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科普知識 >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1

日子過得真快,轉眼一學期一半過去了,我看着孩子們一天天的成長,一天天的進步,我心裏很高興。孩子們從不會讀題、不會做作業到孩子們嘗試自己讀題、獨立完成作業的確需要一個過程,但只要堅持下來,孩子們會進步非常快的。在這一學期裏,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教會學生自己讀題越早越好。

早在一年級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開始教學生自己讀題,我覺得孩子們自己讀題做題的效率要比老師讀題好很多,孩子們自己讀題時,在讀的過程中他可以有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儘管一開始很困難,畢竟剛剛入學的孩子識字量大都比較小,但我沒有氣餒,大概堅持到兩個月多的時間,我突然發現我的孩子們基本上都能自己讀題了,我很欣慰。而且能認真讀題的孩子,學習成績提高的非常快。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根據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我採用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來組織教學。使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在“數一數”的教學中,我從學生常見的事物入手,帶他們到校園裏參觀:數一數花園裏的花朵、操場邊上的樹本、數教學樓,數書本、數桌椅、數鉛筆、數同學、數老師……從小空間到大空間,從課內到課外。認識了1到10各數建立數的概念。學生數數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根本保障,首先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再次,要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和板書,並按要求認真地操作學具,做好練習。

4.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這樣的學習方法才會有助於學生的進步。但事與願違,現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難題,或呆坐,或急於從同桌那兒得到答案。其實也並非題目真的難道學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於一些學生沒有找到思考的角度,還有些學生則是對自己缺乏自信。針對以上原因,我在教學中時常採用的方法是:

一、將題目細化更有利於學生思考;

二、語言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放寬思考時間,讓學生能進行充分的思考。

5.重視細節方面的教育,體驗成功的喜悦。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通過學習學生認識了6—10各數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培養了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數數過程中進行了講衞生、愛勞動、愛集體、分工合作等教育。讓學生根據一幅圖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能夠準確的進行口算。在這一單元設置了一次數學活動,學生親身經歷了用加減法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6.深入解讀教材,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繫。

每一個數學知識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都是緊密相連的。數學教師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各知識彼此間的溝通,那教給孩子們知識必定也是一個個割裂的知識點,前後聯繫不起來。所以,一年來,我在教學中不只是就知識教知識,而是溝通各知識的內在聯繫,梳理各類知識的教學結構,然後用結構來教。比如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和20以內數的認識之後,有關數的認識的教學結構就逐漸形成,那麼在100以內數的認識中,孩子們就不教就會了,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方法。

在教學之中,讓我逐漸學會了怎樣思考問題,學會了站在孩子角度來認識數學,學會了怎樣解讀教材。同時,以學生為本,本着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對學困生給予及時的輔導,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今後我將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勇於到課堂中去實踐,相信只要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2

這學期我們學校一年級開始使用蘇教版新教材,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xxxx年10月11日星期二下午本校數學組組織一、二年級數學教師培訓學習,在簡秀梅組長對新教材的解讀下,我對改版後的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改版後的新教材在版面設計上更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書本里面的圖畫更加鮮豔更加生動了。新教材所設計的情境、插圖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圖畫風格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變枯燥無味的數學學習為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新教材無論是在內容的選擇還是在呈現方式上,都注入了新血液、新精神,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了時代氣息。新教材在內容上所做的調整,更是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

此次培訓,老師們都有很深的體會和感悟。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對新教材的正確理解和深入鑽研,更好的開展教學,引領孩子們在數學的廣闊天地裏翱翔。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3

第一次與一年級學生親密的接觸,其中的滋味可真是五味雜陳,既痛苦着又幸福着。一年級是國小的起點階段,教師如何引導如何啟發都將影響着學生今後的學習。現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即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瞭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關注自己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來評價教學行為表現對學生“學”的價值。

在實際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方式和習慣,初步學會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因此,一年級的教學對我來説是一個新的挑戰。我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表現實生活,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呢?

1、培養主動的願望。對於剛入學的一些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説,他們對學習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的學習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觀察他們新的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氛圍和生動有趣的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認識了數,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習慣。再如:上《小貓釣魚》一課時,先讓觀察貓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態,再讓戴上小貓的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揮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3、引導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時,很多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生都列算式為:2+6(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列成4+4呢?”她説:“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説:“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説:“其實通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學習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佈置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扮演中“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真正的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4

本學期,任教的班級是一年級。由於是學生剛進入國小階段的第一個學期,因此,課堂上除了進行數學知識、方法、技能的教學任務以外,還有培養學生的各種良好學習習慣的訓練。通過一個學期的瞭解,有部分學生由於在幼兒教育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甚至沒有受過幼兒教育,因此,在各種學習行為習慣上還有待於更進一步地培養,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下面就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點體會:

一、教學中的優點:

1、不但備教材、備教法,而且還備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做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課後及時對該課做出總結。

2、增強上課技能,採用“幽默”的課堂教學風格,提高教學教學質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加強直觀教學,充分體現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覺得愉快,培養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腦的能力。

3、認真批改作業,並認真地寫上等級和鼓勵性評語。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做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講評,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將教學常規中出現的問題積極地進行“校本教研”,通過同伴互助、問題交流會、自學、發言等各種教研活動,不斷地提高個人的教育教學水平。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挖掘教材不夠深,知識的滲透度不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

2、教學中設計的練習題和題的類型太少。

3、對學生的學習和作業習慣,要求不夠嚴格。

4、對後進生的個別輔導不夠。

5、對學生每節課所學知識點鞏固得不夠及時。

三、改進措施:

1、在下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將更加充分地進行備課工作,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將知識進行全面性地滲透,使學生對知識進行牢固地掌握。

2、每單元系統知識教學任務完成後,將多設計一些練習題,並不斷地變化題目的類型,增強學生理解題目的靈活性。

3、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書寫規格、整潔度等進行嚴格要求。

4、利用課餘時間多對後進生進行及時地、有效地個別輔導,幫助後進生進步。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5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思維學科,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與結構、思維方式與方法、數學思想與觀念。而這些應該在每堂課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因而,我們的每一堂課就必須都實現有效教學。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可謂是如魚得水,但不可否認,一些教師的教學中,仍然是以老教材的思路要求學生,教育學生,學生仍然不是課堂的主人。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認真聽數學”為“動手操作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師要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於形式,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第二,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説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的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認識意義上的重演。讓學生踏着前人的足跡部分地重新發現他們學習的內容,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3、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課改以來,廣大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方式,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學習只流於形式,把“合作”變成了“合坐”。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認真進行分組、組內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職責等工作外,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一是合作交流應建立在學生認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礎上。二是合作交流應以一定的時間作保證,並在學生進行了較充分的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並不僅僅是學生之間,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學生不僅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

4、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都是學生學習的方式,二者沒有優劣之分。教師在教學中要使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個體作用,又發揮羣體效應,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6

身為第一線的科任老師,從課改理念的學習,到深入課堂進行課改實驗,我從中受益匪淺,可以説“在數學教學中有得也有失。下面我從得與失兩方面來進行一下高二年級的教學反思如下:

成功的經驗:

1、教學中能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我是一名課改教師通過學習和實踐,基本上能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課堂教學中努力做到從生活中導入,在生活中學習,到生活中運用。如:我在上等比數列一課時,不再像傳統教學那樣採取直接從概念導入,而是提前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有關細胞分裂若干次以後的細胞總數問題,獨立探索,由此知道細胞在整個分裂過程中不斷增加個數,而這一問題可以由等比數列來處理,再讓學生驗證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讓學生在活動中捂出等比數列數學模型與實際的細胞分裂問題的關係,建立了數學中等比數列的概念。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明白了等比數列的重要性,產生了學習的內在動力。

2、課改使我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水平。

通過學習新課標,我意識到:“學習方式不僅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而且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傳統課堂一味地採用灌輸和強化訓練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是踏着別人踩出來的路走,而新的學習是要學生自己去找路走。“課堂教學中我不僅能關注讓學生獲取知識,同時也能關注學生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學習水平和能力。

存在問題:

一是組織學習活動還不夠到位。由於學生人數過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參與面不是很廣,往往讓少數學生參與,而大部分學生成為“旁觀者”;

二是關注弱勢羣體不夠,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有部分學生能積極舉手發言,能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能熱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課堂舞台的主角,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但細細觀察會看到,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着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為觀眾和聽眾,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根據兩點所想到的:

要想改變上面的狀況,我認為:首先要深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並進行理論聯繫教學實踐的深入思考與研究。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挑戰性;而應該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穫,都有體驗。再次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純粹追求活動數量的多少,而應以追求活動的質量為宗旨,這樣才可以保證各個學習活動都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還可以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力爭做到“好生吃得飽、後進生吃得了”,可提供各種層次的彈性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選擇、實踐和解決。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7

新學期開學了,我仍然擔任一年級的數學教學,開學第一課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數學課程綱要”,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容易理解,我給這節課起名叫《這學期我們學什麼?怎麼學?》。課堂上,我明顯感覺到孩子們過了一個假期,都長大了,更懂事了,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都學會了自己翻看目錄,自己説每個單元都有哪些內容?我留給孩子們一個問題:請思考一下你在接下來的新學期裏打算怎麼學習呢?表達能力強的同學還在小組內先給成員們交流自己在這個學期裏有什麼新的學習計劃?打算怎麼學?怎麼和同桌一起進步?最後在班裏在派出代表發言,令我很是驚喜!雖然這些只是只有七八歲的一年級小朋友,但是如果給予他們足夠的思考時間和問題,他們也能像模像樣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接下來的第二節課就是進行了新課,我課前做足了充足準備,因為我認為第一單元《認識平面圖形》一點也不難,孩子們在上學期都已經熟練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這些平面圖形對於他們來講,算不上是難題。所以在課上,我設計了讓孩子們自己分類,自己總結的形式,認識平面圖形,雖然剛開始,孩子們有些混亂,因為他們在幼兒園裏學過這些圖形,但是一看到大屏幕那麼多被打亂放在一起的圖形,他們就懵了,在老師的引導下,最後成功分類,並總結每個圖形的特點。最後在遊戲階段,我設計了三個遊戲。遊戲一:我説平明圖形的名稱,學生找出相應的學具圖形。遊戲二:同桌兩個同學一組,一個人閉着眼睛摸圖形,另一位同學判斷同桌説的對與錯。遊戲三:猜圖形。老師用卡紙遮住一個圓或者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一個角,或者一小部分,讓其他同學猜他是什麼圖形,並且説出你是依據什麼判斷的。圓的特徵最好認出來,平行四邊形還可以,只有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別容易混亂,只有最後全部揭示才能認出它到底是哪個圖形。

我認為:勤于思考是數學課上必須幫助學生鍛鍊的學習數學的基本能力。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認知學習數學的一個慢過程,是數學的本質特點。沒有思考,孩子就不會真正的進步,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有效的數學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勤于思考,自主思考的過程。作為低年級的數學教師,我們更有責任幫助學生培養思考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正確學習數學。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8

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他們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無論是新知學習還是課後練習,如果活動組織方式單一,學生很快就會進入疲倦期,這個時候如果課堂的節奏毫無變化,學生很可能會昏昏欲睡或是亂作一團。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在本學期的校本課程展示課《有幾棵樹》中,設計教學活動時牢牢把握“變化”二字,充分體現活動多元化,課堂與課下充分結合,使學生不僅經歷課堂上的練習過程,更能在平時生活中自覺主動的去鞏固所學的概念和知識。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9加幾的計算方法的前提下探索8加幾的計算方法,理解“湊十”的計算策略,本節課一開始,我設計了“口算搶答”的環節,既複習了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湊十法”,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索8加幾的計算方法這一環節我設計了“擺一擺,數一數”,驗證計算結果的活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深了對“湊十法”的理解和運用;本節課的練習分別設計了“圈一圈,算一算”、“連一連”,基本上都以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形式。課後練習第一題“擺一擺,算一算”,我讓學生帶了17根小棒,先擺8根,然後在剩餘的一堆中任意拿出幾根,列算式,並算一算,計算有困難的可以看着小棒數數。這樣設計使得學生學有餘力的學生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得練習變得有趣,使得同桌合作更有必要。課後我讓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問題能用8加幾來解決,並給家長説一説,並做成一篇數學小報。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9

20xx年2月22日,我們在二國小習了一年級數學新教材培訓,我們對新教材的理解及使用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就這次新教材培訓,如何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談談我們的幾點體會:

1、新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感情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材也着重強調了數學要注重情境的設置,數學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數學這門古老的學科它源於人類的生產生活,本來就是為人類解決生產生活問題服務的,它是人們生產生活中交流信息,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手段,我們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有責任讓學生掌握未來公民所必須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而不能象舊大綱、舊教材那樣只注重知識傳授,脱離實際生活,忽略實踐操作。致使學生在數學知識方面空有屠龍之技,在生活實踐中卻無用武之地。

2、標準中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數學面向每一個人。我認為這是還數學以本來面目,它讓數學這個大眾的"夥伴"又回到了大眾中,它真的回家了。數學本應是大眾的數學平民的數學,而不是少數數學家的數學,過去的大綱和教材強調學究數學,內容繁、難、偏、舊、教學就是機械訓練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扼殺了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創造性,造成大多數學生感到數學枯燥乏味,產生厭學畏學的心理,使數學曲高和寡象個冰美人,可望不可及。

3、新教材要求教師大膽地地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我們要真正轉變舊的教育觀念,堅定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現代教學觀、培養學生學會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樂於實踐的學習方法,過去老師把教材奉為聖經,把教材當成了教育的全部,虔誠的把教材內容搬上黑板,使大多數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葉聖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材只是個例子"。這不正是鼓勵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最好的解釋嗎?我認為教師只要把握住教學知識的目標,不要拘泥於教材,大膽的讓學生到生活實踐中去經歷、體驗、探索數學知識,就是創造性使用新教材的最好實踐。

通過這次新教材的學習,使我們對教學有一些新的感想和收穫,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們將如何開展教學活動:

一、充分利用主題圖

主題圖是新課標國小數學教材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最大限度的發揮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從中提取可以利用的數學信息進行學習。

二、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化素材,結合本階段學生的特點,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地呈現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創設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到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四尊重學生差異,彈性設計教學內容

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最後是我的學習感悟。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數學教師,鑽研教材,引導學習們走進數學的美妙花園;全心投入,帶領孩子們在數學的海洋嬉戲;細心呵護,培育孩子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在數學課堂中,是學生插上跨越的翅膀,在數學的王國裏展翅飛翔。我願為此不懈努力。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10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工作,作為剛接觸一年級的教師,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擔子之重。由於低年級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查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

數學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學的功能不斷擴大。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學研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公民應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要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如脱離生活而只知盲目計算,就會變成紙上談兵,變成書呆子,鬧出大笑話。那麼,怎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呢?下面我就談談這一學期來的做法。

一、在知識與技能方面

在實際的情景中能正確的認、讀、寫20以內的數,並能認識記數單位個、十,知道20以內數的組成和順序,學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會計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教材,初步學會估算。

在現時的情景中,能正確認識整時,半時,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

培養從生活情景中抽象出20以內的數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識。在認識圖形的過程,發展了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和操作的能力,形成了初步的空間概念。

二、能力的培養

在現實的生活中能與同伴交流,發現並能提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初步學會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的數學產生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很強,而國小生卻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為此,我在教學新知時儘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便於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簡單減法應用題”我先拿來5個蘋果,把其中2個送給一個同學,再讓學生根據我的做法用兩句話表達出它的意思,此時學生能説:有5個蘋果,送給xx同學2個,還剩3個。在這道題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和物品自由的編一道應用題,學生很快就編出了很多,我抓住機會告訴學生像這樣的題目在我們的數學裏叫做應用題,從而初步瞭解了應用題的概念。再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我先介紹常見的電冰箱、粉筆盒、墨水瓶等實物後問:誰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在此同時也讓學生進行討論、探索長方體跟正方體的特徵,一下子説出了很多,最後,我要求學生用硬紙分別做一個正方體和一個長方體。這樣,學生對抽象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有感性的具體認識容易記憶,懂得運用,為學習它們的表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本學期,我所擔任一年級數學的同學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異,由於每個兒童的生活條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維方式等不同,他們對同一數學問題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過分強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樣化,允許每個兒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學習數學。例如:教學“9+5”時,可以是“4+5+5”也可以是“9+1+4”或者“4+4+1+4+1”等。針對學生的解答的方式,再引導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答。對能解答出得數同學我都給予肯定,通過不同的方式給獎勵,讓他們體驗到創造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不少數學問題是從實際中來的知道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三、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實現了多維目標把握了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從知識能力方面確立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的經驗。

在教學中改變了教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現象,努力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完成練習題,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發展學生的智力潛能。

創設性的開發課程資源,利用課程資源。根據新的課程理念,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沒,而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對學生實現多元化的評價理念,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評價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評價成為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心得體會11

新課改已經進入全面的實驗階段,通過一階段的教學我感覺到,新的理念、新的標準、新的教材,帶來了面貌一新的課堂教學。新的教材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編寫無論是從內容的呈現方式,還是頁面的設置上都重視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特點,提供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下面談一談我在教學實驗中的幾點體會。

一、聯繫生活,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並不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0的認識”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貼了一隻可愛的小猴子,並對學生説:“猴子媽媽因為小猴子愛學習,所以獎勵給它兩個桃子。”説的同時,在小猴子面前貼上一個大盤子和兩個新鮮的大桃子。“小朋友你們看,小猴子是不是很開心呀?”接着小猴子就開始“吃”桃子了。我先從盤子裏取下一個桃子,這時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發現盤子裏只剩下一個桃子了。)我接着問:“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學生答:“可以用1來表示。”然後我又取下一個桃子,並説:“小猴子又吃了一個桃子,這回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們讓我們來幫助小猴子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二、以新的理念為指導,自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體會編者的意圖。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創造地運用教材資源,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54頁上的第5題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把圖上的文字讀一讀(左上圖),再分四大組討論圖意,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學生自己上來表演:一人扮演“我”,後面有8人。(讓學生隨便上來,直到符合圖意。)從而瞭解這隊人分成哪兩部分,然後讓學生列式計算。這樣問題很快解決了,不需要教師去講解,都有學生自己完成,學生參與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也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三、組織有效的小組學習。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一個最明顯特徵。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堂”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能力。

在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

我們應該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前要考慮各小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組內討論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瞭解合作的效果,討論的情況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例如,在教學國小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時,我大膽地把教材中的兩個例題作了變動,把它們設計成學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學例題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全班學生分四大組討論,每組創設一個情境,再讓學生根據內容列出連加(或連減)。

表演形式:一人敍述,幾人表演。

第一組:有10只小鳥,先飛走了3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有幾隻?第二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來了1只,有跑來了3只,現在一共有多少隻?

第三組:河邊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還有幾隻?

第四組:草地上有7只小雞,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還有多少隻?小朋友們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學得非常有勁。這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鞏固了知識,又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運用生活,產生例題

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最喜歡遊戲活動了,讓學生在有趣的遊戲活動中產生例題進行學習,學生會感到輕鬆愉快,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加、減混合”時,我把書上的例題改成了遊戲形式,我先對學生説:“小朋友你們喜歡做遊戲嗎?”接着,講遊戲的規則(先有7人在車上,接着下車2人,再上車3人)。然後,邊放音樂邊講述:汽車從北厙開車了,(學生做動作、嘴裏發開車的聲音)吳江到了,停車(下車2人,又上車3人),汽車又開了。遊戲結束後,讓學生討論後説説,現在車上有幾人?有的學生説,現在車上有8人;有的學生説,原來車上有7人,到了吳江下車2人,又上車3人,現在車上有8人;有的學生説,從北厙出發時車上有7人,到了吳江下車2人,車上有5人,又上車3人,現在車上有8人。我對學生的各種説法先表示肯定,然後讓學生討論,你認為哪種説法最好?再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知道現在車上有8人的。學生在遊戲活動中知道:從8人裏面去掉2人(要用減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這樣學習“加、減混合”的例題,學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對數學的親切感、興趣感也自然產生了。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kepu/y0qk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