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建設鄉村文化驛站

建設鄉村文化驛站

拐入這個叫門口崗村的巷道。每走幾步,另外一條巷道就接通過來,幽深,暗沉,不見人影,那自然是兩邊的樓房擠擁而成的,從右邊的岔道出去,我走到村子外圍的水泥路上。

建設鄉村文化驛站

一片開闊的田園鋪展在眼前,我在水泥路上游蕩了一會兒,折身回來,坐到取名“鐵匠亭”的竹棚底下。簇新的“文化長廊”展牌就在竹棚的不遠處,它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我這樣的陌生人,詳實介紹了這個陳姓村莊的悠長曆史和名人軼事。我的目光越過濃綠的樹蔭,越過新修的民宅,最終停留在那些鍋耳式封火山牆的宗祠屋頂。這些屋頂呈凝重的灰黑色澤,它們倔強地挺立在高處,像極了舊時官帽的兩耳。在民俗畫冊裏我見過它們,這種樣式的珠三角舊民居,初期出現時有“獨佔鰲頭”的特別意味,因而也只有擁有功名的人方可採用,時移世易,後來因為更多的`實用功能,便被平頭百姓廣泛採納了。

在公祠前面的小廣場上,男人、女人,白髮的老人和喧嚷的孩子,討價還價的水果小販,彈棉被的異鄉客,他們各自玩着,忙着。和我幾個月前探視的老家鄉下相比,這兒是熱鬧的,熱鬧得簡直像個市集,令我心生妒忌。由區作協組織的這次採風活動,目的就是讓大家來看看由陳姓公祠擴建而成的“文化驛站”,它還有一個更為貼切和詩意的名字:鄉村記憶館。抬腿邁入祠堂,陳姓家族的族譜頗為搶眼,它被手書在牆上的實木板上,密密麻麻的姓名,昭示着這個家族子孫的繁盛。接着往裏走,各種舊時的生活用品和農具陳列在堂屋兩廂:打鐵用的鐵砧、風箱;抓蝦的竹籃,陳酒的陶罐……

對於大多數從鄉村出去的人而言,這裏陳列的種種什物,並不會讓人感覺陌生———關於鄉村,我們的記憶還沒有走得太遠。我想,若有可能,我那西南鄉下的老家,完全也有資源建立起類似的“鄉村記憶館”———之所以沒有建立的必要,或許還在於,那裏尚有真正的鄉土風貌吧。但是,不可迴避的是,我們看見了更多的村莊陷入了沉默和背棄。

餘華説:“我們生活在現實和歷史雙重的巨大差距裏。”對於村莊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有數萬個村莊,但是能以一個宗族為基礎,並且得到公費支持,籌建起一個供人觀瞻流連的“文化驛站”,那麼,這個村莊無疑是交上了好運。

撇開村莊之間巨大的差距,我禁不住又想,這個以公祠為基礎而建起的“文化驛站”,到底能夠承載多少人的鄉村記憶?到底能夠承載多久的鄉村記憶?畢竟,我們已經唸叨了許久的“記住鄉愁”,事實上,我們清楚正在失去什麼,但更多時候,我們只能跟在時代的巨輪後面,拾撿起碾壓後的碎屑,矯情地發一聲哀歎。在一個追夢不止的時代,鄉村越發像一位留守故土的老孃,她總讓城裏的兒女思念、糾結和陷入無邊的尷尬。

標籤: 驛站 鄉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pkde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