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5篇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詩歌都不陌生吧,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那麼都有哪些類型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歌鑑賞答題技巧,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5篇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

1.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藴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鑑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2.語言分析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鑑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鑑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錶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鑑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藴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歎,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藴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1)表達方式:敍述、描述、議論、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2)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象、聯想、照應、託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4)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5)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6)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覆、頂針、襯托、反問(賦比興、象徵)

7)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想象:更開闊,別出心裁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抑揚:突出於強調

襯托或烘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

分析詩歌的風格應結合時代特徵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來進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後詩歌風格的變化就是很好的體現。

3.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説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緻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閒適、熱愛、讚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2

一、明確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徵、冷暖色調、季節色彩、虛實動靜等存在狀態

古典詩詞中,不同季節的景物往往帶有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榮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則是感傷、惋惜和留戀,秋冬則是悽清、肅殺和悲涼。同時,把握作品的基調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徵,找到景與情的結合點,有助於體味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歌描繪的是初春季節的景物。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春風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香濃郁:春光明媚。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生機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邊沙洲上靜睡不動。整個畫面和諧統一,色彩鮮明,生意勃發,流露出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的歡悦情懷。

而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寫的是暮春之景。前兩句一稀、一盡、一飛,三字一氣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影的凋零空寂的氣氛。

又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無言而又獨上,見出了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月如鈎,缺月象徵着人事的缺憾。無言獨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鎖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悽清的色彩,抒發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嶠《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夢長安。鄉思望中天闊,漏殘星亦殘。畫角數聲嗚咽,雪漫漫,描寫邊塞風物。下闋月夜望鄉,殘夜行將消逝,望中只見高天遼闊,殘星暗淡,漫漫飛雪中鄉關迷茫,戍樓之間迴盪的畫角數聲,嗚咽沉鬱,愁人聽來,真是如泣如訴。景物的色調悲涼、淒冷,表現了徵人的鄉愁。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則快船快意,彩雲輕舟,色調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詩人突然遇赦的喜悦暢快。

二、解讀比喻、擬人、借代、雙關、襯托等修辭手法及託物言志等表達技巧,把握詩歌形象。

詩歌的傳情達意,往往還要藉助一定的藝術手法。瞭解詩歌這方面的特色,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和對妙處的品味。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詩歌中運用襯托手法,以冰雪林襯托梅之堅毅;還運用對比手法,拿梅與混芳塵的桃李對比,顯其清高守志,表達了作者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與世俗合流的高格。

再如《觀祈雨》(李約)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突出運用對比手法,對百姓苦難的深刻同情,對貴族統治階級荒淫腐朽生活的諷刺,全包含在對比之中。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3

怎樣讀懂一首詩

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分析詩題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説詩句,理解詩的大意。詩最後兩句一般是運用議論、抒情,是詩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詩題、描述、議論、抒情一致。

古詩鑑賞表述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敍述、描寫、抒情、議論。(説明)

語言特點有: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樸等。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覆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閒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特別注意:

①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

②仔細閲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徵意味。

③分析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計今年詩歌鑑賞中修辭考察分量不輕。

④評價要恰當,嚴禁人為拔高。圍繞人之常情考慮詩歌的感情基調。

⑤儲備一些詩歌鑑賞中常用的名詞術語,要敢於大膽使用,不懂也要裝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對全詩的作用及其在全詩中的分量;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復明等);注意前後期風格變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後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4

一、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四個方面:

①表達方式:記敍、描寫、抒情、議論。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

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

(二)“情”、“志”的區別

在詩歌裏,“情”就是我們平時説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的;“志”就是我們平時説的理想、抱負、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過對物的描寫表達出來的。例如,宋人楊萬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及對新事物的喜愛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屬於言志。

(三)“情”、“景”關係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着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四)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二、常用答題方法

(一)找出“冷詞”“暖詞”

詩歌中,某些詞語的色調實際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時首先應該找出。

浙江省2005年大學聯考詩歌鑑賞第16題:閲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

齊安郡中偶題 杜 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遊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

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傍晚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西風為詩歌的主要意象,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但是抒發的感情卻不一樣。杜詩的“落日”、“輕”、“恨”、“背”等屬於典型的冷色調詞語,楊詩的“熱”、“藏”、“碧”等屬於暖色調詞語。所以杜詩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悽怨低沉。楊詩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悦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二)運用答題格式

1。 對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温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分析:這首詞描寫了一位思婦,即一位內心充滿“離恨”與“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滿了“離恨”,明知視線已被青山遮斷,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樓上的闌干(欄干)遠望,足見其情之痴絕。

2。 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題菊花 (唐)黃 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分析: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似乎帶着寒意,散發着幽冷細微的芳香,蝴蝶也難得飛來採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而統觀全詩,詩中的菊花寓意是當時社會上懷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讚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

3。 對所抒發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過什麼+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通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 對詩歌意境的體味回答: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樣的感情。

山居秋暝 (唐)王 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秋晚山景,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淨的月夜:鬆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

5。 對關鍵字的品位回答:詞語含義+手法+表達作用。

玉樓春 (宋)宋 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分析“鬧”字:“鬧”字以動寫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的濃烈氣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機勃勃的美妙境界。

6. 對錶現手法的賞析回答:手法+表達作用。

關河令 (宋)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淒冷。

佇聽寒聲,雲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融情於景。本詞上厥先寫薄暮悽清之景,孤獨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長鳴傳來,不見雁影,營造了一種悽清的氛圍。下厥的“孤燈”與上片相呼應,孤寂悽苦之情自然流露於詞的字裏行間。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願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穫美好的未來吧!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5

之一:整體理解詩歌

1、從詩題入手:20xx年全國卷I:《題竹石牧牛》並引,從題目,你可以初步判斷出這是一首題畫詩。“竹石牧牛”是畫名,也應該是畫面內容的概括。

2、從詩人入手:近年來,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詩”較普遍,解讀時既要從詩人入手,也要考慮特殊情況。

3、從註釋入手:藉助註釋,對詩歌的理解就輕鬆多了。

4、從詩句入手:這是關鍵,前面的三項,都是為此服務的。

之二:瞭解手法風格詩歌常見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詩歌常見的風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飄遠閒逸、沉鬱頓挫等。知道這些術語有助於在進行文字表達時達到“雅”的要求,但就大學聯考而言,整體理解詩歌,做到“信”和“達”才是關鍵。

之三:掌握常見意象詩歌常見的意象,表現離別和遊子情感的有楊柳、長亭、孤帆、驛路、浮雲等;表現思鄉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現田園風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煙等;表現淒涼悲愁主題的有大風、長雲、寒霜、飛雪、苦雨等。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6

1、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 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②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題模式:①準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誇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②結合詩句分析,何以見得是用了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7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台,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後一類居多。

關注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它像一條紅線,串聯起散落在詩歌中的珍珠,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關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瞭解詩歌的結構

起承轉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中固有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九年級複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轉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答題應緊扣原詩的內容

命題者對詩歌鑑賞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因此對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合原詩歌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千萬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容進行判斷選擇,否則難以説明自身是否讀懂了原詩。

明白選擇題選項常見干擾設置

句意理解方面:誤解多義字、對象錯位、偷換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無中生有、牽強附會、任意拔高等;表達技巧方面:張冠李戴、想當然等。我們在平時要多加練習,並及時總結答題規律。

熟悉有關意象與意境的知識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鑑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繫鑑賞詩人的形象。而且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詩人的用典

古代的詩人喜歡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為表達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氣壯一些;三是可以用較少的文字傳遞較多的信息,使表達簡明一些。一般用典有兩層含義:(1)用歷史舊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既自明心跡,又豐富詩歌的意藴,提高詩歌的文化品位,用黃庭堅的話來説就是脱胎換骨。

記誦詩歌鑑賞口訣

從題目認識對象;從字面讀出感覺;從註釋破解難點;從作者瞭解背景;從原作找到根據;從題幹得到啟示;從首聯找到特點;從尾句參透主旨;從景物把握情感;從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詩歌鑑賞的答題一般程序

(1)認讀感知。讀詩後繼續仔細閲讀各個選擇項,藉助它們進一步再去對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題。另外,還要讀標題,讀註釋,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領悟作者的心情。

(2)啟動情思。熟悉材料以後,或聯想,或想象,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同時對已知選項進行大膽篩選。比如,選擇項中對一些典故或前人詩句的解釋,有些比較冷僻,有些比較牽強,則可以去掉;對作者的評價過高或過小,或武斷,或偏激的,也可視為不恰當。

(3)單項核對。選擇項中有的'是解釋或分析單項內容的,如對詩歌中的修辭項的解釋,我們就可以與詩句逐一核對,去掉那些無中生有的,指鹿為馬的。這樣,又可為鑑賞掃除了一大障礙。

(4)辨析真偽。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時會出現似是而非,有時會出現前是後非,有時還會出現自相矛盾,如選擇項中出現都、全部的判斷詞,我們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圓其説,結合全詩內容去偽存真。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8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請談談“侵”“拂”兩個字的妙處。

「析」“侵”字寫夕陽餘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捨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解題指導」鑑賞詩歌譴詞的妙處,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答題:①這個字或者詞是什麼意思;②有沒有構成語法現象;③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④表達出了什麼樣的意境;⑤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⑥音韻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例2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和處達,歸雁洛陽邊。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被前人評價為“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

「析」①“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是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麼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②這兩句煉字煉句極見功夫。作者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③作者無意説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涵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在舊年將盡時闖入人間,將趕走嚴冬。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

「解題指導」鑑賞詩歌造句的妙處,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答題:①描繪怎樣的景象;②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③運用了怎樣的手法;④藴涵着一種怎樣的理趣。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9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詞?為什麼?”或“甲詞可否換成乙詞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答題方式:①解釋字面意思和內涵 ②指出運用的手法 ③點明妙在何處(可從景物特點、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題】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牀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閒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譯文愛妻從遠方的來信很久都沒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訊,只有在睡夢裏才能回到家鄉以解鄉愁。可是中宵醒後,恍然發覺離別已是悠悠數年,顧望四周,只有空蕩蕩的牀榻和寂寥淒寒的秋夜相對,不由得心生淒涼。寂居異鄉,平日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那一片綠意和秋天的紅葉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變得黯淡模糊)

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表明贊成的一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牀”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牀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淒涼的情狀,(引文賞析)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悽愴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速到這種表達效果。(照應試題)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0

一、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第一、詩歌的形象

1、詩歌的形象表現為對意象、意境、象徵和隱喻等的解讀。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詩中表現詩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對象----構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詩人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完美融合的產物。

第二、詩歌的語言

1、語音上:音樂之美。

2、語義上:精煉、形象、情意之美。

3、語法上:語序顛倒,詞語錯位,語句跳躍、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

4、語言風格和意義性:清新自然、明白曉暢、深沉委婉、熱情奔放、直樸清純、典雅文麗、輕靈飄逸;表層義、深層義(語境義、特殊義)

第三、詩歌的表達技巧、表現手法

1、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揚先抑、照應、象徵、襯托、比興、聯想和想象。

2、敍述、描寫、説明、議論、抒情、修辭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畫龍點睛。

4、間接抒情: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懷古詠史、即事感懷。

二、分析法

第一、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詩中選取的熔鑄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應注意詩中選取的事物。

第二、語言分析法

重點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詞句,有象徵意義的詞、用典等。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間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

感情語言:獨、飄渺、恨、寂寞、冷

象徵語言:揀盡寒枝不肯棲

意境:孤獨、淒涼但又有堅定的信念。

第三、表現手法分析法

修辭、襯托、情景關係、對仗等。

第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將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風格有關。

三、表述題解答技巧

第一、類別方面

詩詞曲;古體詩和近體詩;絕句和律詩;詠史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抒懷詩等。

第二、風格方面

豪放:恢宏闊遠、博大新奇

雄奇:雄偉勁健、奇絕峭拔

沉鬱:深沉藴積

直率:奔肆率直

婉約:曲柔細密、情調纏綿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麗

風趣:幽默詼諧

第三、技巧方面

對比比較;映襯比較;虛擬寫實;象徵暗示、託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説今;靜景動寫、以動寫靜;渲染烘托、直抒胸臆;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白描勾勒、濃墨重彩。

第四、修辭方面

辭格的運用:比喻、比擬、借代、誇張、雙關、對偶

句式的特點:倒裝、省略等

第五、情感方面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憂鬱、激昂、恬淡、閒逸、失望、寂寞、幽怨、曠達、高雅、憤懣、焦灼、纏綿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1

古代詩歌鑑賞快速規範答題技巧

參考答案

1.在詩中作者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煉字寄寓感情。一個“撲”字和一個“護”字,把“風”和“柳綿”寫得很有人意。花落時,讓風去撲救它,表現出了詩人對春色的挽留;讓柳棉去護春寒,而柳綿又無力,寄寓了詩人悵惘而無可奈何的感情。(這首詩一開始就緊扣春雨的特點寫出了一個蒼茫的空間,暗示了詩人悠閒自在的生活。下文通過擬人手法寫出了詩人的惜春之情。本詩構思新穎,用語精當,借景抒情)

2.(1)表達了詩人因飽受離亂之苦而產生的客居他鄉的愁思。

(2)這是一道開放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説都應給分。如説相同,都是用了”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中,更加倍寫出了詩人煩惱憂愁;或説不同,《春》詩中“花鳥”與詩人情感已一同“濺淚”、“驚心”,情景融為一體, 而《絕》詩中以“花鳥”無情反襯詩人的“客愁”,以景襯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説出同中有異。

3。①風不捨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濟的美德,詩人風喻以人,託物言其“青雲之志”,着意讚美了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②寫風的活動,是抓住“驅煙”、“卷霧”、“起鬆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她出入山澗,驅煙捲霧,送來清爽,並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風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繪出一個在燭光下自斟自飲、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最後一句寫出詩人流轉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志難酬的隱痛。

5.①“夜如何”寫出詩人心中的擔憂。“試卷”刻劃詩人既抱希望而又疑慮不安的心態。“依舊”則透露出詩人無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觸景生情”),對比(或“對照”、“呼應”)。

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樹是永恆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總不會一帆風順,只要逆流而上,搏擊風雨,就能達到青山綠樹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意思對即可)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2

1.思想內容方面,要藉助詩人寫的景、人、事,體會詩的意境、詩人的感情經歷、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準詩中所寫的形象,體會這些形象的經歷、心態或代表意義。

3.語言方面,耍認真體會最能體現詩歌意境的動詞、形容詞和其他詞類,分析其如何體現意境的,如何表達詩人情感的。

4.表達技巧方面,要弄清詩歌的表達技巧,藉助原詩句進行分析。

5.明確題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嚴格按要求做題。

6.認真組織答案,如果是語段。則按總分結構表達,要用準有關詩歌創作的概念術語,即要説行話。比如,要用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題技巧:

古詩鑑賞重在字句的理解。要從詩中找答案,各種方法要學,但關鍵是對本詩的理解,特別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寫這首詩表現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揚、或沉鬱、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實到詞句中。

記住的關鍵一點就是:答案在詩歌內,在字句內在作者表達的情景內,如冷、清、寂、絕、暗、陰、鬧、箋、淚中。

詩歌鑑賞的表述,要緊貼詩句展開,可貼標籤,不可誇大或縮小,實實在在的表述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詩眼,都是據本詩內容去分析,不可硬套。當然,表述應有技巧。就是分析這個詞的來龍去脈,在此處的含義。這樣表述就清楚了。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3

對比和反襯

這兩種手法雖然都同時出現正反兩個方面,但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反襯只突出一個方面(正),另一個方面(反)只是作為陪襯。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中儘管同時出現“噪”“鳴”和“靜”“幽”,但作者主要表現的是“林靜”和“山幽”,寫“蟬噪”和“鳥鳴”的目的只是為了陪襯,因為蟬和鳥的聲音聽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靜。對比則不同,正反兩個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達的。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句句對比,作者既要表達陶者的勞而不獲,又要表達剝削者的不勞而獲;既有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又有對剝削者的憎惡。兩相對照,鮮明而強烈。

烘托和渲染

兩種手法經常混用,其實二者並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種側面描寫,即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從次要方面下筆,加以修飾和陪襯。烘托又稱烘雲托月,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從雲寫起;或為了表現紅花的美,反覆地刻畫綠葉。所以烘托的“託”略帶“襯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脱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作者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種種描寫,就是從側面來烘托羅敷的美。渲染則是為了營造某種氣氛或創設一種意境,而對景物或聲音進行描寫。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者開頭寫寒蟬悽慘悲切的叫聲,目的是為下文的離別渲染一種淒涼、傷感的氣氛。

伏筆和鋪墊

這兩種手法也經常混為一談。伏筆是為下文行文所作的準備,有時和照應結合起來使用。有些詩歌開頭的寫景或敍事就是為下文抒情或議論埋下的伏筆。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 庭花。”詩歌開頭寫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為下文聽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筆。鋪墊則是為了突出主要描述對象,先作層層鋪寫,如同英語語法中的原級(good)比較級(better)和最高級(best)一樣。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為原級,然後與主要描述對象進行比較,來突出主要描述對象的“更”或“最”字 。 如張可久《中呂紅繡鞋天台瀑布寺》:“絕頂峯攢雪劍。懸崖水掛冰簾,倚樹哀猿弄雲間。血華啼杜宇,陰洞吼飛廉。比人心山未險。”為了表現人心的險惡,作者先從雪峯、冰瀑、哀猿、啼鵑、吼風五個方面來寫天台山的險,把天台山寫得險惡無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還根本不算險,人心該有多麼險惡就可想而知了。寫天台山的險就是為寫人心險惡而作的鋪墊。

象徵和託物言志

這兩種手法都是以物寫人,都是通過賦予意象某種人格化特徵,來寄託作者的某種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徵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儘管只出現了喻體,但實際上是“指桑罵槐”。如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作者借尚未變黃就藉助風勢在空中狂舞的柳條,象徵那些根基未穩,因倚仗權貴而一時得勢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達對他們的極端鄙視和厭惡。託物言志(廣義的託物言志應該包括象徵,這裏所説的是狹義的託物言志)是作者通過對物象描寫和刻畫(託物)來表達自己的某種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聯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作者以不貪戀溪澗而衝奔大海的瀑布表達自己“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 的豪情壯懷。

用典和借古諷今

這兩種手法沒有嚴格的界限。用典是從材料(典故)角度説的,借古諷今是從寫作目的角度説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詞句,目的是委婉抒發作者某種情感。如辛棄疾《摸魚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作者借用西漢陳皇后的典故,表達自己抗金主張無人訴説、無人理解的苦悶。借古諷今是通過對古蹟古事的詠歎,諷諫當朝統治者。一些懷古詩和政治抒情詩中多采用這種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遺曲。”作者詠歎六朝的滅亡,就是為了勸諫北宋統治者要接受教訓,不要再驕奢淫逸,荒蕪朝政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願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穫美好的未來吧!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4

一、古代詩歌鑑賞的快速解題

(一)詩歌主題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愠⑴,願斫五絃琴⑵。

[註釋]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愠,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着五絃琴,一面唱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瞭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歷,瞭解了他的思想性格,瞭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體裁

抒情詩要注意把握詩人在詩歌中傳達出來的情感。例如,蘇軾的《念奴嬌o 赤壁懷古》其目的就是抒發情感,該詩的主題是:壯志未酬的華髮之歎。再看下面這首詩: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抒情詩,然後把握其情感:諷諫唐朝統治者,貪圖享樂,當心亡國。

如果是敍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應把握詩中的兩個悲劇人物:琵琶女,當年色藝雙絕,後來淪落江湖;白居易,當年名滿京城,後來謫居江州。從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劇,我們可以聯想到屈原、賈誼、李廣、陶潛、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才的悲劇。根據詩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該詩的主題:奇人數奇(數奇,命運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藴含的哲理。請看下面這首詩: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3.看技法

從詩歌的技法入手,有時也能迅速地把握詩歌的主題。例如: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採用的寫法,一為用典,朱雀橋烏衣巷為東晉的繁華之地,王謝為東晉權貴豪門。一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陽斜,這些景物讓人聯想到蕭條衰敗;舊時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謝家族的富貴榮華,現在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技法入手,可以在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這首詩中,詩人很可能就在感歎唐王朝的衰敗。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15

詩歌鑑賞:

(8-9題,11分,力爭6分以上)[約10分鐘]

(一)強調四看(看題目、看詩歌、看註釋、看要求)到位。

(二)整體把握類別與抒情基調。

詩歌類別有山水田園、邊塞、懷古詠史、寫景抒情等;抒情基調有哀婉悲傷、激昂愉悦、痛苦、快樂、離恨愁緒等,風格可參照書上的概括。

(三)注重表達方式和技巧:看《大學聯考一輪》和學案上的相關解説。

1.古詩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借代、對偶、雙關、設問、反問、互文、用典、頂真、通感

2.表達方式:記敍、議論、抒情、描寫

3.表現手法有:

描寫技巧:渲染與烘托、襯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多角度描寫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等。

文藝表現方法 :賦、比、興;鋪陳描寫、用典、象徵聯想等。

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抑揚變化、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四)按照要求分析或歸納。

表達要運用術語,答題要謹記“大處着眼,小處入手”,要結合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考慮,掌握各種題型的答題步驟,語言要簡煉通順。

(五)重點複習唐詩、宋詞和元曲,弄清相關文體常識和文學常識。

【友情提醒】

古典詩詞鑑賞之規範答題:

1.先觀點後理由

2.先總後分式

3.分點作答式

答題的一般格式可簡化如下:

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義)(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組合);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運用什麼手法+抓住哪些意象+營造怎樣意境(兩個雙音節詞概括)+抒發什麼情感;

5.品味關鍵詞句:釋義+還原意境+運用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分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分析表達方式:怎樣敍(描寫)+敍(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 (+塑造了什麼形象)+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標籤: 答題 鑑賞 詩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prg1l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