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文中細節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2、理讀法 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從小就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讓我們在上課文之前,先回憶一下這個故事。請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點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經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人蒐集的有關古代資料編寫的,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2、文體: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託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喻或勸戒的意味。

(三)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解釋全文,有問題的一會兒質疑。

2、學生質疑,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一些重點詞語的解釋。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圍環境如何?他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麼好處?(儘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2、移山有何困難?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困難有山高大、面積廣、年老力衰、移山人少、運土石工具簡陋,往返路途遙遠。這樣寫的作用可以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決心之大。

3、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4、思考:但也有人説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確: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5、思考:這裏用了什麼寫作手法來表現人物?

通過愚公和智叟的對比,再次表現出愚公堅定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實“智”,“智叟”實“愚”,這正是寓言給兩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個人對移山產生了質疑,還有愚公的妻子,那麼,愚公妻子的態度和智叟的態度是一樣的嗎?請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寫,比較分析。

學生討論,明確:

愚公妻 智叟

稱呼: 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 “以君之力……何?”(擔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且焉置土石?”(獻疑) “以殘年餘力……土石何?”(嘲諷)

7、這則寓言有何寓意?

明確:告訴人們,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任何困難都可戰勝。

8、問:為什麼用這個神話結尾?

討論並明確:意在説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動驚天地、動鬼神,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9、全班朗讀課文。

(五)總結全文:

運用對比襯托手法,通過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説明要克服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鬥的道理。

(六)佈置作業:

1、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

2、練習冊上的相關作業。

七、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稱呼: 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 “以君之力……何?”(擔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且焉置土石?”(獻疑) “以殘年餘力……土石何?”(嘲諷)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內容。

2、熟讀並背誦課文,想一想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3、掌握10個生字。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

二、初讀課文。讓學生大體感知這篇課文。第一步,老師投影展示這篇課文,不會讀的字先跳過去,大致讀一遍,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大致寫的是什麼?看看有哪些字不會讀?不會讀的字,請學生説出來。老師順手在黑板上寫出來(10個字)。

冀 塞迂箕畚荷孀齔 匱 厝

讓學生把生字讀熟,讀準,再讀課文,學生自由讀,不齊讀,放開聲音讀。讀完後,老師再進一步強調這10個生字。

第二步,試讀白文。無標點符號,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在讀的時候看看怎麼斷句?並且把句中停頓的地方讀好。

第三步,學生看着投影,把課文抄下來,抄的要求,一個相對完整的信息單位連起來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邊抄,一邊加標點,標點不要求全部準確,全是句號也可以。同時分段落,第二段從哪裏開始,第三段從哪裏開始。抄完後請一個同學起來讀,同學們聽他斷句和分段的情況,老師掌握一下學生斷句的正確與否。

第四步,在學生讀的基本準確後,讓學生讀豎排版沒標點的,請兩個學生讀,誰願意給我們讀一下?在學生讀的時候,其他同學看他讀的是否準確,然後評價。

請同學們看着投影上的課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下來,然後把教材打開,藉助教材註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註解還不懂的地方,把書合上,看投影,把裏面重點的詞語找出來,老師指導學生,把重點詞語意思講出來。

第五步,翻譯課文,可以兩個同學合作,分別寫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寫,然後再和同學交流。

三、精讀課文

先自己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個同學在全班交流。老師也要給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度。

愚公:“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與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孫子繼續剷除山,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增加,為什麼擔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續不斷地剷除山,總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恆,克服困難,就能辦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聰明瞭,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餘的氣力,連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況土石呢?

天神: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動,命誇娥氏二子負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譯句子,體會智叟和愚公兩人對話背後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增加,為什麼擔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

(1)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僅有)

(3)何苦而不平 (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 (受苦)

(4)帝感其誠 (誠心)

公孫衍、張儀不誠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業:背誦全文。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領悟故事隱含的寓意。

2、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語言中隱含的思想情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

【教學方法】

1、藉助註釋,通過提問,師生討論,相互檢測等方式完成字詞句的教學。

2、通過朗讀,把握討論的方向,學生分組討論。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自由朗讀,達到基本順暢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組,由一人朗讀,三人糾正

三、師生比賽:教師朗讀,學生選定一人(或毛遂自薦)朗讀,學生評判,指出應改進的地方

四、學生藉助註釋,瞭解故事大意

五、圍繞詞義、句義,師生相互提問、解答,問題設計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齡?

不到九十歲。

且,將近

2、“遺男”幾歲?

七八歲。

齔,換牙,七八歲。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遺男”的父親同意他去嗎?

“遺男”沒有父親,

孀妻,寡婦。

4、有女性參加勞動嗎?

沒有。

夫,男子。

六、各大組推薦一人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繪聲繪色

七、在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師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八、圍繞字意、詞義、句義,相互擬題測試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對移山的不同的態度

1、讓學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讀愚公妻和智叟説的兩段話。

2、學生翻譯這兩段話。

3、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説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關切、擔憂。

4、教師提問:智叟説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輕蔑、譏諷。

5、讓學生揣摩當時兩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兒,你一大把年紀了,挑運土石,身體能頂住嗎?

智叟:你這老頑固,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動,還想移掉兩座大山?簡直是異想天開!

6、學生歸納兩人對移山的態度。

7、通過分析“雜然相許”、“跳往助之”,學生歸納愚公的子孫、“遺男”對移山的態度。

8、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子孫及“遺男”的態度説明了什麼?

説明愚公的舉動得到眾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孫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以及移山的意義

(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1、愚公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繞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義?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也可用自己語言回答:道路暢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孫”則更佳。

3、在當時的條件下,移山有何困難?

可從三四個方面回答:

⑴ 山體龐大;

⑵ 工具簡陋;

⑶ 勞力不足;

⑷ 路途遙遠。要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難重重,愚公為何不放棄呢?

因為愚公堅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終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為何這樣設計結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恰説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學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於向困難挑戰,堅持不懈與困難作鬥爭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決大山阻塞的難題?

可開鑿隧道,可開闢一條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困難,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還需要什麼?

除了苦幹,還要巧幹、依靠科學技術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們也像愚公一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當然,也要學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佈置作業

1、你對課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發揮想象,描寫愚公等挖土運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4

設計理念

這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新課標強調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的各環節都應緊扣單元主題。課文教學過程結束後,目標的達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古詩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與志趣”的問題,所選課文都需師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胸襟。《愚公移山》選自《列子》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學們已學過《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等作品,對這篇文章也饒有閲讀興趣。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意;多讀熟讀,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因此,執教這篇課文,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大意,積累詞語,並悟出寓言的深層寓意,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發散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階段,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慾較強,已基本具備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經過一年多的文言古詩文學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實詞虛詞感知能力,因此,我通過反覆誦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獨立思考,通過集體智慧瞭解文章大意,從中感悟愚公精神為主要內容,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通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重語氣、節奏的變化;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文中重點實詞虛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加強誦讀訓練,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培養文言語感;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異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並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

1、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2、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異同。

教學難點

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角色扮演法、點評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太行山美景圖片)?

本環節設計思路為:學生通過在欣賞氣勢磅礴、景色優美的太行山圖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這座大山移走,究竟為何?讓我們一共學習《愚公移山》。

二、反覆誦讀

1、學生齊讀,教師仔細聆聽,以便糾正字音。

2、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範讀,邊讀邊強調易錯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強化整體感知。

4、同學之間互評,指出展示同學的優缺點,師生共同朗讀相關內容,進一步體會語氣、節奏、停連等細節。

三、整體感知,概括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

1、通過閲讀課文,快速搶答:

散步的季節?散步的地點?散步的人物?(板書涉及到的人物)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事情是如何解決的?

2、將以上搶答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內容,要求簡潔、明瞭。

四、創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1、學生展示課下蒐集的關於本文的創作背景。

2、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的背景。此環節意在讓同學們感知如何選取素材來寫作,創作背景有助於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品讀課文、分析人物、體味親情(多媒體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個人物,請同學們評價一下,他們都是怎樣的人?

師生互動,邊交流邊書寫板書(詳見板書)在賞析過程中,不斷強化“讀”的環節,反覆朗讀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2、歸納“幸福家庭祕訣”:尊重、體諒、信任、為他人着想、互敬互愛、不斤斤計較……正如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讀賞析,揣摩景物描寫(多媒體展示)

此環節意在向學生滲透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為文中表現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請同學們朗讀並賞析文中寫景的句子,探討景物描寫的意義所在。請全體女同學用你們柔美、細膩的語氣去演繹這美麗的春景。(女生齊讀)

七、把握主旨,寫法借鑑(多媒體展示)

本文內容較為淺顯,此環節請學生歸納文章主旨,並自然地引出“以小見大”的寫法,為寫作課程做好鋪墊。

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0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折射出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以小見大”地開掘出頌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之深意。這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八、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

同學們,家是社會中的最小單位,但他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請全體男同學齊讀第八自然段,用你們淳厚的嗓音,男子漢的氣概去詮釋中年人身上肩負的責任。

男生齊讀,之後分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的深刻含義。

九、課後作業,感悟親情(多媒體展示)

孩子們,對於孝敬長輩,絕不僅僅停留在作者的筆下,更不僅僅停留在今天這堂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的精髓要落實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今天的作業是,回家為你的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腳、洗衣、梳頭、揉肩等),並將這一過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長輩的反應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師在這裏期待着你們沉甸甸的收穫!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5

一、設計思路

自主學習落實文言詞句,反覆朗讀感知故事情節,合作學習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它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就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本文描寫生動、形象,善於運用對比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瞭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閲讀。

四、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實詞,瞭解文言虛詞“之”“其”“而”的用法。

2.準確翻譯、理解課文。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閲讀。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藉助工具書及書本註釋自讀課文,通過生生、師生的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入新課

1課前可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

2這支振奮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間流傳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學就熟知這個故事,有誰願意給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呢?(學生講好後,教師從鼓勵角度進行評價,板書課題,介紹相關知識:《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列禦寇,戰國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話説,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讀原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從中品嚐出獨特的滋味。

(二)自讀感知

1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同座組成學習小組相互聽讀,根據要求相互評價。)

2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逐字逐句讀懂課文。(自讀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上打上問號,準備向同學、老師求助。教師巡視,隨時瞭解學生自讀的進展情況。)

(三)合作解疑

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儘量要求他們自己查工具書解決,或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教師只解答學生經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檢查自讀(可用投影,也可課前打印)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懲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擔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應(wú)一厝朔東(cuò)(shuò)

始齔(chèn)無窮匱也(kuì)

雍南(yōng)

2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3辨析多義詞:

(1)焉且焉置土石(哪裏)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錶轉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其妻獻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組評價

學習小組內,學生相互批改作業,教師巡視,解決學生爭執不下的問題。

(六)誦讀鞏固

(七)佈置作業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與練習二”。

3反覆誦讀課文,給自己的父母複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的解讀,鞏固文言知識,瞭解不同人物對移山的不同態度,把握愚公這個藝術形象,領會寓言的教育意義。

(一)誦讀導入

(二)研讀新課

上一堂課,同學們認真自讀,提出了不少問題,許多問題由於大家積極動腦,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可見只要大家積極思考,學習上的許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師將提出一些問題,大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思考,看看對課文理解得怎麼樣。

1這篇課文中寫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板書)

2愚公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那個“遺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將近九十歲。(“且”,將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頭。)

遺男——“始齔”,七八歲。(“始齔”,剛剛換牙,七八歲的光景。)

3愚公為什麼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麼益處?

提示: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處——“指通豫南,達於漢陰”。(“陰”: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陽”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蔘加了移山勞動?總共幾個人?

提示:參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兒孫中能挑擔的三個人、遺男;總共五個人。

5移山的任務艱鉅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務的艱鉅?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面積大,高度高,可見土石工程之艱鉅。(2)愚公“年且九十”,遺男“始齔”,“荷擔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總共還只有五個人,就移山這項巨大的工程而言,勞動力極弱,可見要完成任務極其艱鉅。(3)“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叩”“墾”“箕畚”,可見勞動工具落後,完成任務談何容易。(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冬夏換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見運送土石的路途遙遠,勞動何其艱辛。……

(學生只要能結合文本的解讀,體會到移山的艱鉅,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無須拘泥於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艱鉅的移山任務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孫、遺男、智叟他們分別是怎麼説怎麼做的呢?(引導學生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由此可見他們各自持怎樣的態度呢?

提示:(板書加點的字)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獻疑”——關心、擔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輕視、嘲笑。

(3)(子孫)“雜然相許”;(遺男)“跳往助之”——支持、參與。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態度似乎也很接近,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可以通過揣摩朗讀的語氣,結合“獻”與“笑”,“君”與“汝”,“如……何”與“其如……何”等字詞及句式的比較,來實現教學目的。)

7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麼,他是怎樣駁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這段話念起來讓人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麼原因呢?

提示:(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頂真”的修辭作用)這段話,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方法,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增強了語言的力量,充分説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9小組討論: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可為什麼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他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獻自己造福後人的美好願望,所以對移山充滿信心;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畏懼困難,懷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獲利,從而斷定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概括。)

10這樣看來,愚公和智叟到底哪個人聰明,哪個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板書加點字上的引號)

11追問:作者為什麼在這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

12故事結尾,兩座山還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説,愚公到底還是無能的人。大家同意這種説法嗎?為什麼?(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

提示:“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可見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誠”——表明愚公的精神連天神都感動了。所以,故事以神話結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時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

(三)延伸拓展

討論思考:以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你認為愚公的做法可取嗎?為什麼?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此題的目的在於鼓勵學生進行多元思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對於學生的明顯偏頻的觀點,教師應該引發學生相互評點或辯論。)

(四)佈置作業

以《“愚公移山”外傳》為題,寫一則小故事,表明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見解。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6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這則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誦讀法、辯論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播放背景音樂——歌曲《愚公移山》。

幾年前人們還曾認為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誇張的夢話,而今天,隨着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話變成現實,高峽真正出平湖了。那麼,一個人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聞笑談呢?好,通過學習《愚公移山》,讓我們來認識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淨無為。後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蒐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1.時代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成書於戰國前期。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話這一表現形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題解。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本文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堅持奮鬥的精神,結尾極富浪漫主義,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樂觀信念。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曾以《愚公移山》為題致閉幕詞,鼓勵全黨全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決心,堅持奮鬥,排除萬難,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同志又發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偉大號召。今天,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我們仍然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則寓言。寓言是一種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體裁。篇幅比較短小,具有鮮明的哲理性或諷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動植物。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經常採用誇張和擬人手法。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結構圖。

兩山規模、位置:方七百里,高萬仞;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移山方式:叩石墾壤,箕畚運

移山時間: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移山衝突:愚公、智叟

移山結局:無隴斷

1.這則寓言共寫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麼?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

通過問答,明確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

年且九十——且,將近。智叟——叟,老頭。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齔——齔,換牙;始齔,七八歲。孀妻有遺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親是“寡婦”,他自己是“孤兒”。“遺男”是生下來以前就死了父親的孩子。

3.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領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這樣看來,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個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遺男,一共五個人蔘加移山勞動。

4.“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們人數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歲,工具又落後,要移山的確是千難萬難的。

5.學生朗讀有關語句,進行比較: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話只由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哪些話只由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是兩個人都講的話,在內容和語氣上有什麼差別?

“甚矣,汝之不惠。”這句話是隻有智叟才會講。倒裝句式的運用(謂語“甚矣”提前),強調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説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愚公的妻子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

“且焉置土石?”這句話只有愚公的妻子才會講。“況且把土塊和石頭放到哪裏去?”她有這個疑問,説明她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不同於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這兩句話,句式相同,內容相近,但表達的語氣、感情卻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説:“憑您的力氣,還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問。智叟卻説:“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啊?”話説得過於誇張,帶着諷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這些都説明了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反對和嘲笑,亦即反對得更加強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獻疑”有所不同。

再從稱謂看,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説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度。“汝”在文言裏一般是表輕賤的稱呼。

6.教師小結:愚公的妻子對移山的態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跡,不可不察”,讀書時經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就可以把死書讀活,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

7.愚公的子孫對移山的態度怎樣?

“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兩句。“雜然”“許”寫出他們紛紛贊同、堅決支持的態度。“雜曰”句則進一步寫他們不僅贊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

8.那個“始齔”的“遺男”為移山做了什麼?

“跳往助之”;“跳”“助”,説明這個孩子是樂於相助、積極參加的。

9.山移掉以後的好處,愚公想過沒有?

想過了,“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10.那麼,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麼呢?他是怎樣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11.啟發: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裏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即一句頂着一句,充分表現出語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是對“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孫,孫又生子……”是頂真法的連續運用,顯得子子孫孫,綿延不絕,最後總結一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使人感到特別有力。

12.“而山不加增”,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麼?“加增”是什麼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裝。“而”在這裏起轉折的作用。子子孫孫,無窮盡,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挖去一點就少一點,這樣一算,自然引出了一個結論:“(山)何苦而不平?”這個結論水到渠成,很有説服力,無怪智叟要“亡以應”了。這就説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慮得很周到,他不僅“痛感迂塞之苦”,“確知移山之利”,而且還“深明可移之理”。

13.那麼為什麼有人覺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關鍵在於用什麼觀點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點去看,愚公不僅不笨,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麼反對愚公移山的那個智叟,是不是聰明老頭呢?

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這種人自以為聰明,其實不過是一點“小聰明”罷了,可見“愚公實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後一段文章。有人説,這個故事到最後還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説明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報告;“帝感其誠”,愚公精神(誠)連天帝都感動了。這不僅不是説明愚公的無能,相反,恰恰顯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來被人稱頌,正是由於他這種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不止的頑強精神。

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16.課文是怎樣表現愚公這個人物的?

正面描寫——語言、行動(愚公確知“平險”之利,有遠大抱負)。鮮明對比——智叟實愚,愚公實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險”之理,有正確的認識)。側面烘托——山高、路遠,神懼、帝感(愚公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愚公形象即為:有遠大抱負,有正確認識,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17.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説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等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説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18.請大家想想,我們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現在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九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全文按情節發展過程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的廣度、高度和所在地。這實際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對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寫愚公發起移山的經過和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為下文“答智叟詰難”做鋪墊。這一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愚公倡議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議得到兒孫們熱烈響應的情形;第二層寫愚公妻的“獻疑”,説明移山的實際困難,還寫了眾人提出的解決困難的辦法;第三層寫愚公及其子孫們在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其中還穿插敍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第三部分寫愚公批駁智叟的詰難。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文中把兩種對立的觀點敍述得十分清楚,是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導出故事的神話結尾。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話感動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終被移走。

本文通過記敍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説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鬥不懈的道理。

1.故事完整,有背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運用了對比和烘托的寫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對比。開頭寫二山之高大,中間寫路程之遙遠,結尾寫操蛇神之“懼”和天帝之“感”,都有力地烘托了愚公。

3.細節描寫生動形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條件:

方七百里,高萬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齡之大

叩石墾壤,箕畚——工具之簡陋

子孫荷擔者三夫——人力之單薄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之遙遠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條件:

雜然相許——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鄰人的參與

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對比襯托——愚公發展的觀點

寓意: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

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這堂課,我根據新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閲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扮演課堂的主角,教師僅起組織、協調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指導思想。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言文。

2.瞭解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彙,正確理解課文意思,學會質疑問難。

3.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解讀經典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提高學生文言閲讀能力。

2.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三)教學難點:

探究文章的內涵,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解讀經典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文本

現在我讓同學們欣賞一幅油畫,哪位同學知道這幅油畫的作者是誰?

這幅油畫是著名畫家徐悲鴻與1940年為了宣傳抗日而創作的一份不朽藝術作品,油畫取材於中國古代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言文《愚公移山》,瞭解油畫講述的故事。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朗誦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互動學習:你敢挑戰嗎?

活動規則:①以沒有任何標點符號的文言原文為誦讀對象。

②其他學生從“音準、停頓、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作出評價。

4.學習小組之間就課前預習中圈點勾畫的難詞難句互相質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5.互動學習:智勇大闖關

闖關規則:每個學習小組推薦一名闖關者;一共有八道題目,由闖關者自選其中一道題目作為闖關內容;闖關過程中,如遇困難,可以求助本組其他學習成員,但同時意味着闖關失敗;隻身闖關成功者獲“闖關小勇士”稱號,獎勵一顆五角星,計入平時成績。

附:闖關題

【第一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殘年餘力④河曲智叟亡以應

⑤始一反焉⑥汝之不惠

⑦亡以應⑧一厝朔東

⑨無隴斷焉

【第二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始一反焉②且焉置土石

③無隴斷焉④謹食之,時而獻焉

⑤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⑥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⑦懲山北之塞⑧出入之迂也

⑨指通豫南⑩雜然相許

【第三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其妻獻疑曰②其如土石何

③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④面山而居

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第四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何苦而不平②面山而居

③而山不加增④黑質而白章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⑥既而,兒醒

⑦河陽之北⑧達於漢陰

⑨投諸渤海之尾⑩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

【第五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以君之力②跳往助之

③隱土之北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雖我之死⑥輟耕之壟上

⑦故為之説⑧悵恨久之

【第六道題:翻譯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第七道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對移山各持怎樣的態度?】

【第八道題:愚公為什麼要移山?移山有哪些現實困難?】

6.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根據畫面和畫面標題朗讀課文相關片斷;或者根據畫面和課文相關片斷用自己的語言擬寫畫面標題。

第一幅:二山雄立圖(朗讀相關片段)

第二幅:舉家獻策圖(擬寫畫面標題)

第三幅:畢力平險圖(朗讀相關片段)

第四幅:公叟辯難圖(擬寫畫面標題)

第五幅:神靈移山圖(朗讀相關片段)

(三)研讀課文,文本昇華

1.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2.這篇寓言故事的作者在構思本文時,對愚公和智叟的感情傾向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褒揚愚公貶損智叟。

現在我們改寫一下其中的一個細節,弱化一下這篇課文的主觀色彩。

將“河曲智叟亡以應”改為“河曲智叟復笑而對曰:‘……’”。請同學們補寫省略號部分。

(四)思辨爭論,主題拓展

1.課堂辯論:學生分男生和女生兩組,展開辯論。

⑴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⑵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⑶辯論説明:①先有正方一學生髮言,接着反方一學生髮言,依此反覆,直至辯論結束。②辯論時不能搶話、插話。③對本方觀點提出有力論據者,獎勵一顆五角星;對對方學生髮言能針鋒相對駁斥者,獎勵兩顆五角星。④根據正反雙方所得五角星數目評定辯論勝利方,勝利方每人獎勵一顆五角星。⑤所有五角星計入個人平時成績。

學生辯論。

教師總結陳詞:經過一番脣槍舌劍的辯駁,我們班的同學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盡顯辯論之才華。愚公智叟到底孰智孰愚現在大家是各持己見,如果從學習這篇古老的寓言故事所傳達的意義上説,老師認為無需一定要得出個單向的答案。一方面,愚公“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實幹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另一方面,智叟“對現狀冷靜分析”的審時度勢務實態度也值得我們借鑑。

2.拓展延伸:在當今高科技、信息化的時代,愚公和智叟兩位古人誰應該是我們的學習榜樣?

學生爭相發言。

教師總結。

(五)佈置作業,課後鞏固

有人説,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點。(不少於300字)

  三、總結提升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案中,筆者通過諸如“你敢挑戰嗎”“智勇大闖關”“改寫文本”“課堂辯論”等一系列精心預設的語文活動,把課堂的時間完全交給學生,將質疑討論,交流評價的空間儘量歸還學生。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合作交流的互動性,探究未知的開拓性得到有效展現和發展。

然而教學中也發現,這種學習方式生成的有效性要求學習主體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個性品質。優生具備這一條件,自主質疑時他們是發現者、合作討論時他們是組織者,發言交流時他們是代表者,他們的潛能在課堂上得到良好發揮和發展。而學困生基礎薄弱,參與性、主動性欠缺,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遜,往往總是落後優生半步,參與過程中,參與的機會常常被別人搶走,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學生的學習權利被變相剝奪。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認識、研究這一現象,格外關注、呵護學困生,通過教學預設的調整和教學生成的調控,想法設法為其提供機會,以使語文課堂成為全體學生學習的天地。

在學生全體參與的積極性調動方面,筆者感覺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方式的運用彰顯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教學設計中,學生朗讀時的生生互評,“探究文意”和“課堂辯論”過程中五角星的表揚記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慾望和表現的潛能。當然,形成性評價的操作需要教師進行周密和整體的規劃,要注意數據和材料及時積累和整理,這需要語文老師有堅守的意志和毅力。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8

一、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瞭解故事的大意,理解語句的意思。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閲讀。

二、學習重難點: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瞭解故事的大意,理解語句的意思。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三、學習過程:

(一)課前先學

1.字音

仞( )箕畚( )孀( )齔( )匱( )荷( )

2.詞語

(1)重點實詞

許 徹 懼 負 匱

(2)通假字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應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無隴斷焉

(3)古今異義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4)一詞多義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獻疑曰( )懼其不已 ( )

(5)詞類活用現象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吾與汝畢力平險( )

3.重點句子翻譯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無以應。

4.作者簡介

列子,名 ,又稱禦寇, 國人, 前期 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裏面保存了不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5.自由質疑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愚公移山》學案

四、拓展延伸

有人説:“誰説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傻,為什麼還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乾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對此是怎樣看的?

五、達標鞏固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字注音:

齔() 匱( ) 厝() 孀() 箕畚()( )

2.解釋句中的字:

⑴雜然相許(許: ) ⑵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誠(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謀曰(聚室: )

3.引用原文回答問題。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認為移山一定能實現的原因是:

4.翻譯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獻疑曰( )

懼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誠( )

之:河陽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毀山之一毛( )

6.分析“ 其妻獻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內容,回答:

其妻對愚公的舉動是從 角度説的,話語中帶有 的語氣,其目的是 。智叟對愚公的舉動是從 角度説的,話語中帶有 的語氣,其目的是 。

課外實踐 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1.解釋下列字詞。

⑴未窮青 之技(窮: ) ⑵秦青弗止(弗止: )

⑶自謂盡之(謂: ) ⑷乃謝求反(謝: )(反: )

2.解釋下列多義詞:

⑴於:薛譚學謳於秦青( )

餞於郊衢( )

⑵之:未窮青之技( )

自謂盡之( )

3.薛譚為什麼“乃謝求反,終身不言歸”?

5.這則寓言 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六、小結反思評價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

3.講讀故事情節,初步體會愚公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二)學習新課

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複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裏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陽”(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陰”(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麼樣)

g、“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執、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着。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裏);始一反焉(語氣詞)

c、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為什麼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d、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裏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大家都知道,對於愚公來説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説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於漢陰”(説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説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説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羣眾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

智叟:“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c、也有人説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註釋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 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指導學生做到熟讀並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三、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1、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 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4、習慣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7、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並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註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着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並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8、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複述故事,並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複述。

被推薦同學複述課文。

要求:語言流暢,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複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後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9、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四、佈置作業

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課文複習情況

二、逐段朗讀課文

三、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五、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寫兩山的高大,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參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並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鉅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愚公妻子認為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麼辦呢?智叟則認為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着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説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説的,因為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如何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説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智叟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⑤有人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説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參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後,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並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説很聰明,因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於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説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結全文並討論文章的現實意義。

六、佈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瞭解寓言的特點。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標

1. 反覆朗讀課文,增強文言文語感,整體把握文意,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 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刻畫的作用。

4. 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培養頑強的毅力及敢於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文言文語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難點: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把握愚公形象,領會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

2. 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這首歌源於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聽起來是奇文,講起來是笑談”,卻昭示我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難勇於前行。也有人説,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就來拜會愚公,見識他移山的壯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課文的語感和人物的情感,並且把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注到課本上。

(二)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初步區分敍述語言和人物對話的不同,儘量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課文,揣摩詞句

(一)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試着翻譯課文,要求儘量直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

1.補充註釋的字詞:

面山而居面:面對。損魁父之丘 損:減少、削減。叩石墾壤 墾: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曾不:連……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麼樣

2.學生歸納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詞多意義的詞

年(年齡,歲月)且 (將近,況且) 之(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 他們,代詞 這,代詞 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飾,錶轉折) 焉(代詞 哪裏,語氣助詞)其(代詞 他的,副詞 加強反問語氣,代詞 他們)

4.請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

面(名詞活用為動詞 面對)險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險峻的大山)箕畚(名詞作狀語 用箕畚)

(二)學生分為小組,各小組推舉一人翻譯課文,看看哪個小組譯得最好。其餘同學對照課文,評價翻譯的準確性,並指出不夠準確的地方,糾正自己譯得不準確的地方。

(三)學生討論,找出課文中與現代漢語表達不同的句子,説説現代漢語中是怎樣表達的。

若學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討論。

1.聚室而謀。——(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裏商量。(省略句)

2.雜然相許。——(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麼樣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於是率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定語後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主謂倒裝句。對比“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理解倒裝句的強調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賓語前置句)

7.帝感其誠。——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被動句)

四、朗讀體會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要求讀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對比以下帶“曰”的句子,學生討論可以在各個“曰”字前加上什麼樣的狀語,應該用哪種語氣來讀“曰”字後的對話。

1.聚室而謀曰

2.其妻獻疑曰

3.雜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長息曰

説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議,態度是誠懇的,“曰”字前可加上“誠懇”等詞,讀後面的對話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雖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對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擔心、猶豫”等詞,讀這句時要讀出她擔心、猶豫的心理。3.句是眾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堅定”“異口同聲”等詞,讀後面的對話語氣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還有諷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應該是諷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諷刺”等詞語,朗讀時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氣。5.句是愚公的回答,從“長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認為智叟是可歎可悲的,“雖我之死”以後的幾句話則是表明態度,“曰”字前可以加上“歎息而又堅定”等詞語,要讀得充滿信心,語氣堅定。

還可以從各人的用詞中引導學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態度:

其妻——獻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殘年餘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長息、汝、固、不可徹、曾不若、雖、何苦

説明:其妻用“獻疑”“君”等詞,表現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説明她的擔心。智叟用“汝”表現他態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問句,與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問句在語氣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長息”表示他對智叟頑固的悲歎,“雖我之死”幾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見,學生有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應該肯定。

投影徐悲鴻的畫《愚公移山》,讓學生加深理解。

(三)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的情感態度。

六、課外作業。

(一)朗讀並背誦課文中愚公反駁智叟的話。

(二)解釋“閲讀練習探究”第四題,掌握其中的詞語。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2

【導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探究文章內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

2.理解人類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學習愚公精神,敢於正視困難,勇往直前。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這是一首同學們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説了中國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後代人對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説,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樣對待困難的。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 冀州(jì) 荷擔(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齔(chèn)智叟(sǒu)窮匱(kuì)一厝(cuò)雍南(yōng)

隴斷(lǒng)懲山北之塞(chéng)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方七百里:面積。 迂:曲折,繞遠。 畢力平險:盡,全。

懲山北之塞:懲,苦於。塞,阻塞。

聚室而謀:室,家。謀,謀劃,商量。

雜然相許:雜然,紛紛地。許,贊同。

獻疑:提出疑問。始齔:剛剛換牙。寒暑易節:更替。

窮匱:窮盡。苦:愁苦,這裏指擔心。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4.古今異義

年且九十(古義:副詞,將近。今義:連詞,表意思上的遞進關係。)

指通豫南(古義:直,一直。今義:手指。)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古義:連……都……。今義:曾經。)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古義:扛。今義:蓮花。)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古義:草木。今義:毛髮。)

懼其不已也(古義:停止。今義:已經。)

5.一詞多義。

方方七百里(指面積)

方其遠出海門(正當)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汝心之固(頑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其懼其不已也(代詞,他)

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帝感其誠(他的)

其妻獻疑(他的)

學法指導:

  【文言文解題技巧】

1.確認排除法。

有的題目所列的選項較多:我們沒有把握對每一個選項都逐一做出正確的判別。或者為了節省時間,不想對每一項逐一進行鑑別,就可採用確認排除法——確認其中幾項,排除剩餘的選項,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2.聯繫對照法

有的選擇題單靠選項本身是難以得出答案的。必須聯繫上下文的內容進行對照,才能作出判別。

3.去同辨異法

有的選擇題的迷惑性答案與正確答案之間,往往只有細微的差別,因此,對備選答案則須去同辨異。 之以君之力(的)

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告之於帝(代詞,這件事)

且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在哪裏)

始一反焉(加強語氣)

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轉折)

6.作者簡介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的列禦寇所著。全書八篇,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的心智,給人以啟迪與智慧。它的內容多是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等,其中有許多故事直到今天還膾炙人口,由這些故事還形成了不少成語,如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讀錄音,要求,注意朗讀有疑問的地方(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

【交流點撥】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2.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譯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3.師生討論交流,共同解決。

4.再讀課文,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中敍述的故事。

【交流點撥】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愚公説:“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兩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5.梳理全文的脈絡。

【交流點撥】故事背景——介紹兩座山(面積、高度、地理位置);故事開端——愚公率眾移山;故事發展——愚公駁斥智叟;故事結局——移山願望實現

6.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交流點撥】愚公移山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愚公反駁智叟的觀點的句子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取得辯論勝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層探究

1.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為何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交流點撥】這兩句話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襯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顯出愚公敢於移山的決心和勇氣,也就越顯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開頭寫兩座山的情況,實際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寫了存在的困難,為寫愚公作了鋪墊。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麼?家裏人是怎樣的看法呢?

【交流點撥】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標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願望,首先就是“雜然相許”;其次是愚公妻“獻疑”:第一,出於對丈夫的關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體問題,完全是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務;最後是意見一致,立即行動。

3.“平險”是如何進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還有誰?表明了什麼?

【交流點撥】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②“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眾人的支持。

4.課文寫了兩場爭論,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比較這兩場爭論,説説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麼呢?

【交流點撥】(1)性質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雜然相許”當然包括“其妻”),智叟卻首先是反對。(2)出發點不同。愚公的妻子出於對丈夫的關心,智叟則不同,他是譏笑。(3)氣氛不同。與家人的論爭氣氛熱烈和諧,與智叟的論爭是理直氣壯,針鋒相對。反映了對待困難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智叟——逃避困難。愚公——①艱苦奮鬥精神;②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③發展變化的觀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步驟四 品味語言 感受形象

1.故事的結局是天神移走了兩座大山,你認為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為什麼?

【交流點撥】①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結局不僅沒有損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豐滿高大。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大山揹走,這個神話結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説明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②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美好願望。②這種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由於古代生產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難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麼呢?

【交流點撥】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要點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②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③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文章在寫法上多用對比、襯托。在命名上加重對比色調。如愚公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長遠眼光,有堅強的毅力,思想堅定,有奉獻精神;而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他自以為是,傲慢、武斷,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作者反用其意,是帶有明顯諷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襯愚公的“愚”,加重了對比色調,並增加了諷刺的色彩。

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交流點撥】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嫦娥”探月衞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附:板書設計】

移山之因:塞、迂

移山過程困難(自然)山高

路遙

工具簡單決心之大

衝突(人為)其妻獻疑

智叟笑而止之堅忍不拔

移山結局: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註釋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 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到熟讀並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列禦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冀箕畚孀齔匱亡厝雍隴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習慣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於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瞭)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麼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並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註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着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並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複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複述故事,並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複述。

被推薦同學複述課文。

要求:①語言流暢。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複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後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佈置作業

複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逐段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

寫兩山的高大,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參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並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鉅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

愚公妻子認為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麼辦呢?智叟則認為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着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説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説的,因為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怎樣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説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麼,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麼地方?各用什麼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⑤有人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説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樣呢?

答案參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後,則可“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並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説很聰明,因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於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説這個故事最後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過課堂練習,小結全文並討論文章的現實意義。

6、佈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②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並注意語氣。

2、瞭解全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學會本課應識會寫的字。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啟發質疑,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後,啟發學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

二、讀通課文,整體把握全文主要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按照“移山”問題的提出,移山的過程,移山的結果這樣的順序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讀課文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內容: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爭論。引導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區別。第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大多數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獻疑是出於關心。是一場民主的討論;第二場爭論是與智叟的對話,是針鋒相對的。

2、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愚公與智叟兩種不同的態度,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引導學生體會:智叟懼怕困難,而愚公有不怕艱難、鍥而不捨的精神。

3、讀課文,引導學生自學。老師設疑:參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過程中,開始是家裏人,後來是鄰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後是誇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搬走了。

四、學生討論

如果玉皇大帝沒派誇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揹走,愚公的後代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移走嗎?

五、歸納通讀全文

組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題目為“愚公移山”,其中對“愚公”並沒有諷刺的意味,看似愚,實則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智,實則是暴風驟雨,但沒有克服困難和智慧的勇氣,目光短淺。

六、拓展延伸,昇華主題。

讀了這則寓言之後,引導學生談對愚公移山的體會,並向課外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加深對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積累內化

1、自選詞語,由學生獨立完成,提示學生可以選四個字的詞語。

2、完成課文後的練習。

3、識字寫字。認讀本課生字。運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字形。形聲字:霄、渤、痴、娥。 “寡”的寫法。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5

一、教學課時:2課時(第周星期)(20xx年月日)

二、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意;

2、體會對比,襯托手法,品味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注音:

太行(háng),王屋二山高萬仞(rèn)懲(chéng)山北之塞(sè)

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fǔ)之丘荷擔(hè)(dān)者三夫,箕畚(jī)(běn)

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河曲(qū)智叟(sǒu)

窮匱(kuì)智叟亡(wú)以應一厝(cuò)朔東

2、作家、作品: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沖虛經》,書中記載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如《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二、初讀文本

1、聽錄音(輕聲跟讀,注意正確讀音)。

2、自讀課文(放聲朗讀)、全班齊讀。

三、整體感知

1、自主學習(藉助註釋、工具書)。

2、合作學習(落實虛詞“之”用法)。

3、積累、檢查

(1)通假字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通“返”,往返)焉②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聰明)

③河曲智叟亡(通“無”,沒有)以應④一厝(通“措”,放置)雍南

(2)一詞多義

①結構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②主謂間: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雖我之死汝心之固

③代詞:告之於帝(這件事)跳往助之(愚公)

四、口説課文大意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齊讀課文、概括文言故事)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認為,寓言有“身體”和“靈魂”兩部分,“身體”就是寓言故事,“靈魂”則是它的寓意。上節課,我們瞭解了寓言的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寓言的“靈魂”。

二、分析愚公(ppt出示圖片)

(一)填表:方七百里,高萬仞→艱鉅的□□(任務)

殘年餘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長期的□□(努力)

無隴斷焉→最後的□□(勝利)

1、山是怎麼樣的?(方七百里,高萬仞)

2、愚公是怎麼樣的?(年且九十、殘年餘力)

3、“移山”,“移”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移山的過程,有八個字,最能體現出這中間的艱辛——(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4、最後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經常和另外兩個故事一起出現。一個是“夸父逐日”,這個我們非常熟悉,夸父追趕太陽,最後道渴而死;還有一個就是“精衞填海”,精衞她本來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兒,後來在游泳的時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隻精衞鳥,經常銜一些微小的土、石、木頭,要把大海給填平。(ppt出示原文)

這三個故事中,有什麼共同點?(都經過不懈的努力,試圖完成自己的夢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衞的故事,至少有三處不同。(提示:人數、外援、結局)

夸父和精衞,都是失敗的故事;而愚公移山,這是一個成功的結局。愚公移山,他最後的成功,究竟是因為什麼?(天帝主動幫助,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大聲朗讀:“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三、賞析對話

過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對愚公移山,他們的理由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獻疑”;“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疑問,説明她考慮到丈夫面臨的困難,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

智叟:“笑而止”“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帶有譏笑、輕視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智叟:畏難而止、自作聰明)

(2)從稱謂看,還有什麼不同?

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説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度。

四、理解寓意(愚公精神: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

五、拓展探究

文章用神話結尾,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為什麼?

(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兒子揹走大山,襯托了愚公的精神;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六、寫作特點

1、襯托(以兩山高大反襯移山艱難)

2、對比

(1)移山人力的單薄與移山任務的艱鉅(突出愚公排除萬難的堅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現了“愚”者並不愚,“智”者並不智)。

標籤: 愚公移山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420n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