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薦】《悲慘世界》讀後感

【薦】《悲慘世界》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1

《悲慘世界》是雨果寫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是一個出身貧窮的工人,為了救餓的.快要不行的兒女,他不得不去麪包店偷一塊麪包,因此而囚禁19年,19年啊!多麼漫長啊!出獄後,他被一個主教感染了,走上了正途。他為了就芳汀母女,他不惜赴湯蹈火,將愛傳了出去……

至於芳汀,她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女人,但為了養活女兒珂賽特,剪掉了自己的頭髮,為了女兒,她可以付出一切……

這本書還寫到了一個人,就是旅店的店主,他榨取芳汀的錢,拿芳汀的女兒作為搖錢樹,並把她的女兒當做女僕,他為了錢會不擇手段,竟讓自己的親生女兒受到傷害……

我們從冉阿讓那裏看到了愛心和善良,從芳汀身上看到了母愛,而從旅店店主身上則看到了邪惡。

我們要做個善良的人,要幫助別人,讓愛的聖火傳遞起來,永不斷開!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悲慘世界是法國名作家雨果的著名作品之一。《悲慘世界》這部小説的主人公是善良、大方、誠實、勇敢的冉阿讓。幼年他為了不讓姐姐捱餓,偷了一塊麪包。判了19年徒刑。社會的殘害、法律的嚴懲,讓一個本來內心善良的人,有一種向世界報復的心理。做了兩件終身內疚的事,一件是偷了卞福汝主教的兩個銀燭台,搶了窮人孩子的.一個金幣。通過這兩事他也有了一種深刻的覺悟他在濱海蒙特勒伊為窮人謀福利。我讀到這一段時看出冉阿讓的博愛的胸懷、人慈的心腸。而在商馬第案件中,他的誠實、勇敢、自我犧牲的行動,也讓我感動。

他回到孟費郿,去了德納第大壞蛋開的旅館出高價把可憐的小珂賽特贖回來了。

後來,在法國大革命時,他沒有殺死自己的仇人,那個人十分感動。他英勇無為、在槍林彈雨中戰鬥,從臭水溝裏把馬呂斯救出,最後死在了病牀上。

《悲慘世界》讀後感3

當我品味完一頁,輕輕將書關上,腦子裏頓時浮現出了一個人物,他就是冉阿讓,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塊麪包,導致被判刑,當他出獄時,受到人們的歧視,就這樣,他絕望了。但是,世界上總會有奇蹟發生的,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善良的心,去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用自己的後半生去做善良的事,可是老天爺,為什麼那麼不公平,冉阿讓已經改過自新了,為什麼他的遭遇卻是如此悲慘,可見得當時社的會黑暗。

冉阿讓的善良感動了我,使我想起了書中的一個人,他是心的`善良,總喜歡幫助別人。

有一天,他聽電視新聞上説一個孩子急需O型血,而他的血卻剛好是O型的,可是他身體不好,假如去捐血,也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可是他卻説:“我這輩子也沒幹過什麼大事,也沒有為誰做過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有人説玩耍伴我們走過童年,有人説玩具是我們兒時的好朋友,而伴我走過童年的是外婆的歌謠。在外婆的影響下,我成了一個啃書蟲,而在我“啃”過的這麼多書中,依然使我記憶猶新的是在暑假裏看的《悲慘世界》。

在這本書中,主人公冉阿讓曾當了十四年的.苦役犯,當他被一位主教大人點醒後,一心想要改過自新,後來他當選了市長,並且幫助了許多人,最後安詳地死去。看完這本書時,我沉思良久,為什麼一個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如同重獲新生一般,擁有如此高尚的靈魂呢?我想,是因為他在主教大人真誠的話語中,想通了一切:即使我曾經是個苦役犯,可那又如何?只要我有悔改之心,那麼原來的冉阿讓就消失了,留在世界上的就是一個全新的冉阿讓了。

《悲慘世界》讀後感5

這幾天,我在讀一本外國名著《悲慘的世界》,它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一部作品。書中講述了一個正義與邪惡,虛偽與善良的悲慘。

主人公冉阿讓曾因過度貧窮而偷了商店裏的一塊麪包,因此被關了十九年的囚禁,過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這十九年並沒有讓他改過自新,而讓他的心靈受到了更大的腐蝕,他也變的得更加的.兇惡。出獄後,米里艾教主那善良的心深深打動了他,讓這個不幸的人最終改過自新,重新生活。後來,他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當山上了市長,改變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狀況。可因為一個人的命運,他向大家透露了自己的過去。到了晚年,他又因為養女的命運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兒女的婚姻。

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了冉阿讓的正直、芳丁那偉大的母愛,珂塞特的不幸與萬幸,德納第的心狠手辣,沙威的冷酷和馬洛斯保家衞國的精神。我明白了正直,善良,偉大與冷酷,邪惡。

《悲慘世界》讀後感6

雨果説:“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冉阿讓就是這樣一個無名英雄,他就是這黑暗世界裏的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了身邊的人,等自己燃盡時卻只想飄散在風中,用盡最後一點温暖。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着,廝殺着,這就是我們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也許悲慘還會繼續,但要相信,當社會的太陽墜落時,光明總會從心底升起,照亮太陽照不到的角落。

《悲慘世界》讀後感7

《悲慘世界》我一直很想讀,今天我終於有幸把它讀完,總體的感覺是震驚,心寒。

它是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結構宏偉,枝葉繁複的長篇小説。以主人公冉阿讓的一生為情節主幹,深刻地反映了悲慘世界中窮苦人民的不幸遭遇:冉阿讓出身貧苦,失業後因偷了一塊小麪包給飢腸轆轆的小外甥。竟被判處5年徒刑,4次越獄又被加刑,一共服了19年的苦役。

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人玩弄遺棄後,為了養活女兒,她在工廠拼命幹活,僅僅因為生了私生女,被工廠開除,迫於生計,她被逼賣了自己兩顆門牙和一頭秀髮,最後淪為妓女。芳汀的女二珂賽特寄養在一家酒店裏,小小年紀卻被酒店主夫婦折磨的不成人樣。

《悲慘世界》讀後感8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

冉阿讓為了家裏的生計,偷了一小塊麪包,卻因此坐了19年牢。之後,過着連狗都不如的生活。當時的他,已經洗心革面了,好不容易當上市長,卻又因為特殊原因去法庭自首了,在後來的日子裏,他為了完成芳汀的心願越獄了,併成功找

到了芳汀的女兒。在這些年,他幫助過無數的人,到頭來卻遭到親人的誤解。

一個偷了一塊麪包的人,在牢裏待了19年,重新改過之後卻還是有人來抓他。他為了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用去多少錢都願意,像這樣的.一個好人在世界上能有多少?而他卻還要躲避警察的追捕,甚至要辛苦地找旅館,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當時的人們真是有眼無珠。

從冉阿讓的經歷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封建與黑暗和人們的殘忍。

看完這本書後,我們應該為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而滿足,更應該感謝先輩們為我們創造了安定和諧的生活。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感覺有點像歌劇,想起以前在上學時聽的一個70多歲的.老師講的音樂課,竟然在短時間內愛上了歌劇,雖然聽不懂,一個同學一激動課下買了歌劇看,當然以後再也沒有這麼感覺了。可見愛上某藝術需要一個高人持續帶領才可能真正入門,領路人真的很重要。

回頭再看電影,寬恕和悔過,需要信上帝才可以實現,不信上帝,萬劫不復,寬恕罪犯,需要罪犯信上帝,否則就是農夫與蛇,中國人不信上帝,沒有寬恕。電影的一點偏想,不是感想。走題了,大家看電影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歎人性的微妙。

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鄙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過向善的'信心。是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這一切使我既感動又欣喜。然而欣喜之餘卻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緒之中。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作品真實的描寫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勞苦人民的悲慘境界,表達了作者對不幸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此基礎上雨果探討了造成廣大勞動人民不幸的原因。指出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暴虐,殘酷的反動法律是造成苦難的.原因。

作者説:“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確實如此啊,在世界上,只要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那麼雨果的這本書還是有用的。

《悲慘世界》這本書,肯定了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正義鬥爭,它告訴我們仁慈,博愛才能拯救社會。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每個人都能走向幸福,只不過要經歷一番磨難罷了。

所以,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用樂觀的心去看待生活,每個人都能夠像冉·阿讓一樣,用道德去感化他人,那麼這世界終會亮的。

我們無法避免悲劇的開始,卻可以在從中尋找快樂。

拋開內容方面,寫作手法上也頗有一番味道。

作者將每一個細微的細節都描寫得很好,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小説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其細部也真切入微,形象鮮明突出,色彩濃重瑰麗,氣勢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對主人公冉·阿讓的描寫,是最突出精神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今年的寒假,我們的'班主任——尹老師讓我們自選一本書來讀。我一聽,不禁犯了愁——你説我到家中找什麼書呢?《喬布斯轉》?不,我怕我讀不完。《101個成語故事》?不,那個太“弱智了”。經過我“冥思苦想”,最終決定還是到書店裏買《悲慘世界》。

作家是我們深知的維克多·雨果(1802——1885),他是法國的一代文豪,同時兼有小説家、戲劇家和詩人之稱。《悲慘世界》是他繼《巴黎聖母院》後有一部浪漫主義傑作。

1801年,一個名叫皮埃爾·莫的貧苦農民,因為偷一塊麪包而被判處五年勞役,出獄後又在找工作時屢遭拒絕。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也使他萌生起了寫《悲慘世界》的念頭。作者以皮埃爾·莫為主人公冉阿讓的原型,將上述事件作為小説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藍本,然而,冉阿讓最後也悲慘地逝去。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前幾天,我心血來潮,再次翻看了原來寫讀後感的那本書。看着看着,我不禁沉入了那段悽美的故事之中。書名叫《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從前,我看這本書如囫圇吞棗,只是隨意翻閲,並未注意到雨果先生優美的文筆。所以之前寫的那篇讀後感,也不過是對文中人物膚淺地“評價”一番。

再一次閲讀,拋開一切瑣碎的事靜下心來閲讀,我對人物有了不一樣的領會。我曾以為,汴福汝主教只不過是一位頗為善良的.主教,卻不曾看到他為了賑濟災民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而且他做任何事都親力親為;我不曾深思探長為何最後跳橋自殺,如今想來是他被窮苦人民的善良所感化,放下了原有的固執與偏見;我本以為作者寫底層百姓最後的奮起反抗不過是為了使情節更戲劇化,現在忽然覺得,那就像是十九世紀國中華民國的各種反抗,是為了打倒惡勢力階級,創造一個人人平等的美好世界……

這讓我知道,當你真正投入到書中時,才會有深切感悟。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了好幾遍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很悲觀的去看這本書裏的內容,總覺得所有人都是不幸的,特別是在上了音樂課,聽了《雲端城堡》以後,更覺得珂賽特無比可憐,只是在結局時,才感到了一點衝出陰霾的温暖。

但是,當我重新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又有了一種新的`感悟——

其實,這一個個事情的背後,總有光亮。

我們只關注到了沙威對冉·阿讓的固執、憤恨,但正是冉·阿讓的正直、善良感化了沙威;還有剛開始的故事,神父的出現更是預示着這本書透漏着的光明;還有珂賽特雖然悲慘,但最終還是跟馬呂福幸福的生活,這些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1elk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