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從中西方婚禮習俗的差異分析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從中西方婚禮習俗的差異分析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婚姻是一個人的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婚禮是一個人一生中實現婚姻的關鍵部分。中西方的婚禮習俗包括着各自的婚禮文化和婚禮特色。中式的婚禮是傳統和喜慶的,而相對來説,西式的婚禮則是比較隨意和浪漫的。這些傳承已久的婚禮習俗是能突出中西方間文化差異的途徑之一。瞭解中西文化習俗,懂得如何融合中西文化,有利於減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從中西方婚禮習俗的差異分析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一、中西方婚禮文化的差異和融合

中西方之間婚禮習俗的差異是由歷史和文化差異造成的。本文主要通過中西方婚禮的服飾與色調、婚禮地點和婚禮宴席等三個方面的差異,來對比中西方婚禮文化的差異。當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時候,兩者就可取長補短、相互包容。

(一)婚禮的服飾與色調差異。

1.喜慶紅色的中國婚禮。

在中國,紅色是表示民族風采的象徵,代表着幸福、喜慶與好運。在中國傳統的婚禮上,紅色代表着日子紅紅火火,將美好的祝福送給新郎和新娘。在古代,新娘的衣飾是頭戴鳳冠霞帔,蓋紅蓋頭,上身內穿紅娟衫,外衣繡花紅袍;下身着紅裙、紅褲、紅鍛繡花鞋。新郎也是一身的紅色,紅冠紅袍。但只有名門望族才會穿這些高貴的衣服來顯示他們的尊貴與榮耀。而在一般的人家,新娘則會穿一套普通材質的大紅色嫁衣和一雙普通材質的紅色繡花鞋,頭上蓋着一層紅色的薄紗,坐上大紅色的花轎被抬進新郎家中。這都象徵着紅紅火火的日子以及對新郎新娘美好的祝願。

在婚禮上,不僅新郎新娘的服飾以紅色為主色調,婚禮的物件,如門聯、剪紙、繡花等等都是紅色。在中國,最具有風俗習慣特點的便是雙喜字了,新房中都會滿滿的貼上雙喜字,兩個排列的喜字對稱、方正,骨架構造穩定,就像新郎新娘並肩攜手而立,又有四個口兒,象徵新郎與新娘婚姻建立的標誌,也象徵着新郎新娘歡喜,子孫滿堂,家庭美滿。那一抹中國紅就是中國風的傳統婚禮上的一大標誌。

2.純潔的白色西式婚禮。

中式婚禮與西式婚禮在色彩的運用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別。在西方國家主要色調是象徵貞潔和幸福的白色,白色是婚姻和諧的象徵。在西式婚禮中,新娘的禮服是白色婚紗,它始於19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婚禮,之後風靡全國。黑色燕尾服,配灰馬甲、白襯衫,灰領帶,黑皮鞋則是新郎的禮服。可見西方國家婚禮的浪漫莊重。西方的婚禮中有條不成文的規定,新娘的服飾中一定要包含“新、舊、藍、借”四種裝飾。“新”是指朋友送的禮物,象徵新生活;“舊”指母親或長輩傳下來的婚紗、頭飾或首飾,代表親人的祝福及傳承;“藍”指新娘的小飾物或花束是藍色的,象徵純潔的愛情及對愛情的忠貞;最後“借”是指向別人借的?|西,代表財運。[1]

(二)婚禮地點的差異

在中國,婚禮辦得隆重和熱鬧才是美好祝願的體現。中國婚禮一般和婚宴結合在一起,傳統的婚禮儀式都會選擇在男方的家中,由男方家來主持和操控。婚禮場地會選擇在大庭院中,舉辦酒席招待親朋好友,在男方家中拜完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後,便入洞房。日後女方直接住進男方家中照顧公婆照顧丈夫。在中國的婚禮上都會有司儀來主持本次婚禮,司儀出現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開心,使氣氛熱鬧起來。在婚禮過程中,也會有鞭炮和節奏歡快的樂聲,這就體現了中式婚禮的熱鬧之所在。而在現代的中國,婚禮會在飯店裏舉行,通常新郎家會租用車隊來迎娶新娘。而在西方,婚禮則是比較莊重與肅穆的。西方人大多數會選在教堂中或安靜的地方舉辦婚禮,這是由於基督教的影響,待受到神的祝福。新娘挽着父親的手臂走進教堂,父親將新娘交給新郎。因為誓言是表達儀式莊重與獨特的一種方式,所以由神父的主持進行新婚宣誓,二位新人交換戒指,親吻對方,祈禱,詠唱詩歌等。在最後新娘會把手裏的新婚花球背對着人們拋出去,據説接到花球的人將有好運發生。在婚後二位新人則會離開家人朋友去蜜月旅行。由此可知,相對於熱鬧的中式婚禮,西方人則追求着婚禮的浪漫與真實所在。

(三)婚禮宴席的差異。

為了慶祝結婚,中西方都會舉辦宴會。在中國,婚宴也常常叫做喝喜酒,即結婚那一天為了答謝賓客而舉行的盛大筵席。婚禮到場來賓都是男方和女方的親戚朋友。在酒宴上,二位新人會通過敬酒來感謝來賓的到席和祝願,並且人們也會獻上美好的祝福,如“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在中國的婚禮上都會有司儀來主持婚禮,司儀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開開心心的,使氣氛熱鬧起來。在中國,參加婚宴時來賓會贈送禮錢,簡稱隨禮。有了司儀的存在,婚禮當天都充滿着熱鬧的氛圍,當然婚禮的場地也是喜氣洋洋的。人們在婚宴上歡歌笑語、開懷暢飲。

在西方國家,婚宴叫做親友招待酒會,一般會在結婚儀式圓滿結束之後舉行。相對中國傳統婚禮的熱鬧,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婚禮莊重與肅穆,所以婚禮會舉行在教堂或安靜的地方。宴席上,人們會在新娘的頭上撒上小麥(做麪包的材料之一),因為小麥象徵着豐收,麪包象徵着幸運,這種做法表示新娘會幸福的生活。[2]在西方,參加婚禮的來賓不會像中國的來賓一樣直接送禮錢,他們通常會送實際的禮品。在西方國家,婚宴用很少的錢就可以辦得很隆重,婚宴上的食物種類有很多,大多數的婚宴都會是以冷餐會的形式出現,而婚宴的費用常常會由新娘的家庭來支付。西方的婚宴常常會以舞會的形式出現,為了慶賀新郎新娘新生活的開始,他們會一起跳一支屬於他們的舞,在場的來賓也會跟着優美的音樂跳起舞來。婚宴的最後會以舞會結束。[3]由此可知,相對於中國熱鬧的婚禮,西方更喜歡安靜、自由。

中西方婚禮服飾與色調、婚禮地點和婚禮宴席的差異是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中形成的。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的特色,婚禮習俗這一文化也不例外。中國婚禮的紅色代表喜慶和西方國家婚禮上的白色代表着純潔其婚禮的意義都是相同的,都藴涵着美好的祝願。隨着時代的變化,新郎和新娘的服飾也逐漸在改變。中式婚禮中,也引進了西方婚禮的服飾特色,新郎會穿着一身打着領結的西服套裝,一雙小皮鞋。新娘的服飾也不是一味的古期穿戴,有的穿婚紗也有的穿紅色旗袍,西方人也不甘落後,也開始接受並引進中國風婚禮。婚禮當天穿着大紅色旗袍,戴蓋頭,戴大紅花,迎花轎,貼雙喜字,一股熱熱鬧鬧的氛圍。在婚禮地點的選擇上,二者之間也有所交融。現代的中國人也會像西方人一樣選擇在教堂裏舉辦婚禮,新郎新娘新婚宣誓,交換對戒,親吻對方,拋花球等等。然而西方人也要過一把中式婚姻的癮,在偌大的庭院裏舉辦婚禮,宴請親朋好友,也會走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入洞房的程序;在酒宴上,中國婚禮會引進冷餐會和西式舞會等。西方人則會在酒宴上,給二位新人獻上美好的祝福,為了要感謝來賓的.到臨和祝願,會給親人、好友和來賓敬酒。在雙方共同引進彼此文化的同時,既結合了對方婚禮特色也不失本族傳統婚禮習俗。可見中西方婚禮差異模式進一步提升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二、形成中西方婚禮文化差異的原因和融合的條件

通過以上內容的論述,中西方在婚禮的服飾與色調,婚禮地點和婚禮宴席的選擇上有着極大的差異。之所以中西方在婚禮文化間存在這麼多的不同,關鍵是與中西方的婚姻觀念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有很大的關係。這一關係與兩者融合形成默契,併為消除差異創造條件。

(一)婚姻?唸的差異。

1.中國傳統婚姻觀念根深蒂固。

一般來講,人們的婚姻觀體現在對婚姻和家庭的看法與態度中。中國的婚姻觀比較講究門當户對,他們會為了結婚而結婚。在西方人眼中,他們看重愛情,會為了愛情而成婚。

不同時代的婚姻觀會因為時代背景而變得有所不同。在古代中國,中國人的思想受到當時封建制度的影響,專制是造成整個婚姻觀念的因素。對古代婚姻來説,雙方二人是不能自由在一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我們最熟知的教條。《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還有《詩·齊風·南山》則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在古代的婚姻中,必定有媒人的參與,媒人就是在婚姻中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的人。《禮記·曲禮下》有着這樣的記載“男女雙方非媒不知名”。而且在古時期,一般情況下男女雙方是沒有自主權並且也不能選擇自由戀愛。“奔者為妾,父母國人皆賤之”、“良賤不婚”,這句話出自於《禮記》。有這樣一個説法,假若男女雙方自由戀愛受到父母不同意的時候,他們還是要在一起的話,女方是沒有資格成為男方的妻子,最後家中的父母都只會把她看作是一個妾罷了。由此可見,古代裏婚姻是保守的,婚姻是由父母決定的。在古代,社會的發展導致女子的地位越低下,而在婚姻中也是如此,女子只管傳宗接代,不管愛情對婚姻的重要性。婚姻不是新郎新娘二人的事情而是父母與家族的大事。

2.西方婚姻觀念是為愛情而活。

在西方的婚姻觀念裏,婚姻是神賜予他們的禮物。這是因為他們的婚姻觀念多半來源於希臘文化和基督文化。新郎新娘二人在神的面前許下誓言,他們由相識、相知到相愛,將自己奉獻給彼此,將生命貢獻出來並構建新的家庭,為愛情而努力生活着。在西方,婚姻的成立過程中,本人的意願高於一切,“父親應聽取女兒本人的意見”,“父親不能強迫女兒嫁給她不中意的人”。這兩個觀點是由西方的聖柏特里克教會法和著名神學家格拉提明確提出的。[4]婚姻是男女二人之間的事情,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一個人有權力去選擇和他(她)最愛的人,外人不能干預,一發現婚姻是個錯誤,他(她)有權做第二次選擇。西方是自由式婚姻,從戀愛到結婚都是兩個人的事情,與家人、親朋無關。這是西方人的婚姻觀念。在他們看來,兩個人的婚姻中是有愛情存在的,如果愛情不存在於婚姻中,那也就不能叫做婚姻了。

(二)宗教信仰的差異。

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有着多類的宗教,嚴格來説中國人沒有固定的信仰,受儒家思想、道家和佛教的薰陶,人們尊崇道德觀。儒家曾經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於古代中國社會來説,這種觀念是紮根於人們心中的。這闡釋了古代社會重視後代繁衍的原因。儒家講“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 (《禮記》·《昏義》) ”,夫婦的關係是建立在“義”的基礎上,就是男主女從的夫婦關係。西漢“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三綱”之説,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確立了父權、夫權亙古不變的牢固性,實際也確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從的地位。[5]由此可見,在古代中國,婚姻中極少存在愛情,大多是服從父母和家族的安排。

在西方國家,影響西方人各個方面的思想是基督教思想。他們認為婚姻是上帝賜給禮物,是神聖的,不可侵犯的。他們平日裏的一言一行,上帝都在看着他們。婚禮過程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因為他們的婚禮在教堂中舉行,各個婚禮的程序毫不例外,在上帝的作證下,許下他們的誓言。《聖經》基督教的信念中強調的是男女平等,都是上帝的兒女,不能存在等級的差異,更加突出宗教的神聖。這與中國的重男輕女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西方國家中更注重愛情這種美好的事物。

由此可知,中西方對婚姻的觀念在歷史上大相徑庭,中國的婚姻觀念更加保守並且受到繁瑣的禮節影響,帶有着封建禮制的統治的色彩。然而在西方國家,他們並沒有中國這麼濃厚的歷史累積,他們有着自己國家的特色,他們崇尚自由並且追求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在現代的中國,人們也走西方的戀愛開放的路線,婚姻由自己把握,不再是由父母與家族掌控,同時在任何地方,都保有西方人人人平等的思想。而西方人現在的婚姻也參照父母的意見與建議,但仍有愛情的存在。與此同時,中國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在某種程度上也有着共同之處,在兩者的複雜婚禮上,雖兩者之間文化存在差異,但都突出着神聖的宗教意義之所在,雖然現代人的思想發生了一些演變,這些思想仍還存在着關鍵性的地位,仍還存在自己民族的思想中。中國人的思想還是相對保守的,不像西方人開放的思想。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西方在婚禮習俗上存在着極其大的差異,歸根結底主要還是中西文化間的差異。但是兩者的婚俗文化真正目的都是追求婚姻的美滿與和諧。不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婚姻都會承載着親朋好友對自己的祝福。隨着全球化趨向的發展,西方的婚禮變得中式化,中國的婚禮變得西方化,中西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觸、借鑑與融合,婚禮也變得多彩起來。在這過程中,雙方的共性正在融合,融合是大方向,融合的最終目的就是縮小差異。所以説如今的中西婚禮文化的結合也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結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vv1l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