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空氣》教學設計15篇

《空氣》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空氣》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空氣》教學設計15篇

《空氣》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並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閲蒐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國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空氣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瞭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空氣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並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後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並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空氣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於200年來,人類對空氣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敍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於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空氣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器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淨作用。啟發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髮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後,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的教學難點。

關於空氣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空氣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後,在本節中需注意,關於氧氣,將在下一節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不做深入學習。

關於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聯繫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於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説,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淨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淨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後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閲蒐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幹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蒐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蒐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誌、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於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遊、交通堵塞、工廠煙囱冒煙

雜誌(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後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週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温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蒐集的素材,閲讀課文,查閲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係。

4. 佈置教學環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境牆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佈置教室。

教學過程: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説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空氣》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願意在樹林裏還是願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空氣?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空氣?

● 有哪些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氣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麼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空氣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髮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於實踐態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並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7. 佈置作業 指導舉辦關於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囱?這些煙囱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麼時間冒?冒出什麼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囱還是工廠的煙囱?如果是工廠的煙囱,這個工廠生產什麼產品?記錄煙囱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囱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説明問題。

高大x囱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表1:煙氣觀測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煙囱地點 所屬工廠

排煙時間顏色濃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果分析和建議

學生活動2:

哪兒的塵土多?

把十塊瓷磚(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紙板上貼上透明膠帶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別放在十個不同地點,如居室、教室內、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場上、樹林裏、公路邊等。兩三天後,用手指分別抹它們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塵土一樣多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表2 :塵土觀察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季節 編號 地點 放置時間 兩天後 四天後 灰塵多少的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 果 分 析 和 建 議

學生活動3:

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係

在一個十字路口統計每天機動車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觀察記錄以下問題: 什麼時間車最多?哪類車最多?車的排氣管有沒有冒出黑煙?這時的空氣有沒有氣味?夜間車輛少時空氣有沒有氣味?記錄統計情況。

表3:交通流量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每分鐘通過數量統計 繪製十字路口草圖,標明車流方向及觀察點位置  時間 行人 自行車 卧車 卡車  :  :  :  :  :  :  : 冒黑煙車種 空氣質量 結果 分析 和 建議

學生活動4:

空氣污染的原因

活動步驟: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氣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寫在表中。

2. 把下表剪開。

3. 把剪開的紙條貼在菱形格中。把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邊,相對次要的原因放在下邊。

4. 公佈你的結果。

5. 對全班結果進行統計,哪種是最主要原因?

汽車尾氣 吸煙 燃燒含硫煤 焚燒樹枝、樹葉 冶煉廠排放廢氣 裝修材料釋放氣體 炒菜、做飯 焚燒廢舊塑料 天然氣燃燒 食物腐爛 使用噴發膠類

學生活動5:

1.大氣污染與防治

2.“温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3. 臭氧層受損

4. 酸雨

5.空氣質量週報

6.居室環境的污染和防治

《空氣》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課是粵教科技版《科學》(三上)《看不見的空氣》單元的第一課。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找空氣。希望學生藉助日常生活中有關空氣存在的經驗猜測空氣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實驗驗證空氣的存在。通過對幾種不同類型的物體進行實驗,從看到、聽到、摸到、感覺到空氣來確定空氣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無處不在。通過這兩部分的學習,在大膽猜測和親歷探究過程中,學會用多種感官來感知空氣,進一步認識空氣的存在,為認識空氣的性質打好基礎。

設計理念:

1、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經歷為基礎

學生在生活中對空氣存在的經驗是學習本課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在課題的引出,空氣的尋找都可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科學就在身邊,只要認真觀察思考就能有所發現”這一思想的認同與接受,而且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推動教學過程的深入展開。

2、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充分體驗或感悟

空氣的存在對學生來説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樣用實驗來證明空氣的存在,怎樣正確地進行科學探究,對於三年級才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攙扶下逐漸地放開,先大膽猜測空氣的存在再動腦設計實驗方案,預測實驗可能產生的現象,然後思考着去進行親歷實驗探究過程,學會正確的探究方法。通過先動腦想再動手做,動口説,多方位強化學生對空氣存在的體驗與感悟,增進對空氣存在的認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體會探究空氣無處不在的樂趣,並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大膽地進行猜測,並引導學生利用提供的材料進行實驗設計,能正確地操作,能根據事實進行分析、推導、探索、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學知識:通過尋找空氣,並利用多種感官來感知空氣無處不在。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粉筆、磚塊、風車、試劑瓶、塑料瓶、塑料袋、臉盆、氣球、水等。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1、猜謎: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着,我們大家離不了。

2、配樂朗誦。(錄音):"如果沒有你,風車怎能輕盈地轉動,如果沒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彈起……"讓學生猜猜詩中的.你是誰?

3、討論:雖然到處都有你,卻為何找不到你的足跡"是什麼意思呢?(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隨機揭示課題:看不見的空氣)

4、談話:雖然到處都有空氣,可我們卻看不到它。要想認識空氣,首先要做什麼事?(尋找空氣)

二、 學習新課:

1、看一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哪些材料?

2、猜一猜。(板書:空氣在哪裏)

(1)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氣?

(2)我們的周圍哪些地方有空氣存在?

(3)大自然中呢?

(學生利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大膽的猜測,教師隨機板書,猜一猜:粉筆、瓶中、教室裏、磚塊……)

3、談話: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了空氣可能存在的地方,説明了我們生活在空氣的世界裏。猜測只是一種假想,不能讓人確信,那麼怎樣才能證明你的猜測是否正確呢?(實驗)

4、討論並彙報:做實驗時要注意什麼?

5、談話:做實驗時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認真、仔細觀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樣設計實驗方案,並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下面各小組先討論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樣才能讓大家看到、聽到、摸到、感覺到空氣存在哪裏,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是什麼?(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6、彙報討論結果(估計學生可能會有以下方法:分別把磚塊、粉筆、放入水中有氣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沒有氣泡,斜放有氣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氣裝入袋中,然後可以捏、可以擠、可以拍……風車的轉動也能感受到周圍空氣的存在……學生彙報時,教師有意識地分成看到、摸到、聽到、感受到的幾個層次讓學生彙報。並板書範例如下有助於學生學會記錄:

粉筆 放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 粉筆中有空氣)

7、實驗:每個小組根據你們的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實驗,並注意觀察記錄。

8、學生彙報實驗結果

(彙報時注意與預測的現象比較是否相符合,以培養學生大膽猜測的學習方法,同時注意特別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到講台上,邊彙報邊演示,以便其他小組也受到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9、討論:以上實驗説明了什麼?(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結:通過以上實驗説明了空氣無處不在。(板書:空氣無處不在)。

1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

三、 課外延伸:

1、"風車有了空氣就能輕盈地轉動"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沒有氣泡冒出"你認為這是為什麼?你能設計實驗來證明嗎?

3、詩中的"如果沒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彈起",你又如何去探究這裏面的奧祕呢?

《空氣》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

2、嘗試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3、學會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瞭解空氣受污染的程度。

4、學會抽樣記數的方法。

5、嘗試用所學的方法探究有關空氣中塵埃粒子的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有關資料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健康與周圍的空氣質量有密切的關係,愛護環境就等於愛護自己。

教學重點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

2、做好探究實驗採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

教學難點

1、學會正確採集塵埃粒子和比較精確的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

2、學會抽樣記數的方法。

教學方法

實驗法、 講解法、 綜合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空氣質量統計資料及數據、呼吸道疾病的有關資料、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一個人每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可見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那麼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的健康關係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話題。(板書課題:空氣質量與健康)

[講授新課]

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閲讀“資料分析”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帶着以下問題閲讀,加入到小組內參與分析討論。)

(1)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羣,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

(2)請你根據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分析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為什麼會逐年上升?

(3)請結合資料3、4和身邊的實例,分析居室的空氣質量與人的健康關係。

(4)除了以上資料所提到的,影響居室空氣質量的因素還有哪些?

學生:(認真閲讀資料,分析討論,相互補充,在老師的點撥指導下得出如下結論)

(1)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羣,呼吸系統發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結核、肺癌等。

(2)空氣質量的惡化,是導致呼吸系統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3)煙霧污染和裝修污染影響居室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吸煙危害吸煙者自身的健康,也影響周圍不吸煙者(被動吸煙者)的健康。裝修後的牆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這些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濃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適,嚴重時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疾病。

(4)新購買的傢俱、清新劑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對人體有害的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也會影響居室的質量,等等。

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

教師:同學們講得很好,説明你們課前認真地收集並閲讀了大量的資料。大氣中的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這些有害物質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內的呼吸系統疾病,還可以通過呼吸系統進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統的疾病。我們當地的空氣質量如何?大氣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組織學生對課前準備的空氣質量統計資料及數據,進行分析,總結本地區空氣質量被污染的現狀)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後發言)

(1)我們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每天基本是“輕微污染”;

(2)我們城市的空氣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

(3)常見的大氣污染源一般有:工廠排放的煙塵廢氣和居民爐灶排放的煙塵廢氣,汽車、摩托車等各種機動車輛排放的尾氣、農作物秸稈焚燒排放的濃煙、地面揚沙和沙塵暴等。

教師:同學們説得很好,説明同學們課前進行了認真的調查訪問,也查閲了空氣污染的有關資料,那麼我們如何自己測量周圍的空氣質量呢?

學生:我們可以利用課前測量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數並計算塵埃粒子數,就能判斷周圍的空氣質量狀況。

教師:對。同學們可以利用課前各小組採集到的塵埃粒子數,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數。現在請各小組制定出科學的測算計劃與方案。

學生:各小組按5點取樣法算出,小組之間根據數據討論,交流塵埃粒子數與環境的關係。

教師:(根據小組測算結果,讓各組探究討論以下問題)

(1)樓層越高塵埃越少嗎?

(2)下雨前和下雨後塵埃粒子數量相同嗎?

(3)一天中不同時間,同一地點塵埃粒子的數量相同嗎?

學生:(各組在老師的點撥下,小組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共同討論後得出以下結論)

(1)樓層越高塵埃越少。

(2)下雨前和下雨後塵埃粒子的數量不一樣(下雨前的塵埃粒子數量多,下雨後的塵埃粒子數量少)。

(3)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早、中、晚),同一地點塵埃粒子數不同。

教師:同學們做實驗比較認真,計算方法也正確。希望同學們以後繼續發揚科學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現象。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空氣質量既然與人體健康關係這麼密切,我們應該如何防止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呢?你們有什麼建議?現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學生:(學生根據已有知識互相討論、補充後總結、作答)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如:工廠必須注意消煙除塵,廢氣要經過處理才能排放到空氣中去;城市要適當控制汽車的數量,改進汽車發動機,減少廢氣的排放;冬季要實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萬户的爐灶。

2、植樹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我們要大力植樹造林。因為樹葉能吸附空氣中的灰塵,有些樹葉有監測空氣污染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大力提倡植樹造林。

3、為了防止空氣污染,我們要注意搞好環境衞生,不亂倒垃圾,不隨地吐痰,不在公共場所吸煙。

[課堂小結]

教師:讓學生做課後練習,給予指導、點撥、糾正。

學生:學生思考、討論後作答。(略)

[鞏固練習]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氣污染引起的是( )

A、感冒 B、哮喘 C、肝炎 D、沙眼

答案:B

2、由於森林減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現在全球環境出現了( )

A、赤潮 B、沙塵暴 C、温室效應 D、酸雨

答案:C

3、小倩的爸爸吸煙,小倩和媽媽雖然不吸煙,卻是__________吸煙者,所以小倩經常咳嗽、患氣管炎等疾病。這是因為煙霧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質,抑制了氣管、支氣管內表面_________的擺動,使__________不能及時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襲的緣故。

答案:被動 纖毛 痰

4、某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為78,表明該城市的空氣質量為( )

A、優 B、良 C、輕度污染 D、重度污染

答案:B

5、冬天上課教室門關閉較久後,不少同學會出現打“呵欠”的現象,是因為( )

A、打“呵欠”會傳染

B、同學們想睡覺

C、教室的空氣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D、大家養成了打“呵欠”的習慣

答案:C

6、住宅裝修完畢,室內空氣中含有較多的苯、甲醛、氡等有害氣體,除去這些有害的氣體的根本方法是( )

A、關閉門窗放大量的茶葉

B、關閉門窗,放大量的醋

C、噴空氣清新劑

D、打開門窗,通風透氣

答案:D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空氣質量與健康

一、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二、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

活動與探究

1、某學習小組探究在擦黑板時,教室內空氣的塵埃粒子含量。他們將製作的載玻片採集裝置,放到教室的中央,擦黑板後五分鐘,將載玻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五個抽樣點的塵埃粒子數分別是10、16、14、17、8(每個抽樣點的面積為4平方毫米)。請同學分析:

A、在400平方毫米的範圍內有__________個塵埃粒子。

B、教室前排位置的塵埃粒子數應比測定出的塵埃粒子數__________。

C、在現有的條件下,應如何降低粉筆灰對同學的污染。請談談你的看法。

2、寫出你身邊常見的空氣污染源______________。

備課資料

一、空氣質量週報中的三項指標

從1997年開始,我國先後有幾十座城市定期發佈城市空氣質量週報,以便為各地及時提供當地的空氣質量信息。在空氣質量週報中,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級別和可吸入顆粒物是三項常用的指標。

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簡稱API),是將常規測定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轉化成數值(1~300以上),並通過分級(一般為五級)來表示空氣污染度和空氣質量狀況。空氣污染指數和空氣質量級別使用於反映城市短期的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根據我國空氣污染的特點和污染防治的重點,目前我國的空氣污染指數和空氣質量級別是:

0~50,與其對應的空氣污染物濃度為空氣質量日均值一級標準,空氣質量為“優”;

51~100,與其對應的空氣污染物濃度為空氣質量日均值二級標準,空氣質量為“良好”;

101~200,與其對應的空氣污染物濃度為空氣質量日均值三級標準,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

201~300,與其對應的空氣污染物濃度為空氣質量日均值四級標準,空氣質量為“中度污染”;

超過300的空氣污染物濃度為空氣質量日均值五級標準,空氣質量為“重度污染”。

可吸入顆粒物(Inholable Particles,簡稱IP),曾叫做“可吸入塵”“飄塵”“微塵”,是指漂浮於空中的、粒徑小於10 μm的顆粒物,包括固體顆粒物、液體顆粒,或固體吸附液體、氣體後而形成的顆粒物,數量通常用mg/m3或μg/m3 表示。可吸入顆粒物主要來源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可吸入顆粒物容易被人吸入,因此與人體健康有密切的關係。近些年來,許多國家將可吸入顆粒物列為檢測空氣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跑步時不宜只用鼻呼吸

跑步時,人體對氧的需要量增加。如果跑步時只用鼻呼吸將滿足不了人體對氧的需要,此時,勢必迫使呼吸肌加強活動,加快呼吸頻率,以提高肺的通氣量,來滿足人體對氧的需要。其結果是,呼吸肌會較快地產生疲勞,反而影響氧的供應。因此,人們常常在跑步時注意掌握呼吸動作的節奏,適當張口協助鼻進行呼吸。

據研究,兼用口、鼻呼吸,肺的`通氣量可由只用鼻呼吸時的80 L/min增至173 L/min,並且因呼吸頻率不過快,而延遲呼吸肌疲勞的產生。通過口腔,還可以輔助散發運動中體內產生的熱量。但是,在嚴冬進行跑步時,注意張口不宜過大。這樣,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氣經過口腔時得到温暖,從而減小對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三、世界無煙日

世界衞生組織於1987年作出決定,將每年的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此舉告誡人們吸煙有損健康,呼籲世界“煙民”在該日停止吸煙或戒煙,並呼籲這一天所有商人不賣煙。

1990年,世界衞生組織選擇了“青少年不要吸煙”作為本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在我國召開的第三個“世界無煙日”座談會上,有關專家呼籲:控制吸煙應從青少年抓起,還強調控制青少年吸煙要從小抓起;教育部門要充分利用教育陣地,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要絕對禁止中國小生吸煙。

據有關報刊報道,我國青少年吸煙率近年來不斷上升。如果不加控制,到2025年,我國每年死於吸煙的總人數將由現在每年10萬人上升到200萬人。據調查,青少年吸煙已成為我國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國70%以上的吸煙者開始吸煙的年齡都在15~25歲之間。為推動我國控制吸煙工作的深入開展,必須杜絕青少年吸煙現象。

四、馬路上的無形魔鬼——鉛

汽車尾氣中含有大量的鉛。鉛多積聚在離地面1米左右的大氣中,而距地面25~100釐米處正好是兒童的呼吸帶。兒童長期吸入這種含鉛的尾氣後,容易發生鉛中毒,對孩子的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鉛是一種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物質,它不僅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還會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鉛對孩子的危害尤其嚴重,因為孩子身體的抵抗力差,對鉛的吸收率是成人的5倍以上。鉛中毒直接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研究表明,孩子血鉛含量每上升10微克/分升,智商值就要減少6~7分。

五、家居裝飾中的殺手

目前我國室內環境的主要污染源來自建築、裝飾和家居,甲醛、苯、氡氣和放射性污染超標,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特別是傢俱中的黏合劑,含有較多的甲醛。甲醛的釋放是一個持續緩慢的過程,而且釋放量隨着季節和氣温的變化而變化。甲醛對人體黏膜和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急性中毒可導致流眼淚、流鼻涕、咳嗽等症狀,併發生呼吸道疾病;慢性吸入可導致持續頭痛、無力、失眠等。長期皮膚接觸會導致皮炎等過敏疾病,國際癌症研究所已將其列為可疑致癌物質。

《空氣》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大氣污染指數是衡量空氣質量的標準,並明白大氣污染指數、空氣級別與空氣質量的關係;

2、瞭解當今世界面臨的大氣環境問題,增強環保意識;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會污染大氣,被污染了的大氣又會反過來危害人類;並能夠説出防治大氣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學重點:

1、大氣污染指數;

2、空氣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學方法:

角色扮演等參與式;

四、教學手段:

cai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及説明:

(一)課前播放關於環境保護的歌曲《讓綠色聽得見》,烘托氣氛。

(二)教學過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來──“方舟計劃”:使學生認識如果人類再不停止對自然的破壞,人類將失去自己的家園,強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關注和興趣,同時也使長期以來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學生的關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個題目一步步將話題引向主題,同時從大處着眼,使學生明白目前人類面臨的嚴峻局勢;

3、兩次著名的大氣污染事件(錄像):創設情境,使學生從感性上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氣污染指數的教學;

4、大氣污染指數:通過讀圖及圖例瞭解大氣污染指數的含義及怎樣閲讀空氣質量預報(總結規律以便記憶),瞭解不同質量的空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同時通過讀圖瞭解我國各城市某一天空氣質量情況,認識到南北方空氣質量不同,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讀圖──找規律──分析、查資料──寫論文;

5、我國污染現狀:學生合理推理後,老師用材料引出,引起學生生成對我國大氣質量的瞭解和憂慮;

6、活動:根據課下收集到的資料,按老師提供的情境進行角色扮演:使全體學生明白大氣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時增強演員學生對收集資料的'處理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

7、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發散思維,各抒己見,提出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最後通過觀看錄像總結措施,培養學生通過資料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小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培養學生總結自己所學知識的能力;

(四)作業:

任選其一:

1、繪製宣傳畫:以“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為主題,繪製一幅廣告宣傳畫,呼籲人們行動起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將課堂所學發展到課外;

2、分析我國南北方空氣質量不同的原因,並形成小論文,培養學生查找資料並整理成文的能力。

《空氣》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利用感官來初步感知空氣的性質。

2、能夠利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證明我們的周圍、各種物體中都存在着空氣,空氣佔據一定的空間。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認真傾聽、願意合作、科學交流的實驗常規和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利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證明我們的周圍、各種物體中都存在着空氣,空氣佔據一定的空間。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水槽、礦泉水瓶、方便袋、粉筆、海綿、玻璃杯、紙、氣球、硬紙板、乒乓球、肥皂水、紙筒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1、談話:同學們,老師有一個小謎語,請大家來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着,動物植物都需要”

2、你們知道空氣在哪裏嗎?(板書課題:空氣在哪裏) 就讓我們先來一起找一找吧!

二、尋找空氣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方便袋、硬紙板、書、飲料瓶、粉筆……誰能利用身邊的東西幫老師找到空氣呢?

2、學生藉助各種媒介尋找空氣

3、巡視。幫助學生實驗。

4、交流反饋,總結尋找空氣的諸多方法,感知空氣的真實存在。

5、教師針對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小結。 引導學生思考空氣到底在哪裏。

同學們真聰明,利用各種方法找到了空氣,那誰能説一下空氣到底在哪裏呢?(板書:到處有)

三、認識空氣

1、觀察認識空氣的特點

談話:通過剛才的實驗,同學們發現我們身邊處處有空氣,那麼同學們就來觀察一下我們眼前的空氣,有什麼樣的特點?(跟水的特點比較)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2、認識什麼是氣體、感受空氣會流動,流動的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的

(1)跟固體、液體比較

談話:我們知道,像木塊、橡皮這樣不會流動的物體,我們叫它固體,像水、牛奶這樣會流動的物體,我們叫它液體,那氣體會流動嗎?

(2)香水實驗,認識氣體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動

老師灑一下香水,問學生:同學們聞到了什麼?剛才我們聞到我們周圍的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現在怎麼有的香水的氣味?我只灑在這兒,那兒的同學怎麼聞到了?(板書:會流動)其他同學聞到了嗎?你覺得空氣流動的方向是怎樣的?(板書:四面八方)

(3)教師小結,像空氣這樣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的物體叫做氣體,而空氣就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它會流動、而且流動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四、空氣佔據空間

談話:同學們覺得空氣佔據空間嗎?

實驗一:

1、出示裝紙的杯子:杯子裏有什麼?(紙、空氣)把杯子倒過來,現在杯子裏有什麼?(紙、空氣)如果我把杯子直直地插入水中,杯子中的紙可能會怎樣?如果濕了説明了什麼,如果不濕又説明了什麼?

2、學生實驗(強調直直插入,直直提起,杯子不要傾斜)

3、學生彙報(紙沒濕是因為空氣佔據的空間)

4、如果把杯子傾斜,你會發現什麼?

實驗二:

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拿一空玻璃罩在上面,問學生:如果老師,往下摁水杯,乒乓球會原地不動,還是也被摁了下去?為什麼?

2、老師演示實驗

3、學生解釋現象

實驗三:

1、談話:同學們喜歡吹泡泡嗎? 誰能不吹就製造出泡泡來呢?

2、學生實驗並説出理由

四、談收穫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五、拓展

關於空氣的知識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我們四周到處有空氣,那月球上有空氣嗎?水裏有空氣嗎?空氣有重量嗎?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在課下通過看書,上網,查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習更多關於空氣的知識。

《空氣》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本課是《青島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的最後一課,本課通過學生的調查,瞭解自己生活環境的空氣質量情況,較為全面的瞭解我們的生產、生活會造成空氣污染。知道空氣污染對我們自身及環境造成極大地傷害,從而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知道人類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氣,在這種意識的指導下主動探尋淨化空氣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調查瞭解自己生活區域的空氣質量狀況,培養學生的.調查、分析能力。

2.通過交流全面瞭解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

3.向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教育,使學生關心空氣環境,能提出自己淨化空氣的建議。

教學重點:交流認識空氣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難點:提出防止空氣污染、淨化空氣的合理建議

課前準備:

1.連續一週拍攝你熟悉的同一個地點的照片

2.調查家或學校周圍的工廠,廠內有多少煙囱?冒出的煙是什麼顏色?有什麼難聞的氣味嗎?

3.選擇家或學校附近的某一地點,數一數,在10分鐘內大約有多少輛車經過?有沒有揚起風塵?有沒有煙排出?什麼顏色?什麼氣味?還有其他的發現嗎?

4.蒐集空氣與人生命關係的資料、空氣污染對人有什麼樣損害的資料。

5.教師準備充足的有關空氣污染的資料,幫助學生充實信息量。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看一段有關我們濟南的新聞!(播放濟南連續多天霧霾天氣中央新聞的視頻)

2.教師問學生,你知道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嗎?(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有很深的體會)

3.學生根據自己的瞭解進行充分的發言。

二、交流彙報、認識到空氣污染的危害

1.同學們課前都進行了調查,現在請每組先進行一下討論,然後派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讓學生有充分的交流時間,整理完善資料及統計方法)

2.引導同學們討論我們生活的空氣主要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3.在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資料的基礎上教師補充自己準備的視頻。(使學生共全面認識到污染源的多樣)

4.教師展示空氣污染對我們生活危害的視頻及資料!(使學生有一個清晰全面的對空氣污染的科學認識)

三、探尋淨化空氣的方法

1.學生例舉眾多空氣污染對我們生活的危害!

2.在學生了解了眾多危害之後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考慮,我們該怎樣辦?

3.向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情況談談做法!

四、拓展

1.通過學習指導了空氣污染危害巨大,自己應該怎樣落實行動,制定具體方案。

2.進一步調查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做好記錄,為提出合理建議積累一手資料。

《空氣》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 、能借助物體覺察冷熱空氣流動的規律。

2 、指導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以及熱空氣上升的原理。

3 、指導熱氣球、孔明燈是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製成的。

4 、知道地球表面空氣的冷熱不均是形成自然風的主要原因。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教學重點是認識冷熱空氣的流動規律。

1 、教學難點是理解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

蠟燭、火柴、紙蛇、長吸管、大小相同的紙杯兩隻、細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空氣的什麼性質?

2 、空氣會流動麼?

3 、想一想:空氣受熱或冷卻以後會向哪兒流動?

二、學習新課

(一)研究熱空氣是怎樣流動的

1 、談話:那空氣受熱後會怎樣流動呢?

①實驗一:點燃一支蠟燭,用手分別放在靠近蠟燭火焰的各個方向,感覺熱空氣向哪裏流動?

②分組實驗

③學生彙報:熱空氣在火焰的上方,向上流動。

④ 小結:説明熱空氣向上流動。

2 、我們還可以藉助其他物體觀察熱空氣的流動。

①實驗二:把紙蛇放在蠟燭火焰的上方,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②分組實驗

③學生彙報:紙蛇在轉動、紙蛇在跳舞

④是什麼力量讓蛇轉動的呢?

⑤ 小結:空氣受熱會向上流動、熱空氣上升。

3 、通過以上兩個實驗,我們發現熱空氣向哪兒流動?

(二)探究熱空氣上升的原因

1 、談話:空氣受熱為什麼會上升呢?

2 、學生猜測

3 、實驗三:在長吸管兩端各掛一隻大小相同的紙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燒的火柴烤熱另一端紙杯內的空氣;一開燃燒的火柴,同時鬆開扶住木棍的手,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4 、彙報實驗結果。

5 、為什麼底下點火柴的紙杯會上翹?

6 、討論、彙報

7 、小結:點燃火柴後,使紙杯裏的空氣變熱,熱空氣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輕,就會上升,上升的熱空氣就推着紙杯往上升了。

8 、在我們的`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會利用熱空氣向上升的原理來做事,你知道嗎?舉例説説。

9 、演示:我們也來做一個“熱氣球”:用酒精燈給薄塑料袋加熱,薄塑料袋加熱升起。説説為什麼會升起?

(三)研究冷空氣是怎樣流動的

1 、那冷空氣又是怎樣流動的呢?

2 、學生猜測

3 、實驗四:按要求做實驗,觀察冷熱空氣的對流。

4 、分組實驗、討論

5 、彙報交流:熱空氣向上升,冷熱空氣向下流動。

6 、小結:熱空氣向上升,冷空氣向下流動。

7 、在生活中,你見過熱空氣向上升,冷熱空氣向下流動的情況嗎?舉例説説。

(四)探究風的成因

1 、憑我們的經驗,想一想我們周圍的空氣是怎樣流動的?

2 、看P8的風形成圖,討論風是怎樣形成的?

3 、彙報:風是怎樣形成的?

4 、小結:地面上各個地方的空氣都有冷熱的不同,熱空氣向上升,升到高空會變冷,冷空氣向下降,補充到熱空氣上升後留下的空間裏。這樣,空氣就流動起來了。空氣總是在循環流動的,流動的空氣就是風。也就是説,空氣流動形成了風。

5 、試畫空氣流動圖

《空氣》教學設計8

教育理念指導

1 、科學課堂迴歸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説過:“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同時,新課程標準體現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課程要回歸生活。本課的教學設計就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透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景,驅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科學知識,明白科學道理,從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意識到生活中隨時隨處有科學。

2 、注重評價,於細節處導行。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靠“説”靠“教”養成的,而是以各種課堂活動作為載體,以學生的試驗設計、認真觀察、科學記錄、條理表達、樂於合作、善於傾聽、客觀評價等能力的訓練作為切入點,於每一個細節之中,逐步規範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探究習慣而長期形成的。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空氣是會流動的嗎》

教學方法:討論、教師演示、學生自主動手實驗

學情分析:學生自三年級學習《科學》以來,初步學習了一些科學常識,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學習方法。但是本冊四年級的科學學習將進一步深入,學生的動手能力可能較差。

教學目標:

1 、探究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實驗學會由看風向來了解冷熱空氣的對流

②會分析風的形成和流動,熱空氣上升

2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空氣是會流動的,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

②知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

③瞭解熱氣球和孔明燈的升空原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有興趣研究空氣的其他性質

②樂於親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慾望

教學重難點

空氣的冷熱空氣對流形成了風

教學準備

氣球、蠟燭、紙蛇、水槽、蚊香,有關孔明燈及熱氣球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複習鞏固

提問:上節課我們發現了空氣的什麼性質?這節課我們研究什麼呢?

2 、進行猜測質疑:

提問:看到這個問題,説説你看到這個課題是怎麼想的呢?板書課題《空氣是流動的嗎》

3 、那你們的想法對不對呢?我們做個小試驗吧。

二、自主學習

1 、風的形成

(1)分組試驗

提出問題:如果請一個同學來吹個氣球,並且對着臉放掉氣球中的氣,會有什麼感覺?

讓學生彙報:

歸納總結:空氣是會流動的

(2)講解:這樣流動的空氣就是風,風的形成是空氣的流動造成的

(3)驗證試驗結果

提出要求:同學們想想還可以用什麼方法來驗證空氣會流動嗎?

(4)鼓勵學生:

祝賀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了空氣是會流動的,而且流動的空氣就是風。那課題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啊。

2 、空氣的流動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空氣又是怎麼流動的呢?

(1)研究熱空氣的流動,演示P6實驗二

①空氣也是分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我們先來研究熱空氣的流動

②我這裏有個會“跳舞”的紙蛇,先來看看蛇是怎麼“跳舞”的

③是什麼力量讓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蠟燭上方和側面,你感覺到了什麼?有能説明什麼呢?

⑤通過這2個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總結歸納:熱空氣是上升的

(2)研究冷空氣的流動

①質疑:熱空氣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氣會是怎樣流動的呢?

②結合生活實際推論:生活中,你看到過冷空氣的流動嗎?打開冰箱冷藏室

③的吃結論:冷空氣是下沉的

3 、冷熱空氣的對流

(1)質疑並提出問題: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怎麼能形成風呢?想個辦法,讓我們大家能看到空氣的對呢?

(2)演示P7實驗,用蚊香的煙霧流動表示

(3)提問: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你能説説冷熱空氣是怎麼對流的?

(4)瞭解冷熱空氣對流圖並歸納總結

4 、熱空氣的用途

(1)如果在地面上各個地方的空氣冷熱不同,它們會怎樣?風是怎麼形成的嗎?

(2)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有人發明了一些可以飛行的物體,你知道有什麼嗎?

(3)請學生介紹熱氣球和孔明燈的升空原理

三、課外拓展

1 、動手製作,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合作製作熱氣球、孔明燈。

2 、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向爸爸媽媽彙報。

設計特色簡述:

本教學設計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我校實際,具體分析學情。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師演示實驗結合小組合作實驗,讓學生自主動手,從中得到實驗結果,學到科學知識;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列舉生活實例,從而加深印象,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合作中、討論中快樂的學習。

板書設計

冷空氣和熱空氣

空氣是會流動的熱空氣上升

冷空氣下沉

熱氣球孔明燈

學生實驗記錄單:

1、空氣是怎樣流動的?

手放在點燃的蠟燭上的感覺:

紙蛇轉動説明:

2 、熱空氣上升的原因是什麼?加熱一隻紙杯裏的空氣,鬆開扶住木棍的手後

《空氣》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到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初步感受壓縮空氣有彈力。

2、進一步提高對實驗中某一現象提出自己推測的能力以及實驗能力。

3、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能仔細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猜謎遊戲導入,進入活動主題。

1、猜謎引入:“看不到,摸不着,聞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興趣,激活課堂氣氛。

2、請學生談談自己對空氣的瞭解以及知識的來源。

設計意圖:瞭解學生掌握的知識狀況。同時讓學生了解信息的來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二、通過活動,感知什麼是壓縮空氣。

進行“可以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們嗎?”的活動(材料準備:每個小組有一杯水,每個學生有一個注射器)。

教師出示活動計劃:

1、注射器中裝了水,堵住出口,活塞還能往下壓嗎?

2、如果裝的是空氣呢?進行簡單的對比實驗,讓學生髮現二者的不同:水不能被壓縮,而空氣可以被壓縮。

3、可以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們嗎?

4、正式向學生介紹注射器這一生活常見的物品,因為在以後的很多探究活動中都會使用到它。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作了靈活的處理:以藉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壓縮的活動替換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遊戲,通過與隨後進行的藉助注射器感知空氣可以被壓縮的實驗的對比,使學生在感受到空氣可以被壓縮的同地時能正確地認識壓縮空氣的概念,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開展拍球比賽活動,引領學生做出假設。

1、進行拍球比賽,引導失敗的學生找原因。

2、啟發學生提出假設:球能彈起,手感受到的彈力可能是壓縮空氣作用的結果。

設計意圖:利用遊戲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問題的興趣,使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四、探究活動“看誰能説服我”。

1、教師:用你們手中的'注射器説服我,被壓縮的空氣有彈性和彈力。

2、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動,尋找説服老師的方法,並進行表述和記錄。

設計意圖:號召學生想辦法來説服老師,其實是引導他們驗證壓縮空氣具有彈性和彈力。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了挑戰,想要説服老師的心情使學生對探究內容更為關注,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

五、彙總小結,課後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幫助學生解決了對“學習這些知識有什麼用”的疑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意義。

教學反思:

能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加工使之更適合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把較為抽象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更好地體會了學習的意義。

在最後的探究活動上,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探究的工具進行了規定(注射器),從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教師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讓學生自由設計驗證活動(比如利用塑料袋、氣球等),教學效果也許會更好,可以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方式發展呈多樣化,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寬,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

《空氣》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觀察、實驗、思考、閲讀資料的方法分析空氣的成分.

△培養初步的化學實驗技能.

2、知識與技能:

△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氣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瞭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的品質和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瞭解空氣的'成分.

2、難點:掌握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準備〗

蠟燭、水槽、集氣瓶、杯子、石灰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來了解空氣.

2、蠟燭的燃燒能離開空氣麼你怎麼知道的

3、現在老師這裏有三個蠟燭,分別放在空氣中,小杯子、大杯子裏,蠟燭能燃燒嗎

4、他們的燃燒情況會不會有什麼不同

5、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2.國小科學課中的運動的快慢如何體驗

《空氣》教學設計11

一、教學內容

本教學內容是國小自然第七學期第九單元《熱脹冷縮》中的第一課時。在這之前已經學習了加熱和傳熱的知識。第二課時要學習固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這一單元主要讓學生初步知道一般物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初步知道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運用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讓學生動手製作簡單的温度計,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初步學會用實驗與推理的科學方法來研究物體和認識物體;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團結合作的良好習慣,為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3、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團結合作的良好習慣。

4、科學探究目標

5、初步學會用實驗與推理的科學方法來研究物體和認識物體。

6、通過設計實驗,探究和感受空氣受熱體積會脹大,遇冷體積會縮小的變化。

7、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一般物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知道液態的水一般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知道氣態的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3、初步學會用實驗與推理的科學方法來研究物體和認識物體。

4、培養學生自行探究、團結合作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對象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空氣和水的熱脹冷縮的知識已經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學重點不放在這個知識上,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來進一步驗證和感知空氣和水的熱脹冷縮現象,培養學生用實驗與推理的科學方法來研究物體和認識物體。

四、教學策略

通過範例教學水會熱脹冷縮的實驗,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來證明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提出的這個實驗設計比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略高一些,讓學生既感到實驗設計的難度,又感到自己還是有能力來完成這個設計的,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需要。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着對未知知識領域探究的慾望,但是否會化為這個人的行動,這完全取決於這人對自己現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務,那才會產生與之相對應的行動。在這個行動過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會具有行動的迫切需要性。由於有了成功的範例,學生對這個知識的初步瞭解,所以會感到這個實驗設計還是可以做到的。這樣學生就會對設計實驗的內容產生興趣,設計實驗也就成為學生自己興趣的需要。興趣是學習和其它一切相關行為的重要起因,也會成為行為的一個持久動力。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當然就變得至關重要了,這個設計實驗的內容本身就已經吸引了學生,因為有大量的實驗用材料(塑料袋、針筒、氣球、玻璃杯、乒乓球……),通過豐富的材料讓學生產生興趣。

隨着課改的推進,我們都關注起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但一味強調自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容易造成學生不知所從或盲目探究的情況。教師要把活動或問題具體化,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知道做什麼,怎麼做,以適應學生具體思維的特點。另外,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設想也需要老師幫助整理、選擇,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問題需要老師幫助分析、解決,引導學生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學生的自主發揮,又避免學生的探究停頓、受阻,使學生獲得更好發展。當然,指導還要因人而異,對學生熟悉的、身邊常見的,較簡單清楚的內容可少講少指導一些,對一些較抽象,學生平時接觸瞭解較少的,影響因素較多較複雜的`內容,則應多作一些指導。在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會熱脹冷縮前,教師先幫助學生分析這個實驗的難點,教師提出:“空氣看不見,摸不着,它若是變大了或是縮小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呢?”的問題,以點明實驗設計中的難點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髮現可以將空氣裝在密閉的容器中,這個容器的容量可變大變小,這樣空氣的變大變小可以通過觀察容器形狀的變化而得知。進而引出也可以在某些容器口裝上“門”,觀察“門”的開關情況以瞭解空氣體積變化的情況。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思維大大活躍起來,找出了許多可以幫助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容器,再配以各種加熱或冷卻的方法,便設計出了許多實驗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活動一:水會熱脹冷縮

1、教師出示投影片,然後問“為什麼水會溢出水壺呢?”

2、教師啟發學生:加熱前,水壺裏裝的是滿滿的一壺水,但沒有溢出,為什麼加熱後同樣多的水會溢出呢?可能是什麼原因?對於學生的假設,教師不要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答覆,可以問學生有什麼方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要求學生設計實驗。

3、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設計思想,逐步引導他們想到事先準備的實驗方法上。如向學生介紹實驗裝置的名稱和作用時,要告訴學生為了便於觀察,教師在瓶子裏裝的是紅色的水,並在玻璃細管液麪處作上記號。然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玻璃細管內液麪的高度是否變化(上升),並想一想“為什麼”?

4、在排除水量多的假設基礎上,告訴學生:水受熱後體積比原來大,即體積膨脹了,燒瓶裏容納不下,就順着玻璃細管上升了。

5、教師請學生解釋“爐子上被加熱的水壺水為什麼會溢出?”

6、教師提出:“如果水壺裏的水沒有裝滿,加熱後會怎樣?”

7、教師提出:“水受熱體積會脹大,如果水受冷,體積又會怎樣呢?”

學生觀看投影片,由學生髮現水溢出的現象。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把學生講的幾種可能逐一提出來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學習興趣。

在教師的幫助、啟發下,學生自己設計簡單的實驗來研究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

四年級的學生可能會回答燒瓶裏的水比原來“多”了。這時,教師讓學生回憶實驗過程並指出:實驗中沒有往瓶中加過水。

學生可以得出結論:一般情況下,水受熱體積會脹大。

學生解釋。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明白:由於水受熱會膨脹,水面會上升。

學生討論。

學生根據實驗的結果,概括出科學結論:水在一般情況下具有熱脹和冷縮的性質。

活動二: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會熱脹冷縮

1、教師問:“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其他物體是否也有這樣的性質呢?例如我們周圍的空氣?”

2、由於空氣是無色透明的,不能直接觀察,這一點上,教師應該啟發學生如何觀察空氣體積的變化。引導學生髮現可以將空氣裝在密閉的可形變的透明容器內來幫助觀察。分析各種加熱或冷卻的方法。

3、教師就可以提供大量有結構的材料(塑料瓶、大針筒、保温瓶、氣球、塑料袋等),讓學生選用。

4、實驗時教師加強巡視指導。

5、教師小結,並重點指出空氣的熱脹冷縮比水大的多。

6、教師進行倒噴泉實驗。充分利用這個實驗,積極引導學生人人蔘與推理,鞏固已經學過的科學知識。教師出示倒噴泉實驗裝置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推測該怎麼做,會發生什麼現象。教師實驗,驗證學生推測的結論。

學生自己推測,讓他們模仿剛才的實驗去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

設計實驗。

學生模仿研究水的熱脹冷縮的方法進行空氣是否有冷縮性質的實驗,驗證自己推測的結論。

學生實驗以後,學生彙報實驗結果,共同議論得出結論: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學生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推測實驗結果。

《空氣》教學設計12

一、教材分析:

《健康需要新鮮空氣》是科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健康生活》中的一文。旨在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對人體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呼吸實際上就是人體通過呼吸器官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吸進新鮮空氣,呼出廢氣。教材共分2個部分:第1部分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第2部分是比較吸進的氣和呼出的氣有什麼不同。重點讓學生經歷呼吸的過程,感受愛護環境、潔淨空氣對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難點是通過實驗驗證人體呼出和吸進的氣體有什麼不同。

二、 教學對象分析:

不管是四年級不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都知道一些呼吸的習慣,但都是生活上的基本認識,並不知道其中的科學原理。學習本節內容會使他們的認識得到提升,形成更科學的結論,孩子們會更喜歡他們的科學課。

三、 設計理念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和本節學習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不僅想通過觀察、實驗引領學生認識人體呼吸器官、知道呼吸意義這些科學知識,突出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更想好好把握本節的教學內容的特點,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課堂,潤物無聲地讓學生體驗健康生活。

探究目標

科學知識

科學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知道它們在身體上的位置,瞭解呼吸全過程;

2、瞭解呼吸的基本功能。

1、能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認識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過程;

2、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能提出和呼吸相關的問題,並運用已有知識對“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是否相同”作出假設,並用實驗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

3、能根據假設和實驗獲取的證據進行分析,對人的呼吸作出解釋,形成科學結論;

4、能積極參與集體交流,對他人的實驗設計和研究結論提出質疑。

5、保持和發展對自然事物善於質疑的好奇心;

6、養成尊重事實、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

7、尊重他人意見,善於提不同見解,樂於合作交流。

探究重點

經歷呼吸的過程,感受愛護

環境、潔淨空氣對健康生活

的重要性。

探究難點

實驗比較人體呼出和吸進的氣體。

四、探究準備

教師準備

1、課件、記錄表、

2、保鮮袋

3、澄清石灰水、飲料管、氣泵

學生準備

1、記錄表、

2、保鮮袋、

3、澄清石灰水、飲料管、氣泵

五、探究過程

探究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體驗激趣導入

1、憋氣體驗,引入課題:健康生活需要空氣。

ppt出示科學家的研究結果

試着憋氣(支持不了,可停下來。交流感受,體驗生命離不開空氣。

讓學生親身感受、交流,使科學的論證與實踐相結合。

(二)、多層面體驗呼吸,認識呼吸器官,瞭解呼吸過程

1、出示人體呼吸器官平面圖認識各呼吸器官

2、播放人體呼吸過程flash,驗證猜測、講解補充。

3、反覆呼吸一袋新鮮空氣。深入點明課題:健康生活需要新鮮空氣。

1、説出:鼻、氣管、肺等參與呼吸的器官名稱。

2、正確找到呼吸器官的.位置。

3、封閉狀態下呼吸體驗,深入認識生活需要新鮮空

通過動畫把抽象的呼吸通過視覺的衝擊使過程更具體化。

(三)、比較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

1、確定探究題目:比較新鮮氣體和不新鮮的氣體有什麼不同。

2、提供實驗材料,交流實驗方法

3、學生實驗,交流發現

4、閲讀表格,形成結論

5、根據已有知識以驗進行假想,提出自己的假設。

6、各組明確實驗注意事項、分工合作。

7、學生實驗、彙報結果。用實驗證據驗證假設,進行解釋。(同組補充後其它小組就不同發現加以補充)

8、學生仔細閲讀,並比較科學家對氣體的分析和自己的實驗結果,説説想法。

——討論得出實驗注意的事項及演示實驗使學生後來的實驗開展起了促進作用。

(四)、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出示科學趣味題,問:面對需要,我們可以怎樣潔淨、創造。

2、請隨音樂畫面,享受大自然給予我們潔淨的環境、新鮮的空氣。

3、聯繫生活各抒已見

4、看圖賞樂,欣賞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優美環境。

運用新知,解決問題,學以致用。

欣賞圖片,給學生美的薰陶。

(五)、小結延伸

新鮮的空氣使我們的生活更健康!關於健康生活還有哪些需要,我們有機會再來分享!

附1:板書設計

健康生活需要新鮮空氣

氧氣 二氧化碳

新鮮 多 少

不新鮮 少 多

《空氣》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2、過程與方法:嘗試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樂於發現新的問題,願意積極探索,能積極與其他同學交流併合作完成探究活動,體驗合作的愉快。

教學重難點:

1.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假設問題—實驗驗證—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並能夠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

教學準備:

量杯、試管、試管夾、熱水、常温水、涼水、氣球、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我們已經瞭解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麼空氣是否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學生討論推測)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後,體積會怎樣變化?(板書課題)

2、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研究

(1)討論研究試驗的方法:空氣看不見,摸不到,怎麼能清楚地觀察到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師生交流,確定方法。)

(2)小組活動:(試管上套上一個氣球)觀察試管中空氣受熱後體積有什麼變化:觀察空氣受冷後體積發生什麼變化(可將試管放入涼水中進行實驗)。

(3)小組就實驗現象進行討論交流。

(4)小結:

通過書上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5)師:通過實驗,我們明確了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麼大家注意到沒有,空氣和液體歲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他們在實驗中的現象有什麼不同嗎?

生思考交流,再彙報:空氣的熱脹冷縮體積變化明顯,實驗反應速度更迅速。

二、怎麼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師:温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麼回事?當我們緊挨着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裏跳躍時,哪種情況下佔據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

3、交流:從遊戲中我們明白了什麼?

建立我們的假説。(預設:這個遊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三、拓展環節

1.踩癟的乒乓球怎麼做能復原?

2.為什麼夏天的自行車車胎不能把氣打得太足?

(學生自己證明)

三、本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穫?(學生自行總結)

板書設計:

4.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 體積脹大

受冷 體積縮小

空氣 熱脹冷縮

《空氣》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通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認識空氣的組成,學習從混合氣體中除去某種氣體進而測定其含量的方法。

2、聯繫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3、過驗證通風不暢環境中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別和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增強關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

4、在分析空氣組成基礎上,初步認識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

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空氣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重要意義。知道空氣是自然資源。

難點:設計實驗方案,測定不同環境中空氣的成分。

 教學內容分析

空氣的成分對於學生來説,不是陌生的內容,空氣污染對於人類的危害也是學生經常見聞的,而採用科學的方法測定空氣的組成,自己親手做實驗來比較通風不暢的環境與通風良好的環境的'空氣的質量,會帶給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當學生真正認識了空氣的成分,瞭解了空氣中各種成分的重要用途,他們自然就會把空氣當成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來對待。

教學對象分析

國中三年級的學生認識能力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的認識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對於空氣成分的認識,已不在滿足於國小自然課上“知道空氣是物質,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空氣可供給人和動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燒、空氣污染的危害嚴重”等常識,他們將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空氣,要思考空氣的成份是怎樣測定出來的?空氣中的這些成份是哪裏來的?有什麼作用?什麼原因會導致空氣成分的改變?空氣成分改變會產生什麼後果?

教學用品

酒精燈、注射器、玻璃管(內有細銅絲)、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空氣》教學設計15

1.結合生活經驗,瞭解空氣組成,污染及防治的有關知識。

2.通過實驗、調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證據的能力,並通過圖、文等手段形成記錄和表達研究成果的能力。

3.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大自然的社會責任感和應用科技、保護生態環境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大氣污染的部分原因,並能用所知一些知識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或者提出很好的建議。

難點:通過實驗、調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證據的能力,並通過圖、文等手段形成記錄和表達研究成果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酒精(香水也可)的擴散:取一些白酒於小瓶中,站在教室一角,打開瓶蓋,讓酒精擴散。一聞到酒味學生就舉手,引導學生觀察酒精擴散的規律,由此引出問題:“酒精能擴散到空氣中,其他的東西也會麼?”

二、提出問題,猜想討論,表達交流

1.提出問題:既然一些物質分子能夠擴散到空氣中,那麼空氣就不是純淨的。結合生活經驗,針對空氣中含有哪些常見成分談談各自的見解。

2.小組討論:以小組為單位,表達各自的猜想,並向組員闡明猜想的依據。

3.表達交流:選派代表,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彙總報告。教師依據彙報結果給予適當評價,引導,總結,並將學生所彙報的.成分進行歸類。

三、實驗與調查

“空氣中的顆粒”與“汽車尾氣調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主選擇(當然也可以兩個都做)。

實驗“空氣中的顆粒”可以用雙面膠粘在紙板上,放在灰塵較多的地方,間隔一段時間觀察一下粘在上面的空氣雜質,引導學生粗略統計一下灰塵的種類和來源。也可以通過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段的實驗觀察,分析一天中空氣質量的變化規律,如什麼時間段灰塵較多,什麼時間段灰塵相對較少,還可以進行交通路口、工廠附近、教室內外、樹林裏等不同地域的空氣顆粒對比分析。對於觀察數據的記錄,精確要求不能太高,建議用點的密集度來大略表示。

關於汽車尾氣的調查,教材並沒有把調查的內容作統一確定。建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關於廢氣成分、尾氣排放量、各種汽車廢氣排放標準、尾氣危害與防治等方面的調查。這些調查既可以是上網查閲的數據,也可以是調查採訪來的,甚至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馬路統計車流量等。

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調查或研究的內容,只要是與空氣質量、呼吸健康有關的,都可以用來補充甚至替代書本中的這兩項研究內容。如近幾年呼吸道疾病的調查與分析等。

四、討論

空氣污染物會到哪裏去?怎樣才能讓我們呼吸到新鮮空氣?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19—20頁的內容進行討論,讓學生認識如何防止空氣污染物侵害人體呼吸系統。

五、拓展活動

到附近做一個主題為“還我清新空氣”的宣傳活動,或給有關部門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標籤: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qlr5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