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文化苦旅讀後感2篇(熱門)

文化苦旅讀後感2篇(熱門)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後感2篇(熱門)

文化苦旅讀後感1

某種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詩意似乎註定要與艱難相伴隨。

——餘秋雨《文化苦旅》

我像平時一樣大步流星又輕快地走着,突然被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絆倒。在這平坦的道路上怎麼會有這樣一塊礙事的石頭呢?我回望一眼這打亂我腳步的傢伙,天哪!竟一眼看進了心裏,“咯噔”一下滾進了心的空隙——再也揮之不去了。

一眼萬年

這明明就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為什麼我卻看見它出現在王道士發現的洞窟中,出現在刻有“陽關古址”的碑旁,出現在圓明園的廢墟里,出現在無數人曾被血與淚衝破的堤壩間,出現在文化苦旅那必經的道上?

粗糙的表面爬滿了無數條裂縫,似乎在訴説着一段歷經滄桑的過去。每一道斷痕都是內心翻江倒海後被撕裂的傷口吧。為那些愚昧的人們無知的踐踏;為原本的完整卻強行決裂後的零落;為中國文化曾經的衰落與悲涼在淌血吧。只是,血跡已經風乾,早已被歲月烙下陰霾,那斑駁的色澤便是每一次被恨與痛覆蓋過後留下的見證。那些稜角又代表什麼呢?是一段段傷痕累累的歷史所刻畫下的缺口?是一次次逝去的輝煌留下的刺痛的`印記?還是每個中國文人內心斬釘截鐵鑽研的突顯?亦或是中國文化在時間的打磨下愈顯堅韌的造化呢?

究竟是怎樣的石頭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

一觸震魂

忍不住用手去觸碰這塊顛簸了太久的石頭,不願只是停留在其直觀的表面。心疼地欲撫平這縫隙,更想真切地去感受每一塊凹凸的起伏以及每一處粗糙的摩擦。

我竟心甘情願地把心交給這石頭,任憑自己捲入感情的漩渦:為敦煌國寶大量流失這頁悲劇而遺恨;為範欽及其後人可貴的文化良知而動容;為清幽靜謐的江南小鎮而傾倒;為長江三峽這幅山水畫卷的瑰麗而自豪……我正和每一段中國文化探索的心路歷程一起跋涉,和每一座用人格與良知築起的文化長廊共同堅守。

我的手還很細嫩,為什麼觸摸到的只能是粗略的大體?反觀那些長滿繭子的手卻更能敏感地體味隱埋在肌理間的深邃。

我的手力量不大,為什麼如此飽含命運與情感的石頭似乎依舊扛得起?反而那些粗壯的手臂卻更艱難地承載着這份重量。

——十指連心!

我的心還需更多地去觸碰,去受震撼。

一聽穿心

一直在用童心品讀着這些古老的事物,但是每當面對印象中的那一片碎瓦、一角殘磚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深沉起來。看過那些斑駁,身臨那些蒼涼。頓時,耳畔激盪起幽歎。在流轉的時空裏,似乎用耳朵才能把那一杯滿溢的滄海品得更細膩。

聽一聲聲滾落在字裏行間的啼哭;聽一排排詩人、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聽一漾漾噴湧的深入骨髓的摯情;聽一片片被蝕的歷史的自解。石頭的每一次撞擊是火光燦爛前鏗鏘的號角;石頭的每一回落地是隕落時最單薄的歎惋;石頭的每一個雕琢又都是殘存後最悸動的感慨。

脱離了石頭的本身去融入這道道皺摺和夾縫,我除了聽見那遠古的迴音與呼喚,更聆聽到了心的聲音——這是我自己的聲音。當憬悟穿透心靈,自破一片黑暗時,刺眼的亮光讓久眠于思想、精神內核的意識甦醒,令久等的小宇宙爆發。

讓每一眼看得更深;讓每一觸辨得更細;讓每一聲聽得更貼近於心。

我慶幸因為這塊石頭我駐足停留,於是重新調整了步伐和看風景的心情。它代表的不是這本書,而是文字之後曾經陌生的文化和潛藏的感情。它就像是一塊撞,但蹣跚下卻也抖落了詩意。因為身上流淌的血液,讓痛苦更苦,讓辛酸更酸,讓豪情更豪,讓堅強更強。在那個世界的入口旁,毅然刻有中華的魂,民族的根,文化的精髓也早已站成一列堅毅,刻入中國人的血脈。

現在的我究竟走向了哪兒?

一半的我走向深邃的心。一半的我走向博大的情。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我一直以為,人與書有緣,就像人與人。

一個週末的下午,我又一次邁進圖書室。

不經意間,我的目光與大師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相遇。尚未翻幾頁,便感覺他的文字如浪如濤,一波一波,一陣一陣在心底洶湧。清新雋永的思想智識、真誠顯明的觀點,還有字裏行間的性靈趣味,從娓娓談敍中撲面而來。很輕易地,就用文字的長鏡頭,把所有行走中的美景拉近到我的眼前,一朵一朵、一瓣一瓣,在心靈的枝條上婉轉綻放。

原來,當文化與旅行相遇,不僅僅是眼睛的愉悦,更是心靈的頓悟、精神的豐實啊。我與大師的相遇,不經意間就擁有了心靈的感應,匍匐在大師的字裏行間領略着縷縷書香的韻味。

最先看了大師寫的《五城記》。開封曾經的器宇、現在的堅強,蘭州的深厚和衝撞,成都的美麗和淡泊,廣州的鮮花和悠閒,南京的輝煌,在大師的筆下,如五個性情各異的美女和帥男,可愛、可親、可評。大師筆下的城市,讓你透過浮華,在輕鬆和濃厚中,很快了解了它們的性情。不是表面上慣見的浮華,而是將人文、地理、歷史揉碎攪拌,拿捏得渾然一體,舉重若輕,巧妙無比,讓你在歷史的厚重和滄桑中,用心靈觸摸到眼前這方美景的.神韻與內涵。

大師寫西湖,由景及人、由景及事、由景及史、由史及人,名人名事名景名詩交融上陣,玄豔、黯淡、潑野在他筆下左右逢源,寫盡風情。我敢肯定,這樣對西湖的寫法,再沒有第二個人。末了,他在《西湖夢》收筆時歎道:“大凡風景絕佳處都不宜安家,人與美的關係,竟是如此的蹊蹺。過於玄豔的造化,會產生一種疏離,無法與它進行家常式的交往。正如家常飲食不宜於排場,可讓兒童偎依的母親不宜於華麗。”

這一段話,突然使我想到女人和女人之間的友誼。美女和美女之間的隔離,平女與美女之間的疏離,不也是如此嗎?前者因為爭豔,後者因為太玄豔。隔離和距離,便形成了心靈的距離,也就“不便進行家常式的交往和聊天”。

《筆墨祭》算是本書裏的一篇比較長的文章。主題是呼籲挽回毛筆文化,提倡現代社會人需要在書法藝術中獲得審美慰撫,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要相融相依。文中羅列、品評了古人今人各種書法觀念,他在結尾筆鋒一轉,又輕輕鬆鬆甩出一段精闢的入心入肺的文字:“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醜,然而,有時我們還不得不告別一些美,張羅一個個酸楚的祭奠。世間最讓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對美的祭奠。”

美的祭奠,説得多好啊!在美不斷消逝的今天,用這樣的文字來懷念美、呵護美,本身就是一種智慧。這些精闢的哲思溢滿字裏行間。如智者的火花,在電光火石間,先是灼了我的眼,再是暖了我的心。這些文字如棒子,不時敲擊着我的心肺。不得不讀讀停停,靜下來思索和消化,讓被文字棒擊的心潮一點點平息。

一樣的旅行,不一樣的美。作者用文化的眼睛、智慧的思想、隨性的文筆,盡情流淌着他的學養和才智。在他筆下張揚的文化和飛舞的智慧裏,一處處的名景,先是從外表美到骨子,再從骨子放縱到靈魂,一山一水一城都神采奕奕、深情款款。

這是一種大美。

大美的散文,就是這樣邁着不一般的步伐,在時間的大河裏玄豔。即便是隔十年甚至幾十年,我輩也還是隻有讀、只有歎。怎麼趕?這輩子,也許都望塵莫及啊。這,就是學者型作家的魅力。胸中漲滿了文化,筆頭吸飽了知識,在藝術的點染中,無論輕塗淡抹,怎麼都乾濕濃淡總相宜、墨到句香。

世界上最讓人消受不住的事,莫過於和這樣的好書擦肩而過。世界上最讓人感到美好的事,莫過於能在這樣的好書中,感受藝術的薰陶和精神的滌盪

標籤: 讀後感 苦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ddk1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