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實用]讀《文化苦旅》有感(集合)

[實用]讀《文化苦旅》有感(集合)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實用]讀《文化苦旅》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讀《文化苦旅》有感(集合)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近年來在國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密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而我感觸最深的,則是《道士塔》。

王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原是湖北的農民,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無數珍奇異寶因此流失海外。

當時是20世紀初,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醖釀新世紀的突破。為了尋找靈感,他們中有人已將目光投到瑰美神祕、源遠流長的東方藝術上了。但在莫高窟,王道士卻絲毫沒有感受到這些文物的美,不懂得它們是多麼宏偉的傑作。

一天,王道士在洞窟裏轉悠,覺得裏面的壁畫暗乎乎的,看着眼花,就用石灰厚厚地刷了一層。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什麼也沒有了。洞裏一片淨白。古代工匠們無數的心血,就這樣永遠被徹底掩蓋。他還覺得中座的塑雕過分惹眼,就去借了幾個鐵錘,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成了泥巴。他僱了泥匠,塑了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菩薩。

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他瘋了!那麼精美絕倫的壁畫,他卻刷上了厚厚一層白色石灰;那麼令人歎服的雕塑,竟被他眼都不眨一下就無情地砸爛。這是何等滔天的罪孽!但在他看來又好像是合情合理——我是管這兒的,這兒是我的,我覺得不好,就可以刷,就可以砸。我是道士,當然要在洞窟裏擺天師菩薩,而不是那奇怪的雕塑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清理洞窟中的積沙時,牆壁裂開了一條縫。打開一看,裏面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他不會知道,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着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這都是古代中國人民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他們最深的文化積澱,最寶貴的心血結晶。

他撿了幾個經卷帶給縣長看,順便説了這事。不久,甘肅學台葉熾昌知道了。他懂得洞窟的價值,建議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猶豫了。只有王道士隨手取出來的一點,在官場上送來送去。

我又為中國官僚的表現感到吃驚、失望與悲哀。王道士雖愚昧無知,但他畢竟是個普通人,太卑微、太渺小,讓我們無從怪罪。但官僚們都是讀過書的啊!都是滿腹經綸才高八斗的啊!怎麼會不認識那些珍貴的文物?他們都是明事理的啊!怎麼會為了運費而任那些無價之寶荒蕪?中國是窮,但看看那些官員家中,有幾個不是錦衣玉食、奴婢成羣?有幾個沒有萬貫家財、奇珍異寶?這筆錢,絕不是籌不出來,而是他們一點也不想去籌。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能下定決心,好好地將這筆無價的國家文化遺產保存下來呢?

就在這時,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卻不遠萬里趕來。王道士從他們手裏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1905年10月,俄國人博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頭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用少量銀元換取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卷……

我痛心、我心痛。前人費盡無數心血、耗盡無數精力才留下的這些瑰寶,就這樣遠“銷”海外。也許王道士是很開心的吧,無意中找到的“破爛”,卻讓我得了這麼多銀子!

我無言。這幾句一個當代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勛爵的詩句應該可以描寫我的心情: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

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是鐵板着臉,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歎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他們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王道士傾泄。但是,讓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要做的,是不讓悲慘的歷史再次重演。不管那些文物身在何方——倫敦、巴黎、彼得堡、東京……它們都深深地烙着中華民族的烙印,永遠無法抹去。

這,也是唯一能讓我感到一絲欣慰的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le6r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