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合集15篇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合集15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合集15篇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

摘要:春節時中國人最在意的節日,歷史悠久,在每個華人心中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後就是掃塵,隨後就要準備年夜飯,年夜飯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義及來歷,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與心願。

關鍵字:祭灶 掃塵 年夜飯 拜年

正文:

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即使是洋節如此氾濫的今天卻也沒有哪個節日可以取代春節在每個華人心中的無上地位,沒有哪一個節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遊子也會在春節這天通過各種途徑向家人和祖國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隨着世界的變化,春節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曾經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春節習俗,也因為時代的制約同我們漸漸拉開了距離。但無可否認,這些今天看來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們的文化。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這一天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結論:春節時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每個中國人得情節中。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各地的民俗都略有不同,但是都寄寓了美好的祝福。

致謝:本次調查中,家鄉的長輩們及母校的老師們都給予了我非常大的幫助,再次對他們的幫助表示感謝!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2

 一、調查目的:

在這新春佳節裏希望可以瞭解到關於春節的一些風俗,和他們的意義,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二、調查提綱:

從網上去查找資料查找資料,看看,城鄉的人是怎麼過新年的

三、調查背景:

在感歎“到底該咋過年”的時候,人們也在尋覓過年的新方式、新體驗。狗年春節,城鄉老百姓“換位”過年成一景。於是,我決定展開調查。

四、調查成果:趕超市、逛景點,鄉下人進城不含糊。春節前夕,在鄭州各商業街上,經常可以看見操着鄉音、忙着挑選年貨的農民工。劉衞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鎮,在鄭州一家汽修廠打工。他説,“在外辛苦一年,得帶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去。這不,丹尼斯搞促銷、打折,就買了DVD、電飯煲、冰箱。讓村裏人看看,俺在城裏混得不錯!”這兩年,鄭州市容市貌改觀很大,城區景觀煥然一新,從正月七年級開始,不少鄭州近郊和區縣的鄉下人紛紛到城區參觀遊覽。不少人來到世紀歡樂園、鄭東新區,參觀高樓大廈,欣賞霓虹閃爍。農曆正月八年級,家住滎陽市高山鎮的李慶民帶着一家人,租了輛昌河面包,把二七廣場、碧沙崗公園等景點逛了個夠。李慶民説,種地不交農業税,政府還有補貼,兒子打工還往家寄錢,年收入七八千元,這次進城,就是感受城裏人的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讓勞作一年的放鬆放鬆。

鄉下人進城趕時髦,城裏人則來到鄉下,住農家、品民俗,有滋有味過大年。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建國説,在城裏生活很富足,天天像過年,逢着春節就覺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計,乘車回農村老家過年:從農曆小年起,殺豬宰羊、制年食、辦年貨、貼門神、祭祖、走親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村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農家樂”式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城裏人過年方式簡單,總過不出味。今年攜全家回農村過年,就是想陪陪父母、敍敍家常,讓子女感受到純樸的過年風俗,體驗到農民的生活,感知新農村和人們新觀念的`嬗變,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區的馬福順説,在鄭州,許多來自農村或在農村有親戚的城裏人,幾乎年年都回老家過年。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着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七年級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入年界: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曬被褥衣物、理髮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九年級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閤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敍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正月七年級凌晨,以“通書”為準擇吉時,打開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農曆正月七年級,人們打開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遊樂:春節期間傳統遊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佈城鄉,熱鬧非凡。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3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小年

祭灶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三、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四、正月七年級

拜年: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五、正月十五

元宵,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説:“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關於中國過春節的調查報告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在過去的傳説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因而春節對於中國人是最歡慶的節日。今天的我們,對春節到底還有着何種看法呢?為此,我們來做一個調查報告。

我們以開放題“提到春節習俗,您會想到什麼?”要求被訪者回答三個所想到的詞彙。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吃年夜飯/團圓飯(24.05%)、辦年貨(17.72%)、放煙花鞭炮(13.92%)。緊隨其後的是:貼對聯(11.39%)、壓歲錢(8.86%)、掃塵(6.33%)、走親戚(5.06%)、拜年(3.80%)、守歲(1.27%)。

您的春節怎麼過?

A.八成被訪者選擇在家休息。隨着時代的不斷變化,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好不容易能放個年假,大多數人選擇在家休息。既能調節疲勞的神經,又有了難得和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時間。調查數據表明,在本次調查中有80%的被採訪者選擇在家休息,而計劃春節期間走親戚的只有18.57%,選擇旅遊的更是少之又少,僅佔被採訪者的1.43%。

B.九成被訪者選擇在家自己做飯。雖然大大小小的飯店早就開始推出各種年夜飯的訂餐活動,甚至增添了各種優惠、特色服務和娛樂活動來吸引顧客。不過從調查結果看,被訪者中有90%的人還是選擇在家做年夜飯,而只有10.00%的被訪者選擇到飯店吃年夜飯。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人們選擇在家做飯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這意義不同的“團圓飯”。一位受訪者這樣説:“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年當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過年了,就有幾天時間呆在家裏,還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飯吃有意思,熱鬧、有氣氛。到飯店吃是省事,但過年不就圖個熱鬧嗎?”

C.三成多被訪者選擇短信拜年.現代通訊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拜年方式也從傳統的“走親串友”多元化成打電話、發短信等多種方式。本次調查發現,人們在拜年方式選擇中,短信拜年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5.76%。30.93%的被訪者選擇打電話拜年,23.14%的被訪者選擇登門拜年,還有6.19%的被訪者選擇發電子郵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訪者選擇了其他方式。現代通訊對人們生活的滲透力在過春節中也可見一斑,越來越簡潔的拜年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訪者過春節不會祭祀。按照習俗,過年都要祭灶。調查表明,31.78%的被訪者表示過春節會祭祀,22.20%的被訪者説無所謂,而46.02%的被訪者卻表示過春節不會祭祀。一些古老的春節習俗還是隨着時代變遷在淡去。

春節習俗過時了嗎?

A.近九成的被訪者認為年味猶存。不可否認,隨着羣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的很多環節都在淡化並且趨無。於是,很多人認為年味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然而,這次調查多少給我們一些信心,調查表明,88.57%的受訪者認為年味沒有變淡。

B.八成多被訪者願意完全按照傳統習俗過年。按照老規矩,過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關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經日漸簡化。調查表明,只有17.14%不願意完全按照傳統習俗過年,這説明,大部分人還在延續着老的傳統。春節的生命力還在。

C.七成多的被訪者支持申遺。春節將至,“拯救春節”的聲音再次傳來,只不過這次聲音更大。春節是一種民俗傳統,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調查表明,74.29%的被訪者支持春節申遺。

據調查,過年消費依然火爆。雖然消費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説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其一,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其二,過去的文化較為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 舊日過年,尚有許多風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會覺得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兩樣。”這是家裏老人常説的話。

市民年話。

“記得小時侯過春節,媽媽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豔子慢慢回憶自己的年事。有時候她會回老家過年,印象中,每個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雞鳴之時,開始燒香、點燈、擺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後每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長輩給壓歲錢,圖個吉利。吃罷早餐後,家人便親自登堂,出門拜年,互道些吉祥話語。她説,去年大年八年級她還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覺春節好像逐漸蕭條了。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標誌着春天的到來,生命力勃發,冬去春來。我想,作為一箇中國人,春節還是應該得到重視吧,畢竟那是我們的傳統。如今,有些人的節日習俗觀念已變的越來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記着祖宗遺留下來的財富。我們不能學習那些觀念淡薄之人,相反,傳統節日應該發揚光大,讓大家的心裏多一份温暖,讓世界見證中華民族發展的同時,見到龍的騰飛。但願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5千年的文化底藴,她的歷史魅力和傳統慶祝活動,會讓我們驕傲於“我們是中國人”!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4

一、調查目的:

在這新春佳節裏希望可以瞭解到關於春節的一些風俗,和他們的意義,過一個愉快的春節。

二、調查提綱:

從網上去查找資料查找資料,看看,城鄉的人是怎麼過新年的

三、調查背景:

在感歎“到底該咋過年”的時候,人們也在尋覓過年的新方式、新體驗。狗年春節,城鄉老百姓“換位”過年成一景。於是,我決定展開調查。

四、調查成果:

趕超市、逛景點,鄉下人進城不含糊。春節前夕,在鄭州各商業街上,經常可以看見操着鄉音、忙着挑選年貨的農民工。劉衞民老家在新密市苟堂鎮,在鄭州一家汽修廠打工。他説,“在外辛苦一年,得帶些拿得出手的東西回去。這不,丹尼斯搞促銷、打折,就買了DVD、電飯煲、冰箱。讓村裏人看看,俺在城裏混得不錯!”這兩年,鄭州市容市貌改觀很大,城區景觀煥然一新,從正月七年級開始,不少鄭州近郊和區縣的鄉下人紛紛到城區參觀遊覽。不少人來到世紀歡樂園、鄭東新區,參觀高樓大廈,欣賞霓虹閃爍。農曆正月八年級,家住滎陽市高山鎮的`李慶民帶着一家人,租了輛昌河面包,把二七廣場、碧沙崗公園等景點逛了個夠。李慶民説,種地不交農業税,政府還有補貼,兒子打工還往家寄錢,年收入七八千元,這次進城,就是感受城裏人的生活,在優美的環境中讓勞作一年的放鬆放鬆。

鄉下人進城趕時髦,城裏人則來到鄉下,住農家、品民俗,有滋有味過大年。家住鄭州市金水區的張建國説,在城裏生活很富足,天天像過年,逢着春節就覺得空空落落。今年,一家三口一合計,乘車回農村老家過年:從農曆小年起,殺豬宰羊、制年食、辦年貨、貼門神、祭祖、走親戚、演社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不少農村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農家樂”式景點讓人耳目一新。“城裏人過年方式簡單,總過不出味。今年攜全家回農村過年,就是想陪陪父母、敍敍家常,讓子女感受到純樸的過年風俗,體驗到農民的生活,感知新農村和人們新觀念的嬗變,接受一次再教育。”家住二七區的馬福順説,在鄭州,許多來自農村或在農村有親戚的城裏人,幾乎年年都回老家過年。

春節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長汀客家人認為,春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百節年為首,對新的一年寄託着無限的希望。春節大約分3個階段:從入年界至除夕為準備階段:年七年級至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餘興階段。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為入年界。入年界後積極籌備年料,送年禮、大掃除、洗曬被褥衣物、理髮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歲飯:

除夕前一天蒸歲飯,歲飯要供數日,取“歲有餘糧”之意。九年級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鍋。

過年:

除夕(年三十晡)晚上閤家團聚飲酒,稱“食年酒”,即“過年”。除夕在門前、廳堂貼對聯,家庭用具上貼紅紙,叫做“封歲”、“上紅”。

守歲:

吃完年夜飯,全屋到處燈火通明直至天亮,叫“點歲火”,家中親人歡聚一堂,共敍天倫,通宵達旦,謂之“守歲”;長輩用紅紙做紅包給孩子,叫“壓歲線”;將紅包放在供桌上,稱“壓歲”。

開大門:

正月七年級凌晨,以“通書”為準擇吉時,打開大門,口頒“開門大吉,萬事如意,腳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拜年:

農曆正月七年級,人們打開大門,擇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時前往親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遊樂:

春節期間傳統遊樂活動頗為豐富。民間踩船燈、舞龍燈、舞獅燈、踩高蹺、迎花燈、打花鼓、演戲、提傀儡等活動遍佈城鄉,熱鬧非凡。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5

一、關於“春節習俗”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説“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説“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春節作文

寫春節作文前,我們可以先回憶下過春節是我們參加過的活動,如貼倒福、分壓歲錢、吃餃子、撣揚塵、貼年畫、貼剪紙、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掛千千結、貼春聯等,然後挑一個我們印象深刻的上網查些資料,可以到百度搜春節的八個習俗,春節的由來與傳説等,也可以上 作文素材頻道找到相關資料再進行介紹。

作文題目可以自擬,如歡度春節,春節遊文廟,除夕之夜,美麗的春節,春節花會

開頭部分:大致介紹一下春節,及春節的一些習俗,點明你所要介紹的.習俗。(略寫)

第二部分:介紹這一習俗的來歷、象徵意義等,像剪紙、年畫、千千結等還可以寫寫這些物品的種類、樣子等。(詳細)

第三部分:回憶自己參與這一活動的情景。(詳細)

結尾結尾部分:寫寫自己對這一習俗的感受。

每個部分舉例:

開頭部分:大致介紹一下春節,及春節的一些習俗,點明你所要介紹的習俗。(略寫)

例:元宵節是我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元宵節一過,春節也就算過完了,所以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熱鬧的。過元宵節的節目豐富多彩,有充滿樂趣的看花燈猜燈謎,有喜氣洋洋的舞龍,還有熱鬧非凡的賽龍船。不過,最吸引我們小孩子的卻是那多姿多彩的煙花。

第二部分:介紹這一習俗的來歷、象徵意義等,像剪紙、年畫、千千結等還可以寫寫這些物品的種類、樣子等。(詳細)

例:春聯代表着歡樂祥和。在我們中國,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一幅幅春聯不僅帶來了吉祥和祝福,還帶來了中國古老的濃濃的文化氣息。瞧!“大地春光好,長天曉日紅”、“歲歲皆如意,年年盡平安”、“江山萬里如畫,神州四時皆春”、“春風送春處處***美,喜鵲報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聯讓千家萬户喜氣盈門。春聯的種類比較多。按照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斗方等。因此,貼的位置也不同,如“門心”貼在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橫批”貼在門楣的橫木上。

第三部分:回憶自己參與這一活動的情景。(詳細)

例:記得去年元宵節的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去工人體育館看煙花。八點整,只聽見幾聲沉悶的聲音,一個個煙花帶着紅紅的火星竄上了天空,幾聲脆響,夜空綻放出幾朵美麗的花朵。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火紅的玫瑰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真是絢麗多彩。隨着一聲聲的炮響,人們在驚呼,在讚歎,夜色中,人們微微揚起的臉上也變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結尾結尾部分:寫寫自己對這一習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發着傳統文化芳香的中華結,彷彿品味到了中華民族遠古的神祕和東方的靈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變萬化,讓我神往,讓我遐想……

《春節的街頭》

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早晨我還沒醒,就聽到了鞭炮的聲音。平靜的社區,今日顯得熱鬧非凡。這熱鬧的喧囂,把我的睡意一股腦的全都打撒開來。於是,起牀穿上了新衣服連早飯都來不及吃就衝到門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煙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樂”“王阿姨,工作順了”“劉奶奶,身體健康”〃〃〃跟所有的長輩們拜過年之後,媽媽提議説:一會,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氣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熱鬧了。人們手裏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邊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邊的一位四、五歲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轉過頭對一位滿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點!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邊超市發的小氣球的,紅的,黃的,綠的,還有藍的。也有三五成羣,手挽着手説説笑笑的姑娘們,小夥子們,忙綠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這個時候應該是大家最放鬆,最高興的時候。你看,路燈上還掛着兩個小紅燈,喜氣洋洋的。就像在説,“我們也要過新年,我們也要過新年”。

一進菜市場,那才更熱鬧呢!人流竄動,一眼望去,什麼也看不見,全是人。還有那翠綠的黃瓜,可真新鮮哪,你看,那金黃色的小花在太陽的照射下顯得多麼的生機勃勃啊。那鯽魚,鰱魚,青魚,草魚等等在水裏游來游去,真是印證了我們中國的老話:年年有魚(餘)!黃的韭菜,紅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蘿蔔〃〃〃真是要什麼有什麼呀。“哎喲!可真夠擠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媽媽買了幾個我愛吃的菜,結完帳就走出了菜場。超市裏的收銀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長龍。 傍晚時分,街上,又漸漸安靜下來。店主們把店子關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許關門。大家都提着東西回家過年去了。

到了晚上6點左右,社區漸漸安靜,孩子們都回家吃團圓飯去了。吃完團圓飯7、8點的樣子社區又重新熱鬧起來。孩子們全都出來放花炮了。這個放個“降落傘,”那個又放個“天女撒花”〃〃〃〃各式各樣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個都會聚集好幾個孩子,他們在討論誰的花炮最美麗,誰的花炮顏色最多,之後又是陣陣歡笑。大人們或幾個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將;或幾個坐在一起嗑瓜子,剝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爾還要幫他們一下。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自己獨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們陸陸續續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勸説下,不情願的回了家,一天的熱鬧景象漸漸被夜幕包圍。我不禁感歎又是一年到,時間過得可真快呀!

春節見聞

“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家家户户的門上早已貼上了或火紅或金黃的對聯,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樂得合不攏嘴。興奮的孩子們有的目不轉睛地盯着電視,品嚐着一年一度的晚會大餐――春節晚會;有的急着給自己的長輩拜年,發短信,打電話,所有新年的祝福話語彷彿怎麼也説不完;調皮的孩子正在向自

己的父輩們 “討要”壓歲錢;屋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炸開了鍋,五彩的煙花更是把這個特殊的夜晚點綴得絢麗多姿。

正月七年級,農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們的喜悦祥和而來。我這個平時最賴牀的懶漢,今天卻起了個大早,因為我極想穿上我那美麗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我們小孩子走在拜年隊伍的前面,見到長輩們拜個年,説幾句吉利話,就可以收穫一大把的壓歲錢,然後拿到街上去買自己喜愛的東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長好像變了個人似的,對我們的放縱是那麼的寬容,一切都有了!這就是過年的感覺。

“放鞭炮嘍!”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小孩子們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響聲震天,四處飛濺,彷彿要把一個個美好的願望送到千家萬户。一陣陣炮竹聲接連不斷,熱鬧非凡。

到了吃飯的時候,望着滿桌子平時最愛吃的菜餚,我們小孩子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餓。大人們在推杯換盞之間,談論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從餐桌上最能説明問題,現在人們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過年!

奔波在走親訪友的路途上,我見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間大地,一條條新修的高速公路縮短了我們的行程,通往鄉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蓋,城市高樓大廈像雨後春筍,一年一個變化……

春節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説,那就是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是新的!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6

一.過年長輩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説,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説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七年級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敍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二.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葱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説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説,一説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少數民族是怎樣過春節的

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7

今年我是在農村過的春節,看到家鄉修了公路,通了公共汽車一些可喜的變化,我心裏十分高興。春節前後,走訪了武漢市黃陂區長堰鎮周家石橋,田家畈,侯家村,玉枝店四個村,發現:

一、農村變化較大較好的方面

(一)長堰鎮已實現村村通公路,環境比以前有很大的變化,路面乾淨整潔,每天早上,村子裏都有人打掃。村村建了公共廁所,以前每家的一個廁所大多拆了,只有少數幾個較好的私人廁所還在。家養的牛、豬都圈養,不像以前那樣到處跑,隨地可見,牛糞、豬糞。養得多的雞也實行圈養。

每個村子在最顯眼的牆上都貼有文明標語的牌子:“不隨地吐痰”、“文明是立村之魂,美德是立村之本”、“不亂潑污水”、“良好習慣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等標語。其中周家石橋村因為是一個有40多户的大村,還建了廣場,裏面有籃球場,乒乓球枱,村支書發了籃球,乒乓球,羽毛球供農民使用。春節期間許多大人、小孩都集中在這裏鍛鍊身體,遊玩很是熱鬧,在水塘旁建了一個休閒場地,那裏大樹雲集,是夏天人們乘涼的好場所。

以前村中有三個水塘,現在就剩一個大水塘,四周都用水泥圍着,還修了六個洗衣、洗菜的台子,水塘不像以前那樣是死水,而是流水,從一個水溝引進夏家寺水庫的水,從另一個地方排出污水,塘裏的水清亮透明。村長告訴我今年五月周家石橋村,田家畈,侯家村將會有自來水,家裏有的井都要拆了,使家家吃上乾淨的自來水,怕農民不願意,一年不收水費,以後再看。長堰街早就有了自來水,玉枝店因為是一個小集市08年11月就來了自來水管。我看了一下我走訪的三個村,水管都安到村中央了,看來真是村長所説的今年五月就能吃上自來水了。我問十幾個農民對有自來水的看法:他們都説自來水乾淨、沒有污染,要安上才行,井水雖然好,但有雜質,沒有經過進化,水是一輩子的事,花600元安自來水都願意,再説國家也鼓勵農民安,村裏離夏家寺水庫近,一年肯定不收水費,家裏都要安自來水。

以往農民大多使用柴灶,這次調查了20個人家後,我發現家家都有柴灶,煤爐子,電飯鍋,有12家有液化汽灶,其中經常使用柴灶的有15家,其餘5家則偶爾使用柴灶,大部分用液化汽灶,這樣村裏也少一些污染。

農民生活有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中,比以前舒適多了。

(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幾年國家扶植農業,讓農民得到了很多實惠,農民切實的感到農村也有發展的潛力。周家石橋村竟有兩個大學生主動從武漢市回鄉辦起了養雞場、養蝦場。他們蓋起了樓房,裏面有太陽能熱水器,筆記本電腦等現代化的先進設備,在農村是一大亮點。農民家家都有彩電,他們絕大部分都知道今年省裏取消了農業税,知道中央一號文件的部分內容,例如兩減免三補貼等,但對中央提出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具體政策不很清楚,對中央決定5年解決通鄉通村公路的政策比較瞭解,對目前國家對農村的水利建設也很清楚,積極性很高。

春節期間大家聚在一起談起國家政策,都喜笑顏開,感受到國家給自己送來的温暖,就連村中的聾啞人,盲人也吃上了低保,每月拿100元錢,也知曉國家對農村的某些政策。

農民通過電視、收音機、報紙等媒體專注着國家新出台的政策,有的是通過交談了解到的。村中上了八十歲的老人看到家鄉的變化,越來越知足,説自己趕上好年頭,沒白活。

(三)、尊老愛幼。春節農村最能體現尊老愛幼。家庭和諧,分家的農民,春節也要講年邁的`父母接到自己家中吃個團年飯,無論以前有多少矛盾,春節也似乎化解了。春節在農村是不準打罵孩子的,那樣會帶走一年的好運,所以孩子們過的也十分開心。

一個村的都要給村中的長輩,年齡大的拜年。我外公在村中的年齡大、頗受人敬重,村中的老老少少大年七年級都來給他們拜年,就連村支書也來了,還談論國家政策呢。我也被村中的小朋友們約着給村中不大相識的爺爺奶奶拜年。

二、農村春節不好的方面。

(一)、水塘污染嚴重,因為農村尚未使用自來水,加之春節期間人們要洗的東西很多。水塘中的魚鱗、魚腸、雞腸、菜葉隨處可見,塘水雖然清澈,但塘底那些魚鱗等雜物卻一目瞭然,塘面漂浮着的菜葉、塑料袋成了一道退色的風景。

水塘利用頻率很高,又是洗菜、又是洗衣、洗雜物,還有人在那洗拖把,雖然是流水,但這也不衞生。

(二)、垃圾成堆,無人清理。村中現在建了一個垃圾站,專門在那倒垃圾。春節期間因為家家打掃衞生,那裏垃圾成堆,村長告訴我過完春節就有人用車拉走,但時間也太長了。

(三)、成風,麻將桌隨處可見,因為春節期間天氣好,好多人把桌子搬到外面打牌。農村沒有什麼娛樂,只有打牌,有的玩,輸贏達到上千,連小孩都可以在旁邊釣魚。

通過調查三點感受:

一、中央農村政策温暖了農民的心,農民打心眼擁護,城鄉差別越來越小,農民不再瞧不起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再立足於跳出農門,在農村立足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農民的養老問題還是一個大事。尊老愛幼雖然在春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聽説平時就大相徑庭,農村的媳婦不大孝順公婆,只敬重孃家。這需要好好的改變。

三、解決問題從上面做起。

通過和村幹部交談,我切實地感受他們的確肯為農民辦實事,他們還虛心地問我有什麼建議。我真希望他們能夠真心實意地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這樣農民的日子就會越來越好過,農村現在很重視教育,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個人卻很難扭轉乾坤,希望國家政策越來越好,農村基層幹部也能為農民着想、務實,起模範帶頭作用。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8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製作各式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户户鳴放鞭炮。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户户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户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説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着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説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着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衞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一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牀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説: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説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牀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

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説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説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説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裏依然是裝着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9

前言:瞭解春節

我們都知道在去年奧運年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實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35%的人羣還沒有真正地去執行。不過我們知道這是需要一個過渡期的。對於政府社在環境保護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訪者的態度是政府的環保的監管力度還是有待提高和改進。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悦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當代許多大學生專業不對口,發現自己所學知識難以達到市場需求,從而缺少了很多從事社會實踐的機會,自然對社會調查報告也是採取不在乎的態度。

我們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衞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衞生大掃除。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據民間傳説,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説,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 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 後來,隨着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目前我國的發展形勢下,針對城市的環境治理資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説廣大的農村了。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環保隊伍自身建設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置滯後,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實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經濟、管理、旅遊和美學等多種學科協同配合,對風景區環境進行綜合考察、評價、預測合理的旅遊規模等,從而提出旅遊風景區的環境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最佳方案。這個最佳方案,一定要從美學的觀點出發,按規劃的要求,提出嚴格禁止在風景區範圍內大興土木,建工廠企業;嚴格控制在風景區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遊飯店,使風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並提出在必要地段,實行封山育林,確保風景區生態平衡,以努力把風景區建設成為一個有益於人類健康,構成為一個適合於康樂消費的舒適、優美的旅遊環境,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説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有些人經常隨便地把一次性飯盒、一次性塑料杯,還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隨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裏面的污染物會滲透到深水裏。水就會污染,也會造成白色污染。

現在世界上的能源供應量已經為數不多了,我們必須在能源枯竭之前開發新的能源,所以我們要知道能源的發展史,這樣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這樣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嚴重的話,恐怕還沒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為混球一個。所以我們要在開發新能源的同時保護能源。正因為這樣,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七年級,開門炮仗。

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大年七年級早晨,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每户人家都要起來。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爆竹,即做爆竹的紙必須是紅色的,保證爆炸以後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象徵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説。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俗傳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説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七年級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被調查家庭中有近60%的家長都在雙休日為孩子安排了興趣班課程,有關子女的各項支出中,佔據前兩位的是:上興趣班(佔80%以上)和買書(近60%)。

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説,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結尾:春節的意義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0

(一) 研究目的

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 2. 將成果廣而告之,以此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 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的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責任;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渲泄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藴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圓。

※年廿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供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及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説,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氣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説這樣做便可以消災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日,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得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正,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來臨。

※正月七年級宜祭祖: 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後,晚輩向長輩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或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説,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説例如「碎碎(歲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年八年級婦女返孃家拜年: 年八年級是出嫁女而回孃家的時候,相傳年七年級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年八年級才返回。此外,返孃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九年級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説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神由天界重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重臨人間。 ※年初五開市日: 年初五可將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開鋪,發紅包,以求大家工作順利,而一些過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過回平時的日子。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

§貼窗花: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的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1

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在重慶市各市區及鄉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及優勢結合實際,進行了分配。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連市的文化習俗時,我們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重慶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的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裏外打掃乾淨,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説。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採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説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説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説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繫。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九年級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孃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説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説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七年級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2

春節是中國及一些亞洲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我老家——潮州的春節習俗吧!

潮州的春節習俗,説起來還真不少。最有特色的當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 有“新年贈桔 大吉大利”的講究。在民間,在我國的.廣東地區,人們習慣上把橘字寫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時節民間用橘子相互饋贈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區就流行着新春佳節互贈橘子的風俗。

下面是潮州的春節習俗

↓ ↓ ↓

1.送桔送紅包

在潮州,與中國各地的風俗一樣,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自然要犒賞小輩。至於用什麼食物贈給小輩,自然是要選擇孩子愛吃並且有吉利意義的物品,於是,橘子便被選為這種有特殊意義的食品了。至於賞賜紅包,則是讓孩子們自己去買些他們愛吃,愛玩的東西,這是後來為簡化手續而變化的,雖然意思相同,但還是不如傳統的送個橘子更有意義。

2.帶桔走親戚

潮州揭西縣客家地區每年從正月七年級到元宵節,是走親戚最熱鬧的時節,路上人來人往,稱為“遊正”。所帶的禮物必要有生柑一對,蒜子二條,表示新正大吉,主人不能收受客人的柑和蒜,必留着與回禮一起帶回。

3.送桔賠禮

假如新春佳節期間甲家的孩子打了或罵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須送一對大桔去賠禮,而甲家的爸媽也不責備自己的兒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諒了甲家的孩子。這説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賠禮以吉祥獻給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沒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了。

4.帶桔走親戚

潮州揭西縣客家地區每年從正月七年級到元宵節,是走親戚最熱鬧的時節,路上人來人往,稱為“遊正”。所帶的禮物必要有生柑一對,蒜子二條,表示新正大吉,主人不能收受客人的柑和蒜,必留着與回禮一起帶回。

除了這些特色的潮州習俗,春節哪能少的了放鞭炮,吃團圓飯?!每當春節,人們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把手頭上的活放下,回家陪家人吃個飯,看春晚,小孩吃完飯急忙跑去高高興興的放鞭炮,慶祝春節的來到。這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享受,也是多麼有意思的一個節日啊!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3

專屬於中華兒女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華兒女的象徵。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而在這舉國歡慶的節日,不同地域的民風民俗自會揭竿而起:

我國過年曆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我的家鄉安徽亳州,自然也不會例外。

今年,與往常不一樣,是我要開始和父親一起出去拜年的日子。按家鄉的説法,男子到了一定年紀,要同父輩一起給村中長輩磕頭拜年,願平安一年。從除夕夜開始,我就興奮不已,終於在睡着4個小時後,開始了:清晨,我與父親踏着芳香的泥濘,走到我們的隊伍(分為很多的隊伍,分開拜年),經過漫長的等待,人齊了以後,終於出發。我們去了4家,看着老人們欣喜又欣慰的臉龐,我們大家也無比高興。不管別處,相信在我的老家,這給老人拜年的習俗永不會被打破,因為它提現了我們的孝心,我們對長輩的`愛戴與尊重以及我們期待未來更加沒好的心情。

另一個調查的習俗是上香,按村中人所説,為了讓過世的老人在陰間生活得更好,我們應該在新年多燒紙錢多上香火給他們,畢竟我們都在過年他們也一樣啊。還有一個上香便是土地廟的香火,為了祈禱明年會有好的收成,家家户户都會到土地廟拜一拜,上下香,祈求風調雨順。這些自然是封建迷信,有利有弊。前者雖説可以讓那些孝順的人儘自己在長輩生前未能完成的孝心,以及表達自己對過逝長輩的思念、哀悼;後者雖説可讓百姓更加樂觀、更加向上,更加努力的勞動,但二者都犯了大忌——現在這個社會倡導的保護環境。每當我看到濃煙四起,滿天灰塵時,心中總會暗暗落淚,如果環境惡化,那人類的子孫有能到哪裏生活,人們享受當下,放縱自己,可曾為了自己的將來考慮,如若環境繼續惡化,那迎接人類的只有無盡的後悔。綜上所述,我認為上香弊大於利,但願以後不會長久,但願……

由於時代的變遷,物質生活的改善,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中國年過得愈來愈有滋味,各類風俗也過得風生水起。但弊端多的必須拋棄,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璀璨文化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4

調查地點:甘肅省武威市

調查對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調查人:xxx

調查方式: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

調查目的: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為華夏子女,更應瞭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才算過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説起家鄉民勤春節習俗應該從臘八説起,農曆十二初八,民俗稱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主要是吃臘八粥素食,民勤傳統的臘八粥用米、豆、麥、青稞等五穀(或糧食、大豆、黃米、玉米、扁豆)和寬麪條熬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一家大小一起歡歡喜喜,團團員員享用五穀雜糧的臘八飯。“臘八飯”用的水,須是凌晨的井水。因此,農村有搶“金馬駒”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謂得到“金馬駒”,就要發財。所以這天婦女爭先恐後的早起搶“金馬駒”。飯也是天未亮吃罷為好。俗語説“臘八飯,黑洞洞,田苗長得黑沉沉。”預示莊稼茂盛、豐收。此俗現仍流行。

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爺”,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説從此揭開春節序幕。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位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説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約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饃,大概有點點那麼大小,獻到灶台即可,讓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與過年有着蜜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天上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燈火通明,迎來諸神一起過年。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笑笑,就是讓灶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為灶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這兩天家裏人都會忙着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乾乾淨淨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

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貨”、蒸饅頭、炸“饃饃”。家裏的年輕人會去街上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於是大多數人都去自己的鄉里或鎮裏,有的還去民勤縣城裏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説到肉我們民勤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饃饃”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裏婦女的廚藝怎麼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幹,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饃饃”做得最好。得到正月裏來的客人、親戚的贊。接下來當然要説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臘月的最後一天,春節的前夜臘月三十。現在多稱為“年三十”、“除夕”,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當然“除夕之義就是舊歲至此夕而除,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佈新之吉兆。這天也是我們吃、喝、玩、樂的.日子,人們在中午便開始在大門、街門、房門上貼大紅對聯,門楣上掛門頭子(彩色紙刻花紋的裝飾品)和黃錢(黃紙上刻的花紋)。然後在下午要在肉鍋裏煮上餃子,用碗端上,拿上紙錢去莊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燒紙錢,後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讓祖先們來家中過年。太陽一落,家家都在堂屋裏(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畫像等)點燭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婦女在過年期間,不能進堂屋)都衣帽齊整,上香焚表鳴磬。祖先牌位前要獻上食品供物。接下來是裝倉。所謂裝倉,是把豬肉(豬頭最好)羊肉(過去的闊氣人家還有雞鴨魚肉)煮熟了,每人撈上一碗,吃得盡飽,孩子們往往吃得很高興。倉裝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説,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紙牌,興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種説法“除夕”是熬壽的時間,誰休息得最遲,誰的壽命也就越長,年輕人可是衝這一點也要玩個天大亮。還有一種説法就是守歲,即是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也是對即將來臨的新春懷着希冀,如果徹夜不眠,毫無倦意,就是預兆來年的精力充沛。俗稱“熬壽”。

大年七年級,大概到凌晨四五點左右,男女老少更換新衣,繼則端上盤供,長輩們就準備燎天蓬的東西,當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農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頭朝哪邊,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後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燒紙、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曆書”所指喜神方向獻盤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從火上跳來跳去,嘴裏喊着“東去東贏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滿圈了,騾馬成羣了”意思是希望來年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此即所謂“燎天蓬”。歸來,開始吃餃子、拜年,先由小輩依次“磕頭”遞拜家長,進茶奉酒。然後,出拜親族、鄰里,各家都在客房裏擺着油餜、饊兒和酒菜招待。晚輩給長輩磕拜後,長輩為了表示誠意和關懷,要給小輩壓歲錢。這一天,人人見面都要問“過年好!”,平輩相遇,拱手致賀。拜年完了,他們有的彈唱,有的玩牌打麻將,整天都沉浸在歡快的情緒之中。

大年八年級拜岳父、岳母都成為民勤一種鄉俗,無論是新婚夫婦,還是老女婿,在八年級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賀春節快樂。沒娶過媳婦的必須到舅父母家去,沒有特殊原因不能錯過這一天。

九年級是過年的最後一天。早晨仍在堂屋裏上香禮拜,並把門楣上、倉子上、箱櫃上掛的黃錢一律扯下來焚化,叫做“化錢”。意謂先祖來家過年,現在歡送他們回去。緊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個房裏的火盆上或火爐中燒上一塊石頭,備好一碗帶油花的陳醋,打醋台者手端一個大木勺,勺裏放着燒紅的石頭,同時在石頭上澆醋,醋遇上石頭,就有濃煙般的熱氣冒起來,彌散整個房間,發出一種酸噴噴的異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個房間,各個角落。然後把剩下的醋和石頭倒在大門外,據説這些東西驅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災禍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腳走,後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間、院落打掃一遍,三天的過年就算基本上結束了。

接下來從正月初四各鄉鎮排練的秧歌隊、社火隊穿梭於大街小巷、居民樓院、政府機關之間,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調在文化廣場傾情演出,開着三輪車、小汽車的農村居民進城看戲、看社火成了新時尚,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來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元宵節氣氛。龍年元宵佳節準備得非常充分,氛圍營造得格外熱鬧。由縣城東小十字從南向北穿過文化廣場步行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寫着“龍年大吉”的拱形彩門,彩門內一幅巨型的象徵中華、祈禱人們萬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龍壁富麗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擺放的是“瓜果飄香”長廊、“蟠龍柱”、“龍王治水”、“勁牛”、“花團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兩側對稱布臵“金錢樹”、“蘋果樹”等各種花樹。整體猶如傳統庭院前庭、中院、後院、左右廂房式對稱佈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揮下的兩條巨龍正歡快地玩耍“二龍戲珠”遊戲。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也是我國一個普遍的傳統節日,在民勤縣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頭攢動,吃元宵、鬧社火、放煙花、觀燈、猜燈謎、蕩千米等,展現出民勤人民團結奮進、平安和諧、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演奏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生態良好、經濟發展、上下一心的和諧音符與篇章中結束一年一歲的春節。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着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温暖。春節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15

到了春節,購買年貨可以説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實,這買年貨和春節的習俗是息息相關的。不信?我們來做個小調查吧!

一、年年有餘篇

在過年期間,許許多多的人都買了魚,就連我們家也買了這個小傢伙。為什麼要買魚呢?這是因為: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徵年年有餘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祕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餙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櫃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後世除夕年飯的“魚俗”。在我調查的人中,就有80%的人都買了魚呢!

二、團團圓圓篇

民間有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所以到了過年的時候,總有不少人去超市購買湯圓粉、白糖、紅糖……在我調查的人中,就有70%的人買了湯圓粉。

三、甘蔗篇

在大年三十那天上街,總會看見許許多多的人扛着甘蔗,有的還扛着兩根,這是為什麼呢?俗話説,過年吃甘蔗,一年甜到頭。在春節,有在家門口放甘蔗的風俗,昆明人俗稱“抵門槓”。人們一般在年三十將兩根甘蔗對稱地放在大門口,到除夕跨年的那一刻,再把甘蔗顛個筋斗,表示“翻梢”,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兩根甘蔗則代表好事成雙,象徵步步高昇,甘蔗越吃到後面越甜則寓意在新的一年裏日子越過越甜蜜。在我調查的'人中,許許多多的人都買了甘蔗,就連我也買了長長的一根呢!

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春節時我們買的年貨和春節的習俗都是離不開的,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夠紅紅火火、歲歲平安……希望在新的一年裏,我也能如此——學習步步高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p5pj1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