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關於高二生物生態環境和生物圈

關於高二生物生態環境和生物圈

生物生命活動中要從環境中不斷地攝取物質和能量,因而受到環境的限制,同時生物的生命活動又能不斷地影響和改變環境。這説明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叫生態學。那麼,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有什麼規律呢?

關於高二生物生態環境和生物圈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以池塘生態系統為例,進一步分析“思考與討論”中提出的問題。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製作若干個不同控制條件的“生態缸”,讓學生觀察各個生態缸中的狀況,增加感性認識。問題7是讓學生嘗試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這是本節的教學目標之一。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繁多且關係複雜,無法逐個研究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結構和功能,所以引入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概念,將營養功能相同的生物類羣看成一個整體結構,研究其中的物質與能量變化、信息傳遞,使研究問題得到簡化。這是一種系統科學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宏觀研究中也常常要應用這種方法。

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大多數學生在討論了問題1~5後,應當能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對此,教師可進一步提出本節“問題探討”中的素材,讓學生演練,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結構有一定認識。

生物羣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的關係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能量在其中流動,物質在其中循環,信息在其中傳遞,多種多樣的生物及其與環境之間構建起了動態平衡的關係。

一、環境、環境因子與生態因子的概念及關係

環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羣體以外的空間及直接、間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羣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生物的環境因子是指生物體周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行為和分佈的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空氣等。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則只屬於環境因子,因為它們的作用是通過温度、光照、氣壓等生態因子間接地體現出來的.,它們本身對生物沒有直接影響。

二、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

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表明,每一種生物對每一個生態因子都有一個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間的範圍被稱為能耐受範圍(這個範圍又稱為生態幅),而能耐受範圍中又存在着一個最適範圍(又稱最適區),耐受範圍的兩端(即除去最適範圍後所剩的部分)為生理受抑區,若再往外延伸超出能耐受範圍後,則為不能耐受區。

生態系統的空間大小各異,一個池塘、一片草地、一塊農田、一座山林、一條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為一個生態系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稱為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繁衍着各種各樣的生物,每一種生物都生活在各自的特定環境中,它們既利用環境資源滿足了自身生長髮育的需要,使種羣得到延續,同時,它們自身也是構成環境的重要因素。

通過列舉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啟發學生思考生態系統類型多種多樣,但在結構上具有許多共同點。重點從“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係,闡釋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緊密聯繫構成一個統一整體,體現一定的結構和功能。

“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教學的難點。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都包含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組成成分。這些組成成分之間並不是毫無聯繫的,而是通過物質和能量的聯繫形成一定的結構。

關於“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教學,教師要向學生説明:羣落是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羣落中生物間的“營養聯繫”就是生態系統的“生命線”,其主要形式就是“食物聯繫”。接着以教材中的圖示為例,分析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4k5g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