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二年級數學下冊,課本第37~39頁。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中的現實場景認識鋭角和鈍角,瞭解鋭角和鈍角的特點。

會區分並在實物中找到直角、鋭角和鈍角,會用相關工具畫直角、鋭角和鈍角。

學生體驗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鋭角和鈍角,並理解與直角的關係。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摺疊或正確的.畫出鋭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

三角尺、紙張、光盤。

【學具準備】

學生三角尺,紙張、小棒、剪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新老師,大家想見見她嗎?

2.新老師帶我們到一個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盤(遊樂場),00:50暫停。讓學生先看:你發現了什麼數學祕密。

然後點名讓學生説説。

3.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下面我們把這些角請出來02:00播放光盤,02:20暫停,

你認識哪些角?學生回答。

他説得對嗎?你有什麼辦法驗證?請學生用三角板驗證。

4.生活中還有很多角。我們再到橋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盤,06:10暫停,你從中找出了些什麼角?指名回答。

電視機裏的小朋友還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盤。

5.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給這些角分類嗎?09:35播放光盤,10:25暫停。小組合作,先分清每個人幹什麼。分類時可以請三角板來幫忙。

學生小組討論分類。

6.小組彙報分類情況。你們是怎麼分的?為什麼這樣分?

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電視機裏的同學是怎麼分的?播放光盤10:53,展示機內學生分類情況。

7.小結分類情況。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

二、探究新知,動手操作

1.我們剛才把這些角分成三類,直角已經有了名稱,你能給這些角取個名字嗎?你是怎麼想的?指名回答。

我們來聽聽電視機裏的同學取了什麼樣的名字。14:08播放光盤。

小朋友説得真形象!數學上我們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鋭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鋭角和鈍角。

板書課題。

2.誰能再説説什麼樣的角是鋭角,什麼樣的角是鈍角?指名説。

3.閉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鋭角和鈍角。

4.生活中還有很多鋭角和鈍角,你能找出來嗎?

16:03播放光盤

課前遊樂場中的角是什麼角?18:58播放光盤,19:15暫停。讓學生説一説。

你在生活中見過鋭角和鈍角嗎?讓學生指一指。

5.你會做一個角嗎?請你動手做一個自己喜歡的角(可選擇紙張、小棒、剪刀等材料)。

説説你做的是什麼角。

學生彙報展示。

還有不同的嗎?

6.你能畫一個自己喜歡的角嗎?

學生動手畫一個自己喜歡的角。

學生彙報。

同桌互相欣賞一下畫的是什麼角。

7.接下來新老師請大家做一個遊戲,好嗎?24:05播放光盤,猜角,比比誰猜得又快又準。機內外互動。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兩位新朋友,説説你有什麼收穫?

四、課後作業:

這節課同學們和電視機裏的同學都收穫不少,下課以後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鋭角和鈍角,並説給家長聽。

機動活動: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別是什麼角?

小組合作。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32——34頁

知識技能:

能綜合運用平移和旋轉來分析、設計圖形。

數學思考與問題思考:

通過對圖形運動過程的分析,再次對平移和旋轉有了新的理解。

情感態度:

通過利用平移和旋轉分析圖案,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素養。感受圖形的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

教學重點:利用平移、旋轉、軸對稱的知識解決圖形的運動問題。

教學難點: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複習舊知

遊戲:俄羅斯方塊

師:數學無處不在,在遊戲中也藴含着數學知識,平移和旋轉是圖形的兩種變換方式,今天我們就要一起探討圖形的運動。(揭示課題:圖形的運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

1、活動一(課件出示)

如下圖,七巧板中有兩個圖形移動了位置

師:你能通過平移將圖①移入七巧板相應的位置嗎?説説你的做法。

生:(通過觀察回答)圖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就可以了。

師:你能通過平移和旋車將圖②移入七巧板相應的位置嗎?與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同桌兩人先觀察,然後互相説自已的想法。

(1)可以先繞直角的頂點逆時針旋轉90°,再向左平移9格就能將圖②移入七巧板相應的位置。

(2)可以先向左平移9格,再繞直角的頂點逆時針旋轉90°就能將圖②移入七巧板相應的位置。

師:同學們説得不錯,這一活動中既利用了平移又運用了旋轉把圖①和圖②移入七巧板相應的位置。

2.活動二

課件出示(如圖,三角形)

師:你能將圖形A繞着點O順時針旋轉90°,得到圖形B,然後再將圖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圖形C嗎?

同桌的同學合作在學習卡上的方格中,按照要求動手擺一擺、移一移、轉一轉,然後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並嘗試把變換的過程描述記錄下來。交流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如果有不同的變換方式,可在最後補充。

師生小結:平移和旋轉是圖形運動的兩種主要形式,平移和旋轉只改變圖形的位置,不改變圖形的大小。

三、拓展練習、應用提高、課外延伸

P33試一試

四、鞏固練習:P33~34練一練1~5

板書設計:

圖形的運動

平移二要素:方向、距離

旋轉三要素:中心點、方向、旋轉角度

軸對稱一要素:對稱軸

教學反思:

本課時的內容含量比較多,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操作過多而花去大量時間,但是不能因此而減少操作或不操作,可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課時安排。另外,本課時因為是第一次將三種圖形的運動綜合起來,也可以在上課之前開展小組前置學習,對學過的圖形的運動方式進行梳理與總結,喚醒知識,讓學生對這節課有一個知識點上的充分準備。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活動紀實

一、組長説明本次活動內容

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數學的學習更多的要靠他們對生活實際情景來幫助理解,他們能否主動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能否從具體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答是我們教者最應該研究的問題。這次活動我們主要從這個課題出發,以4的乘法口訣一課的教學為切入點來共同研討這個問題。

二、老師做客《小熊請客

教學設計如下:

《小熊請客》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讓學生利用4的連加和已學過的乘法口訣得出,經歷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訣,並理解每句口訣的含義。能運用所學口訣,完成表內乘法的計算,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在數學遊戲中讓學生體會數學存在於生活中,從而強化學習數學的興趣。“乘法口訣”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可以説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結晶,他可以培養學生愛國之心及自豪感。

教學重點:自主編制4的乘法口訣並能熟練運用。

教學難點:熟練運用口訣完成表內乘法的計算,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關鍵:運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每人準備36個圓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觀察發現

上課,同學們好,看,秋天到了,小熊家種的紅果樹豐收了,樹上結滿了有紅又大的果子。小熊今天想請咱們班同學到他家做客,板書課題:“小熊請客”。小熊要用這些紅果串一些糖葫蘆招待咱們,想吃嗎?不過,他有個條件一定要先回答對他的問題,準備好了嗎?1、直接寫得數:5×6= 5×7= 6×3=5×4=3×6=9×3=7×2=5 ×2=

2、看口訣寫出兩個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同學們真聰明,順利地通過了小熊的考驗,不過小熊還有一個困難想請大家幫忙解決,咱們一起聽聽看看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課件出示:二年級三班的小朋友們,你們好!你們能幫我一個忙嗎?我想請大家吃糖葫蘆。可是我一個人忙不過來,你們能不能幫幫忙,按照我的'要求每串請串4顆果子,每位小朋友串9串,大家記住了嗎?)誰來告訴大家,小熊對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同學們記住了嗎?

二、積極參與探究感受

1擺一擺

好,下面就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圓片代替紅果擺擺看,開始擺好的同學請背手坐直。

咱們一起看大屏幕,老師也來擺一擺,你在心裏默默地數一數,看看老師擺得對不對?和老師擺得一樣的同學請舉手。

請仔細觀察這些糖葫蘆,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先請3名同學進行示範提問。

你們會看着果子提問了嗎?能不能把問題解決了?好,下面咱們就一起來解決xx的問題。到底9串有多少個紅果呢?請同桌倆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樣數的?

指名彙報。如果有四個四個地數的時候請全班同學一起看着大屏幕四個四個數一遍開始。

2、填一填

同學們數得都非常好,有信心把下面的表格填對嗎?開始填。填好的小朋友,請你想一想,表格中1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完整地説就是一串有4個紅果,誰能像老師這樣接着彙報下去?填對的請舉手。

紅果有幾串

1

紅果有幾個

4

師:你為什麼填得這麼快,這麼好?

生:用數的,用加法,用乘法。

請同學們接着看這個表格,1串有4個紅果,這裏面表示有幾個4?求一個4是多少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嗎?8是求幾個4的結果?怎樣列式?12呢?......你還能接着説下去嗎?説給你的同桌聽一聽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68頁《對稱》。

教學目標:

依據從具體到抽像的認知規律,以及兒童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實物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判斷出哪些東西是對稱的,並能找出它們的對稱軸,學會畫對稱軸。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觀察,比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3)、情感目標:通過情境畫面的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到對稱的美,學會欣賞數學美。

教學重難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理解什麼是對稱。

教學準備:多媒體,圖片、剪刀、彩色紙。

設計流程: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創設情境。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特地給同學們帶來了一段大自然裏的童話故事,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故事內容:在播放錄像的過程中我邊解説:在一個美麗的花園裏,蝴蝶和蜻蜓發生了爭執,都認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給它們出主意:讓它們一人分一半,組成的圖形也許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讓學生觀察組合成的圖形,發現和原來相比,並不漂亮。

3、師:像蝴蝶、蜻蜓那樣,兩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對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對稱。(板書課題:對稱)

4、舉例。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物體,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對稱對象,有的是人們受到這些對稱現象的啟發設計出的許多具有對稱美的東西。誰願意來説一説?(紅領巾、衣服、褲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過渡: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是對稱的?它們又是怎樣對稱的?我們又怎樣來證明它們是不是對稱圖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問題。為了研究這些問題,老師特地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平面圖形,你們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鑰匙、楓葉、菠蘿、桃子圖片)

2、師:這些圖形都是對稱圖形嗎?你們想不想來分一分哪些是對稱的?哪些不是對稱的?

3、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

4、師:你們怎麼知道這些圖形是對稱圖形,有什麼辦法來證明?(對摺)剛才,你們通過折一折,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在小組裏與同學説一説。

5、學生討論發現,教師巡視,參與討論。

三、找一找,提高認識

1、師:現在,我們把折過的對稱圖形打開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有摺痕)

2、教師演示,對摺一隻蝴蝶圖形。

3、師:對稱的圖形,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這條摺痕,我們就把它叫做“對稱軸”。

4、師:同學們,這些圖形,通過對摺,發現它們能完全重合,我們就把它叫做“軸對稱圖形”。

四、辨一辨,深化認識

1、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位老朋友,它們想和大家做一個遊戲。一會兒,它們出來的時候,如果你們認識它,就大聲和它們打聲招呼吧!

2、師(慢慢地貼上正方形、長方形、一般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圖形)

3、師:在這麼多老朋友裏,有沒有我們今天認識的軸對稱圖形呢?老師也你們準備了這些圖形,請大家找一找裏面的軸對稱圖形,折一折它們各自的對稱軸,説一説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4、生動手操作,師巡視。

5、學生彙報結果。

五、剪一剪,實踐體驗

1、師:剛才有同學問老師,桌子上的彩色紙和剪刀,有什麼用呀?現在,我就告訴大家,老師要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個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2、師巡視,指導學生把作品貼在黑板上。

六、説一説,拓展延伸

1、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對稱。你們都有哪些收穫?這些對稱的圖形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美)

2、師:其實呀,對稱不僅給人以美的感受,它還有一定的科學性。你們知道嗎?眼睛的對稱,讓我們看物體更加準確,耳朵的對稱,讓我們聽聲音更加清晰、有立體感,蜻蜓的對稱是為了平衡的需要,我們受到啟發,設計出來的飛機才能夠平穩地飛翔在藍天……

課後反思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結合新課標的精神,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的較為突出: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生活中有許多的物體(包括建築物)是對稱的,這樣就很容易找到學生學習這個知識的生長點。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無論是從導入到探索新知,還是欣賞操作活動,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實踐活動,營造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

教學以播放錄像激趣導入,這樣設計是因為學生對蜻蜓等對稱圖形很熟悉,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探究“對稱”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進行剪紙、摺紙,人人經歷剪的過程,發現了只有對摺後才能剪出對稱的圖形;而摺紙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對稱軸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3、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去經歷、去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

在探究“對稱”的知識過程中,先讓學生試着剪一剪,然後比較、演示,揭示“對稱”的祕密,然後又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折一折、舉例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兩邊大小一樣”。

鞏固應用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再創造,學生舉例説出了很多身邊對稱的物體,並指出了它們的對稱軸,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整堂課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藉助分物活動,回顧並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感受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認識除法豎式,掌握其書寫形式,瞭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

2、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3、提高學生分析觀察、推理、判斷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體會除法的意義,學會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教學教具:

課件。

學生學具:

小圓片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淘氣和笑笑正在分蘋果,他們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去幫幫他們,好嗎?(大屏幕出示主題圖)觀看主題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提問題。

二、學習新課,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獨立思考解決。 18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你會算嗎?

2、算一算、議一議。小組合作。在小組內討論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學生在小組內説一説,小組彙報

A組、利用數數的方法,一盤:6個,兩盤:12個,三盤:18個。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圓片擺一擺,在實物投影上展示擺小圓片的過程。(直觀展示給學生。)

B組、利用減法的方法:18-6-6-6=0

C組、利用乘法口訣:三六十八

D組、利用除法豎式的方法

4、小組派兩名同學,到黑板,一名演示豎式計算過程,一名講解,每一部分表示什麼?

5、結合學生板書,教師補充,強調豎式的書寫順序:先寫除號,再寫被除數,最後在左側寫除數,商要和被除數的各位對齊。強調除法豎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説一説除法豎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學練習説一説。

7、試一試:進一步熟練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師強調書寫豎式的順序,完成第2頁填一填,説一説

182= 639=

三、學中做

1、元宵節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過節,他們分別帶來了很多好東西,我們去幫他們分一分吧。完成第3頁練一練第一題

學生練習在小組內説一説除法各部分分別表示什麼?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裏最大能填幾?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錯題解析

四、質疑

同學們對本節課的內容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五、課堂檢測

84= 648= 819=

集體訂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揚。

六、總結本課

同學們,在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 書 設 計:

分蘋果

186=3(盤)

豎式

先寫除號,再寫被除數,最後寫除數,商和被除數個位對齊

教學反思:

1、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18個蘋果,每盤放6個,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並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繫起來。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試商方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培養學生質疑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不足:這節課上得不夠生動、活潑。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3、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通過教學向學生滲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幾種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6個圓片、18根小棒、10個小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認識平均分

1、師:同學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春天到了,柳樹醒了,各種鮮花盛開,在這樣的好天氣裏,光明國小二(1)班的同學準備去參觀科技園。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準備了哪些物品。(課件出示主題圖),你看了這幅圖,你想説什麼?

讓學生自由説一説。

2、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小麻煩,我們來幫幫他們可以嗎?(課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塊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讓學生拿出學具6個圓片代替糖果動手分一分,分完以後小組內交流分的方法,看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活動後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組成員上展台前演示本組分的方法)

生①:1/5生②:2/4生③:3/3

3、我們去看看光明國小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麼分的?我們的分法和他們分法一樣?(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分糖果圖)這三種分法,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麼?

學生自由説,引發對“平均分”的關注。

4、師: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5、完成“做一做”第1題。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號裏畫“√”。

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彙報時要求學生要説清楚為什麼是或不是平均分。

6、練習:“做一做”第2題。一共有()片楓葉,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師:一共有幾片楓葉?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可能1個1個地數,可能3個3個地數,也可能用乘法口訣四四十六得到結果。)是平均分嗎?每幾個一份?平均分成了幾份?(讓學生走上講台指着屏幕説,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幾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談話引出例2。

師:我們剛剛幫助二(1)班的同學把6塊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塊。他們還準備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幾個呢?請同學們用小棒代替橘子幫他們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組討論,分一分。

(1)討論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時“應該每份同樣多”。

(2)學生動手實踐,分一分。(老師巡視參與活動)

(3)小組選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師用課件一一演示三種分橘子的方法。強調三種分法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

2、鞏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頁的“做一做”。

①讀題、明確題意,指名學生説説“平均分成2份”是什麼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數同樣多)

②操作:用10個正方體代替酸奶,動手分一分。教師注意巡視並參與學生活動,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邊操作邊口頭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學生到展台前彙報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師用課件驗證平均分的結果。

(2)同學們分得真好,你們能像這樣,把剛才分食品的過程説一説嗎?教師先説一個例子,然後指定學生説。(如:把18個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個;把6顆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顆……)

三、運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頁練習二第一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説清楚為什麼選擇這個答案?)

(3)全班彙報交流,重點甄別第2和第3種分法,同樣是“平均分”,為什麼第3種分法不對,引導學生區分“每份”“幾份”的概念。(第1種分法,突出是4份,但沒有平均分;第3題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給2個小朋友——份數、每份沒分清)。

2、練習二第2題。

(1)明確題目要求。

(2)獨立畫在書上,集體訂正。

(3)課件演示驗證。

3、練習二第3題。

(1)學生自己讀題,自己動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體訂正時説説分的過程和結果。

(3)課件演示驗證。

4、聯繫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識。

四、歸納總結,回味平均分

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平均分時要注意什麼?

板書設計: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把6塊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2塊。

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37-40頁

教材分析:《鋭角和鈍角》是在學生已初步掌握角和直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要求學生把角按大小分為三類,鋭角、直角和鈍角。由於學生已初步認識了角和直角,這節課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正確區分鋭角和鈍角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好本節課為以後繼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

教學準備:三角尺、直尺、白紙、活動小棒、各種有角的彩色圖形等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周圍許多物體的表面有各種各樣的角,瞭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會從實物或平面圖形中辨析各種角。

3、結合生活情景,進行操作活動,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認識鋭角和鈍角,會用尺子畫出各種角。

4、通過操作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學生的智力。

設計意圖: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藉助觀察、操作、判斷等學習方式,體驗數學問題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小組合作交流,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探究把角按大小分為三類,然後分類驗證。並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消化新知。在這其中學生獲取知識,完全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建構,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啟發導入

1、(出示遊樂場的圖片)談話激趣。

2、觀察圖片,並與同桌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3、學生彙報引入角。

師:這位同學找到了角,你也能找到一個角嗎?(課件逐一演示)

4、(點擊,實物去掉、只剩角)師:上學期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關角的知識?(直角、畫角、做角、找角)

5、談話引題。

從學生喜歡又熟悉的遊樂場引人,迅速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一上課就馬上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慾望;通過對角的知識的回憶,引導學生自然的進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主動探究獲得新知

(一)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1、就地取材

師:請小朋友拿出紙和筆畫一個你喜歡的角。(學生畫,師巡視,把學生畫的不同形狀大小的角貼在黑板上。)

2、合作交流

師:這麼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點亂,你們能把它們分分類嗎?請四人小組討論:説一説,你是怎樣分的?(允許學生對一些不明顯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3、指名小組彙報結果,並説明分的理由。

4、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二)分類驗證滲透方法

1、驗證直角

師:(指直角一類)我們怎樣來驗證這些角是是不直角呢?(用三角板比一比)

2、學生上台驗證,並説出自己是怎樣比的。

3、驗證其它兩類角

師:他説得對嗎?誰還能用這種方法來驗證其他的角嗎?

4、給角取名

設問1:你能給比直角小的角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嗎?

師:小朋友們給它起的名字真好聽!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數學家就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叫鋭角。和老師一起説:鋭角鋭角。快找一個鋭角,舉起來給大家看一看?

設問2:你能給比直角大的角也起一個名字嗎?真不錯,數學家也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鈍角。和老師一起説:鈍角鈍角。快找到一個鈍角,舉起來給大家看一看。

5、師:好!那現在誰能完整地説一説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幾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把學生的'作品作為教學素材,更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並給足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小組合作,自主探索這些角的分類,通過兩種分法的討論,,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自主探索出角的分類後,再來分類驗證,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一系列活動,獲得新知。特別是給角起名字環節設計,吸引全體學生都來自由想象,輕鬆表達,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

三、實踐運用深化發展

1、做角:請小朋友們快速地做一個自己喜歡的角,並給身邊的小朋友説一説,它是什麼角,好嗎?開始吧!

2、舉例:小朋友們做出了這麼多的角,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也隨處可見,説一説生活當中你在哪也見過這些角?

3、師:其實用我們人體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誰願意給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展示五角星)

師:你能發現這個五角星上有幾個角,它們分別是什麼角?你是怎樣判斷出來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嗎?

5、畫角:看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可真多呀!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還利用自己聰明的大腦、靈巧的小手製做出了許多自己喜歡的角,那如果老師説出一個角,你能在紙上畫出來嗎?

老師説學生畫,然後學生同桌之間互考。(教師巡視,選一些角貼在黑板上)

師:你們喜歡這些角朋友嗎?可是它們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們願意幫助它們嗎?(學生練習)

6小小設計(用角或有角的圖形設計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

這些活動的設計是學生消化知識的重要環節,這幾個活動的設計突出了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如用四肢表示角學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原來人的身上也有角,每個孩子肆意的舒展自己的四肢,演示了各種角,整個環節輕鬆愉快。如又小小設師練習,既具有趣味性,又有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新思維。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得愉快嗎?有哪些收穫?

對知識的梳理和情感的體會

教學片段實錄:(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片段實錄)

師:請小朋友拿出紙和筆畫一個你喜歡的角(學生畫,師巡視,把學生畫的不同形狀大小的角貼在黑板上。)

師:這麼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點亂,你們能把它們分分類嗎?請四人小組討論:説一

説,你是怎樣分的?(允許學生對一些不明顯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指名小組彙報結果。

師:你們是根據什麼來分的?

小組1:我們分兩類,是直角的一類,不是直角的一類。

小組2:不對。應該分三類。直角的一類,比直角小的一類,比直角大的也一類。

其餘小組:對,我們也分三類。

師微笑:你們都贊同分三類,那分兩類到底有沒有道理?(學生思考)

稍一會兒。

生1:我知道了,分兩類也是有道理的。我們是按角的大小分,他們是按是不是直角分的。

生2:我懂了,兩種分法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分的標準不一樣。

師:是呀,很多時候,數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像今天我們給角分類一樣,標準不同,分法也就不同。

反思:

本節課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環節的設計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使整個教學過程組織有序、情趣並生,學生學得輕鬆、紮實、愉快,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本節課,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上離我們的學生較遠的素材變為學生非常熟悉的遊樂場所圖片出現,學生果然興致極高,立即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使本節課的教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在新知探究環節中,我創造性地把學生的作品作為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全過程,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創設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方式,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地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如,讓學生小組合作,比一比、分一分,並説一説你是怎麼什麼分?再在分的基礎上分類驗證。特別是剛才有幾個角用眼睛觀察有爭議的,通過親手驗證,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讓它們歸隊。通過開展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也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乃至將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精心預設,為生成導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毫無價值的。只有課前的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只有課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因此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如在彙報分的結果時,第一組孩子説:我們分兩類,是直角的一類,不是直角的是一類。由於我在備課時就預想過學生可能有兩種分法,所以當這位學生説出這種分法時,我從容地把球扔給學生,然後引導全體學生共同討論這種分法是否有理。(絕大部分孩子都是分三類)經過激烈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同:角分兩類或者三類都是可以的。這樣更加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當然教學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課的所有細節,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因此在圍繞學生髮展精心設計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在變動不已的課堂中發現、判斷、整合信息,適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學進程或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現有的數學現實,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總之,新教材給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戰。作為一線的我們應該創造性地利用和挖掘教材資源,精心設計,讓新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煥發勃勃生機。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應用創新點

使用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正方體模型數的過程演示出來,通過“一拆一合”的演示過程,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了個、十、百、千計數單位間的關係,進一步感受數位間的十進制關係。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撥計數器、數方塊、數數活動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數的表象,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組織學生開展本課教材中涉及的數方塊、數數接力等各種活動,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地組織和開發其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戲和緊張有趣的活動中,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的之前學生已經學習 “2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並掌握了百以內數的讀寫、數的組成,瞭解個位、十位、百位數位的含義、數位的順序和大小比較以及對近似數有了一定的認識。事實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許多萬以內數的知識,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資源和必備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結合在計數器上撥數、數方塊等多種數數活動,經歷“一千”產生的過程,理解“千”的實際意義。

2.藉助操作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知道個、十、百、千計數單位間的關係,進一步感受數位間的十進制關係。

3.在撥數、數數等活動中,初步發展數感。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這裏有2句話,想請同學讀一讀(第一句……第二句……)這裏有兩個數字,你們找見了嗎?(ppt)請你任選其中一個把它在計數器上撥出來。(指名説説怎麼撥的。個位上、十位上、百位上。)

師:這兩個數和我們之前學過的百以內的數相比怎麼樣?(生:大)那今天我們就通過數一數一課來認識比百更大的數。(板書課題《數一數》)

2.新授

①撥計數器

師:老師先考考你們學過的內容,誰能在計數器上數出最大的一位數?在老師的計數器上數一數。(指名演示)

師:數對了嗎?你給大家解釋一下,你撥的是幾?怎麼撥的?

現在老師請你給九添1.你能撥一撥嗎?(一人撥解釋添1是給個位添一個,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

師:其他同學你們想不想也在計數器上撥一撥?先看清老師的要求是什麼?撥完請你立刻坐端正。

指名演示:先撥出99,給個位添1,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十位也滿十,向百位進1,所以給99添1是一百。

師:請你看看計數器上的這個數字,你認識嗎?(課件出示999)

生:這個數是九百九十九,9個一,9個十和9個百合起來是九百九十九,

師:那給這個數再添上1是多少?請你先和同桌動手撥,再互相説一説怎麼撥的?(同桌活動教師巡視。)兩人彙報,一人撥,一人説。

小結:個位添上1之後,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百位也滿了十,就需要向百位的前一位——千位進一。千位上的一個珠子就表示一個千。(課件演示同時板書)

②數正方體

師:老師這裏有一個大正方體,請你猜一猜這個大正方體是由多少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引導學生按條、按片地數)請你們跟着老師一起數一數。(課件演示)這樣一個大正方體有多少個小正方體 (一千個)

回憶一下我們剛才數的過程,這樣的一個小正方體我們可以看作一個“一”, 10個一組成一條——也就是一個“十”, 10個十組成一片——也就是一個“百”,10個百組成一個大正方體——也就是一個“千”。

師:我們再來數一數,這樣的大正方體裏有幾片?一片中有幾條?一條中有幾個?

也就是説一千里有10個百,一百里有10個十,十里有10個一。

練習一,快速數出下面圖中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學生數,彙報)

③報數遊戲

師:剛才我們藉助計數器和正方體認識了“千”,下面我們來玩一個報數遊戲。

同桌交替數,從八百八十七數到八百九十五。(課件演示八百八十九後一個數是八百九十)

每組第一名同學從八百九十六開始向後依次報數。(課件再次演示八百九十九後一個數是九百。)

全班接龍數,數到一千。

除了一個一個數,還可以怎麼數?(十個十個數、從八百八十七數到一千)

3.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千”,知道了999再添1就是一千,還知道10個一百就是一千、一千里有10個一百。那“一千”究竟有多少呢?下一節課我們再來繼續學習。

教學反思

本節課利用課件,直觀演示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等方式組織教學,較好地實現了課標的理念和要求,同時充分利用計數器和正方體模型從不同角度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個、十、百、千計數單位間的關係,通過分段數數結合計數器演示,突破數數時的難點,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同時本節課存在的問題也有不少,如數的方式單一,對學生數感的培養方式不夠突出,時間的安排也不夠緊湊……這些問題都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學習,不斷改進。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課本p32例5及做一做,練習六1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解決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過程,初步瞭解這類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初步學會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地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

3.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主題圖、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把下面各題補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書80頁,看完了20頁,?

(2).商店運來200箱橘子,賣出100箱,?

(3).一段布長10米,,還剩多少米?

(4).商店有80個水瓶,,還剩多少個?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例5情境圖,美術興趣小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2、組成完整的應用題,讀一讀:

美術興趣小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求“一共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裏交流。

(3)集體交流。

4、記錄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男生人數美術小組總人數

14-5=9人14+9=23人

5、觀察兩個算式的聯繫,明確要解決第二個問題就必須先解決第一個問題。

6、你能用一個算式直接求出美術小組的人數嗎?14-5+14=23人

7、小結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先説説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再列式計算。

2、練習六1,學生獨立完成

3、補充應用題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1、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説説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

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②、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③、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④、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⑤、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教學設計

①、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⑴、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⑵、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為目標;

⑶、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⑷、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

②、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⑴、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後,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⑶、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着平均分,並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後,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後請一個學生上台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釐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教材在安排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連環畫“阿福的新衣”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激發興趣,為認識“釐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説我講”包括1個紅點問題和1個綠點問題。紅點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引導學生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綠點問題“徒弟的一拃有多長?”引導學生探究測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練習”。第1、3題,目的是讓學生應用正確的測量的方法進行測量;第2題,目的是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鞏固從不同的起點量得的物體長度的讀法,加深對釐米的認識。

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尺子有一些粗淺的瞭解,極少數的孩子會測量長度,但對長度單位的概念,1釐米究竟是多少沒有印象,因此本節課重難點幫助孩子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學會用尺子測量長度。

課標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結合實際,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

3、在具體的測量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通過分析,我們確定了本節課目標的核心概念是:“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子測量”。學生需要掌握的行為程度是:“掌握、學會”。本着“目標是方向,目標是程度、目標儘量要檢測”這一原則,基於對教材、學情的具體分析,我們對該目標進行了如下修改,突出了行為動詞,設立本課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幫阿福找原因,體會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能用手比劃出1釐米長。

3、認識刻度尺,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藉助尺子畫線段。

4、通過“長長長”小魔術,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評價任務設計:

1、通過故事引入,學生髮言,達成學習目標1,教師及時進行表現性評價。

2、通過用小棒比劃、用手指比劃、尋找生活中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等活動達成學習目標2,教師適時進行形成性評價。

3、通過量長方形邊長、用斷尺量物體長及畫一拃長等一系列動手操作活動,學生能夠有序地思考完成新知識的探究過程,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成學習目標3。

4、通過表演“長長長”小魔術,達成學習目標4。

課前談話:故事《阿福的新衣》

有個人叫阿福,他到裁縫店想做一件新衣服。師傅説:“你想做什麼?”阿福:“我想做一件上衣。”師傅:“我用拃來量一量,(説到這裏,你知道什麼是一拃嗎?)(告訴大家吧,伸出小手,使勁張開,從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之間的長度就是1拃)。我們接着講。師傅量了量阿福身長三拃。量完之後,小徒弟也伸出自己的小手,一拃、兩拃、三拃……照量好的尺寸認認真真地做起衣服來。過了兩天,阿福高高興興地來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啊,這衣服太小了!”徒弟:“師傅説三拃,我明明也做了三拃長啊,這是怎麼回事?”

設計意圖:

針對一年級學生特點,通過聽過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因為師傅手大,徒弟手小。師徒二人一拃的長度不一樣才造成了誤會,讓學生體會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感知釐米、初步認識

這節課我們先來認識——釐米。(板書課題:釐米的認識)

1.感知1釐米

(1)1釐米有多長呢?看老師手裏這根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請你也在盒裏拿出1釐米的小棒,體會一下它有多長吧。

(2)閉上眼睛想想1釐米有多長,睜開眼睛用小手比劃出1釐米,怎麼知道你比劃得準不準?

(3)在生活當中,你見過哪些物體長大約1釐米?

大拇指指甲蓋的寬度(師邊指邊説從這兒到這兒)大約1釐米。這就是你隨身攜帶的.尺子了,當你忘記1釐米有多長時,可以隨時拿出來看看。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體驗1釐米小棒的長度,在腦子中建立對1釐米的感性認識,再比劃1釐米,由易到難,從抽象到具體的一個學習過程。學生掌握了1釐米的長度後,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或者是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釐米,這樣會加深他們對釐米的認識,牢固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觀念。

2、認識幾釐米

(1)我們認識1釐米了,那2釐米、3釐米、4釐米有多長呢?下面我們用小棒擺出來,你想擺幾釐米就擺幾釐米?

誰知道他擺得是多長?

你怎麼知道的?

那我要擺出6釐米長,就得需要幾個1釐米?

(2)大家擺得真好,我們來看這根彩條長是幾釐米呢?(課件呈現,分別是3釐米,6釐米,18釐米)

這個彩條長多少呢(指向18釐米的彩條)?舉手的同學怎麼這麼少了?看來一下子不能看出來,對吧?你有什麼好方法讓我們一下子就知道這個彩條長多少釐米嗎?

標上數字後,你看它像什麼呀?(對,尺子)科學家就是這樣發明出尺子。我們天天用到尺子,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智多星交流會,介紹一下尺子的有關知識。小組四人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在交流中鞏固了讀看幾釐米的方法,體驗到尺子的由來,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停留在表面,更看到了它的實質。

(二)認識尺子、探究測量

1、認識直尺

為了看得更清楚,老師把尺子放大了。誰先來交流?

師相機進行板書:0刻度刻度線Cm

你能從尺子上找到1釐米嗎?

真不錯,還有哪到哪也是1釐米?

他們找到了1釐米,你還能找到幾釐米?

設計意圖:讓新知識在合適時機“閃亮登場”,吸引我們的眼球,是我們焦點關注的對象。讓孩子仔細觀察,自由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關注了學生的“語言思維”和“傾聽能力”,語調的變化加深了學生對“釐米”的關注。

學生找到:從0-2,從0—3,那從0到4、從0到5呢,你能發現什麼?(從0到幾就是幾釐米)

誰還能找到不同的幾釐米?板書:1——3,3——5,5——8,

2、測量長度

大家對尺子瞭解的真多呀,知道尺子主要是用來幹什麼的嗎?你會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嗎?用直尺量一下彩條的長度,想想量時注意什麼?

誰來展示給大家看你是怎樣測量的?

同意嗎?物體的一端對準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對準幾就是幾釐米。

辨析:看小軍和小剛他們是怎樣量的。你看他量的對不對呢?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測量紙條的方法,以及辨析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逐步引導學生歸納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物體的一端對齊0刻度,另一端對着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三)解決問題、目標評價

1、動手操作:量長方形各邊的長

那你能不能自己量出長方形四條邊的長是幾釐米呢?拿出作業紙,寫在上面。量好了用精神的坐姿告訴老師。

2、斷尺

咱們都成功了,可小強不小心把尺子弄斷了,你能用這把尺子量出彩條的長度呢?誰來幫幫他。

除了數,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7-2=5,大家覺得這個方法怎麼樣?看看前面咱找過的,這個方法好用嗎?

(四)認識線段,鞏固所學

1、畫線段

你知道嗎?除了這把尺子,身上還有第二把尺子就是我們前面提過的一拃。當我們手上沒有準確尺子時,可以用這兩把尺子進行估計。我們來看一下怎樣畫一拃。這就是線段。(課件:出示老師一拃的長度)請看老師的1拃有多長?

想不想知道你的1拃有多長?感興趣的同學回家看看。

2、小魔術

看同學們表現這麼好,老師給大家表演個小魔術。注意看。

(1)變——1釐米,估一估這是幾釐米?(1釐米)你怎麼估的?

(2)再來看——3釐米。你估的真準。

(3)再來一次。10釐米。怎麼估的?

(4)這會是多長呢?(20釐米)怎麼估計的。

你知道老師是用什麼來變魔術的嗎?(捲尺)對,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尺子,用於測量較長的物體。

設計意圖:不同的練習有不同的目標,第一層練習包括判斷正確的測量方法以及測量長方形的邊長,鞏固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第二層是關於斷尺的練習以及畫一拃長。在發展性練習中,我還創新的使用“捲尺”設計了一個“長長長”小魔術,培養學生估計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遊戲中積累經驗,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

(五)拓展延伸、全課小結

其實人們在測量過程中為了方便還發明瞭軟尺來測量衣服,發明了很長的捲尺用於室外的測量等。我們今天認識的釐米只是比較短的一個長度單位,隨着今後的學習,會了解更多的長度單位,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作進一步研究。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與課題的開題首尾呼應,讓學生既懂得測量又能將課堂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且為下節課學習米的認識作好鋪墊。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鞏固平均分。(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

教學目標:

1.鞏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結果同樣多。

2.初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係。

3.通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

筷子、蘋果、盤子、小棒、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

1.把12個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把12個蘋果放在4個盤中,想一想應該怎樣放?

比較:這兩句話一樣嗎?不同點是什麼?

(強調平均分)

  二、新授

1.出示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計算機課件演示教科書第15頁的例題3的畫面。

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畫面的內容。(每條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幾條船?)

教師:每4人為一小組討論一下,應該租幾條船?

學生彙報:每條船限乘4人,就是每條船隻能坐4個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裏包含有6個4人,所以應該租6條船。

教師:如果每條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幾條船?(讓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再説一説你是怎樣分的?)

2.練習:科教科書第15頁的做一做。

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圖上畫的是什麼?

提問:一共有幾隻小動物?每位一雙,一雙是幾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幾份?夠分嗎?

教師:這一道題就是問12裏面有幾個2。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4題。

用情境圖呈現分蘿蔔活動。練習時,先讓學生觀察畫面,並根據畫面提供的信息和問題,確定把多少個蘿蔔平均分給小兔按每隻小兔幾個蘿蔔來分,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在學生明白把16個蘿蔔,按每隻小兔4個蘿蔔分之後,讓學生獨立圈一圈完成分蘿蔔任務。然後讓學生交流分的過程和結果,比如學生説出沒4個蘿蔔圈在一起通過圈和説,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

2.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5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問:你是怎樣想的?(有18個香蕉,平均分給6只小猴,每隻小猴可以分幾個?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問:香蕉的數量都是18個,為什麼兩次每隻猴子分的數量不一樣呢?(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總數相同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數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讓學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結果,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單元要點分析

教材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景,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於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

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教學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擺一擺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認識餘數。掌握和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

2、認識有餘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3、讓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展開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教學準備:課件、教師花瓣學具、小組探究單

課前準備: 課前小探究

問題:把22朵花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人分到( )朵,還剩( )朵?你會用算式表示嗎?你能説一説算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嗎?

教學過程:

一、認識有餘數除法名稱及含義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許多美麗的花,我們一起去欣賞。 看,這是3片花瓣 的.蘭花,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還有6瓣花,它們美嗎?你最喜歡的是幾瓣花?

2、動手操作。

現在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花, 用你們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幾朵花?

3、學生彙報

預設1:我們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預設2:我們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預設3:我們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問: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預設4:我們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結果分類。

學生反饋

師小結:看來,我們在平均分東西時,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不夠分,還有剩餘的情況。

5、嘗試列式

預設:12除以5等於2,單位朵,餘2,單位片。

師教學並板書(師板書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有餘數的除法。

6、理解含義

追問:12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商和餘數都是2,但它們的意思一樣不一樣?

預設: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單位是朵。還剩餘2瓣,所以它的單位是片。

(設計意圖:以拼花和分花為主體,主要是想貼近生活,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數據“12片”,沒有用教材中的6個草莓。因為12這個數據即可以被3、4、6整除而鞏固了舊知,被5整除餘2又延伸到了新課。)

二、探究除數和餘數的關係

1、例題變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還是每5片拼一朵,你説最多可以拼幾朵?為什麼?同桌説一説算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

學生彙報。

2、小組合作

繼續增加花瓣的數量,14 、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幾朵,還剩幾片花瓣?

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要求:

擺一擺:小組裏,每人選一種,動手擺一擺。

説一説:將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彙報給小組長。

寫一寫:小組長將組員的結果記錄下來並彙報。

對比觀察除數和餘數有什麼關係?

預設:除數都比餘數大

……

追問:當除數是4,餘數是?當除數是5時?除數是6時?

師小結:在有餘數除法算式中,除數一定要比餘數大。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1)把15朵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朵,還剩幾朵?

15÷4=3(朵)……3(朵)

追問:這裏數字、單位都一樣(3朵),意思一樣嗎?

(2)把16朵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朵,還剩幾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朵,還剩幾朵?

16÷3=4(朵)……4(朵)

2、課前探究結合。

這個問題還記得嗎?就是我們課前研究的問題,現在你再試試看,跟之前寫的一樣嗎?

3、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師:如果我們只看這個算式,去掉這些數據,你知道這裏餘數可能是幾?最大是幾?( )÷6=( )……( )

(2)如果我知道餘數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數嗎?

( )÷6=( 2 )……( 5 )

四、全課總結師:有餘數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廣、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課後拓展

在算式( )÷6=★……★中,餘數和商是相同的數,你能寫出幾個這樣的算式?它們有什麼規律?

六、板書設計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p29例3,p30練習六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幾份”的除法應用題,理解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會寫單位名稱。

2、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使學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3、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

4、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區分並理解應用兩種平均分類型的除法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題意和數量關係,並能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課間喜歡玩一些什麼遊戲?同時説説是怎麼分組的?

(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課間喜歡玩的'一些遊戲,當學生涉及到有關“平均分”時,老師要注意強調,引起學生注意,同時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師:昨天老師在操場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學在做遊戲,(出示圖片:3組跳圓圈舞的同學,每組有5人。)我們看看他們在做什麼遊戲?看,他們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師:看着小朋友們玩遊戲的情景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學生仔細觀察,互相交流信息,彙報結果。

(教師板書:共有15人在做遊戲。)

師你能提出一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講給你的同桌聽聽。

[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彙報,老師板書:

(1)把15人平均分成3組,每組幾人?

(2)一共有15人,每組5人,可以分成幾組?

2、比較溝通。

(1)師: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你能發現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嗎?與你組裏的同學討論討論。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我們發現這兩道題説的是同一件事,只不過條件、問題調換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樣。

3、解決問題

師:你會用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兩個數學問題嗎?在練習本上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學生彙報,老師板書:

15÷3=5(人)15÷5=3(組)

師:15÷3這個算式是在求哪個問題?你能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要這樣計算嗎?(學生講述理由)

師你能説出15÷3=5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嗎?

(學生如沒寫出單位名稱,教師要引導寫出)

用同樣的方法處理解決問題(2)。

3、補充條件,解決問題

師:如果又來了3個小朋友,(板書:又來了3個小朋友。)每組應有幾人?

學生彙報。

[教師要鼓勵學生放開思維,大膽探究,同時使學生熟悉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

三、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板書:解決問題)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問題都難不住我們!

四、質疑問難:

師:今天學習的知識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學生提出問題並共同解決。教師也可補充提問:15人做遊戲,可以平均分成4組嗎?為什麼?如果又來了2人,怎麼辦?讓學生思考。]

五、課堂練習:

第29頁“做一做”

1、請學生觀察情境圖後,用自己的語言講小刺蝟運水果的事,引發學生的興趣。

2、從圖中收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獨立解決書中提出的問題。

3、鼓勵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並解答。

[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計算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

(1)題:出示做風車圖,請學生説一説圖意。個風車,5個同學,平均每人做幾個?

列式計算:30÷5=6(個)

(2)題:有18棵白菜,每筐裝6棵,可以裝幾筐?

請學生説圖意,列式計算

(3)題:出示畫片圖

請學生説一説圖意,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再解答。

小結:小朋友今天我們學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1、平均分成3組,每組幾人?

2、每組5人,可以分成幾組?

15÷3=5(人)15÷5=3(組)18÷3=6(人)18÷6=3(組)。

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通過看、説、擺、分、畫、互問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動突出拼角活動的內涵。

2、加深對直角、鋭角和鈍角之間的關係的理解。

3、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點: 根據不同的要求,用三角尺拼出各種角。

教學難點: 加深對直角、鋭角和鈍角之間的關係的理解。

 教學準備: 一副三角尺,釘子板、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先觀察,説説每個角是什麼角。

學生觀察後彙報。學生彙報時,問:你是怎樣驗證的,

2、這兩個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鐘形成的角,指名學生上台用 同樣大嗎, 三角尺在鐘面上

擺一擺,然後説一説

3、出示一副三角尺。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直角、鋭角 和鈍角,尋找鋭角和鈍角時,我們是用三角尺上 的直角去尋找的。

出示一副三角尺,看來三角尺的用處還真 大,那麼,三角尺上還藏着哪些知識呢,這節課 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用一副三角尺拼一拼

(1)比較兩個三角尺。

觀察兩個三角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後 彙報)

根據學生彙報,教師小結:

相同:兩個三角尺都有一個直角和兩個鋭

角。

不同:一個三角尺兩個鋭角是一樣的,另 一個三角尺上的兩個鋭角是不一樣的。

(2)你能用三角尺拼出一個鈍角嗎,

交流:鈍角比直角大,我們在拼的時候可以怎麼想,(利用直角,在直角上加一個鋭角) 學生動手拼一拼,展示不同的拼法,指名交流,拼出的是直角嗎?

小結:用直角和鋭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鈍角。

三、拓展練習

1、教材第42頁做一做。 同桌合作,交流

從兩副三角尺中選出兩個,拼出鋭角、直角展示 和鈍角。

2、練習八第12、13、14題。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在拼一拼中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標籤: 二年級 教學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ev54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