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1

寫在前面:

“誰不願意”,就是“誰都願意”麼?反問句的作用,國小時候就學過,學生早已熟稔於心。今天,就是借一首詩,爭取在認知上有所突破,領悟它真正的抒寫自我的價值。可是,這一節課上,無論你怎麼問,“誰不願意”的言下之意是什麼,學生都會堅定地回答:誰都願意,每個人都願意。我這才突然領悟:沒有整體把握,語文教學就成了簡單的問答遊戲。

教學中,不如多一些朗讀和等待。

這首詩的麻煩在於,很多東西是下意識的。儘可能地呈現自我,呈現自我的印象和直覺;實在是自成體系、自成生命。前後有機銜接,理性分析難以介入。讀起來感覺什麼都懂,但又感覺什麼都不懂。

教學過程:

導入:

説起星星,大家應該還記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誦讀這首詩)

總有一些人會仰望星空,這是為什麼呢?今天的詩或許會告訴我們。

一、初讀階段:

在當堂預習的基礎上:

是否發現了一點規律?

(反問、格式和結構……)

反覆就是一種強調,説明一定有種強烈的感情要表達。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情?作者想説的到底是什麼呢?

注:

這是初問,後面我們還要回到“誰(不)願意”這樣的表達形式上來,從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來探求它的規律,和它在這裏的意義。

範讀(教師)

自讀(學生)

一點指導:

讀詩,就是借詩表達自我,沒有人能告訴你應該怎麼讀,我只説自己的經驗:

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整體、一個完整的生命,讀時一氣貫穿卻不是須眉不分;

下一句(行、節)的開頭,是含在嘴裏的,但什麼時候吐出來,自己的感覺説了算。

這就是一首詩的旋律和節奏。

(説説你對上述問題的理解——作者想説什麼)

預計:

訴説對光明的渴望。

(可以讓學生注意“角落”這個詞——為什麼是“角落”;照不到,它才真正地成了被遺忘、被冷落的“角落”)

二、細讀階段:

“光明”被我們無數次提起,可“光明”到底是什麼呢?

注:

我們常常説光明就是希望、理想等等。但希望和理想又是什麼?從抽象到抽象。

這一定不是語文。連詞語解釋都算不上!作為一個詩人,他絕不可能從這個角度去闡述光明。這樣,這個問題就有了探求的必要。我們可以説光明是什麼,卻很難説清楚,光明到底意味着什麼(對於“我”的意義、價值);那麼,就讓文本告訴我們答案吧。

活動:

再讀第一節(學生)——

從中選擇一幅畫面,給“光明”下一個定義。

注意對學生的追問:

為什麼那就是光明?

那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你為什麼有這種感覺?

哪一個字、那一句話給了你這種感覺?

預計:

學生會説到簡單而不明瞭、能體會到卻説不出來的文字。

針對這種情況所作的引導:

引導1——

“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不合情理之處,説“柔軟”)

對柔軟作出闡釋的,正是下面這兩句話: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再現不合理處,説“星星遊動”)

——湖上的螢火蟲就像是天上閃爍的星星一樣,在遊動

這幅畫面、這種聯想給人怎樣的感覺?

(悠閒、浪漫、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哪些字給人這樣的感覺?為什麼?

如:

“遊”——把“遊動”換成“飛動”;“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閒走、閒逛)。”

再如——

“睡”——因為一切都安睡了,才不會有任何的攪擾,才能是“遊”;否則,便是飛散。

引導2——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不合情理處,説“閃爍”)

換個什麼詞可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但,為什麼用“閃閃爍爍”而不是這個詞?

(閃閃爍爍、朦朦朧朧給人什麼樣的感覺)

引入資料:

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

小結: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

朦朦朧朧形容的是花香,但就連這花香也是淺淺的、若隱若現的白色。

我們聽到的不是羣鳥亂鳴,而是繁星滿天;我們聞到的不是淡淡清香,而是一團團淺淺的白。聽到的與聞到的,都變成了看到的;聽覺的與嗅覺的,都變成了視覺的——不為別的,不過是為了創造一個幻境、夢境,不過是為了告訴我們:

光明,就是晚上,螢火蟲在睡蓮叢中游動

光明,就是春天,鳥兒落滿枝頭花兒陣陣飄香

光明,就是詩歌,每一個字都在心頭顫動

……

(與其説光明是一種美好的存在,不如説,光明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樸素的.一種“需要”——這才是光明之於我們人生的意義。不過,這個意思學生並不需要現在就明白)

三、賦意階段:

如果這就是光明——

難道你就不想要、不喜歡嗎?難道你還覺得這首詩與你無關嗎?難道你還以為作者只是在説他自己的故事嗎?不,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作者説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但也是所有人的故事、所有人的生活。所以才説:“誰不願意”。——每個人都願意、都需要。但,作者所説的,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你能讀出什麼言外之意呢?

注:

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想要”,但其實,作者想要表達的卻是:“我很渴望”。——他並不想説別人怎麼樣。(同理,“誰願意”也並不是説“每個人”,而是想説:“我很無奈”)只是,怎樣才能讓別人也體驗到這種渴望呢?那就是,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喚醒他們:

——“誰不願意……誰不願意……誰不喜歡……”

引導(如果學生不理解):

下面,我們就用作者的語言説自己的生活(這也是仿寫的準備):

1、用“誰不願意”開頭造一個句子。並説説你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2、接着以上的句子再造一兩個,看看錶達效果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小結:

一個“誰不願意”,能夠感覺到你的心中還有抱怨。説明你對現實還有很多的不滿。但兩個(或兩個以上),卻讓你的表達發生了一點微妙的變化——能夠感覺到你的心中有一股強大的能量,但它卻不像是抱怨,而更像是一種積累了很久的、凝聚了很久的信念。是一種美好的東西。其實,正是在這樣連續性的表達中,我們發現了自我(真正想要的什麼)。比如説,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想和老爸老媽對抗,而是……

回到詩中——

那麼在這首詩中呢,

我們又能發現什麼?

(讀讀想想)

學生應能感覺到這樣的意思:

“誰不願意……,但是……”

(“但是”後面的內容才重要;讓學生説)

四、解題階段:

“星星變奏曲”——

為什麼詩題是“變奏曲”?什麼才叫“變奏”?

上下兩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沒有變的是什麼?

引導:

1、的確有一個節奏。

2、這個節奏發生了一點變化。

從形式入手——

“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顫動”和“顫抖”

“凝望”和“燃燒”

(還有末尾的差異)

小結:

同是訴説對光明的渴求,但側重點又有不同:

“誰不願意……”,更多地是寫光明的遙不可及;

“誰願意……”,是寫正在經歷不想經歷的生活。

——一個是期待中的光明,一個是現實裏的黑暗。

只有經歷了苦難和苦行,才真正懂得了光明的意義;

只有懂得了光明的意義,才能在苦難中堅持和忍耐。

就像——

飢寒的年代裏,理想是温飽……

離亂的年代裏,理想是安定……

就像前後兩節的開頭所説的——

為什麼是“星星(變奏曲)”?

小結:

“星星”揭示了上述道理:

“星星”是微茫的希望,有了這種希望,才有了黑夜裏的永不放棄的堅守。

“星星”不是光明,卻因為黑夜的存在而比光明本身更美麗、更動人心魄。

(渴望與堅持,成就了我們的人生;在這一點上,兩節詩的開頭是相同的)

PS:

我想到了兩句話:

渴望,比渴望的對象更有價值。

相信,比相信的對象更有價值。

那麼——

兩節詩的末尾呢,是否也表達了共同的意思!

看上去應該是相同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和首節一樣,都是寫盼着的、想着的光明嗎?

飄動的旗子、燃燒着的火焰,真的不可能嗎?

(高高飄揚的旗子一樣的火焰,到底指什麼)

引導: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因為盲孩子看不到別人,所以別人也“看不到”他。

他心靈的世界,就是一個星星與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但是最後,那裏卻被照得透亮。還記得是為什麼嗎?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相互的温暖,就是“火焰”)

(愛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什麼是“獨破”?“獨破”就是獨自承擔,“獨破”就是把這個世界所有災難放在自己一個身上。這種不滅的意志、這種為了理想而獻身的精神,也是“火”!而且,這把熊熊的火焰燃燒了整整1300年;在這古往今來的1300年間,又湧出了多少照亮了別人、也被別人照亮的靈魂!看得見,觸得到。所以,第二節的開頭就不再是“凝望”,而變成了“寂寞地燃燒”。也許,這首詩本身就是“火”,就是點亮我們靈魂的一盞心燈。也許,我們心中也有一把“火”,只是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請仿寫——

仿寫作業:

如果……

誰還需要……誰還會……

誰不願意(誰願意)……

誰不願意(誰願意)……

誰不喜歡……

小結:

如果你會説出一句“誰(不)願意”,那麼,你只是一個俗人;

如果你會説出一串“誰(不)願意”,那麼,你就是一個詩人;

但是,如果你會“變奏”,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人生的遭遇,那麼,你就是一個思想者,一個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

後記:

成長,還在緩慢地發生。關於詩歌教學,現在最大的進步,就是把朗讀這最好的進入靈魂的方式和提問啟發結合起來。這樣,原先鬆鬆散散的、按部就班的“教學環節”、“教學步驟”,就成了有目標的、緊湊的“學生活動”。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品味朦朧詩的幽美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配樂朗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解題與導入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師與學生研討朦朧詩的涵義

1、首先讓課前認真收集資料的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朦朧詩讀一下,使全班學生對朦朧詩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2、教師與學生共同研討確定朦朧詩的定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學生初步朗讀全詩,然後討論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 誰還需要 還會 ” 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自主對下列問題進行研究

(一)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五、課堂練習訓練學生對詩的語言的掌握

1、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2、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3、根據自己對詩的獨特體驗,學生對詩進行個人自由朗讀,加深對詩的思想理解。(播放適當的樂曲配合詩朗誦),學生在朗誦之後再談對詩的理解。

六、我的收穫

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的收穫,教師適當指導學生從何種角度進行對知識、詩文的涵義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瞭解,最終對朦朧詩的認識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七、佈置作業

A類作業,主要針對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朦朧詩的瞭解,自己寫一些朦朧詩,主題圍繞生命、友情、愛等多個角度進行詩歌創作。

B類作業,針對那些對朦朧詩瞭解不是很多的學生,讓他們深入蒐集有關朦朧詩歌,對所蒐集的詩歌進行自己的分析以待下一節課進行交流。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關鍵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過程

步驟教程設計學程設計時間分配

一二題解與導入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朦朧詩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步驟教程設計學程設計時間分配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1、詩人用“柔軟得象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聯繫?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五、拓展延伸: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自讀課文朗讀課文,自學理解分組討論,集中歸納思考、理解學生寫詩10分鐘5分鐘10分鐘10分鐘

板書設計星星變奏曲江河對理想的嚮往,對黑暗的否定

練習處理

1.熟讀成誦。在理解詩的思路結構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暗喻句子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放錄音帶)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五、練習:

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練習: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嚮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標準目標:

1、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標:

1、學會比較閲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2、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3、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2、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僅供有能力學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前準備和整體思路:

本課是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朦朧詩。屬於略讀課文,朦朧詩是詩歌中比較難懂的一種,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鍛鍊學生自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能力,教學安排上準備採用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為輔助的原則進行教學,基本採用。學生準備預習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大家走知道毛澤東曾經説過一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告訴我們,星星點點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輝燦爛。是的,漆黑的夜裏,眾星拱月的美景曾給過我們許多的夢想和希望。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對着浩瀚的星海發出各種感歎。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讀:單人讀。

試着讀讀詩歌,看你能讀懂嗎?

讀不懂?很費解?一句也不懂?閲讀的必備資料:背景,作者,可供參考的導讀等(教師簡單指導),參考書不能用。找到相關的資料——交流!(眾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讀:討論讀。把你們集合的信息總結起來,看看能不能碰出一點思想的火花。

提示:結構、句式、分節、修辭、詞語、給你的感覺等目標:初步讀懂。教師之後範讀。

總結:結構上的,句式上的,感覺上的。總結板書。

1、給你什麼感覺?

2、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3、這些詞語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展示句式疊合的句子。第一節:感覺好,美(讀),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

第二節:感覺不好,醜惡的(讀),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喜歡??誰喜歡??”。

作者通過這樣的表達,想表達什麼?(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瞭?那老師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費了無數的腦細胞,把它改寫了一下:

四、再讀:討論讀。

目標:找出詩歌的內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提示:參考自己的生活經歷。讀完後,教師總結:

第一小節:肯定句式,肯定夢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節:否定句式,否定現實中的醜惡(也同樣表達美好的追求)總結內涵: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嚮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願望。

好了,明白了詩歌的內涵,讓我們帶着對作者的理解欣賞一下名家朗誦。

五、重點問題: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他們都有什麼含義?整體象徵什麼?文中出現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現都不盡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沒有光明時的一種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點綴夜空的星辰;第三個“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個同第一個的含意;第五個指的是艱苦的歷程中存留下來的'一點點自由和温暖;第六個指在掙扎中保留下來的温暖的火種;第七個指自然界中的星辰。總而言之,“星星”在這裏象徵光明、詩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

揭示變奏曲的含義。

六、揭示朦朧詩和江河以及題目“變奏曲”的含義。(課件展示)

同學們,是的,這首詩沒有出現任何關於理想和現實的字眼,但是,這樣在我們看來很模糊的寫法卻在我們讀懂之後,作者對夢想的無限渴望,對現實的無奈痛苦卻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作者用文學技巧、象徵手法完美詮釋了自己的追求。是的,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寫法,正是這種詩歌的魅力所在。他讓我們在自我解讀的過程之中,瞭解作者的思想,獲得更深刻的體會。

七、結課。

回顧本詩,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迴盪在我們的腦海中。是的,他用一個簡單的句式,完成了夢想的企盼。讓我們再次帶着理解的眼光,卻感受江河的內心吧!配樂朗誦(集體)那麼,我們也從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遠閃爍在心頭,併為了實現而努力只求,夢想就一定就實現。八:作業:

一、背誦全詩,仿寫句式:“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

二、仿寫一首詩歌。(提示:可以用美醜相對的兩個概念)

三、課後題。

(第一個作業給實現基本目標的同學,第二個作業給完成能力目標的同學,第三個作業全做)

附:板書:

第一節: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肯進句式。表達夢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節:醜(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喜歡??誰喜歡??”。否定句式。表達現實的醜惡。間接表達

總體:嚮往光明、自由、温暖!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3.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4.仿句練習,進行想象練習,訓練學生詩歌表達技巧,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第一教時

一、導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在野外,仰望天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誰寫的什麼詩?——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齊背這首詩。

這首詩作者採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來反襯現實生活黑暗。從而表達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描寫也是星星的詩——江河的《星星變奏曲》。而這首詩中作者又藉助星星來表達怎樣的思想呢?

二、學習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自主學習

1、藉助資料,瞭解朦朧詩和作者。

2、自讀課文,勾畫出重點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識記。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3、熟讀課文,把握節奏。

四、合作探究

1、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營造的意境。

(明確——星星、詩、蜜蜂、螢火蟲、湖、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瘦小的星星、寒冷、苦難的詩等。)

2、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徵意義。

五、小組成員互查自學情況,展示預習成果。

六、檢測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

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

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⑴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

⑵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⑶誰願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第二教時

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目標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仿句練習,進行想象練習,訓練學生詩歌表達技巧,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

三、自主學習

1.、聽讀,把握詩句的節奏、重音、語氣。

2、在詩中詩人他不需要什麼?他不願意怎樣?他不喜歡什麼?請先在詩中尋找答案並適當圈點、批註。

3、詩人究竟為什麼不需要星星?他究竟願意過怎樣的生活?他喜歡一種怎樣的感覺?(找出你覺得優美的語句,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概括兩節詩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有何作用?

2、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3、兩節詩歌有哪些相似或反覆的詩句?請找出來。

4、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五、小組交流後全班集中展示。

六、檢測

一、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説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着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麼?它把什麼拋棄在故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湧着清澈的碧流。上面灑着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彷彿風暴裏有寧靜之邦!

⑴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海風,浪。

C.碧流,陽光,異地。

⑵意象組合構成了三幅畫面,分別是。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⑴請找出《帆》這首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話。

⑵從這些話中你覺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徵什麼?三幅畫面象徵什麼?

二、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引導學生珍惜美好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中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及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媒體】

幻燈片、磁帶、錄音機。

【其他】

學生課前預習: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思考課後問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介紹朦朧詩的特點:(先請學生介紹,教師再做相關補充。)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羣對光明世界有着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文革後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羣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温故而知新。

明確教學目標。

瞭解朦朧詩的特點,為理解詩意作鋪墊。

二、整體感知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 誰還需要 還會 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整體感知全詩。

三、合作探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説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4、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⑴ 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温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⑵ 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⑶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指導學生學會命題。

通過反覆朗讀來理解詩中的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五、總結,佈置作業

1、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2、預習第4課。

【板書】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8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仰望星空的經歷?如果有的話,看到天上閃爍的星星,你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

生説。

我國著名的朦朧詩人江河面對着星星,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星星變奏曲》。

二、出示目標:

1、深情朗讀,感悟情感。

2、品味語詞,體會寫法。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首先請允許我把這首詩讀一遍!

2、下面請大家自由的大聲的把這首詩讀上兩遍!

3、讀完之後,你能不能説一説自己的感悟和疑問。

學生談感想和疑問,教師相機點撥,並試着梳理學生的疑問。

四、細部品析:

1、大家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嗎?你説説,如果知道的話,你能説説是怎樣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呢?説給大家聽,大家學習一點欣賞詩歌的方法。

2、體會不到的同學,讓我們再一次細細品讀,老師給大家提供兩種思路:

第一種:改一改,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一讀。

投:

如果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我們就不需要星星,我們就不會

在夜裏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都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都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都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試着讀上兩遍!

能體會到這種感情嗎?

生交流:

明確:對光明的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3、那老師這樣改過以後,你發覺與原詩有什麼不同?讀一讀,體會一下!

4、老師再改一下,大家請看:

如果大地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裏凝望

尋找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是一首詩

每個字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這樣改過以後,大家讀一讀,有什麼感受?

明確:對光明的、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

還有一種情緒,隱含在裏面,你能讀出來麼?那種抱怨、怨恨。那種經受了苦難、經受了心靈的壓抑之後的.一種強烈的傾訴。

讀起來,自由的讀一遍!大家再齊讀一遍!

五、自主學習第二部分:

自學指導:

1、讀一讀,讀2——3遍。

2、議一議,這一部分與第二部分有哪些不同?是不是可以刪去?

生討論:所選的事物不同、意象不同、冷暖色調不同,結構形式相似。

是不是可以刪除?

不能,這就是變奏。

資料補充:音樂術語。變奏作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

那還能刪除嗎?這樣寫的目的其實就是強調!強調自己的感情!

那麼我一起來讀,女生讀第一部分,男生讀第二部分!

六、總結、背景出示:

這首詩寫於1980年,詩人經歷了十年“xxx”浩劫,目睹了專制的殘酷和人情的毀滅,故此對“xxx”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那暗夜如磐的時代,作者寫下了這首詩,他傾訴着自己樸質的願望,表達了詩人對光明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著名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意思有想通之處!

七、有感情朗讀全詩!

八、拓展:

1、臧克家的《星星》。有時間的話,再拓展北島的《回答》。

星星

臧克家

我愛聽,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個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誰也不排擠誰,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們是那麼渺小,

渺小得沒有名字,

它們用自己的光圈,

告訴自己的存在。

揚起臉來,

向着那白茫茫的銀河,

一,二,三,

你數,呵,它們是那麼多,那麼多……

能讀懂麼?主旨呢?最喜歡的詩句是什麼?

回答

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着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有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峯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⑵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⑴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⑵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佈置學生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文章片斷、歌詩樂曲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報與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主辦的“聆聽經典:繆斯的豎琴──中外經典詩歌音樂朗誦會”上,總策劃、總撰稿人,著名詩人江河的《星星變奏曲》作為朗誦會的第一篇。對很多同學來説“江河”這個名字似乎還有些陌生,《星星變奏曲》竟寫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人們如此青睞它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江河,去聆聽他的《星星變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識:

江河:1949年生,原名於友澤,詩人。詩集有《從這裏開始》、《江河詩選》等。他與舒婷、北島、顧城、楊煉一起被稱為“朦朧詩”的五位主將。

朦朧詩: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紛紛指責“新詩讀不懂”。對此,北京大學孫玉石教授指出:在我們對詩人嘔心瀝血寫出的詩歌作出否定和嘲罵之前,我們應當先問一下自己:是“詩離我們遠去”,還是“我們離詩遠去”?這句話確實耐人尋味。

三、導讀導學

1、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⑴教師播放朗讀帶,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註。

⑵提問:

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明確──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⑶教師提示:

除了這種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請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能體會到。

2、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⑴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構成反覆句。

⑵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⑶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徵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後一節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3、比較閲讀,體會詩歌主旨:

⑴根據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嚮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

⑵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後兩個詩節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⑶與賀敬之的作品《三門峽──梳粧枱》進行比較,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四、回顧並總結全詩

學生總結:《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本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一氣呵成,詩人以“星星”象徵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東西,詩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詩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義,它的光芒,不同於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這正展示現實與理想相背離,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師小結:

著名詩人舒婷説:“我通過我自己深深意識到:今天,人們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願意儘可能地用詩來表現我對‘人’的一種關切,障礙必須拆除,面具應當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夠互相理解的,通往心靈的道路總可以找到。”我想,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內心的渴望與追求。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變奏曲

温情、浪漫──對比──寒冷、殘酷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10

【課文分析】

《星星變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徵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全詩意象豐富,構成理想與現實的相互反襯,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強烈而又含蓄。

【教學思路】

1、適當簡介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引導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暗喻句子的含義。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又是如何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學生交流課前自主蒐集的有關信息

1、朦朧詩。

2、詩人及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1、聽配樂詩朗讀,營造詩歌氛圍,先感受後讀詩。

2、將自己聽詩、讀詩的感受説出來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將整體感知的內容整理歸類,教師分別就主題思想、藝術風格等方面引導學生生成問題,探究問題。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可參見《讀寫導航》):

1、詩中多用比喻象徵,指出星星、螢火蟲、春天、鳥以及夜、冰雪、凍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

2、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4、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上下兩節有哪些變和不變之處?

5、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在意境上有何轉化?

6、這首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這典型的特徵是什麼?

7、理解詩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綜合創新

1、以“日月星辰”為意象,寫幾行詩或幾句話,表達你的思想情感。

2、課外閲讀一些朦朧詩作,選擇摘抄幾首自已最喜歡的詩來班裏朗頌交流。

《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習藉助意象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體會詩情,通過朗讀進入詩境,領悟語言表現力。

3、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加強學生個性化體驗,帶動對詩歌的理解品析。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知

1朗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教師播放朗讀配音,提示學生做字詞、停頓和疑難的標註。

(2)提問:通過預習和聽朗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結合此問題的回答,組織引導學生交流課下蒐集到的有關作者、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朦朧詩的資料。

2、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組織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可分組、分段朗讀,提問:詩歌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

提示:這些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2)分析上述句式,強調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請學生體會這些物象的意象。

(明確——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節詩中不同物象的象徵意義:

討論、歸納。

(明確——前一節詩中的意象營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圍,後一節詩中意象描繪出寒冷和殘酷的意境。)

(三)比較閲讀,體會詩歌主旨:

1.根據分析,本詩有兩種意境:一種是光明與美好的,一種是寒冷和殘酷的,組織學生討論這兩種意境該如何理解。

討論、歸納——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詩人所追求和嚮往的,而寒冷和殘酷的'意境是詩人所厭棄和憎惡的,但也是詩人所生活的現實環境。

2.問:詩題中的“變奏曲”如何理解?

(明確——本詩前後兩個詩節在結構上基本一致,但詩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上,形成強烈的對照,這正是變奏曲。)

三、總結品嚐

引導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

四、拓展延伸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標籤: 變奏曲 星星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e1kk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