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在山那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難點:

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敍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二、正課

1、朗讀指導,國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範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裏有什麼含義?

討論並歸納: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

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討論並歸納: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是隱祕的。

7、探究質疑:

鐵青什麼意思?(專為隨讀生設計)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討論並歸納: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裏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討論並歸納: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課時

9、探究質疑:

為什麼説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討論並歸納:因為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説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質疑:

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詩中的山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比喻重重困難。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難,這就是説,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需要百折不撓堅持奮鬥,理想境界才能實現。

11、探究質疑: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討論並歸納: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這是媽媽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指實在的東西,所以説是飄來的。

12、探究質疑:

為什麼説一座座山頂會誘惑着我?

討論並歸納: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13、探究質疑: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討論並歸納: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4、探究質疑: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討論並歸納:因為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驚喜,使人興奮。

15、再次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16、你的理想又是什麼?你是如何努力的?

(專為隨讀生設計)

三、小結

這首詩中詩人藉助於羣山和大海這兩個意象,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與哲理,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終究將會實現。

【板書】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山 比喻 重重艱難險阻

爬山 比喻 艱苦奮鬥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2

情感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衝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藴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從誦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探究關鍵詞語藴含的意義。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羣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説。

二、資料助讀

投影:

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説、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並疏解。

投影: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 ) 誘惑( ) 一瞬間( )

隱祕( ) 喧騰( ) 痴想( )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祕(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痴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請學生説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徵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藴含着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中説:“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嚮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鬥,羣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四、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詩句可能有:

(1)“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2)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6)“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

(1)王家新創作談中説:“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2)“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

(6)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2.教師提問,指名學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勵學生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4)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5)有人説,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閲讀體驗説説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

(1)小時候理解的山是指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隨着閲歷的增長和體驗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是重重困難,道道難關。

(2)“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後,又堅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着我,鼓舞着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創作談),

(4)由“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前後的心情是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興奮、驚喜。

(5)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語調並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迴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第一部分,他以一個孩子的語調寫出,“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衝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後的“海”與“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3.學生表情朗讀全詩。

4.語言運用:

仿照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藉助於“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脱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⑴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⑵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⑶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3、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置】

一、文感知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前準備

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時在班裏交流。

三、文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中國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題)

(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四、朗讀文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藴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五、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藴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六、問題探究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2、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七、體會感知

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粗的詞語: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1、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佈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2、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後記】

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最大的成功之處。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複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的課文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裏交流。

【教學內容】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設計】

一、初步感知

1、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中國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歌,從詩中找出答案。

2、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3、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過渡:《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藴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並且邊聽邊思考問題。)

4、屏幕投影思考題:

1、詩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還藴含着什麼意思?

2、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 )

(説明: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

(在此基礎上,可讓全班學生再次朗讀詩歌,加深印象,也為進一步賞析詩歌作準備。 )

二、精讀品味

(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的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之處,品讀這些詩句,就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獲得思想啟迪。)

1、自主、合作探究:

屏幕投影思考題,學生思考:

1、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

教師小結: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語句談感受,體會到詩人用羣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並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

2、朗讀指導:

屏幕投影朗讀知識:

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教師小結:詩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藴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下節課共同探究的問題。

三、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2、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對“山”與“海”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裏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

板書課題:

在山的那邊

二、檢查預習

1、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抽同學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問:山那邊到底有什麼?

1、教師朗讀課文。

2、配上音樂有感情地齊讀:

朗讀指導:朗讀時語速與情感的關係,重讀與詞語意思的關係。

朗讀要求:放聲朗讀,正確流利,充滿感情。

達到效果:與詩人的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

3、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⑴ 第二節中,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

提示:“山”象徵困難,”海”象徵理想。

⑵ 詩歌兩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⑶ 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後;拼搏和奮鬥。

四、研讀與賞析

“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理想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1、請你把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

(自讀課文)

揣摩詩歌語言的凝練而有豐富的內涵。

(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老師引導)

⑴ “鐵青着臉”:擬人。顏色(表面);心情不好(實際)。

⑵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

⑶ “飄”:輕(意思);童年認識膚淺。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瞭解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學習重點:目標1、2、3

學習難點:目標3

一、預習導學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注音寫漢字,並讀一讀。

痴想()誘惑()隱祕()紮下()

鐵青()xuān()騰一shùn()間yùn()含

2、查閲資料與工具書,瞭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用普通話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想一想,本詩講述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二、課堂研討

1、朗讀詩歌。

A、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讀,儘量讀出自己的理解。注意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聽朗讀,模仿讀,嘗試總結朗讀技巧。

2、討論。

A、“山”與“海”在詩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與海外,還有什麼別的含義嗎?

B、“爬過山就能見到海”,作者借這首詩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3、揣摩語意,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

A、閲讀整首詩,概括出“我”不同時期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B、“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一句中,“山”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C、“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D、“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中,“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三、拓展延伸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四、鞏固提高

潮汐王家新

月光下/大海湧起愛的潮汐/月亮離地球越近/大海越是激盪不息/那一層又一層的潮汐呵/湧向了海灘/苦苦地尋覓……/月亮因羞澀而臉紅了/——雖然大海並不曾/把她的嘴脣輕輕吮吸……

大海呵/只是從月亮的流照那裏/得到了一種深深的激勵/那雪白的,愛的潮汐呵/一排升騰起來/一排又跌落下去/——就這樣來回往返/生生不息……/可是,要接近月亮/卻是不可能的/——大海知道這個/於是把月的倩影/默默地帶回到海心的深處/像為了孕育珍珠的貝殼/夾進一粒沙子/又旋即緊緊地合閉/——只給未來的觀潮者/留下一個永恆的謎/這是沉默/又是默許……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尋覓()羞澀()吮吸()跌落()

2、詩歌講究押韻,請你在下面的橫線上寫出這首詩的韻腳。

——————————————————————————————

3、本首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4、我們的`知識庫中,存有許多與大海、月亮相關的詩句,請你各寫出一句。

五、日積月累

1、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蘇格拉底

2、人類的心靈需要理想甚於需要物質。——雨果

3、抱負是高尚行為成長的萌芽。——莫格利希

4、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為最美好的目的而設。——伏爾泰

5、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車爾尼雪夫斯基

6、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沒有生活。——【俄】托爾斯泰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都是山裏的孩子,在孩提時代我們對山外到底有什麼肯定有過很多奇特的想象,那麼,你的想象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位從山裏走出來的詩人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作家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

見課後要求讀讀寫寫的生字生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

讀前強調:

a.詩歌朗讀的基本要求:語速、節奏、重音。要求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3、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説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説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教師指導]

a、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閲讀,討論。

a、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邊板書)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閲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説,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説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五、小結,佈置作業

通過激情的朗讀和認真的理解,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六、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提示:“大海”不一定象徵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遊,可以寫對大海的嚮往,到海濱終於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⑴ 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⑵ 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⑶ 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3、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學習方法】

1、朗讀、背誦;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置】

1、課文感知: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裏交流。

3、課前二分鐘:

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導入一:

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導入二: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中國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1、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二、朗讀課文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藴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三、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藴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四、問題探究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2、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五、體會感知

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粗的詞語: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⑴ 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⑵ 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2、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佈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2、課後練習:

讀一讀,寫一寫。

【課後記】

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藴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本節課需要共同探究的問題。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是個常識;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讀音、停頓恰當。

2、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藴涵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3、聯繫生活,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

教學重點:

1、詩中“山”與“海”所藴涵的意味。

2、詩中所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海邊嗎?你們看到的海是什麼樣的?

生:海很大,一望無際。有時候海很平靜,有時候海浪很大,一個接一個襲來。師:那你們喜歡海嗎?

師:老師也很喜歡海,海,能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能讓人不安的心漸漸平靜下來。但是,對於山裏的孩子,他們沒有見過海。他們啊,對海充滿嚮往,他們是多麼渴望見到海啊??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一位山裏孩子寫的一首詩。(板書:在山的那邊)

二、誦讀感知

1、讓學生誦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並理解積累。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níng)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文中做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祕:(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痴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聽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象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請學生思考以下的問題

①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在山的那邊到底是什麼呢?

生(齊):在山的那邊是海。

師:“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還有其他含義嗎?

生:“山”,就像是困難;“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實現理想信念途中的艱難險阻。

師:請同學們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生: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

生: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

生: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師:很好,看來大家的感悟能力很強。

三、研討釋疑

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問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可能有:

1、“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2、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6、“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慢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納:

1、王家新“創作談”中説:“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是“隱祕”。

2、“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望見的卻已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想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意困局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天地。

4、“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而現在明白這只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指“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説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説是飄來的。

6、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慢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是心靈不再幹枯,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四、拓展延伸

1、在你的許無錫生活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經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自己對於“山”和“海”的體驗。

2、你知道哪些為理想奮鬥終生的名人?請選擇其中一個説給大家聽。

五、課堂總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會實現。文中是藉助於“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脱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象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明的特色。

六、佈置作業:

收集古今中外關於描寫理想的詩句。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教學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1、看導語,默讀課文,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2、讀一讀,寫一寫。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3、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4、內容研討。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後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山那邊是海,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險。這就是説,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一方面因為渴望早日實現理想,一方面因為對實現理想的艱鉅性估計不足,以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就能達到理想境界,可事實並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喪。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説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麼,什麼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媽媽給我説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這就是説,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覆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藴含的人生哲理。

學習方法:

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課文感知: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裏交流。

課文導入:

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導入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導入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藴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藴含着什麼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徵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羣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鬥。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為什麼説是“隱祕的想望”?

2、為什麼説“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3、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4、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5、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6、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繫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這個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1、教師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2、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藴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佈置作業: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後反思:

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語文老師一定要作示範朗讀,不要害怕普通話不標準,關鍵要給學生一種語文感覺。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⑵ 初步瞭解詩歌的常識,理解詩歌藴含的哲理。

⑶ 理解詩歌的形象所具有的象徵意義。

2、過程與方法:

⑴ 學生通過多種誦讀方式,培養朗讀詩歌的能力,品味語言。

⑵ 通過討論、點撥的方式來理解詩歌藴含的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海及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進一步拓展延伸。

2、難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課時安排】1課時。

授課時間】 20xx年11月23日下午第二節。

【授課地點】 淮南實驗中學七年級一班。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二、朗讀感知 整體把握

1、走近王家新:

王家新,出生於1957年,湖北人,詩人。著有詩集《紀念》《遊動懸崖》,詩論集《人與世界的相遇》《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文學隨筆集《對隱祕的熱情》等。

2、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⑴ 字音: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紮下 一瞬間

⑵ 詞義:

隱祕:隱藏,不對外表露。

誘惑: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沸騰。

一瞬間:一眨眼的時間,形容非常短暫。

學生活動:點名朗讀全詩,學生反覆誦讀,齊讀。

朗讀指導: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讀,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當然,感情是否真正投入,關鍵還是要看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是否深刻。

3、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詩句。引發學生思考:

⑴ 詩中所説的“海”是什麼呢,詩人怎麼説的?“海”指的是什麼?

⑵ 詩中的“山”含義是否相同?請指出“山”的含義。

三、師生互動 解讀探究

1、在反覆誦讀和討論中理解課文內容:

⑴ “小時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

媽媽給我説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這節詩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⑵ 為什麼“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卻“又一次次鼓起信心”?

⑶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

2、詩句賞析:

⑴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⑵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⑶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四、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1、總結反思: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充滿了人生哲理的好詩,寓意深長。詩中“我”對大海的嚮往和有關海的信念表現得非常強烈,詩人告訴我們,為了實現理想,要不畏懼一切困難。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或已被你征服,或等着你征服。

2、拓展延伸:

目標在遠方

第一次看見鐵路是在家鄉的一個小山頭上,那年我13歲,上八年級。我早就聽説大山的那一邊有鐵路和火車,我卻一直沒有見到,從我生下來一直到13歲那年,我就沒有出過大山。

13歲的那年暑假,我心情突然變得不好起來,主要是開始思考人生和未來,思考的結果是產生了很多死結,對人生和前途充滿了過多的困惑。為了緩解我的憋悶心情,我就準備去看看那對山裏人來説還很陌生的鐵路,母親也鼓勵我去看看。我帶着一瓶水和三張餅,一個人穿過了許多高高低低的大山,從夜裏三點一直走到早上六點半,才到了有鐵路的山頭。透過黎明的曙光,看見鐵路在兩個山頭之間延伸着,像一節一節的台階,通向遙遠的地方,又像一根一根的琴鍵,彈奏着生命的樂章。那時太陽還沒有升起來,躲在另一個山下面,映出一片紅光,染紅了那一半天空。天地處於一片肅靜和寧靜之間,那具有象徵意味的鐵路就躺在天底下,默默地丈量着大地的胸懷。鐵路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美麗,那麼富有詩意,路基行鋪滿了零亂的石子,黑黝黝的鋼軌用平常的木頭連接着,鐵路兩旁充滿着形形色色的垃圾,但我還是一下就喜歡上它了,喜歡它那種遙遙無邊的神祕韻味。

站着欣賞了一會兒,我坐了下來,疲倦和孤獨一下湧上心頭,我就着青草躺了下來,感受那黎明的安寧帶來我的沉寂享受,那樣的舒適讓我迷糊起來,不知不覺地就睡着了。正當我在夢中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一聲長長的汽笛聲驚醒了我的美夢,我睜開眼來,眼前一片明亮,太陽已經升得老高了。一列火車呼嘯着從遠遠的.一個山洞裏鑽出來,“嘀噠嘀噠”的聲音一下洪亮起來,我感到山在輕輕地顫動,那火車從我的腳下疾馳着過去了,我還是能夠模模糊糊地看見火車裏面坐着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從很遠的地方來,到很遠的地方去,他們肯定到過許多地方,見過不少事情。不多一會兒,火車就從我的視野裏消失了,遠遠地通過鐵軌傳來列車行進的聲音,那聲音越來越小了,最後大山又是一片寂靜。

火車遠去了,大山平靜了,我的心卻不能平靜下來,腳下的路如鐵路一樣是枯燥的、平淡的,但我們生活的目標不是腳下的路,而是完成這段路之後達到的遠方,遠方有許多異樣的風景和美麗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欣賞。那天從鐵路那邊回來之後,我就開始用功學習起來,我知道雖然在大山裏,但我生活的目標應該在遠方。

1、作者看到的鐵路僅僅是我們平常所看見的鐵路嗎?想一想,它有什麼含義?

2、“火車遠去了,大山平靜了”,為什麼“我的心卻不能平靜下來”?

3、作者説“我生活的目標應該在遠方”,想想看,應該是怎樣的目標?

【板書設計】

1、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在山的那邊--------------------大 海

(小時候) (羣山) (長大後)

痴想──沮喪 誘惑──堅信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13

  在山的那邊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小黑板。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小黑板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説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説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閲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閲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説,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説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14

【內容介紹】

《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4.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通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複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對象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教學構思】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⑵、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藉助網絡自主學習,掃除字詞障礙

藉助網絡,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為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為引子,通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教學媒體的選擇和設計】

1、欣賞配樂朗誦,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2、利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百度、搜狐等網站查閲作者王家新及相關資料,欣賞詩歌,開闊視野積累文化,增強學生對文章寫作背景、目的的理解。

3、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根據教材特點,培養學生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為之不懈奮鬥。

【參考網站】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新語文國中資源網站、百度視頻、新浪視頻等

【教學過程】

課題《在山的那邊》總課時2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初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瞭解“山”與“海”的意象。

教學重點難點

1、詩歌朗讀的`停頓、節奏、情感。

2、“山”與“海”的象徵意義的初步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但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在山的那邊》,相信這首詩會對大家有很大的啟示。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瞭解詩歌,瞭解作者情況,解決字詞。

1、簡要了解詩歌及朗讀要求。

提問:同學們,你們瞭解的詩是什麼樣子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時要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詩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2、關於王家新(多媒體展示)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5年任《詩刊》編輯。詩集有《紀念》(1985)《遊動懸崖》(1997)

3、熟悉詩歌,解決字詞。

a、請學生打開課本,自己試讀兩遍。第一遍解決字詞問題,第二遍嘗試有感情的朗讀,理解詩歌的內容。

b、教師出示課件並請同學朗讀生字詞(多媒體展示)

痴想chī隱祕yǐn鐵青tiě

凝成níng誘惑yòu喧騰xuān

漫濕màn一瞬shǜn間

隱祕:隱蔽,不外露。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誘惑:吸引,招引。

痴想:發呆地想。

喧騰:喧鬧沸騰。

c、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

4、視頻範讀

(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三、整體感知,初步瞭解“山”“海”的象徵意義。

問題:

山的那邊是什麼?請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認為詩中的山和海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嗎?它們還藴涵着什麼意味?

你怎樣理解“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詩句?

四、再讀詩歌,領會詩人艱難的探索、永恆的追求。

五、自學討論。

(問題:在大家朗讀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給你的感觸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詞你覺得寫得最好?為什麼?請大家思考,並和同學們交流自己的看法。)

詩歌欣賞《鄉愁》余光中

六、作業。

1、字詞練習

2、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寫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回顧自己對詩歌的學習,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做簡要記錄。

讀課文。查字典或與同學合作解決字詞。嘗試理解詩歌感情。

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學生先根據自己理解説出詞的意思,然後再歸結詞的準確意思。

學生聽讀時,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

學生獨立朗讀,揣摩詩歌的情感。個別學生做示範朗讀。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思考詩句的內涵,體會用詞的精妙之處,並和小組同學交流。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能把自己和課文聯繫起來,便於學生投入詩歌的意境。

調動學生的學習體驗,對詩歌的學習有準備。

要培養學生做筆記的好習慣。

不要以自己的範讀取左右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間。

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

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學生理解詩句意義。

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更容易掌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為下節課深入的學習做準備。

繼續加強詩歌與學生實際的情感鏈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困難艱苦奮鬥理想境

《在山那邊》教學設計15

學習目的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從整體上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抓住細小關節部分來理解,由表及裏的領會作品的意思。

初步認識和了解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以此為切入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領悟中學語文學習的特色及基本方法:獨立思考、想象聯想、由我及人與由人及我,等等。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一單元第一課,是學生接觸到的中學語文的第一篇課文。因此,從內容到方法,它的學習都應有一個恰當的過渡。所以,我們應從內容上着手,引導學生進入中學語文學習的進程上來。

就本篇課文而言,第一課時便也應以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為重點,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逐漸進入作品的'核心要點。因此,指導學生從細小關節部分入手,獨立思考,大膽想象與聯想,從我們自己的角度理解“我”的思想感情,是學習指導的難點所在。

方法要求

誦讀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作品,在聲音表達與意思理解中領會作品的主題思想。

逐層深入,循序漸進。有目的地明確地提出小問題,讓學生從小問題去思考、探究,在探究這些小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大問題。

時間安排

第1課時共3課時

學習過程

一、學習導入

1、(登高望遠,山外有山)

2、導入課題:在山的那邊

二、閲讀感知與指導

1、範讀。在聽讀中初步瞭解作品的主要內容與感情基調。(這步很容易完成)

2、朗讀。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由朗讀來理解“我”的思想感情。(這步不容易一下子就弄懂,只能是一知半解,但也足夠了)

3、解讀。師生共同解讀作品,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雖然有點難度,稍稍點撥,學生還是可以理解得通的:我們不是也像“我”一樣,很多時候也常常一個人發呆,遐想萬千?你在這個時候,是怎麼想的呢?)

4、閲讀指導

(1)年幼的“我”經常想一個什麼問題?媽媽給“我”的答案是什麼?

(2)當“我”爬上那個山頂後,“我”看到了什麼?這給“我”什麼樣的打擊?

(3)在失望而歸之後,“我”後來是怎麼做的?(在失望而歸之後,我產生了極大的疑問:媽媽,那個海呢?既相信又懷疑)

(4)長大的“我”是怎麼追尋到媽媽所説的那個海?(難點所在)

三、學習互動與交流:長大的“我”怎麼追尋到媽媽所説的那個海

指導學生從課文的細節描寫中理解和體會“我”長期堅持不懈的追尋和探索

1、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我懷着永不放棄地好奇心,堅持不懈地探究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①調整順序:按正常的思維方式把這三個詩句重新排列

爬上山頂——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

②如果把它們的順序巔倒過來,看看有什麼不一樣?

失望——爬上山頂——鼓起信心向前走……(爬上山頂——失望;失望——爬上山頂,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③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是什麼決定了最終找到媽媽説的那個海?

(失望——追尋……找到那個海)

(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拼搏精神,這是學生可以自己領會得到的)

3、從“我”的經歷,你覺自己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什麼道理?

(要有夢想、有信念;有好奇心、有恆心)

四、誦讀感悟

1、深入品讀作品,思考:詩歌中的那個“海”的涵義?

2、理解下列詞語在作品的含義

痴想隱祕鐵青誘惑喧騰漫濕

標籤: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0l3r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