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信息技術 >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薦】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薦】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1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自主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探究學習中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合作學習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讓孩子們主動的學,快樂的學

感覺“轉變角色”、“尊重個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重視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指導”、“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新課程理念已成為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共識。學生們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數學生主動熱情,課堂發言落落大方,充滿自信,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課堂氣氛和諧,師生關係融洽,呈現師生、生生互動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下面淺談幾點感想:

一、明確目標,讓教學實踐不盲目。

教學時要把握總體目標,明確階段性目標,定準課時目標。只有明確以上三個層面的目標,實驗才會做到既登高望遠,又腳踏實地。

二、整合課程資源,讓知識鮮活起來。

教師要活用教材資源,利用生活資源,捕捉課堂資源。課堂互動經常會生成各種各樣的資源。教學時特別關注並捕捉一些有價值的資源加以利用。如學生在練習時,有的某一環節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問題特別有思考價值,有的出現錯誤帶有普遍性等,及時捕捉並加以利用。

三、實施有效教學,使課堂活而不亂。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活起來了,師生關係融洽,學生競相發言,課堂非常熱鬧。必須理性對待,實施有效教學,讓課堂活而不亂。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也要讓學生學會遵守規則。要重視培養學生必要的課堂習慣,獨立學習習慣,小組合作性學習習慣的養成。每一個教學活動的目標指向要清楚,過程要落實,要有實在的成效,真正讓孩子學有所得,要紮紮實實地進行雙基和良好習慣的訓練。

今後一定要以記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反思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引導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成長。

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有些人認為計算機教師的語言表達並不十分重要,其實“語言”同樣是進行計算機教學的重要手段,同一教學內容,有的教師講授能使學生茅塞頓開,很快掌握操作的技巧,有的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卻並沒有使學生掌握操作要領。實踐證明,在計算機這一以動手能力為主要內容較為特殊的教學科目中,語言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現在的計算機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的演示準確、清晰,而且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修養和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

怎樣在計算機教學中使用好語言藝術呢?我認為要體現以下“四性”:

一、語言的針對性:

教師在語言運用上,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情況,使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儘可能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知識較豐富,接受力較強的八年級學生要多使用經過提煉的規範化的教學語言,而對七年級學生則宜多使用生動,淺顯明瞭的教學語言。

二、語言的科學性:

計算機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內容需要科學的語言去講解,而語言的科學性,主要應體現在“具體、準確、全面”六個字上。在教學演示過程中,教操作步驟時,要用具體、準確的語言去講解操作要領,在學生掌握了操作步驟要領後,再強調操作的完整性。只有這樣由淺入深的講解,由部分到整體的動手練習,才能使學生真正了操作的要領,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受到感染和觸動。

三、語言的趣味性:

國中生年齡小,精神不易集中,常被外部環境因素干擾而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所以計算機教師的語言要風趣。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常使學生有新鮮感。而新鮮的東西又易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注意,從而是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記憶。

四、語言的啟發性:

教學的語言要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其在聽課時大腦動起來。要啟迪思維,就要舉一反三,要多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中職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0xx-20xx第一學期的工作結束了,結合本學期的工作實際,我針對自己在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評價和反思,寫出如下反思報告,以利於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幫助。

一、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提高到培養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教育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謂計算機能力,是指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能自行開關機器、能用畫圖軟件進行畫圖、能獨立進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處理軟件作一些文字編輯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網獲取信息的能力等。將計算機能力提高到學生未來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會原因,這與現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關。“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義是指未能獲得讀、寫及計算能力的人,他們無法與同時代的人溝通,儘管他們可能上過學,並獲得過文憑。當今的信息社會,讀、寫及計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擴展,“功能性文盲”的標準也有了更為廣泛的涵蓋面。

“讀”的含義在發生變化,不僅要讀印刷的文本,而且隨着全球網絡化的到來,如何有效、快捷地閲讀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成了一個現代人必備的才能。

“寫”的含義在發生變化。寫也不僅是指以往的用筆書寫,它還包括藉助計算機的“寫”。更為重要的是,還需要將自己的思想或需求在網上書寫,通過網絡和其他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交流,以便獲取最廣泛的幫助和支持。

“算”不僅僅侷限於過去的做算術。計算機的出現,使算內涵和外延極大的擴展。很好的把握計算機的計算方法,能大量節約精力和提高效率。我們有義務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能力的缺乏,將導致成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為“功能性文盲”,將有可能出現如下的尷尬局面:在用途越來越廣泛的諮詢系統的電子觸摸屏幕前無從下手;手持信用卡卻在ATM自動取款機前取不出錢來;在家庭的自動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煙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明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重要性。

二、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只有積極調動學生,能夠讓他們主動參與,思維得到開發,這就的教學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輕鬆的學習氛圍。

1、自學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的基礎。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別是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更是日新月異,以至於一些以前已經學過計算機的人還要從頭學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教學生學一成不變的東西,那麼也許學生還沒有畢業,那些東西就早已過時了。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獲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掌握千變萬化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2、幾年來,計算機組在計算機教學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務”為驅動,採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探究方法來進行知識、能力傳授的教學方式,它讓學生就某一“學習問題”自覺地、主動的進行探究學習。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於是教師從講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和創造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互動的。教師設計了合理的任務、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推動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地去完成各項任務;而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會發現並解決更多的問題,當問題無法解決時,就會求助於他人、求助於教師,此時,教師為學生所推動,可以深入發揮其主導作用。主導推動主體,主體促進主導,直至完成整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任務作為重要的載體,被教師、學生運用,推動整個課堂教學的進行;因為學生、教師的推動,任務的本身也會發生一些事先不可預知的變化,可能發生更為深層次的拓展。

3、“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是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從理想的狀態來講,整合型課程十分有利於學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課程改革的趨勢。計算機組在計算機課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綜合化的教學內容,將其他學科的一些內容整合進來,在課堂上不僅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而且涉及多學科知識,將各類學習看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組織教學時,把這些相關的知識聯繫起來進行教學,促進和實現多學科知識之間的真正聯合,從而形成了一種綜合化的教學模式,有助於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例如在講解軟件時,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求Excel中的內容。

這類課型其優勢在於:首先,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學習的知識與他所熟悉的或喜歡的知識有關聯時,那麼在他面前的知識就立即變得開闊起來,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從而形成突破口,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其次,整合課型促進了多方面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能力是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每實踐一步,都要經過自己大腦的思考和自己的親自操作,學生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計劃、行動和方法,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落實在這些實踐過程之中。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設計學生進行研究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親自體驗獲取、傳輸、處理、發佈和應用信息的全過程,同時體驗創新;在指導學生交流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交流作品,還要讓學生交流完成作品的過程和方法;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不僅要看學生完成任務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方法。總之教師要從多方入手,使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1、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使學生具有創造的源泉

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才具有創造的基礎,才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從而發揮出學生的潛能。

“創設情景”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身臨其境”更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如,五一勞動節到了,讓學生設計慶祝自己父母節日的圖片;學校要召開運動會,讓學生設計本班啦啦隊的標語牌以及設計運動會成績統計表;學校要召開辯論會,讓學生製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講等等。大量的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有創造的源泉,又有創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挖掘出他們的創作潛能。學生的能力也會在創作實踐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2、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增長才幹,學會創新

研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主動性學習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的主要有效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協作精神的培養。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的環境。

開展基於主題研究式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活動,是創設研究性、協作性、主動性學習方式環境的一個好方法。創設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研究,完成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全過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積極探索和交流,完成對某個主題的瞭解、認識,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結論或規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學中不僅要創設主題,還要設計符合學生情況和學習環境的任務。而且主題和任務要有實際意義,要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例如,“環境保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全社會都關注的主題。針對這個主題,教師可設計以下不同的任務: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電子板報;製作“環保專刊”或有關環保的演示文稿,介紹和宣傳環保知識;通過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提出環保建議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方案;製作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網站等。

四、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做為一個好老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高二的學生雖然經過了一年的學習,但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對學生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創設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養

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學習《Flash動作補間動畫》一課,大家都懷有一種畏懼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動畫是如何“動”起來的,更想切身體會一下操作計算機的樂趣。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動機是當興致高、心裏想做的時候。我抓住這一契機先提出這樣一些問題:“你知道動畫是如何製作的嗎?”、“用Flash這個軟件又如何製作動畫效果呢?”,接着我向學生展示了課外活動小組中學生做得一些Flash動畫,通過觀看,這時學生學習興趣倍增,教學氣氛活躍,從而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在教學理論指導下,採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激發興趣,如果師生的教學雙邊活動是愉快的、積極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時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首先要將教材研究透選徹,要將學生了解清楚。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了。要注意精講多練,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探究學習;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聽講邊操作,實行手把手教學。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要給他們百分之七十的時間練習。再次,本學期主要講授了Flash動畫的使用,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布臵操作任務時不要“一刀切”,對基礎好的學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務外,可布臵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他們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

七、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同時可以採用網絡教學,通過網絡和自制的學習網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手段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台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也很好。

八、與其他學科整合,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當今計算機網絡的龐大資源庫和對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認識計算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培養學生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處理信息的意識;各學科的考核越來越重視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結合,讓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絡,加深學習效果,根據所學的知識在論壇中與網友討論各種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齊心協力一起解決問題,如各學科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為學生提供一些關於某知識點內容的參考網站,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上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瀏覽和學習這些網站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其他學生、各種專家、教師等交流,擴大了課程資源範圍,拓展了學生自身獲得知識的渠道,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這一方面這學期我做的還很不夠,以後在這方面要多與其他教師多交流,加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輔助教學這一功能。

九、教學評價一般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較多,特別是在學生自由創作過程中,教師對於學生的活動給予恰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意識,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掌握教學內容,達到良好教學效果。也使學生更客觀地評價別人的作品。讓不同水平的同學在活動中都能有所發揮和創新。本學期我在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務,就去指導學生操作,而沒能及時給完成任務的學生評價。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讓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能力解決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問題,適應社會的需求。在思想意識上明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目的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成敗的關鍵,提高學習興趣是必要的手段,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素養是根本。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非常重要,以這個目的指導我們備課、上課,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和顯著的成績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3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信息技術是陌生的,他們並不理解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義;同時,信息技術又是熟悉的,他們把這門課等同於“玩電腦”。如何上好信息課,如何抓住三年級學生愛“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信息技術素養,是我一開始就要思考的問題。

我所執教的《信息與信息技術》是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一課,通過本課教學要讓學生了解開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的教學重點並不是在於讓學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而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信息,體會信息技術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於三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所以我把這節理論課分成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信息,讓學生感受信息無處不在,對學習生活至關重要。在設計第一課時時,我主要通過三個部分的內容層層遞進。

誇美紐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既然學生對遊戲感興趣,那麼就讓學生通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意願。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就設置了遊戲導入,遊戲“你來比劃我來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的興趣,他們踴躍的參與遊戲,打破了傳統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個教學環境中不僅能夠玩得開心,潛移默化中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些都是信息,並且為第二課時信息的傳播打下了基礎。第二環節中,教師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説出圖片的內容,在學生説的過程中,教師也強化了“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這樣的基礎,教師設置疑問“你能説出生活中的信息嗎?”指導學生説出身邊的信息就不難了,每位學生都能夠做到有話可説,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我還抓住了學生的比拼心理,採用開火車的方法每組一排同學依次回答,同學們回答的越來越精彩,課堂氣氛也越來越活躍了。這時候,我引導到“什麼是信息?”同學們同桌討論、向書本請教,很快就理解了這個概念。第三環節中,我進行了課堂小結並且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每個同學回家跟父母説説你上學以來的信息。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課後不僅鞏固了本課所學內容,同時感受了信息無處不在。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須要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你來比劃我來猜的環節中,參與的學生可以涉及面更廣下,每組的學生可以在遵守遊戲的規則下,給自己組的同學比劃。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遵守遊戲規則,也真正做到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體驗快樂學習的意義。

杜威説過:“生活即教育”,教學中要選擇學生身邊比較貼近的事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引起注意,培養學習的興趣,在看圖説一説的環節,圖片的選擇應擺脱書本的束縛,放寬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並且把圖片分為幾類,由淺入深、層次遞進,學生不止是從圖片中看出信息,還要能感受到圖片中隱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預示着冬天來了,這樣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無處不在。

在我從教的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感悟到教學模式的選擇,是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很好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關鍵因素,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藉助於各種教育手段、方法,各種媒體,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意識,產生創新的慾望和興趣,採用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把創新教育貫穿到整個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去。如何把創新教育貫穿到整個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去呢?我認為只要教師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勝任這種動態探究性教學,具體地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遊戲入門,興趣參與

學生一般對計算機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也是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這一學情,我們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結合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指法練習時,一般學生會對手指的指法要點和擺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無味的,若教師直接講解手指的指法要點和擺放要求,學生不但會學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願去學習,更不會主動去學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是用遊戲介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遊戲,分小組比賽誰的成績好。學生在“打地鼠”、“青蛙過河”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好指法。這是就有學生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準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輸入速度?

這時老師可以再講解指法要領,我相信這時學生會學得很認真。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這樣學生就在遊戲中完成了指法練習,掌握了指法要領。這樣,既可以保持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教學,記憶深刻。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特徵,可以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地講解,要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詞而且要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來驗證其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各種基本技能,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輔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如我在給同學介紹鍵盤時,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鍵他們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分組討論。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的作用是沒有任何一個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針對雙字符鍵的。還抓住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光標前面的字母,注意與DEL鍵的區別,這兩上鍵的作用都是刪除,而鍵是擦除光標前面的字符鍵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標後面的字符。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法,我們就變抽象為直觀,變死板為生動,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也不自覺中學習了新知識。

三、自主學習,協作創新。

計算機知識本身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大多學生也都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究,協作學習,讓其帶着興趣學習計算機的新知識,在渴望中學習到新知識中,在探究中獲得新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

學生已能夠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軟件的操作方法,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採用“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幾個過程,即讓學生在開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師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必須用到,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翻閲教材,然後再老師的引導下學習這些工具及軟件的操作方法,最後用於解決實際操作問題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學生就會逐漸會形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計算機信息技術課所要完成的一個教學任務了。

這是我在平時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所得到一點體會,也就是説要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放平心態,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多多思考,勤於實踐,採用一些學生易於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不自知的學到一些知識,從而慢慢地提高了他們對計算機的駕馭能力,為他們今後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其走向社會這個大舞台鋪平了一塊磚頭。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4

摘要:國中信息技術課越來越受到學生、家長及學校領導的重視,那麼如何才能上好這門課呢,通過我幾年的教學,來談一談我的感受。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演示教學、任務驅動、分層次教學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還處於探索階段,還沒有既定的教學模式,由於廣泛存在着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組織、教材開發、教學資源等方面滯後的現象,許多信息科技教師仍在教學中走老路,以應用軟件操作方法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採用在教師講授、示範操作下,受教育者記憶和模仿練習的方法學習。這種教學方法,以信息技術的軟件使用方法為目標,忽視了受教育者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長此下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受到壓抑,學習興趣在逐漸淡化,甚而消亡。故而為實現信息技術教育在培養信息人才,創造性人才方面能夠發揮其積極有效的作用,就必須積極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這一點上,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必須達成共識。我在幾年的教學中,不斷去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去嘗試用各種教學方法,下面把目前較常用的教學方法結合我個人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演示操作,學生模仿

這是一種在計算機課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學生能按着老師的演示操作較好地完成練習,使學生能很快掌握。但這種教學方法也抹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習的探究性,學生被動地學習,只要模仿老師就可以了,雖然學生掌握地快,但不能深刻領會。

二、任務驅動,引導認知。

當前,在信息技術課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法。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任務驅動法"使學習目標十分明確。在某個學習階段,緊緊圍繞這一既定的目標,瞭解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方法,其他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這樣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當然,一個"任務"完成了,一個目標達到了,會產生新的"任務",新的目標。例如,能在電腦上輸入漢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問題:怎樣改變字體、字號,怎樣把輸入的文章存盤,怎樣打印,怎樣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圖形等等。隨着一個個任務的完成,初學者將逐步消除對電腦的神祕感,而且會不斷地體會到使用電腦的樂趣。

任務的設計要有一定的科學性,要充分體現技能技巧的訓練。同時,任務的設計要具有多樣性,讓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出問題或活動項目,引導受教育者開展討論、研究、探索,並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以解決問題,受教育者在自主設計探索、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即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可以增強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而製作電子作品的成就感又為其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動力。任務的設置是該種教學方法的重中之重,如何把任務設置的學生樂於接受,樂於去做,這需要老師們精心的備課,要把每節課需要落實的知識點有機的融入任務中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掌握知識點,才使他們記得更牢,不容易忘記。

要求學生要敢於動手,勤於實踐。計算機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與熟練只能靠實踐。應提倡探索式的學習,許多知識和經驗可以通過自己上機實踐獲取,這樣做不僅知識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養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在學習使用電腦的過程中,讀書和上機實踐都重要,但比較而言,實踐更重要。很多知識和技能必須通過多次上機才能學會。"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和才幹。

三、面對學生差異,分層次教學

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着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識基礎、學習態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術課的學習中,學生還存在一些區別於其他課程的特殊差異,主要表現在:

(1)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異。由於家庭、社會背景不同,有的學生已是計算機領域中某一方面的“小專家”了,

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而有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一切要從零開始。

(2)學生興趣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是“電腦迷”,有的學生對電腦抱着無所謂的態度,有的學生由於各種原因討厭信息技術課。

(3)學習態度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求知慾望強烈,樂於並且善於積極主動地學習,有的學生則是被動地等待教師演示操作,然後跟着做一遍完事,缺乏主動學習的慾望。

根據學生的這些表現以及平時對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評價,以動態、發展的觀點客觀地認定每個學生的層次。學生層次確定後,要隨時根據學生的發展變化做出必要的調整,鼓勵學生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遞進”,這也是鼓勵學生學習的手段。

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選擇不同教學方法對於基礎差的學生應以模仿性學習為主,對他們採取第一種教學方法(演示操作)讓學生從模仿中慢慢找出規律。對於善於主動學習的學生,可以採用第二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給其提出教學任務後,教師並不告訴學生完成任務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在課堂練習上應精心備課,精心選擇練習內容一般情況下,課堂練習每節課都有,有師生共同完成的,有學生獨立完成的,在練習的設計上要儘量分出不同層次,從作業量上設計必做題、選做題,使學生練習具有彈性,讓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飽”。通過練習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在教學上還可以採用小組學習,共同提高的方法。在分層次教學中,我們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層次不同的小組,開展合作學習。由於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知識經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提高。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5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談談幾點反思:

一、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明顯。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們應該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學會了本節內容。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學習環境,保持良好學習情趣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我懂得,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牴觸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是保持學生學習情趣的最佳手段。

現在每班學生都在七十人左右,教師要一個一個教根本忙不過來,因此在分組的基礎上,採用“生教生”的教學方法。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輔導,這樣既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負擔,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所有學生不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在這種分組教學的情況下,教師的作用並沒有失去,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採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法

讓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創造性、操作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法既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也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總之,要教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要求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學期,我擔任了八年級年級的信息技術課教學。本人歷來對信息技術課非常重視,注重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非常感謝校領導能給我這個機會,給我一個自由發揮的舞台,尤其感謝盧主任,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在學生中開展了調查,對於時下他們最感興趣和了解的信息技術內容進行了統計和歸納;其次,把學生知識點內容也結合進來;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將要學習的某些內容,但是程度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説不是很簡單,但能為國小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最後,和其他學科的內容想結合,使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

本學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基礎操作篇

①文件夾的操作(要求每個同學建立一個以自己班級學號命名的文件夾,將今後每堂課的作業都

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夾裏)

②文件和文件夾的搜索

③桌面的設置

(2)網絡篇

①學會瀏覽網頁

②申請免費電子郵箱,收發電子郵件

③聊天軟件QQ的使用

④申請網誌(學生Blog)的空間,學會修改模板、發表日誌

⑤學會發送電子賀卡

(3)軟件篇

①“畫圖”軟件的使用

②用“Word”軟件製作小報

③用“Word”軟件製作表格

④用“Powerpoint”軟件製作幻燈片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完成任務還是比較有興趣,他們覺得如果能快速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就能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對於依靠軟件完成的任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也做的非常好,比如小報、幻燈片和金山畫王的圖片,有些學生的作品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我在授課和指導學生的同時,注意了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愛好,他們感興趣的技術,和他們想學的知識,並把這些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力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他們引導到主動學習、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也通過不斷的交流,增進了和學生之間的感情。

當然,在本學期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掌握知識還不牢固,教過的內容,過了2、3個星期就忘記了;有些學生對於鞏固的、知識點重複的練習興趣不高;由於學生水平的差距,造成講課效果不一致,往往好的同學已經反覆操練了幾遍,而較差的同學還未能完成一遍,而我個別輔導的時間有限,因此某些同學一學期內完成的任務寥寥。這些問題在以後都需要改進。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6

信息技術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及各方面的協調能力,要確保信息技術教育在培養新型人才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探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計算機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利用“任務驅動”法來實現教學任務

單從“任務驅動”字面上看,好像是學生在老師佈置的“命令(任務)”驅動下完成某些學習,如果這樣的話,那學習過程就不是主動積極的學習而是被動積極的學習了,學生主體仍然沒有從被動的去接受知識中解放出來。我們這裏所説的“任務驅動”是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找出哪些是舊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事實上它並不是簡單的給出任務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講畫圖中的圖片翻轉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任務:畫出一個倒“福”字來。學生得到這一任務後,他們就會主動的思考並學習完成這一任務所需要的知識。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完成這一任務需要用到“為圖畫添加文字”這一舊知識和圖片翻轉這一新知識,學生就可以通過完成該任務學習並複習新舊知識,而且還學到了把知識綜合起來運用。

二、使用懸念手法,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時,往往喜歡上上機操作課,對課堂理論性教學則感到單調,尤其是在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時表現較突出。此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或採取簡單批評指責的方法要求學生注意聽講和積極思考,效果不會很好。如果採用電視節目預告中使用的“懸念”手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計算機存儲容量時,我手舉一張光盤,設其厚1mm,接着提問一套百科全書的厚度是多少?此時學生會七嘴八舌地猜測回答。這時學生已經產生了一個疑問,一張盤和百科全書有什麼聯繫呢?接下來話鋒一轉説道,就用這樣的一張盤,可以存入幾套百科全書!學生馬上會瞪大眼睛、張開嘴發出驚訝的聲音。此時懸念已產生,興趣也調動起來了,學生會懷着極大的好奇心要了解計算機存儲容量到底有多大,預期的教學效果就達到了。

三、注重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新的課堂教學中,知識不再僅僅作為信息而被簡單傳遞,它應該成為引發學生思考的對象。學生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並隨着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促進者,指導者,應該引導學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儘可能地去暴露學生思維過程,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結論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使學生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發展能力的過程。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7

學生通過之前的實踐任務,已經掌握了頁面設置、背景設置、插入圖片、插入文本框、設置格式等技能,具備了製作電子板報的技能基礎。同時,在之前的實踐任務中,學生並不是進行簡單的技能訓練,而是利用技能進行電子作品的創作,具有一定的設計能力。因此,本次實踐任務的設計側重於考查學生對學過知識(包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綜合應用情況,培養學生的整體規劃設計能力。

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間,本次任務從組建小組、確定板報主題、收集素材到作品製作、作品評價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按照製作電子報刊的基本流程“確定主題→收集與選擇素材→設計版面→製作作品→評價作品”為線索,在教學設計上,我設置五個課時開展實踐活動:第一課時主要介紹理論知識,包括介紹製作電子報刊的一般流程,結合電子板報範例,介紹電子板報的版面結構和設計要點。接着介紹本次實踐任務的內容要求、具體安排,並要求學生進行分組,確定板報主題。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學生收集與整理素材。由於計算機室沒有網絡,學生只能利用課餘時間收集素材,課堂上的任務是對收集到的素材進行篩選與整理。考慮到教學條件所限,這一課時中,我提供一些背景圖片、學校圖片和裝飾圖片讓沒有準備好素材的學生進行篩選,最後每個小組創建自己的素材資源包,為製作電子板報提供素材準備。第三、四課時的任務是各小組按照《製作電子板報操作指南》進行自主創作。第五課時進行作品分享與評價。各小組欣賞其他小組的電子板報作品,根據評價量表對所有的作品進行評價。

經過五個課時的實踐,學生經歷了製作電子板報的流程,製作出了完整的電子板報作品,並完成對其他小組的作品評價,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但也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回顧這幾節課的課堂情況,存在以下的主要問題:

(1)在確定主題時,部分小組感到迷茫,不知道選擇什麼主題,進而影響完成任務的進度;

(2)學生收集素材的途徑有限,收集到的素材(特別是文字素材)較少,導致很多作品的文字內容不夠豐富,版面空白的地方較多;

(3)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較為薄弱。一方面,儘管要求每個小組每節課填寫任務分工表,但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少小組變成一個人負責製作作品,另外的成員做與任務無關的事情,沒有參與其中。另一方面,儘管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操作指南,但學生在遇到操作上的問題時,還是習慣性舉手提問,不懂得通過操作指南尋找答案。

(4)由於課時限制,最後的作品評價課僅進行作品的評分,缺少交流與點評的環節。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重新認真回顧這次實踐任務的教學過程,查找原因,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得到一些啟示,指導我以後更好地安排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8

國小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動手、動腦的實踐課,它要求教師注意培養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成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任的信息技術應用習慣。根據《綱要》要求,教師應加化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下面結合信息技術課的特點,談一談自己的反思心得。

一、備課:(提前一週備課,重在備意圖,每個教案一定要有教後反思記錄)

1、備課參考資料:課程標準、指導意見、教案參考、教師用書、教材、活動手冊,大家園丁以及網絡等資源

2、備教材:必須確定教學目標,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點和內容含量適合1課時

3、備學生:瞭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

4、備教學方法:講授、任務驅動、參觀、演示、練習、課堂討論、複習等方法。

5、任務的描述和問題的語句描述要具體明確

6、一節課要有一個設計的亮點

7、三維教學目標,迴歸日常生活世界,過程性評價的設計,強調合作與交流(分組)

8、先了解大致要講什麼(粗的一個思路流程),然後細化下去(詳細的教案),然後又迴歸到流程忘記教案。

二、上課

1、知識的講解和技能的演示,要簡單清晰

2、抓住重點知識,不要面面具到,注意一堂課的知識量不可以太多

3、過程要完整,條理清晰,生動的引入(情景導入),新知識點各環節,小結。

4、目標原則:(告之原則)讓學生知道每節課掌握哪些知識,掌握到什麼程度。學習目標要具體,要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

5、主體原則:(學生全體、全程參與,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去發現和思考)教師的主導作用絕不表現在滿堂講,而是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一堂課的講課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教師的有效指導。比如10分鐘講解,10分鐘練習,其它時間自由練習。

6、反饋原則:(及時檢查,可以督促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即在每節課的每層次的教學中,必須有教師的查,這種快速的反饋即可以把學生取得的進步變成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鼓勵,嘗試成功的快樂;又可以及時發現學生中的問題,及時矯正,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益。

7、激勵原則:(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多鼓勵表揚的原則)表揚、鼓勵學生,激勵評價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能滿足學生自尊心的需求,自尊心是中學生最顯著的心理特徵之一。記住,你的一句評價可能開啟或關閉學生心靈的一扇窗户,永遠記住: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沒有失敗是成功之母,而有的失敗是失敗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這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髮展規律決定的。

8、語言要生動活潑、例子要學生感興趣,這樣課堂的氣氛自然會活躍起來。

三、反思

1、寫心得體會:實際的課堂教學很難完完全全地按備課計劃去進行,因此寫心得的形式總結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教訓,可作下次備課的借鑑。這也是提高教師備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每個教案後面應該包含教學反思。

教學注意事項

一、基本功:

1、教態:微笑、要走下講台、目光緊視學生,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比如有學生睡覺、講話,要提醒);挺胸、自信、自然;不要緊張、放得開。

2、板書:要有設計,多餘的文字不要寫;課件也一樣,文字的表達一定要正確,沒有錯別字和多餘的文字,表達要清晰。

3、語言:要有激情、高昂、流暢;咬字要清晰,語速要慢、注意停頓,不能太平淡象背書一樣;重點的部分要用強調的語氣。

4、操作演示:一定要具體到界面上,而不是簡單的文字介紹,讓人看了就明白,操作提示的東西也應該在界面上説清楚;文字的表達一定要讓人清晰。

5、軟件使用熟練,有沒有廣播要注意。

二、一些想法:

1、語言不能生硬,要注意口語化,講授法要生動,使抽象的概念用一些實際例子具體話、形象化,注意上下文的銜接。如下邊的概念很難理解,一定要用具體的例子形象化。也可以用圖片和表格等圖示對比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概念。

2、組織課堂儘量讓學生隨和、有氣氛,這樣學生可以在輕鬆的環境下學習。

3、不能頻繁的控制,一般控制在3次以內

4、習題或者任務:先引導給予適當的提示,再練習,叫一個學生演示,其他同學評價,教師點評或者評價;要提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5、課堂一定要有小結,可以讓學生去小結。

6、出現的習題要先讀一下,還要有簡單的講解,如果出現網站模式,還要先介紹一下網站的使用方法和欄目情況。

7、課前要寫一個大致的課堂流程圖(並標好時間),這樣可以控制整個課堂環節

三、備課注意的東西

1、教材處理問題:(抓不住要點、知識點錯誤)

2、教學設計問題(只重視預設,不重視生成,不重視情景問題的設計、不重視問題與教材的結合、不規範、環節設計不合理)

3、教學理念問題(新理念新在什麼地方:老師自己講得多,學生參與少,不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缺少應變與概括能力。只有花架子,不重實效,如合作、探究)

其它問題:

1、教學模式要在平時生成,形成一個套路

2、應用的材料要依據

3、情景問題與教材要緊扣

4、缺少應有的精神狀態,不自信

5、書讓學生讀(看);話讓學生講(交流);練習讓學生做;讓學生點評讓學生去做。總之,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去做。給學生信心、鼓勵,而不是批評、指責。

6、規範性的動作要在平時養成,重視教材的處理方法;新課和複習課的區別點。

教學網站模式:

1、開始的時候先介紹各個欄目,以及使用方法,有幫助文件的也要説明他的使用方法。

2、首頁上放一些提示:小組分組的方法(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熟悉(介紹)欄目的使用方法;展示學習目標;也可以放任務的情景(用於創設情景)

3、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活躍課堂氣氛,垃圾師生間的距離。圍繞一個主題,通過一系列問題或者任務(同一個例子或線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任務活動要獨立又要有串聯的關係,最後要昇華情感,點化。

4、任務或者知識點,分成三大模塊左右,這樣可以保證在一節課內完成任務;每個任務要相互獨立,一個完成了之後在做下一個任務(做到條理清晰);任務中要包含提示或注意、閲讀材料或拓展任務(針對學優生設計)

5、任務要給學生適當的引導,任務下發後,要提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探究討論等,練習後叫學生上來演示,學生評價,老師根據情況點評或演示,梳理知識點,使學生建構的知識系統化。

6、優秀的作品展示或提前完成的學生演示;不好的作品也可以展示,要指出缺點,不會做的也可以叫上來,讓別的學生指出錯誤的地方。

7、幫助:可有可無,若有,設置一些簡潔有效的提示性幫助。

8、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可以讓學生講,給提示。同時設置一些練習題,並根據情況做點評。

9、自我評價:教師知道學生評價。

10、課後拓展。

11、教學網站做好後要測試功能:鏈接正確、圖片是不是正確顯示。文字性的東西:語句描述要清楚,無錯別字和病句。

1、導入:演示、問題、故事、遊戲、視頻、音樂等,5分鐘以內使學生有興趣熱情學習。

2、課型的把握:新授課、複習課、練習課。

3、理論知識點:圖示法、表格法、對比法、遊戲法,生活中的例子結合等等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語言要生動。

4、小組合作:2-4個人相臨原則,叫組員上來連線,其他組員説理由,其他小組評價。同質分組,異質分組。

5、評價:多表揚鼓勵,經常有過程性評價,結束時有評價(自評),形成多元評價。

6、體現新課程理念:學生的需求、教師的有效引導、評價策略的體現、落實指導意見、信息素養的落實。

7、課堂是最重要的,語言組織能力,學生要緊張、有序、高效。

8、常寫反思或隨筆。

9、探究時間長短要把握,做的時候不要講,別頻繁的控制。

10、把握必修課的深度,根據指導意見。

11、學情分析、預期目標的達成,學習任務單、教學引導問題的設計(問題、目的、重點/難點/關鍵點)

12、“頭腦風暴”是“英特爾未來教育”一種重要的學習研討方式,它充分的讓每一個成員暢所欲言。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大量的有關信息,集所有成員的智慧於一體,而且充分調動了每一個成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鍊了每一個成員的發散性思維。

13、通過理性建構與親身體驗相結合的過程。

14、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新課程的理念。

15、新課程體現三個特點: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體現如下三個特點:第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第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課程內容;第三,有利於所有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通過以上這些,可以使學生在一節課中很快領會所學的知識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9

國中生感性知識占主導地位,模仿是他們學習唱歌的主要途徑。許多學生對歌曲都比較熟悉,學會唱不是很難。多數學生缺乏積極演唱的勇氣和信心,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自信地去演唱自己喜歡的作品。個別學生欠缺良好的表演與觀賞習慣,教師應有側重地引導這些學生逐步培養。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策略:演示法;直接強化法;間接強化法;競爭式。教學模式:激情導入——激情演唱——激情小結。

學習情境設計:運用自己精心設計製作的Flash課件,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重點並化解難點:1、貫穿課件首尾的激情音畫將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音樂課堂氛圍。2、“挑戰1-0-0紅藍激情擂台賽”主題動畫形象生動,背景音樂激情活潑,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構思巧妙的“板書設計”中,紅、藍隊加、減分按鈕與積分顯示,心型標誌性圖案的變化,倒計時的獨特創意等,也必將給現場師生帶來不同尋常的視聽享受。4、精心製作的結語動畫 ——“紅旗飄飄MTV”使課題主題昇華,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有利於激發學生“同唱一首歌,共愛一個家”的愛國情懷。

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有利於學生上課後迅速進入狀態。激情導入,能有效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激情演唱,有利於激發學生培養“同唱一首歌,共愛一個家”的愛國情懷。

幫助和總結:1、觀察並發現因缺乏勇氣而未能在課堂上演唱的學生,適當提示和鼓勵。2、觀察並發現合作積極性欠缺的學生,及時提示和鼓勵。3、點擊“播放”按鈕後課件自動播放歌曲《紅旗飄飄》MTV。4、自我學習小結。引導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得失,總結學生課堂表現,提出希望,共同加油! 然後歸納和明確演唱會主題。5、 推薦作業。自選歌曲練習獨唱或小重唱,能準確把握歌曲的情緒,聲情並茂地歌唱。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10

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獲得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被動的接受者。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11

現在學生在信息的學習上,“貧富懸殊”現象十分嚴重,而且我們不能以他的學號來劃分他們的優差。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使用評價的手段來發現他們掌握程度,從而對他們的教學採取分層教學。另外我們看到學生不認真聽講,就會去怪學生不好好聽,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如何來吸引學生。我們的信息技術課有很多的課程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遊戲、FLASH動畫演示、採取學生製作網上評比的方法激勵學生主動去參與學習中去,與教師實現互動,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的技能。所以我們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怎樣用學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們自己去學習,如何去掌握。那麼學生主動地參與進來了,我們就不會出現上課不認真聽,冷場之類的情況。

學生的掌握知識程度參差不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同,如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老師任務。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學會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務。這樣其實會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任務定得太高有的學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興做了;任務太低了,好的學生完成了就沒有事做,就可能會製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反思如何分層次的佈置任務,也可以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充當一下“小老師”,讓他們嘗試角色的轉變,同時增進學生間的友情。這樣我們就能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12

教學過程主要有理論課、上機課和課外實踐三種形式,三者比例目前受各種因素制約,不能一概而論,但應不違背以下原則:

(一)理論課。

理論課在信息技術課時中的比例應遠小於上機課。應給予第一節信息技術課足夠的重視。課前用於知識記憶性質的檢查提問應取消。牢記課堂教學以能力培養為主。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要培養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因此,學校可安排教師在多媒體教室(如暫無多媒體教室也可用教師機和大屏幕彩電替代)對Windows和Internet等具有現實意義的知識和應用技術進行教學,讓學生有機會感受這些應用技術。那種認為“中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不能趕潮流,只要教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就可以”的想法不可取。

(二)上機課。

教育部已擬定,上機課的課時應占信息技術總課時的70%以上。有關操作的教學內容應安排在機房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在鞏固性練習中,進行知識的整合創造。程序設計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應讓學生適當參與。目前,中國小信息技術教學中選用的程序設計語言,一般只需學習十幾個簡單的語句,即可編出多種多樣的程序。鍵盤指法的常規訓練儘量與英語學習相結合,要常抓不懈。

(三)課外實踐。

課外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應分程序設計和應用技術兩大類進行輔導。如創作美術作品;普曲或合成音樂;設計賀卡、電子像冊、公益廣告、網頁;通過Internet進行信息傳遞、資料查詢等等,這些活動打破了學科界限,使學生在輕鬆愉快地學習、鞏固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應用已有知識進行創造和規劃的能力,深受學生喜愛。學校在保證教學課時的前提下,可利用課外活動、寒暑假的時間為學生提供課外實踐時間。在目前計算機已進入不少家庭的情況下,可適當安排學生在家完成部分課外實踐,彌補學校課時的不足。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13

[摘要]從教信息技術課多年,對當前信息技術學科教育、教學現狀有一些較深層次的思考和反思。目前國中的信息技術課的上課,總體上還是很不規範,有些教師還不太瞭解國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要求,造成目前國中信息技術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及發揮的作用以及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都不是很好。許多信息技術教師還不能很清楚地看清當前信息技術課教學的現狀,本文就當前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要求及現狀進行一次粗淺的分析。

[關鍵字]分層設計要求,電腦同步指導,任務驅動學習,課程整合誤區,信息技術

目前國中的信息技術課的上課總體上還是很不規範,有些教師還不太瞭解國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要求,造成目前國中信息技術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及發揮的作用,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都不是很好。結合有關具體情況和上級要求,我概括出以下四個方面要求:

一:分層設計要求

1、什麼是分層設計要求:

即每節課備課內容除常規之外,另設計一到二個較高教學目標,或與本節目標類似的其它目標,或相同目標的其它活動內容。這樣可以使學生得到分層次的訓練,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科書就實行了分層設計,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鍛鍊。

2、為什麼要分層設計要求:

因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小,國中的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時起點不同,條件不同,只設計一個目標,會導致許多學生上課無事可幹,以致有各種不良反應。同時也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就會造成那些好的學生不能得到充分的鍛鍊,而那些差的學生則不會鍛鍊的情況出現,如此循環下去,只會造成惡性循環,致使學生失去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

3、分層設計要求的要點:

針對主目標,有完整的備課各環節,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複習引入,演示,講授,練習,評價等。對增加的目標,要有相關性,或提高性,列出目標與練習要求,這樣就不會出現上面的情況,還使學生得到了充分的練習,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越來越濃,覺得這門課很重要,又很新穎。

二:電腦同步指導

1、什麼是電腦同步指導:

用計算機提供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講解,材料,要求,練習題,提高問題等,一般以WORD文件提供,放在學生機的桌面。文件中還可列出本節教學目標和測試題,評價方案。後半部分可列出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學習和幫助的信息。這樣就使學生有了自己的一本“參考書”,他們自己也知道應該怎樣去學?如何去學?能夠使學生牢牢掌握所學的內容及一些基本技能。我曾經就使用過一次,並取得了異想不到的效果。

2、為什麼要用電腦同步指導:

中學生在機房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為20分鐘以內,多講無益,但少講易講不清楚,用計算機提供詳細內容,教師只精練地講解有關要求和可能碰到的問題。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可收回學生機的控制權(多媒體控制軟件),再次集中講解。使學生既聽得清楚,又學得開心,可謂是“一石二鳥”。

3、電腦同步指導要點:

教師要精心準備提供給學生的內容,包括教學目標,學習方法,要求,習題或評價,可能出現的困難,分析出現此問題原因,解決方法。在這種試驗開始時,告訴學生使用這個文件的要求與方法,如不一定全看,可按標題查找。完成任務後自我加壓提高等。

任務驅動和課程整合是當前信息技術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其專業論述很多,已成體系,兩者互有關聯。這裏就一一做簡單的介紹。

三:任務驅動

1、什麼是任務驅動:

我們所採用的普通教學方法是教師講解有關知識,學生理解並練習,通過測試反饋,再糾正,以達到學習目標。與普通教學方法相比,任務驅動是設計一個任務,為完成該任務,學生可能需要運用多個已學知識,但必須有一個內容,特別是主要內容是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教師只給簡單講解,提示有關注意事項。學生為努力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學,根據教師的提示和幫助完成任務,但此時對知識掌握可能還不很牢固,教師最後給出總結或細節注意問題的講解。也就是説教學目標要明確、完整,學習任務具體。任務中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設計,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師生進行廣泛的交流。並要理清課前知識和課內任務的關係。

2、為什麼要用任務驅動:

提倡在做中學,不單純先學後用,往往是學習最有效的,可能一時效果不如傳統的好,但通過後續內容的學習,教師的指點,學生更好地掌握目標。學過程序的人應有所體會,只按書本上的內容學習,最終只是懂得語句的含義,而不能編程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在接受任務,為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才會學到真正理解了的內容。國中生們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單獨地講授書本里的知識,而不佈置一些任務讓他們獨立完成,是不能讓他們完全掌握所學的知識的。更不用説技能了!計算機本身就是一門強調動手實踐的學科。

3、任務驅動的要點:

任務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能力水平。為完成任務要用到多個知識或能力,可以是其它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當前一般情況是以本學科的知識為多。本節要用(用學習的)內容事先要指點,簡單講解,易出錯之處可用出錯答疑的形式寫到電腦同步指導的WORD文件中。任務儘可能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去了解別人、增進友誼和共享資源。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14

通過九年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感慨良多,其中一點就是在多數學生眼中電腦就等同於聊天和遊戲,因此上課時學生總會在下面交頭接耳,甚至還有同學偷偷的玩遊戲。課堂是教育教學最關鍵的一環,對於這樣的課堂現象,我們該去如何處理呢?要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理想效果,還要首先維持好課堂紀律。怎樣認識信息技術新課程的課堂現象,用什麼方法來有效地維持課堂紀律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我對此談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一、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且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信息技術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下,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高中學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有時顯得比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內,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很困難的。那麼,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自學也未嘗不可;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教師加強隨堂指導,使學生聽明白,做正確。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如果整一堂課只講理論不讓他們動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上機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難易結合,有時候採用同樣的練習,基礎好的學生由於認為太簡單在操作的時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礎差的學生有時又認為太難做不出來,這樣“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這時候佈置不同的任務,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務,另外佈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知識技能。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如果總是採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長期下來,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信息技術課一般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開始先由教師確定學習任務,然後教師講解、演示或學生自己看書學習,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鼓勵好生輔導差生。在此基礎上,再由教師點撥關鍵點、演示重點內容。有時,讓學生上台操作,邊操作邊做解釋,教師適當補充,這樣的效果很好。另外,將書本中的例題和練習相結合,提出典型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然後由小組派代表上台來講解和演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加強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經驗。

四、精講多練

對於學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學,這樣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而對於一些較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要領。此外,要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從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教師加強巡迴輔導,及時解決學生髮現的問題。

五、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

師生互動,學生的互動在課堂上要得到體現。互動可以在小組合作中體現,小組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優生髮揮特長,施展才能,差生盡其所能,學有所得。這實現了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這種互動能夠調動優、差生的積極性,將會明顯的改善課堂紀律。

六、努力提升教師自身的魅力

改善課堂紀律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作為一個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紀律與顯著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課教學反思15

通過聯繫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我進行以下的教學反思。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它有一個理論聯繫實踐的基本過程。教師課堂教學的設計、環節的策劃、安排並不等於教師一人唱獨角戲,要善於引導、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不但要引導學生把每節課的知識體系、脈絡把握好,還要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在實踐操作中對理論知識加以實踐、驗證。所以要求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

學生學習的方式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學習方式,科學設計,根據微機室具體特點,我在課堂中進行了前後結合的形式組成小組。在小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學習風氣,真正發揮小組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作用。同時也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基儲學習能力、性別等進行小組人員的合理分配,使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互補。教師要始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習的過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儘量讓學生自己做主張,在小組學習中形成齊心協力對付困難的合作風氣,對於學困生,引導他們從集體中尋求幫助。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空間,在促進學生自身發展的同時,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二、多鼓勵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學會去讚賞學生。在上機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斥責學生,甚至羞辱嘲笑學生,學生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心理。所以上信息技術課時,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下,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精心處理教材,分層次教學

七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有時顯得比較浮躁、缺乏耐心。這段時間以來,我總結出了學生的如下特點。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內,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很困難的。那麼,如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選內容,對容易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粗略一些,讓學生自學也未嘗不可;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想辦法化難為易,教師加強隨堂指導,使學生聽明白,做正確。其次,要讓學生多動手。學生對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如果整一堂課只講理論不讓他們動手,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

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這樣才能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上機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注意難易結合,有時候採用同樣的練習,基礎好的學生由於認為太簡單在操作的時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礎差的學生有時又認為太難做不出來,這樣“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這時候佈置不同的任務,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務,另外佈置較高層次的額外任務,讓基礎好的學生去完成,這樣既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也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知識技能。

四、做好學科教學法制滲透

為了培養學生法制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制素養,培養知法、懂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在常規課堂中我還進行了法制教育,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我進行了具體法律滲透,效果還是可觀的。

以上點滴的反思,是通過教學活動摸索的,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堅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識來不斷的充實、完善自己,不斷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xinxi/d47e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