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5篇

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5篇

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1

特異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過的往往患病。

問:為何接種過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體內產生了抗體)回答

述:這裏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抗體,什麼叫抗體呢?閲讀課本

(抗體由淋巴細胞產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產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體、淋巴結等)

述:提到抗體我們又可以想到另一個相關的詞--抗原

問:什麼叫抗原呢?(抗原,抗體示意圖)

述:由此可見,當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數量多、毒性強,前兩道防線都抵禦不了時,人體學有這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述:這樣一種免疫方式和前兩種方式不同,這種免疫是後天形成的',只對某一種特定病原體/異物起作用,稱為特異性免疫。

小結: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概念,兩道防線)和特異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線)

問:為什麼接種疫菌可以預防傳染病?思考交流

計劃免疫述:正是由於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們應當有計劃地進行疫苗接種,這就是計劃免疫。

(北京市兒童免疫程序表)

述: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兒童從出生起,就要有計劃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問:我國衞生部規定,一歲以內的兒童要接種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國將每個的4月25日定為“全田兒童預防接種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練習完成練習

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2

一、線形動物

(代表動物:蛔蟲,還有蟯蟲、鈎蟲、絲蟲、線蟲。)

1、寄生在人的小腸裏,身體呈圓柱形,有口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

2、消化管結構簡單,以人小腸裏的半消化食物為食。P8-9圖

3、生殖器官發達,生殖能力強。無專門的運動器官,僅能緩慢蠕動。

4、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徵:①身體細長,呈圓柱形;②體表有角質層。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後端有肛門。

二、環節動物

(代表動物:蚯蚓)還有沙蠶、水蛭等

1、體形:呈長圓筒形;前部有一段體節界限不明顯,顏色也不同,稱為環帶。(靠近環帶的.一端為前端)

2、身體有許多相似環形體節構成,分節使運動靈活。

3、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腹面:有許多小突起,觸摸有粗糙感覺。

4、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濕潤(有助於呼吸),所以實驗中應經常用浸濕的棉球輕擦蚯蚓體表

5、蚯蚓的體壁密佈毛細血管,氧氣可溶於體表的黏液裏,然後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過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6、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構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7、蚯蚓對人類的益處:①疏鬆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質;③處理垃圾等有機廢物。

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3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説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對象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説。比如説,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着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着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着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讓學生學習自主學習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閲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説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2)舉例説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着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閲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着,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通過反饋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信息,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通過總結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4

由於本節的知識比較概念化,可以通過直觀的圖片來顯示,因此,我用李宇春和她母親的照片、成龍父子的照片比較引出生物遺傳和變異的概念後,直接開門見山,讓各小組統計出幾組較為熟悉的自身的性狀(學生對此很感興趣,表現的積極踴躍)。再用多組生物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描述性詞句,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導入問題——什麼是性狀和相對性狀?在後半部分教學中,由於“轉基因超級鼠”實驗對學生而言有些陌生,這時我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給學生詳細的講解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最後以推論“傳種接代中傳遞的是基因”、“性狀還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和轉基因技術為拓展延伸,串聯整節教學。我注意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進程來設置問題,層層推進;輔以多樣化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練習題,希望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弄明白基因和性狀的關係。但在四班上完課後,檢測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這節課對我來講,內容非常少,但是我忘記了一點: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基因、性狀的學習,這部分內容對他們來講非常的抽象、難懂,所以在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完所有的內容後,集中做練習,效果就不太好。找出毛病後,我在其他幾個班上課時,把方案進行了調整: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部分的內容後,同樣也讓學生列舉了性狀與相對性狀的例子,隨後,馬上讓學生進行這部分的反饋練習。後面的資料分析也採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效果非常不錯,課後的調查也非常令人滿意。

通過這節課的對比課,我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更要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備好學生,備好教法,才能夠真正地利用好課堂每一分鐘。

八年級生物課後教學反思5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2.性狀:生物體所表現的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3.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與白毛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5轉基因超級鼠的啟示: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同時也説明在生物傳種接代中,生物傳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6.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第二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樑”。

2.基因位於染色體上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段。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46條),也就包含了46個DNA。

5.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如圖:課本P31

第三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2)實驗過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豌豆(或相反),獲得了雜交後的種子,結果雜交後的種子發育的植株都是高杆的。孟德爾又把雜交高豌豆的種子種下去,結果發現長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為3:1)。

(3)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基因型比例:DD:Dd:dd=1:2:1

表現型比例:3:1

2.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機率就增大。

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

1.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

2.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條+_Y女:44條+__)。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1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_Y,女性為__)。

3.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精子(22條+Y或22條+_),卵細胞(22條+_)。

4.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

第五節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變異。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4.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53omy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