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旦 >

2023年元旦的來歷合集15篇

2023年元旦的來歷合集15篇

2023年元旦的來歷1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2023年元旦的來歷合集15篇

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叫“正月七年級”。

元旦節的傳統美食

1、元旦傳統食物:餃子

在北方,大部份的北方人會在元旦這一天包餃子,冬天比較冷,蒸幾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再醬點醋,那味道,真的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2、元旦傳統食物:湯圓

小時候就聽到歌裏唱:賣湯圓、賣湯圓、這裏的湯圓是圓又圓……湯圓在南方是很受歡迎的,像元旦、元宵節這種傳統佳節都會煮上一份湯圓,象徵着團團圓圓。

3、元旦傳統食物:年糕

年糕有很好的寓意,吃了年糕有年年高的好意頭,起源於江浙一帶,不過現在南方也很流行吃年糕了。

2023年元旦的來歷2

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元旦的'歇後語

元旦出門除夕回——滿載而歸...

元旦放假——年息

元旦寄信——首日封

元旦社論——文明

元旦結婚——重慶

元旦寫景——年畫

元旦翻日曆——頭一回;頭一遭

元旦的詩詞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介雅》蕭子云

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白居易

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

《元旦》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裏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嚐

《回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説此年豐.

元旦祝福語

冷冷的冬天像個壞蛋,忽視天氣就會完蛋,我説你是傻蛋,偏愛風度就是笨蛋,早晨暖暖身子吃個雞蛋,聽説象徵圓蛋,短信在説元旦,祝你快樂相伴!

節日臨祝福送,信息傳要講究,髮型講究新潮,穿衣講究時尚,生活講究品味,短信講究真心,元旦即將來臨,友誼彌足珍貴,祝君笑口常開,享受美妙滋味。

等不及了,我決定代全國人民提前祝你和家人元旦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你以後幾天收到的短信都是我安排他們發的,我為人很低調的,你知道就行,不要聲張!

用真心起筆,用關懷和呵護描繪過程,用風雨同舟收筆,世上最美的圓就出現了,因為360°全方位的祝福,是獨一無二的啊!元(圓)旦快樂啊!

2023年元旦的來歷3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曆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漢語裏,“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並不是固定的。

元旦節的來歷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1月1日為新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

在中國,元旦這一名稱,都説起自傳説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以十月七年級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七年級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曆,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後10天。

2023年元旦的來歷4

20xx年元旦放假通知公佈:20xx年1月1日放假,共x天。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

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曆1月1日,中華民國起為公曆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

元旦來源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七年級。“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元旦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

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元旦發展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了元旦慶賀的情景。

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元旦傳説

傳説在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

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習俗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元旦飲食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着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桃湯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2023年元旦的來歷5

1、想你,在日裏,在夜裏,在每一個元旦的鐘聲裏!願元旦是你快樂的時節,願新年是你幸福的日子。

2、今年元旦不送禮,編條短信傳給你。快樂健康長伴你,幸福美滿纏着你,財神已經盯上你!

3、轉動快樂的經輪,悄悄的為你念了一段吉祥咒語,點燃幸福的燭光,默默的為你祈禱如意永遠相伴,編輯祝福的文字,輕輕的祝你元旦快樂,開心無限!

4、遇到你之前,世界是荒原,遇到你之後,世界是樂園,過去的歲月,對我象一縷輕煙,未來的生涯,因你而幸福無邊。新年因你而有意義!

5、世界上的山峯是珠穆朗瑪峯,世界上的湖泊是裏海,世界上的'海洋是太平洋。我雖然沒有海納百川的心胸,但是我卻有着最深最深的祝福:祝元旦快樂。

6、元旦到,我要送你最真心的祝福:願你好運像陽光一樣普照着你,健康像茶水一樣滋潤着你,幸福像紅酒一樣陶醉着你,生活像鮮花一樣燦爛着你。願你在新的一年裏好事多多,笑聲不斷!

7、你元旦出行,平安是輦,幸福為輿;吉祥華蓋,如意執扇;快樂做旗,甜蜜為幡;温馨侍衞,財神護駕;眾人呼你萬歲,你説不妥,只要天天快樂,千歲即可。

8、為你點上新年的紅燭,願你日子順心多平安;為你綻放新年的煙火,願你事情順心多富貴;為你吟唱新年的頌歌,願你生活美滿快樂多;為你送上新年的祝福,祝你夢想成真幸福多。元旦快樂!

9、孤星映葉月朦朧,殘花飄香君心痛。浮萍有知漂泊苦,遊子天涯故鄉情。長夜漫漫獨登樓,思念濃濃因離愁。一宿無眠朝陽起,元旦快樂送給你!

10、我是一個大方的人,別人就只祝你元旦快樂,我除了祝你元旦快樂,還要祝你元旦幸福!元旦好運!元旦發財!元旦健康!元旦平安!元旦如意!

2023年元旦的來歷6

元旦節來歷簡介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國外1月1日稱為新年,中國把陰曆正月七年級稱為新年,為了區別陽曆1月1日的新年和陰曆正月七年級的新年,中國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陰曆正月七年級稱為春節。

元旦的由來

元旦是西元紀年歲首的第一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為元旦。

元,就是“始”,事物開始就是“元”;旦,是“日”;“元旦”就是開始的日子。49年建國的時候採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現在元旦是國家法定紀念日。

“元旦”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這個元旦是指農曆正月七年級。

關於元旦有一個傳説,在三皇五帝時期,堯帝勤政為民,一生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堯的兒子是個沒出息的,堯就沒有把部落傳給兒子,而是選擇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堯在死前,也叮囑舜要把位子傳給德才兼備的人,後來舜又把位子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幾位首領都對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後來人們把舜祭祀堯的那一天當做一年的開始,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

2023年元旦的來歷7

元旦節日的來歷

古代中國的元旦,並非如今的公曆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七年級為歲首,到漢代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期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把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為“元旦”。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公曆,為了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元旦節日的習俗

習俗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習俗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習俗三: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

元旦的傳説

元旦的傳説一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

元旦的傳説二

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凱撒制定儒略曆,開始時他把冬至作為元旦。但是,人們堅持要把朔日作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後10天。

元旦的傳説三

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七年級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代以10月七年級為元旦。

元旦的傳説四

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曆法,並規定每年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因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的特色了。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拆開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

元旦的傳説五

在中國,元旦這一名稱,都説起自傳説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他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以十月七年級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七年級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2023年元旦的來歷8

元旦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旦養生知識

1、不能暴飲暴食

元旦期間,飯菜品種豐富,琳琅滿目的食物、水果、糕點等讓不少人禁不起誘惑,飲食常失去節制,使胃腸負擔加重,從而出現腹脹、食滯、消化不良等現象。

緩解積食最簡單的方法是喝茶,喝茶能幫助分解脂肪,另外注意葷素搭配。

2、天氣乾燥,注意降火

元旦前後,家裏家外事務繁多,加之過食油膩、生活規律常被打亂等,使有些人的身體不能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引起生理機能紊亂,從而導致“上火”,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眼睛紅赤乾澀、鼻腔熱烘火辣、嘴脣乾裂、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小便發黃、臉上起痘等。

如果上火的.話,可以燉點冰糖雪梨降降火,或者泡點菊花茶。

3、室內温度要適宜

冬天,外界寒冷,室內外温差較大,室內一般保持16℃~20℃較適合,以18℃為最理想。若室温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乾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久而久之,會打破人體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

尤其是在北方,室温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而室內温度過低,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甚至引起關節炎病等。

4、健康出行

出去玩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如果容易暈車的話要記得帶上暈車藥,最重要的是安排好行程,留出緩衝的時間來調整狀態,這樣才能玩好,身體的狀態也會好,千萬不能疲勞過度。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説更是如此,累了就休息,不要透支自己的體力。

5、早卧晚起

早卧:一般晚上9時為宜;晚起:等日出起牀為宜,不要過早起牀鍛鍊身體,睡眠時間可比其他季節稍長。

冬季適當早睡晚起可養藏體內精氣。體質較弱人羣、老年人冬季太早晨練或可誘發哮喘、感冒、風寒,引發基礎慢性病及心腦血管疾病。

元旦習俗南北方有何不同

1、北方元旦習俗

從元旦開始,農閒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幹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醃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醃雪裏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

2、南方元旦習俗

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於“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於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

2023年元旦的來歷9

同學們,元旦馬上就要來臨了,你們知道元旦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在中國古代,元旦指的是農曆歲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七年級。在西方和中國現代,元旦指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公曆傳入中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

我在這裏,提前祝大家元旦快樂!

2023年元旦的`來歷10

元旦的來歷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20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20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旦的風俗

元旦節的風俗有扭秧歌、踩高蹺、拜祭先祖、舞龍舞獅、篝火舞、賞花燈等。

1、扭秧歌: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

2、踩高蹺: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

3、拜祭先祖:祭祖是傳統習俗,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4、舞龍舞獅:舞龍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

5、篝火舞:篝火舞又稱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娛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圍成圓圈,男女均可參加。

6、賞花燈:元旦除了要吃湯圓之外,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賞花燈。

元旦養生知識

1、不能暴飲暴食

元旦期間,飯菜品種豐富,琳琅滿目的食物、水果、糕點等讓不少人禁不起誘惑,飲食常失去節制,使胃腸負擔加重,從而出現腹脹、食滯、消化不良等現象。

緩解積食最簡單的方法是喝茶,喝茶能幫助分解脂肪,另外注意葷素搭配。

2、天氣乾燥,注意降火

元旦前後,家裏家外事務繁多,加之過食油膩、生活規律常被打亂等,使有些人的身體不能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引起生理機能紊亂,從而導致“上火”,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眼睛紅赤乾澀、鼻腔熱烘火辣、嘴脣乾裂、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小便發黃、臉上起痘等。

如果上火的話,可以燉點冰糖雪梨降降火,或者泡點菊花茶。

3、室內温度要適宜

冬天,外界寒冷,室內外温差較大,室內一般保持16℃~20℃較適合,以18℃為最理想。若室温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乾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久而久之,會打破人體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

尤其是在北方,室温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而室內温度過低,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甚至引起關節炎病等。

4、健康出行

出去玩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如果容易暈車的話要記得帶上暈車藥,最重要的是安排好行程,留出緩衝的時間來調整狀態,這樣才能玩好,身體的狀態也會好,千萬不能疲勞過度。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説更是如此,累了就休息,不要透支自己的體力。

5、早卧晚起

早卧:一般晚上9時為宜;晚起:等日出起牀為宜,不要過早起牀鍛鍊身體,睡眠時間可比其他季節稍長。

冬季適當早睡晚起可養藏體內精氣。體質較弱人羣、老年人冬季太早晨練或可誘發哮喘、感冒、風寒,引發基礎慢性病及心腦血管疾病。

2023年元旦的來歷11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英語作文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説法:一種説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説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説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説,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2023年元旦的來歷12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自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七年級稱“春節”,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2023年元旦的來歷13

元旦簡介

在中國最早的時候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元1920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20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到後來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取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旦傳説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元旦習俗

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元旦節的習俗。在我國,元旦節還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我國對元旦節不如新年重視,所以一般中國元旦節的習俗就是張貼“歡度元旦”。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2023年元旦的來歷14

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由於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把這個時間都記錄在竹杆上,從中得知兩次河水氾濫的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他們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的開羅城附近時,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據稱,這是元且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也被稱為“新年”或“陽曆年”,是指公曆的1月1日。在漢語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則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但是,我國古代所説的“元旦”卻並不是公曆的1月1日,而是正月七年級,又稱“元日”。現在的元旦以公元紀年為準,公元紀年是西方曆法,以基督誕生年為公元元年。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為一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最早來自我國的三皇五帝之一—額項,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且”。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定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

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把每年的1月1日作為“元旦”,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像在我國的`穆斯林的“古爾邦”節、藏族的“藏曆年”、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等,都是他們民族的“元旦”或“新年”。

2023年元旦的來歷15

元旦節的來歷

元旦是西元紀年歲首的第一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為元旦。

元,就是“始”,事物開始就是“元”;旦,是“日”;“元旦”就是開始的日子。49年建國的時候採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現在元旦是國家法定紀念日。

“元旦”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這個元旦是指農曆正月七年級。

關於元旦有一個傳説,在三皇五帝時期,堯帝勤政為民,一生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堯的兒子是個沒出息的,堯就沒有把部落傳給兒子,而是選擇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堯在死前,也叮囑舜要把位子傳給德才兼備的人,後來舜又把位子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幾位首領都對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後來人們把舜祭祀堯的那一天當做一年的開始,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

中國歷史上元旦還被稱為“元日”、“元辰”、“開年”“元春”等,都是開始的意思,“旦”這個字,在象形文裏就是太陽露出地面,冉冉升起的樣子。所以兩個字連在一起,表達這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現在正月七年級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號稱元旦。

元旦的飲食習俗

吃雞蛋: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説“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

五辛盤: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説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説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

標籤: 元旦 來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uowen/33nr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