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大全(12篇)

《活着》讀後感大全(12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大全(12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我總以為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這些靈魂閃耀着,藏在書本里熠熠生輝,等待着人們去發現他們。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得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地映在我身上。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為什麼要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福貴失去了太多的親人,最讓人心痛的應該就是福貴的兒子有慶吧,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説。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地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死亡。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作福貴的老牛。

一個時代的兵荒馬亂總是會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福貴是不幸的大部分的中國人在那個時代的縮影。它本身就有一種泥糊不上牆的混沌,卻要他經歷層出不窮的逃亡和失去,一次次為了活着而失去了自己的底線。他好像在一路奔跑中只有一個慾望,那就是活着!看着他過着豬狗般的逃難生活,不顧一切地要跑,要回家啊,他的形象讓人看起來可笑,又可悲。最後他經歷了一切終於活了下來,回了家,親人們卻一個個離他而去了,最後還是他自己一個人,苟延殘喘地過,活得沒有人樣。但那又如何?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續萬年,就是因為有人咬着牙也能挺過來,再活個幾十年的生命的強大。生命的不息,在於就算生命如此脆弱,如此飽經滄桑,也要承受着!即使到最後,無親無故,生命回到最初的個體,也要在田野裏含着麥秸,帶着打不倒的意志,活下來!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着的呼喚。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活着》讀後感 篇2

伸出手,輕柔的春風將你懷抱;邁開步,結實的大地為你墊腳;張開嘴,勤勞的雙手給你呈現甜美的味道;睜開眼,看青山雲霧繚繞,看城鄉炊煙裊裊;豎耳傾聽,世間充滿生命的歡笑……我活在美好的世界上。

《活着》是餘華寫的一部小説,它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為我講述了主人公福貴一生的悲歡離合,起落盛衰;也讓我懂得了怎樣活着。

翻開第一頁,我聽它娓娓道來:吃喝不愁,無憂無慮,福貴年少時沐浴在富有帶來的歡樂中。活在滿足中的他享受着普通人沒有的待遇,開始在賭場中游走。輸輸贏贏之間,他忘乎所以,忘記了在家裏為他憂心的妻子,忘記了自己欠下的累累賬單。猶如巨大的陷阱,福貴深陷其中。逍遙自在的日子如白駒過隙,福貴的美夢被敲碎在他的無知之中。我讀到了這,在為福貴的前途擔憂時,又不禁想到: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不勞而獲中碌碌無為?還有多少人因為優越的資本而失去了前進的慾望?我才知道:活着,就應該不斷地向前奮鬥!回到福貴身上。禍不單行,他一貧如洗,父親在憤怒中離去,而他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都消失在燈火闌珊的街道盡頭。一切都在一瞬之中。留給他的只有空白的大腦和他面容上的木訥和啞然。我歎息,為什麼他要浪費如此美好的青春。然而這就是社會的準則:不珍惜眼前,不努力勞動,即便家財萬貫也會坐吃山空。福貴癱坐在街上,他像一個懵懂的孩子:“沒了,都沒了。”福貴的生活變得曲折,他憤恨自己拖累了家人。於是他開始從頭再來,投身於底層人民的勞作之中,只為了——活下去。他是個普通人了。我知道:人不分等次,就看他是否會努力。説人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那是因為強者的欺壓,可如果有一雙雙不甘、奮進的手,即使天空是塊巨石,都能被撐開。在不斷的'努力之下,福貴的妻子回來了,他們開始了窮苦而真實的日子。雖遠離昔日華而不實的喧囂,但他們活得很快樂。生活總是一波三折,福貴的母親不治身亡,他又被捲入戰火。剛逃出生天的他又聽到了兒子離去的消息。就這樣,希望與絕望並存,福貴的希望之火也生了滅,滅而生。隨後他的親人都相繼離去,他卻未被打倒,因為他還活着,還有一顆跳動的心。只要活着,生活就應該繼續下去;我們作為中國的新一代青年,更應該為祖國的將來、為造福人類而堅強地活下去!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這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讀完此書,我歎服作者文筆的同時思緒萬千:活着不是為了享受奢華,而是你真正地為生存、自己或他人做了什麼,不虛度光陰,與命運和未來博弈,讓每一天都是那麼充實。即使物質的慾望不能滿足,你的世界也將是幸福的,廣闊的,色彩斑斕的。我們活在當下,積累力量,靜待明天閃耀時刻的到來!

“活着,為了更好的明天!”

我合上書,意猶未盡……

《活着》讀後感 篇3

初讀餘華的《活着》,我僅有一陣惘然,隨後是一會兒的喜悦。

喜悦實際還是實際,小説集依然是小説集;我活在實際之中,而福貴也只存有於小説集當中。

或許對日常生活在那時候的人而言,福貴可能是自身的一部分,又或者是自身是福貴的一部分。而針對我,一切都僅僅小説集,開啟,隨後合上。我的心裏冒出難以名狀的打動,但在時間的流蕩中,一切都將湮滅,就彷彿人一樣,問世―活着―去世。

“人是為活着自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話是創作者在序中告知大家的。一開始,我認為創作者真是太消極了,他的心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

唸完了福貴的一生,。我確實搞清楚,人是為了活着自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就彷彿牆腳的乞丐,有時候我認為她們一無所有,對她們而言,死也許會比活着更強,但她們的確的活着,在任何地方。

餘華説,“活着”的能量並不是自喊叫,也不是自於攻擊,只是忍受,去忍受性命授予大家的義務,去忍受實際給與我們的'幸福和痛苦,無趣和平凡。

這要我想到了一句話,大家生出來了,吃苦了,去世了。

本來活着是一種痛楚,卻總是有大量人挑選活着,而不是身亡。

小故事一開始便是不幸,那時候的徐家本來富有,本來應該是幸福快樂的,但你卻明晰體會來到一個爸爸的悔恨,一個母親的無可奈何,一個妻子的忍受,一個大家族的搖搖欲墜。

而當偌大的一個徐家只剩5畝農田、一間草屋之時,才愕然發覺,她們還有相互。一個妻子總算擁有一個愛她的老公,一個母親總算擁有一個孝敬的孩子,一個爸爸總算擁有父母的威嚴。

啥都有了,一片空白了,你不能説是她們喪失的多還是獲得的多,是以往幸福快樂還是如今幸福快樂。

假如徐家還是當時的徐家,一家人或許會被一起槍斃,但最少她們富有,她們不用吃苦。而她們活着之後,大家只有看到她們痛苦的人生,那個時候誰也分不清楚,是活着又或者是死更幸福快樂。

這就是人生,沒有挑選,沒有回過頭的空間,僅有再次。

擁有的人一個一個喪失,福貴看見爸爸、媽媽、一雙子女、妻子、女婿、外孫一個一個的身亡,自身卻還活着。那個時候的福貴,也許感覺身亡才算是一種幸福吧。

或許,他也不知道自身為何活着,就彷彿許多 情況下大家也不知道自身為何活着。

因而,人為失誤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萬事萬物所活著,就是如此而已,卑微,卻遭受着優秀。

藍天白雲、白雲、水稻田、老牛,如果你一無所有,你能找尋任何事物給你覺得幸福快樂,就彷彿如果你擁有許多 的情況下,你也能夠找尋一切你所喪失的一樣給你覺得悲劇。

珍惜自己,這就是較大 的幸福快樂。

愛惜一切你所擁有的,愛惜一切你以前擁有的,愛惜一切你未來會擁有的。

人的一生好似一枚硬幣,反面寫着幸福快樂,背面寫着痛苦,本來全是你所擁有的,看的視角不一樣,感受自然也不一樣。

許多 情況下,你不用尋找活着的原因,由於活着自身便是一種原因。

《活着》讀後感 篇4

活着,是個耐人深思的問題。人為什麼活着,為了什麼而活着,要怎樣地活着。是苟且偷生,還是功成名就,是尋歡作樂,還是忍受孤獨。誠然,每個人活着的姿態不盡相同,在忍受中活着,何不為一種樂觀的生活姿態。

初看《活着》是在高二,再看《活着》是在高三,又看《活着》是在大一,如今大二,又一次忍不住翻開這本書。這本書以時間為線索,以“我”的口吻,以福貴的一生來揭示主題——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偉大文豪餘華筆下的主人公福貴,年少之時,虛度光陰,遊手好閒,欺瞞父母,欺負妻子;中年之時,豁然醒悟,卻不得不面對至親至愛相繼離開,無奈只求於平淡簡單的生活;老年之時,孤身一人,與牛為伴,將一切看得雲淡風輕。

活着,是一個美好的旅程,我們會在這一旅程中明白人生的真諦。在忍受中活着,這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人生在世,我們不可能事事順心,難免會有狂風暴雨的時候。就如我們許多學生一樣,在接受大學聯考挑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失利,最終成績不盡人意,我們難受,我們鬱悶,但我們必須去接受,去忍受,再站起來,在另一個起點上努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重新站起的魄力。

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我們真正地過了個“鼠年”,舉國上下每一位人民都選擇了活着的意義。有的人選擇站在抗疫一線,捨己為人,舍小家為大家,每分每秒與死神抗戰,也許,這一過程他們會失去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但他們毅然前行,詮釋着無畏無私活着的姿態,他們是英雄。有的人待在家裏,足不出户,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裏默默忍受着,在不知道明天和病毒哪個先來的恐懼裏默默忍受着,他們相信國家,相信奮戰前線的人們,他們相信春暖花開的那天總會來臨。他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待在家裏,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不給國家添亂,這便是他們活着的意義。還有的人,是這場戰爭中的不幸者,儘管這樣,他們依舊勇敢地選擇接受,默默去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勇敢地配合醫護人員與死神鬥爭,他們的親人朋友,也忍受着現實帶來的殘酷,承受着親人朋友不幸的悲痛。在忍受痛苦中活着是他們的選擇。這場戰“疫”中的所有正義的人們,都在忍受着各自的疼痛,目標都只有一個——活着。為自己活着,為他人活着,為國家活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對症下藥的無畏。

再如書中的福貴,敗盡家財,父母相繼離世,接着妻兒,甚至女婿,外孫也離自己而去,但他毅然選擇忍受,孤身活着,將死亡看得坦然,這不是苟且,是一種活着的勇氣。或許,正如餘華自序中所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一個人所能承受的苦難有多少,那麼他活着的意義就有多大。當我們熬過一個苦難時,就會感到“我不棄歲月,歲月終不棄我”的温情及人之為人應有的力量。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挫折總是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倘若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它,接受它,忍受它,也許,這就是我們活着的意義了,我們也不枉來這一遭。

聽,“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漫漫人生長路,我們終究要學會在忍受中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5

書看到有慶捐血而死的的時候,腦海的裏記憶一下就衝了上來,我小時候看過這個改編的電視劇,一查,果然是,改編的電視劇叫做《福貴》,小時候和爸媽一起看電視的時候無意中一起看下的,整部電視劇裏就有慶死的時候那個畫面一直還記着,其他的淡忘了。有慶那麼想活下去,也可以很好的活下去,卻因為自己想積極活下去,積極的做出貢獻的時候而死了,更加顯得悲傷了。

看完全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起了《末代皇帝》裏的溥儀。兩段故事的時間跨度都差不多,兩人的遭遇也都有相似之處。用一組鏡頭的話,福貴這邊夕陽下牽着“福貴”拖着長長的影子緩緩地回家;另一邊是,溥儀在快閉館前自己跨過護欄自己緩緩地坐到龍椅上去。

此刻,福貴應該笑着唱着歌;溥儀應該也是淡淡一笑。

浮華過後,苦難之後,只留下了自己,這個時候我會想什麼呢,想自己還有什麼會失去,還是有什麼能夠得到。總有比你更慘的',也總有比你更好的,無論是正數第一還是倒數第一都輪不到自己,所以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真的是“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覺得作為人,作為接觸到社會的人,活着,只是因為慾望而已了。

所謂的“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只有在真正作為動物本能求生的時候才有的。而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為了各種慾望而活着的。

但是,也終會有那麼些人,在那麼多之後,慢慢的慾望淡了,養了一頭“福貴”,只是為了活着。

以上是看完全書的感受,另外講一點書裏面的一小段,真的很有感觸。

“可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説般的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為的一切。”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賭啊,後來輸光了家產,還被抓去做了炮兵,結果回來的時候媽死了,女兒變了啞巴,好不容易兒子大點了又被那可恨的醫生給害死了。啊,那家醫院一定和我家有仇啊,我女兒好不容易嫁了人有了孩子結果在醫院裏生孩子死了。可憐只剩我和女婿孫子,萬萬沒想到啊,都頭來,一個都沒留住,女婿被壓死了,孫子給噎死了,你説,我命咋這麼苦呢。

如果福貴這麼説,那我覺得作者也只是僅僅覺得他有點可憐而已,僅此而已。

“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我倒是覺得,並不是什麼困苦損害了記憶,只是沒有好好自己回味生活而已。想到現在,網絡發達的現在,每個人都充斥在各種信息裏面,很多人都在尋求存在感。

人,真是奇怪,沒有外人來證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價值。

《活着》讀後感 篇6

小説採用第一人稱的敍述方式,即以貫穿所有故事情節的主人公——福貴的口氣來展開故事情節。

福貴,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文革……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只孑然一身與老牛孤苦相依。

福貴,他是一個面對諸多不幸的窮人。

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生活對於他,太重了,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誠如福貴自己所説:“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活着,不是用來煎熬,而是用來經歷的。相比福貴,以及《活着》中的所有人,我們是幸運的,滄海桑田,多少的人和事都成過往,而我們,還好好地活着,這樣的存在,足以令我們心懷感恩。問題是我們都走得太匆匆,都在忙着追求更新、更快、更好,忽略了生命最基本的渴求:一個更寧靜、更温柔、更甜美、更祥和的世界,那就是——簡單。簡單,不是重蹈貧困與簡陋,而是迴歸豐富多彩、輕鬆愉快的精神田園。

沒想張揚,也不為取悦,只想拈一朵花,温一盞茶,守着一點小清喜,安靜地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要做的事實在太多,我的精力又實在有限,祈求上蒼,允許我以中年人的節奏感知年輕人的幸福與快樂,靜靜融化,慢慢擴散。

我要好好的欣賞生命、享受生命!人到知天命之年,得到過也失落過,此時的我不會給自己的內心以重負,我將理智的面對生活中的跌宕起伏,讓心態慢下來,坐看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帶份感恩與滿足,從容欣賞人生路上的風景,或許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也幸運地裝點了別人的夢。

我要好好的學習為人之道,學會寬容,人人都有難處,大家都不容易;學會放棄,拽得越緊,痛苦的是自己;堅守善良,善良的女人是最美的天使。我要用心讓生活更精緻多姿,讓家庭更温情滿溢,讓友情更日久天長。懂得付出,學會經營,從而使自己雍容豐盈、成熟端莊。

我要好好的學點知識,開闊眼界,豐富閲歷。讀點經典,陶冶情操,使內心空明;看點英語,張望世界,使思想奔騰;學點舞蹈,緩解壓力,使身心愉悦……

《活着》讀後感 篇7

讀完《活着》,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或者因為福貴悲慘的命運,或者是因為他窮其一生,終究卻只剩他一個人。

福貴是書中的男主角,但故事是以他的訴説展開的。餘華用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展開了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地改革運動,再到大鍊鋼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福貴經歷的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不幸。

這篇故事以“我”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為頭,在初夏的時候“我”遇到了福貴,而與福貴開始交流,正是因為福貴在吆喝讓牛時幹活時喊的那幾個名字。我想故事的開端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吧。福貴是舊時代的“富二代”,他的父親是地主。但是卻有個奇怪的癖好,喜歡去村口糞缸上拉屎。或者就是福貴這富二代的身份,她愛上了嫖,也愛上了賭。他懷着六個月身孕的.妻子家珍曾去賭場勸過他,但福貴沒聽,後來被二龍和沈先生兩個人騙去了所有的家產。他和父親、母親、女兒和懷孕的妻子一同搬回了鄉下。父親因為這件事去世了。而他因為去幫母親找郎中時被國民黨抓了而被迫離開了家鄉,他不敢逃,也逃不了,命運似乎對他特別無情。他離開後,母親也走了。等他回到家後,已經過去三年了,他的女兒鳳霞因病聾了又啞了,兒子有慶長大了,卻不認識他。在之後鳳霞嫁給二喜之前,有慶因為給省夫人獻血過多而死亡,之後鳳霞也因為生孩子難產死亡,妻子因為軟骨病死亡,女婿二喜因為鳳霞死了之後心神不寧在做工時被石板砸死。而他唯一的外甥苦根,因為吃東西吃太撐撐死了。命運似乎對福貴特別不公,他的命運多舛,上天似乎總喜歡跟他開玩笑,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開他。書的名字叫《活着》。但我覺得福貴之所以活着,是因為他忍受了命運的不公折磨。忍受生活殘酷,忍受人生的無奈,每個親人的離世都是那麼地毫無預兆,措手不及。

文中記得很清楚的是家珍在得知有慶死了後説的一句“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看到這裏我覺得心痛。有慶是個乖孩子,他愛他的羊,對它們好,為了不被父親罵,還把鞋脱了才去跑步。但是這樣去世了,他難過,他心痛。但他又能怎樣呢?書中有句寫得特別好:“月光照在路上,撒滿了鹽”。我想,福貴每次走過有慶常跑的那條路,心都會痛的吧?但是他空有一身悲痛卻無法宣泄,他還有妻子女兒要照顧啊……

他無法對命運抱不公,他只能忍受,然後活着。這個或許就是餘華想要告訴我們的。面對命運的不公平折磨,生活的殘酷,努力而堅強的活着。

文章的結尾是這麼寫的:“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女兒,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句話似乎平淡如水,卻又意味深長;似乎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結尾讓人無法不佩服餘華。讓人深思,讓人回味。福貴的活着,註定是一種苦難,一種悲哀,但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字的伴隨下活着:這便是這本書的真諦。只是闔上書本之時,似乎還是不能平靜。或是為福貴的悲慘生活罷,或者因為他窮其一生,最後只剩他自己。但他不孤獨,他有那頭牛,有那些悲傷卻美好的回憶。這些會陪伴着他,直至死亡。

福貴活着,都以苦難為船,悲傷做槳,時間如水,獨自劃過歷史的長河,不留一絲漣漪。

《活着》讀後感 篇8

説來慚愧,身為一名文院學子,我看過的主流文學作品真的可算是少之又少。因為一次很偶然的機會,我翻開餘華的這本《活着》,原意只為消遣,未曾想竟是欲罷不能。花了兩個半小時,一口氣從頭讀完尚不過癮,又將其中精彩片段反覆咀嚼,就連作者所書的三版序言也被我一字不落地看完。

餘華何其殘忍,他將小説取名為《活着》,但是小説裏的人物,福貴所有至親至愛,卻在苦難無奈的生活中一一死去,猝不及防。餘華實在是一個很冷酷的作者,他總是從喜悦與美好的生活狀態寫起,在我們的心被温情治癒,覺得如此生活下去也算安穩的時候,他在作品後面發出一聲冷笑。他毫不留情地讓我們看清生活的殘忍、生命的脆弱,讓我們把對幸福的要求一再放低,讓我們的原則一再退讓,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做退無可退。

故事最最開始的時候,福貴是村子裏最有錢的少爺,他過得肆意,讀者在看得時候不免連連搖頭——這不成器的主。於是餘華大筆一揮,少爺因賭博破產,老爺受打擊過大,突然去世。這便是福貴坎坷一生的第一個苦難,只是一個開始。被徵兵,歷經千難回來後活潑可愛的女兒已然因為疾病啞了,母親離世,家裏就靠妻前前後後忙着。但也有欣慰,兒子已出世了。

福貴已經回來了,家裏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那時候我這樣簡單樂觀地想着。

而餘華真正的殘忍在這裏卻開始慢慢顯現。

有慶是第一個死的。死因那麼可笑——抽血過多。前一刻我們彷彿還看到這個男孩忙碌地上學放學割草餵養,忙碌地在辛苦的生活的男孩簡單的喜悦中追求平衡,下一刻,他突然躺在冰涼涼的醫院病牀上,留下一室冰涼。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有慶的死那是死亡的開始,這個家庭彷彿受到了最惡毒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一個接一個死去,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所有福貴在乎的人,一個接一個死去,節奏那麼快,當我剛要緩一口氣時,又一個噩耗傳來。我不知道這接二連三的死亡到底要怪誰,抑或是真的源於這個家庭惡毒的詛咒?我不知道。看完全文,我的心就像是在酸水中浸泡過,澀澀酸酸,欲哭無淚。想要吶喊:不,福貴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的!但——吶喊無聲。福貴只是那個貧苦愚昧年代生活着的人中一名普普通通的一員,我知他過得坎坷,卻也知他絕不是最悲慘的那一個。以前也曾聽説那個年代的殘酷,但是這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一個人的命運可以無力到這樣的地步。

於是感動之餘不免有一絲慶幸。慶幸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慶幸之餘又是羞愧,福貴那樣苦難殘酷的生活都沒有打垮他的意志,就算生活只剩下他和那頭也叫福貴的牛他依然活得樂觀,反觀自己,不愁吃穿,親朋好友俱在,一旦遇到一點點不如意便怨天尤人,痛斥命運的不公,為賦新詞強説愁。看完全文之後再次想來,真是慚愧到無以復加。這種生活狀態,真的能夠説是一個具有健全人格之人的生活狀態嗎?

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苦難?我不知道。但是我們能做的只有活着而已。

《活着》讀後感 篇9

活着,是一個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希望的詞語,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諸多的無奈與辛酸。正如餘華的《活着》講述了一個老人福貴波折、坎坷的一生,為了生存的鬥爭。而當時中國動盪的歷史背景也給這個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與悽苦。

一個底層人民在風口浪尖是希望的,僅僅是活着,簡單甚至貧窮卑微的活着。

這本書以悲傷為主基調,鬥爭的烙印,恐懼的圖景,生活的騷亂從頭至尾貫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貴的一生坎坷,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帶給底層人民的動盪與混亂。

讀《活着》是一個十分殘忍的過程,讀到老人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時,彷彿能感覺到他由最初的傷心痛苦,再到彷徨無奈直至最後麻木的轉變,這位看似堅強的老人的心其實早已被傷得千瘡百孔。

終於,只剩他一個人在這世上苟延殘喘,所有親人都已離去,獨留他一個人在這世態炎涼的世界苦苦掙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歲月的荒流裏,時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為什麼老牛會被福貴選中?而福貴又為什麼會買下這頭老到甚至馬上要死去的牛?或許是因為同情,或許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傾向於老人福貴在看到老牛的時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與老牛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共鳴。

對於福貴來説,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親眼看着所有親人一一離去,親人與這世界訣別,自己卻無能為力,最絕望的不是自己離開,而是看着別人離開卻只能表示無奈。但是,他又是最幸運的,親人都已離世,皆由自己親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無牽無掛,沒有牽絆,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沒有遺憾了。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在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活着》以環境描寫作結,給人深刻的.思考,歌頌了活着的力量。這是一部悲劇,它的結局同樣也是沉痛的。

讀這本《活着》,讓許多人潸然淚下,書的風格讓我們與福貴同甘共苦。好運垂顧他時,我們欣然微笑,當他被厄運打擊,被生活壓力壓得抬不起來頭時,我們黯然垂淚。

福貴其實早已看穿這世界、這命運,所以,在一個明媚的下午,他選擇雲淡風輕的説出這段坎坷而並不算幸福的經歷。

活着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並沒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為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認為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認為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進的動力,我的答案是什麼,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為自己而寫作,只為內心而寫作,讀這本書,能夠在書中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遇見那個未曾謀面的自己,遇見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劇總在不經意間到來,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讓人無法喘息,但只要充滿希望,不放棄,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明月,當你看見面前的陰影時,你要明白,那是因為你的背後有陽光。

複雜的世界裏簡單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爭搶太多,簡簡單單,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0

《金銀島》是英國作家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一部作品。主要講述了男孩吉姆偶然從一個海盜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張航海圖,它標示出了藏有寶藏的小島。吉姆於是和一羣人動身去尋寶。在險象環生的航程中,吉姆和他的同伴不畏艱險,先後戰勝了恐怖的瘧疾和陰險的海盜,最終找到了寶藏。

本書雖是慣用的為財製造驚險曲折的故事情節,但是從作者本身由文章所散發出來的文化底藴以及人文素養,不難看出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個人價值觀取向。

俗話説“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用在貪婪的人身上一點不假。文中比爾、湯姆、迪克、摩根、喬治等一羣海盜極其粗俗自私、陰險毒辣又狡詐。他們總是善於審視度勢、見利忘義,極盡欺詐甚至殺人不眨眼,終於自取滅亡,得到了應有的暴死下場。

吉姆和利維塞大夫、鄉紳特勞維尼和本·剛恩卻是一派具有正義感的人。他們也愛財,但他們卻不會損人利己。儘管面對兇殘狡詐的海盜,吉姆充滿了厭惡與害怕,但他卻能機智地擺脱海盜的`殺害。吉姆顯得那麼機靈、單純和善於區分好壞。他在“本鮑將軍”旅店曾閲歷形形色色的人,當他雙槍對着海盜時,還是那麼心驚膽寒,他下不了手,他甚至同情他的處境。海盜的匕首飛向他時,他更是不知所措,以至於失手使海盜身亡。利維塞大夫睿智、冷靜、從容不迫卻又帶着無盡的人性温良。面對垂死的、兇殘冷酷、粗俗的海盜,他依然盡忠於一個醫生的天職——救死扶傷。他對海盜説:“我留在這裏盡力拯救這毫無價值的生命。吉姆,幫我那個臉盆來。”使人仰慕他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人性的光輝。當他面臨一大羣海盜時,依然面不改色,竭盡全力説服他們以保全自己的同盟。鄉紳則是老實本分、無有私慾的的老好人。他依然有資格為自己贏得一份屬於自己的財物。本·剛恩是一個被海盜們遺棄在島上的孤獨者,雖然他歷盡磨難,可當他見到吉姆時,他對他説:“朋友,我心裏多麼嚮往文明人吃的飯菜啊!我都不記得有多少個夜晚夢到過奶酪——多半是烤過的。”看着他對文明的嚮往與追求,不禁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家庭貧窮的婦女以撿垃圾為生,還要養活幼小的兒子。可是她也不忘在工作之餘為自己剝開一個桔子來做面膜……這樣生活着的人,哪怕現在身處逆境,也是值得人尊敬的。

希爾弗卻是個兇殘、陰險、毒辣而陽奉陰違的大海盜,他一面討好吉姆以贏得那條賴以生存的船,一面又當着吉姆的面面對同夥的背叛遊説説自己是在利用吉姆,真是辛辣的諷刺,讓人佩服世界上竟然也有這種人!正是由於他的陰狠狡詐才為自己偷來一份鉅額的財物而存活下來。但那畢竟不是光明正大得來的。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也是為數不會很多的。

故事歷經百餘年後仍經久不衰正是因為本書充滿人性味,弘揚着善良必定絕處逢生;而兇惡必將山窮水盡而苟延殘喘。善良、正義的人當然會有好的結果,活得有聲有色而有尊嚴。這正是本書的積極教育意義。而一切邪惡都有其共性:不顧別人的死活,哪怕是對已經毫無還手之力的人,他也會毫無惻隱之心。因為他總是以為大家都會這樣做,還美其名曰:“無毒不丈夫!”這樣活着的人也只有由他自己了。

《活着》讀後感 篇11

餘華説,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徵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人為何而活着。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因自愛而活着;中國武俠小説家古龍則堅持,人為承擔責任而活着……而福貴卻説:“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説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説是為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着。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着的本質聯繫。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着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願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

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明瞭,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着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2

我看到在寒風中顫抖的兩個年輕男人,一個拎着一個充氣罐一個在叫喊着買賣。想着早點把手中的氣球賣出去,而且寄希望着有個好價錢。或許這就是他們目前生活的真實寫照。我也看到一羣又一羣的男人女人排隊去買彩票,好像今晚的大獎隨時恭候着他(她)們,眼睛裏充滿着希望。

可是我看到了鐵面無私的城管們為了給更多的人有一個更好的公共生存環境,強行剝奪了那兩個年輕人哪怕僅存的一點希望;我看到了國家高層更多層面的反腐報道,報道着要給彩票事業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等等,不言而知。

我不知道該怎麼去描述他們的心情,因為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個,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我喜歡上了餘華的小説,我愛上了他的作品《活着》,我曾經無數次的想着寫個讀後感什麼的,最終都是不了了之,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去描述。我同情徐家少爺的境地,我也曾經有過他一樣的心理經歷,可是我和他一樣懦弱,喜歡躲在希望的夢想裏苟且偷生。

徐福貴的一生,充滿着故事。從一個遠近聞名的徐家闊少爺到一個漸漸被人遺忘的普通老百姓,從一個不屑世事的牛犢子到一個歷經滄桑懂得人情世故的老頭子,他總帶給我們一個個驚歎號的表情。可是在我看來,正是因為這個角色的大轉變,才讓我看到了一個充滿温情的男人,看到了他的擔當,看到了他對生活的態度。人的一生難免會犯錯,重要的是你的內心原本就是向善的,而且會做出好的改變。我們不能不去原諒他們的錯誤,每個人的靈魂總是需要有人去安慰。我想徐福貴的錯誤不在於他生在福中不知福,而在於他的放縱;同樣他的錯誤也不是不可饒恕,畢竟在他漫長人生的後半部分明白了什麼叫做活着。

在一遍又一遍看着此書的過程中,我一次再一次的去體會着徐福貴的心理變化,總是在感覺無限接近的時候放棄了。因為我真的做不到他對生活的那種純粹的熱愛。正如作者所説的“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當中的我們,卻有着太多的牽掛。徐福貴的一生,也是充滿信仰的一生。這裏所説的信仰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對父母的愧疚,對自己的過失,對妻子的熱愛,對孩子的關懷,無不讓人為之動容。沒有信仰的人怎敢保證做到這些?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不知道作者寫這句話的意義何在,只是想純粹地告訴我們徐福貴生活的艱辛和不幸還是想讓我們明白即使世事再困難,我們總有度過難關的時候,只要我們還活着。在笑中哭,在哭中活着,好一個笑與哭,再絕妙不過的一個矛盾體。突然想起我們自己,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是這樣?

《活着》書本更多內容不再贅述,想必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聞。實在沒有時間看書者,也可以借鑑一下電影版的《活着》,或者電視劇版的《走西口》,與書本內容儘管多少有許差異,但也算是大同小異了。

所以,只為所有,讓我們放下內心的不安,靜靜地去回味一下我們生活的艱辛和不幸,去回味一下我們生活的快樂和幸福,或許《活着》值得我們去看它一百遍。慢慢地去體會,只要我們還一直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3gl4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