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釐米,會用釐米作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體會釐米的含義。

3、在測量、交流等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體會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能估計較短的物體,培養初步的估測意識,。

教學準備:雙面膠,直尺、同樣長的小棒一包、整根鉛筆、蠟筆、新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測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體驗

1、估計鉛筆和蠟筆的長度,

2、用蠟筆量出鉛筆的長度,驗證自己的估計。

3、交流自己的測量方法。滲透歸納出測量的方法。

4、激發學生用實物測量桌面的長度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為什麼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最後引導學生用統一的工具(小棒)去測量。

5、教師談話引出直尺。

6、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1)引導學生觀察直尺。

(2)引導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

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學習用釐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方法,並測量物品的長度。 ①測量橡皮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方法。

②測量新鉛筆的長度,學會估計、測量,進一步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

三、綜合實踐拓展應用

1、小組合作,完成練一練第2題自選幾種學習用品,先估計,再測量,把結果都填在統計表中。

2、“個人特別小檔案”活動。

從生活實踐引入,溝通數學與相識生活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交流——歸納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估測意識,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出測量的方法。 讓學生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做工具(單位)去測量另一物品長度的過程。親自參與測量活動,通過彙報交流,促使學生體會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測量方法多樣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討、彙報,激發學生參與測量活動的興趣,始終保持積極主動地參與測量、思考、彙報、交流等活動。 讓學生始終經歷反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感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直尺,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含義。測量、劃線、用手比劃、舉出實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

在應用釐米做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嘗試估計,學會測量。

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與同伴共同解決有價值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中取長補短,進一步嘗試估測和學會測量,而且充分體驗與同學合作解決測量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悦。

學習測量,感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測量延伸到課外。

教師談話:(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要知道這支鉛筆的長度,我們怎麼辦?要知道這支臘筆的長度我們怎麼辦?要知道課桌有多高,又可以怎麼辦?分別引導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揭示課題

我們都要進行測量。本學期第一節數學課我們就學習測量。

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請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等於幾根蠟筆的長度?

學生估計後發言。

要知道估計的是否準確,就要測量。

下面就請你拿出一根鉛筆和蠟筆來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準不準。

學生試量後交流。(可能出現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師通過談話過渡引出用身邊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測量課桌面的長度。 教師提示參與活動的方法:先估計課桌面的長度有幾個測量物體那麼長,然後再測量,

預設交流測量方法和結果:

①用鉛筆來量的課桌的長度,有4根鉛筆那麼長;

②用文具盒量的課桌的長度,有3個文具盒那麼長;

③我們是用拃量的,大約有6拃。

教師談話和學生一起思考、感悟為什麼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鉛筆量,還有用拃量;┅┅測量的工具不一樣,所以測量結果不同。

教師引導:要是我們測量的課桌的長度結果一樣,我們必須用同樣的一種測量工具而且一樣長的來測量。下面我們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結果是多少?請學生用一樣長的小棒再測量一下課桌面的長度。(學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後彙報交流) 教師:今後測量長度只要都用這樣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嗎?(讓學生質疑)別人沒有這樣的小棒怎麼辦?

看來要知道物品的長度,就要使用統一的工具和長度單位來測量。那現在都用什麼工具呢?(尺子)

教師:請大家都拿出直尺,認真觀察一下,然後用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交流彙報:

直尺上有“釐米”;有小格;有數字0、1、2、3、4??;還有cm等。

尺子上的“釐米”就是國際上統一使用的一個長度單位。“釐米”用字母“cm”來表示。

請大家找到1釐米,從“0”到“1”就是1釐米長。

請學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練習本上畫一畫1釐米的線。然後進行比較,結果都一樣長。 學生自由找出幾種約長1釐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寬度、圖釘的長度、訂書釘長度等。

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釐米,你能用它正確測量物品的長度嗎?請大家用直尺測量一下一塊新橡皮的長度,測量、交流、彙報,同時展示他們的測量方法。 重點讓學生展示要從“0”開始量。

教師引導學生測量新鉛筆的長度:要求先估計,再測量。然後交流、彙報,説出是如何測量的,和測量的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參加測量活動:然後展示各組的測量成果,表揚合作出色,測量正確的小組同學,並以發“合作優秀”卡獎勵。

學生在測量前往往不喜歡先估計,教師應給與重視:可讓學生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準確,這樣也有利於學生估測意識的培養。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順利有效的進行,可以這樣安排:學生前後桌4人一組,分工測量文具長度,測量前每個人都要估計,填在估計表格中,然後一人用直尺測量,一人監督,一人讀書,一人記錄。如此輪換分工,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接近,誰測量、讀數不出現錯誤。 教師深入到各組參與,指導。學生隨便測量自己的身體各部位,然後填“個人特別小檔案”表。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結合“小貓吃魚”的情境,探索並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進一步鞏固對減法的認識。

2、能正確計算和0有關的5以內數的加與減,初步體驗加與減的互逆關係。

3、訓練學生説完整話的能力及思維能力。

重難點:

探索並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進一步鞏固對減法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請同學們仔細看,圖中的小貓在做什麼?你能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嗎?

自主探究:

(一)小貓釣魚活動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

1、

(1)出示前兩幅圖,你看到了什麼?(盤子裏有3條魚,小貓吃了1條)

(2)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還剩幾條?)

(3)要求還剩幾條,你想用什麼方法來解決?(減法)

(4)為什麼?(要求還剩幾條,就是從盤子裏原來有的3條魚中去掉小貓吃了的1條,所以,要用減法來計算。)

(5)樣列算式呢?(板書:3-1=2)現在,盤子裏有幾條魚?(2條)

2、出示第三幅圖,誰來説一説?(小貓又吃1條)還剩幾條?怎樣列算式呢?(板書:2-1=1)現在,盤子裏有幾條魚?(1條)

3、出示第四幅圖,誰來説一説?(小貓再吃1條)還剩幾條?怎樣列算式呢?(板書:1-1=0)

4、1-1為什麼等於0?(因為剩下1條魚後,小貓再吃1條,最後,什麼也沒有了,就用0來表示,所以,1-1=0)

5、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用1-1=0這個算式來表示?6、只有1-1=0嗎?

7、學生説一個後立刻跟問:能結合生活中的事件説一説嗎?)(學生邊説師邊寫算式,説2-3個就可)

8、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麼發現?(板書:減號前後的兩個數相同,得數就是0。)像這樣的算式還有很多。板書……

9、小結後對學生適當表揚(剛才我們)

(二)撥珠,理解加減法的互逆關係,掌握算式中間有0的加減法算式。

1、(4、1組合)

(1)看師撥珠你能提什麼數學問題?怎麼解決?

(2)小結:同一幅圖既可以解決加法問題也可以解決減法問題。

2、5顆珠子分成兩部分還能怎麼分,又怎麼用算式表示呢?自己看書説一説,填一填。如果有困難可用珠子撥一撥後再填。

3、找學生作品在展台上反饋(看對錯、結合圖説一個算式)

4、關注中間有0的。

分別指加法、減法算式,説這為什麼是0?(引導學生結合撥珠過程説。)結果怎麼還是5?

5、5+0=5,5-0=5那3+0呢?4-0呢?

6、看來任何數與0相加減還得這個數。(板書)

揭示課題:看來0不僅會在算式結尾,也會在算式中間出現,同學們真了不起,研究明白了算式中間或末尾有0的加減法。(板書)

二、鞏固練習:

1、想一想,填一填。

請同學們看圖,列出1個加法和1個減法算式。誰願意説説你的思考過程?(套中1個圈,3個沒有套中,一共有幾個圈?1+3=4,一共有4個圈。/一共有4個圈,套中1個,幾個沒套中?4-1=3,3個沒套中。/一共有4個圈,3個沒套中,套中了幾個圈?4-3=1,套中了1個圈。)

2、如果你是圖中的小朋友,你可能套中幾個?怎麼列式?

總結:學生説收穫,教師適當插入。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得數為0或算式中有0的加減法,知道了減號前後兩個數相同,得數就是0。任何數與0相加減,還得這個數。把兩部分合起來,要用加法計算。從總數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減法計算。並用學會用加減法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學會更多更好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設計:

得數為0或算式中有0的加減法。

3-1=22-1=11-1=0減號前後兩個數相同,得數都是0。

5-1=41+4=5

5-2=32+3=5

5-3=23+2=5

5-4=14+1=5

5-5=05+0=50+5=5任何數與0相加減,還得這個數。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經歷以米、釐米為單位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並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2、體會米的含義,知道釐米、米之間的關係。

3、在活動中體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新鉛筆、米尺、數學課本、文具盒、1米多長的繩子。

 一、創設情境

1、師生利用課前共同準備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測量小組中各物品的長度。

2、指導學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繩子的長度。

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會隨機比較、選擇用哪些測量工具比較合適。(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測量課桌的長度。

二、體驗探究

1、認識米,、知道1米有多長。

2、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3、學生在觀察、交流過程中認識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

歸納:100釐米=1米 1米=100釐米 1m=100cm

4、讓學生聯繫身邊的`事物,找出幾種長度是1米的物品。

 三、實踐應用

1、1米大約等於幾枝鉛筆的長度?

2、學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較大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完成測量活動。

3、出示書中5頁練習題。

4、課外小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物體的長度。

讓學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為後面的測量做好鋪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通過動手操作親自感知,從實踐中總結出“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做單位”。

對1米多長的繩子的測量以及1米20釐米的書寫既是對用米做單位的再次體驗,又為後面的練習做好了鋪墊。

讓學生以一把米尺為準,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這種徒手做動作既使學生感興趣,樂於參與的活動,又是讓學生再次體驗,從而建立1米有多長的空間觀念。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的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結合具體事物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學情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也明白要想知道物體的輕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觀察,必須用秤來稱一稱。這説明學生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他們對質量的單位還缺乏認識,特別是1克、1千克的質量概念,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難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策略與設計説明:

1.教學評價設計之一是課堂觀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掌握情況,儘量讓更多學生有發言機會。

2.對學生課堂上的練習及時進行反饋。

3.以作業的形式進行反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活動:

1、拿出教師買的香蕉,組織學生猜一猜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錢。

2、老師告訴你們,每斤香蕉3元,老師一共花了12元,誰能算出這些香蕉有多重?組織學生説一説是怎樣算的,説的好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3、組織交流學生認識的各種秤,(同學們説的都對,那誰知道平常人們都用什麼工具來稱物體的重量呢?)提示學生:你們都見過什麼樣的秤。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指出每個小組老師給準備的秤叫盤秤。

學生活動:

1、可能有不同的説法,充分發言。可能回答的是幾斤,因為實際生活當中人們通常都以“斤”做質量單位。

2、可能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例如:除法計算,還可以是加法計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過老師的提示回答出各種秤,如:電子秤、枱秤、桿秤、可能回答泵秤。

觀看並認識盤秤。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給學生創造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獲得學習的體驗。讓學生認識瞭解各種秤,增加生活常識。

二、認識千克

教師活動:

1、組織學生觀察盤秤,説一説都有什麼。對觀察仔細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2、先找幾名學生用手掂一掂。再稱一稱。組織交流發現了什麼,香蕉有多重?

如果學生説出千克要給予表揚,説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的一個新的國際質量單位“千克”,用字母表示為“kg”。香蕉的質量是多少。肯定學生的答案。板書千克(kg)。

4、組織學生仔細觀察錶盤。交流。字母“”表示這個盤秤是以“千克”為質量單位的。

5、小組動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質量,在實際稱一稱。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活動:

1、有一個托盤,下面有一個像鍾一樣的錶盤,上面有數據,有一個指針。

有的學生會發現上面有“g”或“kg”,細心的`學生會發現兩個盤秤的數據不一樣。

2、觀察,發現指針的變化。(從0指到了2)學生的回答意見可能不一樣,例:是2斤,不對呀,老師剛才説是4斤呀?是3千克。

3、傾聽,識記。準確讀取數據。(2千克)

4、觀察結果:有數字從1到10。上面還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稱一稱。

準確讀取數據。

設計意圖:為後面的操作做準備。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認識新知,經歷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親身體驗1千克的實際質量。

三、認識克

教師活動:

1、組織學生拿出一個梨,先掂一掂,説一説和大米比較誰重誰輕,再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盤秤上,稱一稱。觀察變化。

再組織學生把梨放到標有“g”的盤秤上,觀察。

2、一個梨有多重?答對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教授: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新的國際質量單位“克”,字母表示為“g”。板書:克 g。看我們的盤秤,指針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稱一稱一個雞蛋、一袋食鹽、兩小袋大米分別是多少克?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幣掂一掂,他大概重為1克。

5、組織學生交流,什麼時候用克做單位,什麼時候用千克做單位。

學生活動:

1、發現梨比較輕,大米比較重。指針變化很小。在標有“g”的盤秤上,指針變化明顯。這個盤秤的數據比較大,發現錶盤上標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傾聽,識記。觀察盤秤,正確讀出數據,大概是“200克”。

3、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準確讀出數據,瞭解這些商品大概的質量。

4、交流鞏固知識,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稱比較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稱比較輕的物體,不到1千克的物體用克做單位。

設計意圖:在認識千克的基礎上認識克,加深認識。體會小組合作的快樂,培養學生之間融洽的合作關係。

四、千克和克的關係

教師活動:

1、剛才有同學稱出了一袋食鹽重500克,那兩袋食鹽呢?先算一算再稱一稱。把兩袋食鹽放到以“”為單位的盤秤上再稱一稱。

2、兩個秤的數據不同,説明了什麼?教師給予肯定,並加以表揚。板書: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學生活動:

實際操作,先計算500+500=1000(克)(1000以內加法還未學習但一部分學生會計算)再稱食鹽的質量。(1000克)

再稱發現是(1千克)。

2、1000克等於1千克識記,掌握。

設計意圖:自己探索,發現千克與克的關係,更有助於理解記憶。

五、課堂鞏固練習。

1、大屏幕顯示電子秤,教授認識電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 )千克

4千克=( )千克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和體會?

板書設計

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

1千克=1000克

Kg g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冀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32頁──34頁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藉助生活情境,使學生認識線段、直線和射線,知道他們的聯繫和區別。

2、會用字母正確地表示線段、直線和射線。

二、過程與方法:

線段、直線和射線是一組比較抽象的圖形,學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難,教學中要讓學生多結合生活實際體驗線的特徵,並發現它們的區別於聯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線段、直線和射線的含義及特徵。

教學難點:

體會線段、直線和射線三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突破:

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線段、直線、射線的特點以及它們的區別與聯繫。

教具準備: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啟發思考。

1、談話:同學們,金色的秋天到了,你們喜歡秋遊嗎?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美麗的大自然吧!(課件出示圖片,伴音樂)

2、你看到了什麼?説説你的感受好嗎?

(連綿起伏的羣山,它們的輪廓是一條條曲線,很温柔,很美;鄉間的小路,長長的,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線一樣;陽光穿過樹林,一縷縷陽光很燦爛,很漂亮)

3、師:是這些線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得如此五彩繽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線的世界,去認識這些神奇的線。(板書課題:線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一)認識線段。

1、課件出示圖片。

師:你看到了什麼?()

繃緊的弓弦和人行橫道線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線段。誰能用你的小巧手把它們的'樣子用數學的方法表示出來?

(指名到前面畫線段,教師適時指導)

(設計意圖:教師創設生活中有關線條的美麗圖片,激發、點燃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請你仔細看看,線段長得什麼樣?(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3、你能説説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近似地看作線段嗎?(如:拉直的鞋帶,拉直的毛線,書的邊,課桌的邊,信封的邊等等)

4、量線段。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不少,這麼細心的你們能不能幫老師測量出你們身邊的一條線段的長度呢?你願意量什麼就量什麼。(學生動手測量,教師巡迴指導,然後彙報交流。)

5、畫線段。你們想不想自己也畫一條線段呀?(課件出示:畫一條4釐米長的線段)

(學生獨立畫,然後展示交流。要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麼畫的?教師教學線段的表示方法,強調兩個端點,AB=4釐米)

6、反饋練習。完成34頁第2題,先讓學生數出一共有幾條線段,再測量長度)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畫線段,培養學生審題能力。)

(二)認識射線。

師: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線段,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我們將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你想是什麼結果?你能試着畫出來嗎?

學生自己試着畫。教師巡視。

教師演示課件。

教師在黑板上集體畫。

讓學生觀察這條線的特點。學生交流。(只有一個端點,直直的)

教師小結:像這樣只有一個端點的線,叫射線。

教給學生畫射線:如果給你一個點,你能畫出多少條射線呢?

學生想,教師演示課件。

師:你能從生活中的現象中找出射線嗎?

學生思考,交流。

教師出示手電畫面,演示手電光。

認識直線

師:同學們再猜想一下,如果我們將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會得到什麼呢?

學生自己試着畫。

教師演示課件。教師在黑板上畫。

學生觀察特點。(直直的,沒有端點)

三、鞏固深化

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你能總結出他們的特點嗎?

分發表格。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填寫表格。

教師集體交流。

引導學生理解線段和射線都是直線的一部分。

四、練習

出示課件:判斷哪是線段,哪是射線,哪是直線。(讓學生説明理由)

五、談收穫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説説你有哪些收穫嗎?

課後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觀察操作為主,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新知、講練結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在這節課中,我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去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並較好的掌握所學的新知。

線段、直線、射線的概念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因為生活中找不到標準的線段、直線和射線,而教學過程中又要藉助生活中的物體來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線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對教師智慧的考量。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適度的、不露聲色的對這一關鍵點進行了處理:鉛筆、拉直的繩子等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線段、(重讀近似兩個字)其實直線是一條理論上的線,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地直線、你能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近似地看做射線嗎?學生通過理解體會這些話,結合對線段、直線、射線的概念的理解,就能自然而然的體會到線段、直線和射線的真正含義。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師生談話。

師:同學們,你們去哪兒旅遊過?

學生可能説道:去北京??

師:同學們去的地方還真不少。

2、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瞭解圖中的事情,提出誰的車輪轉動一週走的遠,為什麼?

師:我們一起看看聰聰一家幹什麼去了?同學們打開書翻到82頁,觀察情境圖。 生:他們一家騎自行車到野外郊遊去了。

師:沒錯,一家三口都特別高興!再觀察一下,你還看到了什麼?

學生可能説道:三個人騎的自行車型號不同。三個人的自行車車輪的大小不一樣。

師:那車輪轉動一週,誰的車走得遠呢?為什麼?

學生可能説到:

生:爸爸的車走得遠,因為它的車輪最大

生:爸爸的車輪周長最長,所以走的最遠

師:你認為哪兒是車輪的周長呢?

生:車輪一週的長度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那車輪轉動一週走的距離又是什麼呢?

生:車輪轉動一週走的距離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對,你真聰明,車輪轉動一週走的距離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誰的車輪周長最長,誰的車輪周長最短?

生:爸爸的車輪周長最長,聰聰的車輪周長最短。

4、討論:車輪的周長和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然後由車輪的半徑越長周長越長,即車輪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進而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的結論。

師:那車輪周長與什麼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可能説到:

與車輪的大小有關,車輪越大,周長越長

與車輪輻條有關,輻條越長,周長越長

與車輪半徑有關,半徑越長,周長越長

與車輪直徑有關,直徑越長,周長越長

師:同學們談得都很有道理,車輪的半徑越長,也就是直徑越長,那車輪的周長就會越長 師:那麼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麼關係呢?

生:圓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

師:你反應真快,你們認為呢?

生:同意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周的周長,板書課題:圓的周長。下面我們繼續研究,看看圓的周長和直徑還有什麼關係?

二、自主探索

(一)測量硬幣

1、讓學生用準備好的材料測量1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

師: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測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和直徑。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並參與。

給學生充分動手測量的時間和空間,獲得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活動經驗。

2、交流測量結果和方法,注意測量的過程要交流清楚。

師:誰來説説你們的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

學生邊説邊演示:(1)緾繞法生(2)滾動法

師:同學們剛才用的'方法都非常好。

師:看看硬幣的周長是多少呢?

生:7.8cm

3、計算並觀察測量的數據,推測硬幣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師:就用這個數據和直徑2.5釐米來估一估或者算一算周長除以直徑的結果,看看硬幣的周長和直徑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可能出現:

我估的硬幣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倍。

我估的是3倍多一些。

(二)測量圓片

1、提出做一做的要求,讓學生用教師準備好的圓片測量並計算。

師:看來硬幣的周長大約是它直徑的3倍的多一些,那是不是任何圓的周長與直徑都有這樣的關係呢?老師課前給每個小組發了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片,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測量和計算,除不盡的保留兩位小數,並填在表中。

觀察得到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操作,教師進行巡視參與。

2、交流各組測量和計算結果,然後讓學生説一説發現了什麼?

師:完成測量了嗎?哪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測量和計算的結果?

學生彙報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表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可能説到:

三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圓還是小圓,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

師:(把從下面蒐集到的統計表展現出來)我們看其它組也是這樣的結果嗎?

生:是

師:你們底下也是這樣的結果嗎?

生:是。

(三)總結圓的周長公式

1、教師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程,然後交流感受和啟發,進行思想教育。

師:看來,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其實這個倍數是固定不變的數,我們把它叫作圓周率。板書: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師:由於我們在測量時有誤差,所以得不到一個固定值。

師:圓周率可用字母π來表示。板書:π

教師範讀,學生齊讀,並在桌子上試着寫一寫。

師:我們今天課上研究的圓周率,早在幾千年前,我們古人就開始研究了。

請同學們自學課本84頁的兔博士網站。(學生自學)

師:在眾多研究圓周率的科學家當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們知道是誰嗎?

生:祖沖之。

師:你們覺得祖沖之怎麼樣?

學生談感受

師:老師也覺得祖沖之太了不起了,做為中國人感到太自豪了。

師:現在人們發現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利用計算器已經算到了小數點後面上億位,你們讀一讀。π=3.1415926535897??(生讀。)

師:由於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計算時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書:π 3.14

2、引導學生根據周長÷直徑=圓周率,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並用字母表示。

師:根據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如何求圓的周長呢?

生:直徑×圓周率=圓的周長

師:如果周長用字母“c”表示,直徑用“d”表示,誰來總結求圓周長的公式? 生:c=πd 師:板書

師:那如果把直徑d換成半徑r呢?

生:c=2πr 師板書

師:再求圓的周長,你還用測量的方法嗎?只需知道什麼就可以了?

生:直徑或半徑。

在教師的啟發下,經歷圓周長公式的推導和用字母表示的過程。

 三、簡單應用

讓學生試着用公式求圓的周長

師:那我們利用公式試着求一下圓的周長。 (課本84頁練一練的第一題的1、3小題)

冀教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有關0的加減法是本單元的第四課時,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法的意義以及0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因為0的特殊性,所以在學習計算時教材把0的加減法專門安排一課時進行,目的是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理解0的意義,學習有關0的加減計算。

教材安排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首先是0的加法計算。教材安排了學生熟悉的小貓釣魚的情境圖,讓學生在講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對兔博士提出的“小貓和媽媽一共釣了幾條魚”這個問題的解決,體會0的意義,學習0的加法計算。通過討論:小貓為什麼一條魚也沒有釣着?使學生受到做事要專心的教育。

第二個環節是0的減法計算。教材安排了小貓吃魚的情境,通過兔博士提出:發生了什麼事情?的問題,繼續展開故事。讓學生觀察到魚吃光了,就是沒有了,就是0條,用算式3-3=0表示。讓學生對0的認識更進一步,同時對減法意義的理解加深。再通過對小貓做法的認識,讓學生受到關心長輩的教育。

第三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教材安排了3道練習題和一個數學遊戲,第1題是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圖,讓學生根據圖列出減法算式並計算,這不僅是對本節課所學新知的檢查與鞏固,而且也考查了上節課減法的意義以及5以內的減法計算。第2題是對號入座,這樣以遊戲的形式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參與的熱情。第3題是6道5以內的加減計算題,目的在於考察學生的'口算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數學遊戲是抽數字卡片,進行加減計算,目的是加強口算能力。

教學目標:

1.在童話故事的情境中,學習有關0的加、減法。

2.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會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3.結合童話故事,使學生受到做事專心和關心長輩的教育。

教學重通難點:

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會口算5以內的加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特別喜歡聽故事,其實,很多故事不但有趣,而且還藴含着數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個這樣的故事片,你們有沒有興趣聽?

那我們就比一比,看看誰聽得最認真。

二、自主探究

(一)0的加法計算

1、課件播放《小貓釣魚》的前半部分。

2、故事講到這裏,我們來比比看剛才誰聽得最認真。

(1)媽媽釣了幾條魚?(板書:3)

(2)小貓釣了幾條魚?一條魚也沒有釣着可以用哪個數字表示?(板書:0)

(3)想一想:小貓為什麼一條魚也沒有釣着?

師小結:因為小貓釣魚時不專心,一會兒去捉蜻蜓,一會兒去捉蝴蝶,所以一條魚也沒釣着。我們做事能不能像小貓那樣?應該怎樣?

(4)兔博士也有問題想問我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問題?課件出示兔博士的問題:小貓和媽媽一共釣了幾條魚?

①誰知道?怎樣列式?

板書:3+0=3

②算式中的3、0、3分別表示什麼?

③還可以怎樣列式?

板書:0+3=3

(設計意圖:體會0的意義,學習0的加法計算。通過討論小貓為什麼一條魚也沒有釣着?使學生受到做事要專心的教育。)

(二)0的減法計算

1、太陽快落山了,小貓和媽媽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小貓和媽媽回家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們繼續看故事。(課件播放後半部分)

2、誰能説一説小貓和媽媽回家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情?

(1)指名説

(2)師小結:小貓和媽媽回到家以後,媽媽有事出去了,小貓在家裏看着3條鮮美的魚,在等媽媽回來,等了好長時間,媽媽還是沒有來,小貓實在太想吃了,就把3條魚都吃光了。看了這個故事,你想對小貓説些什麼?

3、通過討論,大家都知道怎麼辦了。現在,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想問問你們:一共有3條魚,小貓把3條魚都吃了,還剩幾條魚?

(1)你會列算式嗎?試一試!

板書:3-0=3

(2)説一説算式中的3、3、0分別表示什麼?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0,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再通過對小貓做法的認識,讓學生受到關心長輩的教育。)

4、揭示課題

觀察黑板上的3個式子,你有什麼發現?

(1)引導學生説出3個式子中都有0。

(2)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三)深化對0的加減法的認識

0是一個特殊的數字,你們想不想進一步認識它?

出示算一算,想一想。

1、指名口算。

2、觀察討論:

(1)觀察第一組題

①觀察第一行題,你有什麼發現?(都是一個數加0)得數有什麼特點?(還得原來的數)

②觀察第二行題,你有什麼發現?(都是一個數減0)得數有什麼特點?(還得原來的數)

③你能不能把兩行的發現用一句話説一説?(一個數加上0或減去0,還得原來的數。)

④你能迅速説出得數嗎?聽老師説算式,學生口答。如:6-0= 8-0= 10-0= 20-0= 100-0呢?

(2)觀察第二組題,你有什麼發現?

①把你的發現説給大家聽。

②你能説出一個等於0的算式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有關0的加減法的認識,建構數學模型。)

三、練一練

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了有關0的加減法的一些特點。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力片嗎?知道豬八戒嗎?豬八戒是西遊記中的一個人物,我們看看它在做什麼好嗎?1、練一練第1題。(課件出示)

(1)把你的算式寫在53頁書上。

(2)交流。重點讓説一説算式中每個數字的意思。

(設計意圖: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圖,讓學生根據圖列出減法算式並計算,這不僅是對本節課所學新知的檢查與鞏固,而且也考查了上節課減法的意義以及5以內的減法計算。)

2、練一練第1題。

今天來到我們課堂的還有幾個小動物,我們快請它們坐下吧。

(1)學生在書上連線。

(2)交流。重點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這樣連線。

(設計意圖:以遊戲的形式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參與的熱情。)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設計意圖:考察學生的口算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口算能力。)

四、數學遊戲

根據卡片上的數字,説出算式和得數。如果你能説加法的就説加法的,如果能説減法的就説減法的。如果能説加法的也能説減法的,就説兩個算式。

(設計意圖:通過數學遊戲——抽數字卡片,進行加減計算,加強口算能力。)

五、課堂小結:説説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上了這節0的加減法。與課前預想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所問非所答。

如在老師提出還剩幾條魚這個問題後,有學生列出了3+0=3、0+0=0這樣的算式。從中顯而易見學生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就胡亂説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觀察第一行題,你有什麼發現這個問題後,有學生説是“交叉的”有的學生説是“兩邊的是挨着的,中間的是挨着。”還有的説“上面的是加號,下面的是減號”……諸如此類,種種所問非所答的現象,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想到哪説到哪兒。但學生説了,教師不能置之不理,從而出現了不必要的時間的浪費。

二、學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學中,有的學生口算出現錯誤,還有的學生不能迅速地説出口算結果。有的學生甚至還要藉助手去算出得數。

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學生上課有效時間短是一直以來的問題。教師對學生這方面的特點也有所考慮,所以教學時儘量把有效時間用於學習新知識。我注意到學生在看動畫時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討論0的加減規律時,很多學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還有的學生開始説話。

四、對學生估計不足。

主要體現在發現並總結一個數加上0或者減去0的計算規律以及兩個相同的數相減的規律上。學生還不具有自己發現總結規律的能力。所以很難總結出0的加減規律。

針對以上出現的種種情況,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等。

2、加強口算訓練。採取形式多樣的練習形式,多樣的練習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學中一定要降低難度。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學生年齡特點以及知識儲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62wj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