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傅雷家書人物分析

傅雷家書人物分析

《傅雷家書》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傅雷家中的四口,傅雷夫婦,以及他們的兩個兒子傅聰,傅敏。雖然是一家人,然而在每個人的身上還是有着不同個人物個性的,哪怕是一起長大的兩個兒子,也各有不同。小編整理了傅雷家書的人物分析三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人物分析

   (一)傅雷家書人物評點

《傅雷家書》——苦心孤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説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物性格特點:

傅雷: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親人(主要是兒子)無私的熱愛,有良知,為人坦蕩,稟性剛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聰:刻苦用功,先做人、後成“家”,生活有條有理,嚴謹,熱愛音樂。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懇懇。

《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藝術學徒的修養讀物”。

《傅雷家書》是將我國着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批評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説,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好幾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才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傅聰的愛卻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温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傅聰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

該書由於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捲的白雲,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這本書問世以來,對人們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的啟迪作用既深且遠。《傅雷家書》獲過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還被列為大型叢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及至目前,它在20多年間的發行量累計已達110萬冊,這足以證明其影響之大。《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是可以使我們更好提高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對我們學生來説,更值得一讀。

  (二)傅雷家書人物評點

很早就知道有這麼一本藝術類學生必讀書目,當時只覺得藝術與自己相去甚遠,談論藝術的書籍,我一個俗人,只能望洋興歎了。直到近來偶然在名家薦書中發現它的“身影”,對其內容才有大致瞭解。第二天就把這本具明顯滄桑感的寶貝借閲回來,竟愛不釋手,於最快速度看完。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同時相信這本書我不會只看一遍,事實上,寫這篇東西的時候,我已經看完第二遍了,它就是《傅雷家書》。

如果僅因書中較多地談論到對音樂的介紹和學習即把它定性為藝術類書籍,那我覺得更應把它看作一部“百科全書”。書中不僅論及音樂,同時涉及教育、文學、愛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淺嘗輒止,很多都是極有深度的見解。在這本書信集裏,隨處可見一個父親的`慈愛、對孩子的厚望及驕傲,深厚的藝術造詣、淵博的學識涵養在書中各個角落閃光,所有的這些無不體現着作者的博學和睿智。

而正是由於這麼一位苦心孤詣的父親,受其陶冶與教導,使傅聰在海外的孤獨環境中,汲取到勇氣和力量。父母的鼓勵鞭策更讓他明確藝術道路上的前進方向。而今,七旬的傅聰已是聞名世界的音樂家,藝術造詣舉世公認。被寓為“鋼琴詩人”的他應該也會時常地想念父親對自己的言傳身教吧。

樓適夷給該書作的序中寫道,這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對於書中藝術、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我不想在這裏多作描繪,要對一部“百科全書”進行闡述,這非我能力所及。在此,我僅把它當作一部教子篇來寫點自己的想法罷了。

傅雷把培養兒女同樣當作他對社會、對國家所應盡的一項神聖義務和責任。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教育上升到這種認識層次,但對於子女的關愛和培養,我想是人的本性。在閲讀的過程中,看着傅雷的諄諄教導,遠方的父親輪廓漸漸清晰,彷彿近在咫尺、觸手可及,時常想念、時常感動。

父親文化程度不高,但長年在外打拼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閲歷。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一年可能只有三五次機會見到他,每次都是那麼短暫。可能正是此種原因導致我與父親的隔閡,也許這個詞嚴重了,確切的説應是缺乏溝通。兒時的我覺得父親有點可望不可及,他特有的威嚴令我崇拜,也使我感到距離。

但即使是在這種成長環境下,我仍能時刻感受到父親期待而嚴峻的目光及無微不至的關愛。是的,父親在我身上耗費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當鄰人或親朋讚揚我所取得的成績時,我知道此刻的父親是幸福的;往往父親亦會因教子有方受到褒揚,不知他是否知道,此刻我同樣感到幸福,雖然我一直沒有對他提及。

記不清從何時起,父親就開始在我耳邊“嘮叨”,總是些人生哲理、處世方法之類的大道理,不明事理的我總是感到厭煩,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聰可曾排斥過傅雷的這種“嘮叨”。但事實上,他完整地保存着父親的書信,保存着這些嘮叨,保存着這些財富。雖然父親的説教我無法以書信的形式保留下來,但在心中,他同樣是一筆永恆的財富。

踏上了外鄉求學之路,父親的嘮叨少了,偶爾能在電話裏聽到極具磁性的聲音和熟悉的語調。表面上我仍然敷衍,但心裏已幸福萬分。聽筒響起了忙音,放下電話,幾分失落,幾分感傷。

在外的日子,我成長了。每次回家,父親的嘮叨一如既往,但多了商量的語氣;我的敷衍也有了些對話的氣息。我們都在變化,我逐漸成熟,而父親卻已走到中年後期。在他面前,我永遠是不懂事的孩子,事事提點,不辭辛勞;我也甘願當個不諳世事的孩童一直有父親的教導陪伴。

父親之於傅雷,他沒有那麼廣博的學識,但對子女同樣嘔心瀝血、言傳身教;而我之於傅聰,當然達不到那麼高遠的藝術造詣,但同樣得益於父親的教導,同樣對父親熱愛和敬仰。

記得國小時老師佈置過一篇作文,寫自己最崇拜的人,豪不猶豫地寫上了父親,至於理由已然模糊,但那份堅決、果斷記憶猶新。姐姐看了那篇作文,感慨地説,她也做過類似的作文,也寫的是父親。

在兒女心中,父親永遠世偉大而成功的。他就是一座山,庇護着我們這些樹木,從小樹苗到參天大樹,他仍不斷地提供養料助我們成長。

父親依然忙碌,依然嘮叨。不經意間看到他的頭上有銀光閃過,仔細觀察發現他眼角的皺紋又深了幾分。每當此時,我都想跟他説:“爸,忙了這麼多年,該歇歇了,去享受一下。”可愚笨的我始終開不了口。

其實很早就有這些感受,隨着年齡增長,這種感情越來越強烈,但一直僅限於想法。要謝謝《傅雷家書》,促使我把它寫成文字。父親是一本寫不完的書,僅這些文字當然言不盡興,但總也算是邁出第一步吧。

本來是打算就《傅雷家書》寫一篇讀後感的,正進行中思緒卻擺脱束縛,隨興而至了,結果就成就了這篇文字。雜亂之處,只好請各位見諒了!

  (三)傅雷家書人物評點

傅雷曾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有人説,傅雷是做父親的典範。其實這話只説對了一半,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是做人的典範。在着名的《傅雷家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父親,更看到了一個把藝術與人生的尊嚴看得至高無上的嚴肅純粹的靈魂。

這是一次既與傅雷有關、又不止與他有關的閲讀。除了作為父親的傅雷,你將看到獨自面對人生之“重”的個體的傅雷,以及同樣面對人生之“重”的其他人,無論年紀、身份……

傅雷(1908-1966)翻譯家。上海南匯人。l926年進上海持志大學學習,次年赴法國留學,研究美術理論和藝術評論。l931年回國後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教。1940年致力於法國文學翻譯。解放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文革”初受迫害致死。傅雷一生譯作豐富,他的譯作選材嚴謹,反覆修訂,以文筆優美着稱。所譯的巴爾扎克的小説、羅曼·羅蘭的小説、伏爾泰的小説、梅里美的小説、在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書信集《傅雷家書》是和兒子談人生、藝術和道德問題的家信結集,是真摯優美的散文,含有對文藝的許多精闢見解,出版後曾在青年讀者中廣泛流傳。

傅聰,1934年生於上海。七歲半開始學鋼琴,拜李斯特的再傳弟子、意大利指揮家、鋼琴家梅帕器為師。1951年再拜蘇籍鋼琴家勃隆斯丹(AdaBronstein)夫人為師。1953年作為唯一的中國選手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鋼琴比賽並獲三等獎。1955年又作為唯一的中國選手參加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獲第三名,並獲《瑪祖卡》(Mazurka)演奏優秀獎。這是東方人首次在肖邦比賽中取得的突出成績。比賽結束後,傅聰留在波蘭學習鋼琴,直到1958年底提前畢業,移居英國倫敦。

在六、七十年代的20年間,傅聰舉行了約2,400場獨奏音樂會;與包括梅紐因(Menuhin)、巴倫鮑伊姆(Barenboim)、鄭京和(Chung,Kyung-Wha)等在內的許許多多國際着名演奏家合作過;錄製了約50張唱片;擔任過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比利時伊麗莎白(Elizabeth)皇太后國際音樂比賽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比賽的評委;演奏的足跡遍及幾乎整個歐洲、美洲、中東、東南亞、日本、大洋洲各地。他以辛勤的勞動贏得了“有分量的巨匠”的評價。時代週刊亦曾譽其為“當今最偉大的中國音樂家”。

1976年,傅聰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了音樂會。此後他幾乎每年都回國演奏、講學。他豐富的藝術經驗、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博得國內廣大師生及音樂愛好者的讚揚和尊敬。

標籤: 傅雷 家書 人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9y7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