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元節 >

中元節作文集錦15篇

中元節作文集錦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元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元節作文集錦15篇

中元節作文1

接着,我們來談世間所謂的「普度公」。什麼是普度公?這是佛教中的另一個公案:

佛在世時,有一位弟子叫阿難,他長得非常莊嚴。佛陀有三十二相,而阿難有三十相,在佛的弟子中,可以説是一位既年輕、形貌又莊嚴的弟子。有一次,他在結夏安居時,聽佛講法,靜坐思惟。當他入定之時,忽然看到一個青面獠牙、面目猙獰、腹大如鼓、頸子又細又長的怪物,阿難看了非常害怕,就開口問道:「你是從哪裏來的,怎麼會如此醜陋可怕?為何出現在我面前?」

這個人就咧嘴對阿難笑説:「你不必怕,也不要厭惡,三日之後你將和我一樣,在這個道中與我同類!」看到他恐怖的笑容,聽了他陰陽怪氣的聲音後,阿難嚇得驚醒過來,便趕緊跑到佛陀的面前求救。

佛陀勸説:「阿難,人生無常,人的生命在呼吸間,不必等到三天後,我們要隨時準備任何時刻都可能墮落於三惡道中。」阿難説:「我不願意墮入餓鬼道中,讓自己變得猙獰恐怖,我實在很害怕!」佛陀回答:「這是業啊!三天之後,是大家修行圓滿的日子,除了靠你自己自救外,還必須借重僧伽的功德力,讓大家為你虔誠祝福,你才能夠解脱。」

阿難尊者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一個「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寺院道場普度時,都會寫個「面燃大士」的牌子,這就是民間所説的「普度公」。

愛神與惡鬼

愛神和惡鬼一起來到了人間。

春天裏。他們同遊花園。愛神説:“啊!多麼美麗的景緻——百花爛漫!”惡鬼説:“美什麼,那花朵下有刺呢!”

夏天裏,他們一起遊山林。愛神説:“瞧!多麼美妙的風光——綠樹濃蔭!”惡鬼説:“妙什麼。那樹裏有蟲呢!”

秋天裏,他們一起遊郊野。愛神説:“看!多麼歡樂的美景——黃金世界!”惡鬼説:“樂什麼,那黃表示是枯萎呢!”

冬天裏,他們一起遊大漠。愛神説:“哈!多麼潔淨的大地——白雪皚皚!”惡鬼説:“潔什麼,那雪下全是沙呢!”

於是,上帝讓愛神留在天堂,將惡鬼打入了地獄。

內心有愛,得到的是歡樂;內心有恨,得到的只是痛苦。

中元節作文2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着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户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是中元節啊媽媽説讓我去看日曆我一看日曆發現本月31號是中元節,之後我問媽媽媽媽説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網上去查。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

中元節作文3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係。“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説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佛祖説:“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脱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説:“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台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户,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元節作文4

老師説七月半也叫“鬼節”、“中元節”,是人們祭祖祭拜先人的一個節日,也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懷疑老師的話,因為我家的中元節是從七月初九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麼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説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為曾祖,稱爺爺為祖考,結尾為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為老孺人。

寫了包之後就是數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乾淨,倒乾淨香爐裏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繫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着我們去外邊“接客”。爸爸的手上會拿着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裏唸唸有詞,似乎是説“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

等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後點鞭炮。鞭炮點過後,我們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裏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的親戚和“送客”。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後,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麪條,媽媽做的麪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麪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裏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着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後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着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着八仙桌開始吃飯。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為他們家的中元節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才算是過去了。

中元節作文5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説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民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意。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着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如果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峯。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中元節作文6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着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户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是中元節啊媽媽説讓我去看日曆我一看日曆發現本月31號是中元節,之後我問媽媽媽媽説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網上去查.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作文7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

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稜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鬆菇、黃花菜、幹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

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准,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中元節上墳祭祖流程

1、先在列祖列宗的墳堆上,擺好飯菜、碗筷、酒杯、茶水等供品,然後在墳堆前上三柱香。

2、給看墳的土地神擺好供品後,再燒一份黃紙,此俗叫做“拜土地神”,亦叫供奉“看墳神”。用以感謝他一年四季守護墳地,保護列祖列宗平安無事。

3、香燒至半柱時,在列祖列宗的墳堆上,燒掉事先準備好的紙錢和衣物。並留少許錢物,分別在其他墳堆上燒掉,唯恐別的鬼魂在上墳人走後,到列祖列宗墳堆上搶錢和衣物。

4、三柱香燒盡時,撤掉供品,並將供品向墳地四周拋撒,此俗叫做“拜四方”。意思是給那些人去上墳的遠親近鄰拋撒吃的,不讓他們在上墳人走後,到列祖列宗的墳堆上搶吃的。

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中元節作文8

又到每年的“中元節”。母親還隔好幾天就開始準備“接祖”要用的東西,器皿、菜餚、點心和水果,零零碎碎象螞蟻搬家一樣地用拖車一次次往家裏運,我勸她不用這樣辛苦,到時我們開車一次性地買回家就行了,可她固執地不聽,她怕我們買不齊整或不及時而誤了她的大事。

母親年輕時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爺爺奶奶在時,手把手教她接祖時祭祀的全套禮儀,她學會並記下了,但在心裏從來都沒有虔誠過,因為她不相信這一套。

可是現在步入老年的她卻越來越迷信鬼神的存在,也許她更加願意相信逝去親人的靈魂還存在於這世間,那些已遠逝的親人的眼睛隨時在天上看着我們,這樣,她就經常可以在心裏和我那天上的外婆和父親對話。也許她已意識到這樣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對於這個節日的意義,她的思想從抗拒到接納,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

迎接儀式完成後母親就説:“你爸其實早就回來了”。

我們自然都沒有看見,可母親分明感覺到了,她説:“今天一大早我在擺碗碟的時候手幾次抽筋,拿東西不穩,我的手從來不抽筋的,我知道是你爸爸不准我做,他老説我慣了兩個兒子,不讓他們幹活,看到我忙上忙下,怕我辛苦,不准我做事。我對他説,你莫精怪我,讓我把事做完,我還有好多事呢……”

聽她這樣説,我想笑,可是我的淚水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滑落了下來。

頭一天晚上母親就交待我們第二天早上買點包子、饅頭做早餐,因為這些東西好做供品。

早上天才亮她又打個電話給我,聲音哽咽:“你説怪不怪,昨晚我夢見他們了,你奶奶和你爸爸。好多年好多年沒有夢到他們了,他們真的回來了。你奶奶對我説,妹子呀,買點麻圓???磐旁蒼駁穆鎩D隳棠趟檔枚裕?懵蛟綺褪貝?懵樵不乩窗傘!?/p>

我也寧願相信這世間的確有鬼魂的.存在,也相信是奶奶真的想吃麻圓了。

史鐵生説過:“一棵樹上落着一羣鳥兒,把樹砍了,鳥兒也就沒了嗎?不,樹上的鳥兒沒了,但他們在別處”......“......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恆途。”

是的,我們逝去的親人的肉體所棲身的這棵樹被上天砍了,可是他們給予我們的愛和温暖仍然棲息在很多地方,我們隨時都能看到、感覺得到。

也許這就是中元節幾千年來越傳越盛的原因吧。

中元節作文9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我和媽媽在家搬出一張桌子來燒香拜拜。我問媽媽:為什麼要燒香拜拜。媽媽説:“今天是鬼節。”等一下要回外婆家吃飯。為什麼會有鬼節?我上網查了一番,原來:“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七年級)。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家家户户要準備紙錢、果盤、供桌“燒經”了。特意供奉水蒸餛飩、餃子。家有新亡,除靈前則在七月十三燒經。何謂燒經,一般理解為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燒燒紙錢叩叩頭。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在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説,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説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脱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我恍然大悟,鬼節還有這樣的歷史啊!!

中元節作文10

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中元節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民間佛教方面,早年華北世家居士,在中元節祭祖時,則盛行《盂蘭三佛爺懺》的一種法事,在家門庭前,塑立三寶佛像,聘僧唸經,張燈結綵為祖先祈求冥福。其信仰意義為:希望先供養釋迦佛以減輕先人的業報;再祈求藥師佛使祖先不再受病痛折磨,最後希望阿彌陀佛接引先人到西方淨土。江南、華南盛行地藏法事,僧徒在地藏菩薩像前唸經膜拜,請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大開方便法門,引渡祖先。其餘地方或者行《八十八佛洪名寶懺》、《觀音大悲度懺》、《慈悲道場懺法》(俗稱《梁皇懺》)等其他法事。

民間道教方面,中國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類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太乙救苦天尊説拔度血湖寶懺》、《靈寶鍊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如《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一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台正中。諸道士扮演眾仙弟子,立於兩側。天尊(道長飾)用團扇扇三下,以寶劍(或鐵枴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義為天尊滅地獄之火,以法器打開地獄之門,引鬼魂出離地獄,後開始為眾仙、地獄鬼眾與悠遊人世之亡靈講經説法,天尊説法畢,則遣眾仙跳下虛空(飾演的道士們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滿場跳躍),意是拯救四方鬼魂與信徒之祖先。此時天尊並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灑下(也有改為丟擲糖、餅,供信徒拾取),代表着施食餓鬼眾並超度其出離地獄。

南方則流行諸多道教懺法,各地不同,如:《三元滅罪水懺》意義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請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取冥福;廣東一帶則有《呂祖無極寶懺》,是全真道儀式,藉由度人無數的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威力,廣度死者入道,安生定民。

中元節作文11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

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説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説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説,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

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麪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

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唸佛經,佛師一邊唸經,一邊朝台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説吃了能消災。

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小結:在祭祖的節日裏,每家每户都會準備好祭品,有些祭品是習俗要求,有些祭品是去世的人生前喜歡吃的,不管是什麼祭品,送去的都是親人的想念。

中元節作文12

説是“鬼節”,其實就是家鄉的七月半,即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因家鄉的俗語“七月半,鬼亂躥。”而得名。聽外婆説,每到這一天晚上,鬼們都會來吃刺梨。倘在寂靜無聲的時候,手拿一面竹篩,一塊明鏡,來到刺梨蓬邊,細聽有“沙沙”作響的聲音,便用竹篩迅速地罩住刺梨蓬,再掏出明鏡一照,便可捉到鬼……我往往被嚇得毛骨悚然,因此也不敢鑑定外婆的話的真偽,只是每年月半過後,刺梨便全是蟲蟲眼眼,大人們都説,那是鬼吃過了的,我便也確信了。可這驚嚇並未減輕我對家鄉“鬼節”的喜愛,它讓我樂趣無窮。

月半這天,依據家鄉的習俗,每家每户都要插香瓜、插搖錢樹、給先人們燒錢紙(香紙)。所以這天要是誰家小孩摘了誰家的瓜,大人們都不會較勁。一大早,我和小夥伴們就到附近菜地去偷南瓜。大孩子就往個大渾圓的中等瓜摘,小小孩力氣小,就往個小的摘,拿回來後分好類,拳頭大的瓜就把它插在竹杆頂上,然後往瓜上插滿香,又一小撮一小撮小心地把香捆綁好,再一小撮一小撮香點然後解開帶子,一個星星點點的空中火球就做好了,這時大人們就會幫着扛到寨子的大樹腳下參加展覽,比一比誰家的香瓜插得又圓又好。而稍大的瓜,我們就用刀小心翼翼地把瓜帝揭開,把裏面的瓜瓤掏出來,然後就在瓜壁上精心雕刻各種字樣和簡單的圖形,有“七月瓜燈節”、“雙龍戲珠”、“某某瓜燈”……裏面點根蠟燭,遠遠看去就像一個燈籠,用繩子繫好瓜燈後就可在小夥伴面前相互炫耀。至於搖錢樹,則是把點然的香一層層掛在竹丫上,香火在夜色中閃閃發光,亦真亦幻,窄一看,還真像一棵聖誕樹。

此外,每家每户還會從自家門口路兩旁一直把香插到岔路口,把為先人準備好的包(裏面裝有錢紙,用一個像信封一樣的包裝好,封面像寫信封一樣要寫上各先人的名字,據説這樣他們才能收到錢,要不會被孤魂野鬼們搶去)也拿到這裏來燒。而我們這時早也忘卻了那讓人恐怖的鬼,搶着和大人們插香、燒紙,這些火光成了我們夜色中最温馨的夥伴,我們就在這火光中放縱着自己的快樂。

中元節作文13

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爸爸媽媽、奶奶、小姑媽乘上了爸爸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奶奶便向我説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來到了我們永康的花街那兒的一座山上,那裏樹木成羣,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為今天早上剛剛下過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泥濘起來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飯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接着,就讓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標好了以後,奶奶讓小姑媽拿出12支香給她,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衝,火就滅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説道:“太公、太婆,今天我們來看你們,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給我們一點嗎!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裏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考大學的表哥,讓他一次性就考上重點線,上一所好學校。你們能答應我嗎?太公、太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儘管用吧!”説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還囑咐爸爸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爸爸便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媽媽有敬起了酒來。除了爸爸,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説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説罷,便把手中的塑料帶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太婆説:“太公、太婆,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中元節作文14

農曆七月,在古代這是陰陽交替的一個月份,也是地獄打開大門,鬼魂遊歷人間的時節。小的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説,七月到,不準走水邊,不準説“鬼”、“死”字,不準晚歸。如今,我已經漸漸長大,卻依然謹記着他們的這些話語。我想,某一天我可能也只有如此來回憶他們了。

正規的鬼節在正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然而,在我的家鄉,很多家庭並不是在那天。就如我家。我家是七月初九“接客”,初十“送客”,而隔壁鄰居家則推了一天。

什麼是接客與送客?這是我們當地話語。接客,接的是逝去的長輩們的魂;送客亦然。

在初九的晚上,作為家中後輩女子,因我已經長大便可以隨着父母、弟弟一起去接客。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的。我説不出其中的原因,只知道這是習俗。

父親走在最前面,母親緊挨着父親,接着便是我與弟弟。父親手中擎着紅燭、香,母親則拿着一沓紙錢。母親邊走邊點燃紙錢,隔段距離便停下來在路邊燒些紙錢,一直到接客的地方。其實,這個地方並不固定,但總歸要與家有段距離,而且必須空曠,以免待會燒紙錢把其他東西給燒了。

等到我們拜了幾拜,燃起香燭與香之後便放起爆竹。等到鞭炮響完,我們便開始一個個輪流鞠躬拜祭。之後便以弟弟打頭回家,途中,誰也不許往後看,否則父母定要責罵。

這天晚上,八仙桌上的香不能斷,桌子邊的椅子也不能碰。

到了第二天,重新換一隻香,把茶水杯洗淨倒上乾淨的茶水,等待親戚的到來。這天中午,依照家裏的習俗,我們一般是吃麪。媽媽將肉剁得碎碎的,放上些酸菜、葱等調料,先炒然後放入水做湯。這樣的臊子只有家裏的味道才最好吃。

等到下午時分,我們會挑選幾個人去接客的地方燒包。燒完後差不多就快到五點了,此時晚飯已經擺上了八仙桌,但必須先讓先人們“享用”,十分鐘後差不多就可以燒紙錢放鞭炮了。等每個親戚一一祭拜後,我們就可以撤掉香台上桌吃飯了。

吃完飯差不多大部分親戚都會回家,準備他們家裏的中元節。而我家則會切好水果,洗好碗,將撤掉的香台再次擺到八仙桌上,然後一起出門送客。送完客就可以將桌子放回原位,吃祭品。而這個中元節也就過去了。

中元節作文15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翻開地藏經,這樣一段文字映入眼簾,這是一代女皇武則天所題,作為《地藏經》的開經偈。

佛教至今流傳兩三千載,對中華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在佛教家庭長大的我,從小就飽讀經書,對佛教文化自然崇敬又喜愛,今天重讀《地藏經》,那深奧不凡的語句,再一次給我以心靈的啟迪。

在佛教中,佛可以幻化成任何人。他時時刻刻都在為世人呈現生老病死,善惡美醜,貧富貴賤,為求普度眾生,超脱五濁惡世。地藏經的經卷上,講述了地藏王菩薩因發大願而成佛的三個故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光目女救母的故事。説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為緣分,遇到一女名曰光目,光目設食供養羅漢,羅漢為作感謝,問光目有何願望,光目説:我母剛死不久,不知現在在何處。

羅漢隨後入定,觀到光目母??在了無間地獄,告訴了光目。光目悲憫,問羅漢有何可以解救其母的辦法,羅漢説:“汝可至誠念清淨蓮花目如來名號,塑化形象,存亡獲報。光目知道了之後,舍掉了自己所愛的一切。

光目找人畫出清淨蓮華目如來,並念其名號。當晚,她夢到清淨蓮花目如來對她説:“不久之後,你的母親將會在你家出生。”幾日之後,光目家婢女生一子,這孩子剛出生沒幾天就開始説話,光目知道這一定是她的母親,便去看那婢子,那婢子對光目説:“光目啊,我就是你的母親,地獄實在痛苦,度日如年,有什麼辦法可以解脱我嗎?”

光目聽了十分痛苦,便為其母發願:我願生生世世度脱地獄裏罪苦眾生!等到地獄裏沒有苦難眾生之後,我光目才可成佛!”那一刻,地獄裏罪苦眾生都消失了,其母最後也修成了正果。

讀完地藏經,我被光目的意念與執着感動了,也為他們對長輩的孝道所震懾。就像上文的光目,為了幫助母親解脱苦難,她變賣所愛,為了幫助罪苦眾生,她説只要地獄裏還有一絲生靈她便誓不成佛!不僅這些,這部經還教會了我做事要堅守原則,凡事恪盡職守,要珍惜福報,要學會孝順感恩……

佛教是神聖的,中國文化亦是如此,從開始到現在,從過去到將來,一代代的傳承,創新,可與人為善的本質依然不變。

學習佛教,令我更好地理解了中華文化,而這些都在滋養着我的心靈,教我做人的道理。

標籤: 集錦 中元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yuan/mqp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