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文化傳承議論文

文化傳承議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傳承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傳承議論文

文化傳承議論文1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但在疫情當下的今天,許多抗議口號的標語上都有錯別字。使用錯別字出現錯誤的現象屢見不鮮。我絕對不是偶然的。漢字使用錯誤表面上只是一個小小的失誤,但歸根結底是對文字缺乏尊敬的態度的問題,是對文化傳承缺失責任感的意識問題。文化傳承不容有失,我們要全力杜絕這種現象。

一些抗擊疫情主題的標語上屢次出現錯別字,比如“帶(應該為戴)口罩”,“共克時堅(應該為艱)”等等。在如此沉重的主題下出現了這樣的低級錯誤,令人感到心痛。連疫情的標語上都存在錯別字,何況其他的地方呢?錯別字現象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寫錯別字的人加深寫錯的記憶,這的人印象被扭曲,一字有百害而無一利。

不寫錯必字這個問題對於個人來説是個小問題,但是對於民族呢,對於國家呢?寫錯別字也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文字可以傳播文化,文化可以傳播錯別字同樣可以傳播。事實上,錯別字正在蠶食着我們的文化,而我們生命文化的傳承者。決不能放任這種現象繼續下去。杜絕寫錯別字的方法,便是在精神層面的喚醒人們的責任意識,喚醒人們對文化,對漢字的責任感,尊敬感。

我們是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不寫錯別字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敬意。不但是疫情嚴峻的今天,也不但是明面上的口號標語,我們需要盡全力。清除錯別字,讓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每一個句子裏都沒有錯別字的蹤影,讓寶貴的民族文化不再受錯別字的玷污。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盡到守護文化的責任,努力傳承發揚中華文化。這是每一個人的事情,每一個人的責任,需要全民參與。文化傳承不容有失!

文化傳承議論文2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着實讓過詩詞出了“風頭”,也不可避免地將傳統文化的弘揚問題再次拉回了人們視線的中央。然而,各地各校打着“弘揚傳統文化”旗號的詩詞背誦活動,在我眼中,卻有幾分妄圖“一勞永逸”的意味。

不可否認,詩詞背誦本身,與《中國詩詞大會》的初衷一樣,無可非議。在傳統文化不被重視的今天,這樣的活動或行為,無論是組織有序還是自發自願,都是一陣強心劑,使日漸“衰弱”的傳統文化重獲人們的歡迎和期待。然而,當大眾開始紛紛效仿,不由分説地將背誦詩詞加入學校必修教程時,這早已無關文化,卻更像一場鬧劇——由一時興起引發的,缺乏長遠規劃的“電光石火”。

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弘揚傳統文化本身是個龐大工程——怎樣弘揚、怎樣才算“弘揚”,每個問題都需要人們的深思熟慮,也遠遠不是背詩所能一勞永逸的。換句話説,選擇背古詩詞的方式弘揚文化無可厚非,可怕就在於人們只抓住這一根“稻草”不放,認為這就是有所作為,也統統不管詩歌的擇選、文化的引導或是鑑賞能力的傳授。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起到推進作用,從長遠來看,反而會誤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成為一場“記憶力”的比拼。

弘揚傳統文化,究其根本,恰在於引導人們體味傳統之美,漫步歷史的河灘,尋覓文化的珍寶。借用尼采的話説,參差多態乃美之本源。若僅僅是重複與記憶,那麼烙在人們腦海中的只有枯燥不理的詞與句,若沒有必要的引導,那麼月只是月而已,它不是張若虛筆下飽含哲思與體悟的當空皓月,也不再是令人動容的千里嬋娟;雨也只是雨而已,它不再承載“鬢已星星”的悲歡離合,亦或是“故人何在,煙水茫茫”的悽然心境。

所以,傳承文化能一勞永逸嗎?答案是否定的。節目的熱播或輿論的焦點只是一時,傳統文化的弘揚卻不能一蹴而就,因背誦詩詞而重新被重視的文化弘揚問題,若只侷限於“背詩”本身,那麼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轅北轍。因此,傳統文化的弘揚,依舊少不了社會、國家的集體作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文化傳承議論文3

摘要:在動漫文化的蓬勃發展和滲透下,動漫產品業在為動漫強國帶來巨大利潤的同時,也成為不同國家的價值觀和社會意識的載體。我們青少年是動漫產業消費的主力軍,很多人是在看動漫的過程中長大的,動漫產品甚至直接或間接影響青少年的三觀。那麼,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何在動漫產業中得到有效地彰顯和表達?如何在動漫產品中打造“中國印記”?如何在動漫產業中講好“中國故事”從而激發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研究了動漫產業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之間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一些意見與建議,希望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動漫產品;民族文化;建議;思考

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動畫的發展肯定離不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如諸子百家、禮儀習俗、剪紙、皮影、中國武術等等,皆可為動漫作品提供創意和素材。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動漫作品結合起來創造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作品,讓動漫產業走向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是一個需要令人深思和研究的問題。

一、基於國產動漫現狀的問題分析

20世紀80年代期間,很多中國動漫的從業者放棄了自主創作,轉向海外動畫加工的行業,這一局面使得中國動畫產業鏈的完整性收到了破壞。此後,中國受到西方動漫文化的滲透更加嚴重,如日本的《一休哥》、美國的《變形金剛》等,迅速改變中國年輕一代的觀念,讀四書五經、賞中國藝術的人寥寥無幾,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了嚴重阻礙。在國家與文化部的扶持下,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國產動漫技術水平和市場盈利都有所提高,《神筆馬良》《大鬧天空》等也曾獲得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厄瓜多爾國際電影節獎等獎項,觀眾的喜愛程度也有所加強,然而國外動漫產品來得太強勢,我們急功冒進所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有以下這幾個方面:第一,國產動漫缺乏鮮明的民族特色,很難形成產業大品牌;第二,動漫製作機構、放映平台和衍生品開發等環節脱節,形成錯誤的運營方式;第三,國產動漫創作思路難以擺脱道德教化的創作慣性,沒有穩定的受眾羣。第四,中國優質的本土卡通形象沒有獲得深度開發,無法形成經典。

二、動漫產業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傳承關係

據調查,在最受中國小孩喜愛的動畫片中,日本、歐美、國產動漫所佔比例大約分別為60%、29%、11%。古人説“行成於思”,因此正確看待動漫產業與民族文化的關係是解決問題的首要前提。據調查顯示,動漫是一種具有強大滲透力的傳播媒介,能夠快速有效的傳播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產生的氛圍有利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水平;再者,動漫產業需要利用大眾熟悉的民族元素來贏得廣泛的消費羣體,我們應當看到,一部頂尖的動漫作品應該是以豐富的文化內涵來充實消費者精神世界的精品。所以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先導才能站穩腳跟,走一條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實現兩者互利共贏必然選擇。

三、堅定國產動漫的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傳承

(一)做好受眾定位,走向創新之路

由於市場上存在多層面、多元化的消費羣眾,某種產品或者某個品牌都無法覆蓋市場全部,因此必須有針對性的打造具有穩定受眾羣的動漫作品,從而確定自身產品的獨特性。以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動畫為例,宮崎駿動畫系列以美的視覺,將森林、動物、歷史古老的神以及人類貫穿起來,通過奇妙的故事情節突出強烈的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又以自己獨特的畫風來形成鮮明的辨識,這種建立在社會時代下的有深度的動漫作品更加深入具有消費能力的成年人內心當中,比如《螢火蟲之墓》《風之谷》等等,結合國家民族歷史反映了環保反戰的主題,同時又不缺乏《千與千尋》這些為能為孩子編制美麗的夢的作品,加上豐富的想象和美的視覺造就了宮崎駿的特色,因此打造具有民族精神內核的影片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所謂中國特色,要拋掉迂腐的封建禮教和過時的價值觀念,虔誠對待優良傳統,注重強調樂觀向上的主題,這樣才能達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二)打造精品卡通,提高價值空間

在卡通形象的設計方面,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供利用開發,如《西遊記》中的美猴王正是我們一次很好的成功嘗試,因為孫悟空的形象已經在世界範圍內高價成交其版權,這種版權運營方式能夠讓創作者專心致力於打造精品的卡通形象,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不斷的翻炒階段,而是應該推陳出新,不斷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解,耐下心來好好打磨,再結合自己的想象,創造出更具有特色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節。正如美國創作的《功夫熊貓》,影片中充斥着富有中國特色的元素,但是外國又將西方文化的內核植入到中國文化當中,既符合了中國消費者的審美情趣,又無聲地進行了文化滲透,可謂名利雙收。我們必須學習這種創作模式,轉被動為主動,將中國傳統文化和我們的思想觀念弘揚到世界中去。

(三)整合產業鏈條,優化運營模式

對於動漫產業,卡通形象的使用授權通常佔了整個產業一半以上的盈利額,如美國的《芭比娃娃》,進入中國後每年都獲得鉅額的玩具銷售利潤;日本卡通產業年產值在國民經濟中位列第六,動漫產品的出口超過了鋼鐵產業。我們在被他國文化入侵的同時還在自掏腰包為它買單,這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中國動漫產業鏈條脱節所帶來問題。其實我們也有過很好的嘗試,如《喜洋洋和灰太狼》,這一系列動漫在市場運營和積累人氣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包括玩具授權、圖書版權、服裝授權等領域的創收,更延伸到網絡遊戲、戲劇團等新生領域。但我們可以看到,急功近利的動漫作品也不再少數,如今年新出的《新葫蘆兄弟》,商業模式下美術片已經不再有,因為找不到這樣的技術人員,面對這種傳統文化的缺失我們是都該好好反思。再者,單靠以情懷為賣點沒有誠意和新意的動漫作品現在觀眾是不會買單的,因此丟到浮躁、傳承積澱、厚積薄發才是動漫人的最佳選擇。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動漫的發展任重道遠,不僅僅在推動經濟發展上面,更重要的是它肩負着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動漫作品人依然要重視歷史和美學,不斷研究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將動漫與之融合,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能成為經典的卡通形象,藉助完整健康的商業運作,讓中國動漫作品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作者:王韻詩 單位:吉林省遼源市第五中學

參考文獻:

[1]周志.孫立軍教授訪談錄[M].裝飾,20xx,(04).

[2]陳奕琳.淺析動漫產業化及其文化因子對民族文化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20xx,(08).

文化傳承議論文4

當眾人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撩撥起續詩的興致時,有人卻嗤之以鼻:“參加接龍的很多人對詩的用韻一竅不通,折射出大眾對真正傳統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時代,真正的詩人都是寂寞的,詩歌都是小眾的”,使不少網友“詩情酒興漸闌珊”。

這一觀點體現出當今一些人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總是端着架子,否認羣眾基礎,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高姿態,充分顯示其狹隘性。而這,也恰恰是他們相對落寞的原因之一。傳統文化的發揚,當有“大足以容眾”之胸懷,有“海納百川”之氣度,而不能在自我設限中孤芳自賞。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R?R的詩歌流傳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結晶,但我們不能因為只看到絢爛奪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歷史中已被風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從某種角度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淘洗沉澱無痕的平庸之作,何嘗不體現了詩歌所擁有的.廣泛羣眾基礎?事實上,當吟詩作賦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創作才能具有活力,湧現佳作。

從《詩經》中的不少作品採自民間,到白居易寫詩但求“老嫗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詩詞的興盛從來不是小眾的,而是在讓普通百姓怡情養性中根植了其勃發的生命,正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那些傳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賢士從普通百姓中汲取養料,佐以自己的才華而揮就的。詩歌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詩歌從來不排斥普通百姓對它的唱和吟詠與逸興遣懷。

作為“戲曲之母”,崑曲經歷時代的變遷而一度奄奄一息。戲曲工作者們意識到,崑曲從家喻户曉走向沒落,不是因為崑曲名家的離世,而是因為崑曲在大眾市場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漸失羣眾基礎。於是他們開始引入歌劇、交響樂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眾,而不再曲高和寡。當崑曲再次走進人們視野時,也走進了新的時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羣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戲迷,台上是大師在演繹傳統的精髓。這時我們懂得,沒有一個文化可以將自己封閉起來,沒有一個文化有資本篩選受眾羣體,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謙遜,才能換來更長壽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來。

以精英品位為藉口故步自封,最終只會日薄西山,上演一羣聖賢大師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弔唁的悲劇。唯有敞開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繼承與發展,促成文化繁榮進步。時代需要包容,傳統文化亦需包容。無論何時何地,傳統文化止於獨行,而盛於大眾。

文化傳承議論文5

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許多人回憶起人生開學的第一堂課,都津津樂道,因為這是跨入知識之門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起點,意義重大。荀子在《勸學》中説:“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先知禮,而後聞道,這是古人的教育觀。如今,以一項隆重的儀式來紀念幼學啟蒙,何樂不為?不論這項儀式是沿襲傳統,還是新造之物,它畢竟傳達了一種重教、崇知的積極觀念。

但社會上對“開筆禮”的批評,不在它積極的一面,而在它與傳統的?I格。

穿漢服、點硃砂、寫毛筆字……每一項看似都與傳統有關,但捏在一起,塑成一個“開筆禮”,冠之以“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之名,就有點裝腔作勢、不倫不類。這種打着“傳統”旗號附庸風雅的情形,在當今社會所在多有。一些人宴席上推杯換盞、酒酣耳熱,美其名曰“酒文化”;成書於順治初年的《弟子規》,在文化商人的推波助瀾下,登堂入室,成了與“四書五經”並列的儒學經典……凡此種種似是而非的“偽傳統”大行其道,廣為傳播,對我們傳承文化究竟是福是禍?

作家史鐵生説:“傳統,也許不該把它理解為源,而應該理解為流。”我們的傳統文化像一條大河,流到每個時代,每個時代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創造,同時也體現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品格。

禮為傳統之形,道為傳統之核。過於重視傳統中形式的、表面的東西,就會流於庸規陋俗,成了裝腔作勢、言過其實、表過其裏的“附庸風雅”,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所謂的“雅的這樣俗”,是魏禧《與友論文書》中所道的“如市肆之列雜物,非不炫目,正嫌有市井氣耳!”傳統的表現是延續,延續根源是內在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它就不是某種表層的思想外衣,不是想扔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

文化傳承議論文6

作為華夏兒女,中國的文化想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曉一些。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中國的文化可以説是現存的歷史最久的國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從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體現出來,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藴,其飲食文化可大有講究。首先是人們對食材的講究。對於北方人來説,他們以麪食為主,肉食為輔。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北方的氣候條件更適合豬、牛等牲畜的生長,所以他們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們則偏向於水產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因為南方氣候條件温和,適合水稻種植和魚類養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劃分,沿海地區的人們世代居住在海邊,以海產品為主,所以當地人們大多都吃海鮮。這些便是對於食材的考究。

更為重要的還是餐桌禮儀。餐桌禮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相當完善是在周代,中國向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人對於這些禮儀是十分注重的。在古代,為了更好地體現長幼、尊卑之分,餐桌禮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首先便是入座,請別人吃飯時應先請客人入座上席,這是對客人的尊重。再請家中的長輩入座客人旁邊的座位,這是對長輩的尊重。最後才是自己。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入座時不能發出太大的聲響,並且入座之後不要隨便動碗筷。吃飯時,先請客人動筷子然後請老人動筷子,夾菜的時候要少夾一些。這才能體現出作為主人的文化素養。還有一些必須要注意的行為舉止,如不要隨意打嗝,吃魚或骨頭的時候應將魚刺和骨頭輕放在自己碟子或一張紙巾上。作為主人,可適當調節一下氣氛,多和客人談笑。作為客人,在離席是要向主人表示感謝,並且表示下次請他吃飯。這些餐桌禮儀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僅體現了自己的禮貌禮儀,還展現了自己的文化之風,使別人對你印象良好。

對於餐具的考究,我國的文化也是很久遠的。簡單説一下筷子,作為東方的大國,與西方國家有着明顯的差異,西方國家的人吃東西慣用刀叉,而國人更偏向於使用筷子。筷子的歷史十分久遠的,在古代,筷子叫做“箸”,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刀叉的廣泛使用卻是在11世紀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區,刀叉的歷史僅僅只有1000多年,而筷子比它久遠得多。在古代,筷子作為方便夾菜的餐具開始廣泛使用。到了後來,筷子還成為了一種象徵性的物件。裝飾豪華精美的筷子,常常象徵了高貴的權利和豐厚的財力。到近後代,筷子已然成為了百姓們的餐具,一直流傳到現在。

最後便是食物的做法,中國人對於食品的做法多達幾十種。而不同的做法做出的菜品又不同,所以根據不同的做法就誕生了八大菜系。分別是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八個菜系。做法可簡單地分為煎、炒、燒、煮、蒸、烤等幾種方式。魯菜作為八大菜系之首,其獨特的做法可以稱為一絕,菜式中正大氣,平和養生,滋補身體,令人叫好。川菜是我國菜式最多的菜系,一般以炒和燒為主四川人善用麻辣辛香的調味料,吃起來又麻又辣,使人充滿激情。川菜始於秦漢年代,是特色的民間菜系,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説法。而蘇菜和閩菜都傾向於調湯調味,這兩種菜的共同點都是口味平和,令人舒適。八大菜系的誕生,將中國的飲食文化推到了頂峯,各種民間美食層出不窮,實乃大國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但我們不能忘記祖先們留下來的東西,更應該將其永遠地傳承下去。

標籤: 議論文 傳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9gne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