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信息技術 >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精選】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精選】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術課堂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精選】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1

誇美鈕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作為以動手操作和實踐為主的信息技術課,一直以來都受到許多國小生的喜愛。然而如何抓住學生的這種興趣,將學生的興趣引入到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中來,卻也是件十分不易的事。

經過上個學期三年級和五年級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我發現,現階段,國小生對於信息技術的喜愛大多表現在愛玩遊戲,喜歡上網聊天、看電影等等。尤其是五年級的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打字和瀏覽網頁的知識之後,對於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學習經常缺乏積極性。

如何抓住學生的興趣,能否讓信息技術課堂真正的吸引學生,無疑成為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考慮到國小生現階段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我覺得要想從本質上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慾望,讓學生產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動機和內在的需要,讓學生感覺到信息技術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而不是毫無用處的,從而才能進一步讓學生將學習態度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導入,在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極強的課程,因此我覺得要提高課堂的效率,首先要讓信息技術的課堂“動”起來,就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中的小主人。為了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開展課堂教學:

一、在遊戲中開展教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關鍵是看怎麼玩,怎麼在“玩中學”。把遊戲引入信息技術的課堂,既滿足了學生的愛好,也抓住了學生的興趣。將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寓於遊戲之中,既讓學生享受到了樂趣,也讓學生更好的學習了新知識,掌握了新技能,實現了寓教於樂的教學思想。

例如三年級上學期的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習指法的內容是非常枯燥的,對於三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説,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如果在教學的一開始就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用不了幾分鐘就不願意學了,更不用説強迫其進行指法練習了。因此,在教學中我並沒有上來就講指法,而是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這就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慾望,讓學生覺得學習指法是有實際意義的。在這種情況下,再來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就會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輕鬆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要學習的基礎知識比較多,學生在學習程序知識時更是覺得枯燥乏味,不免上來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雖然學生本身對信息技術有很濃厚的興趣,但對教師講的關於計算機的理論知識卻絲毫不感興趣,所以此時任憑老師怎樣講,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仍然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針對這些已經有了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生而言,我大多采用“任務驅動”和“小組合作”的方法來展開教學,每節課都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學習任務制定一個學習任務,採用小組合作和競賽的形式展開,滿足學生的"發現"需要和創造的"成就感",尊重學生學習的獨特體驗,放手讓學生學,實現教學的有效性,而教師僅僅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指導者出現。

二、在多種形式中展開教學

既然學生對計算機感興趣,那麼,在講授基礎知識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的計算機、大屏幕、投影機,即可以進行重難點的講解又可以進行示範演示。課堂上演示我們在課前精心製作的PowerPoint幻燈片、Flash動畫等課件,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學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學上來。教師再也不用為維持課堂紀律而花費過多的時間,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的現場發揮之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

讓信息技術的課堂“動”起來,不僅僅是讓課堂教學生動起來,更是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2

本節課是信息技術必修課的第一章的第二節,課程要求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含義及分類,瞭解信息技術發展的五個階段(語言的產生和應用、文字的發明和使用、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電報電話電視及其他通訊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的應用)及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同時,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重點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並能正確分析信息技術產生的影響。

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多,又比較雜,所以,不可能用一堂課把所有的知識都在課堂上細講,所以,在課程安排上,重難點知識點在課堂上要投入較多時間進行講解,其它的知識有的作為課外作業留給學生課餘時間去學習,有的則一提就過。這樣設計本課,從教學效果來看,能夠較好的完成教材安排的內容,有詳有略、有主有次的教學設計也可使學生減少學習負擔,學習興趣濃厚,不僅加深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掌握,還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回答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將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學生的`興趣合起來是本節課我重點考慮的問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在課堂知識歸納中,我儘量讓學生來總結,讓學生來表現。

其次,我在教學中儘量用一些學生容易接受並感興趣的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一開始引入信息技術時,我用了一個手機求救的案例,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

第三,在教學中我還用了一些起視頻來解釋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感覺太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解釋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智能化與虛擬化中,我用了三個視頻。其中兩個是機器人人工智能的視頻,還是一個是近來非常火的年度大片《20xx》中的電腦特技視頻,這個視頻很容易就讓學生理解了虛擬現實。

第四,我還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辯論的環節,雖然由於學生開展這種活動的經驗太少,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較多,但學生積極性還是非常高,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由於不同班級學生水平不同,導致時間比較難以控制;又比如由於課堂教學內容還是比較滿,所以在學生閲讀、自學的地方還不夠放得開。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能進一步進行完善。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3

努力地去學習。例如在五年級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幻燈片的操作,在第一節課時,我就讓學生欣賞教師製作的課件,從單純的文字、單純的圖片到複雜的圖片與文字混合,從靜態的單張到動態的多張幻燈片展示。學生剛開始看到時都很吃驚,一個個都發出“啊!哇!”的驚訝聲。“我們也能做出這麼漂亮的幻燈片來嗎?”這樣激起學生心動,然後老師再開始講授。隨着一課課的深入,學生髮現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讓學生的心動趨向於行動,而教師只要再把這些目標分成一個個具體的環節。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我則“沉”入學生中間,互相討論,平等對話,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勵學生面對失敗不氣餒,冷靜地理清思路後再嘗試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急時給予幫助,針對性地請“成功”的學生上來演示,鼓勵“能者為師”,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服輸的精神。學生學習興致盎然,湧現出不少很有創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既然學生對計算機感興趣,那麼,在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室的計算機、大屏幕、投影機,即可以進行重難點的講解又可以進行示範演示。課堂上演示是我在課前精心製做的PowerPoint幻燈片課件,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學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學上來。我再也不用為維持課堂紀律而花費過多的時間,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的現場發揮之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電腦知識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們都非常喜歡上信息技術之門課程。我們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讓其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4

隨着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走進了課堂,大大革新了課堂教學的手段和途徑,多媒體教學通過聲像、文字、圖表動畫等多個角度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教學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也利於擴大學生視野,增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説多媒體教學改變了過去“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是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提高了學生參與意識。通過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發現存在一些不利的問題,現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勉。

1、教學手段先進與教學思想先進的問題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化教育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育技術的運用,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努力創造學習者可參與的環境,使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但有一些教師認為只要教育手段先進了,教育思想便先進,便符合教改理念,在現在的公開課競賽中,不管教者的語音語調、教態、教法和教學效果怎麼樣,如果不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很難平上獎;也有的老師認為多媒體的內容越豐富,形式越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謂的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多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架子,有華而不實,譁眾取寵之嫌。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特點,必須和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結合,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的主導性與多媒體的輔助性問題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於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不難看出多媒體是現代教學工具,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但有些教師把多媒體説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過多的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的使用功能,甚至把多媒體作為課堂的中心,教師和學生都圍繞多媒體課件設計好的程序步驟,點擊鼠標進行教學,教師只當“解説員”,多媒體成了演示的工具,以至多媒體再次成為新的灌輸工具,使教學成了課件的奴隸,顧及不到學生瞬間創造性思維火花的閃現,挫傷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方法大打折扣。

現代教育理論要求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教育技術的應用應能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探究的途徑獲取知識。也就是説,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進行發現、探究、接受新信息並最終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的幫手,而不再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作為教師首先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而應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多媒體發揮最佳教學功能。

3、現代投影屏幕與傳統的教師板書問題

現實中不少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已經脱離了粉筆和黑板。而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地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而多媒體是程序化的無法加進去而生出許多遺憾;另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而多媒體則是動態的,固化的;還有板書的過程同時也是引領學生思維,和學生交流的過程,是教學藝術和美的體驗過程。教學中由於使用多媒體的程序化教學,而忘記了板書,也就不能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容易導致多媒體畫面切換太快,學生跟不上節奏,記不下筆記。可見,多媒體演示教學容易把板書教學可能實現的雙向交流變成一種單向輸送,容易滑入“灌入式”教學的泥坑。

4、教學課堂的活躍與教學效果的問題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於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試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件的極大興趣,教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斷變換的畫面,各種各樣的聲響效果來吸引學生。學生上課就像走馬觀花,看是課堂容量很大,似乎獲得不少,實則所學有限,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其實學生是被多媒體本身的畫面吸引,以至這些圖像信息反而成為教學的干擾源,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對畫面背後的深刻道里思考,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於學生想象力的發揮,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以及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的培養。

所以教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要看教學內容是否需要,不要片面追求媒體信息的“大而全”,認為不加入音頻和視屏便不是真正的多媒體,結果教學過程雖然很熱鬧、很活躍,但實際效果並不好。另外,不要過於注重視覺效果,過度屏幕渲染,把整個屏幕弄得“花花綠綠”,實踐證明,附加信息和無關信息過多,雖然從心理上加深刺激了學生的感知能力,但卻顯得主次不分,容易使學生分散注意力,不知彼此,甚至成為毫無意義的累贅。

總之,多媒體教學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其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強化教師“教”,而是為了通過這一方式來改善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效果與效率”,“現代與傳統”,“教師的主導性與多媒體的輔助性”等關係,將先進的教學媒體與先進的教育思想融於一體,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特點,才能更好的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無比優越性,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5

為了迎接中學生信息技術考試,我所帶的班級即將進入複習階段,提到複習課怎麼上,大多數教師的反應是:把握考綱,加強訓練,熟能生巧。的確,這種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很多老師也是這樣上的:課前闡述當堂課要複習的知識點→佈置課堂任務→學生完成課堂任務→教師講解。

按這種模式上的複習課,從學生的'課堂提問及學習態度來看,這種複習方式還存在着一些問題:一方面,反覆使用這種模式進行復習,學生會感到厭煩,從而影響課堂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不夠透徹,這對於解決問題是相當不利的。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要想獲得好的複習效果,在複習課的設計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興趣,帶動學生思維,從而提高複習課的實效。這就要求教師對複習的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複習興趣,延續學習興奮點,通過有效的講練評調動學生加深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6

三年級——《調整圖形》和《組合圖形》

本課是在上一課複製粘貼的基礎之上繼續對盆花進行完善,所以開頭先將一個畫好的盆花給學生看,這裏是利用光盤裏現成的東西,只不過那個畫的人不是完全照書上的畫的,他畫的只有四個花瓣,所以我便用另一個例子進行演示,今天講的東西不多,注意讓學生自己練,在那盆花中,我複製粘貼了三到四朵花,在粘貼完花後,既將位置移到位,又將大小弄合適了,再將方向調整一下,這樣就完成了全部的過程,在後兩個班,事先將原本擠在邊上的花通過剪切與粘貼的手法移到中間,並且放大了些。另外,在做顏色的時候,用了取色的工具,因為下面也用了幾次,所以作了介紹,在讓學生進行了練習之後,再談組合圖形,也沒有説太複雜,而是讓學生知道,如何將另一幅圖中的物體移到這幅圖上來,只是過來後注意背景的問題,在本課,我先用畫圖程序打開光盤中的快樂家園的圖,然後將圖中的花盆用Delete去掉了,並且用取色的方法將背景補好了,然後再將另一幅圖中的花盆複製過來,最後也讓學生把這個練習了一下。

四年級——《插入影片和聲音》和《插入超鏈接》

由於電腦中沒有合適的'影片,所以主要內容放在聲音上面,本課是從兩個方面來談的,一是普通的插入聲音,另一則是插入背景音樂,並對二者進行了比較,接下來又把超鏈接談了一下,談到這一方面,先打開一個網頁頁面,讓學生看看那裏的超鏈接,重點提醒他們看鼠標的變化,看完後然後再瞭解幻燈片中如何設置趣超鏈接,我在這裏用的是右擊,因為在這種界面中,找到插入超鏈接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除用西遊記的文字鏈接網上的小説名,還用圖片、動作按鈕做了其他鏈接,讓學生有了一個簡單的瞭解。

五年級——《帶參數的過程》

感覺上這一課有數學中函數的味道,在上課之始,先同學生回顧上節課所談的編輯過程,通過edit命令讓學生觀看編輯的過程,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如果不斷畫改變形狀的圖形,那應該怎麼辦呢,所以我認為本課是為了方便編輯過程而來,接着在黑板上寫了相關過程,這裏可以讓學生將前面的定義過程與這裏帶參數的過程進行比較,然後在電腦上演示,按書上的要求繪製了簡單的圖形,接下來談第二步,就是對帶參數的過程進行修改,如將四邊形改成了八邊形,這一修改我以前曾經設想過,只是沒有去做,這裏以參數的形式進行了修改,然後又畫了一些圖形,但書後的圖沒畫出來。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7

隨着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類進入了信息化社會,教育也面臨着重大的歷史性轉折。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種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也將在信息技術的強烈衝擊下,在教育目標、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學評價等方面產生重要改變。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完善,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反思教育信息化多年來的發展歷程,硬件和軟件資源投入逐年增加。有了好的現代遠程教育設施和優質教育資源,如果束之高閣,得不到有效利用,這些設施和資源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同時也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要想使這些寶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就要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於教學。我總結了以下幾點淺顯的認識:

一、培訓教師是關鍵

我們認為,教師在信息技術培訓中,應當是培訓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因此,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既要充分了解教師目前工作的難點和未來工作的`需求,也應從教師發展出發,體現教師的個性化和專業化需求,進而確定針對性強的培訓內容、多樣化的組織形式。尤其是教師下載優秀資源,製作課件,使用多媒體方面加強學習讓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綻放光彩。

二、資源積累很重要

我們要結合各自的實際需要,認真做好教育資源篩選、下載、存儲、分類和應用工作,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為本校資源庫建設服務,為我們的教與學服務。

此外,我們要求認真做好對國家免費提供的教育資源的下載、存儲和應用工作,並加大了對基礎教育資源庫、同步課堂、衞星數據資源建設力度,加快了資源徵集、引進、評審與整合的工作速度,通過現代遠程教育網、教育電視台和教育網站每天免費播發大量教育資源。

我們要結合教學實際,採取重點攻關、合作攻關等辦法集中力量自主開發教育資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來源的多樣化。

三、學科整合是基礎

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學科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必須依賴於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程度影響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8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性學科,除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讓學生在掌握必備操作技能之餘還要重視培養其應用和創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使每一項教學活動都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設置幻燈片背景》這節課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即“創設情境,激情導入”——“自主學習,探究新知”——“鞏固新知,展示自我”——“評價小結”。這個設計從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出發,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展現了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課堂中得以充分應用,整個教學過程真實、紮實、樸實,各環節的學習力求讓學生都能親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過程,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穫,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教師定位準確

整節課中,教師不是在做一個説教者,沒有刻意地去進行知識的講授,而是借用書本和學生的探索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可以説,老師在本節課中不是一個導演,而是劇中的一個組織者,這樣就很好地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2、教學過程清晰

本節課的內容難度不大,教師在教學結構的設計中主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層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較引入主題,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其中的變化,並安排學生自主實踐,最後由學生進行交流評價。主要內容層層遞進,將不復雜的內容教出了新意,使課堂呈現出輕鬆活潑的局面。

3、營造情境,激發興趣

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高內容的趣味性、增強氣氛,更在於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應提倡不斷地探究。教師在一開始就通過生動的語言講授把學生帶進希望學習的情景中,在教學中又通過設置各種問題和練習,不斷為學生營造學習的環境,誘導學生追蹤事件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習興趣。

4、自練自悟、自主學習

《新課標》表現出了對創新能力的極大關注,要求我們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都會導學怎樣學習,要從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向建構主義的現代化教學轉變。怎樣在信息技術課中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程,我們要學會利用好我們的課本,讓孩子真正學會看書。在課堂上,我們清楚地看到,學生們不僅會看書,而且看得很認真,並能按照步驟完成操作任務,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5、積極主動,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課堂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儘可能為學生創造交流學習的條件。在處理書中做一做時,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並由學生彙報學習結果,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而且增強了學有所用的意識和團結互助的精神。

問題和不足:教學是門藝術,藝術要追求完美,自然有缺憾,所以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自己在組織教學時,激勵性評價不夠,沒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大班額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造成了缺憾,語言也有缺乏嚴謹之處,今後我將繼續努力,博採眾長,刻苦鑽研,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9

1.在品讀《揠苗助長》表現農夫急性子的語句時,學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讀得非常有味道。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學們表現非常好。

2.關於“一棵一棵”的爭論。這是我預先沒有想到的,當我問到為什麼“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説他有耐心,我就追問了一句:“同學們剛剛説他是急性子,這會兒他怎麼又這麼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説,他既性急,又有耐心。(顯然沒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別好:“他想讓禾苗快點長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覺得雖然累,但也值得!”這樣一辯,孩子對農夫急於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過,覺得我少説了一句話,應該點一下,這裏的耐心是反襯他的心急的。因為覺得學生有些糾纏不清,想急於往下進行,當時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計有的學生還是會有些糊塗的,自己也犯了急於求成的錯誤。

3.關於寓意的揭示。雖然孩子們沒有總結的那麼準確,但是意思完全表達出來了,比如:莊稼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長的方式,不能破壞它;提到了“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則寓言,我們談到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在這樣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師再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理解了,記憶也更深刻了。

《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對什麼事情都存有僥倖心理,不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奪。

在學習中,我借鑑第一節課的.良好效果,讓學生用“真”來總結,部分學生很有悟性,從種田“真辛苦”到撿到兔子“真幸運”再到心裏想:要是每天都能撿到一隻兔子那該多好啊!“真敢想”到從此扔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長滿了野草,莊稼全完了。

“真可悲,真愚蠢”。我將課文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總結,很快,學生就在一節課中度過了,我們就在這簡潔的寓言中用簡潔的語言總結故事,相信這節課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真是一節“真愉快真和諧”的課堂啊!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10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面對這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極強的學科,面對課上學生參差不齊的學習狀況,面對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面對機房內時而失控的教學局面……我常常陷入深思:怎樣才能上好我的課呢?通過這學期以來的實踐,我覺得在教學時間上做文章,在心機巧用“點”到為止上下功夫,不失為一個好做法。我把這樣的教學法稱之為:“蜻蜓點水式教學法”:

“點”燃激情:課堂伊始,利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以精彩的主題、幽默的語言引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比如懸念法、實例法、提問法等各種方法都可以作為“點”的一種手段。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隨教師而動,只要能營造出一種生氣勃勃的學習氛圍就達到目的了,在這種氛圍下,相信即使學習興趣較低的同學也能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參與課堂教學,這樣的“點”法為課堂的順利開展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礎。

“點”明要點:有了精彩的開場,有了學習的激情,這節課到底要學什麼呢?這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師最應該着重告訴學生的。這部分用的時間大概為10分鐘左右,在“點”要點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學會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對於知識點的講解,最好有個“一”“二”“三”,這樣學生學習就有針對性,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也可以有的放矢。

“點”透任務:對於前面已經“點”明的知識要點,具體要通過什麼練習途徑去掌握,這一環節的任務就是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點”透學生接下來要幹什麼,一共幾個任務,哪些任務是屬於基本的,也就是必須掌握的,哪些任務是屬於提高的,可以選擇完成的,這些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這樣,學生練起來心裏有數,有利於學生按部就班完成你佈置的學習任務。

“點”播思路:知道了應該做什麼,具體怎樣去完成呢?教師可以利用2分鐘左右的時間,提供一些相關的思路,啟發學生在下面30分鐘左右的時間裏去主動探索、積極實踐。這裏一定注意思路不要過細,思路的點播為的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上機嘗試,學生可以自主發揮,只要能夠解決前面的“學習任務”,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可取的,都值得教師去表揚。

“點”評問題:學生自主練習完畢,教師利用2分鐘左右的時間,就主要內容和知識點進行點評,告訴學生學習中應該注意或者是練習過程中出現問題較多的一些地方。通過有針對性的點評,加深學生對於學習重點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及時糾正一些常見的錯誤,更好的鞏固練習的成果。

“點”樹榜樣:一節課結束前,教師利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點”出本節課完成作業較好的幾個同學,通過點名,“好”的同學會在你的課堂上獲取成就感和被認同感,有助於這部分學生進一步學習興趣的培養,而暫時表現不太好的同學也會學有榜樣,榜樣的.力量可以督促他們下一節課上好好練習。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最後的一分鐘,用好這一分鐘,是上好下一堂課的序曲。

上面以“點”為核心的教學,總的算來,教師講的時間大概在5至10分鐘左右,講課的時間雖然不算長,但這樣的教學法並不意味着教師大部分時間失去指導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教師工作的難度更大了,因為在近半個小時的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內,教師要密切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一是發現學生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另一方面,要力爭通過這些時間督促一些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同學,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給學生很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最大可能的避免學生中兩級分化現象的出現。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11

從事信息技術課教學已經五年多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很多。最初的時候,我以為信息技術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操作,上課時,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再照着“葫蘆畫瓢”。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整個課堂效果卻不好,一部分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你還沒説完,他就會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還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學生走神了,根本沒有聽見你在説什麼。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學生一直在動手實踐,但是他們只是照着教師的操作步驟一步步完成練習,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激起,創新精神根本無從體現,頂多也就是一次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而已。為什麼不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呢?

這樣不是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了嗎?這個學期觀看了黃能老師的展示課《資源大管家》,我感觸很深,在課堂上,他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而我卻不能做到讓學生掌握主動權,自己去做,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課堂效果比預想的要差。於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嘗試,在磕磕碰碰中進步。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教學實踐中體會以下教學反思:

一、激趣。

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要儘可能的採用精美活潑的界面,生動形象的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或讓學生動手玩個小遊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到新課學習上來,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第一次潮。

二、講解。

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緊接着講解新知識,這時的講解如畫龍點睛,學生聽的仔細、認真,將會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識。例如講解在鍵盤操作與指法練習當中可以進行精闢的講解,主要講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為以後的練習打好基礎,把握正確的方向。

三、練習。

鞏固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技能,練習要豐富多采,重點在舊知識的複習、新知識的應用。練習可以採用遊戲練習、創新練習、自主練習等形式。例如在講解鍵盤操作中的指法練習時,可以使用遊戲練習法進行指法訓練,不但能隨時顯示擊鍵的正誤和速度,還能指出哪些鍵成績差,並把練習的成績保存起來,這樣學生可以隨時瞭解自己的學習進展情況,從而使練習更有針對性。國小生就會象玩電子遊戲機一樣的着迷,學習興趣極大,這樣做就會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指法練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嚐成功的喜悦。

四、展示。

作品展示是計算機課堂中的.必備環節,它不僅是對本課新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試,也可以得到及時反饋,提高教學質量。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就是身心發展方面還沒有定型,有喜歡被表揚的心態。它們學習某一知識,總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績,特別是能得到教師的表揚或其它同學的羨慕,將激勵它們樹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積極主動的去學習。例如在教學漢字輸入或畫圖以後,讓學生寫作文或畫畫,然後選出範文或範畫進行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從而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嚐成功的喜悦。這樣不僅使這些同學感到自己的成績得到了肯定和讚揚,同時也使其他同學羨慕的不得了,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在作品展示的同時也要利用誇獎的語言,激發國小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諸如:“你畫的好”、“你的指法練的真好”、““你的漢字輸入的真快”等等。同學們的成績得到教師的承認、肯定和讚揚,學習起來就會信心百倍,興致盎然。

計算機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激趣、講解、練習、展示這四個環節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後者以前者為基礎,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通過實踐,發現這樣的計算機課堂教學過程非常實用,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而且提高計算機教學的效率。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12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信息技術是陌生的,他們並不理解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義;同時,信息技術又是熟悉的,他們把這門課等同於“玩電腦”。如何上好信息課,如何抓住三年級學生愛“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信息技術素養,是我一開始就要思考的問題。

我所執教的《信息與信息技術》是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一課,通過本課教學要讓學生了解開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的教學重點並不是在於讓學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而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信息,體會信息技術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於三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所以我把這節理論課分成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信息,讓學生感受信息無處不在,對學習生活至關重要。在設計第一課時時,我主要通過三個部分的內容層層遞進。

誇美紐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既然學生對遊戲感興趣,那麼就讓學生通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意願。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就設置了遊戲導入,遊戲“你來比劃我來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的興趣,他們踴躍的參與遊戲,打破了傳統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個教學環境中不僅能夠玩得開心,潛移默化中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些都是信息,並且為第二課時信息的傳播打下了基礎。第二環節中,教師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説出圖片的內容,在學生説的過程中,教師也強化了“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這樣的基礎,教師設置疑問“你能説出生活中的信息嗎?”指導學生説出身邊的信息就不難了,每位學生都能夠做到有話可説,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我還抓住了學生的比拼心理,採用開火車的方法每組一排同學依次回答,同學們回答的越來越精彩,課堂氣氛也越來越活躍了。這時候,我引導到“什麼是信息?”同學們同桌討論、向書本請教,很快就理解了這個概念。第三環節中,我進行了課堂小結並且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每個同學回家跟父母説説你上學以來的信息。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課後不僅鞏固了本課所學內容,同時感受了信息無處不在。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須要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你來比劃我來猜的環節中,參與的學生可以涉及面更廣下,每組的學生可以在遵守遊戲的規則下,給自己組的同學比劃。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遵守遊戲規則,也真正做到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體驗快樂學習的意義。

杜威説過:“生活即教育”,教學中要選擇學生身邊比較貼近的事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引起注意,培養學習的興趣,在看圖説一説的環節,圖片的選擇應擺脱書本的束縛,放寬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並且把圖片分為幾類,由淺入深、層次遞進,學生不止是從圖片中看出信息,還要能感受到圖片中隱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預示着冬天來了,這樣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無處不在。

在我從教的.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感悟到教學模式的選擇,是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很好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關鍵因素,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藉助於各種教育手段、方法,各種媒體,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意識,產生創新的慾望和興趣,採用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把創新教育貫穿到整個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去。如何把創新教育貫穿到整個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去呢?我認為只要教師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一定能勝任這種動態探究性教學,具體地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遊戲入門,興趣參與

學生一般對計算機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也是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這一學情,我們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結合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指法練習時,一般學生會對手指的指法要點和擺放要求感到非常枯燥無味的,若教師直接講解手指的指法要點和擺放要求,學生不但會學的很枯燥,而且很不情願去學習,更不會主動去學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是用遊戲介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中一些打字小遊戲,分小組比賽誰的成績好。學生在“打地鼠”、“青蛙過河”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好指法。這是就有學生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準又快,如何有效地提高輸入速度?

這時老師可以再講解指法要領,我相信這時學生會學得很認真。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這樣學生就在遊戲中完成了指法練習,掌握了指法要領。這樣,既可以保持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二、直觀教學,記憶深刻。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特徵,可以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地講解,要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詞而且要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來驗證其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各種基本技能,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輔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如我在給同學介紹鍵盤時,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鍵他們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分組討論。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的作用是沒有任何一個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的字母,其主要作用是針對雙字符鍵的。還抓住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刪除光標前面的字母,注意與DEL鍵的區別,這兩上鍵的作用都是刪除,而鍵是擦除光標前面的字符鍵正好相反是擦除光標後面的字符。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法,我們就變抽象為直觀,變死板為生動,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也不自覺中學習了新知識。

三、自主學習,協作創新。

計算機知識本身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大多學生也都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究,協作學習,讓其帶着興趣學習計算機的新知識,在渴望中學習到新知識中,在探究中獲得新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

學生已能夠自己摸索一些常用工具及軟件的操作方法,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採用“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幾個過程,即讓學生在開始使用一些工具之前,老師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但先不做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必須用到,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翻閲教材,然後再老師的引導下學習這些工具及軟件的操作方法,最後用於解決實際操作問題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學生就會逐漸會形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計算機信息技術課所要完成的一個教學任務了。

這是我在平時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所得到一點體會,也就是説要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放平心態,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多多思考,勤於實踐,採用一些學生易於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不自知的學到一些知識,從而慢慢地提高了他們對計算機的駕馭能力,為他們今後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其走向社會這個大舞台鋪平了一塊磚頭。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13

xx年5月18至xx年5月25日,我在浙江金華參加了區教體局組織的“校長信息技術領導力提高培訓班”,聆聽了教授和校長的講座。19日上午,到金華環城國小參加了信息技術課堂觀摩。三位信息技術教師分別為我們呈現了三節不同形式的信息技術課程。我認為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除了要運用基本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允許學生在犯錯誤中學習信息技術課,啟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教材內容應從學生特點出發。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操作,因為上機操作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滿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現欲、為其創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另外,有時上機操作經常出現錯誤,這種操作中的錯誤帶給學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圖形、動畫、漂亮的界面等),而往往學生們就是想知道這意想不到的結果到底意味着什麼,使學生在不自覺中養成了良好的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的,也是教材中應增加的內容,即讓學生在不斷犯錯誤中學會如何正確操作計算機、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

在課堂上,周老師將學生錯誤操作展示給每一個學生看,讓學生們一起思考這樣操作為什麼小貓不動?應該怎麼操作?由學生自己總結出方法和規律。多次實驗證明,後者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處,後者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注意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從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實際的簡單有趣的實例入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而後要注重學生興趣的保持,適當變換問題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後要注意學生潛力的挖掘,激發他們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教學中還可適當安排學生間的競賽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上好操作課,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不動手是學不會的。學生通過手、眼、心、腦並用的上機操作而形成強烈的專注,會使大腦皮層產生高度的興奮,並將知識高度化,同時,不斷的實踐成功,能刺激學生的成就感,在這樣激昂的情緒氛圍中,容易培養與塑造學生勇於進取的心理素質,增強自學能力,提高創新素質。所以在計算機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儘可能在讓學生自己的聯想、想象的思維,通過上機驗證得以不斷的修正和完善。這樣,學生就會越學越輕鬆、越學越有興趣,既動手又動腦,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無數科學家的成功之路無不顯示出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學生是國家的主人,祖國的'將來都寄託在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自學能力的強弱、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自學能力對於計算機學習尤為重要,原因就是計算機發展奇快,掌握了自學方法,具備了自學能力,才能應付計算機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

五、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課堂上,老師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後,佈置了一個課堂作業。讓學生盡情發揮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學過的方法讓小貓完成2個或2個以上的動作。這一要求既讓學生鞏固了學到的信息技術操作方法,又充分地讓學生髮揮想象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學生在操作中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完成任務後獲得成就感。

總之,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明確課程目的入手,處理好課堂中師生的關係,注意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嘗試使用行進的教學法等。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14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各個高校相關的信息教學配備已經越來越好,並且有些設備的更新也很快,作為高校教師,我認為需要進一步引起重視,讓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與課堂教學技能深度融合。

首先,我認為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價值,切實找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第一,通過互聯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縮小數字鴻溝;第二,通過改善教學終端,優化傳統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第三,通過互聯網、教與學平台、數字終端,改變教和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其次,事實上教育信息化沒有統一的模式,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價值,因而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生態就不同。因此,教師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種教學設備、教學軟件的核心價值,與課程理念相融合,創造性地使用技術,在熟練使用技術的過程中逐漸化技術於無形,並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最後,在技術使用上要克服三種思想:一是技術無用論,認為教育有自身的規律,憑傳統的手段和方法照樣能夠教好學,看不到技術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結果是使育人目標落後於這個時代;二是過分依賴技術,認為技術進了課堂,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導致技術使用過多過濫和不合時宜,異化了技術與教學的本質;三是急功近利傾向明顯,一旦應用了新技術馬上就想提高效率。教育不同於其他行業,教育過程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信息技術對其的優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潤物無聲的過程。

信息技術課堂反思15

本學期,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是基於VB語言的算法與程序設計,通過BBS和其他渠道對學生的調查發現了以下問題:部分學生覺得課程較悶、內容不吸引人、教師講解不夠生動、內容太難聽不懂、講解較多,應多給一些練習時間等。

以下是我的對以上問題的反思及措施:

1、上課悶,內容不吸引人

VB程序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對這門課程提不起興趣的主要原因。不論是大學還是中學,所有講程序的老師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對編程感興趣,才會對課堂感興趣,因為信息技術並不參加大學聯考會考,學生對這個學科的認識比較膚淺,因此有些同學也提出了這個問題:我為什麼要學習VB,對我到底有什麼作用?我能用VB做什麼?這些問題我還真不好回答他們。VB是一種編程語言,可以使用VB編制程序解決各類實際的問題;還可以通過VB體驗程序解決問題和人工解決問題的'不同;VB就像是一把鑰匙,用它可以撬開同學們對軟件製作認識的大門,讓學生基本瞭解網絡應用程序和數據庫系統的開發原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將來還會更快,同學們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生活,最少要知道推動這個社會前進的東西——軟硬件是如何發展的?我國在軟硬件的製作方面的高級人才緊缺,或許將來你就會成為其中一員!

以後我會在內容上加以改善,也作為一種德育滲透,融入一些國內外編程界的新聞,以及一些實用的、有意思的VB程序。

2、教師講解不夠生動

本身我就不是一個很生動的人,如果要我在上課的時候像個小孩子一樣開玩笑,可能我很難做到,課堂就是課堂,可以開放點,可以不用那麼拘謹,但是絕不能“放羊”一樣,講完了就讓學生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以後我會微笑上課,多和學生交流,減少學生對老師的敬畏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覺得這個老師太“嚴肅”,也方便上課時大家更好的溝通。

3、講解太多,太難

以前控制的上課時間大概是20-25分鐘,學生練習15-20分鐘,信息技術課堂,更加註重學生的練,但是教材上的內容太難,也會導致教師多講,甚至多講也講不清楚。因為這個問題並不是在這短短的20分鐘就能解決的。

以後我會,儘量精簡課本知識,挑一些簡單又容易理解的例子進行演示,少説廢話,直達主題。學生練習也要從簡單到複雜,逐層深入,分層練習。主要採取引導的形式,將知識貫徹到實際的操作中讓學生在練習中自我總結,理解。預計【引入+知識引導+學法指導】的時間和不超過15分鐘,將25分鐘以上的時間交給學生練習、協作、反饋、評價。

多練,多實踐,是學習VB的唯一途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xinxi/k1oe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