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較多的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過程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二)能力訓練點

1.學會識圖,提高學生分析能力。

2.通過電視錄像和多媒體軟件的觀察以及實地考查生態系統,結合課本上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4.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人類生存的關係為題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熱愛家鄉,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及特點。

(3)碳循環過程圖解。

(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2.難點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

3.疑點

在生態系統中為什麼只能是物質循環,能量能否循環。

4.解決辦法

(1)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知識重點、難點編製成圖文、音形並茂的多媒體課件,使它們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將難理解的內容轉化為易接收的知識。

(2)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討論交流將知識化難為易。

三、課時安排

2課時:能量流動1課時,物質循環1課時。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組合教學模式,採用自學、討論與講述法。

五、教具準備

1.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多媒體軟件及電教設備。

2.電視錄像帶、放像機。

六、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全部內容。

2.質疑討論、學生相互啟迪,教師點撥指導。

3.交流總結,相互取長補短,獲取新的知識體系。

4.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相互提問解答,歸納小結,課後練習,寫小論文。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使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起點,能量流動的數量及其作用。

2.以一條食物鏈為例闡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3.使學生理解什麼是能量金字塔?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目的是什麼?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作為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僅具有一定的結構,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二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首先學習討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講述: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最重要聯繫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聯成一個整體,所以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主渠道。

學生活動:觀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電視錄像片和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身臨其境,看完錄像後,師生共同討論。

(1)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起點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能不能從動物開始為什麼?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開始的。這裏指的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因為只有綠色植物才能把太陽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所以,流經生物羣落中的能量是從綠色植物開始的。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起點能不能從動物開始?不能,因為我們通過動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學習,知道綠色植物的細胞結構有特殊的葉綠體能固定太陽光能,而動物細胞結構沒有葉綠體是無法固定太陽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現有的有機物。

(2)能量流動的數量及作用: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它們製造的有機物中。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後,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動力。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全過程。

分組討論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的涵義:

能量流動的起點: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的能量都是來自太陽,是從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它們所製造的有機物中。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所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光能開始的。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數量,是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光能,就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能在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中進行流動。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途徑:通過食物鏈闡述其能量流動的過程,結合播放能量流動的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的印象。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的課件看完後,推薦一個學生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學生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第一、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於生產者自身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隨着植物遺體和殘枝敗葉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釋放出來;還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動物攝入體內。

第二,植物被草食動物吃了以後,一部分以糞便等排泄物被動物排出體外,其餘大部分被動物所同化。這樣能量由植物流入動物即能量從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第三營養級→第四營養級,各營養級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於各營養級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消費者的屍體、糞便等與生產者的遺體,殘枝敗葉一樣,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並通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將其能量釋放到環境中去最終消失。

(4)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

講述:

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明確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從理論上講,一個人靠吃魚增長身體1kg,就得吃掉10kg魚,10kg的魚則要吃掉100kg的浮游動物,100kg的浮游動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説,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養活10kg的魚,進而才能使人增長1kg體重。

根據林德曼能量傳遞的“十分之一定律”,編製成多媒體課件,圖、文、音、形並茂,形象逼真,學生一目瞭然。

觀看後,學生歸納小結如下:

第一、能量流動不是循環的而是單向的: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食物鏈各個營養級的順序是不可逆的,而各個營養級的能量總是以呼吸散失熱能。即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入,又不斷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傳遞率為10%~20%,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一般不會超過五個營養級,因營養級上升一級,可利用的能量相應要減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個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於生態系統能量流量逐級遞減,其傳遞率為10%~20%,即構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產者固定的全部太陽能流經生態系統過程中逐級遞減,單向不循環,最終在環境中消失。

(5)研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目的

問:能不能改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規律?

不能,人們雖然不能改變能量流動的客觀規律,但可設法調整能量流動方向,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儲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場上,則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體內,獲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產品。

(三)總結、擴展

學生活動思維訓練

1.為什麼肉類食品的價格比小白菜價格高?

引導學生根據林德曼能量流動的“十分之一定律”來闡述這個問題,如魚體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100kg等,結合日常生活實際講解。

2.下圖是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及能量流動圖解,回答問題。

圖中D表示______。

能量在逐級遞減中,傳遞率按20%計算,若狐獲得的能量是8千焦,傳遞給狼的能量為______千焦,狼獲得的能量中,草應供給這條食物鏈的能量為______千焦。

圖中各營養級通過A______作用被消耗,通過B______利用,而B又通過C______被消耗。

太陽能;②1.6 200;③呼吸分解者呼吸作用

3.總結

從能量傳遞過程看,流經生態系統的能量就是綠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這些能量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各個營養級傳遞,可見生產者是消費者和分解者獲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從能量傳遞的數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經各營養級是逐級遞減的,單向不循環的,傳遞率為10%-20%,因為大部分能量用於各營養級自身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另一部分隨遺體等被分解者所利用,真正流入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只有10%-20%。所以,一條食物鏈一般不能超過五個營養級,到第五營養級時,可利用的能量已減少到不能維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四)作業

1.識圖作答:下圖表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請據圖回答,

(1)將A、B、C、D各營養級的名稱依次寫在圖中: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圖中a1代表______。

(3)圖中a2代表______。

(4)a3<a2的原因是______。

(5)從生態系統能量傳遞效率上看,一個營養級的能量,流到下一個營養級只有______。因此,一個食物鏈一般不能超過______。

答案:(1)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2)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3)從第一營養級流動到第二營養級的能量;(4)初級消費者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傳遞給次級消費者,所以a3<a2;(5)10%-20%,五個營養級。

2.思考題:生物的個體數量是否能成為金字塔?答案:略。

(五)板書設計

七、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瞭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概念及物質循環的重要意義。

2.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重點以碳循環為例搞清楚物質循環的過程及特點。

3.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互為因果關係。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也是順着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個主渠道進行循環流動的。前面講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是不同的,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單向不循環的。而物質循環是在生態系統的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可以反覆出現,是循環流動的。那麼,生態系統中物質到底是怎樣循環的呢?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講述:

(1)物質循環的概念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態系統的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反覆循環運動。

生物地化循環: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這種物質循環又叫生物地化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反覆出現,循環流動,不會消失,生物可反覆利用。

(2)物質循環的特點

學生活動

演示水、碳、氮循環的多媒體課件(自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習物質循環奠定基礎。

學生談觀後感:老師點撥指導。

水循環:水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約佔體重的60%~95%,體內進行一切生化反應都離不開水。地球上水通過蒸發、降雨、植物的蒸騰、吸收等過程反覆循環。

碳循環:碳元素約佔生物體乾重的47%,碳是有機化合物的“骨架”,沒有碳就沒有生命。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羣落之間是以CO2的形式進行循環的。

氮循環:氮是組成蛋白質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佔大氣成分的79%,必須經過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間反覆循環。

物質循環的主要特點:物質循環是帶有全球性的,生物羣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物質可以反覆出現反覆利用,周而復始進行循環,不會消失。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全過程,現以碳循環為例來進行系統學習。

(3)碳的循環過程

演示碳的循環過程多媒體課件,增加學生感性認識。

看圖説話,P267中圖104碳的循環過程,一人發言,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碳的作用:糖、脂肪、蛋白質、核酸都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物質,在它們的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大約佔生物體乾重的49%,是有機化合物的“骨架”,沒有碳就沒有生命。

碳在無機自然環境中存在的形式即以CO2和碳酸鹽(石灰巖、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碳的循環形式: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羣落間是以CO2的形式進行循環的。大氣中的CO2進入生物羣落,主要依賴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變成為有機物中的“C”,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C”的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還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為有機物。

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為地下的石油和煤,這部分“C”暫時脱離循環,一經開採運到地面燃燒,仍可產生CO2再返回碳循環。

3.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因果關係

生態系統的存在是靠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來維持的。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鍵和食物網的渠道實現的,二者相互伴隨進行,又相輔相存,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又有本質上的區別: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而且運動是單向的、不是循環的,最終在環境中消失。物質循環是帶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間物質可以反覆出現,反覆利用,循環運動,不會消失。

(三)總結、擴展

1.進入生態系統中生物羣落的能量和物質都是通過光合作用進行的,從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2.在碳的循環中,森林生態系統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大約固定36×1012公斤碳。但是,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地採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的CO2濃度明顯增加,這種趨勢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世界的氣候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後果令人擔憂。

3.總結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物質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間可以反覆出現,循環運動。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是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四)佈置作業

1.識圖作答:

(1)寫出①②③④的生理過程及⑤產生CO2的方式。

____②____③____

____⑤____

(2)碳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羣落之間以____形式進行循環。

(3)碳循環中最簡單的循環途徑是在____和大氣之間的循環。

答案: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燃燒。

(2)CO2

(3)綠色植物

2.寫小論文淺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生物生存發展的關係。

(五)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概述DNA分子的複製。

2.通過討論交流DNA分子的複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探討DNA複製的生物學意義;體會證明半保留複製的實驗的巧妙之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DNA複製的條件、過程和特點。

【難點】DNA分子複製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提問:

1.一份重要的文件,要留下完全相同的副本,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2.作為遺傳物質的DNA,在傳遞遺傳信息的時候是如何由一份變成兩份傳遞給後代的呢?引出課題——《DNA的複製》。

(二)新課教學

1.播放DNA複製的視頻,並提出要求仔細觀看,在視頻結束之後要描述DNA複製的大體過程。

2.同學們自學課本內容之後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一下問題:

(1)DNA複製過程的特點有哪些?

(2)DNA複製需要哪些條件?

(3)DNA複製的'場所在哪裏?在什麼時間進行的?

教師補充:DNA複製所需要的酶有多種,教材中介紹的“DNA解旋酶”、“DNA聚合酶”只是其中主要的兩種。

在大體瞭解DNA複製的過程之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敍述整個過程,同桌兩人為一組進行敍述。

3.教師補充:結合教材經典實驗中大腸桿菌的半保留複製圖例,計算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DNA分子的個數及所佔比例,進一步強調DNA半保留複製的特點。

讓學生分析子代DNA與親代DNA的鹼基序列的特徵。提問:DNA自我複製有何生物學意義?。

(三)鞏固提升

角色扮演小遊戲:10名同學組成DNA分子一條鏈,兩條鏈共20名同學。扮演複製一次形成的DNA分子。

(四)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分享本節課的收穫。

(五)佈置作業

蒐集基因的資料。

四、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教案3

一、碳化合物

1.有機化合物的概念: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等以外的幾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核心元素:碳是所有生命系統中的核心元素。

(1)碳原子結構:一個碳原子由6個質子、6箇中子和6個電子構成。

(2)碳原子形成的化學鍵:與氫、氧、氮及硫等形成共價鍵,碳原子之間以單鍵、雙鍵或三鍵相結合,形成不同長度的鏈或環狀結構,這些結構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有機化合物:4大類: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

二、有機化合物

1.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1)組成元素:糖類由C、H、O三種元素組成。

(2)結構單元:單糖。

(3)種類: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4)功能:糖類是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體重要的結構物質。

趣味思考:某人患急性腸胃炎,不能進食,醫生用5%的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注射,病人雖未進食,但是不感到飢餓,為什麼?

提示:葡萄糖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實際是為病人補充能源物質,所以病人雖未進食,並不感到飢餓。

2.脂質的種類和功能

(1)組成元素:主要由C、H、O三種元素組成。氧原子含量較糖類中的少。

(2)結構單元:甘油和脂肪酸。

(3)種類和功能

①磷脂: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質。

②脂肪:貯能物質。

③膽固醇在細胞中具有重要功能。

趣味思考:我們每天坐在凳子上,能夠輕鬆愉快地上完每一個45分鐘,並不感到臀部肌肉疼痛,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提示:是因為臀部有很多脂肪,脂肪有緩衝機械壓力的作用。

3.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1)組成元素:C、H、O、N,大部分蛋白質含S。

(2)基本單位:氨基酸。

①通式:

②共性: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③種類:由R基決定。

④連接:肽鍵:通過兩個氨基酸的脱水縮合形成。

(3)結構:由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成肽鏈,一條或多條肽鏈通過一定的化學鍵連接成蛋白質。

(4)特點:由於組成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和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不同,以及構成蛋白質的多肽鏈的數目和空間結構差異,蛋白質分子具有多樣性。

(5)功能:催化、運輸(如載體)、收縮和運動、有機體結構、防禦(如抗體)等。

趣味思考:人體細胞呼吸作用時刻需要氧氣的供應,你知道是什麼物質源源不斷地運輸氧氣到組織細胞嗎?它存在於什麼細胞中?

提示:血紅蛋白,它存在於人體的紅細胞中。

4.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1)種類:核酸可以分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兩類。

(2)功能:儲存遺傳信息,決定細胞和整個生物體的遺傳特性。

趣味思考:你家養的大貓生了兩隻小貓,為什麼沒有生小豬?

提示:小貓和大貓的核酸相同。生物的遺傳由核酸控制。大貓的核酸攜帶的遺傳信息是控制貓性狀的。

5.鑑定生物組織中的糖類

(1)鑑定澱粉

①實驗原理:澱粉+碘—碘化鉀→變藍。

②實驗步驟:取2 mL澱粉上清液,放入5滴碘—碘化鉀溶液。

③實驗結果:溶液變藍。

(2)鑑定(葡萄糖)還原糖

①實驗原理:還原糖+本尼迪特試劑 磚紅色沉澱。

②實驗步驟:取2 mL葡萄糖溶液加入試管→加入2 mL本尼迪特試劑,振盪試管→熱水浴2~3 min觀察顏色變化情況。

③實驗結果:磚紅色沉澱。

6.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

(1)實驗原理:蘇丹Ⅲ+油脂→出現橙黃色。

(2)實驗步驟:切片→染色→製片→用顯微鏡觀察。

7.蛋白質的鑑定

(1)實驗原理: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2)實驗步驟:取2 mL蛋白質溶液加入試管→向試管中先加入2 mL的雙縮脲試劑溶液A→再向試管中加入5滴雙縮脲試劑溶液B→觀察試管顏色變化。

(3)實驗結果:出現紫色。

8.檢測細胞中的DNA和RNA

(1)原理:①DNA主要分佈於細胞核,RNA主要分佈於細胞質。

②甲基綠使細胞核中的DNA呈現藍綠色,派洛寧使細胞質中RNA呈現紅色。

(2)實驗步驟:塗片→水解→漂洗→染色→觀察。

核心解讀

1.注意各種能源物質的區分

(1)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種類 分子式 分佈 生理功能

單糖ks5u 五碳糖 核糖[大學聯考資源網] C5H10O5 動植物細胞 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

糖 C6H12O6 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細胞 能水解成葡萄糖

麥芽糖

乳糖 動物細胞

多糖 澱粉 (C6H10O5)n 植物細胞 澱粉是植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

纖維素 纖維素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元 植物細胞 糖元是動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

(2)脂質

種類 生理功能 元素組成

脂肪 儲能、保温、緩衝機械壓力 C、H、O

磷脂 構建生物膜 C、H、O、N、P

醇 膽固醇 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C、H、O

性激素 促進性腺的發育和性細胞的生成和正常的性週期 C、H、O

維生素D 促進人體對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C、H、O

規律總結

①動植物共有的糖是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②植物特有的糖是果糖、麥芽糖、澱粉和纖維素。

③動物特有的糖是乳糖和糖元。

④動植物共有的貯能物質是脂肪,植物特有的貯能物質是澱粉,動物特有的貯能物質是糖元。

⑤含H多的有機物細胞呼吸時產生的H多,耗氧多,產生的能量多,產生的水多。

2.氨基酸、肽鍵和肽鏈的分子結構特點

(1)氨基酸

每個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該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義,比如當R基含有氨基和羧基時,這個氨基酸分子就不止有一個氨基和羧基了,同時還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直接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規律總結

決定氨基酸種類和性質的是氨基酸的R基。

(2)肽鍵: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那個鍵(—CO—NH—)叫肽鍵。

(3)多肽

①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因其呈鏈狀,也稱肽鏈。

②注意區分肽、肽鍵和肽鏈:肽鍵是肽的連接結構,而肽鏈是肽的一種形式。

規律總結

①氨基酸間脱水縮合時,原來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個氨基,另一端只有一個羧基(不計R基上的氨基數和羧基數)。所以對於一條多肽來説,至少應有的氨基和羧基數都是一個。

②若有n個氨基酸分子縮合成m條肽鏈,則可形成(n-m)個肽鍵,脱去(n-m)個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個。

③蛋白質分子可以含有一條或m條肽鏈,肽鏈通過化學鍵(不是肽鍵)互相連接,具有不同的空間結構。

④關於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每個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那麼由此形成的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為:na-(n-m)18(其中n-m為失去的水分子數,18為水的相對分子質量)。

3.蛋白質結構層次

規律總結

①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種類、數量、排列順序不同以及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

②蛋白質的種類:因功能不同蛋白質分為兩大類:結構蛋白和分泌蛋白。

③蛋白質的性質:鹽析:可逆。變性:不可逆。

④鑑定: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紫色。

⑤意義:生命活動的承擔者,生物性狀的體現者。

4.有關肽鍵的計算

規律總結

①鏈狀肽有如下的對應關係:

氨基酸 肽鍵數 脱去水分子數 氨基 羧基

一條肽鏈 M m-1 m-1 至少1個 至少1個

n條肽鏈 m m-n m-n 至少n個 至少n個

②環狀肽:肽鍵數=脱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環狀肽主鏈中無氨基和羧基,環狀肽中氨基或羧基數取決於構成環狀肽氨基酸R基團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數目。

題例領悟

題型一 糖類的種類

【例題1】 (20xx上海大學聯考,5)下列糖類中屬於單糖的是( )

A.蔗糖 B.核糖 C.糖元 D.澱粉

解析:蔗糖為二糖,糖元和澱粉都為多糖,核糖為單糖。

答案:B

反思感悟

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是組成二糖、多糖的單體。二糖、多糖作為能源物質用於生命活動時必須水解成單糖。重要的單糖有五碳糖和六碳糖,五碳糖有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有葡萄糖和果糖。

題型二 蛋白質分子的計算

【例題2】(20xx上海大學聯考,15)現有氨基酸800個,其中氨基總數為810個,羧基總數為808個,則由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條肽鏈的蛋白質共有肽鍵、氨基和羧基的`數目依次分別為( )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解析:有氨基酸800個,氨基總數810個,羧基總數808個,説明R基團中含有氨基10個,羧基8個,它們不參與肽鍵的形成;肽鍵數=氨基酸總數-肽鏈條數=800-2=798,氨基數=肽鏈條+R基團中氨基數=2+10=12,羧基數=肽鏈條數+R基團中羧基數=2+8=10。

答案:B

反思感悟

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由R基決定氨基酸種類,不符合這個特點的氨基酸不是構成生物體的氨基酸,也不能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

題型三 動植物體內的糖類

【例題3】 動植物體內共有的糖是( )

①糖元 ②澱粉 ③蔗糖 ④乳糖 ⑤核糖 ⑥葡萄糖

A.①④ B.②③ C.⑤⑥ D.①②

解析:糖元是人和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澱粉是植物細胞的儲能物質,蔗糖是植物中重要的二糖,乳糖是人和動物乳汁中豐富的二糖,核糖是構成RNA的成分,RNA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廣泛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生物細胞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葡萄糖。

②參與生物細胞構成的物質:核糖、脱氧核糖、纖維素。

③單糖、二糖、多糖的關係

重要的單糖有葡萄糖和五碳糖,葡萄糖為白色晶體,易溶於水,是人體主要的能源物質,五碳糖分為核糖和脱氧核糖,為環狀結構。

題型四 大分子物質的鑑定

【例題4】 青蘋果汁遇碘溶液顯藍色,熟蘋果汁能與本尼迪特試劑發生反應,這説明( )

A.青蘋果汁中有澱粉不含糖類

B.熟蘋果汁中含糖類不含澱粉

C.蘋果轉熟時,澱粉水解為單糖

D.蘋果轉熟時,單糖聚合成澱粉

解析:遇碘溶液顯藍色意味着青蘋果汁中含較多澱粉,而與本尼迪特試劑發生反應的是還原性糖,如葡萄糖等。由此可推斷出蘋果由青轉熟的過程中,澱粉大量轉化為單糖。

答案:C

反思感悟

澱粉的特性是遇碘變藍;本尼迪特試劑與還原糖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產生紫色反應。

隨堂訓練

1.(20xx上海大學聯考,1)核糖與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

A.N B.O C.P D.S

解析:核糖的組成元素為C、H、O,核酸的組成元素為C、H、O、N、P,兩者都不含有S元素。

答案:D

2.(20xx江蘇大學聯考,1改編)下列各組物質中,由相同種類元素組成的是( )

A.膽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澱粉、半乳糖、糖元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性激素、生長激素、胰島素

解析:澱粉、半乳糖、糖元都屬於糖類,都由C、H、O構成。膽固醇、性激素、甘油和脂肪酸都屬於脂質,組成元素都是C、H、O,氨基酸、胰島素的組成元素是C、H、O、N、S,核苷酸的組成元素是C、H、O、N、P。

答案:B

3.生物體內的蛋白質千差萬別,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組成肽鍵的化學元素不同

B.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和數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

D.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

解析: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取決於四個方面:一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不同;二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不同;三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不同;四是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在題目給出的選項中,組成肽鍵(—NH—CO—)的化學元素是相同的。考查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答案:A

4.脂質在細胞中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功能,下面有關脂質的生物學功能中,屬於磷脂的生物學功能的是…( )

①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②是儲能的分子 ③構成生物體表面的保護層 ④是很好的絕緣體,具有保温作用 ⑤具有生物學活性,對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A.①③ B.⑤ C.①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對各種脂質功能的掌握情況。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構成多種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動物的腦、卵細胞、肝臟以及大豆的種子中含量豐富。

答案:C

高中生物教案4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主要位於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複製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徵。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症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麼?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麼?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係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麼,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複製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後還能繼續複製,並且能遺傳給後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羣落的演替過程。

2.説明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羣落的演替過程。

三、教學策略

本節應緊緊抓住“動態發展觀”實施教學。如果説羣落的結構可從橫向進行剖析,是現時性的,那麼在羣落的演替中,教學要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羣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羣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羣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羣消失了以後,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羣來佔據這個羣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羣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羣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着羣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有條件的學校,在進行“問題探討”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錄像資料片(或類似題材),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學生對羣落演替的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繫。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導出羣落演替的各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終圍繞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發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羣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羣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為原有的自然羣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後,教師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關於“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的教學,教材中提供了“踐踏對草地羣落的影響”的素材,意在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事例展開教學。“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例,但人們未必從羣落演替的角度思考過。教學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題目上做文章,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能力。建議有條件的學校,讓學生在野外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在課堂中組織討論。

實地觀察時,提示學生根據踩踏情況,將雜草進行分類:經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輕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要作較長期的觀察,將觀察的情況列表記錄,必要時將觀察到的情況繪圖,或用拍攝照片方式進行記錄。觀察時要注意:

雜草的種類;

莖稈高度和長勢;

生長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圍樹木生長等其他的情況;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觀察其根的形態。

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關資料(也可讓學生舉例)分析人類活動對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羣落的影響。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

(2)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由此引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建議這部分內容採用上網調查或通過其他渠道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調查:

(1)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認識到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求得一時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致力於生活環境的改善;

(2)《退耕還林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時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類對羣落演替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羣落演替的良性發展之間的關係。

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影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外來物種的入侵。關於外來物種入侵,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紹,故在本節中該概念沒有出現。由於在本節練習中涉及了這方面的知識,應適當介紹

標籤: 高中生物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kdgp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