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悲慘世界》 讀後感

《悲慘世界》 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 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悲慘世界》 讀後感

《悲慘世界》 讀後感1

多年前,我就聽説過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也曾觀看過改編的同名電影,但因為忙於學業一直沒有來得及去細細品讀原著,直到最近才放下手頭雜事擠出工作之餘的時間,靜下心來去閲讀。整部小説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在種種艱辛和逆境中,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為貧窮和值得同情的人們獻出了自己的人生。”

這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但本性並不壞的冉阿讓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為生活的貧困,偷了一塊麪包,被抓進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了刑期。出獄後,受到米里艾主教的教誨,棄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成為了大富翁,當上了市長。他樂善好施,救助孤寡,然而執法者卻不放過他,為了不牽連無辜,他毅然在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救助孤女。然而當局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養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次捨己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這是當時黑暗世界的悲慘典型,冉阿讓的善良在黑暗的.社會面前那麼的蒼白無力,他自身的改變最終並沒能改變他的命運。他在誤解中死去,卻沒有一句怨言。他遵守了自己對米里艾主教的諾言,成為了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改變所處的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始終保持一片光明,努力完成工作、力所能及施以援手,將這種正能量延續下去。而這正是冉阿讓所要告訴我們的。

《悲慘世界》 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

這本書講了失業工人冉阿讓不忍心貧困孀居姐姐的孩子們捱餓,偷了一個麪包被抓入獄,最終被判十九年的牢役,成了一名苦役犯。出獄後,本性善良、正直的他經過一番打拼,終於成為“馬德蘭市長”。然而警官沙威這個歹毒、陰險的小人卻不放過他,把“苦役犯”這個曾經的罪名始終加蓋在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馬德蘭市長頭上,把他逼得走投無路,無處棲身。

再看書中的另一位悲慘人物女主人公芳汀,為了心愛的.孩子珂賽特健康、快樂地生活,竟不惜賣掉自己好看的門牙和漂亮的金髮。而貪婪、自私的德納第夫婦卻一直在編織謊言,把芳汀賣掉門牙得來的四十法郎佔為己有,而芳汀用金髮換來十法郎所買的裙子也被穿在德納第孩子的身上。可憐的珂賽特卻生活在飢寒交迫的勞役中。這一切積勞成疾的芳汀至死也被矇在鼓裏。她把自己的孩子寄養在心如蛇蠍德納第的家裏。這體現出芳汀的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而德納第夫婦卻把別人好看的裙子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種“愛”是醜陋的,變態的。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在主人公所處的社會卻無法得到維護。相反,卻遭到摧殘和扼殺,這是何等不公、何等悲慘的世道!

聯繫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我曾經看到一則報道:一個年輕人,為了給生病的母親治病,一念之差,竟搶了一位老婦人的錢,而被判入獄兩年。出獄後,發現母親的病卻被老婦人資助治癒。小夥子感到羞愧難當,下定決心日後也要用愛心來回報這個社會。

這就是我們當今的社會,一個充滿真、善、美,充滿愛心和感恩的社會。

《悲慘世界》 讀後感3

大家都知道世界著名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的之一便是這一本《悲慘世界》。週末,我開始閲讀起這本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為了不讓姐姐的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為四次越獄增加到十九年。當他一無所有的走上社會卻發現自身衣食無着時,一位主教感化了他,讓他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終於當上了市長,一名大富翁,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善事。還曾為了不嫁禍於人上法庭承認自身的真實姓名。他舍已救人,在槍林彈雨中救助了他的“女婿”,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想想我們的生活,和這些人比起來,算是多麼的`美好啊!我們曾因為想得到卻得不到而哭泣,也曾會因為想做什麼卻不能做而難過,但看看這本書中的冉阿讓、芳汀、“百靈鳥”珂賽特……我們曾受過的所謂的“傷”都算得上什麼?現在有許多人,包括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總是會覺得什麼都該是自身的,不應該受到委屈,所有人都應該聽自身的,按照自身的心意去辦,都不曾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過,但這樣的我們長大後,改怎樣去融入社會呢?所以,請大家從小做起,試着儘自身最大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積極地面對一切挫折,不要畏懼。同時,我希望大家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並懂得感恩,感恩這個世界、感恩這個國家、感恩這個社會、感恩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愛我們的人……

我只想説,人是不分貴賤的,要保持一顆真、善、美的心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美好。

《悲慘世界》 讀後感4

讀完雨果的《悲慘世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知是被書中冉阿讓那種博大的胸襟所感動,還是對沙威的認識有了一種質的飛躍,又或者是對米里艾主教一心為主,一心為民着想的精神,感到震撼。

我認為,冉阿讓自始至終一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他為了姐姐的孩子不捱餓,冒着坐牢的危險去偷麪包。四次入獄,都顯示了他善良的品質,即使後來他偷走了主教的盤子,我認為這也不足為過,這十幾年的牢獄之苦,可不是説着玩兒的。當時的法國,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的冷酷與貪婪,促使他憎恨一切,直到米里艾主教的出現。

米里艾主教用他自己的寬容和大度,温暖了冉阿讓。主教曾認真地對冉阿讓説:“冉阿讓先生,你的靈魂已被我洗淨,你是好人。”正是這句話激勵着冉阿讓一心向善,不做傷天害理之事。

與冉阿讓相比,我捫心自問,我每天在做什麼?為我的同學,為我的班級,我的學校做過什麼?奉獻過什麼?我實在不及冉阿讓的'萬分之一。一張紙,一塊果皮,難道我就不能撿起?一句“您好”,一聲“抱歉”,難道我就不能説出口?不是,是我太過自我,根本不顧身邊的人和事,這種想法令我恐懼,説不定幾十年後的我們會像書裏的人一樣冷酷無情,沒有一絲一毫的温暖。

幻想中的冉阿讓應該是個高個兒男子漢,寬寬的肩膀十分結實,穿上雖舊但洗得乾乾淨淨的衣裳,拄着一根枴杖,眼神裏透出一絲堅強,一絲温柔和一絲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稍稍捲曲的頭髮,戴着頂灰色的禮帽。一旁乖巧的柯賽特挽着他的臂彎,慢慢地在夕陽下散步。

《悲慘世界》 讀後感5

開啟了今年第一部長篇小説《悲慘世界》le monde miserable。

到42章為止,算得上是故事到由一個小高潮到小結尾。開始閲讀之時,這些章節都叫:芳汀,會覺得很奇怪,不像一般小説的章節名。

伴隨着閲讀開始,由卞福汝主教的生平事蹟慢慢展開,詳細徹底地鋪寫了主教的性格特點、行事作風。

再從不經意地一個開篇,加入了冉阿讓的故事,並徐徐展開冉阿讓被主教“淨化”的故事。(如果可以把這稱為對冉阿讓的心靈淨化)

再切入到181幾年社會的面貌裏4對平凡普通的.“情侶”的事情,終於揭開了章節名“芳汀”的意義!它是其中一個女生的名字。再借芳汀被拋棄,生下孩子,託付孩子,回家鄉謀生活,描述出了她可悲的短暫的後半生。

再將冉阿讓的,不如説是馬德蘭先生的故事線和芳汀連到一起。

芳汀作為一個女性,沒有家人,又有私生子,更有人性的黑暗和殘酷無情不公的法律將她快速殺死。

普遍大多數人迂腐,少數理智有人性的人殘存。

馬德蘭用7年時間把那座濱海小城用產業和愛心重新建設得欣欣向榮,承認是冉阿讓之後,這一切又迅速坍塌,人們對他的敬愛也於一夜之間消失。雖然又逃走,但是他會後悔嗎,會後悔挽救一個商讓第,讓千千萬萬個窮人又墜入苦海嗎?

《悲慘世界》 讀後感6

悲慘世界這本書是9世紀法國的著名作家雨果的成名作之一,它主要講了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主人公冉阿讓為了姐姐和她的七個孩子工作真的了一分微薄的收入,又一次他們全家都在捱餓,冉阿讓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年的苦役,他兩次想越獄逃走,卻都失敗了,又被判了9年的有期徒刑。在他刑滿釋放時,他滿懷憤怒,他善良的心已經被仇恨污染,對社會滿懷仇恨。旅館和別人家裏都拒絕給他食宿,最後一位好心的神父收留了他,還幫他洗淨了靈魂。後來冉阿讓成為了一名好市長,幫助了方叮和他的女兒克塞特。

小説的.最後,冉阿讓死了(雨果小説最後主人公都是死了的,悲劇啊)。

這部小説裏,我最崇敬的就是冉阿讓了,雖然他一開始是被社會弄的他善良的心都邪惡了,但是經過善良的神父的幫助,他又變成了一位好人。他幫助人的事蹟是那麼的感人,別人侮辱他,他毫不還手,又十分的疾惡如仇,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好市長……

在這篇小説中,我最喜歡的段落就是神父幫助冉阿讓的地方了:

冉阿讓偷了教主十分精緻的銀碟子,被抓了回來,教主不但不生氣,還跟olc解釋説:“這銀碟子不是他偷的,而是我送給他的。”olc走了之後,教主也沒責備冉阿讓,説“我已經洗淨了你的靈魂,你現在是個好人了,去好好生活吧。”

這本書十分好看,雖然結尾十分悲劇,但內容也有許多讓人感動的地方,真是一本精彩的世界名著啊!

《悲慘世界》 讀後感7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者雨果的著名作品之一。這部傑作描寫了法國各階段人民的命運,反映了法國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們的純真與善良,批評了上流社會自私的醜惡現象。

當我重重地把書合上,冉阿讓那淳樸,誠實的面龐總清晰的浮現在我腦海裏。他好像在訴説他的心事:“我真的想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為什麼沙威警官就不肯相信我,老天為什麼就這樣折磨我!”我的'心在滴血。是啊!為什麼老天就如此對待冉阿讓?他沒有理由要承受別人的打罵和嘲笑。為什麼!為什麼你要和這麼可憐的人作對!

後來,冉阿讓當上了市長,人人都很敬佩他,在人們心中他就是一個大英雄,可不幸的事再次降臨在冉阿讓身上。居然一個在地上撿了個蘋果的人,被誤認為是偷,還逼他説他就是冉阿讓!冉阿讓知道了這件是後,他不由自主的架着馬車奔向法庭,在着一百多公里的長途跋涉中,他不知用了多少勁兒,受了多少苦終於在退庭前趕來了,他毫不猶豫的承認了自己是冉阿讓,結果他又被捕了。讀到這,淚珠不知不覺的蹦了出來,這麼好的人,難道還不是好人嗎?他願意改過,願意為毫不相干的人頂罪,至少他已沒有那種做壞人的心思了,蒼天啊!為什麼要對無辜的冉阿讓下此毒手!

悲慘的冉阿讓沒事的,總有一天人們會看出你的好!

《悲慘世界》 讀後感8

《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傑作,是法國現代社會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只讀了幾頁,我就停不下來了。

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冉阿讓的苦役犯的一生,他因打破窗户偷麪包被判處四年徒刑。後來,因為越獄四次,又被判了十五年徒刑。經過十九年的等待,他終於被釋放了。

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他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幫助。後來,冉阿讓化名馬德蘭,當上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但他終於投降了,冉阿讓又被捕了,被判了終身監禁,穿上了紅衣,戴上了綠帽子。之後,在法國的戰場上,他在槍林彈雨中救了一個叫馬呂斯的人,而冉阿讓最終死於勞累過度。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會被發現,虛偽只能在事實面前被摧毀。另一個是有高尚情操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聰明、善良和寬容。冉阿讓洗了新面孔以後,變得寬厚而善良了。正是這顆慈悲的心,把那個冷酷、固執、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感化了。

我再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有更多像主教一樣的光明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一樣永遠守護着人們的愛心。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幫助他人和做好事的行列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也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一個善良、和諧和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 讀後感9

十九世紀的法國正處於拿破崙帝國的後期過渡與七月王朝初期的時期,這是最好的時代,有風光的外省城鎮、保皇貴族的沙龍,有六月起義的街壘和大學生們聚居的拉丁區;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有橫屍遍野的戰場、破舊敗落的平民窟,有骯髒的下水道、陰暗孤寂的修女院。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在法文中譯為“受苦的人們”。無論是一生痛苦悲慘的冉·阿讓、含恨而死的芳汀或從小便備受人間痛苦摧殘並失去童年快樂的珂賽特,都是資本主義法律的受難者。冉·阿讓僅僅因為飢餓而為姐姐的孩子們偷了一塊麪包,便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在被釋放之後,即使他成為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市長,也因為曾經是苦役犯而被沙威探長追鋪,一生都不得不逃亡。

但作為資本主義法律的代表人物,冉·阿讓的追捕者,有着一顆“木頭的.心”的沙威並沒有因“施難者”的位置而避免他的苦難。

作為法律維護者,沙威理應鐵面無私地將冉·阿讓作為苦役犯逮捕入獄,可他因為人性中尚未泯滅的善良而違背了自己應盡的職責,也許沙威因為“個人動機”而犧牲職責。但這是他“忠於良心”,以資本主義法律的角度來看,“善良便是懦弱,理想應當只求無可指責”,但若以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講,這次“出軌”卻可以計入他上天堂的善舉。

他是“正義”與仁愛鬥爭的犧牲品,他的選擇死亡是因為他的價值觀的崩塌。在極度的困惑中,他選擇了在絕望的孤獨中離開人世,沙威的死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悲劇。

我並不能斷言沙威究竟是一個好人或是一個惡人,他是一個惡貫滿盈的好人,也是一個忠於職守的惡人。

《悲慘世界》 讀後感10

在電視上看了《悲慘世界》的電影,很多感人的細節,與電影畫面交織在一起,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特別是那位善良的主教大人,冉阿讓偷了他的銀器,被警察押着來到他面前時,他對冉阿讓説:“您為什麼不説這是我送給您的呢?”就這一句話,改變了冉阿讓的一生。

我那時最愛看的是冉阿讓去領小女孩珂賽特的情節。和我那時差不多大小的小女孩珂賽特,本來那麼漂亮、天真、可愛的孩子,遠離母親,落入火坑,飽受欺凌,陷入那麼悲慘的境地。直到那一晚,冉阿讓出現在珂賽特的世界裏,幫她提水,送她洋娃娃,送她銀幣。他就像天神一樣,給她帶來光明和希望,帶她逃離黑暗,獲得新生。雨果的筆觸是如此生動,我彷彿親臨其境,和珂賽特同悲同喜。那一章讀來令人心酸,卻最終欣慰。

還有冉阿讓帶着珂賽特在黑夜裏逃亡,躲避警察追捕的情節。驚險緊張,讀起來為他們捏了一把汗,直到他們逃離險境。

當冉阿讓聽説無辜的商馬第伯伯被誤認為是冉阿讓而將被判罪,那一夜的內心掙扎實在扣人心絃。冉阿讓不是聖人,他也有自私的想法,但當他終於走上法庭自首的那一剎那,沒有一個讀者不為之動容吧。

因為對死去的芳汀的承諾,他再度逃亡,救出了珂賽特。從此他成為了這個孤女唯一的.依靠,無論是出於慈悲還是承諾,他給了珂賽特最無私的愛。

始終對小説中這句話印象很深:“主教在冉阿讓心裏喚醒了善的

意義,而珂賽特在他心裏喚醒了愛的意義。”原來一個人需要另一個人的喚醒和拯救。那麼在我們的生命裏,又是否存在這樣的人,喚醒我們心靈中深藏的力量?

讀這部小説,很多地方几乎令人感動得落淚。雨果對人世的疾苦有如此深切的體察,然而他又如此信仰善與愛的力量,相信它們可以拯救世界。

《悲慘世界》 讀後感11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這寧靜的黑暗裏,冉阿讓結束了一生的痛苦與磨難,滿載欣慰與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緩緩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我的心似乎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讓永遠的走了,卻留下了他光輝聖潔的靈魂,回想起他一生走過的坎坷,不得不讚歎那是一部傳奇——為偷一塊麪包,他服役19年,當他終於獲得了自由,卻不能被這個社會所接受,走投無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讓的一生由此而改變。幾年後的冉阿讓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他常常對窮苦的人施以援手,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運卻讓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終身監禁的帽子,但是命運嘲弄了他,他不顧再次戴上越獄的罪名,逃了出來,為的就是為了完成芳汀的遺願,從德納第手中救出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小珂賽特……在法國革命的戰場上,在槍林彈雨中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馬呂斯,在女兒有了歸宿後,帶着贖罪的愛與欣慰長眠。

小説以冉阿讓為線索,反應了不同階級的人民的不同命運,而芳汀和珂賽特的悲慘遭遇,揭示了窮苦人民的悲劇,讓人心痛不已。作為一個母親,芳汀每天不辭辛勞的工作,僅僅想讓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迫於壓力,他不得已將心愛的女兒託付給德納第,但是德納第卻只把珂賽特當做騙取錢財的工具,珂賽特在德納第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卻沒能見到女兒最後一眼。但是正是這樣一段故事,告訴了我們,苦難只是暫時的,要相信光明終能夠驅散黑暗。同時,也讓人們看到母性的光輝是任何時代都泯滅不了的印記。

雨果走了,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光明與自由,仁愛與善良,他的思想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與追求。

《悲慘世界》 讀後感12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敍事方面的過人才華。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複雜而言,它無疑在雨果數量眾多的作品中居於首位。

1802年,因偷取一塊麪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感於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藉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產工廠,冉·阿讓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

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在市長辦公室裏,聽沙威説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僅僅一塊麪包,帶給冉阿讓的是不問緣由的十九年苦刑與終身的束縛。儘管他受到卞福汝主教的感化,棄惡向善,並且通過努力洗心革面,獲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因為數年前迫不得已偷得一塊麪包而被再次否定,入獄。他多舛的命運與高尚的品格更反襯出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的殘酷現實。

這個世界不缺少善,不缺少愛,但缺少一個公平明確的評判標準和價值觀。

《悲慘世界》 讀後感13

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是悲慘的麼?

世界原本沒有悲慘和幸福,人們創造了它們。

一個麪包、一個燭台,他們站在路中央,等待人們給它們定義:贓物還是聖物。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是被逼迫到了角落。如果你可以從人為的不可原諒中分辨出這些,請你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讓他站起來。有時候他站起來了,就是這個世界更明亮了。而這個光,可以照耀更多的黑暗角落。誰知道呢。

雨果説:“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説,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説,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這些話,我們看在眼裏,念在嘴裏,也應該永遠的記在心裏。不為了記住這本書本身,而是為了記住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希望我們的。

這是一本愛與寬容與救贖的書。人類是不是孤獨,我們是不是擁有神的庇佑,沒有一個實體來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只能相互擁抱才能渡過答案沒有揭曉的漫長時光,否則我們就成為天上的星星:哪怕閃耀,卻也各自在黑夜孤單寂寞,無法見到陽光,然後自己殞落。

《悲慘世界》 讀後感14

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説了主角冉阿讓為外甥偷了一塊麪包,被判處苦役十九年、出獄後,一個主教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成為馬德蘭市長,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惡濁的社會玷污後,受到眾人的嘲弄。她的女人珂賽特也被別人當作奴隸,遭受百般折磨,最後被越獄的冉阿讓所救…這部作品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出獄後,冉阿讓受到了一位主教的教育,於是他決定重新做人。不久,他成為了令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斷幫助窮苦的人民,幫助他們、他和腐敗的政府可是天壤之別!因為他寧可自己餓,也不讓老百姓受苦,他是一個大好人。值得我們去敬佩在他擔任期間,在路邊看到一位衣衫破爛,傷痕累累的小姑娘手裏拎着一捅水,走也走不動!冉阿讓連忙奪過水捅幫她拎。

這個女孩名叫珂賽特,是一個老闆的奴隸,她受盡折磨,經過了很多周折,但冉阿讓使小女孩逃離了魔爪,自己收養了她,他多麼具有同情心啊!

讀後我感到作者對這種殘酷、剝削、黑暗的社會衝滿了厭惡,非常希望有一個博愛,仁慈、道德的環境。我們現在生活比後者好得多嗎?但為什麼我們沒有珍惜他呢?為何還去浪費時間呢?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要想在社會中生存,我們必須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讓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吧!不讓世界再一次回到悲慘世界當中去……

《悲慘世界》 讀後感15

9世紀2年代末,作為浪漫主義領袖的他,寫下了一部部經典的傳世之作。批判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和腐朽的制度。他就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

是我記憶猶新的便是《悲慘世界》了。它講述的是冉阿讓一生的悲慘遭遇。因偷了一塊麪包而被捕,後因四次越獄被判了十九年,出獄後受狄涅城米里艾主教心靈的感化,決心從善。冉阿讓成為鉅富後,廣施仁愛,化名馬德蘭,被任命為市長。他還接濟女工芳汀和孤女珂賽特。一直在追捕他的沙威因為有感於冉阿讓的`品格,深受良心譴責,投河自殺。珂賽特與青年馬留斯相愛,婚後因對冉阿讓有誤解而疏遠了他。但在冉阿讓生命垂危之際,他的德行感動了這對夫婦。

冉阿讓走過了一生,走過了坎坷和曲折,這些困難磨練了自己的意志。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遠遠沒有這麼多,我們總是把一件小事視為困難,卻因為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記得是在五年級的抽測中,畢竟我不怎麼熟悉籃球,便沒有多大的信心,我因此沒有過關。看到別人過關時的那種興奮,我的情緒變得更加低落。轉眼間,又輪到我了,因為我沒過關,老師便把我安排到最後了。於是,我開始比賽了,有了同學們對我的鼓勵,我變得很自信,不費吹灰之力,我完成了比賽。雖説成績不太理想,但是卻讓我堅定了信念。這件事對於我來説,還是有點難,不過我願意去試,便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這是我記事以來遇到的最大的坎坷,也讓我明白了做事要有信心、恆心和努力地去完成,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

雖説我們是和平年代的人,經歷的坎坷也沒有戰爭年代的多,但是我們也有生活,要走生活之路,走出精彩的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9r40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