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旦 >

元旦的習俗

元旦的習俗

元旦的習俗1

元旦含義

元旦的習俗

1、中國古代稱新年第一天為“元旦”或元日、元長、元朔、元春,具體日期在西漢以前各不相同,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創“太初曆”,以正月七年級日為元旦,從此歷代相沿,直至民國時期。

2、西曆公元紀年法傳入我國後,民國時期以西曆元月一日為新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議確立以西曆元月一日為“元旦”,舊曆年正月七年級改稱“春節”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樑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七年級"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元旦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2)貼春聯:

對聯,又稱春聯,它的種類很多,但大致有對聯和春條。每幅對聯都有橫披和一個「福」字,而春條則如「萬事亨通」,則單貼在適當的地方,如門柱上等。其實因春聯(包括對聯和春條)在古代都是專人揮毫(用毛筆)書寫的,所以俗稱「揮春」。而廣東地區將春條稱為揮春,有別於春聯,實有以訛傳訛之嫌。年廿九,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氣象,以及增加過年的氣氛。

3)放爆竹:

爆竹一響,表示舊年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年來了。傳説「年」是一隻可怕的怪物。在過年放爆竹是為了嚇走吃人的年獸,保護家人的安全而來的。這也是為元旦添加喜慶、熱鬧的氣氛。

4)拜年:

大年七年級,家家户户到親友家「拜年」,也就是走親戚。大家見面互相恭賀,説:「恭喜發財!」,祝福對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在中國,像元旦的習俗還有很多,元旦的到來預告着舊的一年將要過去,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開始,新一年歲月輝煌的開始,是展現自己新的一面開始。元旦的氣氛會渲染整個名族。

元旦節要做的事

慶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麼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於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元旦的習俗2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

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短信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少數民族有他們獨特的習俗,各國的習俗也不一樣。

元旦的習俗3

元旦由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元旦傳説

傳説在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

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二、元旦的習俗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

元旦的習俗4

中國

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等。

英國

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

英國人在元旦前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元旦前夕過後,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着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

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髮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黴運,會元旦前夕困難和災禍。元旦前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

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元旦前夕

蘇格蘭

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門前都會放着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比利時

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德國

德國人在元旦期間,家家户户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他們在元旦前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着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以示步步高昇。

意大利

意大利的元旦前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舊物,將屋子裏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法國

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元旦前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元旦的習俗5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元旦的習俗6

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元旦節的習俗。在我國,元旦節還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 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我國對元旦節不如新年重視,所以一般中國元旦節的習俗就是張貼“歡度元旦”。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麼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於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元旦的習俗7

中國元旦的飲食

年糕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説當地吃“蒸羊糕”。

餃子

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説,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麪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説,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餈粑

烤炸出來的餈粑是最飽眼福的,顏色金黃,然後又是圓圓的。不過炸出來的餈粑需要放些糖,或者加上一些佐料才會好吃些。我不推薦炸餈粑,因為經過高温油炸的東西里面的營養等成分都會大打折扣。或者煮着吃。試想一下,冬天在燃得正旺的火爐上放一個小壺,裏面熱着甜酒,甜酒裏有一塊一塊的餈粑。家人就圍在火爐邊,端着甜酒,吃着餈粑,談着白天發生的事情。煮出來的餈粑是温馨的。

元旦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七年級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為“春節”。

習俗文化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習俗8

在英國,元旦到來時,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着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趣談:國外元旦的占卜習俗。在希臘,元旦到來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裏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在法國,當地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早上老年人會上街看風向來,如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如果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如果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如果刮北風,則是欠收年……依此説法,進行吉凶占卜,元旦短信《趣談:國外元旦的占卜習俗》。

最有意思的是保加利亞人,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會得到第一頭牛或馬駒、羊,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我想,20xx年是牛年,有興趣的家長也不妨給子女送頭“牛”,以討個吉利。

韓國與中國差不多,但將中國人過鬼節的習俗嫁接了進去。除了聚餐外,還會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元旦祭祀在許多國家都是有傳統的,如在埃及,這一天要祭祀穀物神,以保新年有好收成

元旦的習俗9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後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門前都會放着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遊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徵着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儘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後穿上新衣裳,他們認為這樣可去除過去一年的衰氣,除舊迎新,迎接來年好運。

元旦的習俗10

元旦是新的一年,每逢元旦來臨之際世界各地的跨年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世界各國各個城市都被裝飾成五彩斑斕一派新氣象。元是“初”“始”的意思,元旦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歡度元旦慶祝新一年的來臨,可以説世界各國各地區都是盛行的。慶賀新年、歡度元旦可以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於各個國家和地區其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習慣不同,因此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慶賀新年、歡度元旦的習俗。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並不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中國國對元旦節不如對春節重視,所以一般中國過元旦的習俗就是張貼“歡度元旦”標語。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外出吃頓大餐,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英國元旦習俗: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有好運。

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着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髮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黴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

英國中部鄉村還流傳新年打井水的風俗,據説第一個打到井水的人是新一年的有福之人,打來的水則是吉祥之水,所以元旦一大早,人們就爭先恐後地拎着桶,向井邊進發。

  美國元旦習俗:吃鯡魚象徵繁榮新一年。

元旦這一天很多美國人要吃鯡魚。因為這種魚總是成羣結隊地遊弋,象徵着家族的富裕繁榮,美國人偏愛鯡魚的另一緣由是這種魚在水中總是方努力,吃了它,在新的一年中會出人頭地。

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的歷史並不長,所以元旦的民俗慶祝活動和其他國家比起來相對平淡,除了狂歡和吃喝,人們大多呆在家裏看電視或睡懶覺。不過加利福尼亞州的元旦慶祝別有特色,新年來臨之際,大街小巷到處都擺着玫瑰花,幾十輛鮮花裝點的彩車載着身着禮服的妙齡少女徐徐而過。人們會在節日期間選出當年的玫瑰皇后和玫瑰公主,在對美的讚賞中迎來新年。

  意大利元旦習俗:吃小扁豆寓意日進斗金。

在意大利,人們在新年第一天首先吃小扁豆。因為這種豆子宛如古幣,食之必日進斗金。近年來,人們把麪粉團捏成小扁豆形狀,烘焙後再澆上蜂蜜入席,在新年來臨之際不僅祈求生活富有,而且寓意愛情甜蜜。

每當元旦來臨前夕,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舊物,將屋子裏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西班牙元旦習俗:吃12顆葡萄象徵月月都如意。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遊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着吃葡萄。而且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徵着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

元旦這天,西班牙人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儘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元旦的習俗11

古代元旦的習俗50字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中國曆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現代元旦的習俗50字

現代元旦在公曆的第一天,即1月1日,被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一般放假調休三天。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現代,中國元旦流行寄賀年卡,聆聽新年鐘聲等習俗。

元旦的起源

元旦,據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七年級。正月七年級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2]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 “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專家:“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 已經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標誌着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曆年”。

天文專家表示,“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在中國農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曆“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着20xx年的到來,它只有“67歲”。

相關傳説

傳説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的習俗12

巴拉圭:南美州的巴拉圭把每年的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只能吃冷食,一直到除夕零鐘聲響起,才能點火烹煮佳餚,歡度新年。

法國:法國有一種迷信,認為除夕家中如有剩酒,來年定交厄運。因此,他們寧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將家中的酒喝個光。

波蘭:少女在過新年時,要穿上特別的兔形衣服吃青菜,據説吃了青菜會事事順心如意。

祕魯:祕魯人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團聚一起等教堂零點鐘聲敲響時,便爭吃葡萄,併力求按鐘聲的節奏,一顆顆地吃,但只吃十二顆。第一顆求安寧,第二顆求和諧,往下依次為快樂、發財、和睦、避難、祛並生意興壟工作順利、事事如意和相愛幸福。

伊朗:伊朗人在除夕之夜特別愛吃“七道菜”每道菜名稱要以字母s開頭,象徵一家人全年吉祥。

匈牙利:匈牙利人過新年不吃禽肉,他們認為雞鴨鵝等禽類有翅膀,吃了它,幸福便會隨之“飛走”。

奧地利:奧地利人新年在一起吃團圓飯時,絕對不準吃螃蟹,他們認為,螃蟹是橫行的,誰吃了它,就會給工作和家庭帶來不幸。

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人,在新年來到的一週內忌吃豬、羊、牛、馬這些肉類食品。

越南: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燒香、磕頭,並打一桶水煮年飯。煮好後,先祭奠祖宗,然後全家吃年夜飯。吃這頓飯時,絕對禁止喝湯。他們認為,喝了湯,種下的莊稼就會受澇。

保加利亞:吃年飯一定要打噴嚏,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當地習俗認為,第一個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幸福。於是主人走向自己的農場,將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隻羊,第一頭小牛,或第一匹馬駒牽過來,送給第一個打噴嚏的客人,這個噴嚏打得有多值!

元旦的習俗13

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説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元旦節的習俗。在我國,元旦節還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 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 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我國對元旦節不如新年重視,所以一般中國元旦節的習俗就是張貼“歡度元旦”。 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説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説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着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元旦的習俗14

元旦節,預示着新一年的到來,新年新氣象,元旦也有着它獨有的習俗,尤其元旦飲食更是豐富多彩。那麼,元旦的飲食習俗都有哪些呢?

屠蘇酒

唐人韓鄂《歲華紀麗·進屠蘇》記載:“俗説屠蘇乃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着作《四時纂要》中披露了這一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朮、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他説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裏,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七年級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裏。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説“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餃子

餃子前身是“餛飩”。餛飩是指麪食中帶餡的食品。北齊人顏之推曾説:“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錄》注引)類似今天的餃子。明代《正字通》説:“今俗餃餌,屑米麪和飴為之,乾濕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説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説,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麪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説,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説當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誌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台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説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英國元旦飲食習俗——瓶中有酒,櫥中有肉

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 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

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裏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着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髮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髮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黴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

印度元旦飲食習俗——“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歎。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美國元旦飲食習俗——吃鯡魚

很多美國人要吃鯡魚。因為這種魚總是成羣結隊地遊弋,象徵着家族的富裕繁榮,美國人偏愛鯡魚的另一緣由是這種魚在水中總是向前方努力,吃了它,在新的一年中會出人頭地。

意大利元旦飲食習俗——先吃小扁豆

意大利,人們在新年裏首先吃小扁豆。因為這種豆子宛如古幣,食之必日進斗金。近年來,人們把麪粉團捏成小扁豆形狀,烘焙後再澆上蜂蜜入席,在新年來臨之際不僅祈求生活富有,而且寓意愛情甜蜜。

從一天看一年: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餘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餘的酒,新一年裏交厄運。

西班牙元旦飲食習俗——吃十二顆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遊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着吃葡萄。而且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徵着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

日本元旦飲食習俗——“御雜煮”

日本人稱元旦七年級為“正日”,元月1至3日,稱為“三賀日”。 元旦早晨,全家從年幼者到年老者依次排列喝屠蘇酒,共嘗青魚子、黑豆以及稍帶甜味的醬油煮小乾魚等。據説這些象徵吉祥的食物會帶來子孫繁榮、身體健康。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裏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按習慣要吃年糕湯,日本人叫做“御雜煮”。

據調查,“御雜煮”是日本傳統年節食品中生命裏最強的一種。被問每年陽曆一月一日早晨,迎接新的一年以後吃的第一頓飯是甚麼,至今絕大部分日本人回答説:“御雜煮”。“御雜煮”就是湯泡糯米糕。做法並不複雜,材料也不難到手,特別在於專門在年頭三天裏吃,其它時候絕不會出現在餐桌上。

至於糯米糕的形狀以及湯水的做法,你問十個日本人,大概會得到十種不同的答案了。基本上,東京等關東地區人吃的糯米糕為方塊,湯水則用柴魚、醬油和清酒調味,另外加雞肉和青菜。而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人吃的糯米糕為圓形,湯水則用昆布和白味噌調味,另外加芋頭和胡蘿蔔。

朝鮮元旦飲食習俗——藥飯

新年期間,吃類似我國八寶飯樣的“藥飯”,朝鮮的藥飯是用糯米、栗子、棗、松子、核桃仁等加香油和蜜拌勻蒸制的。味道非常好,以示日子過得甜蜜。

元旦的習俗15

先介紹一下元旦的壓軸菜: 魚。年年有餘。豆花魚片 酸菜魚 清蒸鱸魚 冷鍋魚 烤鰻魚 豆瓣鯽魚 乾燒鯧魚酸辣小黃花魚 糖醋帶魚 秋刀魚 泡菜魚 diy香煎龍利魚 ……這麼多魚為什麼要吃糖醋鯉魚呢?魚昭示新年財源廣進,糖醋鯉魚吃起來甜而不膩,滑而不澀,昭示着日子甜甜蜜蜜,平平穩穩。作為元旦的壓軸菜最是適合不過了。

對於北方人來説,餃子可以説大節的寵物,但如今生活好了,想吃就吃,但節日裏和平時吃起來那感覺還是不一樣的。冬至過年吃餃子,為什麼元旦要吃餃子呢?餃子舊稱角子,又稱扁食,遠在XX年前三國時代就已經誕生了。餃子的含義取辭舊迎新之意。新曆年吃頓餃子,也算是辭舊迎新吧,來年學業有成,生意興隆,團團圓圓保平安。

對於南方人來説,餈粑、年糕炸等小吃。烤炸出來的餈粑是最飽眼福的,顏色金黃,然後又是圓圓的。不過炸出來的餈粑需要放些糖,或者加上一些佐料才會好吃些。我不推薦炸餈粑,因為經過高温油炸的東西里面的營養等成分都會大打折扣。或者煮着吃。試想一下,冬天在燃得正旺的火爐上放一個小壺,裏面熱着甜酒,甜酒裏有一塊一塊的餈粑。家人就圍在火爐邊,端着甜酒,吃着餈粑,談着白天發生的事情。煮出來的餈粑是温馨的。烤着吃也別有一番風味。有時候在電腦前坐久了,手是冰涼冰涼的。這是不妨拿一把鐵夾放在火爐上,烤上一個餈粑,看着餈粑由生到熟,原來一個扁平的白色的餈粑慢慢的膨起來,慢慢的變黃,也是一種享受。而且,一個餈粑熟了的時候,手也烤熱了。吃得不甜的朋友可以不放任何東西就這樣吃,也可以放一些菜在裏面。吃甜的朋友可以考慮放些糖或豆麪在裏面。

標籤: 元旦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uowen/vn4e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