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端午節的隨筆(通用15篇)

端午節的隨筆(通用15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聽説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隨筆(通用15篇)

端午節的隨筆1

今天我讀了一篇叫做《屈原投江》的文章,讀完以後我有很大的感想。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傑出人才。精通曆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説他是“博聞強志”,“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佈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合齊國反抗秦國。足見屈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後。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於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賴活,寧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兩種態度都沒有錯的,不過現在看來更多的還是政治意義上的影響大一些,但也不能僅僅就當這是一場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寫出了離騷還是無用文人一個,往身後來看,死的卻也值得。還有個問題,就是既然戰國七雄都是屬於華夏中國,那後世效忠哪個國家不都一樣嗎。回來看看屈原離騷之所以成為後世的榜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愛國投江的影響使人們衍生的瞭解並愛好,其實同時代的宋玉等人寫的也很好,為什麼就比屈原名氣小呢?政治跟文學結合起來了啊。還有一個就是氣質問題了,屈原愛國,所以寫成離騷,如果他不愛國,或者説不愛的那麼強烈,不去投江,也就不會寫出那麼好的作品了。有句話叫做: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因為楚國滅亡的最冤,而楚人性格上也比較強硬,現在的楚地有人説土話“不知周,大概那時候流傳下的。我覺得屈原的死,也正好是一個心理上的刺激,所以秦朝滅的也那麼快,敗也由楚。

有些人沒事就説什麼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自殺的人,不管出與什麼樣的原因,都很難聯想到偉大,就算他愛國.....

當你看到有這樣一個節日,一定非常驚訝。是啊,那麼多的節日:“兒童節”、“勞動節”、“聖誕節”、“婦女節”、“國慶節”、“端午節”……應有盡有,可還從來沒有聽説過“泡泡節”呢?想知道嗎?請走進我們的校園,你就恍然大悟了。

在我們學校,你總會看見有一些孩子,在廊子上吹泡泡,他們把泡泡“呼哧呼哧”地吹上天,泡泡便隨着風兒飄動。於是,許多泡泡緩緩地升上天空,然後又慢悠悠地飄落下來,在泡泡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時,“啪”地一聲,儘管聲音極小,泡泡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然後,許多新的泡泡又從我們的“嘴裏”誕生了,在孩子們歡快地“吹促”下,它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地飛上了天……下課時,我們就會看見滿天的.泡泡飄浮在空中。那泡泡總是一羣羣的,還有各種怪異的形狀:有愛心形的,有橢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8”字形的……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無限的遐想……可是,老師卻把吹泡泡當作違紀的事情,從我們課桌裏沒收了一隻只孕育泡泡寶寶的 “母親”,讓我們無比難過與遺憾。我覺得,學校裏五彩斑斕的泡泡,是校園裏一處美景,彷彿是春天裏第一縷彩虹,儘管它們的生命短暫,卻充滿無比的活力。

“泡泡節”又是什麼意思呢?從昨天到今天,一直好像是一個吹泡

端午節的隨筆2

小時候,端午這天家家户户都會有特定的食物—棕兒,出現在家家户户的飯桌上。棕兒吃起來吧!有種苦澀的味道。一般為了去掉此種苦味,飯桌上都會擺着白糖,這是最初的去苦澀的方法,後續,逐漸可以用肉、棗、紅豆、來去除苦澀的味道,當時棕兒一般以黃色的六邊形,亮相於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顏色,還是形狀,都是千變萬化,形態各異的。

為何只有端午棕兒,才會出現在餐桌之上。大們的回覆是:“後人為紀念投身汨羅的屈原”。

屈原是誰呀!翻開歷史的篇章,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湖北省宜昌市,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年少時,可謂意氣風化,不單是高官,還深受楚當權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達富國強兵之舉。精忠報國之心,顯露無疑。正當一切順風順水之時,張儀出現了,張儀運用捭闔縱橫之術,深受楚當權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遠了。屈原逐漸從楚國的政權中心,流落外地。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可歎他,滿腹經綸敵不過,豐功偉績少人提。就在張儀的計劃步步實施時,楚國也必將滅亡。楚國子弟多才俊,屍橫遍野在郢城之後,無力迴天,愛國情懷熱血紅,全赴汨羅江水中。

楚已是國破家亡,瞬間楚人輪為亡國之奴。如果當初當權者信屈原,不信張儀,或許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躍,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古代智慧,我輩只能望洋興歎了。為了能讓屈原從形式當中吃到粽子,可謂是展萬家之所長。

飯糰和粽子原材料均為米,飯糰沒有任何包裹為魚蝦所食,棕兒多了棕葉的包裹最終為屈原所食,兩者本為白米,多了棕葉之後,色澤上卻能有着天差地別之感,飯糰遇水立即分化,棕兒遇水,緊緊相依。剛出爐的棕兒,拔開瞬間,熱氣騰騰,咬一口還有種苦澀的味道在其中,飯糰放久一點,就會變質,而棕兒放久一點,除味道有所差別,質卻沒有變。棕兒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餅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傳世界,不朽的中華民族。雖是雲裏霧裏的典故,典故必會源源流長。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節假日,棕兒已進千家萬户,端午和中秋,逐漸變成團圓的象徵。

棕兒味雖苦澀,我輩不能忘。端午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我輩絕不能忘,屈原精忠報國之心,我輩更不能忘。

端午節的隨筆3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去媽媽那裏蹭飯了,女兒由於下午要上課就沒有去成。媽媽聽説我們要去,很開心,説天還沒亮就起牀煮粽子和雞蛋了。到了家裏,還是那很熟悉的味道,媽媽的笑容一直掛在臉上,尤其是看她最愛的小外甥來了,媽媽特高興。因為兒子是媽媽一手帶大的,所以對兒子特別有感情。一整天我和兒子都跟在媽媽的後面,和媽媽聊聊家常,那種感覺很親切、很温馨。臨走時媽媽準備了好多東西給我們帶着,後備箱幾乎都要裝滿了,有草雞蛋、家裏種的綠色蔬菜、花生米、粽子、肉丸、餃子等等。這些都是媽媽提前準備好的,媽媽還專門向四姨學習如何用雞蛋和麪油炸花生米,真的很好吃的。關鍵是媽媽對我們那份濃濃的愛意,已經足夠我們感動了。

每次回家,媽媽都會準備好多東西給我們帶回家,説家裏的這些東西沒用農藥和化肥,吃着放心。而且還準備了一桌我們愛吃的飯菜,每次我都吃得飽飽的,瞧,有這麼能幹的媽媽,我什麼都不會您可以理解了吧!所以我不會做飯是有理由的。我小時候寧願去地裏幹活,也不願意做飯。感覺小時候的我就是一個男孩子,男孩子會的我幾乎都會,女孩子會的好像我都不怎麼會。所以我的骨子裏還是有一種男孩子氣的`,貌似也沒有女孩子的那種温柔、可愛。這個必須檢討,我得深刻反省一下啦!好在歲月的年輪把我魔變回來了,現在終於成熟長大變老了,也是一大進步哦!

其實小時候好像媽媽也不怎麼管我們,任由我們自由發展,也沒有太多的約束和呵斥,我們就這樣在無拘無束中慢慢長大,同時擁有一個值得回憶的美好童年。現在有翅膀了,飛走了,家裏就剩下媽媽了,其實媽媽是很想念我們的,但在電話裏總會説:“那麼忙,就不要回家了,家裏什麼都有的!”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帶上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心意一起回家!

端午節的隨筆4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最多的的就是:為了紀念浪漫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今天我園為過端午節給孩子們準備了粽子。每天我們拿點的老師總會把下午的點心一起拿上來,可是今天當孩子問我們:老師今天下午吃什麼點心啊?我們給孩子一個微笑,回答:神祕點心。下午很快到了,當宋老師領來“神祕點心”。粽子的時候,孩子們都大聲的説:老師我們最喜歡吃粽子了。宋老師問:孩子們你們知道,為什麼吃粽子嗎?

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叫楊芷言的.孩子説:老師是不是因為過端午節啊?

宋老師笑眯眯的告訴孩子們:是的,因為要過端午節所以吃粽子。並説順便給孩子們傳播了一些端午節的知識,雖然我們的孩子還小不懂得那麼多,但是從孩子們吃粽子開心的表情中,我們老師都得到了莫大的欣慰。吃過粽子之後宋老師又帶着孩子們製作了一個叫“五彩球”的手環,並告訴孩子們,我們製作的這個東西可以辟邪哦,雖然我們不迷信但是我們尊重我們祖輩人們留下的過傳統節日的習慣。

今天的孩子懂得了,端午節的習俗,還懂得很多的知識,希望我們的孩子們以後的日子裏快樂成長。

端午節的隨筆5

端午節又要到了,我又感受到了那種真我純我的意境。

小時候,我只知那端午節吃粽子。吃着香香的粽子,我問媽媽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媽媽告訴我,那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紀念他不願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紀念他至真至純的真我風采。

大一點兒後,又是端午節,我看到了有關屈原的國畫。畫面上的屈原解衣散發,白衣烏髮任風吹拂,口中似在狂吟高歌,不拘禮法,完全自我。這時,我又想起了媽媽的話:至真至純的真我風采。

再長大一點兒,從史書中瞭解到了屈原的偉大,也在他的詩中領略到了真正的他。屈原愛國,死諫楚王;屈原浪漫,著有《離騷》。但這只是表面,我更愛的是他狂妄張揚的個性,愛他的真我風采。

在眾人皆醉得麻木環境中,他選擇了一人獨醒。

在世人皆濁的骯髒社會中,他保持着一人獨清。

離開了王都,他投入汨羅江中的波浪。

褪去了華服,他裹上出水芙蓉的碧葉。

他狂放的高歌與散飛的長髮釋放着他的狂妄與任性。

他憤然地罷官與衝動的投江展示着他的清高與孤傲。

他天真地處在官場,認清了世人的醜惡與腐敗。

他誠懇地到處遊説,認清了眾人的沉睡與昏醉。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他如此的敬重。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要紀念他,紀念這種精神。這正是端午節的'意義所在。

正是他的真我風采讓他達到了仙的境界,讓我也為之放歌,放歌在這飄着粽香的端午、真我純我的端午、至真至純的端午……

端午節的隨筆6

每年的端午,總會想起屈原,想起這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想起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艾葉和粽子的香,更多的是一種臨死不屈的愛國精神,一種憂國憂民的閃光品格;想起屈原所寫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想起屈原抱石投汨羅江的無奈,他是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其實,端午就是感悟那段歷史,感受屈原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體味他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撓,領會着他因報國無門而痛投汨羅江的千般痛楚的心情!

在傳統文化日益被人忘記的時候,重温端午和感悟端午文化,是我們當前唯一能做的'!

而我,在端午節感受到的友情、親情、歷史文化,就是我端午最大的收穫!

端午是一種傳説、一種懷念、一種味道。端午的情愫始終在我的腦海裏縈繞。

端午節的隨筆7

一聲聲的蟬鳴把我從睡夢中叫醒。打開枕頭旁的手機,一條未接短信,是遠在老家的哥哥發來的:兒時的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船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如今全沒了......一下我的思緒便飄回到那遙遠的童年,千里之外的故鄉。

小時候在村裏上國小,我們坐在教室裏上課,看窗外麥苗黃竹葉青,高粱地裏玉米黃燦燦,聽蛙鳴聲聲蟬鳴陣陣,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説起端午自然就會想起那飄着陣陣清香的粽子。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母親就會把優質的糯米用水泡好,到街上去買新鮮的粽葉,晚上就將我們平時當書桌寫作業的大椅子搬到屋外的院子裏,粽葉掛在椅子的靠背上,將泡有糯米的臉盆放在椅子面上,外婆母親坐在小板凳上,外婆從椅背上取出一片青青的粽葉遞給母親,母親熟練地將長條形粽葉折成圓錐漏斗形,用小勺子在臉盆裏舀一勺子清水泡好的糯米放入漏斗形的粽葉裏,然後拿一根稻草(粽繩)繫上,一個稜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們兄妹幾個象小雞一樣圍繞在外婆母親的身旁,外婆母親給我們講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講屈原的故事,我們在院子裏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想到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就能吃到清香可口的粽子了,可高興啦,彷彿空氣都飄着粽子的清香,香蓬蓬甜滋滋。

端午節清晨,天剛矇矇亮,屋後老柳樹枝丫上的知了還在熟睡中,屋旁池塘裏的魚兒還在夢中,我們就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想到的是那清香四溢的`粽子,光着腳急跑到廚房,看見外婆母親把正冒着熱氣的粽子從飯鍋裏撈起端上飯桌,粽子的清香伴着熱氣在空氣中瀰漫,直撲鼻尖實在誘人,叫你不得不流下口水。我們象一羣饞嘴的小貓,伸手就去抓,結果稚嫩的小手燙出一個小水泡。母親連忙拿出碘酒給我們擦,痛得我們哇哇直哭,外婆將粽子用扇子扇冷,用剪子將粽繩剪斷,撥開粽葉,那粽葉的清香伴着糯米的清香就象甘甜的美酒讓你未飲先醉。外婆將粽子裹上紅糖送到我們口中,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香,畢竟是小孩,馬上破涕為笑。至今想起彷彿脣齒間還留着濃郁甘甜的餘香,久久縈繞揮之不去。

揹着書包去上學,跑到小夥伴家準備一起去學校,他一家人正圍繞在桌子旁吃粽子,他父親將幾個粽子遞給我,我歡快地提着粽子跑回家,母親連忙拿了幾個鹹鴨蛋還有幾盒芝麻糕叫我送過去。吃罷粽子極不情願地去上學,跑到學校,老師説今天不上課,端午節放假一天,心裏樂開了花。

沿着村莊的灌溉河往回家的路上跑,只見平時寂靜的小河今天熱鬧起來。小河兩旁人來人往,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灌溉河裏的水今天特別滿,河水也特別的清,映着藍天白雲,照着我們稚嫩的笑臉。河水喘急的地方打着漩渦唱着歡樂的歌兒奔向遠方,還有魚蝦忍不住寂寞跳出水面迎接我們。村民自發組織的農船賽在灌溉河裏舉行,一隻只小巧玲瓏的船隻披紅掛綠,有的將小船船頭扮成龍頭,將小船船尾裝成鳳尾。一隻只色彩斑斕的小船飛奔在小河裏,象龍飛似鳳舞,你會覺得龍飛鳳舞不是神話,就實實在在發生在農家的生活裏。船艙中間放着紅彤彤的大鼓,掛着金燦燦的銅鑼,比賽的船員選手都是村裏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他們健壯的肌膚此起彼伏渾身是勁,平時鄉村生活單調,年輕的激情無處可使,今天這場龍船賽像催化劑一樣喚醒了他們體內的荷爾蒙,他們的青春也給平時寂寞的鄉村注入了活力。他們身着統一的運動服,隨着鑼鼓聲響起,一起揮動手中的橈子拼命向前劃,小船象離弦之箭在河裏穿梭,似脱韁的野馬在河裏狂奔,船艙裏的人揮舞着棒槌,有的還跳起歡樂的舞蹈,唱起動人的歌曲。河裏鑼鼓喧天,彩旗飄飄,岸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這小河是村民的血脈,村裏的全家老小洗衣做飯燒水喝茶,農田裏的莊稼灌溉,菜地裏的蔬菜用水全靠它,我的身上至今也流淌着它的血液,它是我們的母親河啊。我們幾個小朋友象跟屁蟲一樣跟着大人的屁股後頭跑,只為那熱鬧,只為那童稚,只為那好奇。

時光如水,童年的生活早已離我而去,慈祥的外婆父親母親也相繼離去。他(她)們守望故土,聽溪水歡唱,看後生出入,保佑漂泊在外的孩子平安。今天又是端午節,我雖然遠離故鄉,但兒時的端午節那粽子的濃香,那故鄉小河裏的龍船賽卻永遠珍藏在我的腦海裏,永不消失,逾久彌香。

端午節的隨筆8

端午,好像與我沒有什麼干係,我沒有去任何地方,可是天空的藍有些渾濁,好似我心底油然而生的感傷。

——題記

一連幾天陰雨不斷,卻在清明這天放晴了。取之心底的壓抑,不由得有幾絲感傷。

前些時候,是木棉花由盛轉衰的過渡期。眼看着木棉花一朵朵飄落,落在城市的底層,“零落成泥輾作塵”。儲蓄了一年的力量,如今卻被踐踏,我想,這不是它想要的。

沒由來的,很自然地想到了早已離開塵世的人。正如木棉花一樣,在釋放過光彩後,離開所依存的世界。無論在過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讚揚還是鄙視,都是未知。

忽然,好像看見了空中的亡靈。此時。我能做的,只是握一握他們虛無的手。是安慰,也算是祭拜吧。

驀然醒悟,原來人生不過如此。既然死後的,是不能決定的,那麼,就只有像木棉一樣,綻放畢生的含蓄。

想着,陽光就透過薄薄的雲層釋放出來,我彷彿看見了光束,澄明,純淨。可此時的天空,怪誕得出奇——雲塊很薄很淡;天空的顏色模糊且朦朧,些許暗淡,些許明朗;陽光刺眼,卻找不到根源。

此時的天空正如我的心情,複雜、混亂,唯一感知到的,是那麼點感傷與憂鬱。

再來,就是無盡的惆悵。我突然想起了陳舊的往事——我回過頭去看自己成長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觀望,我以孤獨的姿態站在路邊上雙手插在風衣的兜裏,我看到無數的人羣從我身邊面無表情地走過,偶爾有人停下來,對我微笑,燦若桃花。我知道,這些停留下來的人,最終會成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們,我會想起不離不棄。

原來最終留給我温暖和想望的.還是朋友。每個人都一樣吧。

我想起了郭敬明的話:

習慣了送你上車,再跑到馬路對面看你在車上安靜地坐下來

習慣了替你買甜品,看你笑得像孩子

習慣了走在路上替你看車,牽着你的手拉你過馬路

習慣了你突然難過的性格,我就陪你不説話

習慣了深夜的電話,窗外淅瀝的雨聲

習慣了手機短信裏的笑臉和生氣

習慣了你的記性差,説過的話老忘記

習慣了你對人的依賴儘管我也是個孩子

習慣了你四處跑的性格老找不到人

習慣了對自由的你有無窮的牽掛

習慣了你突然出現在我面前説一起出去玩

習慣了你的眼睛裏明亮的光

也習慣了你的眼睛中深深的暗

習慣了在你難過的時候給你寫紙條

習慣了發短信叫你記着吃飯

我們彼此習慣了 所以不離不棄

只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給彼此最深情的祝福,叫做不離不棄。

由想起了曾經發誓不再想的話——我不想長大。

因為長大就是一種煉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被洗去了純真,以及許許多多的美好。

我是多麼不想忘記童年的美好,那些往事如同美麗的水晶球,那是我們所有孩子曾經的夢境,如同愛麗斯夢遊仙境。可是,長大的愛麗斯丟失了鑰匙,她是該難過地蹲下來哭泣還是該繼續勇敢地往前走?

可是,一個人總是要忘記一些事情,那麼他才能記住另外一些事情。

大人們總是會逼着我們這樣做。

後記

那個雨夜,風箏飄落,本以為幸福就此落腳,可是卻是未然。

我必須在青春的洗禮中,勇敢地站起來,去堅強地面對。

端午節的隨筆9

快端午節了,我一向不忘一次的端午節。

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增江河,那裏人山人海,大家都是來看龍舟的.,我和幾個朋友擠進了去,隨着龍船跟去,一向跟得老遠,最終且跟丟了那條龍船,害的我們幾個從老遠慢走回家。回到家,剛進門,聞到了一種清香,是粽子的味道。我走進從廚房,見奶奶在那煲粽子,我問奶奶;“奶奶好香的粽子味,你做了粽子了嗎。”奶奶轉過身來,對我説:“是呀,都熟了,奶奶給你拿一條。”奶奶説完從煲子裏用筷子抽起來,給我。好香呀,看着粽子,口水差一點流出來。忙接過粽子,奶奶見我那麼急着拿去,對我説:”細心熱呀,別急着吃,這奶奶做了一煲,“歡快的拿着粽子,走出廚房,吃粽子去。這件事我一向保留在我腦海裏。

期望這次的端午節過得愉快……

端午節的隨筆10

一如往日

只是沒有往日的疲憊

擁有的只是等待的無奈

默默的我問着自己

究竟是我用錯了心

還是我愛錯了你

沒有人知道

就如沒有人知道天空何時會流淚

鳥兒為何會悲鳴

涼如水的夜晚

糾纏而又煩亂的思緒

如果你知道

那麼請告訴我究竟是我用錯了心還是愛錯了你?

是誰曾經説過,不會放棄,而如今只留下我一個人.現在的你依舊歡言,我卻站在長長的寂寞的海岸線,從什麼時候,寂寞,眼淚成了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錯在什麼地方,是命運的不公,還是我們原本就不該彼此相識.今年的端午節到了,一如認識她之前那樣,在相同的地方,什麼都不曾改變什麼.而面目全飛!

過去的依舊會過去,我還是原來的我.如過我還剩下些什麼.剩下的只有那顆疲憊不堪的心靈,還有那孤獨的靈魂!每當清晨起來,眼角還有殘存的淚痕!原來好多的夢是真的',只是我們都清楚,不願觸碰內心的那顆線,許多這樣的日子,重複了又重複.回首當年,展望未來.你覺得我還有未來嗎?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端午節的今天,我的手裏緊握的只是那根回憶的線!是啊,一段感情的結束,是否就意味着一段新的感情的開始呢?誰會告訴我!我明白不是每段感情的開始,就意味着美麗的結局!在乎的人,會傷的比較深,不在乎的會選擇一笑而過,這就是人與人的不同之處.

回首了一段感情,或許本不該繼續的感情,我一如繼往,無法釋懷。

端午節的隨筆11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令我們難忘的事,我們想讓它在大腦中煙消雲散,可這件事卻久久的在我們的腦海中迴盪,好像有什麼東西使它留戀。當然,有一個節日,使我至今難忘。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湯圓、賞花燈。象徵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記的那是去年的2月21日,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白天呢?是各鄉演的社火,有舞獅、唐三藏師徒四人、姑娘騎毛驢、。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表演。大街上熱鬧非凡,鞭炮聲、鼓聲、小朋友的歡笑聲,簡直能淹沒了整個芮城縣。

隨着秒針不停的動,八點到了,廣場外已經是人山人海,彷彿每個人滴一滴汗,就能下一場雨,這一天要在廣場放各式各樣的.禮花:首先是幾顆“星星”往天上飛,離地面大約有兩米多的時候,便炸開了。然後是由定時禮花“佔領了”整個廣場。看的我是眼花繚亂,這可是原來沒有的。看完煙花,我們隨着人流開始觀花燈,街上的燈真多,使我目不暇接,有十二生宵燈、如來佛燈、觀音燈、豬八戒燈、米老鼠燈、臉譜燈。加上霓虹燈,把整個臨澤城裝扮得更加美麗。彩燈綻放着絢爛的色彩,好像在為國慶加油呢。

這一天,白天的熱鬧非凡,夜晚的人山人海,都使我記憶猶新,使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因為它代表這我們的中國富有了!我相信,在不久的今天,中國一定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來迎接下一次的輝煌!

端午節的隨筆12

端午節前兩天,母親見鄰居們忙着在地畔割艾蒿,又聽説附近村裏有個生意人,去年端午節拉了一面包車艾蒿在西安賣了幾千元,這比種麥子划算多了,父母親也搶着割了幾捆艾蒿。放端午假,我和妻子女兒一早買了些吃的,回家看望父母親。到了家裏,父母親正忙着整理艾蒿,我們幫着用繩子綁成小捆。

吃了午飯,母親催我們回家,九歲的外甥也催着要趕往新區賣艾蒿。説實在的,讓我賣艾蒿,心裏不是很樂意,一是放不下讀書人的臭架子,二是怕別人笑自己真會過日子。看着父母親忙碌了一整天,也就只好拉着女兒外甥艾蒿早早地返回新區。

到了小區門口,我們選了塊空地擺放好艾蒿;外甥坐在小板凳上,兩手放在膝蓋上,還吆喝起來;女兒站在後面,斜揹着個小錢包,他倆看起來很像一回事。一會功夫,就圍來幾個人,先是把他倆誇了一番:“你看這娃多懂事,都能賣東西了。”“你哪裏的'?真能行,都自己勤工儉學了。”言語之間就挑上一兩捆,付了錢還不住地打量着他倆。外甥像是得到了鼓勵,説話更是鏗鏘有力。

由於艾蒿太多,我和妻子只能拿些去廣場賣。我鼓足勇氣抱了一大捆去了廣場,妻子遠遠跟在後面,怕碰見熟人,結果一連碰見好幾個,應付似的説了幾句徑直來到廣場。還沒放下就有人要,這時來了一位廣場管理員,讓我趕緊挪走,説正在創衞,這兒堅決不能放。我只好拿走,心裏有點抱怨父母親,又不是沒錢花,割這艾蒿幹啥?但不賣吧,他們滿山溝割艾蒿也不容易。這一幕使我想起了范進賣雞,剛找個地就被人攆走了,沒想到小説的一幕在現實上演了,只是范進為了活命,我算是重温兒時賣菜的生活吧。我只好抱到陽光小區門口賣,比起廣場,人少了許多,自然光顧的人也少,好在沒人攆。

快九點了,我估計廣場管理員走了,就再次抱到廣場,根據剛才的情況一會就能賣掉。來到廣場,剛放下,正擦着汗珠子,一下子來了三個工作人員,帶頭的估計是個領導,示意我趕緊挪走,先前那個年輕的管理員對我解釋説:“剛才不是給你説了,這兒不能放,你拿到小區門口賣。上面有規定,不是我硬要攆你走,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有點不好意思:“好,我挪走。”心裏納悶:這些工作人員真敬業,快九點了還不下班?我抱着走出廣場時,聽見一個管理員對另一個小聲説:“年紀輕輕的,不出去打工掙錢,指望這能掙幾個錢?”我灰溜溜地走着,似乎背後有萬道目光向我射殺過來。晚上躺在牀上,想想管理員的話,覺得説得很實在,是個爽快人。

我又抱着艾蒿來到人行道的綠化帶旁,坐在木椅子上歇息,這時手機響了:“爸,我賣完了,你賣得咋樣?”我説:“不咋樣,你先回吧。”

我和妻子隨後也回去了,一進門,外甥就得意地説:“看我咋樣,賣得一捆不剩,最後那三捆葉子蔫了,我一塊錢賣了。妗妗,我和我姐餓了。”妻子説:“你們不是兜裏有錢嗎?小區門口那麼多小吃,你倆怎麼不買?”女兒説:“還是算了,賣個錢也不容易,總共就一百來塊錢,還是給我爺爺和奶奶留着,他們挺不容易的。”“就是,我姐説每人只獎勵一塊錢,我買了幾個糖。咱還是在家裏吃,省得花錢,這錢也不好掙,把我肚子都餓扁了。”外甥一旁摸着肚子説。

我和妻子聽了很吃驚,也很高興。沒想到賣艾蒿有了這樣的體會和收穫,這比平日苦口婆心地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效果好得多。看來明年端午還得讓父母親割些艾蒿,不只為賣點錢,更為了讓這一代福窩窩長大的孩子有些生活體會,否則沒錢了就只知道在銀行取,從不知道掙兩錢要流汗。對於我而言,也是頗有收穫:工作不僅是為了生活,更是為了有尊嚴地活着,敬畏工作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想想這端午節,過得也別有滋味。

端午節的隨筆13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深厚,每一個節令都對應一個節日,在這諸多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瀰漫着清新的粽葉香。這一天人們要吃粽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葉,備好黏米和餡料準備包粽子。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變魔術般被包好,煮熟了。這時心急的小孩子望着冒着熱氣的粽子會吵着要吃,而大人會耐心地哄道:“先等一會兒,用涼水拔一下再吃吧。”

終於可以吃了,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剝開粽葉,那好看的,黏黏的粽露了出來,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兩口吃掉後,小孩子一般還要吃,誰讓它這樣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着説:“吃吧,吃吧,多吃幾個啊!”因為這一年裏只這一個端午,也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們嘴裏,才會有不同於往日的味道。

説到端午吃粽子,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因為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後投江了。後人為了紀念他,選擇在這一天包粽子投進江裏。後來這一習俗廣為流傳,直到今天。

端午的這天不只吃粽子,還有別的活動。南方的一些城市這天會舉行龍舟比賽。這一天大人,小孩兒紛紛湧向比賽的地方,這個比賽可是人們盼望已久的'。而在我們這裏這一天不僅家家包粽子吃,還會買些艾葉放在家裏。

更好趣的是街上會有賣小飾品的,這些飾品就是小孩子戴的香袋。小巧玲瓏的,袋子上還繡着精緻的五毒圖案,小孩子戴上可以保平安。這些小飾品都很可愛,惹得過往的人駐足觀看,非要買上一個才心滿意足離開。

端午快臨近了,我深深地期盼着。那清甜的粽香,它在我的心中已深深地紮下了根,我熱切地盼望着它的到來。

端午節的隨筆14

小時候,端午這天家家户户都會有特定的食物—粽兒,出現在家家户户的飯桌上。粽兒吃起來吧!有種苦澀的味道。一般為了去掉此種苦味,飯桌上都會擺着白糖,這是最初的去苦澀的方法,後續,逐漸可以用肉、棗、紅豆、來去除苦澀的味道,當時粽兒一般以黃色的六邊形,亮相於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顏色,還是形狀,都是千變萬化,形態各異的。

為何只有端午粽兒,才會出現在餐桌之上。大們的回覆是:“後人為紀念投身汨羅的屈原”。

屈原是誰呀!翻開歷史的篇章,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湖北省宜昌市,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年少時,可謂意氣風化,不單是高官,還深受楚當權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達富國強兵之舉。精忠報國之心,顯露無疑。正當一切順風順水之時,張儀出現了,張儀運用捭闔縱橫之術,深受楚當權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遠了。屈原逐漸從楚國的政權中心,流落外地。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可歎他,滿腹經綸敵不過,豐功偉績少人提。就在張儀的計劃步步實施時,楚國也必將滅亡。楚國子弟多才俊,屍橫遍野在郢城之後,無力迴天,愛國情懷熱血紅,全赴汨羅江水中。

楚已是國破家亡,瞬間楚人輪為亡國之奴。如果當初當權者信屈原,不信張儀,或許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躍,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古代智慧,我輩只能望洋興歎了。為了能讓屈原從形式當中吃到粽子,可謂是展萬家之所長。

飯糰和粽子原材料均為米,飯糰沒有任何包裹為魚蝦所食,粽兒多了粽葉的包裹最終為屈原所食,兩者本為白米,多了粽葉之後,色澤上卻能有着天差地別之感,飯糰遇水立即分化,粽兒遇水,緊緊相依。剛出爐的粽兒,拔開瞬間,熱氣騰騰,咬一口還有種苦澀的味道在其中,飯糰放久一點,就會變質,而粽兒放久一點,除味道有所差別,質卻沒有變。粽兒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餅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傳世界,不朽的中華民族。雖是雲裏霧裏的典故,典故必會源源流長。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節假日,粽兒已進千家萬户,端午和中秋,逐漸變成團圓的象徵。

粽兒味雖苦澀,我輩不能忘。端午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我輩絕不能忘,屈原精忠報國之心,我輩更不能忘。

端午節的隨筆15

節日,就是辛勤的勞苦大眾,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歲月中,為了打破這份寧靜,辛勤勞動的人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歡樂氣氛的日子。這樣使得,勞苦大眾在平靜地生活中,讓人們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長河中,有了慶祝、歡慶,生活才過得有滋有味,才過得有人情味、有人性。這也許就是傳統節日在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節來説,就是沒有屈原,窮苦的人們也會在五月編造出節日來。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沒有紀念屈原之説,而是一段神話故事。這個故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這幾年卻讓屈原佔據了。話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惡神,仇視人間,他要毀滅人類。這位惡神派下來一位善良之神,讓他執行這項任務。可這位善良之神,動了惻隱之心。下凡後對人類説,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位惡神要觀看人間,你們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户户,房門插樹枝,窗口掛野草。到這一天惡神一看,呀!世間人類真死絕了,你看,房門口都長出樹枝了,窗户上都長野草了。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惡神知道了內情,殺死了善良之神,還為人間降下了災難。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户,門口插柳樹枝,是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掛艾草,是為了表達對這位善良之神的愛戴。

至於五彩繩,在我老家叫百索兒。這個傳統是怎麼來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時候,只要是過端午節,早上起牀,媽媽就為我們弟兄幾個帶上百索兒。在老家也有人説是為了讓孩子長命百歲;也有人説是,五月裏蛇出現了,孩子帶上百索兒,蛇不咬。不管怎麼説都是為了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命運順利。

對於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沒有這種習慣。我小時候也沒有聽説過,端午節還要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還是在上學以後,課本里學到的,那時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們北方是以麪食為主,在端午節那天,家裏人會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餅,這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小時候盼望過節,過節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裏,過節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節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顆好大的杏子樹,每年端午節時,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還有麻花,油餅到我家來。這也是天打不動的規矩,自從我媽到我家,就有了這一規矩。有一年,端午節那一天我舅舅收麥子忘了給我家拿杏子,還讓我媽質問了好長時間。尤其端午節吃杏兒,這在我兒時是最驕傲的,因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鄉要早熟幾天。端午節,下午上學,我拿着杏子、油餅、麻花,帶着媽媽親手擰在一起的百索兒,信心滿滿,就喜歡擺着課桌上顯擺。同學們看着杏子,饞的口水直流。那時候就喜歡同學們伸出小手,哀求着在我跟前要杏:“給一個嗎!掰半個也行嗎?我們倆是好朋友……等等”當我掰半個杏仁給同學,看着同學們吃,我特有滿足感。因為外婆家的杏子,個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還是甜的,在我國小二年級那年,倆同學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還打了起來最後鬧到班主任那裏。

七年級那年,我吃上了粽子。雖然在國小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節的美食,可家裏窮,父母沒有買過。當時的粽子也是外地運過來的,老貴了,一個五塊。那年我小姨,從外地打工回來,剛好是端午節,就往我家拿了幾個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個撥開就吃。嚐了一口,新鮮感就沒了,一點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沒放鹽。咬了幾口就扔掉了,沒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點蜂蜜,甜甜的。我是饞饞的,真沒勁。哎!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沒嚐出味道,一個粽子糟蹋了。當時就埋怨小姨,為什麼不多拿幾個,一人一個,真沒意思,心裏有一種失落感。心裏從沒有想過,那時候誰家裏都沒錢,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當今社會,粽子多了,卻沒人喜歡吃了。端午節象徵性的吃個粽子,只是為了過節。今年端午節回家,拿了幾個粽子,我女兒一個咬一點,説不好吃,就讓我家豬,過了端午節了。

不過我女兒對百索兒,還是很喜歡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讓我媳婦給他綁在手腕上。最後是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是百索兒。還記得我小時候也喜歡百索兒,端午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媽鞋百索兒,有時候我媽忙,頭天晚上沒來得及擰,就催着讓她擰。端午節那天,綁不好百索兒是不會去上學的。端午節過後,還一直帶着,一直到農曆六七月,百索兒顏色褪完,再加上愛玩,不講究衞生,百索線讓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麼顏色了,才取掉。有時候還不死心,自己找來各色絲線,自己擰一根,再綁在手腕上。也許是想着端午節越長越好。在孩童時代節日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對於有負擔的大人,還是要以過日子為重。

對於百索兒來説,大人們是不會綁在手腕上的。我不綁百索還是九年級那年,主要是男兒身,不好意思。但端午節,砍柳枝,割艾草,還是自己的'強項。自從上了國中,每年端午節都會隨着父親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牀,趕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掛在窗口,大人們説這樣吉利。我對吉利倒沒有感覺,主要是為了新鮮、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説的一句話,“年輕娃,耍性子。”在那時候,天不亮揹着一揹簍艾草,走在大街上覺得特別有面子,誰要就趕緊拿點,臉上永遠帶着燦爛地笑容。人總是要長大,對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時。上高中以後就再也沒有上山割過艾草。還記得我媳婦懷孕那一年端午節,我剛好在家,我爸讓我上山去割艾草,我還對我爸犟嘴,今天滿大街都是買的,跑那麼遠幹嘛?我還心裏嘀咕,都好幾年沒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麼這麼大興致?最後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後來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節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樹枝,放大鍋裏煮水,來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傳説這種水洗身,對女人身體好。我爸割艾草是為了我媳婦,當兒子的卻不知道,自己真是個糊塗蛋。

隨着社會發展,文化大融合,家鄉關於端午節的傳説已無人説起,而關於粽子,屈原、女兒節的説法,卻佔據了家鄉的傳説。對於社會低層的勞苦大眾,怎樣的傳説都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總認為,只有節日,才能清晰地記錄着勞動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只有一次次的紀念才能讓中原文化淵源流傳;祖祖輩輩記住正能量的東西,社會才能發展。如果現在我女兒問我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我會對她説:“因為有一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們都來紀念他。”而不會説,神、鬼之詞。

標籤: 端午節 隨筆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33nw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