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讀後感(精選3篇)

《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讀後感(精選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讀後感(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讀後感(精選3篇)
  《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讀後感1

曾經最不喜歡翻閲這類書,曾經最不屑於理解這類書,曾經卻是某個人最感興趣的讀物。

人,真的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對人或事物的喜好。如今當我站在他曾經的跑道上,感受他曾感受過的風景,而他早已不在原地。我知道,如果沒有也許,也許沒有如果。

儘管已經降低期望值,整本書看完還是有一點點失落,這本書他會給到幾星?對他創業有沒有一點點幫助不得而知。

而我最多隻能給到三星,讀下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道理大,雞血足,馬後炮,邏輯混亂。通篇翻來覆去其實就只講了一個點——要創新,至於要如何去創新就沒什麼乾貨了,大概“創新”真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吧。

作者説,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處在冪次法則之下。冪次法則也叫“80—20法則”,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做事要抓重點,我們要讓自己的選擇在今後的幾十年變得很有價值。

有人説,一個人不是忙着出生,就是忙着去死。那麼你可能要設法做些什麼,生命不息,創新不止。從0到1,從無到有,錢能生錢。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讀後感2

從剛開始做產品的時候就知道了這本書,一直沒去看,直到上週五高級產品經理的分享會上,推薦了這本書,所以決定閲讀。

讀完整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深奧,應該是我的水平還未達到閲讀這本書的程度,但是能提早了解也是挺好的,我決定在半年後再閲讀一遍這本書,希望到時能有不一樣的體驗與收穫,

這本書裏講了從0到1,不管是創立一個公司,還是做一款產品,更小的是我們做的一個決定等等。最難的是從0到1的過程。這個我也深有體會,剛進這家公司一個星期後,就來了一個全新的項目,需要從0開始做起。作為一個規劃整個產品的產品經理來説,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上線時間已定下,明顯的時間不夠,所以只能在這個時間裏,去倒推整個項目的開發,把控項目的進度等等。在這個項目從0到1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完成眾多的模塊,一切從0開始做起,並不像迭代的開發那樣,框架早已定好,從0開始意味着什麼都沒有,需要在裏面慢慢的填東西,直到把產品做出來。再説到一個計劃,我們都知道,一件事最難的就是下定決心,開始做的那個過程。當一個計劃沒有開始實施的時候,那就是0,不管你計劃做的天衣無縫,完美無缺都好,只要你沒有去實施,那還是0,當你踏出第一步,去完成你的計劃的時候,那就是從0到1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體驗到很多,有可能你會放棄,也有可能堅持到最後,直到實現1,但是這個過程肯定是艱難的。

作者口中的從0到1,是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使得未來不僅僅與眾不同,而且更加美好。作者是站在企業的角度去看待從0到1,這個過程重點在於創新,意味着企業要善於創造和創新。而對於此時的我,説企業尚且太早,我專注於一個產品從0到1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能學到什麼,收穫什麼。專注於每一件事從0到1的過程。

能在此時瞭解到從0到1這個概念,不管是對產品還是對做事,都有不錯的收穫。加油,虛心,積累,沉澱。

  《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讀後感3

這本書的作者,彼得·蒂爾是美國支付paypal的創始人,他被稱為投資界的思想家,硅谷的天使,他創建了paypal,後來又投資了著名的Facebook,有着豐富的初創公司的投資經驗,這本書就是關於如何創建創新公司的,書稿源於作者在斯坦福大學講授的一門關於創業的課程,其中的一位學生做了詳細的課程筆記在網上廣為流傳,後來幾經修改就演變成了這本《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祕密》。這本書出版於大約3年前,正處於互聯網經濟改變世界、商業創新模式不斷出新的時代,各種風投故事不斷湧現的時代,一時間風靡世界。中文版出來之後也立即成為各大網站暢銷書排行榜的常客。

一、什麼是從0到1?

書中開篇講到了進步分為兩種:一種是水平進步,意思是照搬已有的模式和經驗,直接從1跨越到n;第二種進步是垂直進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從0到1的進步。書中舉例説,如果你根據一台打字機造出了100台打字機,那就是水平進步;但如果你有一台打字機,又造出了一台文字處理器,那你就取得了垂直進步。所以説,從0到1重來都不是簡單的複製,從0到1就是創新,其藴含的能量最大,如蒂爾所説:“如果你想創造並獲得持久的價值,不要只是跟風建立一個沒有特色的企業” 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他這句話道出了創業者在尋找創業項目是否成功的祕密——是否能夠有着從0到1的思維。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初創企業要想能夠生存下去,乃至生存得很好,就必須要有創新精神。這是企業能夠垂直或者深入進步的核心精神,是企業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標誌,也是企業能夠不間斷的獲取最大利潤的來源。

二、未來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本着眼於未來的書,那麼你眼中的未來是什麼樣的?對於未來的願景決定了你的行動,有的人認為未來會比現在更好,那麼他們會樂觀地迎接未來,為之努力;有的人認為未來會比現在糟糕,那他們會悲觀地害怕未來,消極應付。書中給出了四個象限的觀點:

(一)對未來不明確的悲觀主義:這描述的是1970年後的歐洲,當時的歐洲瀰漫着官僚主義。歐洲人只是在事情發生時作出反應,希望事情不要惡化,對未來不明確的悲觀主義不知道不可避免的衰退會加快還是放慢,只知道等待事情的發生,在等待的時候該吃吃該玩玩,因此有了歐洲註明的假日狂歡。

(二)對未來明確的悲觀主義:這描述的是當今中國,對未來相信是可知的,但卻是暗淡的。世界看到中國的經濟迅猛增長,美國人認為是一箇中國是一個自信掌握自己未來的國家,那是因為美國人很樂觀,並以同樣的樂觀看中國。但中國認為經濟增長地還不夠快,其他國家都在擔心中國會統治世界,但中國是唯一一個認為自己不會統治世界的國家。老一輩的中國人都經歷過饑荒,因此在展望未來時,總會考慮到各種風險:富有的中國人努力將財產轉移出國,貧窮家庭則能省就省——中國各階層人士對未來都嚴陣以待。

(三)對未來明確的樂觀主義:這描述的是1950—1970年的美國。從17世紀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未來明確的樂觀主義者都領導着西方世界,19世紀資產階級創造的生產力比之前所有時代加起來都多。機械化、化學、蒸汽機、鐵路、電報等,彷彿用法術從地底召喚出來的大量社會勞動力。

(四)對未來不明確的樂觀主義:這描述的是1982年至今的美國。從1982年起,迷茫樂觀主義開始主宰美國的思想。那時,牛市開始抬頭,金融代替建築工程成為未來發展的手段。與其花費數年去開發一種新產品,迷茫的樂觀主義者選擇改進已有產品。當今的世界就是一個對未來不明確的樂觀主義觀點。

彼得蒂爾認為對未來明確樂觀是最佳狀態,會極大的促進社會的發展。明確悲觀則人們會傾向於保守和儲蓄。不明確樂觀很可能造成虛假繁榮,最終導致崩潰。不明確悲觀則可能造成享樂主義和破罐破摔。這種觀點不但適用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企業的興衰,同樣也適用於一個人。人年輕的時候,會有兩種觀點就是對未來明確的樂觀和不明確的樂觀。對未來明確的樂觀的人成功率最高,按照這本書的解釋就是積極的態度和勵志的理念助其成功。另一種不明確的樂觀,人可能會進行各種嘗試,希望找到適用於自己的成功之路,但是這種嘗試不但浪費時間,也會分散一個人的精力,從而降低成功的機率。而人到中年的時候,經歷和閲歷豐富之後,經常會面臨明確的悲觀和不明確的悲觀。明確的悲觀人傾向於保守和儲蓄,他們希望通過一些保守的方式來避免未來的一些損失。不明確的悲觀,就是對未來不樂觀,也不採取行動,而是將決定權交給老天這明顯是一種不理性的狀態,相比而言,我寧願選擇明確的悲觀,畢竟選擇了明確樂觀的成功人士只是少數人。

三、成功的創業公司的祕密

作者根據對初創公司的成功投資經驗,指出未來的創業公司需要做到以下四點才能獲得成功:1、壟斷2、競爭3、規模效應 4、品牌效應。

(一)壟斷

壟斷就是核心競爭力,差異化。書中的觀點認為大公司都是靠壟斷髮展的,只有具備別人無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並且將這個技能發揮到極致才能獲得成功,不是1到N的簡單重複,而是0到1的突破發展。我們只有擁有了0到1的那個1,才能走得久走得遠。

(二)競爭

這裏的競爭,不是我們通常説的通過市場競爭來促進企業的發展。但是目前的商業社會所提倡和宣揚的是競爭精神,因為大家目前的共識是競爭無處不在,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競爭性市場很難賺錢。競爭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所在,當企業陷入競爭,那麼這個行業就無法賺錢;這時候就不能在繼續進入或停留在這個行業,你應該做的是轉身離開,去尋找一個更新的行業,並從那裏攫取壟斷利潤。創新思維恰恰是使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擺脱這種惡性競爭的最便捷的途徑。又回到第一個觀點,只有壟斷才能獲利。創業最重要的是走出競爭市場,這不但因為競爭性市場賺錢難,也是因為如果我們過分的重視競爭,那麼就意味着在重複過去的模式,而非創新。但是,即便你是領先的進入者,你也難免有人在你後面或者和你同步進入某些市場領域。那麼這時候怎麼辦?作者的建議是:如果你不能把對手打敗,那就和對手聯合。仔細想想,當下很多行業都是按照這個模式在演進,滴滴和快車在進入市場初期靠着高額的現金補貼大打價格戰,最終以兩強聯姻而告終;摩拜和OFO還在苦苦支撐着共享單車的市場,OFO的退押金危機仍然存在,明顯已經遇到了“寒冬”,未來走向如何,其實已有答案……

(三)規模效應

壟斷企業越大越強。開發一項產品的固定成本需要更高的銷量來分攤。軟件開發就享有非常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因為產品不需要重複的投入,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所以,一個好的初創企業在剛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之後的大規模發展潛能。

(四)品牌效應

打造一個強勢品牌是形成壟斷的有力方式,但光鮮的表面需要強大的內在實質(科技)來支撐。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發展。當今最強勢的科技品牌是蘋果。萬能的蘋果幾乎壟斷了智能手機行業的利潤,打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諾基亞。

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才是鑄就成功的王道;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是才能助推企業成功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3o33y.html