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旦 >

2023元旦的來歷集錦15篇

2023元旦的來歷集錦15篇

2023元旦的來歷1

元旦來歷:

2023元旦的來歷集錦15篇

元旦,據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專家:“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已經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標誌着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曆年”。

天文專家表示,“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在中國農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曆“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着20xx年的到來,它只有“65歲”。

中國元旦的習俗

中國元旦原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在古代是紀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國紀念採用西曆,從此公曆的1月1日就變為中國的元旦,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各國元旦的習俗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但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不同,時間也不同,因此,有些國家的“元旦”日期也有不同。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泰國傳統的新年,也叫“潑水節”,是公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隻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徵豐裕。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歎。元旦早上,人們提着精製的小燈,拿着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裏,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着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而朝鮮和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全家除了團聚飯宴外,還要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男孩子多半去放風箏,女孩子則跳跳板。

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瑞士人則有元旦健身的習慣。在希臘的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裏面放一枚銀幣,誰吃到了就是中祝福。在元旦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在保加利亞,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巴拉圭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2023元旦的來歷2

元旦的來歷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以西曆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中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傳統美食

“餃子”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麪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説:“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錄》注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正字通》説:“今俗餃餌,屑米麪和飴為之,乾濕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説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

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説,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麪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説,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説當地吃“蒸羊糕”。

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誌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台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説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送。

元旦其他傳統美食

雞蛋

出現時間:吳晉時期

綜合簡介:元旦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據説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信奉佛教。

歷史記載: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椒柏酒

出現時間:東漢時期

綜合簡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跑而成的。據古書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飲椒柏酒的傳統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代。

歷史記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湯餅

出現時間:後魏時期

綜合簡介:湯餅在古代指的是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類似我們現在吃的麪條。

歷史記載: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

中國元旦節的意義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公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

“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稱,始於古代計時和農業生產。殷商時期,人們為了把握時間、節令,以利耕作,當時的“天文學家”們,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動來計時,月亮圓缺一次,定為一個月,七年級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月亮圓、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個月,為一年。

那時還沒有“年”的説法,但已將十二個月的頭一月定為正月;正月朔日子時,是一年的開始。當時叫“元日”,也叫“元旦”。據《爾雅》的註解:“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這樣解釋是否準確,是值得研究的,因為周代之前,在改朝換代之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麼清楚。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旦”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着新生,是一種對冉冉升起希望的寄託。

2023元旦的來歷3

1.元旦的來歷

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為一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而周代又以十一月七年級為元旦,秦代以十月七年級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曆法,規定每年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決定採用國際通行的公曆,於是將農曆元旦改為“春節”,而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

現在,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因為他們多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等的不同,過元旦的日期也不一樣,如,陰曆的祖先埃及曆,把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的那天作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愛斯基摩人則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這也使世界更多姿多彩,更顯民族特色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傳統的新年,也就是一年的頭一天。“元旦”是合成詞,“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的原意是一輪紅日從地面升起。辛亥革命後,我國把正月七年級稱作春節,公曆1月1日叫新年,不稱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才又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

2.元旦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的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這寓意着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都是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正月七年級從哪一天開始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非常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者是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3.元旦的傳説

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4.元旦習俗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等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麼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在部分農村地區還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

5.有關元旦的作文

12月31日下午,勝利勝採國小校園裏歡歌笑語、洋溢着一派喜慶、歡樂、祥和的氣氛。我們三、二班的教室已經被大家用五顏六色的綵帶和氣球裝飾得好看極了,黑板上用彩色筆寫着幾個醒目的大字:元旦快樂!周圍用氣球、綵帶、中國節加以襯托,顯得喜氣洋洋。李若彤、尚布耕是這次聯歡會的主持人。別看他們沒有經過訓練,站在台上大大方方,語言流暢,動作自如,還真有點主持人的味道呢!大家自編自演的節目形式多樣,有舞蹈、歌唱、猜謎語等等。他們迎着新年的曙光,帶着真誠的祝福,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歡慶元旦。

聽説低年級教室內學生還進行穿衣服比賽,小選手們個個不甘落後,贏得了陣陣掌聲。高年級節目更是精彩不斷。從場地佈置到節目的策劃、編導;從組織串詞、節目主持到攝影、照相等統統由學生自己來做。如果你不親臨現場,或許根本想象不到這些十左右歲的孩子能把聯歡會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條、有聲有色:雙簧表演令人捧腹大笑,優美的舞蹈,動聽的歌曲,英語倆倆對話展特色,詩朗誦、獨唱、古箏與小提琴獨奏、葫蘆絲、竹笛表演精彩紛呈。班級也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讓大家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了很好的放鬆。

辭舊迎新,班級聯歡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歡笑,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鍛鍊了學生的能力,增進了班級的凝聚力。

2023元旦的來歷4

元旦來歷

相比於其他傳統節日,我們過元旦節的歷史並不是很久遠。元旦是公曆紀年的第一天,我國政府採用公曆,始於中華民國建立。所以,在我國,有元旦節的歷史尚不足百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七年級稱“春節”,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元旦是怎麼來的?元旦的產生有哪些傳説?中國吃網小編接下來就為您介紹。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採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採用公曆,中國傳統的'農曆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曆後邊標註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於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如1952年《毛澤東在元旦團拜會上的祝詞》,此處元旦就是指公曆元旦了,也就是我們今天説的元旦節了。

由於最近500餘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x國家的影響,縱橫世界各大洲,也由於公曆的相對精準,公元紀年法被世界各國紛紛採用,元旦作為節日,在西方比不過聖誕節,在中國比不上春節,但由於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元旦由來

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春季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佈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夏曆正月七年級的前後,因此便把夏曆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在中國農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曆“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着20xx年的到來,它只有“70歲”。

每年1月1日,標誌着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公曆年”、“陽曆年”或“新曆年”。

2023元旦的來歷5

元旦是指每一年的一月一日,是我國的法定假期,很多上學的同學都很期待的一個假期,是十月一小長假後的一個三天的'小假期,很多人新年可能會很忙,所以都會在元旦給自己放一個小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元旦也就是陽曆的一月一日就是我國的新年,不過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就把陽曆的一月一日定位春節,陽曆的就叫元旦了。

元旦的“元"就是第一的意思。”旦“上面是日代表太陽,下面是一代表太陽每天從地平面升起,意味着新年開使第一天。

在古代人們都會在元旦這一天祭祀祖先長輩,掛春聯,遊花燈等等,到了現在元旦已經是人們工作學習一段時間的一個小假,大家走親訪友,出去遊玩。

傳説在公元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氾濫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

説一點元旦的祝福語吧:元旦元旦,祝福不斷;世事變遷,思念不變;深深祝福,藏在心間;問候短信,傳到身邊;願你平安,幸福綿綿;願你健康,快樂依然。元旦快樂!

2023元旦的來歷6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國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元旦詩歌資料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春思 皇甫冉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鄰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元旦詩歌新年詩歌

清透的風,正從遠處吹來

那裏有少女的香味

帶着野百合的私語

在一瞬間綻放

青澀地,愛人的手臂

温柔地纏繞,把你擁抱

撥動春天的琴絃

季節的距離如此

杜甫的《守歲》

2023元旦的來歷7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可愛的小朋友們:

大家好!

日月穿梭,寒暑交迭,倏然間歲月的年輪在不經意中乂多劃了一個圈。一個新的一年伴隨着寶寶們慢慢的長大悄然而至了,值此辭舊迎新的時刻,我僅代表小二班的全體家長和我本人向各位老師道一聲:“您,辛苦了!”向各位家長和寶寶們表示誠摯的問候和美好的祝願!

回憶已逝歲月,倍感自豪欣慰。過去的`一年,在各位老師和各位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咱們的寶寶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可愛的寶寶們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得以健康、快樂、幸福、全面、和諧的成長,幼兒園的特色教育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得到了各位家長的認可和好評。在這裏,請允許我代表小二所有家長以及小朋友們感謝各位老師一年來的辛勤勞動,你們的心與愛同在,你們把愛心、細心、關心、耐心、責任心全部奉獻給你們熱愛的教育事業。是你們無微不至地呵護着這些嬌嫩可愛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從孩子們的笑臉中,我們看到了快樂的源泉,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最後,祝願我們的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快快樂樂,健健康康,茁壯成長;祝願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在新的一年裏,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祝願我們的老師在新的一年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23元旦的來歷8

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由於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把這個時間都記錄在竹杆上,從中得知兩次河水氾濫的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他們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的開羅城附近時,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據稱,這是元且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也被稱為“新年”或“陽曆年”,是指公曆的1月1日。在漢語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則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但是,我國古代所説的“元旦”卻並不是公曆的1月1日,而是正月七年級,又稱“元日”。現在的元旦以公元紀年為準,公元紀年是西方曆法,以基督誕生年為公元元年。

在曆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為一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曆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最早來自我國的三皇五帝之一—額項,他規定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且”。中華民國建立後,孫中山定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世界各國通用的公曆。”

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把每年的1月1日作為“元旦”,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本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他們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樣,像在我國的`穆斯林的“古爾邦”節、藏族的“藏曆年”、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等,都是他們民族的“元旦”或“新年”。

2023元旦的來歷9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叫“正月七年級”。

元旦節的傳統美食

1、元旦傳統食物:餃子

在北方,大部份的北方人會在元旦這一天包餃子,冬天比較冷,蒸幾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再醬點醋,那味道,真的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2、元旦傳統食物:湯圓

小時候就聽到歌裏唱:賣湯圓、賣湯圓、這裏的湯圓是圓又圓……湯圓在南方是很受歡迎的,像元旦、元宵節這種傳統佳節都會煮上一份湯圓,象徵着團團圓圓。

3、元旦傳統食物:年糕

年糕有很好的寓意,吃了年糕有年年高的好意頭,起源於江浙一帶,不過現在南方也很流行吃年糕了。

2023元旦的來歷10

同學們,元旦馬上就要來臨了,你們知道元旦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在中國古代,元旦指的是農曆歲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七年級。在西方和中國現代,元旦指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公曆傳入中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

我在這裏,提前祝大家元旦快樂!

2023元旦的來歷11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自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七年級稱“春節”,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2023元旦的來歷12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着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説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羣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屠蘇酒:唐人韓鄂《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俗説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時纂要》中披露了這一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他説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裏,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七年級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裏。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

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説“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説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説是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如《風土記》所説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説:“春日飲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説:“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説:“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敷於散:是一種中藥,藥方出自葛洪《煉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粉碎成末,用乾淨井水飲服。

卻鬼丸:《荊楚歲時記》隋注講的處方是:武都雄黃丹散二兩,用蠟調和,使之像彈丸一般,正月七年級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會逃避的`。不過《荊楚歲時記》説的卻鬼丸是服食的,與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後起的風俗。南朝梁的文學家庾肩吾《歲盡應制》中有“金簿圖神燕。朱泥卻鬼丸”之句,説明除夕夜有準備卻鬼丸的活動。司空曙《酬衞長林歲日見呈》有“朱泥一丸藥,柏葉萬年杯”的詩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説“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説:“樑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麪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説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説:“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説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麪條之類的食品。

2023元旦的來歷13

元旦節來到,也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

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元旦節的來歷。“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也通指白天。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媽媽還告訴我,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後來在1949年我國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七年級稱“春節”,將農曆1月1日定為“元旦”。

元旦那天,我先飽飽的睡了一覺,8點多起牀,吃過早飯我和媽媽去外婆家,到家後我最着急的就是找小貓玩,可是找了一圈都沒找到,我只好放棄不找了,自個兒去練習跳繩啦。吃午飯時小貓好像也餓了似的,自己就跑出來了,我高興極了,我看小貓衝我喵喵大叫,好像在向我打招呼,我高興得跑去屋裏拿餅乾餵它,它吃得香噴噴的。我還放音樂《水雲禪心》給它聽,它好像能聽懂似的,靜靜地聽着,一動不動。我吃午飯時它還安靜地卧在我的'身邊聽音樂,我説我不能動了,然後小貓就卧到一邊去聽了,它好像能聽懂我的話,真是太棒了。我們要和動物交朋友,和動物和諧相處。

2023元旦的來歷14

在河北省邯鄲一帶民間,流傳着關於過春節的神話故事。

過春節,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節日。人們過春節貼對聯,橫聯往往寫着“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曆,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曆。

傳説,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颳大風,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裏有户財主,家裏僱着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説:“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後,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説:“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閒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 “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説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裏一直惦記着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説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不假?”“不假。”於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後,這差事我幹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着個大肚子,眯縫着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

卻説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於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願,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實地忙開了。彌勒佛還具體規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七年級,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雲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裏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髒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説:“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裏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願迴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迴音。説着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着大米白麪加肉菜,啥活也不幹,心裏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於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説:“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一句話,説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所以,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打那以後,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裏,還留着他的塑像。人們説,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2023元旦的來歷15

元旦的來歷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20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20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旦的風俗

元旦節的風俗有扭秧歌、踩高蹺、拜祭先祖、舞龍舞獅、篝火舞、賞花燈等。

1、扭秧歌: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

2、踩高蹺: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

3、拜祭先祖:祭祖是傳統習俗,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4、舞龍舞獅:舞龍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

5、篝火舞:篝火舞又稱圈舞,是山上鄂温克族的`自娛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圍成圓圈,男女均可參加。

6、賞花燈:元旦除了要吃湯圓之外,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賞花燈。

元旦養生知識

1、不能暴飲暴食

元旦期間,飯菜品種豐富,琳琅滿目的食物、水果、糕點等讓不少人禁不起誘惑,飲食常失去節制,使胃腸負擔加重,從而出現腹脹、食滯、消化不良等現象。

緩解積食最簡單的方法是喝茶,喝茶能幫助分解脂肪,另外注意葷素搭配。

2、天氣乾燥,注意降火

元旦前後,家裏家外事務繁多,加之過食油膩、生活規律常被打亂等,使有些人的身體不能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引起生理機能紊亂,從而導致“上火”,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眼睛紅赤乾澀、鼻腔熱烘火辣、嘴脣乾裂、食慾不振、大便乾燥、小便發黃、臉上起痘等。

如果上火的話,可以燉點冰糖雪梨降降火,或者泡點菊花茶。

3、室內温度要適宜

冬天,外界寒冷,室內外温差較大,室內一般保持16℃~20℃較適合,以18℃為最理想。若室温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乾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久而久之,會打破人體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

尤其是在北方,室温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而室內温度過低,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甚至引起關節炎病等。

4、健康出行

出去玩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如果容易暈車的話要記得帶上暈車藥,最重要的是安排好行程,留出緩衝的時間來調整狀態,這樣才能玩好,身體的狀態也會好,千萬不能疲勞過度。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説更是如此,累了就休息,不要透支自己的體力。

5、早卧晚起

早卧:一般晚上9時為宜;晚起:等日出起牀為宜,不要過早起牀鍛鍊身體,睡眠時間可比其他季節稍長。

冬季適當早睡晚起可養藏體內精氣。體質較弱人羣、老年人冬季太早晨練或可誘發哮喘、感冒、風寒,引發基礎慢性病及心腦血管疾病。

標籤: 集錦 元旦 來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uowen/33l2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