱功率P與電流I的關係探究,使課堂得以延伸……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具有熱效應,知道在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時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2.通過實驗,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係。

3.領悟從生活走進物理,將物理應用於生活這一課改基本理念。

 【教學準備】

電池組、帶蠟油的鉛筆芯、帶蠟油的銅絲、導線、“探究卷”、。

重點: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難點:P=I2R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做好探究實驗,認識現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5分鐘)

師語:請同學觀察通電的電爐子和電餅鐺,回答它們工作時能的轉化。

學生:電能轉化成熱能。

師語:請仔細觀察,談談你的“發現”,並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學生:可能性的發現和提問(摘選)。

1.電阻絲很快地發紅,電餅鐺也很快地熱起來,而與之相連的導線卻不太熱。

2.為什麼電阻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幾乎不熱。

(若學生沒有“發現”,則提示用手觸摸電餅擋、導線,“發現”問題。)

師語:結合2引思:探究課題──在電流相同時,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與電阻有什麼關係?

(“導入”中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與發現(15分鐘)

1.實驗與發現。

目的:探究在電流相同時,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的關係。

過程:學生根據所給器材操作(參考裝置圖如下)。

學生:根據銅絲和鉛筆芯上的蠟油熔化的快慢,推斷出電流相同的條件下,電熱功率P與電阻R的定性關係。

發現小結:在電流相同時,電阻越大,產生的熱功率越大。

2.閲讀與探究。

目的:瞭解電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

過程:組織學生閲讀材料,並分析數據,得出熱功率P與電流I及電阻R的關係式。(附閲讀卷)

小結關係式:P=I2R

師再引導:由P=UI、U=IR推導P=I2R,根據關係式,用語言描述熱功率P與電阻R的關係。

探究結論: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為熱的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此教學目的,一是放手讓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突破P=I2R這一教學難點;二是學會閲讀探究方法。)

 三、應用與創新(2分鐘)

目的:用剛剛得到的結論去解釋開課的實驗現象。

(教師給出提示語,學生填相關知識)

1.過程:以探究卷形式學生解答實驗現象。

師:多媒體大屏幕演示實驗。

師:應用結論指出實驗出現的現象,並加以解釋。

2.將結論應用於生活。

師語:請你回憶一下,生活中和許多產業中,哪些場合用到了電熱器,請説出兩個場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聯想。

師語:利用電熱器加熱時,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哪些場合用電器通電時發熱,但我們並不希望它們發熱?我們採用什麼辦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決問題。

師語: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問題,關於這兩方面,你有那麼改進意見。

生:交流、評估,教師做總結性發言。

(教師贈語:科學靠我們發現、探究、改進──科學永無止境。)

(此環節教學目的有三,一是培養學生聯想、解決問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評估能力;三是培養學生另一種探究思維程序:通過閲讀得出結論→根據結論解釋某些現象→再將這結論應用於生活中→將問題做創造性改進、發展。)

 四、小結與延伸(5分鐘)

1.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結構。

2.通過多媒體給出生活中電熱危害的實例,學生課後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辦法;課後設計實驗探究電熱功率P與電流I之間的關係,要求説出所需要的物品,並畫出電路圖。

 板書設計: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7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台、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台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壓強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是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緊密。壓強是力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與壓強相關的物理現象較為熟悉,但壓強的概念學生還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基礎上,和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係後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全章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重要保證。因此,搞好壓強的教學是抓好本章教學的關鍵。

2.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壓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②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有關計算,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

③知道壓強增大和減小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樂於探索、勇於探究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

壓強的概念統領全章、貫穿全章,因此壓強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建立。

國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得出壓強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關鍵:實驗的成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壓力效果的實驗就顯得特別重要。

4.教學媒體:圖片及多媒體課件。

二、學情分析:

由於八年級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探究意識,學生完全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絕大多數學生能從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會對獲得的信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

三、教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啟發引導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方法,並且能按照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出結合學生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法

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年齡特點,採用的學法主要有觀察法、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自學法等。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獲得對壓強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設計理念

本節設計總體思路是從有關壓強的生活情景引入壓強課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感受壓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壓強概念,並用所學壓強知識解釋生活中有關壓強應用。充分體現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突出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六、教學準備

1、教學媒體準備:多媒體硬件和相關課件準備

採用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使教學聲圖並茂視聽並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實驗器材準備:海棉、橡皮泥、肥皂、氣球、磚兩塊、一隻削好的鉛筆、廢舊玻璃輸液瓶、水等。(盆盆罐罐當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 、讓土器材成為實驗教學的生力軍)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拿出一海綿,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壓,提問:這説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投影展示圖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對地面的壓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卻陷入不多,兩者產生的效果不同,壓力作用效果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回顧:瓶子放在海綿上使物體發生形變,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觀察圖片,並引發對此現象的思考。

二、認識壓力

演示小實驗:

向下按海綿;將鋼尺一端搭在講桌上,另一端懸空,向下壓懸空部分,讓學生觀察形變,描述力的方向。

學生觀察現象,初步理解壓力的概念。

總結:例子中的物體都受到了壓力。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三、認識壓強

1.探究主題的引入

教師提出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針對教師的設問積極猜想:可能與施加的壓力有關;與接觸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等等。

抓住學生猜想中含有科學成分的部分,給予引導,逐步逼近主題。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 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點

“像”的概念,區別實像和虛像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

實驗1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説是對稱的。

實驗2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係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閲讀 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於鏡面後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後的S發出的,好像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並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着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 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閲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 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 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 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 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説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後記錄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0

一、新課程理念下的國中物理教學設計特點

(一)重視基礎性

在國中的物理教學設計當中,教師需要從實際生活出發,然後逐漸融入物理教學當中去,然後再從課堂走向實際問問題。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也要看重學生對於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識核心體系的建立。國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和創新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護他們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慾望,在強調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能得到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體現時代性

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學應當更加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觀念的融入,強調知識的前沿性。同時要適當融入一些國家的科技發展內容,重視物理知識教學與現代物理之間的發展結合,從而為學生的日後發展和能力素質培養奠定基礎。

(三)反映選擇性

在國中物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認知特點和生活環境等影響因素,要精心為他們設計教學方案,促使方案更加豐富,能凸顯出教學特點,儘量讓學生接觸到更多他們沒有接觸過的內容,從而促使學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發展空間。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國中物理教學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國中物理的教學當中,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首先,教師在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應當明確教學的任務和知識體系,不能完全按照課本要求來進行教學設計,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學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教學目標。全面採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而促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運用及其產生的社會價值。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教師對此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層次和認知水平來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具有創新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從而為學生價值觀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應當體現出因地制宜的原則。要分析學生主體的區域特點,積極利用好當地的資源來進行知識補充和教學開展,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二)激發學生興趣

對於國中階段的教學來説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了足夠的興趣,他們才能在學習中更加主動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達到知識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對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為學生創造一個公平、民主的學習環境,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設置出適當的探究性題目內容,並在課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時間,讓學生能進行知識交流和學習,同時也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建議和想法,並給予適當評價。要將當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全面記錄下來,以便於為學生制定接下來的教學計劃。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尊重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看法和思想,儘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促使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師要利用物理實驗現象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要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物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學設置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是多方面的,當中既要體現出教師對教學主體活動的指導,同時也要體現出教學活動主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其中。教師針對教學主體的活動開展,當前應當強調當中的針對性,並且要保證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其中。在教學設計中則應當以學生的基礎能力和生活經驗作為基礎,以實踐案例的方法來代替傳統的説教手段,要求教師掌握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課堂的多樣化發展。同時,作為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班級的不同情況來設計出可見性比較強的教學計劃,要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的改進,彌補教學當中的錯誤問題,促使教學設計能夠得到適當的延展。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學生的態度調動,只有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學實施。對此,教師可以使用現代多媒體進行教學,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總之要保證教學設計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更多的學生願意投入中。

(四)引導學生探究和感受

現代社會中市場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學生不僅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因此,作為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善於發現學生的不同之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當然學習當中的基礎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只有通過探究和實驗的方式才能讓學生更加直接地瞭解到知識本質所在,從而提升自身經驗。創新不是實驗結果相同的不同實驗方法應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給創新一個更高的期望。只有學生有了對知識學習的新認識,他們才能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國中物理的教學設計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發他們物理學習動力的關鍵所在,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學習的意義,從而找到學習的樂趣。

(五)積極展開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學生成績的評價,而且是對學生的潛能進行開發的一個過程。學習評價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查學習成績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為了改變當前的評價現狀,作為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要在評價中重視人性化,從而促使學生的價值觀念能得到進一步的培養。此外,教師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養,採取自評、互評等方式來讓學生對自我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全人格發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國中物理教學設計,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同時也要從環境、氛圍和教學內容等方面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昇華和凝華的概念。

②知道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③知道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

2、能力目標

觀察實驗,認識物體變化,形成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一些自然現象奧祕的興趣及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察實驗,認識物體變化,形成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一些自然現象奧祕的興趣及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幾種物態變化?發生這些物態變化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思考想一想,然後填寫下列空白。

教師:培養複習的好習慣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課題

教師:除了以上四個物態變化,還有沒有其它變化嗎?

學生:討論:還有沒有其它物態物態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培養學生的聯繫實際和探索思維。

學生:觀看新舊燈泡的實物投影,觀察、對比燈絲的粗細。

教師:創設問題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質疑。

提出問題:為什麼用久的燈絲會變細?

學生:思考、分析、小組討論,回答:物體不需要經過液華過程,直接變成了氣體和固體。

教師:直接引出昇華和凝華的概念。

物體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的過程叫昇華;物體由氣體直接變成固體的過程叫凝華。

三、實驗:碘的昇華和凝華

教師:通過實驗“碘的昇華和凝華”讓學生想想“昇華和凝華”過程需要什麼條件?是要放熱還是要吸熱?引導學生觀察物態變化條件。培養學生的聯繫對比思維。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互逆過程現象,回答:昇華過程中需要吸熱;凝華過程需要放熱。

四、常見的昇華和凝華現象

教師:播放霧鬆、冰箱內結霜的圖片及冰凍的衣服變乾的動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物態變化現象和過程。

學生:觀察、思考、判斷,進一步瞭解現實生活中的昇華、凝華現象。

教師: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昇華凝華提出實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屬“昇華和凝華”,同學們可根據課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學生:感受、思考、分析、討論收集到的信息並綜合應用聯繫發散思維,回答:“樟腦丸”變小、“乾冰”製冷、燈絲變細等是昇華;霜的形成、燈泡發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華。

教師: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感受物理來源於生活。加深對“昇華凝華”的認識。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科學世界》。讓學生閲讀“科學世界”的內容,學生根據所學的“物態變化”知識來對此現象做出解釋。

學生:分析、小組討論。

教師:培養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現象中的物理學道理,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五、小結

教師:請學生對照板書進行小結。

學生:思考,總結歸納本課的主要內容,談談學生學習感受。

教師: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2

【學習主題】牛頓第一定律

【學習時間】1課時

【課程標準】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運動學和力學知識基礎上,首次將力和運動聯繫起來,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和規律的知識,本課內容在國中物理知識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為後面平衡力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繫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本節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第二課時要理解慣性的內容。

【學情分析】通過實驗並不能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總結事實,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這方面要注意強調。

【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具體事例,知道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通過教師整合説明,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4、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評價設計】1、通過問題1、2、3、4、5、6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通過問題7、8、9、10、1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通過教師整合説明和問題12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通過問題8、9、10、11檢測目標4的達成。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生看到的演示實驗,在設置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車演示:

(1)、用力拉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

(2)、停止用力,小車停止。

問題1:什麼原因使小車前進?

問題2:能否説物體運動必須受力?

問題3: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3)、將小車放在斜面上,放手後讓小車滑下。

問題4:到水平面上後會立即停止嗎?

問題5: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問題6: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4)教師總結: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結論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動不需要歷來維持。(板書他們的觀點)

問題7: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雖然能繼續前進,卻不能一直運動下去,這是為什麼?

(5)教師總結:阻力會影響物體的運動。

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通過教師創設問題,轉化成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時知道了自己應支持誰的觀點)

問題8:小車在水平面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讓學生充分猜想後,總結:斜面坡度,小車質量,小車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問題9:研究小車在水前進的距離和水平面對它阻力的關係,你應該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猜想,小組討論,分享猜想設計的依據和研究方案。)

教師總結:運用控制變量法必須讓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車在同一位置開始運動,分別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進行多次試驗。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試驗。

教師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10:三個表面相比,哪個阻力最小,哪個阻力最大?

問題11:小車在木板上運動得最遠,在毛巾表面上運動得最近。其原因是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阻力越小,前進的距離越遠,若表面更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更小,前進的距離更遠;若表面非常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將非常小,速度減小得也將非常慢。

進一步推理問題12: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地運動下去。

通過比較推理的結果,讓學生思考後用自己的話説出實驗結論,得到運動和力的關係,並指出自己支持兩位誰的觀點。

三、教師整合説明(根據推論引出牛頓第一定律,讓學生明確它不是實驗結論)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牛頓第一定律(板書課題)-----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板書內容)

四、教師強調説明:(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這條規律的普遍適用性,不符合這條規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總保持”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只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它雖然不是直接由實驗得來的,但經受了實踐的檢驗,是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結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亞里士多德(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2)(3)(4)(5)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3

摘 要:從國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情況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關鍵在於教師,老師的觀念不更新,很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所以廣大國中物理教師從自我做起,更新觀念,深入推進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

關鍵詞: 國中物理 教學設計 更新觀念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國中物理教學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新課程的提出和實施極大地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新課程改革的提出伴隨着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思想的進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與傳統的教學理念有本質不同,可以説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比如在傳統觀念下的課堂教學設計中過多強調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學習結果,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的結果使學生養成被動的接受性學習習慣,久而久之教學就成為教師自己的事情,忽視學生的發展,教師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結果與新課程理念中的教學設計理念相悖。新課程教學理念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就要求廣大國中物理教師與時俱進,以學生髮展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即堅持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學

生個性的健康發展、關注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新課程明確提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是新課程對於教學設計提出的新的要求。為了更好地貫徹新課程理念,國中物理教師要不斷學習,擺脱舊的教學理念的束縛,主動更新觀念,用新課程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更好地服務於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傳統教學設計中不利於學生髮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着教師的教學。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在傳統教學中,教科書有絕對的權威。教師的教要嚴格根據教材展開,而且教學的答案不允許更改和變通,考試有着標準答案,這個答案就在教科書上。這就決定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絲毫的自主性,嚴格按照教科書的內容設計教學和實施教學。然後,教師的教學過程便成了對“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課基本上是按教師的預先設計進行的,當教學設計環節完成後,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至於學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麼程度,要到考試時看學生的分數才知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時甚至成為阻礙教師實施教學的不利因素,因為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並不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沒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教師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的學習體驗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學生的疑問不能得到解答。在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下,他們不得不學習那些不想學、不願意學的知識內容,從這一方面説,學生學得很苦,而且憑記憶學到的一些書本知識不能直接運用於實際,更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

負擔。最重要的是在教師的教學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被忽視的地位,無法實現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2.忽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習過程。

傳統教學理念關注的是教學的結論,以及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記住這些結論,而不在乎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生有沒有經歷應有的學習過程。而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生應該體驗的學習過程恰恰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關注學生的主觀感受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讓學生真正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師所教知識的內涵,否則即使讓學習記住教學的結論,學生也不明白和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似懂非懂,其實是不懂。傳統教學設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企圖通過讓學生記住教學結論達到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目的。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不符合學生自身發展規律。這種教學設計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缺少質疑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課程理念下帶來的變化

新課程針對教學提出新的觀念,其中明確指出: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所以教師要更新觀念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

1.教學設計應是有機的生態系統。

新課程打破舊課程的束縛,把課程看做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媒介及環境四個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共同決定新課程的全新面貌。國中物理教學設計要同時考慮這

四個因素。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並且是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要求教師與學生加強溝通。溝通以平等為基礎,以真誠為紐帶。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題因素,學生才是課程的主體。

2.教學設計出發點的變化。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都是從教師和課程的設置出發,忽視學生的因素,導致課程本末倒置,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因素。而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學設計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師要相應地對教材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進行改革,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學生應成為老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3.學生的發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課程打破傳統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不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弊端,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進行強調。強調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從國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情況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關鍵在於教師,老師的觀念不更新,很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所以廣大國中物理教師從自我做起,更新觀念,深入推進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4

國中物理教案全冊(優秀)

【試講或講課高分原則】

1.作為老師,信心和責任心是第一位的。記住一點,你擔心的別人也擔心,所以不需要有壓力。 相信自己,別人才能相信你。

2.打動那些對你有好動感的評委!沒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訴所有人,我來了,我能教好學生。

3.講課要有激情,如果抑揚不足,起碼聲音要大。普通話標準一點。講話語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練。這是關鍵!講話要擲地有聲,不要半推半就,在講台上要有颱風。語文教師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語音悦耳,抑揚頓挫。

4.一定要着裝合體,不要穿着太前衞,畢竟教師這個職位還是要講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潔得體端莊大方,給人感覺氣質非凡。

5.在見到面試官時要表現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囂張,給人留下穩重的印象。注意肢體語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講台上,運用好肢體語言。

6.要在試講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把要講的內容的相關背景等知識瞭解到位,並把課的內容和這些背景結合起來,讓背景知識在吸引人的同時把人引導到課本的內容上來。

7.不用花費時間講得過於仔細,只要在你講的時候提到就可以了,讓聽課的評委知道你有這個環節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評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視線不要一直停留在講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個評委都以為你在看他們,注視着他們。要面帶微笑,不要太嚴肅。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的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瞭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

2.瞭解骨傳導。

3.知道什麼是“雙耳效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

2.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蒐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2.通過貝多芬耳聾後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引入新課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

聲波進入人耳後,經過哪條途徑,最後感覺到聲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人耳的構造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 腦 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2.骨傳聲

“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後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

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

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3.雙耳效應

由學生自習完成。

利用聲音傳到兩隻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徵不同來確定聲音的位置。

四、作業佈置

教材第18-19頁“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教師要作充分的準備,多做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全探究過程。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器材:多媒體電腦、鬧鐘、紙盒

四、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閲讀法

五、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後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然後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麼,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聲的來源

學生活動

(1)閲讀課文,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找出噪聲的含義

(2)分組討論:在你的周圍,有哪些是噪聲?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 學生活動

(1)閲讀課文,找出噪聲的等級是按什麼劃分的。

(2)不同的噪聲的等級對人們所產生的危害又是怎樣的?

(3)認真閲讀P26的噪聲分類表。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聲

複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後,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後聲音的不同。

? 學生活動

(1)觀察書本P 26圖1.4-4,指出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在哪裏實施的;

(2)分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治理噪聲的實際例子。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3)觀看錄像。加深對噪聲的瞭解。

(四)課堂小結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樣防治噪聲?

(五)佈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採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學後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光的傳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3.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

5.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四)教學難點

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五)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六)教學媒體

激光手電、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杯、空燒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展示光現象(收集一些光現象圖片)

教師: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

(二)進行新課

1.光源

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麼,光是從哪裏發出來的呢?

思考、討論 列舉例子

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

(板書):太陽、螢火蟲、恆星、水母

國中物理教學設計15

1.精心設計問題

根據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敍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為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物理概念、規律比較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謂求趣,即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增強趣味性,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物理學科持久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物理論文《依據教材特點 設計課堂教學》。

所謂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學習方法及教學手段都賦予新意。並不失時機地介紹新科技,運用幻燈錄像等現代化手段使課堂活動不斷變換形式、力求出新。

所謂求活,就是在教學中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給學生説話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努力創設和諧、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取知識。

3.精心設計實驗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實驗項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教師要精心設計小實驗、小製作及課外小實驗,直觀、形象、有趣的小實驗能收到比任何語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師設計小實驗要考慮到課外小實驗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難度稍大的實驗製作,在佈置學生時要提示學生怎樣做,以及注意事項,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製作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和成敗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設計操作的能力。

4.精心設計活動

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教學中充分運用每節教材後面的“想想議議”提出的信息、精心設計“想想議議”活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樹立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

標籤: 國中 教學 物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0232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