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

一、背景闡述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

過去,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教材代替學生的思考,教給學生現有的結論,學生的學習沒有自主可言。《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學中如何貫徹這一理念,是每一個國小數學教師應予重視、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在近幾年的教學探索中,我認為數學教學應該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學習,在動手實踐中發展,真正實現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完善。

下面就以我執教的《三角形的認識》作一粗淺的分析。

二、教學預案

本課教學過程主要圍繞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條邊的關係來展開的。教學環節主要分為情境創設、操作交流、練習反饋和全課總結。

教學內容:三角形的認識

教學目標:

⒈在具體情境中,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通過觀察、操作,瞭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⒉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瞭解三角形的特性,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⒊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和審美教育,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㈠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塔吊的建築工地圖。師: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看到了很多塔吊,塔吊上有很多三角形。)為什麼要設計成三角形呢?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等學完這節課,你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三角形的認識”。

(板書課題)

㈡探究新知。

⒈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⑴遊戲引入,激發衝突。

找一位強壯的男生和一位瘦弱的女生,分別拿一個三角形框架和一個平行四邊形框架,然後拉一拉,看誰能先拉變形?

(大多數學生可能認為男生會獲勝,可結果卻出人意料,從而激發認知衝突,引發探究慾望。)

師:這位男生的力氣真的不如這位女生嗎?看來這裏面有一些奧祕,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⑵小組活動:利用桌子上的各種各樣的硬紙條和圖釘,釘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然後拉一拉,看有什麼發現?

小組彙報、交流。

⑶教師小結:三角形的形狀不容易改變,我們就説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板書:穩定性)

⑷欣賞圖片:課件演示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如:自行車架、斜拉橋、艾菲爾鐵塔、風車等)

⑸學生舉例。

⒉、學習三角形的特徵。

⑴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長短不等的小棒擺三角形,並做好記錄,將數據填入表格中。

三根小棒的長度能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能或不能)

⑵小組展示、彙報實驗結果,教師板書如下:

能不能5 3 7 3 16 20 20 9 14 7 7 14

⑶引導學生結合數據分析:為什麼有的三根小棒不能擺成三角形?

(因為其中兩根小棒加起來的長度小於或等於第三根小棒的長度)

⑷學生自由猜測:什麼情況下三根小棒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當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時候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

⑸驗證

⑹教師小結: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㈢鞏固新知,解決問題。

⒈、基本練習。

下面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2釐米3釐米4釐米7釐米4釐米9釐米4釐米2釐米6釐米5釐米5釐米5釐米

⒉、開放練習。

用課件創設情境:兩隻小兔,一隻小兔説:“我有一根10釐米長的木條。”另一隻小兔説:“我有一根8釐米長的木條。”小明想:“我拿一根幾釐米長的木條才能擺成一個三角形呢?”

⒊、實際應用——“小明的煩惱”。

(課件動態演示小明坐在一把搖晃的椅子上,想:怎樣才能使椅子穩定呢?)引導學生幫忙想辦法解決困難。

㈣小結。

師:談一談這節課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

三、案例分析

對於八、九歲的兒童來説,空間觀念是從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數學課程標準》對這一學段兒童在“空間與圖形”內容的標準是:“學生將瞭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進一步學習圖形變換和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發展空間觀念。”“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鑑於此,這節課我通過實踐操作組織教學,大膽放手,讓學生在猜、剪、拼、想、議中自主學習數學,在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研究數學,在自主中“發展”數學。

⒈、求知慾是學習的前提。

創設情境,讓學生一男一女比力氣,學生疑惑之際,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需要,而且讓學生懷着好奇主動地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發展了個性。

⒉、自主探索是學習的方法。

學習過程和學生的思維密切相關,不是讓學生吸收教材或教師現成的結論,而是一個由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思維活動過程。學生從自己的“經驗現實”和“數學現實”出發,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學數學”。本節課在進入新授時沒有按照傳統的方法灌輸給學生三角形的穩定性和三條邊的關係,而是學生在實踐操作後,自主得出結論。由現實中的問題,產生了思維碰撞的火花,通過自己的拼擺,探索出了想要的結論,深化了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較好地滲透了歸納、概括等數學思想。

⒊、動手操作中培養實踐能力。

“兒童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能理解得更深刻,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概括三角形的特性,使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先讓學生獨立操作,分組合作探究,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驗證得出結論,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條邊的關係。如果把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和三條邊的關係這兩個環節照本宣科告訴學生,學生可能也能學會,但談不上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新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親自實踐的過程中感悟知識。

⒋、合作交流中共同進步。

這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説、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盡情地表現、發展自己,充分體現了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提供了多次學生交流的機會,通過互相幫助、分工合作、互相評價、互相激勵來促進彼此的學習,學會了交流,教學發揚了民主。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還學生以學習的自主權,重視讓學生“做數學”,鼓勵、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操作、討論、交流等方式,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和三條邊的關係,學生在師生、生生及小組間的互動中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是建立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之上,離開了老師的引領,學生可能就會變成無目的的探索。本節課中學生在探索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時,個別學生的確是在無目的的擺小棒玩,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也就失去了活動的意義。所以,教學中還是應該重視老師引領作用的發揮,使學生有目的的自主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ge7k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